名人話佛教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相傳公元前六至五世紀中,古印度迦毗羅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悉達多.喬答摩(即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佛教的教理有「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主張依經、律、論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學,以斷除煩惱得到成佛為最終目的。 佛教自漢哀帝元壽元年(西元前二年)傳入中國,並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佛教。佛教思想對我國文學、藝術、哲學以至社會的風俗習慣等,都有較大影響。 古今中外偉人、名人及有識之士對佛教都給予極高評價,肯定了它存在的價值。 佛教經典充滿了辯證法,革命導師對此有諸多論述。馬克思說:「辯證法在佛教徒那裡已經達到比較精緻的程度。」恩格斯說:「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維才成熟。」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指出,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只有辯證的思維才是有效的。只有東方的佛教徒和希臘人處在人類辯證思維的較高發展階段上,毛澤東對此亦有評說,據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講,在一次偶然的外事活動中,因為接待的外賓(佛教人士)尚未到,在此間隙時,毛澤東在場,向他開玩笑說:「你們佛經裡,有些語言很奇怪,「佛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羅密。」照這樣說,你趙樸初,就是佛說趙樸初,即非趙樸初,是名趙樸初。看來你們佛教還真有些辯證法味道,毛澤東引用的這段話語出自佛經《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簡稱《金剛經》。說明毛澤東不僅讀過《金剛經》。而且研究很深《金剛經》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無有自性。空幻不實,人們日常以為真實存在的一切,都不過是一種語言表達上的名詞概念,並不是真正的存在。這種思想,佛教稱之為「無我」。《金剛經》認為一切眾生無我,一切萬物也無我。從這種思想出發。對現實世界的一切都不要執著。要「遠離一切諸相,面「無所住」。毛澤東引用的「佛說(所言)、即非、是名」三語,貫穿了《金剛經》全篇。有人作過統計,經中三語多達六十七處,不論一切事、一切人、一切場合和一切時,「所言,即非,是名」三晤,隨處可見。例如,「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所言法相者,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等等。這三語是《金剛經》特有的語法格式,凡是初聽聞者,都頗感奇怪,難知其意,令人摸不著頭腦,不知是怎麼回事。毛澤東卻對此三語研究有成而一語中的,指出三語「有些辯證法味道」將其提昇到哲學的高度。佛家則將三語稱為「般若學三句話」。「般若,梵語智慧的音譯。佛教謂洞察一切的智慧。為表示它和一般智慧有所不同,故用音譯。大乘佛教稱「般若」為「諸佛之母」。《大智度論》曰:「般若者,秦言智慧也。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窮盡到邊。」《金剛經》就是宣揚大乘佛教般若性空思想的重要經典。三語蘊藏著般若妙義,如果用以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那麼將會化干戈為玉帛,化躁動為平靜,化煩惱為菩提。比如在炒股發財後,心知緣起性空,「所謂發財者,即非發財,是名發財,有此三語規範其心,不致被高興沖昏頭腦,保持一顆清淨心平常心;如當事業失敗時,想到「所言失敗,即非失敗,是名失敗。」就不致沉淪,而會憑添一股克服困難,戰勝失敗的勇氣。有可能轉敗為勝,東山再起。總之將三妙語經常繫心上,則無處不是海闊天空、清靜與自在,從世間法來說,這就是生活中的辯證法。用此法能化解生活中林林總總的矛盾。何樂而不為呢? 佛教是哲學而又高於哲學,這已為眾多的偉人名人和學者所共識。孫中山先生說:「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為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以補科學之偏。」毛澤東在一九五八年八月廿一日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談到慧能時說:「主張一切皆空,這是徹底的唯心論,但他突出了主觀能動性,在中國哲學史上是一個大躍進。」美籍華裔科學家沈家禎博士對佛學進行了深入研究,經常應邀赴各地以中、英文講解佛法。並撰寫了解釋《金剛經》的專著。他說:「我本人是科學家,對科學很感興趣,我對佛法同樣感興趣,我個人認為佛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佛家主張:「眾生平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以慈悲為懷,普渡眾生。這些基本教義,受到世界有識之士的贊譽,給予了高度評價。毛澤東曾對達賴喇嘛說:「我們再把眼光放大,要把中國、把世界搞好,佛教教義就有這個思想。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主張普渡眾生,是代表當時在印度受壓抑的人講話。為了免除眾生的痛苦,他不當王子,出家創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們共產黨人合作,在為眾生即人民群眾解除壓迫的痛苦這一點上是共同的。」這說明毛澤東充分肯定佛教「普渡眾生」的教義。在王興國研究員著《毛澤東與佛教》一書中也披露,毛澤東在青年時代曾服膺這種教義。一九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在致黎錦熙的信中說:「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若以慈悲為心,由此小人者,吾同服也,吾宇宙之一體也,在一九一九年十月毛澤東所寫的《祭母文》中說:「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就明顯反映了這種「普渡眾生」的思想的影響。 佛教主張世界和平,熄滅戰爭的觀點為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所贊嘆,尼采說:「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的實證的宗教,她視善良和慈悲促進健康,不可以仇止仇。」當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鬧得不可開交,今天你一個「人體炸彈」炸過來,明天我用飛機、坦克轟過去,雙方血肉橫飛,慘不忍睹,多少無辜平民倒在血泊中,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雙方都以仇止仇,冤冤相報何時了?如果雙方都能按佛教的慈悲觀保持克制,這場拉鋸式的戰爭是可以結束的,中東和平就有希望。 有不少人,總認為佛教是迷信,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這一點,毛澤東早就作過批駁。據毛澤東的警衛李銀橋回憶,毛澤東在延安出門散步,對李銀橋說:「我們去看看佛教寺廟。」李銀橋說:「那有甚麼看頭,都是迷信。」毛澤東說:「片面!片面!那是文化,你懂嗎?」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學者梁啟超說:「佛教之信仰,乃智信面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李瑞環說:「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佛教文化對中國倫理、道德等產生很大的影響,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份。佛教許多主張和我們提倡的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中國著名佛學家、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吳立民,一九九四年應邀赴法國講學時答記者說:「佛教在過去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在現在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主要部份,在未來是解決人類精神問題的必由之路,當代中國電子科學家尤智表說:「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是破除迷信最徹底的學理,是宇宙人生真理,處世接物的適用之學。」 上述論述反映了佛教的真相。事實已經證明,佛教是正信、智信而非迷信。首先,佛教不承認救世主。不承認有主宰世界的上帝,認為「人人皆具佛性」,都可自修、自悟、自證,都能成佛。對人世來講,佛就是覺悟了的人,人就是沒有覺悟的佛,眾生與佛是平等的。其次,佛教講因果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古人云:「福禍無門,唯人自招,」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宰,沒有甚麼神可以作人的主宰,也沒有甚麼神對人賜福或降災。「因果律」是符合科學的,在自然科學研究領域也講究因果,此亦是大自然的規律,君不見多少無數殘酷的事實,因為違背因果律造成的苦果,如濫砍濫伐,森林遭受破壞的因,就導致山體滑坡,水土流失,大地沙漠化的果;大喊叫河水讓路,拚命圍湖造田的因,就帶來了湖泊消失,河道失衡,洪水災害頻頻發生的果;乘著生活改善之機,人們拚命往肚裡填雞鴨魚肉,美酒佳肴,甚至長期呆在空調房裡,活動減少的因,就帶來了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現代文明病高發的果。如此等等,可見因果不爽。非迷信也。再次,佛教反對鬼神崇拜。釋迦牟尼教誡弟子:「不得事余道,不得拜於天,不得祠神鬼,不得視吉良日。」(《般舟三昧經》)。有些鄉間民眾不了解佛教,過著「鬼神崇拜」等盲目信仰的生活,求福賜財,抽簽、打卦、扶乩、燒紙箔等,佛教裡沒有這些。至於個別佛寺搞抽簽、打卦、扶乩、爭「創收」,那是邪門外道,並不代表佛教整體。亦是佛教反對的。妄求無因得果,實為愚痴之舉、這都不是正信佛教的產物。許多不明真相的人把供拜「皇天、土地、門神、財神、灶君」甚至「仙姑、真人」也和佛教扯在一起,實是莫大的誤會。有些地方把正信的佛教與迷信拜神硬拉在一起而加以打擊,使佛教遭受不白之冤,這也是違背宗教政策的。 研究佛經、學佛,可以活躍思維,開啟智慧,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領導人之一瞿秋白,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時年廿三歲。在與人談到走上革命道路的感受時。他說:「無常的社會觀,菩薩行的人生觀,引導我走上革命的道路。」毛澤東主張共產黨人研究佛教經典。他說:「世界上那麼多的人信教,我們不懂宗教。我贊成一些共產主義者研究各種宗教的經典,研究佛教、伊斯蘭教、耶蘇教等等的經典。因為這是個群眾問題,群眾中有那麼多人信教,我們要做群眾的工作,我們卻不懂宗教,只紅不專,是不行的」(1964年對班禪的談話)。五十年代,毛澤東到廣州去視察工作,在一次廣東省的常委會上,他就問在座的:「你們知不知道,你們廣州在唐代時出了一個唯心主義哲學家六祖慧能,他是一個大老粗,沒文化,他寫的《六祖壇經》是非常深刻的。你們應該向六祖學習。」在有關毛澤東讀書的記載中,他常常把《金剛經》、《六祖壇經》、老子的《道德經》放在手頭,作為他常常翻閱的讀本。他的許多講話和文章常應用佛教或與佛教有關的成語、典故,因而使之文彩斐然。如在《毛澤東選集》中可看到「一知半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在劫難逃」、「口頭禪」、「空中樓閣」、「五體投地」、「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頭是岸」、「三災八難」、「無事不登三寶殿」等等,均是引自佛經和佛教典故。可見毛澤東研究佛教經典達到一定深度。應用起來是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上述偉人、名人、學者對佛教的關注、認同、評論,對於我們了解佛陀的生平與貢獻,佛教的基本教義,佛教的價值觀、道德倫理觀,佛教與科學的關係等等,都有著重要的啟發和幫助。 |
推薦閱讀:
※大乘入楞伽經(2)
※如何看待佛教中的謗僧?
※如何請吃素的朋友吃飯?
※佛教中四威儀是什麼
※殺害雛鳥報應現前 中國佛教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