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年度報告:2017全球傳媒業十大趨勢

2016年可謂一個歷史性時刻,川普當選、英國脫歐、歐陸恐襲不斷等事件均震撼世界。同時,媒體自身在該年成為新聞:「後真相」(post-truth)成為牛津詞典年度辭彙,該詞意指在形塑公共意見方面,客觀事實的影響力已遠遠不及對於情緒的煽動。BuzzFeed對於這種現象背後運行機制的揭示,一方面突出了其新興品牌力量,另一方面標誌著新聞調查越來越聚焦於跟蹤和核實數據。

該年度,傳統媒體深刻自我反省:(1)為何它們會逐漸被讀者拋棄;(2)為何讀者對其信任度逐漸下降,乃至達到歷史性新低?

各年齡層次讀者對傳統媒體的信任度均呈下降趨勢

許多人將其歸咎為互聯網的腐蝕屬性。媒體被科技和互聯網公司分散注意力?傳媒成為自身言論濾泡(filter bubble)的一部分?它們忘記了與真實人群進行交談?

不過,部分研究指涉新聞業的結構性經濟衰敗:新聞業是如何被掏空的?

印刷廣告營收兩數位的狂跌,將傳統媒體逼上合併、裁員、關閉的道路。相較之下,大型科技平台佔據網路廣告營收大頭。在美國,幾乎所有(99%)數字廣告增長額均進入Google和Facebook的口袋。同時,由印刷向數字過渡,由PC端轉向移動端,構成整個傳媒業態兩大趨勢。在這兩大趨勢下,發行人絞盡腦汁,維持利潤。

數字廣告營收大多為Google和Facebook所有

2016年,傳統媒體衰頹的同時,新興數字平台亦非一帆風順:Mashable網站雖募資1500萬美元,卻裁撤員工30人;數字先鋒Salon則宣布啟動新一輪削減成本和裁員。同時,Facebook不斷調整的演算法,也給多家公司帶來風險,如Elite Daily因此貶值2500萬美元。

不可避免的是,對新聞業的諸多指責、虛假新聞/黨派新聞的愈演愈烈,都被不加甄別歸咎於Facebook演算法。2016年9月,Aftenposton主編Espen Egil Hansen致扎克伯格的一封公開信,掀開了批判Facebook演算法的帷幕。該信稱扎克伯格為「最有權勢的編輯」,呼籲Facebook應更加透明化,並應對肅清互聯網之環境負有責任。不過,扎克伯格卻回應稱,Facebook並非媒體公司,同時,其員工已經思考,Facebook應不僅限於聯結用戶。此外,Google亦因拒絕手動編輯搜索結果而備受壓力。

Espen Egil Hansen掀開批判Facebook演算法的序幕

那麼展望2017,傳媒業將面臨哪些發展契機與挑戰呢?

優質媒體試金石:假新聞浪潮席捲全球

根據Buzzfeed網站分析調查,在美國大選的最後幾周里,比如「教皇贊助特朗普」、「希拉里向ISIS售賣軍火」這樣的假新聞在Facebook平台的分享與評論量都超過了真實新聞。

Facebook上美國大選期間的假新聞曝光率

Facebook扎克伯格說:「用戶接觸到的假新聞數量不到內容總量的1%,但美國大選確實暴露了假新聞和誤導性內容早已成社交平台內容供給的一大頑疾。而研究又顯示幾乎所有國家,新聞用戶都表現出對社交平台越來越高的依賴性。12%的用戶將社交平台視為重要新聞來源,25歲以下的年輕用戶群體中,這一比例則接近25%。

在這樣的情勢下,以Facebook為代表的社交巨頭們是否能意識到自己手中巨大的媒體權力,並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傳媒機構們又將如何應對這一趨勢,是我們在2017年需要持續關注的一大問題。

許多媒體認為,反擊虛假和劣質新聞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自身新聞的質量。《愛爾蘭時報》編輯Kevin O』Sullivan表示:「優質媒體更應對自己的新聞工作充滿信心,通過不偏不倚的報道,明確體現新聞價值。」

延續或反轉:傳統媒體與科技平台關係再定義

2017年,傳統媒體和各大平台之間緊張而微妙的關係如何發展將會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議題。

調查中,46%的媒體人表示,與去年同期相比,他們對平台的影響力和角色持更為擔憂的態度;9%的人表示其擔憂程度較去年低。一家英國媒體負責人說道:「新聞業已漸漸明白:它們過去一年的努力都是在以損害自身的方式給Facebook和其他平台做嫁衣,我們是時候另覓逆襲之道了。」

儘管如此,絕大多數媒體機構表示將在2017年加大在Facebook平台上的投資力度,對於其它平台,媒體機構的投資意願則相對較弱。73%的媒體人表示他們的數字戰略總體目標是在自身網站和第三方平台的內容投放上達成平衡;而只有21%的媒體表示,他們將會把主要把精力集中於自身網站和平台上。

2017年媒體機構的社交平台投資意向調查

「會員費」取代「付費牆」:數字化媒體可持續化商業模式探索

幾乎所有媒體都將尋找新的數字收入來源列為2017年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1/3的受訪數字媒體大佬表示,相較去年他們更為擔心數字盈利的可持續性問題。

調查數據發現,在廣告模式由數字展示轉向原生內容(包括文本或視頻)的同時,這些數字化媒體先驅也計劃在2017年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讀者直接付費(45%)和會員費用(14%)上。

2017年媒體人最為關注的收入來源

今年我們更多聽到的將不再是付費牆而是會員費。2016年,《衛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重新定位其商業戰略。今年,它將會通過擴大全球會員規模以提高收入。《華爾街日報》首席創新官表示:「我們一個主要發展戰略就是會員費制度。」 2016年第三季度,《華爾街日報》廣告收入下跌21%,而《紐約時報》這一數字則為18%。《經濟學人》副主編表示:「數字廣告將在2025年全部消失。」

針對這種情況,新聞機構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重新思考生存問題:

1.從現有的消費者中獲取收入;

2.贏得更多新用戶對其新聞內容和服務的青睞;

3.探索新型服務方式和營收渠道。

用戶數據管理:數媒時代的財富儲備

為了建立更為穩定的用戶群,媒體機構都在絞盡腦汁思考如何將匿名的網頁瀏覽者轉化為忠實用戶。比如收集數據進行用戶細分、內容推薦,強化用戶的註冊和登陸行為。只有通過了解用戶,媒體企業才能像Facebook那樣提供相關的、個性化的用戶體驗,並最終將其轉化為實際收入。葡萄牙廣播電視台數字總監Joao Galveias稱:「這將是媒體公司的『數據之年』。我們將更好地理解機器學習概念,並運用它進行預測分析。」

2017年夏天,BBC擬實行BBC iPlayer的強制登陸措施,這將自動識別用戶需求。通過用戶的註冊預登陸,能夠使得通過技術手段提升內容推送的相關性,最終促使用戶加盟會員並訂閱內容。超過2/3的媒體機構表示,它們將在移動推送方面投入更多,也有38%的媒體表示電子郵件將是著力點。

2017年媒體機構將著力投入於手機提醒、數據分析、用戶登錄與新聞郵件等方面

聊天應用:用戶流量新增長極

四大聊天應用的活躍用戶歷史上第一次超過了社交平台。每個月,約有十億人次使用Facebook Messenger,每天,Messenger和WhatsApp上都有近600億條信息往來。相較於開放的大型平台,人們變得更傾向於在WhatsApp、Snapchat、Facebook Messenger這類更具閉合性的平台上交流。

媒體機構也表示他們會密切關注此類應用。56%的媒體表示Facebook Messenger會成為今年它們重點開發對象。53%的媒體表示WhatsApp會成為今年投入重點。其他受關注的聊天應用還包括:Kik、Viber、Line和微信。

網路視頻:媒體與平台爭相入場的一場豪賭

過去幾年裡,我們見證了網路視頻的爆髮式增長,這一增長的驅動力來自高清手機攝像頭、高速網路連接、便捷的雲存儲以及創建和編輯視頻的各種工具。

Facebook、Snapchat及多個社交平台上都已配備了以上工具,讓幾乎所有人都能製作、編輯、發布並向全球數百萬人分享自己的視頻。而在2016年,視頻直播的爆火和增強現實(AR)技術的風起雲湧,Facebook、Twitter、Instagram以及Snapchat等社交平台都已將視頻內容置於其商業戰略的核心位置。

這一系列新的發展並不僅限於社交媒體,專業新聞機構同樣能享受視頻發展所帶來的紅利。傳統媒體已探索出一系列的視頻形式,包括社交網路視頻、長視頻以及在新聞媒體官方網站和App上才有的新聞擴展視頻。

傳統媒體積極探索視頻內容新形式

然而,正如路透報告《在線視頻的未來》(The Future of Online News Video)中提出的,目前大多數視頻內容都發佈於第三方平台,且網路視頻盈利模式仍處於探索階段,視頻內容相較於文字內容的競爭力依然頗受質疑,有很大一部分視頻媒體無法從形式和內容上吸引用戶,這諸多的現實情況也顯示,視頻投資仍然頗具風險。儘管如此,視頻內容對於大多數出版商而言都是一項大賭注。

備受攻擊:人工智慧與演算法

Sundar Pichai(Google公司CEO)認為,我們正從移動(mobile)世界遷徙至人工智慧(AI)世界。在這一世界,計算(computing)已普遍化,互動變得更加自然、直觀、智能。Bezos(亞馬遜CEO)則認為,AI是未來革命的早期階段。目前,亞馬遜已有1000員工緻力於Alexa平台。Facebook和微軟亦擁有自身AI實驗室,意在打造更加智能化的電腦與機器人。可以說,AI已經嵌入新聞、無人機甚至是醫學研究的方方面面。

不過,2017年上述變遷所造成的影響,會否遭受廣泛質疑?

2016年,微軟悉心打造的聊天機器人Tay,無疑是一個反面典型。在微軟的設想中,Tay在Twitter上可與年輕一代順暢交流,並從互動中充分學習。不過,在短短24小時之內,Tay居然爆出充滿攻擊性與民族主義式的語言,如「希特勒是正確的」、「布希是9.11幕後推手」。

微軟打造的聊天機器人Tay

由此,對於人工干預技術變遷步伐的呼籲愈趨強烈。隨著電腦開始介入生活場景的每一方面:篩選新聞(如「今日頭條」);推薦美食;路線導航等,人工監管的重要性愈發顯著。

智能電子交易已如此複雜,乃至於它能夠以一種無人能解的方式,左右股票市場,影響貨幣波動。

Airbnb因涉嫌影響某些地區房價,而正接受調查。

打車軟體(如Uber)似乎正鼓吹一種微妙的歧視:倘若司機是黑人,他很有可能面臨被乘客取消訂單的風險。

在2017年,人們將聚焦於演算法問責(algorithmic accountability)。此外,AI、數據使用及科技公司的權力或將遭受質疑。

失業的未來:機器人新聞在路上

機器人的崛起,與AI息息相關。牛津大學日前一項研究指出,在未來20年內,機器人將使得美國近一半(47%)勞動力身處失業窘境。

作家Martin Ford表示,眼下我們正邁向新一輪全職工作者的反叛(a full-on worker revolt)。自那之後,新的經濟平衡體系將會建立:人類的生活將更具生產性,自動化和智能機器為前者帶來可期的穩定收入。

機器人已在許多高重複性、低難度的工具領域取代人工。在高度自動化的未來,不僅僅是司機、個人助理、工廠工人、金融職員等工作面臨威脅。新年伊始,一家日本保險公司已宣布,它將引入一套AI系統,取代30名僱員。這套系統以IBM的Watson Explorer為基礎,能夠自動計算應向保單所有人支付的金額。據估計,這套系統將為將公司節省1.4億日元(摺合人民幣約852萬)。

2017年雖具種種不可預測性,但它絕不會讓記者統統下崗。對於記者和傳媒公司而言,他們可充分使用技術以更好更快地傳遞內容:

1.更加自動化的故事:機器人新聞(Robo-journalism)正為新聞機構所逐漸使用,這種新聞生產方式,可在擴大新聞生產邊界的同時,提高新聞數量。美聯社(AP)利用這項服務,生產出大量基礎性的金融新聞。這些金融新聞,看上去與人工利用結構性數據寫就的報道,一般無二。在英國,新聞協會(the Press Association)表示2017年將嘗試使用機器人新聞。至於英國傳媒巨頭BBC,已在使用半自動翻譯系統和合成語音視頻的基礎上,重啟其日語服務。

2.智能化內容產制系統:傳媒公司對於智能化內容管理系統的需求日益旺盛,該系統能夠創造最佳新聞,並針對不同平台將內容迅速打包。例如,Now This便創造了一個名為Switchboard的系統,通過歷時性分析,它能夠向內容生產者推薦內容的最佳次序,以最大程度獲取受眾的注意力。Wibbitz公司則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和自然語言程序,概括文本故事,自動生成視頻,其原始素材則是來源於路透社等新聞機構。

3.電腦及網路輔助調查:Buzzfeed News開發新演算法,對網球專業比賽的賭博習慣進行分析,從而揭露了一個國際網球比賽的醜聞。《華盛頓郵報》的David Fahrenthold藉助Google和Trip Advisor圖片搜索功能,同時結合一個有關Twitter的關注者網路,揭露了川普慈善捐贈的空白。

4.過濾器和提示器:信息和平台的爆炸式增長,使得新聞記者難以及時跟上新聞。為管理過載的信息,新系統應運而生。SamDesk和Dataminr正逐步為新聞編輯室為採用,以在社交網路中核實並管理重大新聞。這些系統基於網路分析和內容傳播速度,發揮提示作用。智能機器人正被整合入Slack一類的系統中,以向記者群體提示動態故事的新發展。

AI(人工智慧)雖然對於記者助益良多,卻可能使得假新聞的問題進一步加重。Smile Vector,Twitter的一款機器人,展示了人工智慧如何創造一個關於虛假圖片及視音頻的新世界。它通過網路搜集名人照片,並藉由搭載深度學習能力的神經網路,輕易地改變了前者的面部表情。

2017年,假新聞的問題可能會更加複雜。

網路戰爭和個人安保:加密的崛起

隨著網路社會的來臨,人們不僅經受恐怖主義的威脅,對於技術的倚賴,使得網路攻擊與信息戰爭成為可能。

德國國內的一項秘密服務,即指責俄羅斯進行一系列國際網路間諜和破壞活動。對此,默克爾警告道,今年的選舉將成為下一目標。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的黑客,在過去一年大部分時間內,一直攻擊銀行和政府網路系統。

與此同時,隨著世界互聯程度的加深,網路愈趨脆弱。最近在美國,黑客就利用聯結設備之間的漏洞,對包括Twitter、Spotify、Vox在內的1000多家網站進行攻擊。

加密訊息趨勢將進一步蔓延,其原因在於川普政府或將根據執法機關的要求,迫使公司放棄個人數據。數百位科技巨頭的員工已承諾,將拒絕任何試圖合作編輯資料庫的努力。這些資料庫可以根據種族、宗教和國籍等信息,鎖定個人。運動人士則擔憂,政府將從社交媒體及其他公開來源,搜集信息,以幫助川普實現穆斯林登記計劃。

人們對於形形色色監控(surveillance)的關注,進一步促進加密訊息應用的流行。Signal,一款由斯諾登推薦的通訊軟體,自川普或選以來,下載率猛增。在中東,一款名為Telegram的軟體則大受歡迎。ISIS組織即利用該軟體的秘密聊天功能,發行其內部雜誌。另一入場者則是Wire,它受到Skype創始人Janus Friis的大力支持。Wire聲稱,能夠對包括文本、圖片、視頻甚至語音在內的各種內容,進行全方位加密。此外,Wire的一大特色,便是與特定聯繫人共享位置。

下一站:在何方?

勃興:進擊的OLED

手機市場日漸擁擠,製造商為求脫穎而出,不得不從「新」字上做文章。2017年,OLED顯示屏的運用,將使得手機更加輕便。同時,智能手機驅動的VR設備崛起,對手機屏幕的解析度亦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摺疊式手機的屏幕,或許亦會搭載OLED技術。

此外,新型鋰電池技術開始運用商業生產。該技術承諾將增加電池容量。話雖如此,卻沒人願意冒險再一次嘗試三星的「爆炸手機」。

蘋果手機為迎接其十周年,亦聚焦於一種煥然一新的設計。新一代蘋果手機,可能會採用無邊設計的彎曲式OLED屏(edge-to-edge curved OLED) ,並搭載具有3D成像功能的雙攝像頭。

網路:更快+更可靠

5G技術眼下雖未成熟,不過,2017年,它將迎來自己的首次商業試用。Verizon較早前實驗表明,5G的網速為4G網速的30至50倍,在5G的網路環境中,下載一部高清晰度的電影,只需幾秒鐘。韓國希望其無線運營商,可以為2018年冬季奧運會,部署一個試點式5G網路。日本則期待,至2012年夏季奧運會時,國內強大的5G網路已經到位。

較之4G,5G多出來的帶寬,將帶來何種後果,目前尚不清楚。不過,5G無疑為眼下其他熱點趨勢,提供技術基礎,無論是無人駕駛汽車,還是物聯網。5G網路帶來的更高可靠性,則為如下服務提供先決條件,如遠程手術、軍用無人機,甚至是核心商業系統的維護。

服飾:作為平台

穿戴式技術的發展,比預期來得慢。一向推崇創新的Google卻想逆流而上,將衣服轉變為平台。Google公司的Jacquard項目,正積極尋覓將電子器件納入至織物中的方法,其意在賦予衣服的任何部分以智能化。眼下,Google正與Levi』s合作,積極探索大規模生產互動式衣物。

其他穿戴式產品則聚焦更為緊要的問題。AIQ的智能手套由不鏽鋼纖維製成,以保證其高導電性。Heacket則被譽為世界上最溫暖的夾克衫,它是由加熱面板驅動。

生物識別:密碼與免費購物的終結

智能手機上的指紋讀取器,已採用主流的生物識別安保技術。如今,這些科技正被進一步運用於計算機,如Macbook Pro的Touch ID,搭載Windows Hello的PC機裝備臉部識別技術。

很快,相同技術的運用,將使得我們在購物時,免於結賬,Amazon GO便提供如上服務。通過計算機視覺系統與感測器,它可以自動檢測,商品何時被取走或是回到貨架。在這一過程中,Amazon Go虛擬車將實時跟蹤商品。當用戶採購完商品,離開超市後,相應費用將自動從亞馬遜賬戶中扣除。目前Amazon Go系統已在西雅圖投入試用,2017年上半年,它將對公眾完全開放。

中國第一家

專註媒體融合的研究院

傳遞信念信心

剖析實踐實驗

探求對策方法

合作:請聯繫微信後台

投稿:dewaiwuhao@ctrchina.cn


推薦閱讀:

重要時間窗確立中線趨勢
不同的命理趨勢,不同的婚姻
教育學學科領域研究方法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探析
秋冬潮流髮型趨勢,讓你修顏顯氣質美不停!
化工派:未來十年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的發展趨勢

TAG:傳媒 | 趨勢 | 報告 | 十大 | 路透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