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四兩撥千斤]還是[四兩拔千斤] 作者:王壯弘

[四兩撥千斤]還是[四兩拔千斤] 作者:王壯弘編者:本刊2007年第10期刊出王壯弘先生的《(王宗岳太極拳論)的「本具」涵義》一文,文中認為,現在人們在研究王宗岳《太極拳論》時經常說到的「四兩撥千斤」的「拔」,實為「拔」字之誤。為使讀者進一步了解作者的這個觀點,王壯弘先生應邀做詳細講解。本文為王壯弘先生的傳人王志祥推薦。推薦者認為,此文是王壯弘先生太極拳研究的理論核心。根據桿秤的四兩秤砣能稱起超過它數倍重量的物體的這個原理。用一個「拔」字,闡述太極拳是用重量,不用力量。因重量來源於地心的吸力,所以它是自然之能,不思而得,是無為法。此說解釋了太極拳與自然的關係,改變了太極拳是以「小力勝大力」的觀點。推薦者還說:此文曾略有刪節後發表於《武林》2003年第1期。現將刪節部分恢復,並由王壯弘先生親自修訂。 (一) 《太極拳經歌訣》六首(依《太極拳譜》沈壽點校本轉錄): 其一:順項貫頂兩膀松,束烈下氣把襠撐。胃音開勁兩捶爭,五指抓地上彎弓;其二:舉動輕靈神內斂。莫教斷續一氣研。左右宜有虛實處,意上寓下後天還;其三:拿往丹田練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動分靜合屈伸就;緩應急隨理貫通:其四:忽隱忽現進則長,一羽不加至道藏。手快手慢皆非似,四兩撥千運化良:其五:搠捋擠按四方正,采捌肘靠斜角成。乾坤震兌乃八卦,進退顧盼定五行;其六:極柔即剛極虛靈,運若抽絲處處明。開展緊湊乃縝密,待機而動如貓行。 以上近定為張三丰傳王宗岳《太極拳經歌訣》,亦名《乾隆手抄本太極拳經歌》六首。 (二) 第一首歌訣:順項貫項兩膀松,束烈下氣把襠撐。胃音開勁兩捶爭,五指抓地上彎弓。 據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年版《太極拳譜》沈壽點校本,譜後《注二》日:「束烈」不可解,別本有作「束肋」則可解。「束肋下氣」即含有氣沉丹田的意思;《注三》日:「胃音」不可解,別本有作「用意」可解。以上「束烈」、「胃音」肯定因輾轉傳抄而產生的訛錯。姜容樵原注目「胃音」、「束烈」等字皆存原文。2001年同樣是人民體育出版社劉嗣傳著《武當三豐太極拳》認為「束肋」應作「束肋」,「胃音」應作「威音」。(五指已改正作五趾)。 余以為其實「胃音」是「胸背」之誤,「束烈」是「束斂」之誤。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胸作「匈」,曰:「今『智』行而『匈』廢也」。故前人「胸」字常寫作「宵」。《辭海》「胷」是「胸」的異體字,即同字異寫,同一字的兩種寫法。可能是轉抄底本字跡,有些模糊,抄時把「胷」,誤作「胃」;「背」字如中間模糊兩旁清晰,極容易誤作「音」;「斂」字繁體作「斂」,如上半模糊缺損而只見下面四點,也很容易被誤認為「烈」(「烈」、「斂」音近):「指」(手指)和「趾」(腳趾)兩字不能通用,應作「趾」為是。至於「胃音」作「用意」或「威音」。「束烈」作「束肋」或「束翥肋」,皆於義理不合,尤「威音」乃「威音王佛」古佛的簡稱。明曾鳳儀《楞嚴經宗通》一書中有云:「若存也渠本非無,至虛也渠本非有,不滅而生,不亡而壽,全超威音之前,獨步劫空之後……」此處之「威音」,亦即「威音王佛」也。如「釋迦牟尼」簡稱「釋迦」一樣,與拳義毫不相涉。現按余意改正,則第一首應作: 順項貫頂兩膀松,束斂下氣把襠撐。胸背開勁兩捶爭,五趾抓地上彎弓。 (三) 如此,則其意甚明,就是「虛領頂勁,松肩沉肘,氣沉丹田。開胯擴膝,涵胸拔背,似松非松,五趾貼地,腳心松空」,與拳意身法悉合。然余以為這些小小的謬誤於太極拳實也非關宏旨,問題的關鍵是在此譜的第四首: 忽隱忽現進則長:一羽不加至道藏。手快手慢皆非似,四兩撥千運化良。 其中的「撥」字。實在是事關重大,不知延誤了多少孜孜於太極拳的芸芸眾生,故今不揣愚昧,力辨如下: 此篇歌訣與王宗岳《太極拳論》的淵源關係;此處暫且不論。但《太極拳論》在太極拳界的影響,較《歌訣》更大更為深遠,而《太極拳論》中「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亦作「撥」,今於此一併論之。余以為「四兩撥千斤」之句不通,應是「四兩拔千斤」之誤。如果按原句作「四兩撥千斤,則即不合拳理又不合事理。也不合文理。一、不合拳理 太極拳和其它拳術的主要區別,是一個主張不用力,一個主張用力。不用力就是堅決地不用力,而是用重量和由重量轉換成的浮量,及由沉浮間產生的擴散能量。反對用力既是它的原則,故決不會出爾反爾地,又提出「四兩撥千斤」所謂以少力勝多力,以力制力方式去破壞自己的原則。因為以少力勝多力是其它拳術普遍常用的手段和目標,把它剽竊到太極拳中來,非但沒有為太極拳增光,反而失去太極拳所以和其它拳術不同的特色,而承擔垢名。 太極拳主張用重量不用力量,主張力從人借。以自身的重量引出對方的力量,轉換而借用之。這叫做借力打人。借力打人的條件必須自身通泰,沒有絲毫僵滯之力,不但自身感覺靈敏,即使一羽、一蠅之輕微,也能借之使其落空,或翻轉下墜。而「四兩撥千斤」的「撥」字,本身就是力的象徵,且「撥」字是手法,屬於「有為法」。太極拳至高級階段是物來順應,「用之不必費心計」的「無為」法,屬「有無界」,故絕不會用「有為法」來標榜自己。 二、不合事理 重量與重量之間的比較關係,只能是哪個比哪個重。決不能是哪個比哪個有力,故只能是「拔」,不能是「撥」,「拔」有提升和猝然拔地而起之義。此外,為什麼是「四兩」拔千斤,而不是二兩、三兩、五兩呢?因為以前民間菜市場買菜所用的衡器,通常都是一稈秤,一個砣;常用秤具的權(即秤砣)大都是四兩,用四兩的秤。通過槓桿作用,拔起比四兩重多倍的東西,是司空見慣的常理。相反如改為「撥」字,成了「四兩撥千斤」,就顯得莫明其妙。不合事理了。 三、不合文理 四兩和千斤都是重量單位,如果沒有力的參加,重量怎麼可以撥動重量?如果解釋成為以「撥動四兩重的力量,去巧妙地撥動千斤的重量」,那麼就不可以簡單地說成「四兩撥千斤」,猶如「十公斤撥廿公斤」一樣,文義不通。因《王譜》「四兩撥千斤」文義不通,故抄錄者(或別有用心之人)妄加「之句」二字,把普通義理,變成前人之說:然既加「之句」,則必須在『觀耄耋能御眾」之後,加「之形」二字,以期文句對應。實則更顯其妄。如雲「於戲院觀賞《白蛇傳》之戲」一樣,「之戲」、「之形」同是衍文,豈是王氏文筆。故《王譜》「之句」、「之形」四字也應一併抹除為是。則「察四兩拔千斤,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快何能為?」文順意明。(四) 為了進一步地說明,現在不妨再回過頭來看看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整篇拳論閘述了「體、用、理」三個內容,「體」就是「中正安舒,不偏不倚,支撐八面」;「用」就是「用之不必費心計」的「偏沉則隨」:「理」就是達致懂勁的「陰陽相濟」。而重點是在「用」,全篇都是圍繞這個「用」為中心而展開論述。 《太極拳論》之「體、用、理」分析如下『: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立如平準,活似車輪。」 以上等句講的是太極拳之「體」。 「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杏,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 以上等句講的是太極拳之「用」。 「察『四兩撥(拔)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以上講的是太極拳之「理」。 然「體」中含「用」,「用」中含「理」,離了「體」則無「理」可說。「體、用、理」三者也是不能截然分割的。 王宗岳《太極拳論》的主要重點在「偏沉則隨」,這是全篇中關鍵的關鍵。沉有順隨之義,這邊偏沉,那邊就浮起,這是由點及線。偏有側之義,左側偏沉右側偏浮,上下左右浮浮沉沉,由線及面,由面及體;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就這樣形成了一個三維空間的動態圓體,「立如平準,活似車輪。無過不及,隨屈就伸。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等意也都包含在其中了。而其第一點的能量(動能之源)是由自重量(即地心吸力)開始的。由點及線、由線及面、由面及體,中間是不能有絲毫力的參加。只是在中正安舒的基礎上,順著對方的來力用意向一側偏沉,這是太極拳所以用意不用力的根據,而偏沉卻又是「四兩拔千斤」之「理」的形象化體現。(五) 除了此篇赫赫有名的拳譜外,我還要提醒和推薦給大家一篇較少為人注重,與「四兩拔千斤」有關的好拳譜——《八法秘訣》,1981年香港出版的《吳家太極拳》列此篇為諸拳譜之首。《八法秘訣》全文如下: 掤勁義何解,如水負行舟,先實丹田氣,次要頂頭懸,全身彈簧力,開合一定間,任有千斤重,飄浮亦不難。 搌勁義何解,引導使之前,順其來勢力,輕靈不丟頂,力盡自然空,丟擊任自然,重心自維持,莫為他人乘。 擠勁義何解,用時有兩方,直接單純意,迎合一動中,間接反應力,如球撞壁還,又如錢投鼓,躍然聲鏗鏘。 按勁義何解,運用如水行,柔中寓剛強,急流勢難擋,遇高則膨滿。逢窪向下潛,波浪有起伏。有孔無不入。 采勁義何解,如權之引衡,任爾力巨細,權後知輕重,轉移只四兩,千斤亦可平,若問理何在,槓桿之作用。 捌勁義何解,旋轉若飛輪,投物於其上,脫然擲丈尋,君不見漩渦,卷浪若螺紋,落葉墮其上,倏爾便沉淪。 肘勁義何解,方法有五行,陰陽分上下,虛實須辨清。連環勢莫當,開花捶更凶,六勁融通後,運用始無窮。 靠勁義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飛勢用肩,肩中還有背,一旦得機勢。轟然如搗碓,仔細維重心。失中徒無功。 《八法秘訣》估計所作年代不會太晚,而且文淺意明,實用性強,對初學更有莫大的幫助。而其中「采勁」之訣,正是太極拳「四兩拔千斤」的最好佐證。它形象而具體地講說以權引衡,產生一沉一浮的采拔之勁的道理,雖然沒有明說是四兩「撥」千斤還是「拔」千斤,但是「拔」不是「撥」,是用重量而不是不用力量之義,是再也明顯不過了。自武禹襄發現及公開王宗岳《太極拳論》以來,拳界奉為圭臬。由於「四兩撥千斤」傳抄之誤長期沒有得到改正,致使學太極拳者對「無力打有力」與「少力勝多力」無所適從。有的甚至把「四兩撥千斤」當作座右銘,造成太極拳理論混亂不純的局面,以致太極拳最高理論著述。其論述範圍也並不全面,僅僅局限在推手方面。對於太極拳「有無界」的理論,及十三勢的「體」(包括《十三勢行工心解》),皆語焉不詳,沒有具體地講清楚。對太極拳散手更是隻字不提(可能是另有論述而遺失不存,至為可惜),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我們生活在有界,凡事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而太極拳的境界是「見相非相」的「有無界」,不是「沒有」和「有」那麼簡單,而是「沒有的有」及「有的沒有」,如不知兩者之間的不同是很難掌握太極拳的。說太極拳屬於「有無界」,是因為太極拳以超越「有界」的思維作指導。我們所熟知的物質世界是「有界」,而「有無界」的思辨方式與「有界」大不相同。太極拳的「根」是「無根之根」。其「方向」是「無向之向」,「中」是「不中之中」。所利用的「能量」是「不用力的能量」等等。 「有根即是無根,無根即是有根。」一個平底的茶杯有根,一個圓球無根。如果根的作用是穩定的話,圓球八面圓轉而不倒,所以無根反如有根般穩定。茶杯的穩定有範圍的限制,超出範圍便如無根般倒下。太極拳捨己從人,根是活根,是「無根之根」。 「不中乃中,中乃不中。」中正安舒乃太極拳之「體」,但在用時一定要偏。因為是順地心吸力的,故同時也一定要沉,這叫「偏沉則隨」。設對方從上、下、左、右任何一方向你進攻,試圖破壞你的中心。你一定要順著對方進攻的方向,用負負得正、動態平衡的道理,在不中正求中正。這時你的身體看斜而不正的,實際上是平衡的、中正的,這叫做「斜中正」。如果錯誤地用力頂住對方來力來維持中正,因為中心受力,一定不中正安舒,終至失去中正。 太極拳以「不用力」為最效率的方式調動能量。能量的最大來源是地心吸力,即自身重量及對方的力量和體重。自己用力,就不能很好地借地心吸力和來力,而且容易被對方利用。太極全身松沉,飽滿開張,不用力就能順利地利用地心吸力(即自重量),而用力者反而容易被人利用。所以太極拳是「無力打有力」。 (六) 太極拳這種「有無界」的思辨方式,稱為「太極思維」,是講陰陽的辨證關係,即分陰陽又彼此獨立的,它們的關係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即是陽,陽即是陰」。陰不能離開陽而單獨存在,同樣陽也不能離開陰而存在。陰陽是互相依存的,就是說陰陽之間還含有「中」的存在。這個隱而不顯、客觀存在維繫於陰陽之間的「中」,是「活眼」。是生生不息之「機」。「太極思維」來源於中華文化的深層,與孔子「太和至中」、「中庸之道」:老子的「有為有所不為,無為無所不為」的思維相一致;也與佛家釋迦牟尼的「不空之空謂之空」相類似。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拳譜中「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有人把「動靜之機」一句刪去,則不智之甚。因為此乃是自然界(即萬有世界)化生、對待、流行的三大規律之一。「太極者,無極而生」講的是「無生有」的「化生」道理。「動靜之機。陰陽之母」是講由「化生」而帶來的「流行」和「對待」的道理。一而三、三而一,是不能分割的。如果說「化生」中本含「流行」和「對待」,那麼連「陰陽之母」之句也可一併刪去。既存「陰陽之母」之句,必有「動靜之機」,其義乃備。不然連「太極者,無極而生」之句也可不說,因無極自生太極,那豈不成了無字天書?譜中「動靜之機」和「陰陽相濟」同樣講的是「中」和流動的道理。即生生滅滅、滅滅生生,生中有滅、滅中有生,有、無、生、滅地流變。如果沒有流變,這個世界也就不存在了。 (七) 世界是不會凝住的,永遠是動態的。太極講的是陰陽,然有「陰、陽」必有「中」。流行的道理是既不常住於「陰」。又不常住於「陽」,也不常住於「中」。而是無常地流行於「陰、陽、中」三者之間。所以說「常」必須由「無常」來維持。換句話說,有「無常」才有「常」。同樣地,「陰陽之母」的太極也必須由「動靜之機」來維持。猶如人體內細胞不斷地新陳代謝的「無常」。才能維持我們每個人的「常」。由於每個人生滅、滅生的「無常」,才能維持人類長時期地存在。這就是「陰陽相濟,方為懂勁」的道理,也是本文所提及「無根之根、不中之中、有即無、無即有」的「有無界」的道理一樣,是太極的深層內涵。唯其如此,所以太極拳耍仿效水、風、氣體,練成流動不居的鬆柔之體,使對方固體之力「觸之即散」,達不到其預期的效果(因為作用力如果沒有反作用力,那麼這個作用就等於零),反而變為一股「合之即攏」的衝擊流動能量。回饋於自身。所以清代太極拳名手楊祿禪,除了「楊無敵」、「楊搬攔」之外,更有一個綽號叫「軟十三」(即練八門五步柔拳者),江湖上稱作「軟十三不敢沾」。就是說一旦沾惹上了就會進無門退無路,動彈不得,任其擺布了。 以上講的是常和非常,有和無的道理,非常粗淺。關於散手及主動、被動、後動先動的道理,以及學習太極拳的方法,筆者1985年在上海為《陳式太極拳圖說》所寫的《序》中。曾約略提到。 (八) 現在還得回到本文的主題「拔」字上,應該說,太極拳至高深境界,更容不下「撥」字有容身立足之地。 太極拳至高深境界是「無為法」。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你生什麼心,我生什麼法,心滅則法滅,也就是《道德經》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即「萬法歸於一法,一法歸於無法,無法才是真法」。如按佛家《金剛經》的說法,最後還得加一句:「我說真法,即非真法,是名真法」,那就是「道法自然」,回歸到自然境界中去了,哪裡還有「有為法」、「撥」字的影子?此外哲學上的「無」,不等於絕對的「零」,而「隱」,是「隱而未顯」的意思,這也是必須明白的。 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唐韓愈《師說》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工,如是而已」。我對師長和前人留下的學說,十分尊敬渴求。但從小就養成辨一辨、想一想、參一參的習慣,訂下了依理不依人;依智不依見: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圓通不依不圓通:依究竟不依不究竟之例。而對於難以實證的怪異之說。如「彭祖壽八百餘(或雲以一甲子六十日為一年)」、「張三丰能日行千里,或兩三月一食,單丁殺敵逾百「等,常以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之義,一笑置之。未知讀者以為然否?王先生在這一文中就太主觀了一些.....余以為其實「胃音」是「胸背」之誤此其主觀之一誤——未有真切的感受,即主觀臆斷前人傳抄有誤。其實「胃」音是放鬆的一個非常管用的口訣! 它並不要你用多大的聰明去「解」......王壯弘先生的文章是以學術討論的形式,參加網上研討,不存在什麽主觀意見,歡迎大家可發表不同意見。先問一句,什麼是「千斤」。然後再論「撥」與「拔」。認指為月!誤人誤己。拳譜云:察四兩撥千斤,顯非力勝。「四兩」與「千金」的關係很清楚,「四兩」「千金」所指的是什麼?練太極拳的都應該懂得。然而關鍵是顯非力勝這句話,也就是說不是用力量來取勝的。那麼不用力量用什麼來取勝?如果我們還是在「力」字上研究,終究脫離不了「用力」,哪怕僅用四兩?!王壯弘老師為了闡明「不用力」,所以認為用「撥」字還是有"用力"之嫌?然而用「拔」卻是另一個概念。古人稱秤砣為拔,稱物時隨著重量的增加,只要把四兩之秤砣移動就可以平衡稱物了。秤砣還是「四兩」只是移動而已,沒有「撥」動用力之嫌。太極拳譜:「拳者,權也,猶如稱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為什麼?就是練太極拳的感覺不能用文字來準確表達,所以只能夠打比方而已----。撥的中文解釋以下結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部首筆畫部首:扌 部外筆畫:5 總筆畫:8五筆86:RNTY 五筆98:RNTY 倉頡IVE筆順編號:12153544 四角號碼:5304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2E8基本字義1. 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動或挑動:~動。把鍾~准了。~冗(推開繁忙的事物,抽出時間)。~雲見日。2. 分給:~發。~款。~付。3. 治理:~亂反正。4. 掉轉:~轉馬頭。5. 量詞,用於成批的,分組的:分成兩~兒。詳細字義〈動〉1. (形聲。從手,發聲。本義:治理)2. 同本義 [administer]撥,治也。——《說文》玄王桓撥。——《詩·商頌·長發》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3. 又如:撥煩(治理煩雜的事務);撥亂(治理亂政;平定禍亂);撥畦(整治田畦);撥通(開導;啟發)4. 撥動東西;分開;撥開 [stir;poke]香爐風雪撥簾看。——唐· 白居易《香爐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題東壁重題》乃奮臂以指撥眥。——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聊齋志異·促織》5. 又如:撥風(像撥開大風的樣子,速度異常之快);撥火兒(撥動火種使火燒得旺,比喻挑撥);撥置(挑撥);撥嘴(拌口舌);撥正(撥動使正;曲與直)6. 調撥 [allocate]吾與汝二萬五千精兵,再撥一員上將,相助你去。——《三國演義》7. 又如:撥款;撥降(發下);撥發(調撥發運);撥換(調換);撥兌(調撥;掉換)8. 廢棄 [abandon]秦撥古文。——《史記·太史公自序》9. 又如:撥置(廢置;挑撥);撥棄(拋開,丟棄);撥捐(猶潑棄,傾棄)10. 排除 [get rid of]雖然如此,早晚定撥冗而來。——畢魏《三報恩》11. 斷絕,折 [break]枝葉未有害,本實先撥。——《詩·大雅·盪》12. 彈撥 [pluck a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13. 碰撞;撞擊 [impact]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14. 掉轉 [turn around]。如:撥轉(掉轉;轉動;回心轉意);撥轉文詞(調轉話題)常用片語1. 撥動 bōdòng(1) [stir]∶翻動某物微粒或部分的相對位置用撥火棍撥動壁爐的柴火,使它重新燃燒(2) [prod]∶手腳或棍棒等橫著用力,使東西移動他用姆指撥動煙斗2. 撥付 bōfù[appropriate] 劃撥給付撥付科研基金3. 撥給 bōgěi[authorize] 主管當局撥與為建築新橋樑所撥給的一百萬元4. 撥號 bōhào(1) [dialing;dialling](2) 打電話時的轉動號碼盤(3) 撥動電話號碼盤5. 撥火 bōhuǒ[poke a fire] 撥動燃燒材料,使火更旺6. 撥火棍 bōhuǒgùn[poker] 一條裝手柄,另一頭變曲或帶鉤,用來調整或翻動燃燒的木柴或煤炭(如在壁爐)或類似的燃燒材料7. 撥開 bōkāi[push aside] 把人或物向一邊或兩邊推開8. 撥款 bōkuǎn[allocate;allot;appropriate money] 政府或上級撥給款項給海軍撥款9. 撥浪鼓 bōlanggǔ[rattle-drum] 一種帶把兒的小鼓,拿在手裡來迴轉動時,兩旁系在短繩上的鼓槌擊鼓作聲,沿街叫賣的小販使用,或作小孩的玩具用10. 撥楞 bōleng[shake] 〈方〉∶擺動;搖動;撥氣得腦袋直撥楞11. 撥亂反正 bōluàn-fǎnzhèng[dispel chaos and restore peace;bring order out of chaos] 治理混亂局面,恢復正常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漢書·高帝紀》12. 撥亂反治 bōluàn-fǎnzhì[dispel chaos and restore peace] 同「撥亂反正」13. 撥慢 bōmàn[set back] 將鐘的指針向後撥14. 撥弄 bōnong(1) [move to and fro;fiddle with]∶用手腳或棍棒等來回地撥動撥弄算盤子兒(2) [manage]∶擺布由人撥弄(3) [stir up]∶挑撥,有目的地挑起;故意造成撥弄是非15. 撥雲見日,撥雲睹日 bōyún-jiànrì,bōyún-dǔrì[clear the air;dispel the clouds and see the clear sky] 比喻驅散黑暗,見到光明今日投至見大人,似那撥雲見日,昏鏡重明。——《元曲選·佚名·神奴兒》16. 撥正 bōzhèng[set right;correct] 治之使正17. 撥子 bōzi[plectrum] 用來彈撥撥弦樂器(如里拉琴,曼多林)的小薄片沉吟放撥插弦中。——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拔bá 中文解釋 - 英文翻譯拔的中文解釋以下結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部首筆畫部首:扌 部外筆畫:5 總筆畫:8五筆86:RDCY 五筆98:RDCY 倉頡IKE筆順編號:12113544 四角號碼:5304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2D4基本字義1. 抽,拉出,連根拽出:~腿。~草。~牙。~苗助長。2. 奪取軍事上的據點:連~數城。3. 吸出:~毒。~火罐兒。4. 選取,提升:提~。~擢。5. 超出,高出:海~。挺~。~地(山、樹、建築物等高聳在地面上)。~尖兒。出類~萃。6. 把東西放在涼水裡使變涼:把西瓜放在冰水裡~一~。7. 改變:堅韌不~。心志不可~。14# whw詳細字義〈動〉1. (形聲。從手,犮( bó)聲。本義:拔起,拔出)2. 同本義 [pull out;pull up]拔,擢也。——《說文》拔,引也。——《蒼頡篇》確乎其不可拔。——《易·乾》。鄭注:「移也。」拔河。——《封氏見聞錄》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孟子·盡心上》力拔山兮氣蓋世。——《史記·項羽本紀》3. 又拔劍切而啖之。4. 又拔劍撞而破之。拔刃奮起。——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5. 又如:拔毛;拔草;拔秧6. 選拔;提拔 [promote]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諸葛亮《出師表》山濤作冀州,甄拔三十餘人。—— 李白《與韓荊州書》7. 又如:拔用(提拔任用);拔補(提拔補官);選拔(挑選);提拔(挑選人員任更高職)8. 突出;超出 [stand out]勢拔五嶽掩赤城。—— 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9. 又如:拔絕(卓越);出類拔萃(才能出眾)10. 突起 [rise high]皆峭拔險怪。——宋· 沈括《夢溪筆談》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宋· 陸遊《過小孤山大孤山》11. 又如:挺拔(直立而高聳);拔立(聳立;挺立)12. 脫身;脫離,擺脫 [escape from]。如:拔哨(偷偷溜走);拔身(脫身);拔不出腿(事多擺脫不開)13. 攻取 [seize;capture]拔石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已拔趙。——《史記·魏公子列傳》14. 又如:拔城;連拔敵人四個據點15. 移動 [move]亮拔縣千餘家。—— 羅貫中《三國演義》16. 把東西放在涼水裡使它變涼 [cool in water]。如:把西瓜放在水裡拔一拔17. 吸出 [毒氣等] [draw out]。如:拔火罐;拔毒常用片語1. 拔本塞原 báběn-sāiyuán(1) [abandon sources] 拔掉樹根,堵塞水源。比喻自毀滅根本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 狄,其何有餘一人。——《左傳》(2) 後亦比喻從根本上解決我們現在的要求,難道不應該從拔本塞源做起嗎?——郭沫若《為「五卅」慘案怒吼》2. 拔不出腿 bábùchūtuǐ[cannot get away] 比喻陷入困境或雜事纏身而一時無法解脫3. 拔步 bábù[get going;take a step] 拔腳;邁步魯提轄早拔步在當街上。——《水滸傳》4. 拔城 báchéng[capture city] 攻克城池5. 拔除 báchú(1) [pull up by the roots;eradicate]∶連根去掉拔除葡萄的根莖(2) [wipe out;remove]∶完全除去拔除了敵軍哨所6. 拔萃 bácuì[outstanding] 才能出眾出類拔萃出於其類,拔乎其萃。——《孟子·公孫丑》曾不能拔萃出群,揚芳飛文。——《後漢書·蔡邕傳》7. 拔刀相助,拔刀相濟 bádāo-xiāngzhù,bádāo-xiāngjì[draw one"s sword to give assistance;help to set right a wrong;to help another for the sake of justice] 路見不平之事或遇人危難,仗義相助,是見義勇為的豪舉8. 拔地 bádì(1) [firmly;resolutely]∶狠狠地拔地瞅了一眼(2) [rise above the ground]∶在地面上陡然聳立拔地孤峰拔地而起的高樓9. 拔毒 bádú[purge;draw out poison] 通常是敷藥膏或貼膏藥於患部以促進化膿或排膿10. 拔高 bágāo(1) [raise]∶提高拔高嗓子唱(2) [unnatural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n essay,etc.;unduely praise]∶故意抬高某些人物、作品或成績等的地位給他拔拔高11. 拔罐子 báguànzi[cupping] 指用減少杯罐內空氣以產生負壓並使其吸附體表的治療方法。古稱角法、火罐氣。又稱「拔火罐兒」12. 拔海 báhǎi[elevation;be above the sea level] 同「海拔」。以平均海水面做標準高出海平面的高度這雪峰、綠林、繁花團結著的天山千里牧場,位置在拔海兩三千米以上。——碧野《天山景物記》13. 拔河 báhé[tug-of-war] 一種體育比賽,兩隊在一條大繩的兩端用力拉,拉過規定的界線為勝14. 拔尖 bájiān(1) [tiptop;top-notch]∶超出一般,在次序、等級、成就、價值等方面位於最前面的、居領先或優先地位的(2) [push oneself to the front]∶超過別人的自我標榜他這個人愛拔尖15. 拔節 bájié[jointing] 莖稈農作物的主莖各節在生長期一定階段長得很快的現象16. 拔舉 bájǔ[select people for promotion] 選拔推薦拔舉賢才17. 拔茅連茹 bámáo-liánrú[promote good men who will bring in their associates] 茅,即白茅。拔起茅草,根相牽連。比喻互相引薦,一人提升就連帶引進許多人。茹:植物根部互相牽連的樣子拔茅茹,以其匯。——《易·泰》。王弼注:「茅之為物,拔其根而相牽引者也。」剷除封建思想的呼聲喊得震天價響,然而親戚故舊還不是拔茅連茹地登庸了么?——茅盾《蝕·幻滅》18. 拔苗助長 bámiáo-zhùzhǎng[pull up the rice shoots with the intention of helping them to grow;try to help the shoots grow by pulling them upward] 即揠苗助長,嫌禾苗長得慢而用手向上提,以助其生長。比喻不顧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強求速成,反而把事情搞壞他還是個孩子呀,可別拔苗助長喲!19. 拔群 báqún[stand out among one"s fellows] 指才能高出眾人拔群出類20. 拔樹尋根 báshù-xúngēn[race to very roots] 把樹拔起來,尋究它的根本。比喻追根究底,徹底搞清問題你可也休將咱盤問,則管里絮叨叨拔樹尋根。——《元曲選·無名氏·碧桃花》21. 拔腿,拔腳 bátuǐ,bájiǎo(1) [take to the heels]∶快速起步;邁步他答應了一聲,拔腿就跑(2) [get free]∶抽身;脫身他事情太多,拔不開腿22. 拔營 báyíng[strike camp] 拔除營寨,指部隊全部人馬遷離原駐地23. 拔擢 bázhuó[specially advance;promote] 提拔蒙薦舉拔擢,常思有以報恩。——《後漢書·岑彭傳》回頭上上小學語文課還是很新鮮的。慚愧慚愧!!!王壯弘老師說的:古人把秤砣稱之『拔』,在這個前提下寫的文章『撥』與『拔』之區別。你沒查到這層意思,難道就等於沒有這種解釋?而且,文章立意很清楚,就是想說明太極拳「不用力」。非常佩服王先生的功夫,據說東南亞的政府首腦保鏢中都有他的徒弟,可見功夫厲害。但是功夫的事往往讀萬卷書不如幾句甚至幾個字的真傳,所謂「真傳一張紙」誠不虛也。道家也有得仙訣即能成仙的誇張表述,宗旨不過強調不拘泥文字和表面功夫。佛家禪宗更甚,不立文字而只傳 「心印」即武術中的 心法。所謂 訣 或 心法 都是前人的經驗,真的口訣 心法 往往是超越邏輯或者個人的想法,因為邏輯和想法不等於經驗,得真傳者=「體悟」前人的經驗的人,不一定嫡傳就是真傳。最近看了王先生的水性太極拳光碟和這篇文章,前者想是強調 「心法」的重要,這篇文章則是在意「理法」的理解。所謂理直才能氣壯 呵呵 想必是希望透過玩文字遊戲來破除習武者的成見,來刺激新的思考和靈感,用心良苦。但是萬不可沉迷其中,否則是習武者捨本逐末的大忌。此是玩文字遊戲的弊病。文字遊戲的巔峰莫過於禪宗的 「參話頭」,那個才叫水平呀,如有興趣的不妨Google一下。用「繁」來破「簡」是很無聊的,用「最簡」來破「簡」才是正道啊。就如今寫論文和做文章的方式來看,都是用「理論」來解釋「理論」,越解釋越多,越解釋越難理解,而往往也會有這樣的現狀和認識,在文章中引用其他人或者其他書的理論越多的,越能證明自己高明,但是往往看到最後對於論題的結論是「沒有結論」,豈不貽笑大方。其實懂了就是懂了,不是文字的多少來證明自己懂了,一兩句話就能透露出來。說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也不是證明鄙人比較懂什麼,我也是井底之蛙,所說的是希望能 「拋磚引玉」讓高人們來以我為目標或者踏板發表他們的心得。用了些說明吧 鄙人也來發表些對於 「撥」與「拔」的看法。大道至簡,太極拳是入道的基礎其理也一定是簡單的。鄙人認為大家都上了王先生的當了,我的理解是 撥和拔 就是 開與合 是能量轉換的方向,無所謂用力不用力,也無所謂千金或萬斤, 開與合 是理法,開(撥)的時候是能量向外 合(拔)的時候能量往內流動。四兩和千金的差是功力,功力不光是力量。 這樣就不難理解 有人認為是 四兩撥千斤 也有人認為是 四兩拔千斤,其實兩邊都沒有錯。文字不能表達全部的意思,看透文字想要表達的意思才是理解王先生用意的關鍵。推手的時候 撥和拔是在迅速的轉換,轉換頻率越高功力越大,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不測謂之神。而已。應此王先生是在玩文字遊戲,其望吾輩成龍心意是我輩的榜樣呀。原本想幾句話解決的問題,沒想到還是看起來很繁瑣,畢竟文字所能夠表達的實在是很有限的,看來還是等高人前輩來斧正小子的論調好了。收筆。王壯弘老師說的:古人把秤砣稱之『拔』,在這個前提下寫的文章『撥』與『拔』之區別。你沒查到這層意思,難道就等於沒有這種解釋?而且,文章立意很清楚,就是想說明太極拳「不用力」。何為太極 發表於 2009-8-23 20:53古人把秤砣稱之『拔』-----俺確實是查不到這層意思,而且是從先生在10樓的回帖中首次學習到!先生能進一步講講是哪一位古人將秤砣稱之『拔』的,好嗎?謝謝先生啦.....支持得勵先生的看法!四兩撥千斤在向外撥動時是能量向外。向內撥動時呢?就是能量向內。向上撥動時就是能量向上,向下撥動時是能量向下,很自在的,哪個方向都順溜!四兩拔千斤就不那麼自在,他只能往自己懷裡拔。這時侯能量往內流動,能量是沖著自己懷裡來的,不順溜啊......拳,聽勁,不多不少,秤力,撥動,一點一點,一羽不能加,一蠅不能落。所以是四兩撥千斤。拔,專對玉米。直接連根起。熊不管其他,掰都不要了,硬來之。支持得勵先生的看法!四兩撥千斤在向外撥動時是能量向外。向內撥動時呢?就是能量向內。向上撥動時就是能量向上,向下撥動時是能量向下,很自在的,哪個方向都順溜!四兩拔千斤就不那麼自在 ...whw 發表於 2009-8-24 21:55謝謝 whw 的支持,第一次發表意見就有人支持也挺緊張的, 謝謝了。小子淺見所謂能量的流動就如拳論中「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譬如人是以丹田為中心的一個立體的球體,假設「撥」是能量向外,即是撥時球體是成擴張運動。 「拔」是能量向內運動,球體是成收縮運動。但是事實上兩者都是不能獨立運動的,撥的時候必有拔, 拔的同時必有撥,只是在能量轉換的過程中兩者角色有所不同。應此一個矛盾就是 在球體擴張的同時也是球體也在進行同樣幅度的收縮。其實也不矛盾呵呵,他們是循環的。應此往內拔 也一樣很順的,要不則么做到退之則彌深? 簡單的說就是 在內是個黑洞,在外是宇宙的擴張,兩者都是同時存在的,看則么用了。最後還是老話,其實問題不在於對撥或者拔在字面上的理解,而在於每個人自身對於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的理解,玩文字遊戲畢竟不能拿來當飯吃。我和其他人一樣都在玩文字遊戲,如 阿諾舒華倖仂嘎 先生的觀點。目地都只是想王先生一樣給各位的腦子裡原來的舊有的文字 帶來新鮮的感覺,從而希望我自己和各位同道都有所收穫。從這一點來看,玩玩文字遊戲也是不亦樂乎的事情呀 哈哈。王先生的理論不一定完整,但卻是從體會中來,非臆想。他認為只要給秤砣適當的距離就可以把比自身重幾倍的重物稱起。這是事實。在太極拳中,對外力的化解,普遍是用動作化解,其結果是一部分是頂住一部分是移動外力。這就是在實踐中體會不到四兩撥千斤的一個體現。那秤砣稱物,為什麼?那是因為秤砣佔了更大的空間。太極拳講的是虛實平衡,虛的難表達,試試看講實化。觸點為陽,其餘為陰,可以試試看觸點化解會頂,非觸點化解會變輕,且用離觸點越遠的部位指揮化解就越輕。而觸點頂得也越少。如能在試勁中體會到些許,就能明白空間的重要,因為自身條件不能改變,而空間運用則是可變的。能力有限,只能講這些。想想看,為什麼自己已經很鬆了,同樣的動作有的老師不頂,自己頂。王先生的理論不一定完整,但卻是從體會中來,非臆想。他認為只要給秤砣適當的距離就可以把比自身重幾倍的重物稱起。這是事實。在太極拳中,對外力的化解,普遍是用動作化解,其結果是一部分是頂住一部分是移動外力 ...太極立方 發表於 2009-8-25 11:20你如何判斷出王先生的理論是從體會中來,非臆想?非常佩服王先生的功夫,據說東南亞的政府首腦保鏢中都有他的徒弟,可見功夫厲害。但是功夫的事往往讀萬卷書不如幾句甚至幾個字的真傳,所謂「真傳一張紙」誠不虛也。道家也有得仙訣即能成仙的誇張表述,宗旨 ...得勵 發表於 2009-8-24 14:17————非常佩服王先生的功夫,據說東南亞的政府首腦保鏢中都有他的徒弟,可見功夫厲害。但是功夫的事往往讀萬卷書不如幾句甚至幾個字的真傳,所謂「真傳一張紙」誠不虛也。道家也有得仙訣即能成仙的誇張表述,宗旨不過強調不拘泥文字和表面功夫。佛家禪宗更甚,不立文字而只傳 「心印」即武術中的 心法。所謂 訣 或 心法 都是前人的經驗,真的口訣 心法 往往是超越邏輯或者個人的想法,因為邏輯和想法不等於經驗,得真傳者=「體悟」前人的經驗的人,不一定嫡傳就是真傳。最近看了王先生的水性太極拳光碟和這篇文章,前者想是強調 「心法」的重要,這篇文章則是在意「理法」的理解。所謂理直才能氣壯 呵呵 想必是希望透過玩文字遊戲來破除習武者的成見,來刺激新的思考和靈感,用心良苦。但是萬不可沉迷其中,否則是習武者捨本逐末的大忌。此是玩文字遊戲的弊病。文字遊戲的巔峰莫過於禪宗的 「參話頭」,那個才叫水平呀,如有興趣的不妨Google一下。用「繁」來破「簡」是很無聊的,用「最簡」來破「簡」才是正道啊。就如今寫論文和做文章的方式來看,都是用「理論」來解釋「理論」,越解釋越多,越解釋越難理解,而往往也會有這樣的現狀和認識,在文章中引用其他人或者其他書的理論越多的,越能證明自己高明,但是往往看到最後對於論題的結論是「沒有結論」,豈不貽笑大方。其實懂了就是懂了,不是文字的多少來證明自己懂了,一兩句話就能透露出來。說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也不是證明鄙人比較懂什麼,我也是井底之蛙,所說的是希望能 「拋磚引玉」讓高人們來以我為目標或者踏板發表他們的心得。用了些說明吧 鄙人也來發表些對於 「撥」與「拔」的看法。大道至簡,太極拳是入道的基礎其理也一定是簡單的。鄙人認為大家都上了王先生的當了,我的理解是 撥和拔 就是 開與合 是能量轉換的方向,無所謂用力不用力,也無所謂千金或萬斤, 開與合 是理法,開(撥)的時候是能量向外 合(拔)的時候能量往內流動。四兩和千金的差是功力,功力不光是力量。 這樣就不難理解 有人認為是 四兩撥千斤 也有人認為是 四兩拔千斤,其實兩邊都沒有錯。文字不能表達全部的意思,看透文字想要表達的意思才是理解王先生用意的關鍵。推手的時候 撥和拔是在迅速的轉換,轉換頻率越高功力越大,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不測謂之神。而已。應此王先生是在玩文字遊戲,其望吾輩成龍心意是我輩的榜樣呀。原本想幾句話解決的問題,沒想到還是看起來很繁瑣,畢竟文字所能夠表達的實在是很有限的,看來還是等高人前輩來斧正小子的論調好了。收筆。————1據說東南亞的政府首腦保鏢中都有他的徒弟,可見功夫厲害。 到底有沒有?先搞清楚再跪服不遲。2道家佛家你都有研究? 楊路蟬吃肉是俗家。3說了半天你也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那你還說幹什麼?4撥和拔是在迅速的轉換,,轉換頻率越高功力越大。 這是誰教你的? 哪式太極是這麼練的?  接下來你還說: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不測謂之神。 結合你的上半句:一陰一陽就是一撥和一拔。太極拳的陰陽就是撥拔? 陰陽不測謂之神,陰陽都測不出來還能怎麼神?————非常佩服王先生的功夫,據說東南亞的政府首腦保鏢中都有他的徒弟,可見功夫厲害。但是功夫的事往往讀萬卷書不如幾句甚至幾個字的真傳,所謂「真傳一張紙」誠不虛也。道家也有得仙訣即能成仙的誇張 ...Georgy-Malenkov 發表於 2009-8-25 16:26小子說的觀點,兄如反對,倒是很想聽聽兄的高見。所謂的文字遊戲就是怕理解的不同導致矛盾。道家佛家也可以吃肉啦,引用他們的意思不是要說明其他,只是要說明經驗是不能用文字傳承的,人的思想無法用文字完全表達,所以我說 「我也不知道我說了什麼」別無他想。既然兄你不高興就一笑置之我這些廢話吧 呵呵。撥和拔是太極中的陰陽,沒說陰陽就只有撥和拔吧。 另外確有筆誤多謝兄的提出,「轉換頻率越大功力越大」 應該是 「功力越大轉換頻率越大」,此話的解釋 「陰陽不測謂之神」和王先生的保鏢徒弟的出處兄去google一下方只小子所說的不是沒有根據了。兩力相較即為「頂」。撥與拔可知也。兩力相較即為「頂」。撥與拔可知也。大漠獨行 發表於 2009-8-26 08:31小子認為 "頂" 與「不頂」的判斷標準是在於是否 「我獨知人,而人不知我」,大漠獨行兄以為然否?既為拔,人即知也!俗話說「拔出蘿蔔帶起泥」,「拔」是不用力、省力還是費力,只有平頭百姓們才知道!!!既為拔,人即知也!大漠獨行 發表於 2009-8-26 12:06大漠獨行 兄,因為文字表達的問題讓您產生誤會不好意思,小子說的 拔 並非表面上或者字典上的解釋,好像很容易讓人以為 拔 就是用手或身體硬拉硬拽似的。如前文說的 拔 也是能量的轉換,簡單點用太極拳經典語言來說比較似「引進落空」。在此表示歉意。既然小子說的「 拔 並非表面上或者字典上的解釋,好像很容易讓人以為 拔 就是用手或身體硬拉硬拽似的」,那麼就請換一個準確的字眼,來說明你如何以「能量的轉換」完成「引進落空」的。得勵先生已經確認王先生的「拔」是不準確的,能如此理解嗎看來一些東西真的是只可意會啊!四兩化千斤似乎更豐富些。至於怎麼化,那就個人發揮了。whw 兄您太抬舉我了 呵呵 我哪裡有那個資格來評論王先生理論的對錯呀 呵呵。而且所謂的「文字遊戲」其實也就是尋找到兩個人或多個人思想的交集,因為每個人都是由自己的理論系統就和指紋一樣不可能有一樣的,(然而在心裏面所要表達的可能是同一個意思即是思想的交集),這樣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進一步深化自己的理解。因此小子我通常都是盡量來理解對方的想法和反思自己的想法,希望能找到彼此的共同點(努力學習中 呵呵)。從太極理論來講不就是用「聽勁」(雖然聽勁的功夫有深淺小子我的功夫也有限)來達到知己知彼的目的嗎。比如在這篇文中,我和王先生的交集就是對於「四兩撥(拔)千斤」的理解。王先生的撥拔辯論很精彩,可以看出他對理論研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小子我是屬於比較懶的那種,不會引用很多經典來更好的詮釋,只能把自己的真實體會用我的語言盡量表達出來。因此在用詞方面可能就會被認為比較另類,也希望各位能夠諒解。從字面上來看,小子的理論和王先生的理論好象沒有共同點,甚至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樣子。如果非要找一個字來形象的勉強表達這個「交集」的話,恐怕只是太極十三勢中的「勢」字。太極「無招法,只有身法」「引進落空,四兩撥(拔)千斤」就是 觀勢-合勢-用勢 的過程。小子我也是一直堅信一句話的「任何偉大的理論都是出自一些小小誘因」而找到這個小小的誘因就可以理解原作者的真正意圖,即使他為了闡明他的理論長篇大論寫了多本厚書,如果能準確理解了這個「小小的誘因」(即使只看了他的標題),那他的書就可以不用看了,沒有必要看了(假如您能如此天才的話 呵呵)。小子我首先要嘗試解析一下王先生的想法(如有不對請各位指正為上):太極拳需用意不用力,那即使是用一點力也是力。寫到這裡又要廢話一下「力」了。拳論說不用力的原因是「在力則滯」(小子認為跟外力較勁是頂,那麼跟自己的內在較勁則為滯)。那麼「力」如果不滯的話不就可以了嗎?那此「力」就非原來的上文的力了。如果把此「力」解釋為「勢」更加接近(雖不完全相同,小子的解釋是 能量轉換,大漠獨行 兄的是一個化字,經典拳論直接講效果「引進落空」)。同樣的「力」字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文字「力」 可以按照字典的標準解釋,也可以附加上筆者的意思被賦予新的意義。但是千變萬化總不離其宗。目的很明顯就只是為了表達筆者下筆時的「意圖」。因此如果王先生的文章的探討撥和拔意圖之一是為了表達 太極拳的「力」是不「滯」的力,應該是很順暢的「勢如破竹」沒有一絲停頓的意思。那麼就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小子的能量轉換理論,大漠獨行 兄的 四兩化千斤理論也是同樣的目的。又是大篇幅的說明 呵呵 希望大家諒解小子,因為還是想著玩玩文字遊戲,同時也是鍛煉自己,大家見諒了。現在來回答 whw 兄的問題:如何以「能量的轉換」完成「引進落空」的? 當然是用意啦 呵呵。 「用意不用力」是很經典的理論,如果用小子自己的話來解釋的話就是,前文提過的 觀勢-合勢-用勢 的過程。不知道whw兄滿意這個解答否 呵呵~先生聰明之至!那個「勢」又被先生蒙上了。什麼「浮量」「沉量」,確實都不如老論的「勢」更加確切。當然將「撥」更新為「拔」,就更加體現了王先生的食古不化卻又怕落於泥古不化的陷阱而採取棄舊圖新的推陳出新的策略。還是他的師叔李雅軒先生來得本分:本著老論練功夫吧! 那個「勢」是什麼意思?先生聰明之至!那個「勢」又被先生蒙上了。什麼「浮量」「沉量」,確實都不如老論的「勢」更加確切。當然將「撥」更新為「拔」,就更加體現了王先生的食古不化卻又怕落於泥古不化的陷阱而採取棄舊圖 ...whw 發表於 2009-8-27 13:57whw兄已經察覺小子在取巧了 才以這個問題來為難小子我 呵呵 慚愧慚愧。其實說實話那個「勢」字包含了太多的意思,用來回答這個問題,小子是取巧了。見諒。小子我的水平有限,只能簡單解釋一下「勢」字。 其實最簡單的和最高深的回答都是 「氣勢」二字。若要詳細解釋估計就是等於您讓人解釋「太極拳」三字,無從下手啊 呵呵。倒不如講寫更加針對性的問題會簡單點 呵呵。王壯弘老師《「四兩撥千斤」還是「四兩拔千斤」》一文裡面有關「拔」與「砣」的原文是這樣的:「重量與重量之間的比較關係,只能是哪個比哪個重,決不能是哪個比哪個有力,故只能是「拔」,不能是「撥」,「拔」有提升和猝然拔地而起之義。此外,爲甚麽是「四兩」拔千斤,而不是二兩、三兩、五兩呢?因爲古代民間菜市場買菜用的衡器,通常都是一稈稱,一個砣,常用稱具的權(即稱砣)大都是四兩,用四兩的權,通過槓桿作用,拔起比四兩重多倍的東西,是司空見慣的常理。相反如改爲「撥」字,成了「四兩撥千斤」,就顯得莫明其妙,不合事理了。」菜市場買菜用的那一稈稱,對被稱物體起到「提升」作用的並非是那個並不被稱謂為「拔」的秤砣,而是人們在秤毫上形成的對秤桿兩端的被稱稱物體以及稱桿和秤砣形成的「作用力」。你以為是你撥一下秤砣就「拔」起了秤毫那一邊的「千斤」,那是撥秤砣的「管家先生」對提秤毫的「僱農」的功勞的一種嚴重剝奪!即使你將你撥一下秤砣就「拔」起了秤毫那一邊的「千斤」當成事物的本質,也只能說成是「撥四兩拔千斤」才更加貼切。你把提秤毫的「僱農」打發到一邊去看看,那躺在地上自己都升不了天的秤砣能「拔」其其他物體的「重量」嗎?將人人都明白的「四兩撥千斤」改成「四兩撥千斤」才真「顯得莫明其妙,不合事理了」!!!稱物者左手提秤,右手移動四兩之秤砣(古人稱:權,又稱「拔」)只是移動「四兩」就可稱物,不用加力,以此來比喻太極拳不用力。如果用撥,還是有用力之嫌?哪怕四兩之力?太極拳很忌諱力嗎?左手不提秤就難堪啦........一般人都會認為太極拳是少用力,用小力。如果這樣想就還是沒有跳出一般人的思維模式,即武術離不開力。可我知道而且見過感受過太極拳真的不用力!千真萬確。所以說王先生的上善若水寫得很好!但是一落文字相,就顯露出王先生的瑕疵。畢竟力學上的事情與金石學上的差異還是很大的,很正常!術有專攻嘛.........從用力上說,拔是一點都不省力的,這應該是一個定論!更遑論完全不用力。所以王先生的「拔」論事與願違。對於約定俗成的「撥」它也肯定不是絲毫不用力,但是它省力確實肯定的。從理論上說,隨著雙方功夫差距的增大,高手在撥上面所花的力度將會愈來愈小以至於趨近於零。這就又只有經過高數訓練的大腦才容易理解。「可我知道而且見過感受過太極拳真的不用力!千真萬確。」------確有其事。要麼是你被借力了,要麼是象凌空勁一樣意念受控,要麼是對手出的東西太細微而你聽不出來,等等。如果你的身體被對手作用,肯定是他發了某種能量的東西。是身體發力也可能,是精神意念作用也可以,都可以從力學的角度解釋。遙想當年被王先生擊打時如觸電.......斯人遠去,至少還能爭議,學拳用身體去試-------比用腦子推斷-------來得-------重要[quote]從用力上說,拔是一點都不省力的,這應該是一個定論!更遑論完全不用力。所以王先生的「拔」論事與願違。移動四兩「拔」指的是秤砣,不是拔蘿蔔的「拔」的意思。「撥」是名詞呼?謝謝詳細介紹.......目前的理解是,太極拳適合於任何人士,力大力小的人都可以練習,只是不主張以力降人,同時自己的力不能成為對手的把柄。有道理。是一種不用力的方法力是怎麼產生的?不用力是對的,不用力時用什麼有力而不用,或用最少的力戰勝對手有力者當然好,沒有力氣不就站不起來啦?太極拳強調不用力,不是沒有力。不用力用什麼?問得好!這也是我們學習太極拳的要研究探討的問題。如果我們真的有心,應該往著方面話題來討論,來談寫體會,即使錯了也是探討,可以提出不同看法,而不應刻薄地批判,甚至攻擊。哈哈,檢討檢討!!!在下惡習難改,也望諒解!在下在認同王先生拳學思想的同時指出其文字相上的瑕疵,也是為了大家不至於盲目地將瑕疵當珠寶,老毛都是三七開,何況俺們這些習拳的文人墨客呢?是嗎?真心地盼望一起回到問題本身。謝謝!!!前人的拳論是他們認識的記錄和體會,不是語文教材,所以重在了解一個意圖和味道,而不是逐字逐句斟酌文字。如果王宗岳聽到我們這樣的「文字較勁」,我想他會搖著頭走開,呵呵!王先生的理論不一定完整,但卻是從體會中來,非臆想。他認為只要給秤砣適當的距離就可以把比自身重幾倍的重物稱起。這是事實。在太極拳中,對外力的化解,普遍是用動作化解,其結果是一部分是頂住一部分是移動外力。這就是在實踐中體會不到四兩撥千斤的一個體現。那秤砣稱物,為什麼?那是因為秤砣佔了更大的空間。太極拳講的是虛實平衡,虛的難表達,試試看講實化。觸點為陽,其餘為陰,可以試試看觸點化解會頂,非觸點化解會變輕,且用離觸點越遠的部位指揮化解就越輕。而觸點頂得也越少。如能在試勁中體會到些許,就能明白空間的重要,因為自身條件不能改變,而空間運用則是可變的。想想看,為什麼自己已經很鬆了,同樣的動作有的老師不頂,自己頂。我們練太極拳不用力,其結果是因為肌肉放鬆不把骨骼抓死,而骨骼就得到了釋放,骨骼就有了更大的空間。有了空間就產生了延伸........是不是一不小心有了內勁。大多數人體會到的是內氣,不是內勁。有了內氣,就感覺有了內功,內氣越足就感覺功力越大,可還是要頂。那是因為不捨得肌肉里的內氣,而完不成骨肉分離,能使用內勁就不一樣了。骨骼有了延伸,就可以用"拔」的方法,利用空間近距離接觸,遠距離發動、指揮.......把來力稱起。而這空間是內在的,不是外形的大。外形的大是有限的,內部的延伸是無限的。就是說「拔」可以移得很遠。其實這麼簡單的東西,聊這麼一大堆!!!「拔」是意念的細微的假借,你『拔』的時候一定意念在那個點,意念放遠了,不在身上,容易使出「槓桿勁力」,意拳里都是這個東西;「撥」是太極的意法,守中用中,沒什麼不對,只是一般人作不出來而已;練得通了,不都是一樣的東西,不同的應用而已~~文人練拳真是麻煩,唉!馬馬虎虎沒什麼不好!我體會練太極拳必須有理論支持,必須對理論理解正確,要把文字記載的理論在實踐中(包括打拳架和推手)如何運用逐步想通,不斷想個明白,這對練拳者是大有好處的。解釋得很有道理也來咬文嚼字「何為太極」有兩種意思之一:不知到什麼是太極拳。之二:何某人的道理就是太極其實這麼簡單的東西,聊這麼一大堆!!!「拔」是意念的細微的假借,你『拔』的時候一定意念在那個點,意念放遠了,不在身上,容易使出「槓桿勁力」,意拳里都是這個東西;「撥」是太極的意法,守中用中,沒 ...馬馬虎虎 發表於 2009-9-2 00:52支持!先生的見解非常獨到。不錯 「練得通了,不都是一樣的東西,不同的應用而已」,雖然角度不同,說的都是同一個東西。就是所謂真傳的那一層窗戶紙,點破了就通了,通了心裡就比較清明了,有就不在乎形式上樣子了,雖馬馬虎虎了,但是練的卻是真功。小子認為,和意拳不同,太極拳的 「拔」更傾向於 守中用中,「撥」更傾向於 先生的「槓桿勁力」。其實它們之間也是可以互換的。繞吧,玩文字遊戲也是樂趣之一,不管說什麼,練出東西才是真的,不知道前輩高人們在撥還是拔上花了多少功夫分辨清楚後出了真工夫?不知道是否有人在摸到煙頭後先去想下我是用揮還是用抽讓手離開這個煙頭?還有第三層意思:你懂得什麼是太極拳?何為太極 發表於 2009-9-4 21:38有待身體證道無奈口水先聊何為太極立方緣來晚飯太飽懷念壯弘拳好留下話題拔拔練成伯伯再拔繞吧,玩文字遊戲也是樂趣之一,不管說什麼,練出東西才是真的,不知道前輩高人們在撥還是拔上花了多少功夫分辨清楚後出了真工夫?不知道是否有人在摸到煙頭後先去想下我是用揮還是用抽讓手離開這個煙頭?讀書不識字 發表於 2009-9-4 13:51支持!玩文字遊戲確實樂趣無窮,繞來繞去就是饒不回來.在論壇沒有條件玩真功夫切磋,就如拳擊比賽規則就是要帶拳套,要不就是犯規.文字就是"拳套".如果說要不帶拳套那就只能去黑市湊熱鬧了.太極拳練得就是心法,用老拳師的話就是"練拳練的腦子",在就是在論壇這樣的環境中不就是實踐自己 心法和腦子 比較好的地方嗎?(應該是吧 呵呵)
推薦閱讀:

詩朗誦 作者:皎 然《尋陸鴻漸不遇》
中國古代名妓/作者不詳
六爻預測疑難問題初論 作者:唐玉龍
任之堂跟診日記三(4):作者 曾培傑 陳創濤

TAG: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