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劉向《權謀書》原文 卷八 用人決定成敗
07-07
卷八 用人決定成敗(1)------------ 1. 成敗在於人才 人主想要賓士天下,留名後代,必定要尊重賢人,禮遇士人。《易經》上說:「在上位的人,禮遇在下位的人,施恩德於天下,而又禮遇在下的人,這樣將使遠方的人懷德,而又可吸納跟前的人。」 如果朝廷里沒有賢能的大臣,就好像鴻鵠沒有翅膀一樣,雖有飛行千里的願望,卻不能達到自己所想要達到的目的。所以游江海要憑藉船隻,走遠路要憑藉車子,要想稱霸於世,就要借重賢能的人。伊尹、呂尚、管夷吾、百里奚都是霸王的船和車。離開自己的父兄和子孫,並不是故意疏遠他;任用廚司、漁夫、屠夫和仇人、僕人等,也並非是迎合他們;而是因為他們能為國家立功立名,不得不任用他們。這就好像匠人蓋房子,看房子的大小,而決定木材的使用;看效率的高低,而決定人數的多少。所以由呂尚的任用,天下人就可知道商朝將亡,而周朝將興;由於管夷吾、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齊、秦必將稱霸,他們哪裡只是船和車! 要稱王稱霸固然要有人才,而亡國破家也與人有關;夏桀任用干莘,商紂任用惡來,宋用唐鞅,齊用蘇秦,秦用趙高,天下人就可知道他們將要亡國。不是立功的人而想要立功,就好像在夏至這一天希望夜長,對著天射魚,而想要把魚射中一樣,即使像舜禹般賢能,也是不容易辦到的,而又何況一般平庸的人主呢! 2. 不用賢者敗 春秋的時候,天子的權力很小,諸侯的勢力強大,所以都背叛天子;人多的威脅人少的,勢力強的劫持勢力弱的,南夷和北狄交互侵略,中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齊桓公於是任用管仲、鮑叔牙、隰朋、賓胥無、寧戚等人,三次保存了快要滅亡的國家,一次延續了行將滅絕的朝代,挽救了中國,趕走了戎狄,最後制服了荊蠻,尊奉周天子,稱霸諸侯。晉文公用咎犯、先軫、陽處父等人,使中國走向強大,擊敗了楚國,聯合諸侯,朝奉周天子,使周朝顯威一時。楚莊王任用孫叔敖、司馬子反、將軍子重等人,征討陳國,降服鄭國,擊敗晉國,使天下沒有對手。秦穆公任用百里子、蹇叔子、王子廖和由余等人,佔據雍州,擊敗西戎。吳國任用延州、來季子,并吞了冀州,在(又鳥)父戰役中揚威。 鄭僖公擁有兵車千輛,貴為諸侯,治事不順從民心,而被臣下所殺,是因為不先任用賢人的緣故。到了簡公的時候,任用子產、裨諶、世叔、子羽等人,奸臣賊子清除掉了,正直的臣子因而被任用,擊敗了楚國,統一中國,國家得以安寧,二十多年沒有被楚國侵犯。所以虞國有宮之奇,晉獻公就感到終夜不能安眠,楚國有子玉、得臣,晉文公就感到坐立不安。疏遠了可敬畏的賢人,就很難去抵禦敵人。宋襄公不採納公子目夷的話,就被楚國所侮辱,曹國不聽僖負羈的忠告,最後戰敗於戎,所以大家應該體會到開始的要領和治亂的關鍵,就在於會審察自己而能用賢。國家能任用賢能就長久,任用不賢就危險。考察過去的歷史,再看看自己的行事,按照正確的去做,這是做人君的人不能不謹慎的地方。 每當國家混亂的時候,就可以看出忠臣來。魯國大亂,才看出季友的賢能,僖公就任以後而任用季子,魯國太平,內外都無憂患,這樣維持了二十一年。等到季子死後,邾國攻擊它的南方,齊國進攻它的北方,魯國受不了這種禍患,想要向楚國求援來保全自己,所以《公羊傳》上說:禍患必將從這時開始。公子買不能派去保衛衛國,公子遂不聽從人主的命令而擅自跑到晉國去,內部被臣下所欺壓,外部被兵亂所圍困,這是勢力弱小所帶來的患難。僖公的本性,並不是前二十一年是賢能,以後就漸漸變為不肖,這是季子活著的時候所給他帶來益處,死亡所帶來的損失。一個人主的得賢能或失去賢能它的利弊得失往往就像這樣的靈驗,而人主往往忽略任用賢能,實在令人感到難過。 至於智力不足以辨別賢能,是無可奈何的事。假若有能力認識賢能,而不能下決心去用他,就大的方面說,足以亡國喪身,小的方面說,足以造成不安,這些都是很悲哀的事。像宋殤公難道不知道孔父的賢能嗎?他知道孔父死,他也一定跟著死,所以趕快去挽救他,這證明殤公是知道孔父的賢能!魯庄公豈不知道季子的賢能?否則他怎會在自己臨死前,把季子叫來而授予他以國家大權呢?把政權交給他,證明是知道他的賢能。這兩位人主智力都足以認識賢能,可惜都不能用賢,所以宋殤公被人殺死,魯庄公用賊子繼位。假如宋殤公早任用孔父,魯庄公也早任用季子,就可以平定鄰國,何況是自保呢! 3. 士人如葛 鄒子對梁王說:「伊尹本來是有莘氏陪嫁的男臣,商湯把他立為三公,天下經他治理就太平了。管仲本來是成陰的狗盜,天下的一名凡夫俗子,齊桓公得到他以後就尊奉他為仲父。百里奚在路旁販賣五羖羊的皮,被秦穆公發現就把國家大事交給他。寧戚本是替人家趕車子的,在大路上一面敲擊轅木,一面唱歌,齊桓公發現了他的才能便任用他做國相。司馬喜在宋國遭受到斷足的刑罰,而最後做了中山的國相。范睢在魏國被人家打斷肋骨和牙齒,最後被封為應侯。姜太公本是一位老婦人的棄夫,朝歌的屠夫,棘荊迎接賓客的舍人,年紀七十歲做周朝的國相,九十歲被封擁有齊國。所以《詩經》上說:『連綿不斷的葛,生在曠野里,技術精良的工人得到它,就把它織成葛布和麻布,否則,它只有枯死於曠野了。』以上所說的這七個人,如果不遇到英明的君主,差不多要討飯,甚至於也枯死於野外,就像那連綿不絕的葛一樣。」 4. 識人看小節 從一個人眉眼的神態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容顏。從一個人講話的聲調上,就可以了解他的心思。寧戚敲牛角而悲歌,齊桓公聽到了就舉用他;鮑龍跪在石上而吟誦,孔子聽到為他而下車;堯了解舜,桑陰都沒有移動;文王舉用太公,並不因為太公年紀大。所以賢聖相接觸,不必相處久就很要好;賢能的人互相遇見,不必等待測驗,就知道是人才。所以士人相接觸,不必一定要等分財分利,才知道他的廉潔;也不必一定要等到和他臨危犯難,才知道他勇敢。只要舉事有決斷力,就知道他很勇敢;取捨之間有分寸,就知道他的廉潔。所以我們看見老虎的尾巴,就知道它比狸要大;看到象的牙,就知道它比牛要大。看到一節就知道百節。由此看來,從所見到的,就可推測所未見到的;看到一個人的小節,就可以知道大體了。------------卷八 用人決定成敗(2)------------ 5. 興亡關鍵在人才 禹憑夏朝而得到天下,桀卻亡於夏朝。湯憑殷朝而得到天下,紂卻亡於殷朝。吳王闔閭憑吳國伐楚大勝,天下沒有他的對手,而吳王夫差也因為吳國被趙王勾踐所擒住。晉文公以晉國稱霸,而厲公卻被殺於華麗的宮庭里。齊威王以齊國而稱霸於天下,而湣王由於被臣下所殺,死於宗廟的梁木上。穆公由於秦國而名氣大,權位高,而秦二世被殺於望夷。他們都同樣是君王可是功名事迹卻不一樣,這是由於所任用的人不同啊! 所以成王還在孩提時各國諸侯都來朝見,這是周公主政的功勞。趙武靈王五十歲而餓死在沙丘,這是任用李兌的結果。齊桓公任用管仲,九次聯合諸侯而匡正天下,失去管仲,就任用豎刁、易牙,結果死去都無人埋葬,被天下人所笑。一個人是榮是辱,就看自己所任用的人。所以魏國有公子魏無忌,失去土地又收回來;趙國用藺相如,秦兵不敢侵犯;鄢陵任用唐睢,國家獲得獨立;楚國有申包胥,而楚昭王得以回復帝位;齊國有田單,而襄王得以復國。從這些例子看來,國家沒有賢能之士,而能夠成功立名,轉危為安,延續朝代,是不可能的。所以國家不在大,而在乎贏得民心;輔佐的人不在多,而在乎得到賢才。得到民心,老百姓自然會來歸附;有了賢能的人的輔佐,而士人也自然歸附他。文王廢除炮烙之刑,而殷民來歸附他;商湯網開一面,而夏民歸附他;越王不破壞舊的祖墳,而吳人歸附他。這是因為他們所做的順乎民心。 所以只要聲相同,即使所在的地點不同,仍然能夠相呼應;道德的觀念一致,雖然不相見面,而仍然彼此相仰慕;賢能的人在朝廷上,那麼天下的豪傑,都爭相來投奔他。為什麼會這樣呢?答道:管仲是齊桓公的仇人,鮑叔牙認為他比自己好,而推薦給桓公擔任宰相職務,說了七十次才被採納,才使桓公除去報仇的心理而把國家大事交給他。桓公拱著手無事可做,可各國諸侯都來朝見他,這是鮑叔牙的功勞。管仲所以能效忠桓公,而不必為自己安全擔心,這是因為和鮑叔牙同聲相應的結果。紂王殺死忠臣比干,箕子披髮假裝瘋狂;陳靈公殺泄冶,而鄧元離開陳國;從這以後,殷朝被周朝兼并,陳國被楚國滅亡,是因為他們殺比干、泄冶,失去箕子和鄧元的緣故。燕昭王得到郭隗,而鄧衍、樂毅分別由齊、趙來到,蘇子、屈景分別由周、楚來到,於是發兵進攻齊國,把齊閔王幽禁在莒城。燕國自己的土地和人民,不能和齊國相比,然而它所以能照著自己的意圖做到如此地步,是由於得到人才的幫助。所以沒有長治久安的國家和人民,只有得到賢能的人才能使人民安定、國家興盛。失去賢能的人,國家就要危亡,從古到今,沒有不是這樣的。 明鏡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形象,同樣地,由過去的事情可以了解現在,大家只知道厭惡古人危亡的原因,卻不努力繼承前人安定昌盛的經驗,那就如同自己退著走卻想要追上前面的人一樣。姜太公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薦舉微子的後代,修理比干之墓。聖人對於死人還是這樣地厚待,何況對待現在還活著的人呢!所以不應失去古聖人的思想,也就可以很清楚地明白這一道理了。 6. 秦穆公稱霸的原因 齊景公問孔子:「秦穆公的國家小,又很偏僻卻能稱霸,是什麼緣故?」答道:「他的國家雖小,而他的志向卻很大;雖然位置較偏僻,而其施政卻能掌握重心。他行動很果敢,他的謀略很周全,他的命令不隨便;親自舉用被拘囚的百里奚,跟他談了三天的話,就把國家政權交給他。用這種方法來取得天下,稱霸都嫌太小,稱王才合適。」 7. 齊桓公的榮辱與用人 有人說:「誰說齊桓公很重仁義,殺掉他的哥哥而自立為王,這就不夠仁義啊;誰又說齊桓公謙恭節儉,他同婦人坐一輛車子在都邑中賓士,這也並不謙恭節儉啊;又有人說桓公純潔,可閨門之內,沒有處女,這也並不純潔啊!這三樣都是亡國之君的行為,可是桓公都有了。他得到管仲、隰朋,九次聯合諸侯,匡正天下,大家一同來朝奉周朝,他自己做為五霸的領袖,是因為他得到賢能的輔佐啊;失去管仲、隰朋,任用豎刁、易牙,結果桓公自己死了,停屍在家裡,屍體里的蟲爬出屋外。在他身上,榮和辱都具備了,這是為什麼呢?就在於他所任用的人不同罷了。」這樣看來,任用賢能的人該是最重要的。 8. 禮遇士人 周公旦出身王侯之家,他禮遇的貧賤之士有七十人,而天下的士人都聞風而至;和晏子同衣同食的有百餘人,而天下的士人也聞風來到;孔子修養德行,刪訂《詩》、《書》,而天下的士人也就跟著來到。 9. 伯牙鼓琴 伯牙會彈琴,鍾子期會欣賞。開始伯牙彈琴志在高山,鍾子期說:「是多麼的會彈琴啊!崇高得像泰山一樣。」片刻又彈琴的時候,志在流水,鍾子期又說: 「是多麼的會彈琴啊!好像流水的樣子。」鍾子期死了,伯牙把琴弄壞,把弦弄斷,從此以後一輩子也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沒有人夠資格讓他為其彈琴了。 不僅彈琴是這樣,賢能的人也跟這一樣。雖然有賢能的人,而不去接近他,賢能的人又到哪兒去效忠呢!千里馬不能自行千里,要等待會相馬的伯樂以後才能走千里。------------卷八 用人決定成敗(3)------------ 10. 人主的榮辱在於人才 周威公問寧子說:「取錄士人有方法嗎?」 答道:「有的,窮困的人叫他顯達起來,遇到危險的人叫他活下去,懷才不遇的人去錄用他;這樣四方的士人,都將從四方八面趕來。如窮困的人不使他顯達,遇到危險的人不讓他活下去,懷才不遇的人不再錄用他;那麼四方的士人都要背叛你了。城牆雖堅固,但也不能自守;武器雖鋒利,但也不能自保。得到士人而又失去他,一定是你有缺陷。有了士人,人主就被尊重;失去士人,人主自然也就卑下了。」 周威公說:「士人都如此重要嗎?」 答道:「你難道沒有聽說過楚平王有兩個士人叫楚傒胥、丘負客的嗎?楚平王將要殺他們,他們逃到晉國去,晉國用了他們,這就發生了城濮之戰。又有一個士人叫苗賁皇,楚王將要殺他,他逃到晉國去,晉國用了他,這就發生了鄢陵之戰。又有士人叫上解於,楚王將要殺他,他也逃到晉國去,晉國用他,這就發生了兩棠之戰。又有士人叫伍子胥,楚王殺掉他的父親和哥哥,他逃到吳國去,闔閭用了他,他後來就發兵去攻擊楚都郢。所以楚國是大國,如不是得罪了梁、鄭、宋衛等國的人主,還不致忽然到如此地步。這四件事是君主得罪了他的士人,結果其中三個死了無人埋葬;一個亡了國。從這看來,有了士人就有了國家;沒有了士人,也就沒有國家。子胥一怒滅亡了楚國,申包胥一怒而保存了楚國;士人怎能說是不可貴呢!」 11. 仁義勝於才幹 哀公問孔子:「什麼樣的人才可取?」 孔子答道:「不要取好脅迫別人的人,不要取好勝之心太強的人,不要取言語銳利的人。」 哀公問:「為什麼?」 孔子答道:「好脅迫人的人,能得到大利,而不可盡用;勝人之心太強的人,他要一人做兩人事,這不足以效法;言辭銳利的人,多半好吹噓,而缺少信用,恐怕不能得用。就像弓箭調整好了,然後才能求其命中;馬先要善良溫順,然後才能求其負重致遠。人一定要忠信敦厚,然後才能求其有才幹,有學問;假如有人不忠信敦厚,而雖多才多藝,像這樣的人,就好像豺狼一樣,不可以去接近他。所以先選擇仁義的忠誠之士,然後再去接近他,再去任用他。 所以說:接近仁義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這就是拔取人才的方法。先聽聽他講的話,再觀察他的行為,至於談話是發抒他胸中的情和意,能做到的人也一定能說到。所以先默察他的言語,然後再揣度他的行為,由言語來揣度一個人的行為。雖有想要做壞事的人,也無法掩飾他的表情。」 哀公說:「好極啦。」 12. 周公得士 周公代理天子職務七年,平民之士拿著禮物來拜見他的有十二個人,居住窮巷茅屋的普通人來晉見他的有四十九人,隨時向他貢獻意見的有上百人,受教化的士人有千人,在館驛里等待朝見的有萬人。這個時候,假使周公驕傲而又吝嗇,那麼天下的賢士來的就少了,縱然有來的,也一定是只貪求名位而不辦事的臣子。貪求名位而不辦事的臣子,是不能保障人主安全的。 13. 齊桓公求才 齊桓公為了讓士人來見他,特別在朝庭上點了大蜡燭,但一年下來並沒有士人來。於是東野有個鄉下人以九九演算法來見桓公,桓公說:「憑九九演算法怎麼夠資格來見我?」鄉下人答道:「我並不是僅僅憑九九演算法來見你,我聽說人主在朝庭上點了大蜡燭來等待士人,一年下來並沒有士人來。而士人所以不來,是因為人主是天下最賢明的人主;天下的士人,都自己認為不如人主,所以才不來。至於九九演算法,是一點小小的技能,而人主還對他客氣,何況超過這小技能呢!就像那泰山連一點小的土石也不辭讓,江海對於一點小小的水也不拒絕,所以才能成其大。《詩經》上說:『古時的賢人曾經說過,要向打柴的樵夫去請教。』這是說要多方面去採納意見。」 桓公說:「說得好。」於是給予他特別禮遇。一個月下來,四方的士人,互相拉手而來。《詩經》上說:「從廟堂到庭階之外,從羊祭品到牛祭品。」這就是說要由內而外,要由小而大啊! 14. 水廣則魚大 齊景公去討伐宋國,走到岐堤上面,登高而望,嘆息說:「以前我的父親桓公,只有戰車八百輛就稱霸諸侯,現在我有戰車三千輛,還不敢長久待在此地,可能是沒有管仲的關係吧!」弦章答道:「我聽說,水域廣闊,魚也長得特別大;人主英明,臣下也更加盡忠。以前因為有桓公,所以有管仲;現在如果桓公在這裡,那麼車下的大臣全是管仲了。」 15. 人才不在多 趙簡子很快樂地在河中遊玩,忽然嘆息說:「怎樣才能得到賢能的人而與他相處呢!」船夫古乘就跪下來回答說:「珠玉沒有腳,產地在幾千里外,還可以來到這裡,是因為有人喜愛它啊;現在賢士雖有腳而不肯來,這大概是因為我們人主不喜歡他們的關係吧!」 趙簡子說:「我門下左右門客有一千多人,早上飯不夠吃,晚上就到市上去徵稅。晚上飯不夠吃,早上就到市上去徵稅,我這樣做還能算是不喜歡士人嗎?」 船夫古乘又回答說:「鴻鵠高飛遠走,它所依賴的是翅膀上的六根大羽毛而已。背上的毛,腹部的毛,並沒有多厚,就算拔去一大把,也不會因此飛得更低;增加一大把,也不會因此飛得更高。不知道你門下左右門客一千多人,是有用的六根大羽毛,或儘是無關緊要的背毛和腹毛?」------------卷八 用人決定成敗(4)------------ 16. 王不好士 齊宣王坐著,淳于髡在一旁陪著。宣王說:「先生你說說我喜歡什麼?」 淳于髡說:「古人所喜歡的有四樣,而你所喜歡的有三樣。」 宣王說:「古人所喜歡的跟我所喜歡的怎麼樣?」淳于髡說:「古人喜歡馬,大王也喜歡馬;古人嗜好美味,大王也嗜好美味;古人喜愛美人,大王也喜愛美人;古人喜愛士人,大王卻不喜愛士人。」 宣王說:「國家沒有士人,如果有的話我也是很喜愛的。」 淳于髡說:「古時驊騮騏驥那些千里馬,現在沒有,你卻在眾馬中挑選他們,說明你喜歡馬;古時有豹象的胎子那樣的美味,現在沒有,你卻在眾味當中尋覓,說明你嗜好美味;古時有毛西施等美人,現在沒有,你卻在眾人當中挑選,是你喜歡美色。你如果一定要等待像堯、舜、禹、湯的士人才喜歡,那麼像堯、舜、禹、湯的士人也就不會喜歡你了。」宣王默然無話可答。 17. 求人不得法 衛君問田讓說:「我封賞的土地有一千里之多,我盡御府里的絲織品賞給別人,而士人並未因此來到,是什麼緣故?」田讓答道:「你的賞賜以功勞得不到,你的誅殺懲罰有理由也不能逃避;就好像拿起棍子來呼狗,把弓張開來呼(又鳥),雖有可口的食物來引誘,而仍不能使它們前來,這是因為一定有害的緣故啊。」 18. 有人而不能用 宗衛做齊國宰相,被免職以後回到家裡,召集門尉田饒等二十七人,一個個地來詢問他們:「哪位士大夫能同我一起到諸侯各國去?」田饒等人都伏身在地不敢回答。 宗衛說:「士大夫是多麼地容易獲得,但卻很難去任用他!」 饒答道:「不是士大夫難任用,是你不能任用他們罷了。」 宗衛說:「為什麼我不能任用士大夫?」 田饒答道:「廚房裡有肉臭了,而沒有趁它還能吃時拿出來給士人吃,如此你門下怎會有肯為你犧牲的人?三升的糧食,並不能養活一個士人,而你所飼養的雁鶩卻有剩餘的糧食。紈素綺綉非常華麗,用在裝飾廟堂前的欄杆而被風雨弄得破損不堪,而士大夫仍不能得到一件衣服。果園出產的梨栗,後宮裡的婦人摘下來互相投擲,而士大夫仍不能因此嘗到一口。何況錢財是人主所不重視的,犧牲卻是士人所重視的。人主不能用他所輕視的錢財,而卻要士人為他犧牲,這不是太難了嗎?」 於是宗衛現出慚愧的表情,慢吞吞地離開自己的座位,表示謝罪,說:「這是我宗衛的過失。」 19. 衛靈公之賢 魯哀公問孔子說:「現今哪位人主最賢能?」 孔子答道:「衛靈公。」 哀公說:「我聽說,他的閨門之內,姑姐妹沒有分別。」 答道:「我了解的是朝廷中的事,而不是後宮中堂階之間的情形。靈公的弟弟叫公子渠牟,他的才智足以治理諸侯之國,他的信義也足以守住他的國家,而靈公很喜歡他。又有士人叫做王林,只要國家有賢能的人,他一定要推薦給人主,要人主任用他,因此這些人都能顯達;如果有不能被任用的,他就退回來和被推薦的人一起分享他自己的俸祿,而靈公也因此更加尊敬他。又有士人叫做慶足,只要國家有大的事情,他一定前來共同治理,也沒有不成功的,而靈公也很高興用他。史離開衛國,靈公官邸里三個月不奏樂,等到史回來,然後樂器才能入官邸。我由此知道他很賢能。」 20. 介子推為相 介子推十五歲的時候就做荊相,孔子聽到了,派人去看。那人回來說:「廊下有二十五位俊士,堂上有二十五位老人。」孔子說:「廊下二十五個人的智慧加起來,勝過湯武;堂上二十五個人的生命力加起來,也超過彭祖。這樣來治理天下,它自能免於禍亂了!」 21. 有道而能下士 孔子閑居無事,嘆息說:「銅伯華不死的話,天下差不多就可以安定下來了。」 子路說:「我願意聽聽這個人做人怎麼樣?」 孔子說:「在他年紀小的時候,既聰明又用功;到他壯年的時候,勇敢不屈;到老年時他的道德高尚而又能禮賢下士。」 子路說:「他在小的時候,又聰明,又用功,是可以的;到他壯年的時候,勇敢不屈,也是可以的。至於晚年有道的人,又去尊敬誰呢?」 孔子說:「你不知道。我聽說,以多攻少,必將取勝;地位高的人對地位低的人客氣,沒有什麼得不到的。以前周公主持天下大政,被他尊重的有七十人,難道是沒有原因的嗎?原來是想要求得更多人才啊,既有道而又能禮賢下士,真是君子啊!」------------卷八 用人決定成敗(5)------------ 22. 富貴者安能驕人 魏文侯從中山跑到安邑去,田子方去找他。在路上遇到太子擊,太子急忙下車走向前去。田子方卻仍然坐在車上,告訴太子說:「替我去請人君,同時在朝歌等我。」太子聽了不高興,就對田子方說:「不曉得是貧窮的人驕傲,還是富貴的人驕傲?」子方回答說:「當然是貧窮的人驕傲,富貴的人怎敢對人驕傲?人主對人驕傲,就要亡國。我沒有見過一個國家在等待滅亡;大夫對人驕傲,就要亡家,我沒有見過一個家在等待滅亡。貧窮的人如果不得意,穿好鞋子就離去,到哪裡還不是一樣貧窮?所以貧窮的人敢對人驕傲,富貴的人卻不敢對人驕傲。」 太子見了文侯,引述田子方的話。文侯嘆息說:「不是你的原因,我怎能聽到賢人的話。我下車陪著田子方走,藉機會和他做朋友。自從我和田子方做朋友以後,君臣更加親近我,老百姓也更加歸順我,我因此得到與賢士做朋友的功效;我想要進攻中山,自知勇敢在樂羊之下,因此我重用樂羊。三年之後,樂羊攻下中山,中山就為我所有,我因此獲得功績。我所以不敢稍有一絲以智驕人,是我還沒有見到以智慧向我驕傲的人;假若見到以智慧向我驕傲的人,那麼他的智慧哪裡就比得上古人呢!」 23. 晉文侯道歉 晉文侯每到一處地方,每經過一個地道,大夫都要上前去扶他,只有隨會不扶。 文侯說:「會!做一個人臣而忍心不攙扶人主,該當何罪?」隨會答道:「加重他的死罪。」文侯說:「什麼叫做加重他的死罪呢?」答道:「把他自己處死,妻和子也連同誅戮。」 隨會又說:「你為什麼只問人臣對不起人主,不問人主對不起人臣呢?」文侯說:「做人主的對不對得起他的臣下,這個罪又該怎樣?」隨會答道:「做人主的對不起他的臣下,才智之士就不會為他出計謀;雄辯之士也就不再為他說話;仁士也不再為他去做事;勇士也不再為他去犧牲。」 文侯拉住車上的繩子連忙下車,向大夫們謝罪說:「我腰股之間有病,希望各位大臣不要見怪。」24. 聖人之道 齊將軍田聵出去領兵,張生送他到郊外,說:「以前堯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覺得很恥辱,洗耳不接受,將軍你知道嗎?」答道:「是的,我知道。」又問: 「伯夷、叔齊辭去諸侯的名位而不要,將軍你知道嗎?」答:「是的,我知道。」又問:「於陵仲子辭謝三公的名位,而願意替人家挑水灌園,將軍你知道嗎?」答道:「是的,我知道。」又問:「智過離開了人主和幼弟,改變姓名,自願做一個平民,將軍你知道嗎?」答道:「是的,我知道。」又問:「孫叔敖三度丟掉相位而不懊悔,將軍你知道嗎?」答道:「是的,我知道。」 張生說:「以上這五位大夫,表面上是辭謝,實際上是感到羞恥。現在田將軍正掌握一國大權,拿著鼓,撐著旗,穿著戰袍,執著武器,掌握十萬大軍,操著誅殺之權,千萬不要以士人感到羞恥的事來向別人表示驕傲。」田瞶說:「今天大家都為田瞶餞行,並且備了酒肉,而只有你拿聖人的大道理來教訓我,現在我謹接受你的指教。」 25. 段干木 魏文侯見段干木,站累了還不敢休息;等到見翟璜,蹲在廟堂里就同他談話,翟璜不高興。文侯說:「段干木,請他做官他不肯,給他俸祿他不受;現在你想要做官就來,還要上卿俸祿。既接受我的賞賜,又要求我對你有禮,豈不是太難了嗎?」 26. 孔子與程子 孔子到郯國去,在路上碰到程子,大家把車蓋相傾斜談了一整天。過了一會兒,孔子回頭對子路說:「拿束帛來贈給程先生。」子路沒有回答。過了一會兒,又對子路說:「拿束帛來贈給程先生。」子路不在意地說:「我仲由聽說,士人沒有經過中間介紹人而相見,女孩子不需要經過媒人的介紹而出嫁,這都是君子所不肯的。」孔子說:「仲由,《詩經》上不是說:『曠野有蔓草,晨曦披露珠;美人多清秀,相遇我所求。』現在程子是天下的賢士,對於這位賢人,如不贈送禮物,失掉這個機會,怕終身再也見不到他了。大的原則不違背,小節有點出入也不要緊。」 27. 管仲要權 齊桓公命管仲治國,管仲答道:「地位低賤的人不能統治尊貴的人。」桓公用他做上卿,而國家仍然治不好,桓公就問原因何在?管仲答道:「窮人不能命令富人。」桓公把齊國一年的市租都賜給他,而國家仍然治不好,桓公又問原因在那裡?答道:「關係較疏遠的人不能統治關係較親近的人。」桓公就把他當作仲父看待。齊國因此太平,並稱霸天下。 孔子說:「管仲雖然很賢能,但如果不能獲得以上這三權,也不能使桓公南面稱霸。」 28. 管仲論霸業 桓公問管仲:「我想讓瓶中的酒變壞,俎上的肉變壞,如此做妨害我的霸業嗎?」 管仲答道:「這自然不是最尊貴的行為;可是對於霸業卻沒有什麼妨害。」 桓公說:「怎樣才算是妨害霸業?」 管仲答道:「不知道誰是賢能的人,對霸業有影響;知道了而又不能用他,對霸業有影響;用了而又不能給予相當的職責,對霸業有影響;給了相當的職責而又不信任他,對霸業有影響;雖信任他又讓小人參與其中,對霸業有影響。」桓公說:「好的。」 29. 曾子九議 魯人攻打,曾子向君辭行,說:「我現在要離開這裡,等敵人退了以後我再回來,請暫且不要讓豬狗進我家。」君說:「我如此善待你,沒有人不曉得。現在魯人要攻擊我,而你卻要離開我,我怎能守住你的房子?」 魯人果然攻擊,並列數君十條罪狀,其中九點,就是曾子平日所建議的。魯國的軍隊回去後,君又把曾子的房子修好,然後去迎接他。 30. 司城子罕 宋司城子罕很器重子韋,回來有飯同吃,出去有衣同穿;司城子罕逃亡的時候,子韋沒有跟著去。子罕回來,又召見子韋,並且仍器重他。 左右的人說:「你器重子韋,但你逃亡時他並沒有跟著去,你回來仍然器重他,你難道對你所謂的忠臣不失望嗎?」子罕說:「只因為我沒有任用子韋,所以才會逃亡;我今天能夠再回來,還是蒙受子韋的遺德余教,所以我更器重他。並且我逃亡時,我的臣下只會掩沒車印跡、拔除標識來跟從我的,這對我的大業又有什麼幫助呢?」------------卷八 用人決定成敗(6)------------ 31. 趙簡主識人 楊因見趙簡主說:「我在鄉間被人驅逐了三次,又五次離開人主而去,聽說你喜好士人,所以我來見你。」簡主聽到了,停止吃飯嘆息,跪地而行。左右的人向他進直言:「在鄉間被人趕了三次,是證明他不受大家歡迎;五次離開人主而去,是證明他對人主不盡忠。現在你的士人中還沒見到有這樣過失的人。」簡主說: 「你不了解。美女就是醜婦的仇敵;有品德的人是亂世所不器重的;行為正直的人,是邪佞的人所憎惡的。」於是就去見楊因,並授予他以相位,國家因此太平。由此看來,不管是遠處的人還是眼前的人,是不可以不明察的。 32. 良材的悲哀 應侯和賈午子同坐,聽他彈琴的聲音。應侯說:「今天的琴聲,為什麼這樣的悲傷?」賈午子說:「因為弦拉得很緊,而調子低,所以聽來使人感到悲傷。弦拉得很緊說明是良材;而調子低是表示官位低。具備了良材,而官位卻很低,又怎能沒有悲哀呢!」應侯說:「說的是!」 33. 田忌有先見之明 田忌離開齊國跑到楚國去,楚王從國界上一直把他迎接到官邸,問道:「楚國是兵車萬輛的國家,齊國也是兵車萬輛的國家,這兩國常常想要互相兼并,如果打起仗來應該如何是好?」 答道:「這很容易。齊國派申孺為將領,那麼楚國就應派兵五萬抵抗,由上將軍率領,直到擒獲對方將軍的首級而返。齊國派田居為將領,那麼楚國就應出兵二十萬人,由上將軍率領,那末便分別罷兵而去,不分勝負。齊國如果派眄子為將領,楚國就動員四境內的所有士兵,大王親自率領,而我田忌追隨著你,相國和上將軍做左右司馬,像這樣大王僅僅是可以保存國家不被吞併而已。」 齊國恰好派申孺為將領,楚國動員軍隊五萬人,由上將軍領導,最後擒獲對方將軍首級回來。齊王很生氣,再派眄子領導軍隊,楚國也完全動員了境內的所有軍隊,楚王親自領兵,田忌跟隨著,相國和上將軍任左右司馬,加王屬車九乘,才僅能免於被齊國兼并。 回到官邸,楚王北面正正衣領和衣袖,問道:「先生為什麼知道得這樣早?」 田忌答道:「申孺為人,既欺侮賢能的人,又輕視不肖的人。賢能的人和不肖的人都不用,所以才會亡;田居為人,尊敬賢能的人而輕視不肖的人;賢能的人為他所用,不肖的人便離去了,所以這次戰爭是兩國分別引兵回去,不分勝負。眄子為人,尊敬賢能的人而又愛護不肖的人;賢能的人和不肖的人都為他效力,所以大王只能自保不被兼并。」 34. 文侯罰酒 魏文侯在曲陽宴請大夫。酒喝得正在興頭上,文侯嘆息說:「我單單沒有豫讓這樣的人做我的大臣。」蹇重舉起酒杯敬酒,道:「我要罰你一杯。」文侯說: 「為什麼?」答道:「我聽說,賢能的父母,沒有不知他的兒子是孝子的;有作為的人主,沒有不知道他的臣子是忠臣的。而豫讓的君主,究竟是不是任用賢臣的明君呢?」文侯說:「好。」不推辭地就把罰酒喝下去。說道:「沒有管仲、鮑叔牙那樣的大臣,所以才有豫讓的功勞。」 35. 何謂良臣 趙簡子說:「我想要得到范中行氏的良臣。」 史黶說:「怎麼去任用他?」簡子說:「良臣,是每個人所願意得到的,又何必多問呢?」史黶說道:「我認為范中行氏沒有良臣。侍奉人主,要規勸他的過錯,推廣君王的善行;表彰善的,揚棄壞的,任用賢能的人;隨時解說成敗的道理要他去採納,能採納就會進步,否則就要退步。現在范中行氏的良臣,不能匡正他的人主,以致於使他遭難;逃亡在外,又不能回來。亡國了就拋棄他,還談什麼忠良;真正的忠臣良將效忠他的人主,讓他能夠複位,一直奮鬥到死為止,假若不如此,就不是忠良。」 簡子說:「是的。」 36. 亡國之因 子路問孔子:「要怎樣治國?」 孔子說:「在於尊重賢人而看輕不賢能的人。」 子路說:「范中行氏尊重賢人而輕視不賢能的人,為什麼還會滅亡呢?」 答道:「范中行氏尊重賢人而不能用他;輕視不賢能的人而又不能叫他走;賢人知道自己不為所用而埋怨;不賢能的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賢人埋怨他,不賢能的人又仇恨他;埋怨和仇恨都擺在人主的面前,中行氏雖想不遭到滅亡,能辦得到嗎?」 37. 晉文公不殺荀林父 晉、荊兩國在邲交戰,晉國軍隊被打敗。荀林父回去請求被處死。景公將要允許,士貞伯說:「不可以,城濮一戰,晉國把荊國打敗,文公還有憂慮的表情,說:『子玉還活著,我的憂慮就不能停止;被圍困的野獸尚且還要搏鬥,何況是一國之相呢?』等到荊國殺了子玉,就高興地說:『這下沒有人再危害我國了。』現在也許是老天警示晉國。再說林父事君,在朝上就一心一意為君主盡忠,離開朝廷就想到要補救自己的過失。他是衛護國家的大臣,今天如把他殺掉,是加重荊國的勝勢。」昭公說:「是的。」就讓荀林父重掌兵權。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曾國藩用人之道
※班主任的十條用人之道
※帝王用人學問之一
※紫微斗數人生系列講座【用人之道】(2)
※中央重拳再治「買官賣官」 用人之風不正是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