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為何能打敗歐洲騎兵,中國精美刀具發展史!
大家都知道直刺的威力,確實比劈砍威力大,可是你們想過後坐力的問題沒,要是用直刺,衝擊力一下就能把你頂離馬背,在千軍萬馬的對沖中,首先要自保,而不是追求最大殺傷,而劈砍會讓敵方騎士墜馬的可能性大增,只要掉下去必死無疑,所以最後劈砍成為主流。典型例子就是蒙古刀騎兵打的歐洲重槍騎兵落花流水。
蒙古人決定一場大戰役的方式並不是游擊戰,俗稱的「放風箏」。
而是通過正面列成縱隊(三萬人),層層推進,看到敵人主力,中間先向後凹,兩翼前沖包圍敵人,形成「十面埋伏」之勢。先是用騎射弄散敵人的陣型(減輕自己損傷),刀騎兵接著集中優勢兵力分割包圍。
也就是說蒙古人利用高機動的優勢面對的都是少量敵人,所以真正讓成吉思汗的騎兵所向無敵的是嚴密的紀律組織,和先進的戰略戰術。
而攻城,蒙古人靠的是「回回炮」也是古代威力最大的投石器,可以和原始火炮相媲美。
歐洲人武器和戰術確是落伍的
這就是用槍的後果
條頓騎士
為了主,上帝保佑,沖啊
蒼狼庇護,殺呀
藝高人膽大啊
卻被蒙古騎兵全殲了
超巨型投石器,破城易如反掌
騎兵軍刀最早出現於東方,7—8世紀盛行於東歐和中亞游牧民族。漢代騎兵使用環首刀,刀體是細長型,多為直脊直刃,刀柄和刀身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分,也無護格。同劍相比。環首刀一面有刃,另一面為厚實的刀脊,因而比兩面刃的劍更適於騎兵衝擊時斬劈。
南北朝時,馬鐙的出現和馬鞍的改進,使騎兵的戰鬥力進一步提高,步、騎兵都裝備短柄鐵刀,其特點是刀身直,刀柄末端沒有圓環。 北朝魏、齊間的「姓綦毋,名懷文」曾用「灌鋼法」代替百鍊法,鋼質柔韌,經過兩種淬火處理後的刀,可「斬鐵甲過三十紮」,這種方法製成了十分鋒利的「宿鐵刀」。後來演變成唐朝的四種刀,俗稱「唐刀」,可惜早就失傳了。公元1世紀時,羅馬博物學家在其名著《自然史》中說:「雖然鐵的種類很多,但沒有一種能和中國來的鋼相媲美。」也就是說唐刀比世界公認的三大名刀都要強。 水龍唐刀,現存於日本正倉院。
倭刀的技術就是學自唐朝,結合了自己的特點
只要還原真正的鑄鋼法就能重現我們自己的名刃「唐刀」
宋代又引進了一種鑄造鋼材叫做鑌鐵,武松的雪花雙刀就是鑌鐵刀,朴刀也是水滸傳中殺淫婦的利器。
明代曹昭《格古要論》還詳細記載了鑌鐵製品的特徵,「鑌鐵出西番,上有螺旋紋者,有芝麻雪花者。凡刀劍器打磨光凈,用金絲礬礬之,其花則見,價值過於銀。」可以看出這就是烏茲鋼(中亞語言的音譯『鑌』)製造的世界三大名刃之伊斯蘭諸族(印度、伊朗、阿富汗,土耳其等)的大馬士革平面花紋刃(俗稱大馬士革刀)
這種鋼在鑄造成刀劍時表面會有一種特殊的花紋--穆罕默德紋,是屬於鑄造型花紋鋼,還有摺疊鍛打形成的焊接型花紋鋼(中國劍、馬來刀)和淬火型花紋鋼(日本刀)。幾乎所有古代的花紋鋼都是用來製作武器的,因為花紋能夠使刀刃形成無數肉眼難看到的小鋸齒,使得刀劍更加鋒利。大馬士革鋼刀上的魔性的花紋簡直是人工雕琢的自然之美。
拯救伊斯蘭世界的「艾因賈魯戰役」。1260年8月,埃及忽都思的馬木路克約1萬人,敘利亞阿拉伯殘軍與突厥蠻部2千人,最後組成一支1萬2千人的聯軍《多桑蒙古史》下冊126頁,同蒙古軍隊二萬五千人決戰。此戰大馬士革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場戰役蒙古騎兵被全殲,無一生還,也是蒙古人極少數的敗仗。
世界三大名刃之馬來諸族(新加坡、馬六甲、婆羅洲、菲律賓等)的糙面焊接花紋刃(俗稱馬來克力士劍)。
傳統的馬來克力士劍純以隕鐵打造,即天外墜落的隕石鐵,傳說中打造神器的原料。
世界三大名刃之日本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刃(就是日本武士刀的全稱)。這三大名刃都失傳了(罪過,不該高興啊),現在市面上賣的都是帶花紋的工藝品,俗稱「山寨」
蒙古騎兵刀已是彎曲形,彎刀質心遠離刀柄,增加了刀的殺傷力量。
明代步、騎兵使用的腰刀,彎曲而鋒利。
錦衣衛「飛魚服綉春刀」
大家最喜歡那種刀具?那個威力最大
推薦閱讀:
※從史上一首千古絕唱看古人如何過中秋
※趙州橋為什麼還能用?
※【美圖】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中國歷史上最慘的皇帝 頭顱被蒙古人做成酒器
※不是活了就是死了,古人畫畫究竟有多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