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傢具的收藏
我自1988年下海至今,干過不少經營方面的事。干過廣告、裝修、展覽,從一般技術人員到成立自己的公司做總經理。事業上經歷過幾次高峰與低谷,個人資產進進出出,零的起點對我來說也不是什麼新鮮事。錢雖然掙了不少,但心中總有一種不踏實的感覺。掙到錢,是消費還是投資?萬一自己有一天不能幹了怎麼辦?如何投資才能讓手中的錢升值?經過苦苦思索,我最終選擇了收藏作為投資形式。
(一)
說起古董,很多人都覺得很神秘,其實我相信,很多人一生中都見過一些老的很美的東西,只不過從你的眼前過的這些好東西你沒有注意罷了。而收藏則需要你做一個有心人。
我從小就喜歡美術。大學學的是攝影,我妻子學的是油畫。上大學那會兒,我們經常在周圍的自由市場里轉來轉去,因為市場里有些農民在賣從農村收上來的舊貨。因為是學美術的,所以常被一些舊貨(不知道其中有很好的古玩)吸引,只是囊中羞澀不敢問津,只看不買。
大學畢業後,每月有了幾十塊錢工資,開始買一些自己喜歡的好玩意兒。記得1987年,我在黃城根舊貨市場,花2元錢買了平生一件古玩(今天說出來會讓行內人笑話)。那是一個還可以走時的舊座鐘表芯。看著那麼多齒輪咔咔地轉,我心裡著實興奮了一陣子,在家擺弄了3天,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進入我收藏的最初階段,也叫「瞎買階段」。
1987-1990年,是我瞎買的3年,那時還沒有接觸過行家,從內心裡也沒有找行家幫助的想法。自己也沒有什麼古玩的知識,只是花更少的錢買更多的東西。那會兒買東西也沒有什麼「投資」的概念,只不過因為是學美術的,覺得那些老東西或是造型或是線條很有美學價值,就想方設法「弄」回家來。我和妻子利用一切出差機會到其它城市和鄉村,工作之餘就去「串」那些舊貨市場和老城老戶人家。那會兒我們經常戴著破草帽,推著一輛借來的破自行車,就像現在的販子一樣。每次回家都大包小包一大堆,沒有不買東西的時候,真是「賊不走空」。也試著在白橋舊貨市場「倒」過一二回,10塊錢買的東西居然賣給了20塊錢,這讓我們很興奮,也意識到了這些老東西的價值,不過大部分買的東西都還是堆在家裡。等到家裡已經堆不下的時候,來了個行家,看了之後說:「你收藏的東西真不少,可『瞎活』也太多了」。
這時我才知道,古玩行最忌的一條就是――自以為是。
1990-1993年是我收藏的空白期。那時我辭去了工作,干起了公司,因事務繁忙而中斷收藏。在這期間,沒有買過一件舊東西,公司雖然從無到有,幹得挺有起色,但可惜錯過了我個人收藏歷史的黃金般的3年,如果那時我能把掙到的錢投入收藏領域,我今天的財產積累就不是現在這個數了。可那時候總想的是今天能掙20萬,明天就能掙200萬。但商場如戰場,在經歷了幾次高峰與低谷之後,我就想,怎麼才能自己給自己上保險呢?直到有一天突然醒悟,家庭財產中應該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家庭金融資產。
在我的理解中,家庭金融資產說白了就是能把錢變成錢的,也就是現在很多人講的「投資」。我冷靜地分析了銀行利率、國庫券、股票、房地產等各種投資形式的風險與回報,發覺投資古玩收藏回報最大,而且隨著知識的積累風險會越來越小。於是我決定投資古玩,就此進入了我個人收藏的第三個階段――理性投資階段。
1994-1996年,我有目標地把錢投入到傢具收藏,也許有朋友會問:你對傢具收藏懂得多少?憑什麼就敢把錢投入一個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這裡面我就想給大家澄清一個有關收藏的誤區。一般人們認為,要想收藏什麼得先把它弄明白――這是一個基本方法。但是,由於收藏所需要掌握的知識博大而龐雜,從一點不懂到半懂。不懂到全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等你完全弄明白了,機會也錯過了,因此,我索性用專家,找明白人,在古玩投資上走了一條近路。1994和1995年,在專家的幫助下,自己成功地買進了幾件明清傢具中的上品,投入幾十萬,現在看來價值在幾百萬以上。
1996年是自己收藏生涯走向成熟的一年。隨著知識的積累,我由最初的「瞎買」,通過專家投資過渡到自己判斷拍品的價值,稀有程度和投資潛力。不光自己從中受益,還為許多朋友提供參考和服務,為朋友的投入帶來更多的回報。
(二)
儘管電視、報紙把收藏炒得很熱,嘉德、翰海等拍賣行的名字大家也都耳熟能詳,但是在很多人的意識里,總覺得收藏離自己挺遠的,對收藏的認識存在以下幾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就是認為收藏是有錢人才玩得起的。不錯,要想做個大收藏家,要具備兩條:一是眼力,二是資金。但這並不等於說,沒有雄厚的資金就玩不了收藏。
1995年,我幫一個朋友花2000塊錢買了一對清朝中期官窯胡綠釉的盤子,實際價值大約在二十萬左右。在收藏界,這有一個專門術語叫作「撿漏」,專門有一幫人在吃這碗飯,他們原先也不是有錢人,靠「撿漏」慢慢越滾越大。
所謂「撿漏」是指買進那些沒有達到其實際價值的拍品,造成「撿漏」現象出現一般緣於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大家注意力沒在這兒,都去爭一個罐子,可能就會漏掉一個盤子;二是由於拍賣行操作失誤造成拍品沒有拍出預期價值,即所謂「溜拍」;三是沒有冒出來過的稀有品種,往往容易造成「大漏」。
「撿漏」的市場是非常大的,可以說每時每刻都有。拍賣行有專門的大眾收藏專場,也就是「小拍」。底價少的幾百塊錢,多的兩三萬塊錢,甚至很多是無底價的東西。因此花兩三百元錢很可能買到一個價值2000元的東西。尤其中國拍賣市場還不很完備,出現「漏」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中國拍賣市場古董的價值與國際市場中同類物品的價格相比,起碼是人民幣與美金的差距。在今年嘉德的春季拍賣會上,我看中了一件起價20萬的清乾隆時期宮廷造辦處造的紫檀木大條案,我跟參加拍賣會的妻子說:60萬以內就給我拿回來。最後結果炒到了120萬被別的買家買走了。那個人絕對撿了個「大漏」。在國際索斯比拍賣行,其價值絕對在1000萬人民幣以上。如果我資金周轉得開,手頭有120萬絕對把它拿回來「鎮宅」,誰要買低於600萬免談。
因此,玩收藏只要是有心人,回報率會越來越高,而且每一年的回報率都不一樣。有統計,拍賣行拍品的平均回報率是27%。我現在一般「出門翻一番」平平常常,「翻十番」不叫「翻」。更重要的是我反覆強調的那點,收藏作為一種投資,永遠不會讓你回到零起點。只要是好東西,放在那兒它自己就升值。
關於收藏的第二個誤區就是認為風險大。有些人買了一次贗品就嚇怕了,也有的人認為現在拍賣行贗品太多而自己又不懂,惟恐上當受騙。
關於前者其實很平常,誰都有「打眼」的時候,也就是常說的「交學費」。連現在自認為眼力不錯的我們,每逢有較大的投資也要找專家把關。「打眼」的可能性隨時存在,這次不「打眼」,下次就可能「打大眼」。現在贗品的製作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是看得多,基本的作假手段也就比較容易識別了。
在這裡,我要特彆強調一點,玩收藏一定要多向專家請教,要找「明白人」,最簡單的方法是委託專家投資,專家打眼的機會相對來說小些。玩古玩即使你一點不懂都沒關係,但千萬不要自以為是――「我覺得這東西就是真的」,「我覺得這東西就值多少多少錢」――這是古玩行最忌諱的。干其它事情可能比較注重「自己摸索」,而古玩行則不同。每個投資收藏的人都會跨過一個自以為是的階段,交一些學費也是必然的,但這個過程越短越好。
最後,必須掌握一些拍賣技巧。拍賣前,對於目標拍品要有一個理性判斷後的心理價位,不要被拍賣場的氣氛所左右,一味沖運好鬥。有人說,經過拍賣場一買一賣最培養人,此話不假。
(三)
記得20世紀90年代,我和妻子最初投資收藏時,家裡人都認為我們是瞎花錢,而現在我們的很多家人和朋友都受我們影響玩起了收藏,這是一個觀念的轉變。以前,中國人總迷戀那些「紙」的東西,其實在我們眼裡,錢是最不值錢的。我和妻子兩個人都有了點錢就去買「東西」。錢在我們手裡都沒來得及捂熱乎就出去了。玩收藏就好像吸鴉片似的上癮。
有時候,我們也覺得我們倆就像舊社會守財奴。在過去,守財奴有點錢就要置家――置一個「有用」的家。比如,我們現在也沒有買車,不是買不起,而是一想到汽車只能越用越貶值就覺得不值,典型的守財奴心理。
不過,看著家裡那些明清傢具,真是有一種很「富有」的感覺。不只是金錢上的,還有心理上的。喜歡中式傢具那沉重的材料,硬木的光澤以及流淌在其間的氣韻,要知道,這些傢具不是普通百姓用的,也不是地主老財用的。而是大文人用的。這些隨著傢具遺留下來的東西現在還能剩下多少?
我1998年4月進入琉璃廠東街「翠文閣」店。現在的琉璃廠雖然贗品很多,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文化人進入這條街。我非常希望能由更多的文化人而不是販子來經營這條街,找回老琉璃廠的那種感覺。
推薦閱讀:
※【健康】最全雜糧補益表,收藏!
※北京、天津頑主還有安徽倔強哥,他們的玩物是什麼、為什麼會被大家追捧?
※劉邦留給後人的四條管理經驗,超實用!看到第一條,果斷收藏了!
※【圖片】花卉攝影圖片收藏
※去香港一定不要錯過,明星也常光顧的香港美食店(吃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