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5000年前的神秘王國2——新華社記者遼河行

遼河流域發現最早的古國

經考古工作者近20年不斷發掘,位於遼河流域東南部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被考古專家確認為中國最早的古國,這一結論將寫進近日啟動的《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報告》。

據負責起草《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報告》的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著名考古學家郭大順介紹,於今年春節後啟動的《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報告》對遼河流域牛河梁遺址20年來的考古發掘資料進行系統研究總結,目的是對考古成果加以確認。

經過對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資料初步整理研究,考古學家確認在遼寧省西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東山嘴村發現的一處原始社會末期大型石砌祭壇遺址,與相距50公里的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發現的牛河梁女神廟、積石冢群,以及一座面積約4萬平方米類似城堡或方形廣場的石砌圍牆遺址為古國遺址。經碳十四測定和樹輪校正,確定這些遺址距今已有5500年。

東山嘴遺址坐落在一座山樑正中緩平凸起的台地上,長約60米,寬約40米。這座石建築遺址石頭加工技術和砌築技術相當講究,外側可明顯地看出錯縫砌法,長條基石打磨的稜角突出,表面光滑。遺址內有象徵天圓地方的圓形祭壇和方形祭壇,總體布局按南北軸線分布,注重對稱,有中心和兩翼主次之分。這種反映中國傳統建築特色的建築群址,在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史上還是首次發現。祭壇內出土有當時人們崇拜的"生育神"和"農神"的陶質塑像。

牛河梁遺址內有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墓葬等多種類型,這些建築分布於各山樑崗丘上的諸遺址點,依山勢定方向,依南北中軸線按高低上下、左右進行規劃布局,使諸遺址點既主次分明,又彼此照應,形成一個大範圍有機整體。由於諸遺址點都是順山勢分布的,這就使南北軸線和諸遺址點的布局以至每個單元的方向,都有20度的偏角,表現出在遵循嚴格的思想觀念和制度下並不要求十分規範。每個積石冢或方或圓,或方圓結合,各有創新。女神廟則既可分出主室與側室,又多室連為一體。從遺址的整體到每個具體類型和單元,都是既講究整體結構布局的規整,又富於變化。考古工作者還在遺址內出土了紅山女神頭像、陶質泥塑、彩陶、玉雕龍等大批精美絕倫、世所罕見的文物。

考古專家們在對上述考古遺存進行研究時發現,東山嘴、牛梁河紅山文化遺址壇、廟、冢布局類似北京的天壇、太廟和明十三陵。祭壇遺址內有象徵天圓地方的圓形和方形祭壇,建築布局按南北軸線分布,而且注重對稱,有中心和兩翼主次之分;女神廟有主室和側室,泥塑殘塊證明有體魄碩大的主神和眾星捧月的諸神;積石冢群都在山頂或小山包上,冢群中心是一座大墓,周圍有很多陪葬的小墓,具有山陵性質,墓中有的完全沒有或僅有少量的隨葬品,有的則隨葬有大型精美玉器,從中可以看出氏族成員的等級分化已相當嚴格,已具有"禮"的雛形。

遼河流域考古的驚人發現,表明紅山文化在古文化聚落層次性分化的基礎上已經達到產生最高層次中心聚落的水平,並以宗教形式將這種以一人獨尊為主的等級分化固定下來,同時在制度化的前提下又見多種變化,其中不少都是氏族公社原始性的保留。這正是基於公社又高於公社之上的高一級的組織形式即古國的特徵,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誌之一。

良渚遺址被確認為最早的古方國

以良渚遺址命名的"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000年,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上海三省市境內。它是長江下游古代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中國和東方早期文明的主要代表之一。

坐落在浙江省餘杭市的良渚文化遺址最早發現於1936年,在30多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密集分布著50多處包括建築遺址、居住址、土墩大墓等多種類型的遺址點。其中反山土墩大墓群12號中心墓隨葬的玉琮和玉鉞規格,瑤山以紅、灰、黃三色組成的大型祭壇和墓地規模,在所有良渚文化中是等級最高的。特別是被諸墓群圍繞其中的莫角山遺址,作為一座人工堆築的土台,東西長670米,南北寬約450米,總面積30萬平方米以上,高更達10米,其上又加築3座較小的土台。無論墓葬規模、玉器等級、組合和整個遺址群範圍,都要高出江浙地區其它良渚文化遺址的墓葬群。

考古專家推測,良渚遺址群是包括宮殿、祭祀功能在內的巨大建築址或都城所在地,它作為良渚文化最高層次的中心邑落是當之無愧的。專家們經進一步研究發現,良渚遺址群的規範化程度十分高。而良渚文化以琮、璧以及"人神獸面紋"為主的玉器群,從種類、造型、花紋以至基本組合,也十分規整和固定。良渚文化聚落分化的層次性也較為清晰。良渚遺址雖可定為良渚文化最高層次中心聚落,但像反山、瑤山這樣的墓地以及墓地中的大型墓葬,不僅見於良渚,也見於福泉山、趙陵山、寺墩等地,出土的大型玉琮、玉鉞的地點就更多,可以將它們依次分為若干等級。這說明良渚文化諸聚落遺址之間,在規模上雖也有大小之別,但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大中心下多中心關係,有些類似於大國之下的諸多小國的關係。

高度規範和大中心下的多中心,正是方國時代的兩個主要特徵。良渚文化在最高層次中心聚落下的多中心和諸中心聚落的高度規範化,是大國中小國群體的初現,這已具"方國"規模,是夏代以夏王朝為主,"萬國"群體並在形勢的前身。因此,良渚文化遺址表明,當時這裡已進入方國階段。

中華文明起源三部曲

"古國棗方國棗帝國"理論,是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1994年提出的。他在概括中國國家起源的三個發展階段時,將其稱為三部曲。

古國時代是指距今五千年前後出現的高於部落以上的、穩定的、獨立的政治實體。古國最先是從遼西地區紅山文化考古中提出來的。紅山文化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率先跨入古國階段,以祭壇、女神廟、積石冢群和成批成套的玉質禮器為標誌,出現了隨原始公社氏族部落制的發展已達到產生基於公社又凌駕於公社之上的高一級的組織形式,即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國家。

古國時代以後是方國時代,在古代中國,從古國發展到方國階段大約在距今四千年前。與古國是原始的國家相比,方國已是比較成熟、比較發達、高級的國家形態,夏、商、周都是方國之君。不過,方國最早出現是在夏以前。江南地區的良渚文化,北方的夏家店下層文化是最典型的實例。其主要標誌是大國下的小國群體。

方國時代之後,便是帝國時代。以距今2000年前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後建立的秦帝國為標誌,並為漢帝國及以後所延續。


推薦閱讀: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的讀書筆記(轉)
海城牆 王子養成記 馬修的形體
大島渚三周年祭:在感官王國之外
家庭教育重要不?——王國防教授從心理學的角度告訴您!
海城牆 前言 城牆內的居民

TAG:記者 | 新華社 | 神秘 | 王國 | 5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