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思想的可喜進步—論「陰陽五行」寫入《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
一、引 言
2016年4月18日,科技部、中 宣部發布了《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以下簡稱《基準》),頓時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很多學者,包括一些知名科學家,對《基準》提出了質疑和批評,指出了一些內容的不妥,表述上的不清,科學上的錯誤等等,這本身就說明了科學精神已經在中國有了很大的提升。各家的批評非常中肯,讀了令人很長見識,確實值得有關部門重視,對《基準》做必要的修改。就是在這樣的批評和討論之中,科學的精神才能得到有效的傳播。
看了各家評論,感覺似乎大多數都認為把「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寫入《基準》是不合適的,甚至斥之為宣傳迷信和偽科學。對於這一點,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把中國古代傳統對科學概念、理論和方法的這幾個重要表述寫入《基準》,不僅是合適的,沒有違反科學精神,而且恰恰體現了對科學的更深刻的認識,是科普思想和方法上值得鼓勵的進步。科學,有必要加上歷史和文化的維度,脫離了歷史和文化的科學,是沒有生機和活力的科學。
我從三個方面談談我的看法。
二、「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不等於「封建迷信」和「偽科學」
提到「陰陽五行」,人們經常會斥之為迷信或巫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糟泊。其實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這些概念和思想沒有理解,或者是帶有偏見。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發明的重要概念和理論,在春秋戰國時候有很大的發展,是中國古代認識自然和社會在理論和方法上的劃時代的進步,可以與同時代古希臘的哲學理論相媲美。這些理論的提出,使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過去的神學和巫術,不再用神的情感好惡(宗教神話)來解釋自然現象,也不再通過討好神靈、賄賂神靈的辦法(巫術)來改造和利用自然,而是用「自然主義」的概念來認識自然世界。例如,解釋地震,不再說是烏龜動怒搖身,而是說是「陰陽之氣相逼」。四季的更替、事物的消長,人體的節律、社會的變化等等,都試圖用陰陽五行的概念來解釋,這就是當時的科學,怎麼能說是「迷信」或「巫術」或「偽科學」呢?當然,當陰陽五行被認為是成功的理論時,宗教、迷信等就附會上來,但兩者還是不能等同的。就像今天有人用「科學」、「電磁感應」、「概率論」搞迷信,我們總不能把它們與這些迷信等同吧。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另一重要的思想,其要點是人和宇宙是和諧的,是一個整體。人類生活在宇宙之中,如果我們不相信這構成一個和諧的統一體的話,那就意味著宇宙對人來完全混亂的,是不可知的,甚至人類在其中是不能生存的。所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本質上是正確的,也是必要的。古代東方和西方,從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到中國漢代的劉歆,從托勒密到開普勒到牛頓,無不認為如此。因為沒有這一點思想信念,劉歆就搞不出《三統曆》,開普勒就搞不出行星運動三定律。宇宙生人,人類本來就帶有宇宙的印記,人類的音樂、審美、身體節律,都與宇宙密切相關。天人合一,使人們相信宇宙是人可以認知的,這應該算是科學的「第一原理」,怎麼就是迷信呢?即便是當代最著名的科學家,如霍金、溫伯格等,也相信宇宙的和諧,追求「終極理論之夢(dream of final theory ) 」,討論「人擇原理(anthropicprinciple)」,思索「上帝」的「偉大的設計(grand design)」,為什麼我們的科學就不能提「天人合一」呢?
「格物致知」,出自《大學》,是說君子要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必先「誠心正意」;而欲「誠心正意」,又先要「格物致知」。「格物」實際就是對事物進行分類研究的意思,是認識事物的最基本的方法。《說文解字》說,「格,從木各聲」,是「樹高長枝為格」的意思,引伸為「木格」。「格」說白了就是木做的格子,好比中藥鋪里的藥盒子,用來對草藥進行分類。分類作為研究事物的方法,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研究事物,首先要會對其進行分類。例如,科學史上的林奈,就是通過分類和命名,建立了植物學的基礎。因此「格物致知」講的就是最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17世紀以來,西方科學傳入中國,我們還經常用「格致」來譯「科學」,如《空際格致》之類。我們讓大家知道「格物致知」這樣的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又有什麼不妥呢?
三、了解科學的歷史和文化,有利於科學的發展
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即便你講的這些概念和理論,有一定的科學意義,但與現代科學知識相比,那是大大落後了的東西,不值得一提。把它們寫入《基準》,那就是宣傳過時了的,沒有價值的東西。這種看法在從業的科學家群體中是非常普遍的。談到科學的歷史,他們以為最多不過是一些知識的「古董」,是博人一樂的「趣聞軼事」,實在不值得重視。這樣的科學觀,缺乏對科學的正確認識,以為學會了現代教科書上的公式,掌握了最前沿的科學說法,那就是懂得了科學。這種科學觀對科學的發展是非常有害的。這也是到目前為止中國科學基本上很少提出創見,跟著西方跑的根本原因。很多人認為,科學是與歷史和文化隔裂的,即便有關係也是歷史和文化「阻礙」科學的發展。
但是我們從科學的歷史知道,這樣的科學觀是大成問題的。過去的知識,不能因為過時就斥之為「迷信」或「神話」,因為它們的產生經歷了與產生我們今天的科學知識差不過一樣的過程。如果我們斥過去的科學知識為「迷信」,那多少年後,現在的科學知識又過時了,我們的後代是不是也可以斥我們是在搞「迷信」呢?認識科學,不能只看當前,要用歷史的眼光看。事實上,根本就不存在絕對的所謂的「當前的科學」。我們人類所有的知識都是歷時性的,歷史是我們擺脫不了的因素。了解科學史,了解一些概念和理論來龍去脈,了解當時遇到問題和設計的各種解決方案,了解成功的途徑乃至失敗的途徑,了解一些偶然因素的作用,對於培養科學的思維,豐富科學的想像,是十分有益的。科學發現沒有一條規定好的道路,也沒有一定的成法,可以說是「沒有方法,所有方法」。歷史給我們啟示,尋找各種可能的道路,這才是科學發展的正道。
話說回來,即便過去的理論被證明是錯了,因為它在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也是值得關注的。事實上,如果沒有陰陽五行概念,那我們甚至現在都沒有辦法做科普,解釋一些基本的現象。例如,沒有「陰陽」,我們大概不能說「太陽」,只好說「桑(Sun)」,也沒法說「陰極」、「陽極」、「陰極管」之類;沒有「五行」,連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太陽系的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星—都不知道如何稱呼是好。可見,隔裂歷史和文化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因為科學從來就沒有與歷史和文化隔裂過,所謂理想的「純科學」,不過是空中的樓閣。因此在《基準》寫進一點科學史的內容,啟發大眾去了解一點科學的歷史和文化,又有什麼不妥呢?
四、科學文明的建立,可以從傳統文化中獲得靈感
「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東西。說起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文明的關係,那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近代以來,西方發生了科學革命,工業革命興起,東方的泱泱大國飽受西方列強的欺負。「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科學救國」、「民主救國」的口號都已喊過,期間還不斷有一些「西學中源」的提法,算是給自己打打氣,找回一點文化自信。如今,中國的社會經濟已經相當發達了,於是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時,傳統與現代的關係又成為需要探討的話題。有一批「國學」主義者,認為可以從中國傳統中找出現代文明的發展之路,什麼「陰陽五行」、《周易》八卦,被說成是科學整體思維、系統思想的代表。這種完全回歸傳統的做法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我們近代在科學上落後,就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什麼可取之處也沒有。中國畢竟在相當長的時期,在科學技術的許多方面是不落後於西方的,甚至是領先於西方的。難道中國就是靠「非理性」和「巫術」才取得那些科技上的成就?中國十一世紀的曆法,其精度與十六世紀歐洲的水平相當,難道只靠「占星術」的「迷信」?中國製造那麼多精美的瓷器,在北宋時是鋼鐵出口大國,還有那麼多的中藥成藥,難道就沒有做過「實驗」,鍊金術沒有在其中做過貢獻? 所有這些古代科學的成就,人們都是抱著「天人合一」的信念,本著「格物致知」的方法,用著「陰陽五行」概念和理論,一點點做出來的。 我們從中不是也可以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發嗎?
無疑,我們要全面學習西方科學,但同時也不能忘記自身的文化認同。真正的「融彼方之材質」,需要對自身的充分認識。那些以為學到了一些西方科學的概念公式,就以為掌握了最先進的科學,那是非常膚淺的認識,不能培植科學創新的底蘊和動力。事實上,現代西方文明的興起,也不是歐洲一家文明的成績,是數千年來融合世界多個文明貢獻的結果。沒有希臘和阿拉伯文明的科學,沒有中國文明的經世濟用的經驗,沒有美洲新大地的發現,很難想像歐洲文明能如此迅速崛起。中國文明始終是與世界文明緊密相聯的。我們今天試圖從中國傳統文化找到一些有用的東西,為建設新的現代世界科學文明服務,這種嘗試,難道是沒有意義的嗎?
因此我認為,把「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寫入《基準》,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表明制定者已經注意到了科學歷史的和文化的維度,理解科學的歷史和文化可以在大眾科學傳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科學。這是我們科普思想上值得歡迎的進步。當然,《基準》中確實存在不少問題,很多科學大腕們已經明確指出來了。就「陰陽五行」古代科學思想這一條,其實根本不必要加上「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整體系統的方法論,並具有現實意義」這種似是而非的說辭。它們的科學內涵,它們在歷史上所起過的作用,它們在中國科學文化中的影響,已經使它們足夠有資格走進《基準》的「殿堂」了。孫小淳(中國科學院大學 人文學院)
相
推薦閱讀:
※馮今源:中國伊斯蘭教教坊制度初探
※日本真把北京惹火了:中國調兵罕見打擊日本
※因為這些畫 歐洲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懂中國
※中國軍艦擱淺南沙半月礁 分析指「可能是故意擱淺」
※《中國搖錢古卜講義》總論篇(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