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乙肝,國醫大師周仲瑛有秘密武器!
病毒性乙型肝炎不僅發病率高,有廣泛的傳染性,且有大量的病毒攜帶者,這類人群是潛在的發病對象,與肝硬化、肝癌有密切關係。清除病毒、調整免疫功能、改善肝組織損傷,是當前公認的治療關鍵。但迄今國內外尚無特效的理想乙肝用藥,中醫中藥在辨病的同時,發揮辨證論治的特長,適當聯合應用解毒、化瘀、扶正補虛治法,能取得更好的療效。
一、辯證分類
病毒性乙型肝炎的辨證,目前尚未取得一致見解,檢閱臨床報道,證型繁多不一,這既提示了本病病理變化的複雜性,治療不應簡化為一病一方,但也不利於突出辨證的基本規律。筆者認為按照邪正虛實,臟腑病機的主要表現,作為分證依據,雖較粗略,但辨證界線比較清楚明確,切合臨床應用。
1濕熱瘀毒證肝區脹痛或刺痛,納差,脘痞,泛惡,腹脹,兩腿酸重,口乾苦黏,大便溏垢或秘,小便黃,面色暗滯,或見血縷,舌苔膩、色黃或白,質暗紅或有瘀斑,脈弦或濡數。
辨證要領:
①濕與熱合具有兩重性,既應辨其主次偏盛,還應把握其消長轉化。
②氣病久則及血,血瘀必致氣滯,故氣滯與血瘀既可相關同病,又有先後主次的不同。
③血瘀既可因濕毒蘊結,也可由熱毒鬱蒸所致。
2正虛毒郁證肝區隱痛或脹痛不適,不耐疲勞,頭昏,腿酸,口苦黏,有時腹脹,大便溏,小便時黃,面色黃滯,舌苔薄膩或中後部黃膩,質隱紫或有瘀斑,脈細弦或濡軟。
辨證要領:
①辨正虛與邪實的側重,注意其消長。
②區別肝與脾兩者病變的因果主次關係。掌握病機的具體變化,如「土壅木郁」、「土虛木乘」、「土不栽木」、「木不疏土」、「肝鬱脾虛」等。
③注意病理性質,肝病是陰虛還是血虛,脾病是氣虛還是陽虛。
④辨濕、熱、毒、瘀的主次與兼夾。肝虛往往兼有氣滯、火郁或血瘀;脾虛往往兼有濕困、熱郁。
⑤肝脾同病,久必及腎,或見肝腎陰虛,或見脾腎陽虛。
二、治法方葯
由於病毒性乙型肝炎的基本病理是濕熱瘀毒,肝脾不調。因此,治療當以清化瘀毒,調養肝脾為主要大法。針對邪正虛實的不同及其演變發展,分別施治。
1清化瘀毒法
一般指清解泄化濕熱瘀毒而言,同時寓有化肝解毒之意。所謂「化肝」有清化鬱火,化解肝毒,化瘀滯,通肝絡等含義。適用於濕熱瘀毒證,病情活動,病毒複製指標持續陽性,正虛不著者。
基本方葯:虎杖、平地木、半枝蓮、土茯苓各15~20g,垂盆草30g,田基黃15g,敗醬草15g,貫眾10g,片薑黃10g。
藥用虎杖、平地木為主,入血解毒,清熱利濕;輔以垂盆草、田基黃、土茯苓清熱利濕解毒;佐入敗醬草、貫眾清熱解毒活血;取薑黃活血行氣,入肝為使。
配伍:濕熱中阻,加炒黃芩、厚朴;腸腑濕熱,加鳳尾草、敗醬草;濕熱在下,加炒蒼朮、黃柏;濕熱發黃加茵陳、黑山梔;熱毒偏重,加龍膽草、大青葉;谷丙轉氨酶增高加蒲公英;濕濁偏重加煨草果、晚蠶沙;血分瘀熱,加白花蛇舌草、制大黃;營血熱盛酌加水牛角片、丹皮、紫草;肝鬱血瘀加土鱉蟲、馬鞭草。其他隨證加味:如脅痛配延胡索、廣鬱金;食欲不振,配雞內金、炒谷芽;泛惡配白蔻仁、橘皮;衄血,配茜草根、白茅根。
2扶正解毒法
本法旨在一方面調養肝脾,匡正以祛邪;一方面清化濕熱瘀毒,祛邪以復正。將扶正與解毒兩法複合應用,相反以相成。適用於正虛邪戀,虛實夾雜,正氣虛弱,邪毒內伏,病勢遷延者。
基本方葯:太子參12g,焦白朮10g,茯苓10g,杞子10g,制黃精10g,虎杖15g,土茯苓20g,半枝蓮15g,丹參10g。
藥用太子參、白朮、茯苓補氣健脾滲濕;輔以杞子、黃精平補肝腎;佐以虎杖、土茯苓、半枝蓮涼血解毒利濕;取丹參為使,入血涼血活血。
配伍:肝血虛加當歸、白芍;肝腎陰虛酌加桑椹子、炙女貞子、制首烏;谷丙轉氨酶高者加五味子(杵);陰虛有熱加大生地、金釵石斛;脾虛酌加党參、黃芪;腎陽虛加仙靈脾、菟絲子。肝鬱氣滯加柴胡、香附;化火加山梔、丹皮;血瘀加桃仁、穿山甲;濕困加蒼朮、厚朴;熱蘊加茵陳、蒲公英。
重要事情再說一遍:悅讀中醫評論功能開通啦~~等您點贊寫評論喲!手指再往下輕輕劃一划,點擊「寫評論」,就到寫評論的地盤啦!
新媒體編輯:王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