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學經典《論語》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意義
07-07
發布時間: 2016/7/26 0:04:17 被閱覽數: 18 次 來源: 論文聯盟文字 〖大中小 〗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論語》中,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寶貴遺產。在現今社會發展對教育事業的要求越來越急迫,教育改革方興未艾的時期,如何批判繼承《論語》的教育思想,將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教育改革無疑需要做好傳統思想精華的抉發,同時結合時代思想,創造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教育之路。孔子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了比較系統且合理的教學方法的教育家,包括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結合、學習結合、樂學等,其中的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尤其具有重大的意義。一、因材施教《論語》中並沒有直接談到「因材施教」這個辭彙,它是後人根據孔子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來的。「材」指的是個人的特性,包括智力、性格、氣質、興趣愛好等方面。孔子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清醒地發現不同學生的個性是不同的,比如「柴也愚,參也魯」(《先進》),「師也辟,由也喭」(《先進》),「由也果」「求也藝」(《雍也》)等等。對不同個性的學生,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順應他們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引導他們走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之路。《論語》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例如前面提到的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的「十哲」,即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結果。又如同樣是問「仁」,他有不同的回答:顏淵問,答「克己復禮」(《顏淵》);仲弓問,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樊遲問,答「愛人」(《顏淵》)和「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子張問,答「恭、寬、信、敏、惠」(《陽貨》)。孔子回答學生問「仁」,自然不會隨口以想到的一句話作答。另外學生問「政」,他也有不同的回答。這說明他的回答是有針對性的。另一個例子可能更能明確地說明這一點。《先進》載: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和冉有各有不同的缺點,子路過於膽大,冉有過於退縮,所以孔子叫子路審慎一點,而叫冉有果敢一點。因材施教,宛在眼前!此外,像「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乃是根據學生智力水平差異而選擇教學內容,不是有所歧視或等級觀念使然,而是講求實際,因材施教。二、啟發誘導孔子是世界上首創啟發式教學法的教育家,比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的「助產術」稍早。這一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在於,它正確地認識到學生的學習心理,反對機械灌輸,而重視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善於獨立思考的能力。《述而》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朱熹《論語集注》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復,再告也。」如若在學生未「憤」未「悱」的時候就「啟」之「發」之,那麼學生對知識就只能是被動接受,懵懵然不知所以。只有當學生經過了自己的思考,達到了深思熟慮,將要突破最後一道屏障而又不能時,才加以點撥,開意達辭,必能使學生豁然開朗,乃至足之蹈之手之舞之。這樣的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後半部分說舉一反三,也是一種啟發誘導教學法。因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具備思維能力,當老師提出某一方面時,學生理應具備觸類旁通的能力。在孔子看來,假如學生還不具備這一能力,那麼不要勉強他。這也是尊重學生的能力水平的表現。教學上本應如此,當循序漸進,不可躐等而求。《論語》中還有其他表現孔子啟發式教學法的地方,如顏回「聞一知十」(《公冶長》)就是這一方法的成果。另外孔子的「叩其兩端」(《子罕》)法更類似於蘇格拉底的對話法。弟子稱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子罕》)也是明證。三、學思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為政》),這一「學」「思」的辯證關係,傳承幾千年,仍然魅力不減。「學」主要指淺層次的知識獲取,「思」則主要指對知識的分析思考。對比哲學上的認識論,前者近似感性認識,後者近似理性認識,二者結合,才能達到對事物的全面深入的認知。另外,《衛靈公》里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句話點出了「學」的基礎性作用。學為先,學思結合,乃是科學的治學之道。四、學習結合《論語》開篇第一則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孔門後人整理編排孔子語錄,不會隨意將某一則放在首先的位置。這一則居首,可謂開宗明義,點明了孔子教學法的精義。只因為它是基本方法,所以在此只做略述。治學之道,時時回顧以往,常會有新得,所謂「溫故而知新」(《為政》)是也。如此學而習,習而學,學而又習,必定日日有所得。《大學》里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體即是此意。學習之法,雖簡單至極,但卻於簡單中蘊含至理,真正領會踐行之,必有大成。五、樂學孔子主張「樂學」,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以學習為樂,這是主動學習的最高境界。對於多數人來說,學習並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所以孔子強調「樂學」的重要性。學何以有樂,「有所得而樂之也」(朱熹《集注》引尹氏說)。孔門學生在孔子的教育下,常有所得,自然易於達到「樂學」的境界。啟發式教學法在我們今天似乎成了一種奢望,我們的學生為強大的壓力所迫,一味學習知識,往往難以消化吸收,不善於思考也成了一種通病。現在的學生為學習而痛苦還來不及,何況以學習為樂?「樂學」真的成為了不可企及的理想。教育本是一項偉大而神聖的工程,然而如果說這項工程的實施過程只能給學生帶來痛苦,那該是一件多麼令人失望而痛心的事啊!作者:張靜,張琰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80 90後最經典12部武俠電影
※《男人幫》那些經典妙語,看完讓哥hold不住了!
※經典語錄:不必去改變他人,只需做好自己
※「真正的朋友」心有靈犀,無需多言(經典)
※一句經典非常的話,意思奇特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