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灘老建築的前世今生 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演變歷史:麥克倍恩大樓→亞細亞大樓→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和諧匯建成於1913年。1966年前,英國殼牌公司和荷蘭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亞細亞火油公司長期租用這幢大樓的底層。1996年,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入駐至今。建築風格:八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東朝中山東一路,南向延安東路,東面和南面的立面幾乎相同。縱向三段式。1-2層和5-7層採用古希臘愛奧尼(Ionic)式雙柱廊。建築整體上為新古典主義風格。入口處系大而深的圓形山花檐部,有巴洛克(Baroque)建築風格。外灘2號 上海總會大樓
演變歷史:上海總會大樓→日軍海軍武官府→國際海員俱樂部→東風飯店→上海外灘華爾道夫酒店建成於1864年。上海總會大樓(Shanghai Club)曾是英國在滬僑民的俱樂部,重要的社交場所。建築風格:該樓是外灘著名的建築,建築設計師為H.Tarrant,建築立面為三段式處理,2-3層中部有6根愛奧尼柱式的石柱,頂端各設置了巴洛克式的風亭,細部雕刻細膩優美。室內裝潢由馬海洋行的日本建築師設下田菊太郎設計,裝飾華麗,以長達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櫃檯著稱。外灘3號 有利銀行大樓
演變歷史:聯合大樓→有利銀行大樓→上海市民用建築設計院→名牌店&餐廳該樓於1916年竣工,為英資天祥洋行物業,1914年由保安、保家等保險公司聯合租賃,將原來的3層磚木結構房屋改建為6層大樓,故曾名「聯合大樓」。這是英資公和洋行在上海設計的第一個作品,也是上海第一座採用鋼框架結構的建築。建築風格:六層,上海最早的鋼框架結構建築之一。屬於折中主義風格。縱向三段式。局部巴洛克風格明顯,如:雙柱亭式的頂層塔樓、入口處半圓形檐部。外灘5號 日清大樓
演變歷史:日清大樓→招商局辦公大樓→上海輪船公司→華夏銀行&商務樓&高級餐廳建成於1925年,由日資航運企業日清汽船株式會社和一個猶太商人合資建造。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政府接管了日清大樓,改為招商局辦公大樓,解放後,由上海海運局使用。文革時曾改名為上海輪船公司。1990年代,海運局遷往東大名路新樓,此樓由錦都實業公司裝修後作為商務樓出租。東部底層為華夏銀行上海分行。2006年被改造成高級餐廳。建築風格:六層,縱向三段式,屬西方古典式風格。立面裝飾較簡潔。外灘6號 中國通商銀行大樓
演變歷史:拍賣行→中國通商銀行大樓→長江輪船公司→名牌店&餐廳建成於1897年,原來是一家拍賣行,3層殖民地式建築。1906年翻建,成為中國通商銀行,當時也是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家銀行,直到1956年,中國通商銀行業務劃入中國人民銀行,這幢大樓交由長江輪船公司使用。因旁邊的小路是元芳弄,所該大樓也曾被稱為元芳大樓。建築風格:假四層,磚木結構。哥特復興式風格。四層窗楣從上而下分別採用尖拱、平直、扁拱和半圓拱,第四層為三角形尖頂,一大四小,立面構圖清新。外灘7號 大北電報公司大樓
演變歷史:旗昌洋行→電報大樓→新通商銀行大樓→泰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泰國盤古銀行建成於1908年,原是旗昌洋行的產業,輪船招商局將它買下後,即歸屬下的大北電報公司使用。抗戰勝利後,中國通商銀行購進此樓改為新通商銀行大樓;解放後,由長江航運管理局使用;20世紀90年代,通過房屋置換,泰國盤谷銀行獲得大樓使用權。泰國駐上海總領事館也設在三樓內辦公。建築風格: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縱向三段式。法國晚期文藝復興風格。兩側頂端為方形穹頂,並飾有曲檐,入口處弦形檐部,體現出巴洛克風格。外灘9號 招商局大樓
演變歷史:旗昌洋行大樓→招商局大樓→名牌店19世紀遠東最著名的美國資本企業旗昌洋行於1846年將總部遷至此地。1877年,旗昌輪船公司,連同在外灘9號的辦公室大樓賣給1873年成立的受李鴻章保護的中國官商合辦企業輪船招商局。1901年,輪船招商局重建該樓。後來成為招商局上海分公司,現在又成為夏姿上海旗艦店。建築風格:由英商通和洋行設計, 三層,磚木結構。建築強調水平線,系文藝復興式風格。二層、三層建有科林斯式的雙柱廊。外灘12號 滙豐銀行大樓
演變歷史:滙豐銀行大樓→市府大樓→上海浦東發展銀行1912年,滙豐買下南邊外灘11號別發洋行和外灘10號美豐洋行的房產,二戰爆發後被日本橫濱正金銀行佔用,戰爭結束,滙豐遷回此樓。1955年,滙豐撤出上海,大樓歸國有。上海市政府進駐,改名「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樓」,簡稱市府大樓。副樓在1956年改為上海市檔案館。1997年,上海市政府撤出大樓,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通過置換購得該大樓的使用權。建築風格:建築為三橫三縱。橫向中間七層,兩翼各為五層,比例為2:1:2;縱向三段式,除圓穹頂,三段比例為1:3:2,是標準的「三段式」。暫把圓穹頂放一邊的話,建築是中規中矩的西方古典主義作品,除三段比例外,其中間底部三個羅馬式拱門也合標準(門高為圓拱直徑的兩倍),中部採用科林斯式雙柱廊,三段間強調水平線(上中段檐部、中下段腰線)。中部的圓穹頂具有明顯的羅馬風格,在整座建築中形象十分突出,因此,學者把這座建築整體稱為羅馬復興式建築。外灘13號 海關大樓
演變歷史:江海關大樓→上海海關1857年,外國人在此地建成一座中國衙門式的關署。1891-1893年翻建成哥特式的紅磚建築,有33米高的鐘樓。1925年再次重建,終成了現在的建築。現使用單位為上海海關。建築風格:該建築風格屬於折中主義(我簡單理解為「大雜燴」),其下段有古希臘陶立克式柱廊;中段強調垂直線,具哥特復興式特點;上中段以水平檐部分割,檐下有齒飾,具文藝復興式特點;八到十一層的塔樓又具有巴洛克建築風格。是大雜糅吧。當然,建築屬於藝術,雷同就是失敗,能獲得美感的,就是精品,就是成功。外灘14號 上海市總工會
演變歷史:寶順洋行→德華銀行→交通銀行大樓→上海市總工會這裡最初是著名的老牌英資企業寶順洋行的產業。19世紀下半葉,顛地經營失敗被德華銀行買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中國沒收德國在華財產,大樓被交通銀行上海分行接管。1928年,隨著全國政治中心從北京轉移到南京,交通銀行也將總行遷到此處。1947年,這裡被重建為裝飾藝術運動主義風格的6層大樓,也是上海外灘建築群中最後建成的一座。1951年,交通銀行總行遷回北京,外灘14號則由上海市總工會進駐至今。建築風格:主體六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立面以垂直線條突出建築的立體感,中間升高兩層做塔狀造型,使建築物輪廓鮮明。外灘15號 華俄道勝銀行大樓
演變歷史:華俄道勝銀行大樓→國民黨中央銀行→上海航天局→上海外匯交易中心於1902年由華俄道勝銀行出資建成。至1928年,此樓成為中央銀行的所在地。隨即國民黨中央銀行、上海航天局、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都先後在此辦公。現在這裡是上海外匯交易中心。建築風格:大樓的設計者為德資的倍高洋行,建築屬於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復古風格。三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兩層到三層有兩根高大的羅馬愛奧尼式柱,底層入口處為四根塔司乾式柱。該樓是上海最早使用釉面磚、電梯的建築之一。外灘16號 台灣銀行大樓
演變歷史:台灣銀行大樓→招商銀行上海分行建於1924年,為台灣日治時期台灣銀行在上海的辦公大樓。現由招商銀行上海分行使用。建築風格:大樓由德和洋行設計,整體上屬於日本近代西洋的風格,同時又廣泛的吸取了世界各國建築的長處,比如在大樓的東立面又配有四根歐洲古典主義式的柱子,賦予大樓歐洲古典主義的風格。四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簡化的古希臘神廟建築樣式。主立面有四根變形的古希臘科林斯式柱。外灘17號 友邦大廈
演變歷史:字林大樓(桂林大樓)→友邦大廈此樓由在中國出版的最有影響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於1921年投資,1924年建成,一部分由報社自用,其他出租,最主要的承租人是處於創業階段的美資友邦人壽保險公司。1951年3月31日,《字林西報》停刊,大樓被接管。1996年,友邦人壽保險公司重返這座大樓,定名為友邦大廈。建築風格:大樓由德和洋行設計,是近現代主義風格和新古典主義風格結合較成功的一幢建築。十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縱向三段式。底部有兩根陶立克式柱,上部設陶立克式雙柱廊,頂部兩側建有雙柱巴洛克式塔亭,中部檐下飾八位男性石雕像承托檐部。外灘18號 麥加利銀行大樓
演變歷史:麥加利銀行大樓→春江大樓→名牌店1923年由老牌的英資銀行麥加利銀行又名渣打銀行(Chartered Bank)建造。1955年,麥加利銀行遷出後,由房管局接管這座大樓,改名為春江大樓,曾由中波輪船公司等使用。2002年,台資企業上海珩意房地產經營有限公司接手大樓的修復改建工程,到2004年底,改建完工後,1、2樓的歐洲名牌精品店陸續開張。建築風格:大樓的設計者是英資公和洋行,呈文藝復興時期折衷主義風格,共5層。為使建築具有高度感,現頂樓加了三角形屋頂。中段中間兩根愛奧尼式柱,柱頭很標準,柱身沒做齒槽,卻不屬於塔司乾式。外灘19號 和平飯店南樓
演變歷史:中央飯店→匯中飯店→和平飯店南樓斯→斯沃琪和平飯店藝術中心早在1850年代初就建起了3層樓的中央飯店,為租界內歷史最悠久的外資旅館。1865年,滙豐銀行的上海分行成立,租用該處營業,直到1874年。1903年,中央飯店改組為匯中飯店。該建築是上海現存最早的飯店之一,1909年2月,「萬國禁煙會」在該飯店召開;1911年,上海各界人士在此慶賀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1947年,華商大慶公司購得飯店產權,繼續經營,1952年停業。1965年改為和平飯店南樓再度開放,現為斯沃琪和平飯店藝術中心。建築風格:六層,磚木混合結構。具有典型的文藝復興風格。除底層立面用花崗石敷貼外,其他五層立面為白色清水磚,用紅磚勾勒腰線和窗、柱框線,頂部建有兩座不同樣式的巴洛克式涼亭。外灘20號 和平飯店北樓
演變歷史:新沙遜洋行、瓊記洋行→沙遜大廈→和平飯店北樓→費爾蒙和平飯店和平飯店北樓建於1929年,屬芝加哥學派哥特式建築,樓高77米,共十二層,英資公和洋行設計,由猶太商人沙遜出資建造,故又名「沙遜大廈」。大廈位於上海的南京東路和外灘的交叉口。其原址為新沙遜洋行和美商瓊記洋行,1926年4月開始拆除舊房。建成後,沙遜大廈的五至九層是華懋飯店。1956年,華懋飯店改為和平飯店營業,現由加拿大費爾蒙酒店集團運營。建築風格:主體10層,局部13層,高77米,是當時遠東地區第一高樓,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築呈現19世紀末美國芝加哥學派風格。立面以垂直線條處理,以花崗石貼面,腰線、檐部飾有花紋雕刻,東部金字塔式方錐形屋頂高達19米,配以綠色,十分美觀。外灘23號 中國銀行大樓
演變歷史:中國銀行大樓→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建成於1937年,外灘眾多建築中唯一一幢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和建造的大樓,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樓之一。1941年,中國銀行大樓成為汪精衛偽儲備銀行的營業場所,抗日戰爭勝利後又歸中央銀行使用,直到1946年元旦,中國銀行才遷入辦公。現使用單位為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建築風格:主體17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中國建築師設計,在西方建築構架基礎上大量採用中國建築傳統風格,如四方攢尖頂蓋綠色琉璃瓦、檐部以中國古建築斗拱裝飾、欄杆和窗格的傳統裝飾、外立面的鏤空窗框、入口處的高台階等等,以及原有現已毀的門框上方「孔子周遊列國」石雕、大廳「八仙過海」圖飾等,是中國元素糅合西方元素成功的近代摩天大樓。外灘24號 橫濱正金銀行大樓
演變歷史:橫濱正金銀行大樓→中央銀行大樓→人民銀行華東區行→工商銀行上海分行是1924年橫濱正金銀行(Yokohama Specie Bank,ltd。)在中國上海所建的分行大樓。1945年後,該樓改作中央銀行行址,大樓也易名為中央大樓。1949年後又成為中國人民銀行華東區行辦公樓。1956年上海市紡織工業局遷入大樓辦公。現為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建築風格:大樓由英資公和洋行設計建成,屬於日本近代西洋風格建築。主體六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縱向三段式,中部建一對通貫2-5層的愛奧尼式巨柱;底部立面粗縫石砌,中、上部細縫;2層左右側設陽台,陽台下以日本菩薩頭部雕像作裝飾;中上部間檐口挑出;頂部女兒牆古希臘式裝飾。外灘26號 揚子大樓
演變歷史:揚子大樓→農業銀行上海分行建成於1920年,因「揚子水火保險公司」得名,1957年7月起由房管部門管,現使用單位為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建築風格:主體七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縱向三段式,新古典主義風格。中上部間檐口凹凸,檐下飾有花環花卉石雕。2層為半圓形拱窗,5層拱窗中部石柱分割,6層中部建愛奧尼式雙柱廊,7層為羅馬式交叉欄杆。外灘27號 怡和洋行大樓
演變歷史:怡和洋行大樓→上海市外貿局→品牌店&婚禮會所&餐廳等現在的大樓由怡和洋行出資翻建,英資怡和洋行曾是昔日上海灘最大的洋行。大樓建於1920年,由思九生洋行設計,建成於1922年。呈復古主義派的建築風格,共6層,建築平面呈凹字形,西面凹進,朝東立面呈三段樣式。1955年由上海市外貿局使用。1983年加建兩層。現樓內有勞力士專賣店、羅斯福公館等商家。建築風格:主體原為五層,後來先後加建兩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現縱向三段式,屬英國文藝復興風格。3-5層中部和東北部分別有4根和2根科林斯式立柱;1-2層門窗為一體式半圓拱券,立面以粗狂大塊花崗石貼面;東北部側門採用文藝復興式典型的小尺度構件,如羅馬陶立克式小柱子、小檐部和小半圓拱形窗。外灘28號 格林郵船大樓
演變歷史:格林郵船大樓→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央行上海清算所1868年,德資禪臣洋行購得這塊土地,建造其在上海的第二幢樓房。一戰中,德國戰敗,該地被英資怡泰公司(格林郵船公司)收購,隨即改建為7層大樓,1922年落成,又名藍煙囪輪船公司大樓、怡泰大樓。1951年3月,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曾遷入該樓。建築風格:主體七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縱向三段式,屬英國新古典文藝復興風格。東入口處2根愛奧尼式柱,半圓形拱券雕飾。該樓陽台自成一體,東立面4、5層中間挑出陽台,南立面3、4層兩側和中間挑出封閉式陽台,東立面2層、6層均有陽台。7層上建有退台式塔樓。外灘29號 東方匯理銀行大樓
演變歷史:東方匯理銀行大樓→東方大樓→光大銀行上海分行1914年,法資東方匯理銀行(Banque de l`Indochine)在中國上海建造的分行大樓。1956年,大樓被房管局接管,改名為東方大樓,曾由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處使用。目前大樓的使用單位是光大銀行上海分行。建築風格:大樓的設計者為通和洋行,大樓的建築風格為法國典型的古典主義,雕刻精美。三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縱向三段式,該樓立面豐富,有2-3層的兩根愛奧尼式大立柱,門廊的愛奧尼式小立柱和窗戶的柱式裝飾,窗楣有半圓拱形、扁拱形、平直形,2層陽台和女兒牆為羅馬式瓶式欄杆,正門是巴洛克式門廊,深穹頂,斷山花裝飾。外灘32號 上海半島酒店
演變歷史:英國駐滬總領事館花園→友誼商店→上海半島酒店酒店開業時間2009年10月,原址曾是英國駐滬總領事館花園,上世紀70年代,建造上海友誼商店,早期僅限服務於外賓、外交官和其他政府官員,後期向公眾開放。2005年,友誼商店搬遷拆除,後建造半島酒店。建築風格:主體樓高15層,外觀帶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風靡上海的Art Deco建築風格。外灘源33號 原英國領事館及領事官邸
演變歷史:英國駐滬總領事館及領事官邸→上海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用房→名牌店&餐廳中山東一路33號,現一般稱為「外灘源33號」。建築是上海外灘建築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座19世紀建築物。起初的領館建成於1849年,但在1870年的一場大火中燒毀,並於1872年重建。建築風格屬於19世紀流行的殖民地樣式,並帶有外廊式建築特徵。領事官邸建於1884年,建築風格與領事館相近。建築風格:主體兩層,磚木結構,四坡屋頂。英國文藝復興風格。廊式內陽台。二樓窗戶下部飾羅馬瓶式欄杆。外灘現存最老的建築。如果僅從地理上說,到中山東一路33號,外灘北端已結束,位於蘇州河北岸的百老匯大廈不在外灘之列,但它高大體量和獨特風格以及由外白渡橋與外灘相連,習慣上人們從來沒有將它與外白渡橋排斥在外灘之外,而是將它作為老外灘的北端起點,是外灘老建築的亮點之一。百老匯大廈
演變歷史:百老匯大廈→上海大廈英國商人於1930年建,1934年竣工。該大廈當時專供外國人使用(旅館兼公寓),現名上海大廈,高檔賓館。建築風格:主體二十二層,高76.7米,雙層鋁鋼框架結構。受西方古典式建築風格謝幕、現代建築風格和思潮的影響,該樓走出古典之風,為英國現代式早期建築,僅小部分有裝飾主義藝術風格的裝飾。外立面充分考慮朝向和採光,平面形式,從11層起逐層收進,輪廓線豐富,簡潔而統一。樓內公共部位及房間裝飾有世界各地文化風格。頂部原有可停100輛轎車的場地,空間利用理念之早,令人欽佩。外白渡橋
演變歷史:「威爾斯橋」→「花園橋」→外白渡橋外白渡橋原意為「外擺渡橋」,擺、白二字讀音相近,另外「白渡」上海話為「不用錢擺渡」的意思,現存橋已是第三代了,所以沿用第二代名稱。2007年,該橋百歲。有意味的是,英國設計公司特致函說市政工程管理局,稱該橋「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現已到期,請注意維修」,並提出維修建議。英國人嚴謹的態度令多少人汗顏!市府充分考慮了人們的外白渡橋情結,沒有拆舊造新,採用修舊如舊的方法,於2008年4月對該橋進行了大修,據稱可再延長50年壽命,使我輩依然能目睹它與上海大廈情侶般的親熱。建築風格:全鋼結構,兩跨,跨距52.16米,寬18.3米。【游文化旅行獨家企劃,轉載請標明出處。謝謝配合。】
推薦閱讀:
※近代中國啟蒙始於北京,勝在上海
※近一個世紀,他是全上海灘名媛背後的男人······
※滬上穿行--2017.3.11
※年底了,帶你走一走淮海中路商業街(20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