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國際宗教形勢觀察

2013年國際宗教形勢觀察2014-04-11 中國宗教雜誌一、當前國際宗教的基本狀況 據美國皮尤論壇、天主教《信仰通訊社》等估算,全球基督教信徒約有22億,佔世界人口的32%,其中50%是天主教徒,37%是新教徒。南半球基督徒人口已經佔據基督教總人口的多數。目前基督徒分布百分比大致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36.9%,美洲32.9%,亞太17.4%,歐洲12.6%,中東0.2%。東正教徒主要在俄羅斯,佔俄羅斯總人口的75%至79%。 全球穆斯林約16億,其中約90%是遜尼派,約10%是什葉派。穆斯林集中在亞太地區,該地區穆斯林人口佔世界穆斯林總人口的60%以上,中東佔20%,撒哈拉以南非洲佔16%。歐盟成員國4.25億居民中有大約5%的穆斯林,伊斯蘭教成為歐洲增長最快的宗教,有人預測,到2043年,伊斯蘭教可能成為愛爾蘭第二大宗教,到2050年成為俄羅斯第一大宗教。基於這種增長趨勢,伊斯蘭教全球網路也在逐步建立。 全球佛教徒約有4.88億,佔全球人口的7%,大都分布在亞太地區,但向歐美國家傳播的趨勢也在增強。在東南亞,佛教激進勢力隨著佛教政治化而興起,已引起相關國家關注。 印度教徒約有10億,佔全球人口的15%,主要生活在南亞地區。印度80%以上居民信奉印度教。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教重現民族主義興起之勢,以「國際黑天意識會」為代表的印度教社團,呈現出印度教全球擴張的端倪。 猶太教信徒大約有1400萬,佔全球人口的0.2%,美國和以色列各佔世界猶太教信徒總人口的40%以上。猶太教在美國發展迅速,世界進步猶太教聯盟(改革派)和世界猶太教會堂聯合會(保守派)都基於美國而向外擴展。二、國際宗教的地區發展格局 美國是世界基督教的傳教中心,目前福音派國際傳教網路主要組織的總部都在美國。基督教內部組織、傳教策略等都在不斷分化、整合和調整,傳教主體從傳統的老線差會,向福音、新興差會的方向發展,傳教對象也向基督教影響弱的地區以及貧困者、背井離鄉者、學生等群體集中。基督徒人口重心發生了從西向東、從北向南的結構性轉移。在傳教理論和實踐上都更加強調「本色化」、「處境化」。 西歐國家日益世俗化,基督教新教雖然仍佔主流地位,但教會活力和影響力都呈現持續衰減趨勢。在天主教方面,新任羅馬教宗以一種新的形象出現在普世天主教會和國際社會面前,其風格更加平民化,顯現出儉樸親民的特徵。在外交關係方面,新教宗還表示希望與9個尚未與梵建交的國家嘗試突破僵局。 作為伊斯蘭教的核心腹地,2013年的中東地區依然處在風口浪尖之上。「三股勢力」的影響在逐漸擴大,一批保守力量正在藉助各種形式粉墨登場。伊朗、敘利亞、黎巴嫩真主黨、巴勒斯坦哈馬斯以及伊拉克的什葉派政治力量組成反美陣營「什葉派新月」,與埃及、沙特和約旦構成的「遜尼派三角」相對立。埃及軍方政變後,政治伊斯蘭力量有所下降,但伊斯蘭教對中東政治的影響還在持續擴大。 伊斯蘭教對中亞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中亞五國的主體民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各國領導層為了維護和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宗教活動給予支持。在復興傳統民族文化的大旗之下,一些地方出現了宗教狂熱傾向,加上中亞各國政府宗教管制措施的放鬆和取消,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勢力進一步蔓延,宗教極端勢力又與民族分裂勢力、國際恐怖勢力相結合,對中亞各國的世俗政權發起了更嚴峻的挑戰。 東南亞傳統宗教的復興和新興宗教運動的出現相互交替。南傳上座部佛教在泰國嚴格恪守傳統戒律,但也出現了法身寺、靜無憂運動等新興佛教運動。族群、宗教認同依然是地區衝突中的重要因素,伊斯蘭教與佛教的衝突、基督教與佛教的衝突等在未來還將持續。東南亞伊斯蘭教呈現出板塊化趨勢,與國際伊斯蘭組織的聯繫更加緊密,可能成為國際性的力量。「伊斯蘭祈禱團」等組織網路龐大,已滲透到東南亞各地,目的是建立包括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南部、新加坡和菲律賓南部的泛伊斯蘭教國。 南亞地區宗教衝突持續。在克什米爾地區,印度教信徒和巴基斯坦穆斯林的衝突難解難分。在印巴兩國邊境地區,因錫克教及其極端分子活動而引發的矛盾不斷。巴基斯坦教派衝突嚴重,攻擊蘇非派穆斯林、什葉派穆斯林、阿赫馬迪人、基督教徒、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的活動時有發生。阿富汗跨境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犯罪販毒集團活動猖獗。 宗教因素在非洲社會衝突中的作用有加強趨勢。在撒哈拉以南各國,穆斯林多在北部,基督徒多在南部,「南北差異」由此而起。在東非國家,穆斯林多在東部,基督徒多在西部,「東西問題」因此而生。宗教衝突依然是非洲各國痼疾,且表現出多種類型,既有宗教內部的衝突、宗教間的衝突,也有以宗教為幌子的反政府活動和恐怖主義活動。三、宗教對國際社會的影響 (一)宗教越來越成為各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依託。傳播基督教作為美國推行民主制度和普世價值的文化戰略,在其全球戰略中佔據重要地位。當前美國政壇中令人矚目的茶黨運動得到了以福音派為主的宗教保守派的大力支持,呈現出宗教保守力量和經濟保守力量合流的趨勢。伊斯蘭教在阿拉伯世界成為對外擴大影響的一面旗幟。俄羅斯國家政權積極扶持東正教以增強文化軟實力。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教民族主義成為印度全球大國戰略的價值支撐,佛教徒雖然不到總人口的1%,但印度特別重視在東南亞和東亞進行「佛教外交」,努力塑造「亞洲文化之母」形象。 (二)宗教原教旨主義進一步發展,宗教衝突依然頻繁。世界各大宗教基要主義不斷發展,並與國家和地區政治密切聯繫。目前,基督教基要主義已經發展成一種全球現象,強調個人信仰的虔誠和聖經崇拜。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和猶太教與世俗復國主義結合之間的衝突,加劇了中東地區的政治衝突。印度教原教旨主義往往與印度人的民族主義要求相結合,發動和參與一系列反對穆斯林的教派活動。佛教在斯里蘭卡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暴力衝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非洲,宗教極端主義也因受「基地」組織影響而呈現上升趨勢。 (三)宗教人權問題依然是西方國家進行「人道主義」干涉的借口。宗教問題始終是國際人權對話和鬥爭的重要內容和常規項目,成為西方發達國家遏制、打壓發展中國家的重要手段。自《1998年國際宗教自由法》通過以來,宗教議題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地位越發凸顯。除訴諸國際和多邊機構等傳統方法外,還越來越傾向於採取具體、直接和單邊的干涉行動。宗教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漸次體現為「主權問題人權化」、「人權問題宗教化」、「宗教問題安全化」。 《中國宗教》(CN11-3598/D)是由國家宗教事務局主管主辦,《中國宗教》雜誌社編輯出版,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大型宗教類綜合月刊,1995年創刊,是全國中文類核心期刊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評定的雙效期刊。 《中國宗教》致力於宣傳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講述中國宗教的真實故事,解析世界宗教的發展大勢,關注熱點問題,聚焦精英人物,弘揚優秀宗教文化,推進宗教理論研究。
推薦閱讀:

慶祝東盟成立50周年國際觀艦式今日舉行
國際易訊網-八字排法
全美十大最繁忙國際機場
蔡英文提太平島建國際運補基地 邱毅:實際是租借予美軍
國際明星芭蕾精品薈萃

TAG:宗教 | 國際 | 2013年 |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