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參 - 意古中醫·中醫在線知識庫

丹參本頁面被訪問18881次。共有1條評論目錄 [隱藏]

  • 藥名
  • 別名
  • 漢語拼音
  • 英文名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歸經
  • 葯代動力學
  • 藥理作用
  • 中藥化學成分
  • 功效
  • 考證
  • 科屬分類
  • 拉丁文名
  • 葯(毒)理學
  • 主治
  • 生態環境
  • 各家論述
  • 採收和儲藏
  • 資源分布
  • 選方
  • 用藥禁忌
  • 動植物形態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功效分類
  • 藥用植物栽培
  • 炮製方法
  • 生藥材鑒定
  • 性味
  • 中藥化學鑒定
  • 中藥製藥工藝
  • 藥材基源
  • 用法用量
  • 出處
  • 評論
  • 藥名

    丹參

    別名

    郄蟬草,赤參;木羊乳、逐馬、奔馬草、山參、紫丹參、紅根、山紅蘿蔔、活血根、靠山紅、紅參、精選酒壺根、野蘇子根、山蘇子根、大紅袍、蜜罐頭、血參根、朵朵花根、蜂糖罐、紅丹參

    漢語拼音

    dan shan

    英文名

    Danshen Root, Root of Dan-shen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Slauia miltiorrhiza Bunge  2.Saliua przewalskii Maxim.

    歸經

    歸心;心包;肝經

    葯代動力學

    1.隱丹參酮的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謝:  以薄層分離和雙波長薄層色譜掃描儀分離及測定生物樣品中隱丹參酮的含量。將29隻小鼠(雄性,體重22-25g,以下同),分成6組,每組3-6隻動物,禁食8小時後,每鼠以隱丹參酮2mg灌胃,給葯後不同時間處死,取全胃腸道及其內容物研成勻漿,提取測定藥物含量。在半對數紙上以藥物回收率作縱坐標,時間為橫坐標作圖,求得隱丹參酮在胃腸道的半量消失時間為31/3小時。另外,將藥物放入小鼠離體胃腸道內在生理鹽水中溫孵(37℃)12小時,測定藥物回收率為98%,因此上述藥物自整體胃腸道消失的情況,基本上反映口服後藥物的吸收,另取8隻小鼠禁食8小時後,灌胃隱丹參酮400mg/kg,2小時後處死,取各組織(2隻動物為一個樣品)研成勻漿提取測定藥物含量,結果表明,口服後肝及肺含量較高,肺、心其次,脾、血漿及腎依次遞減。另將6隻小鼠。靜脈注射隱丹參酮(以少量吐溫80及二甲基亞碸助溶)40mg/kg,5分鐘後處死,測得藥物在組織的含量,以腦、肺、心較高、肝、血漿、腎及脾依次遞減。8隻大鼠(雄性,體重120-150g,以下同),禁食2小時後,每鼠灌胃隱丹參酮350mg/kg,給葯後分段收集尿液,測定藥物含量。給葯後,原形藥物自大鼠尿中排出很少,服藥24小時僅排出給藥量的0.21%,48小時共排出0.34%,另取5隻大鼠禁食12小時後灌胃隱丹參酮150mg/kg,在乙醚麻醉下插膽管,並分段收集膽汁,測定藥物含量。給葯後6、12及20小時內,原形葯自膽汁排出為給藥量的0.17%、0.48%及0.80%。說明藥物自腸道吸收後大部分在體內。大鼠口服隱丹參酮後,尿、膽汁及腸道內容物經提取及薄層層離後,可得7個斑點,純化後得7個紅色或橙黃色結晶。測定其理化性質,其中代謝物6號為未改變的隱丹參酮,7號為丹參酮ⅡA,1號極性最大,根據高分辨質譜測定,代謝物2、3、5及6號體外抑菌試驗均為陽性,但仍以原形葯(6號)活性最強,因此在動物體內發揮藥理作用可能仍以原形葯為主。將隱丹參酮放入離體大鼠小腸內溫孵(37℃)5小時後,腸內容物經提取及薄層層離後,除有原形葯外,尚有少量丹參酮ⅡA。大鼠口服隱丹參酮後3小時內膽汁中首先出現的代謝產物除原形葯外。也是丹參酮ⅡA,說明腸道內或肝臟的脫氫酶可能使隱丹參酮轉化成丹參酮ⅡA。1、2、3、4及5號比隱丹參酮極性大的代謝物在大鼠口服藥物6小時以後才陸續在膽汁中出現,說明藥物經過反覆的肝腸循環,在肝臟由肝微粒體葯酶催化,逐漸轉化成相應的代謝產物。例如羥基丹參酮ⅡA可能由羥基化酶所催化,丹參酮ⅡA與谷氨酸的縮合物則可能由醯基輔酶A和谷氨酸2-N醯基轉移酶參與轉化。因此設想,隱丹參酮在動物體內的生物轉化可能有下列途徑。  2.丹參酮的膽汁排泄與肝內轉化:  2.1.試驗動物為大鼠,雄性、體重350-400g,10%烏拉坦1g/kg腹腔麻醉,以小兒頭皮針插入總膽管,固定後先收集1小時的膽汁作為空白對照。藥物先溶入少量二甲基甲醯胺。然後以1%羧甲基纖維素鈉水溶液稀釋至10mg/ml。由十二指腸給葯,而後按時定量收集膽汁,膽汁貯於冰箱過夜,以氯仿提取兩次,合併氯仿液,水浴蒸於,貯於乾燥器,測試前以50ml氯仿定量稀釋,進行高效液相分離並定量;丹參酮在肝勻漿內的轉化,用體重160g雄性大鼠乙醚麻醉後,取肝臟,稱重後以0.15M氯化鉀、0.24M煙醯胺製備均漿,雙層紗布過濾,濾液再以上述溶液稀釋至每10ml相當於肝組織6g。於100ml錐形瓶中加入PH7·4的磷酸緩衝液4ml,肝勻漿液2ml,丹參酮樣品1mg溶於95%乙醇0.2ml中,對照組加0.2ml不含丹參酮的95%乙醇液。37℃保溫2小時,終止反應後用氯仿12ml分二次萃取。合併萃取液。水浴蒸干。測試前以氯仿100ml溶解樣品,應用薄層分離並定量、(硅膠一CMC薄層,展開劑為苯-丙酮(95:5):肝內抑菌活性成分檢出,試驗採用小鼠,給丹參酮Ⅱ-A後,經不同間隔時間,取肝組織,無水硫酸鈉製成脫水肝粉,進行硅膠干柱層析,分離出相應色帶,參比物丹參酮ⅡA,切下該段色帶後以丙酮洗脫,回收丙酮後作抑菌試驗。  實驗結果表明,大鼠十二指腸給葯後一般在1小時左右即可測得膽汁中有微量的丹參酮排出,其排出高峰在給葯後3小時左右。給總丹參酮製劑組,劑量24mg其中含丹參酮ⅡA3.09mg,隱丹參酮0.6mg。該組動物排出的膽汁中含丹參酮ⅡA量較丹參酮ⅡA組高5-10倍以上。提示製劑組中的隱丹參酮有部分在肝內可轉化為丹參酮ⅡA,此外總酮製劑組的腸吸收較單體丹參酮ⅡA的吸收為多,也可能是其中因素之一。十二指腸給予隱丹參酮後膽汁中不僅有隱丹參酮,尚出現丹參酮ⅡA的色譜峰。給丹參酮Ⅰ後膽汁中所排出的丹參酮Ⅰ較丹參酮ⅡA較丹參酮ⅡA及隱丹參酮略有增多,說明不同結構的丹參酮其在肝內的排出速度是不相等的。大鼠十二指腸給隱丹參酮後,膽汁中出現丹參酮ⅡA,提示隱丹參酮在肝內可經脫氫反應轉化為丹參酮ⅡA。為此,採用大鼠正常肝的習漿液與隱丹參酮在37℃保溫2小時,終止反應後以氯仿提取勻漿液,蒸於氯仿後,用50ml氯仿溶解樣品,然後在硅膠-CMC薄層上精確滴加10ml樣品,展層後圖譜上可見勻漿液中除隱丹參酮外,還形成另一產物,其Rf值為0.42,與濃硫酸反應顯綠色。其紫外吸收與已知品丹參酮ⅡA完全一致。從而證明隱丹參酮在肝勻漿內經脫氫反應轉化為丹參酮ⅡA。此外亦發現在以二氫丹參酮Ⅰ與肝勻漿保溫後,在勻漿液中形成另一產物與濃硫酸反應呈蘭紫色,其Rf值與丹參酮Ⅰ相同,但生成率較低。  為了解服用丹參酮後肝內有無抑菌活性成分,除直接由膽汁中測定其含量外,還參照前文觀察了肝膽及尿液中的抑菌活性成分,應用分枝桿菌607為指示菌。藥物製劑分別為丹參酮ⅡA、丹參酮Ⅰ及隱丹參酮,藥物均配製成油劑,劑量為2mg/只。實驗動物用體重20-25g的雄性小鼠,每組12隻。於給葯後的2、4、16、30小時分別處死3隻,在無菌條件下用皮膚鑽孔器切下直徑6mm的肝組織,同時收集血、尿與膽汁,分別置入事先準備好的含有分枝桿菌607的瓊脂平板上,在37℃溫箱經36-48小時,以抑菌圈達10mm以上為正反應,結果表明:給葯後的第2小時各組動物的肝、膽、血、尿中很少出現抑菌物質出現,其抑菌圈分別為隱丹參酮組26mm(2/3)。丹參酮ⅡA10-20mm(3/3)、丹參酮Ⅰ11mm(1/3)。且該抑菌物質在肝內停留時間較長於小時30肝內仍可檢出。(分母為試驗樣品數,分子代表具有抑菌活性數)。  2.2.丹參酮ⅡA磺酸鈉:   實驗所用標記丹參酮ⅡA磺酸鈉比活性為8.4uci/mg。小鼠體重20-22g,一次靜脈注射3uci/只。分別於給葯後1.6和24小時殺死小鼠,取出心、肝、膽囊、肺、腎、胃、腸和胃腸內容物。稱取一定量組織(一般在20mg)左右,尿和血液吸取量不超過0.1ml過氧化氫,置於70-80℃水浴中消化30分鐘左右,然後用FJ-353雙道液體閃爍儀測定放射活性。所用閃爍液含有0.03%PPO和0.4%POPOP的二乙醇甲醚和二甲苯閃爍液。以14C正十六烷作內標準淬滅校正。各組織中的放射活性以每分鐘脈衝數(cpm)100mg濕重計算。結果表明,小鼠1次靜脈注射後l小時,組織中以肝、肺和腸為高;腎、脾、心、胃次之;腦最低。在6和24小時均趨於減少。腸內容物的放射活性在3個不同時間均占首位,分別為注入量的8.1,52.O和32.7%。膽囊及內容物的放射活性按每隻膽囊重量計算在6和24小時,分別為注入量的12.7和1.2%。小鼠1次靜脈注射35S-丹參酮ⅡA後連續收集24,48和72小時的尿和糞,按上述方法消化,測定放射活性。停止飼食的3日內每天灌胃50%葡萄糖溶液1ml。  在給葯後24小時內尿中排泄率為10.2%,24-48小時和48-72小時內分別為4.5%和1.8%,72小時內總排泄率為16.5%。第1日內糞中排泄率為32%。第2日和第3日內分別為24.1%和19.6%。3日內總排泄率為75.7%。3日內尿和糞的總排泄率為92.2%。從上述結果可以認為35S-丹參酮ⅡA的排泄途徑主要是由膽道排至腸內,由糞中排出。小鼠靜脈注射35S-丹參酮Ⅱ3uci/只後2,5,10,20,30,60,90,120和240分鐘從眼後靜脈叢取血O.01ml,測定全血的放射活性,結果給葯後2分鐘血中平均放射活性為75843cpm/0.1ml血,90分鐘已降至3758cpm/0.1ml血。至240分鐘仍在低水平。小鼠靜脈注射一定量35S-丹參酮ⅡA磺酸鈉後收集24小時的尿,濃縮分離後經薄層鑒定,表明一個是原形葯,另一個為代謝產物。  2.3.丹參素在生物樣品中的葯代動力學:  以醋酸乙酯為溶劑,分別掃描激發光譜與熒光發謝光譜,峰波長各為?EX285nm,?EX314nm。丹參素濃度在1.0-9.0xl0(-6)g/ml範圍內,與熒光強度呈線性關係。相關係數r=0.9996,回歸方程C=1.0168x10-7F-1.815x1O(-7)。丹參素的醋酸乙酯提取穩定,於3小時內測得的熒光強度數據恆定。於血漿中,按上列丹參素濃度線性範圍的熒光強度數據表明,其直線相關關係亦屬良好,r=0.9997;回歸方程C=1.497×10(-7)F-1.470×10(-7)。分別吸取丹參素純品水溶液(0.03mg/ml)0.15-1.35ml,水稀釋至1.50ml,各加入家兔空白血漿1.0ml,稀H2SO40.5ml,用醋酸乙酯提取(3x1.5ml),於?EX285nm加血漿,稀釋至2.5ml,同法操作,作為標準,測得回收率結果平均為76.47±2.427%,變異係數CV:3.174%(n=20)。  取家兔5隻,經快速耳靜脈注射丹參素(針劑30mg/kg)後,於5、15、30、60、90、120擴150分鐘定時抽血、取血漿,如前操作,測定血葯濃度,用空白血漿作對照。由實驗數據的均值,以丹參素濃度的對數與時間作圖,為一直線。顯示丹參素的葯素的葯代動力學為單室模型,其參數消除速率常數和生物半衰期各為:Kel=0.0456±0.0141分鐘:t1/2=16.58±5.768分鐘。

    藥理作用

    1.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1.1.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麻醉狗血流動力的作用:  實驗用狗7隻,體重13.5-18kg,戊巴比妥鈉30mg/kg靜脈麻醉。按Fick原理從每l分鐘氧耗量及動靜脈血氧含量差計算心輸出量,並計算各項值。股動脈記錄平均血壓,描記心電圖第Ⅱ導聯。給葯前作對照測定1次,然後由靜脈注射丹參酮Ⅱ-A磺酸鈉劑量為20mg/kg,藥液濃度為每lml含10mg,往速為每分鐘2ml,給葯後1/2和l小時各作1次測定。7隻狗各項結果的平均值見表9。靜脈注射丹參酮ⅡA磺酸鈉後30分鐘,股動脈平均壓稍有升高、心臟指數和左心室作功量較給葯前均有增加(P<0.05)。心率和外用血管阻力改變不顯著。  以上結果說明在麻醉狗1次靜脈推注,有輕度血壓升高的心輸出量及左心室作功量稍有增加。另有實驗證明,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結紮前降支犬股動脈血壓變化不明顯。但在注射2mg/kg後30分鐘內,左心室壓逐漸出現顯著的變化,左室峰壓雖由對照組的下降值逆轉為增高,但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對照組左室舒末壓上升,而本組則稍下降,與對照組比,P<0.01。  1.2.丹參素對豬離體冠脈的作用:  採用改良的OglaTCMLIBee等的離體冠狀動脈恆速灌流製備。與前者不同處是將豬離體冠狀動脈段兩端均結紮在灌流製備套管上。實驗分為:  1.2.1.丹參素對嗎啡收縮冠脈的影響:同一標本連續給予3個遞增劑量的鹽酸嗎啡,記錄每次給葯後△P最大值。用krebs-Henselait液沖洗灌注系統3次,待基線恢復正常,給予丹參素(使灌注系統中藥物濃度成1x10(-6)g/ml)作用明顯後,重複給予同上3個劑量的鹽酸嗎啡。  1.2.2.丹參素對心得安收縮冠脈的影響:給葯程序同1,用上述劑量的丹參素後重複給4個遞增劑量的鹽酸心得安。  1.2.3.給丹參素後重複給予3個遞增劑量的KCl。  1.2.4.3個遞增劑量的利血平。每條標本於實驗最後給予KCl,不收縮者予以剔除。  丹參素其用標本31條,實驗40次,△P-2.54±0.48mmHg(P<0.001),正常灌注壓力82.34±1.08mmHg,顯示明顯擴張冠狀動脈。丹參素拮抗嗎啡、心得安的收縮冠脈作用。  丹參素能對抗心得安引起的離體冠脈收縮,但不能對抗高K+的去極化作用引起的冠脈效應,提示急性心肌梗時如用嗎啡鎮痛同時給予丹參素以拮抗其潛在收縮冠脈效應可能是會有益的。  另外,實驗還證明,丹參的其他成分如丹參酮Ⅱ-A磺酸鈉(DS-201)、丹參二萜酸混合物(DS-781)和原兒茶醛反而能使豬冠狀動脈顯著收縮。  1.3.丹參對犬冠狀動脈狹窄時左心室舒張功能的影響:  實驗動物體重14-20kg的犬,雌雄不拘。戊巴比妥鈉靜脈麻醉(30mg/kg),氣管切開行正壓人工呼吸。於胸骨左緣切斷1-肋暴露心臟。分離冠狀動脈前降支,安放MF-27型電磁流量計探頭測每分鐘平均血流量(DBF),探頭外周端放一可調微米狹窄器以造成前降支臨界狹窄。臨界狹窄以阻斷冠脈血流15秒後放鬆冠脈,反應性充血剛好消失為準,使冠脈橫截面積減少87%,由股動脈插管列l主動脈測平均動脈壓(Pa)。在心尖部少血管區插入導管,用StathamP50壓力換能器測量室內壓。於造成冠脈狹窄15分鐘後於左心房給丹參注射液或葡萄糖溶液,觀察記錄給葯後即刻,15、30、45及60分鐘時左室壓、左室壓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及-dp/dtmax時左室肌收縮成分延長速度(-Vce)(用gogvaf-4),並將室內壓和-dp/dtmax輸入計算機計算左心室等容舒張期壓力下降的時間常數(7),以-dp/dtmax、-Vcc、T值作為左室舒張功能的指標,同時監測心率。  動物分為3組,每組8隻。I組:對照組,造成冠脈狹窄後不作其他實驗性處理;Ⅱ組:丹參組,於冠脈狹窄15分鐘後,左心房插管推注丹參注射液0.15g/kg(丹參注射液由上海第一製藥廠生產,每安瓿2ml,內含丹參生葯3g);Ⅲ組;葡萄糖組,冠脈狹窄15分鐘後由左房注入與丹參注射液等量的5%葡萄糖液,分別觀察給葯後左心室舒張功能的變化。實驗結果表明用丹參後,-dp/dtmax、-VceT值均得到改善,說明丹參可使室內壓下降速率提高,心室主動充盈及心室順應性提高,使得心室在同樣充盈壓時可受納較多的血液,改善了心臟舒張功能,通過Starling定律,從而提高心臟收縮功能。值得注意的是丹參注射液可明顯增大冠脈狹窄時的冠脈流量,且CBF在左房給葯即刻顯著升高,注葯30分鐘時達最高值,而舒張指標如:-dp/atmax、Vce、T值明顯改善值卻均在CBF改變之後發生,且整個實驗過程中,HR與Pa均無明顯變化,故提示丹參對舒張功能的改善作用是通過提高CBF實現的。  1.4.丹參對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時的保護作用:  先進行20分鐘的對照灌注,然後在給或不給丹參的條件下,造成離體心臟缺血30分鐘,此後再進行重複灌注30分鐘。結果表明,在灌注液中加入丹參後,左室舒張壓突然上升,然後逐漸下降到接近處理前對照值的3.5%。心肌缺血後進行重新灌注期間,經丹參處理過的心臟左室舒張壓的恢復明顯優於未處理過的心臟(P<0.01),以左室舒張終末壓的增加表明的心肌收縮程度也明顯低於未處理過的心臟(P<0.01)。重複灌注開始時,一般均出現室性心律不齊,以後出現次數逐漸減少。同時,心肌收縮變得更加穩定。丹參可減弱心肌收縮力(未經丹參處理過的心臟左室舒張壓為108.3±9.4cmH2O,而經丹參處理過的心臟為39.1±7.9cmH2O)並伴有冠狀動脈血流量的增加(從12.4±1.2ml/分鐘上l為18.3±3.4ml/分鐘)和左室舒張終末壓力的(從6.0±3.1cmH2O上l為12.3±4.0cmH2O)。儘管重新灌注後,經丹參處理組冠狀動脈血流率更高,但與未處理組相比,兩組間無顯著差異。  另外一組實驗觀察了丹參的洗凈率,以確定重新灌注的結果是否受殘餘丹參的影響。為此,將心臟先用不含丹參的灌流液灌流15分鐘然後用丹參灌5分鐘。最後用灌流液再灌20分鐘20分鐘,結果證明,用丹參灌注5分鐘後,大鼠左室舒張壓迅速恢復到灌注前的水平。而在無丹參灌注的20分鐘內,冠狀動脈血流率的恢復要慢得多。與對照灌注的頭15分鐘相比,僅在丹參灌注的前5分鐘內,左室舒張壓明顯降低,而在此期間,冠狀動脈血流量明顯增高。最後用無丹參的液體灌往的前5分鐘內,冠狀動脈血流量也明顯增高。此結果表明,丹參對心肌缺血和重新灌流的心臟具有保護作用。  1.5.丹參水溶性成分對犬急性心肌梗塞的作用:  雜種狗57隻,體重12-26kg,雄性,製成急性心梗模型,經戊巴比妥鈉麻醉後左側開胸,結紮左冠狀動脈前降支(LAD)中點及最大斜角支動脈根部(簡稱阻斷LAD)。造成左心室較恆定的心臟缺血區。記錄的指標:經心尖插管記錄LVPSP和LVEDD;在缺血區的固定部位接3個微型電報記錄心外膜心電,統計ST段抬高均值△STmV;記錄股動脈均壓(簡稱均壓,mBP)。以上指標在阻斷:LAD的前及後,每5分鐘記錄1次,直至阻斷LAD30分鐘以後,縫合胸壁。於24小時後用硝基四氮唑藍(N-BT)染色方法定量測定心肌梗塞範圍(MIS)。恆定的實驗條件為:在阻斷LAD前靜脈注射利多卡因(8mg/kg)。  實驗隨機分6組:1、對照組,14狗,阻斷LAD後,不給治療藥物;2、丹參素DS-182組,11狗,阻斷LAD後靜脈注射DS-1828mg/kg;3、丹參二萜酸混合物(DS-781)組,11狗,阻斷LAD後,靜脈注射DS-7818mg/kg;4、原兒茶醛PCAD組,5狗,阻斷LAD後,緩慢靜脈注射PCAD8mg/kg;5、潘生丁組,12狗,阻斷LAD後,緩慢靜脈注射潘生丁1mg/kg;6、多巴胺組,4狗,阻斷LAD後,靜脈滴注多已胺0.4mg/kg。實驗結果表明,阻斷左冠狀動脈前降支血流,引起心率顯著加快,平均血壓輕度下降,左心室內收縮壓顯著下降和舒張期終末壓顯著上升。丹參素(DS-182)、丹參-萜酸混合物(DS-781)及原兒茶醌(PCAD)3葯對阻斷LAD後的心率和mBP變化的作用輕微,和對照組間無顯著差別,但在本組內作阻斷LAD前後比較,除了DS一182組在15及30分鐘心率比心梗前顯著加快(P均<0.05)外,余皆增減不顯著。DS-182並能使LVPSP平均值有所增加。LVEDP的上l翻轉為下降,提示DS-182能改善左室功能。而DS-781組和PCAD組,LVPSP均為負性,LVPSP下降值以PCAD組為大;對LVEDP,DS-781使之顯著下降,而PCAD則顯著增加,說明此兩個丹參成分對左室收縮功能不利。各組狗的心肌缺血區重量和Mis測定表明,DS-182和潘生丁組相近,DS-781組療效約為DS-182的62.7%,而PCAD縮小Mis的作用弱。DS-182抗心肌缺血的機理可能與舒張冠脈和抗血小極聚集有關。  1.6.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心肌梗塞犬心梗範圍的影響:  將狗隨機地分為3組:1、心梗對照組,10條狗,在結紮前降支後不能予任何藥物治療;2、丹參酮ⅡA磺酸鈉治療組,10條狗,從結紮前降支時即開始靜脈注射注射丹參酮IA磺酸鈉(上海藥物研究所半合成)2mg/kg,以後每4小時注射1次,共注射4次。3、心得安治療組,3條狗,也從結紮前降支開始,每4小時注射心得安0.5mg/kg,共4次,結果發現,靜脈注射丹參酮ⅡA磺酸鈉8mg/kg(分4次),心梗後ST段恢復較快,30分鐘△ST衰變率為一44.6%。(與對照組比P<0.05,對心率,血壓及心肌耗氧指數的作用不明顯。另外,心梗對照組的缺血區重15.20±5.20g,心梗範圍占左心室的20.8±1.44%,丹參酮ⅡA磺酸鈉治療組缺血區重量為3.00±0.70g,心梗範圍縮小為5.00±1.30%,這兩個指標與對照組相比皆非常顯著(P<0.001);心得安的療效更明顯,缺血區僅重0.40±0.20g,心梗範圍為0.63±0.31%(P<0.001)。胡國鈞等亦證實了這一結果,但與1v可降低S-T段的抬高有所不同。  1.7.丹參對家兔肺動脈壓的影響:  用家兔10隻,雌雄各半,體重2.3-3.0kg,從耳緣靜脈注射25%,烏拉坦1.2g/kg麻醉,股動脈注入肝素1000u/kg拉凝,從胸骨左緣2-4肋汗胸,暴露肺動脈、剪開心包、在縱隔直接插針頭入肺動脈主幹以記錄肺動脈血壓。實驗過程中從耳緣靜脈滴注生理鹽水1-2滴/分鐘,以維持體液量的相對恆定。用丹參注射液(lml含丹參1.5g)3g/kg,從輸液管在2分鐘內恆速緩緩注入。注射丹參前先注入等量等pH牛理鹽水作用自身對照。當觀察各項指標均穩定後,開始正式實驗。每隔5分鐘同步記錄各項指標1次、取4次的均值作為實驗前對照。注射生理鹽水觀察20分鐘,再注入丹參觀察40分鐘。在注入生理鹽水及注入丹參的前20分鐘期間均於1、2、3、4、7、9、11、15及20分鐘記錄PAP等各項指標一次。實驗結果採用方差分析法檢驗。  結果表明,麻醉免靜脈注射丹參。可使股動脈血壓短暫下降,對肺動脈的收縮和舒張壓有明顯降低,以注射後3分鐘下降幅度最大,至40分鐘已接近對照值,上述作用可能與丹參對肺小動脈平滑肌有選擇性舒張作用有關,也可能是開放肺毛細血管網,加速微血管的流速。  齊幼齡等報道,丹參對麻醉犬的正常肺動脈壓和股動脈壓無顯著影響,對用去甲腎上腺素誘致的肺動脈及股動脈高壓似有一定的降壓作用,但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但對肺動脈高壓維持時間統計學結果表明,丹參能明顯縮短去甲腎上腺素誘發的肺動脈高壓的維持時間,其作用可能是通過影響a-受體機制所致。  1.8.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豚鼠心肌鈣反常的保護作用:  健康豚鼠,體重250-280g,實驗前禁食一夜,稱重,肝素5mg腹腔內注射,20分鐘後戊巴比妥鈉30mg/kg腹腔內注射。麻醉後開胸,迅速取出心臟,浸於用冰冷卻的K-液中,主動脈插管後將心臟放入恆溫恆壓離體心臟灌流裝置,於37℃,80cmH2O壓力條件下,以Langenclorff法灌流心臟。並按文獻53要求造成鈣反常模型,然後進行實驗。  結果表明,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心肌鈣反常損傷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抑制鈣內流,減輕鈣反常過程中心組織鈣沉積和心肌損傷所致的蛋白(酶)釋放(P<0.01)。該作用在一定範圍內具有劑量依賴關係。30mg/L、40mg/L分別能降低心肌組織蛋白釋放量52.8%、66.2%,降低鈣攝取量25.8%、36.9%。作用效果優於異博定。由於鈣反常中鈣的大量內流是在無鈣灌流引起膜通透性增強的基礎上由氧自由基引起的脂質過氧化反應所啟動,推測丹參酮ⅡA磺酸鈉可能通過膜穩定作用和氧自由基清除劑作用抑制鈣離於內流。  1.9.丹參酮ⅡA磺酸鈉豚鼠心室肌單細胞慢反應動作電位的作用£o  耐鈣的成年豚鼠心室肌細胞分離方法如報道並略作修改。將分離的成年豚鼠心室肌單細胞在高鉀(25mmol/L)溶液中部分除極化使鈉通道失活,用細胞內刺激誘發慢反應動作電位。20mmol/L的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這種慢反應動作電位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在20mmol/L濃度範圍內,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0.28mmol/L的異內腎上腺素強化的慢反應動作電位有濃度依賴性抑制作用。而且,隨異丙腎上腺素濃度的增加(69mmol/L-55mmol/L)抑制作用更加明顯。以上結果提示丹參酮ⅡA磺酸鈉可能是一種鈣拮抗劑。  另外,50-100mmol/L的丹參酮ⅡA磺酸鈉使分離的成年豚鼠心室肌單細胞快反應動作電位的幅度降低,達峰值的時間延長。提示高濃度的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鈉通道也有一定的阻斷作用。  1.10.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動物心肌電和機械活動的影響:  豚鼠及免,擊頭致昏後取心臟,置於35±1℃生理溶液中,排盡瘀血後製備心房或心室肌條,或竇房結部位的標本。豬,電擊致昏取心臟,置於35±1℃生理溶液中數分鐘,排出瘀血後存放於4-8℃生理溶液中,在室溫下摘取右心室肉柱,1小時內完成。所有實驗動物雌雄不拘。豚鼠、兔和豬離體心肌實驗表明,丹參酮ⅡA磺酸鈉可抑制心肌收縮力;縮短動作電位時程,而對O相上l速率影響較小;降低慢反應電位除極速率;減慢竇房結細胞的自律性。提示丹參酮ⅡA磺酸鈉可能影響ca2+向細胞的內流。另外,實驗結果還表明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肌張力產生明顯抑制的濃度(4ug/ml)小於對動作電位產生明顯影響的濃度(40ug/ml)。  文允錳等採用年齡35月,體重300-500g的大鼠VsmCa2+內流均有抑制作用。體內實驗亦證明能明顯激活正常動物VsmC2+,而抑制高血壓大鼠的VsmCa2+內流,具有雙向調節作用。以上結果提示,在細胞水平,ca2+在遺傳或繼發性高血壓大鼠的發病中均具有重要作用,而丹參可以糾正VsmCa2+內流的異常。  丹參酮ⅡA磺酸鈉能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擴張微血管,減慢心率及負性肌力等作用,具有鈣拮抗劑的共同作用特點、實驗支持丹參酮ⅡA磺酸鈉屬鈣拮抗劑。但從另外一些實驗結果來看,丹參酮ⅡA磺酸鈉的心血管作用與Ca2+通道拮抗劑似有所差別,是否具有Ca2+通道拮抗劑的藥理特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2.對心肌缺血缺氧的保護作用:  2.1.耐缺氧作用:  2.1.1.丹參素(B-3,4二羥基苯基乳酸,DS-182)及另二種水溶性成分對小鼠耐缺氧時間的影響:鼠70隻,體重18-22g,用密閉的廣口瓶進行常壓耐氧試驗,按照文獻方法腹腔注射給葯20分鐘後給葯。隨機分成10組,對照組,10鼠,每鼠注射生理鹽水0.2ml;DS-182A組,15鼠,劑量為300mg/kg;DS-182B組,15鼠,劑量為450mg/kg;PCAD(原兒茶醛)組,10鼠,劑量為300mg/kg;D5-201組,10鼠,劑量為300mg/kg;氯丙嗪組,10鼠,注射氯丙嗪1mg/kg。  實驗結果表明,兩種劑量的丹參素(DS-182)都能顯著延長小鼠耐缺氧時間,對照組生存18.4±0.96分鐘,DS-182兩組分別為28.93±2.26及33.14±2.40分鐘(P<O.01)。丹參酮ⅡA磺酸鈉(DS-201)也延長為23.7±1.49(P<0.O5)。原兒茶醛(PCAD)抗缺氧無效。  2.1.2.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小鼠常壓缺氧的影響:實驗分對照和給葯組,每組各用小鼠12隻,由腹腔注射丹參酮ⅡA磺酸鈉,給葯後1/2或l小時,將小鼠放入磨口玻璃瓶內,瓶容量為150ml,內放少許鈉石灰,吸收CO2及水氣。每瓶1鼠,放入後密封蓋緊,開始記錄其存活時間,以時間測驗比較組間均數差異的顯著性。結果劑量為100mg/kg,給葯後1/2或小時,存活時間無顯著延長。劑量為200mg/kg,共試驗四批,其平均存活時間比對照組顯著延長(P<O.05-0.01)。  2.1.3.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小鼠常壓耐氧條件下組織中乳酸含量的影響:雄性小鼠36隻,實驗分3組,缺氧組:小鼠放入測氧耗瓶內,觀察瓶內氧含量達到6%時(嚴重缺氧),立即放入於冰保溫瓶內,取出後摘出心臟和大腦,稱重,然後磨成勻漿,10%三氯醋酸沉澱蛋白,按比色法測定乳酸。丹參酮ⅡA磺酸鈉加缺氧組:腹腔注射丹參酮ⅡA磺酸鈉,劑量為200mg/kg,過1/2小時進行缺氧試驗。每次實驗中均有正常小鼠為對照測定組織內乳酸。結果表明,缺氧組的心臟和大腦,乳酸含量均較正常組顯著增加,而給丹參酮ⅡA磺酸鈉再進行缺氧試驗,組織內乳酸含量不增加,與正常組的乳酸含量近似。結果指出,小鼠逐漸加深缺氧的程度,心臟和大腦組織內乳酸含量均有明顯的增加,而丹參酮ⅡA磺酸鈉可改善缺氧引起心肌代謝的紊亂。提示丹參酮ⅡA磺酸鈉提高小鼠缺氧的耐受力與改善缺氧後的心肌代謝紊亂有關。  2.2.對心肌的保護作用:  2.2.1.實驗用雄性小白鼠10隻,體重為19-26g。分為2組。在5隻小白鼠的尾部靜脈注射O.6ml丹參(相當於生葯0.9g);另5隻小白鼠則注射生理鹽水作對照組。兩組中分別選取體重相近者配成5對,於注射後約30分鐘將配對的2組動物置於密閉容器的水中游泳31-36分鐘,然後從容器中取出後處死摘死心臟,進行超微結構觀察。  以上結果表明,缺氧對照組的變化特徵符合急性缺氧的心肌超微結構變化,而丹參能減輕缺氧引起的心肌損傷,與以上實驗結果是相吻合。  2.2.2.丹參對免急性缺血心肌間盤損傷的作用:驗動物為家兔,用戊巴妥鈉麻醉,在消毒條件下自左胸第四、五或第五、六肋間切開胸腔,暴露心臟,同時用人工呼吸器維持動物呼吸。以左冠狀靜脈前降支為指標進行結紮。在離靜脈根部約5mm處,圍繞血管及其周圍的一些組織用縫線結紮兩道。結紮前後記錄肢導聯心電圖。在結紮後的肢導聯記錄中,可以出現T波下降或ST段抬高。這些變化往往只見於一、二個肢導聯,而且通常在結紮後24分鐘內就已恢復、手術後所有兔都肌肉注射青黴素K或青黴素G20萬單位。一部分兔靜脈注射用鹽水作為對照。注射時間分別為結紮後:、4、12、20、28、36和44分鐘。第一次注射丹參量約為0.5ml/kg(每lml相當於生葯2g)體重,以後每次注射約1.5ml/kg體重。結紮血管後48分鐘,動物再在戊巴比妥鈉麻醉下開胸,自心臟結紮處沿血管而下,在距結紮點1、5、9和13mm處各取一小塊心肌,切片後作電子顯微鏡觀察,結果丹參組與對照組的心肌線粒體損傷程度無明顯差別,可是在丹參組的心肌切片中常見到成堆的線粒體,而對照組中較少見,在缺血心肌組織中的線粒體明顯受損的情況下,對照組的間盤受損嚴重,有的呈糊泊狀;而丹參組的間盤受損較輕,呈小河狀,還有相當多的間盤基本正常,已證實間盤中有一些特殊的區域如粘連膜(fasciaadthereus)。橋粒(desmosome)和連絡膜(nexus),分別和心肌細胞收縮張力的外傳、細胞輪廓的維持和細胞間興奮的傳遞有關,丹參能減輕間盤受損,維持細胞膜的完整性,可能是其發揮療效的一個作用機制。  2.2.3.丹參對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時脂質過氧化的影響:康雄性家兔21隻,體重2.0-2.5kg。動物於實驗前禁食12小時,2%戊巴比妥鈉2ml/kg腹腔注射麻醉後開胸結紮家兔左室支造成在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以硫代巴比妥酸熒光法測定心肌組織脂質過氧化物含量,探討心肌脂質過氧化情況及其與心電圖ST段改變的關係,並以丹參注射為心肌保護因素,觀察脂質過氧化物。心電圖ST段的變化,探討丹參對心肌的保護作用。實驗結果表明:結紮冠脈左室支40分鐘時,缺血區心肌脂質過氧化物含量與心電圖ST段抬高程度呈正相關(r=0.822,P<0.02),並使冠脈左室支結紮後2至5分鐘的心電圖ST段抬高程度降低44.8-47.O%(P<0.05)。認為丹參在體缺血模型發揮的抗氧化作用,使膜的損傷減輕,鈣內流受阻,是保護心肌、減輕異常電活動的重要機制。  2.2.4.丹參酮ⅡA碘酸鈉對豚鼠及大鼠心臟收縮幅度的影響:豚鼠體重250-400g,按朗根多夫氏法製備離體心臟,台氏液灌流。心臟收縮幅度經換能器記錄,穩定20分鐘後開始試藥。灌流液中藥物濃度分別為0.5,1,10和20ug/ml,每一濃度灌流20分鐘,記錄用藥前後的收縮幅度。丹參酮ⅡA磺酸鈉(0.5-20ug/ml)逐步加重抑制心肌收縮力。灌流10分鐘,4種濃度收縮幅度分別減小10%、17%、16%和30%,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非常顯著。灌流20分鐘,濃度0.5和1ug/ml,收縮幅度分別減小18和43%,與對照組相比,P<0.01。另取體重200-300g的大白鼠,第1組12隻,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鈉40mg/kg麻醉;第2組9隻,用乙醚麻醉後,靜脈注射筒箭毒鹼4或5mg/kg麻痹,氣管插管後,在人工呼吸下剪開胸腔,用不鏽鋼小鉤鈞住心尖,接到槓桿,記錄心臟收縮,並用有機玻璃片將心臟和肺隔開,以減少呼吸的機械干擾。俟心臟的心率和收縮力都穩定後,先靜脈注射生理鹽水作對照,觀察15分鐘,心率和收縮幅度都無變化,再注射丹參酮ⅡA磺酸鈉0mg/kg2-3分鐘後,心率改變不明顯,收縮幅度從給葯前14±8mm(平均±標準差,下同)增大到17±8mm(個別比較P<0.01),幅度增大可維持至少10分鐘。  2.2.5.丹參酮ⅡA碘酸鈉對兔心室乳頭肌在缺氧條件下收縮的影響:取體重約2kg的兔,重擊頭部使昏迷,取出心臟,在台氏液中剪下左心室乳頭肌,一端固定在肌槽中,另一端接到換能器記錄等張收縮。浸泡肌肉的台氏液用O2飽和,溫度32℃。平衡30分鐘後,通過一對用針炙針製作的電極,施加矩形脈衝刺激(持續時間約5毫秒,頻率12次/分鐘),刺激強度比閾值高約10%。待肌肉收縮幅度穩定後,依次用藥濃度為1、4、10、20、40、100和200ug/ml,每種濃度各作用5分鐘。結果表明,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兔心室乳頭肌在缺氧條件下收縮幅度減小速度有明顯影響。對照組7條乳頭肌先在通O2台氏液中平衡60分鐘,然後移入不通O2的台氏液中。在電刺激下,收縮幅度減小一半的時間是4.6±1.9分鐘,給葯組7條乳頭肌先在通O2台氏液中平衡30分鐘。再在含藥物100ug/ml的通O2台氏液中平衡30分鐘,然後再移入不通O2但仍含有同樣濃度藥物的台氏液中,在同樣電刺激條件下,收縮幅度減小一半的時間為6.8±1.8分鐘,比對照組明顯延長(P<0.05)。  2.2.6.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心梗狗冠狀動脈側支循環的作用:共用雜種狗22條,體重11-16kg,靜脈注射戊巴比妥鈉25mg/kg麻醉,從左側開胸,暴露左冠狀動脈前降支(LAD)及其全部分支,結紮阻斷LAD,採用冠狀動脈血管樹鑄型法觀察心肌梗塞後側支循環的變化,實驗結果表明,丹參酮ⅡA磺酸鈉組心外膜S一T段抬高較對照組顯著為少,5小時的冠脈血管樹,乏血管區消失或明顯縮小。在缺血區和非缺血區動脈間都見有橋式側支吻合血管開放。提示丹參酮ⅡA磺酸鈉抗心肌缺血的機理主要與其開放冠脈間橋式側支吻合支,增加缺血區血液灌注有關。  2.2.7.丹參水提液對異丙腎上腺素引起的大白鼠心室纖顫的防治作用:大白鼠(Sprague-Dawlay)、雄性。實驗性心室纖顫動物模型所用的致顫藥物為異丙腎上腺素(簡稱ISO)。  實驗分預防和治療兩部分,預防實驗分A和B兩組:A組又分體重525±21g組(A1組)及體重387±11g組(A2組),A1組動物用戊巴比妥鈉(30mg/kg)腹腔注射後分如下3小組:(1)丹參組:動物腹腔注射丹參水提液(SM-H);(2)心得安組:動物腹腔注射心得安水溶液;(3)對照組:動物腹腔注射生理鹽水(A2組動物只分丹參組及對照組)。各組動物於注射不同溶液後30分鐘皮下注射ISO,並於不同時間測錄ECG。  B組動物先用乙醚輕度麻醉後四肢連接心電圖導線,待動物清醒後30分鐘進行實驗:(1)丹參組腹腔注射SM-H;(2)對照組腹腔注射生理鹽水。實驗方法和過程同A組。治療實驗的動物(520±19g)於腹腔注射生理鹽水30分鐘後皮下注射ISO(1mg/kg),當出現心室纖顫(VF)後立即由股靜脈緩慢地注入SM-H。皮下注射ISO的致纖顫劑量,A1組為lmg/kg;A2組為5mg/kg。SM-H劑量為5g生葯/kg心得安劑量為10mg/kg。實驗結果表明,對照組動物於注射ISO之後全部發生VF,其中96%死亡,4%恢復正常。麻醉的或不麻醉的動物腹腔注射丹參水提物(SM-H)5g生葯/kg預防30分鐘能夠明顯地縮小J-點的位移,防止或減少VF的發生及由於VF引起的死亡數,顯著地提高大白鼠的存活率(P<0.05)。發生VF的大白鼠,立即靜脈注射SM-H(5g生葯/kg),其中71%能短暫地恢復竇性心律,說明SM-H對VF有一定的預防及治療作用,並能顯著地延長VF有一定的預防及治療作用,並能顯著地延長VF動物的存活時間。(P<0.05)。  2.2.8.丹參注射液對實驗動物同種移植心臟存活期的影響:  2.2.8.1.丹參對大鼠移植心臟存活期的影響:雄性SD大鼠,體重300-400g為受體,Wistan為供體,雌體不分,體重200-300g,大鼠腹腔心臟移植術,參考Ono氏和陳忠華介紹的方法進行手術。即將供心的腔靜脈與肺靜脈結紮,而主動脈與受體的腹主脈行端側吻合,肺動脈與受體的下腔靜脈行端側吻合。實驗分為三組,空白對照組;共15隻,不給葯;丹參1組,共11隻,從移植當日起給丹參注射液每日12g/kg,肌肉注射;丹參2組,共12隻,從移植當日起給丹參注射液每日24g/kg,肌肉注射。結果表明,兩組劑量的丹參注射液均可使大鼠移植心臟的存活明顯延長。而兩種劑量之間比較,移植心臟的存活期並無明顯差異。家兔同種異體心臟移植後,聯合使用強的松龍與丹參注射液,其移植心存活時間較兩者單獨使用時均有明顯延長(P<0.05)。  2.2.8.2.丹參對家兔心臟移植排斥作用的影響:動物均為雜交家兔,受體體重1.8-3.2kg,供體體重0.4-0.9kg,供受體性別相同,家兔頸部心臟移植術,採用文獻方法,將供心的腔靜脈與肺靜脈結紮,而主動脈與受體頸動脈行端側吻合,肺動脈與受體頸外靜脈行端側吻合。術後每日觸診移植心搏情況,並記錄移植心心電圖,以移植心心電活動消失作為移植排斥終點。家兔分為4組進行實驗即空白對照組,共18隻,不給葯;丹參組;共6隻,丹參注射液每日6b/kg,肌肉注射,當觸診移植心搏明顯減弱時改為每日12g/kg劑量靜脈注射;西藥組,共10隻,術後當日、2、4、6、8、11、14、17、20日時肌肉注射強的松龍5mg/kg;丹參與西藥合用組;共8隻,丹參注射液按丹參組給葯,強的松龍按西藥組方法給葯。  實驗結果表明,丹參注射液可使家兔移植心臟的存活期有所延長,但統計學意義不顯著。而與強的松龍配伍應用,其心臟移植佯活時間較兩藥單獨應用時均有明顯延長(P<0.05提示丹參注射液確可增強皮質激素的抗移植排斥作用。  3.對微循環障礙的作用:  3.1.丹參注射液對犬腸系膜微循環的作用:  實驗用6-8kg體重犬,在硫苯妥鈉麻醉下,用心電圖機及動脈插管監測血壓及心電圖變化,同時打開腹腔,暴露腸系膜,在差分型激光多普勒散射系統及激光多普勒顯微鏡光學系統下固定腸系膜。找一管徑約14-20u血管,用10%葡萄糖溶液以每分鐘l5滴保持靜脈通暢,然後按每千克體重0.5ml丹參注射液經皮管快速注入,每隔5分鐘觀察血流速度、血壓及心電圖變化。於血流速度恢復至原來水平2小時後、再以每千克體重0.5ml銀黃注射液注入,觀察血流速度。血壓及心電圖變化。在11隻狗中曾先注射銀黃注射液2小時後,觀察丹參注射液對微循環的影響。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固定觀察同一微循環血管。結果表明。在19條狗中,注射丹參前、後5"、10"、15"及20",測定相應速度為0.426±0.02;0.492±0.025;0.553±0.025;0.526±0.04及0.508±0.04mm/s、(5",10"P<0.001;15"P<0.005;20"P<0.05;在11條狗中,無顯著差異(P>0.05)。丹參及銀黃注射液有短期增快微循環血流作用。  3.2.丹參素[B-(3,4-二羥基苯基)乳酸]對微循環障礙家兔微血管的影響:用靜脈注射10%高分子右旋糖酐方法複製成微循環障礙的家兔模型,觀察中藥丹參的水溶性成分丹參素對其微血管及血漿乳酸含量的影響,結果表明:靜脈注射不同劑量的丹參注射液及丹參素注射液(不含吐溫),均能增加微循環障礙家兔眼球結膜和腸系膜微血管的交點計數(生理鹽水對照組則無此作用。此變化有利於增加局部組織微循環的血液灌流,並有利於側枝循環的建立。用藥30分鐘後丹參注射液及丹參素注射液組家兔血漿乳酸含量下降的例次均比鹽水對照組明顯增多;用藥2小時後各組間無顯著差異。血漿乳酸含量的變化與微循環障礙程度有關,也是反映細胞代謝障礙的指標之一。此結果進一步表明,丹參及丹參素具有改善微循環障礙,從而改善細胞缺血缺氧所致的代謝障礙的作用。  3.3.丹參對金黃地鼠頰囊微循環的作用:  實驗用敘利亞金黃地鼠,雌雄不拘,體重90-130g,共17隻。地鼠頰囊標本製備方法同前。用0.7%戊巴比妥鈉麻醉,室溫控制22-25℃,以37℃生理鹽水保持頰囊濕潤,選擇影象清晰處,用顯微鏡連同顯微錄相裝置(放大283.5倍)及微血管血流速度自動測量儀。對血流活躍的伴行微動、靜脈(口徑分別選定為30um及40um左右)及毛細血管的口徑、流速進行測量、攝影和紀錄,並對其流態及屏幕上出現的毛細血管數觀察和紀錄。實驗時先於頰囊局部滴注去甲腎上腺素(NA)50ul(5ug/100ul),使血管收縮,血流減慢,於滴NA前及滴後1、3、5、10分鐘分別作上述測定。之後,按不同分組於同一部位分別滴注丹參(含生葯5g/ml),於滴後1、3、5、10、20、30分鐘分別作上述測定。丹參對局部淌注去甲腎上腺素後的微循環無論在微動脈的口徑。微循環的流速,流量和毛細血管方面均有改善。其次微靜脈的情況類似。提示丹參不僅可解除微血管痙攣,還可能通過其他因素改善微循環,其抑制NA引起的微血管收縮是否有阻斷受體的作用值得進一步探討。  程彰畢等報道,用體重24g左右的小鼠,局部滴注去甲腎上腺素(NA)造成小鼠腸系膜微循環障礙,應用丹參素後能擴張收縮狀態的腸系膜微動脈,快血流流速,因而消除腸系膜的血液瘀滯。  3.4.丹參對實驗性肝臟微循環障礙的作用:昆明種健康雄性小鼠,體重20±2g,用10%烏拉坦品腹腔麻醉後剖腹,選擇微循環活躍部位,於表面滴入腎上腺素10ug阻斷肝臟微循環,然後滴入丹參注射液,結果顯示對肝臟微循環障礙有良好的糾正作用(P<O.01)。  4.對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的影響:  4.1.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血栓形成,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影響:  實驗動物雌雄皆用,大鼠體重200±(sn)25g,小鼠體重24.0±1.4g,血樣的收集:腹腔注射烏拉坦1g/kg麻醉,不論大鼠或小鼠均從頸A塑料插管取血,每次2ml左右,對照組注以生理鹽水。體外血栓形成測定是按Chardle氏法測定;血小板凝集功能,採用比濁法及玻片法測定。  凝血功能測定:復鈣時間(RT)、凝血酶原時間(PT)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KPTT)作下述改良:25ul枸櫞鈉抗凝血漿置37℃玻璃平皿中,加入試劑後用針頭不斷挑取,記錄出現絲狀物時間,求2-3次的平均值。結果表明,大鼠對照組處理前和後60分鐘對血栓形成、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無明顯改變,靜脈注射丹參酮ⅡA磺酸鈉38mg/kg組在注射後60分鐘,體外血栓形成時間延長、血栓長度縮短、血栓重量(濕重及乾重)減輕;血小板粘附及聚集功能降低;RT、PT及KPTT延長,與給葯前比較差異顯著,靜脈注射25mg/kg組血栓形成時間延長、血栓乾重減輕、血小板粘附及聚集功能降低,與給葯前比較差異顯著,而RT、PT、KPTT等凝血功能只有延長傾向,靜脈注射6.25mg/kg組注射後60分鐘,除血小板粘附及聚集功能降低外P<0.05),血栓形成及凝血功能改變不明顯,3批實驗的結果基本一致,但抗凝有效量首次實驗為38mg/kg,弟1次為12.5mg/kg,第2次為5mg/kg。小鼠靜脈注射25mg/kg後60分鐘與對照組比較亦可體現體列、血栓形成時間延長、血栓長度縮短、血栓重量(濕重及乾重)減輕、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以及PT,和KPTT延長(其中除KPTT的改變P<0.05,外,其餘均P<0.01)。提示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大鼠和小鼠的體外血栓形成、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抗血小板作用強於抗凝血作用。  4.2.丹參素對凝血功能的影響:  正常家兔15隻,雄性。分為實驗組(9隻)及對照組(6隻)。實驗組耳緣靜脈注射丹參注射液(每1ml含丹參素100mg)20mg/kg,對照組注射0.85%氯化鈉溶液(pH4.8)。注射前及注射後30分鐘、60分鐘、90分鐘及4.5小時,分別從心臟取血3.5ml,按文獻方法進行體外血栓形成,血小板計數及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纖溶活性測定。實驗證實丹參素具有抗體外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功能(ADP誘導),抗內、處凝血系統功能,減少血小板及促進纖維蛋白(原)降解的作用。這些作用在家兔1次靜脈注射mg/kg後30分鐘達高峰,維持1小時左右;逐步恢復。至注射後4.5小時,除體外血栓形成試驗外,其餘均恢復正常。  4.3.丹參素對血小板釋放血管物質的影響:實驗採用兔離體主動脈條生物學鑒定方法,觀察了靜脈注射丹參素(10mg/100g體重)前後l小時大鼠血小板釋放主動脈收縮物質能力的改變。結果表明,丹參可明顯抑制血小板釋放縮血管物質,當大鼠靜脈注射丹參素100mg/kg後,取大鼠富含血小板血漿與ADP孵胃。此孵育液可使離體兔主動脈條的收縮高度明顯降低,收縮高度為0.1?mol去甲腎上腺素的38±22%,且收縮的時間也明顯縮短。對照組的收縮高度可相當於0.1?mol去甲腎上腺素的107±26%,在營養主動脈條的Krebs液中加入了受體阻滯劑、抗膽鹼能和抗組胺葯,不加抗TXA2等前列腺素、再試驗對照組的孵育液,主動脈的收縮高度達21±16mm,若給丹參素後的孵育液,收縮高度降為0.9±1.5mm,結果提示丹參素可抑制血小板TXA2的合成與釋放的前列腺素類縮血管物質。另有報導,丹參注射液可抑制ADD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使血小板粘性降低,對抗血栓形成及凝血,也有促進纖維蛋白(原)溶解的作用。認為丹參注射液中的活性成分與血小板a受體不發生交互作用,主要通過抑制環核苷酸磷酸二酯酶的活力。增加血小板中環核苷酸,從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5-MT的釋放。  5.對紅細胞膜的作用:  將兔紅細胞放入0.60%NaCl溶液中,紅細胞開始破裂發生溶血,降低至0.4%時,紅細胞全部破裂,溶血達最大值,試驗是以0.45%NaCl溶液的紅細胞溶血作為100%,在上述低滲溶液中加入丹參酮ⅡA磺酸鈉0.1mg/ml,結果只有34%發生溶血,證明該葯對紅細胞膜有一定保護作用,丹參酮ⅡA磺酸鈉不僅對低滲性紅細胞膜溶血有保護作用,而且對熱(50℃)、低pH、皂素性引起溶血和免疫性淋已細胞參與的羊紅細胞溶血也有一定作用。結果表明,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5種方法引起的溶血均有明顯的保護作用,而普萘洛爾只保護低滲性溶血,對其它4種溶血無明顯對抗作用。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結果表明,正常的紅細胞大多數呈典型的雙凹型,在0.5%NaCl溶液中,37℃保溫30分鐘,就見到腫脹而未破裂的紅細胞和已破裂的紅細胞殼,少量是類似於三磷酸腺苷耗竭的圓齒狀細胞,尚見到一些表面有孔狀凹陷或孔狀結構的紅細胞以及表面有很多起伏的細胞。在低滲溶液中加入丹參酮ⅡA磺酸鈉、幾乎一半以上的細胞未見破裂。保持其雙凹形,圓齒狀紅細胞明顯增多,看不到表面有孔狀凹陷或小的起伏細胞,提示其保護作用是由於紅細胞中腫脹程度的減輕,而不是腫脹後不破裂,可能是細胞承受切向張力增加所致。  另有報道,在體外循環中加入丹參酮ⅡA磺酸鈉,可減少血細胞的破壞,實驗犬分對照和給葯兩組,當建立起部分體外循環,轉流結束即刻取血製成掃描電鏡標本,結果對照組轉流前的紅細胞90%以上呈表面光滑的雙凹圓盤形,少數為圓齒狀、靶形、口形和不規則形狀,部分體外循環轉流後,紅細胞表面圓滑性明顯改變。異常紅細胞明顯增多。高達20%,以圓齒形和靶形的增加更為甚,給葯組多數紅細胞仍保持正常形態,少數紅細胞表面圓滑性變差,但其程度明顯低於對照組,由於體外循環轉流中使血細胞成分的破壞、造成微小血栓。這對手術後臟器血液供應和恢復有密切關係。  6.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6.1.丹參對平陽黴素(Blromycin)引起肺纖維化的保護作用:  實驗用昆明種小鼠45隻。體重18-20g,隨機分為3組。正常對照組:不作任何處理;單純Bleomycin:氣管內注入Bleomycin、0.05ml(0.1mg),第2日起每日肌肉注射生理鹽水0.05ml共l月(星期日停注1次);丹參治療組:從氣管內注Bleomycin的第2日起每日肌肉注射丹參注射液0.5ml(星期日停注1次)。注Blemycin後l月,全部處死3組動物。並分別進行各項檢查:肺組織學檢查(5隻鼠肺)、氣道灌洗收集BALF(5隻鼠肺)及肺羥脯氨酸含量測定(5隻鼠肺)。丹參注射液給小白鼠肌肉注射l月,觀察到可明顯抑制BleomycinA5所致的肺纖維化,使肺重、肺係數明顯減少,肺羥脯氨酸含量明顯減低,肺纖維化病變明顯受到抑制,肺組織僅有少量炎症細胞浸潤。可見在本實驗條件下,丹參注射液對肺纖維化的保護作用是較理想的。  6.2.丹參注射液預防放射性肺損傷的作用:  昆明種小白鼠,體重18-24g,共44隻,隨飢分組。以深部x線照射小白鼠右胸部,製成放射性肺損傷動物模型。用藥組與照射前20日開始腹腔注射丹參注射液0.2ml(含生葯0.16g),隔日1次,共10次,各組動物分別於照射後10日及1、3、6月分批處死小鼠、汗胸、取右肺作組織切片,HE,VanGieson染色,鏡下觀察,結果表明,經x線照射後,用藥組的小鼠肺損傷輕、損傷修復快;而胸腺組織的改變兩組無明顯差別。提示丹參注射液對放射性肺損傷有預防作用。但對胸腺則無明顯保護作用、作用機理可能與丹參具有提高血管內皮細胞對放射線的抵抗力,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環的功能有關。  6.3.丹參對大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致肺早期損傷的保護作用:  實驗採用體重7.5-11kg的犬。隨機分組,用5%牛磺膽酸鈉1ml/kg逆行胰管注射製作ANNP(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模型,然後分別給予丹參(5g/kg)和生理鹽水靜脈滴注。結果表明,AHNP組早期PaO2,PaCO2、PH無明顯改變,支氣管肺泡灌注液LDH、白蛋白、LPO明顯高于丹參組(P<0.05),透射鏡下可見肺血管內皮細胞壞死,連續中斷和血管壁缺損、而丹參組肺血管內皮細胞和肺Ⅱ型上皮細胞正常,提示丹參具有保護肺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肺Ⅱ型上皮細胞作用,可能是一種氧自由莖的清除劑。  6.4.丹參對油酸性呼吸窘迫綜合症的預防作用:  雄性Wistar大白鼠62隻。體重194.68±22.4g(sX±SD)隨機分組:A組生理鹽水對照組(n=10);B組油酸實驗組(n-13);C組地塞米松預防組(n=13);D組丹參預防組(n=13);A組於尾靜脈注入生理鹽水0.1ml/kg作為陰性對照。B-D組白尾靜脈於5秒內注入油酸(0.1ml/kg)。C-D組在注入油酸前15分鐘,分別於腹腔注射地塞米松2mg/kg,丹參注射液1.5g/kg。B組注入油酸前不作任何處理作為陽性對照。注入油酸後6小時以斷頭法快速處死全部大鼠,立即取出肺組織測肺濕重。求肺係數記錄肉眼改變,於左、右肺的上下部各取肺組織一塊,如肺的其他部位有特殊病變及病變明顯處,則病變處另取材。標本用10%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作光鏡觀察。結果表明,油酸實驗組(B組)及各預防組各例肺表面雖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實化灶和梗死灶,但各預防組肺組織肉眼所見病變明顯輕於實驗組。如果按病變程度將散在點狀病灶、邊緣部病灶及邊緣部伴大斑片數在病灶分別以輕、中、重三級表示、則油酸組9/13(69%)表現為重度改變,而各預防組中僅丹參組出現1例重度改變,占丹參組8%;油酸組無一例表現為輕度改變,預防組C-D組的輕度改變分別為5/13(39%),4/13(31%)和3/13(23%),其餘均表現為邊緣部病灶為主。病變以邊緣部最為明顯,可能與末梢動脈栓塞、痙攣有關。肺係數結果顯示油酸組肺係數明顯大於各預防組,經統計學處理差異非常顯著(P<0.01),而各預防組之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光鏡觀察可見預防組病理程度及檢出率小於油膩組。與地塞米松的預防效果相似。認為早期預防性應用丹參可以減輕或預防呼吸窘迫綜合症(RDS)的發生。  7.對血脂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作用:  7.1.丹參素對內源性膽固醇(Ch)合成的抑制作用:  兩性黴素B可與動物細胞膜上的Ch形成複合物,可使細胞膜上出現微孔,進而導致細胞死亡。在缺乏外源性Ch供給的條件下,若應用Ch合成抑製劑抑制內源性Ch的合成則可阻止上述複合物的形成,使細胞免受兩性黴素B的殺傷作用,因此實驗預先用含LPDS的培養液孵育細胞,使細胞處於無外源性Ch供給的條件下,此時將細胞分為3組,第1組不加Ch合成抑製劑、第2組加已知的高效Ch合成抑制Mevin-olin(6umol),第3組加入不同濃度的丹參素,結果發現第1組細胞幾乎全部死亡,而第2、3組細胞形態基本正常,第3組細胞加入不同濃度丹參素後,MTT反應所測得的OD值大小與丹參素濃度在10-100ul/孔濃度範圍內呈量效關係(1/=0.023±0.00007x,r=0.97),即與存活細胞數之間呈正比關係。  7.2.丹參素對氧化低密度脂蛋白(LDL)生成的影響:  根據Wieland的方法改良製備,加丹參素製備的氧化LDL稱之丹參素-OLDL;不加丹參素等抗氧化劑製備的氧化LDL稱之OLDL,加維生素E製備的氧化脂蛋白稱之維生素E-OLDL。按Schuh等人的方法測定,Ex515nm,Em553nm。結果表明,天然LDL(NLDL)及丹參素-OLDL的電泳遷移率均小於OLDL且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丹參素-OLDL與NLDL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各種LDL中脂質過氧化物(以MDA表示)含量見表18,丹參素-OLDL中MDA含量顯著低於)LDL組,丹參素-OLDL中MDA含量稍低於VE-OLDL組,但二者無顯著性差異,提示丹參素可用於動脈粥樣硬化的防治。  8.抗菌、消炎作用:  8.1.總丹參酮的抗菌作用:  在體外抗菌試驗中發現,丹參的乙醚提取物總丹參酮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其耐葯菌株有較強的抑菌作用。總丹參酮中含有10個單體成分,分別進行抑菌試驗,其中隱丹參酮、二氫丹參酮Ⅰ、羥基丹參酮Ⅱ-A、丹參酮ⅡB和丹參酸甲酯有抑菌作用。丹參酮ⅡA、丹參酮Ⅰ、丹參新醌甲、乙和丙無抑菌作用。總丹參酮對臨床分離出的8株耐青黴素、鏈黴素和金黴素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和50株耐紅霉素金黃色葡萄球菌亦均敏感。總丹參酮的最低抑菌濃度(62.5ug/ml)比小檗鹼最大濃度(500ug/ml)的抑菌力還強。總丹參酮及其單體對人型結核桿菌H37RV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尤以丹參新醌甲的效果為最強。從化學結構與抑制人型結核菌活性關係的研究結果表明,屬菲醌類的丹參酮Ⅰ、屬鄰醌類的隱丹參酮和介於兩者之間的丹參酮ⅡA,均有較強的活性。認為二萜醌類成分的抑菌作用需要有一定的脂溶性。若母核上引入極性基團則活性降低。總丹參酮在25-50ug/ml濃度時,對鐵鏽色毛髮癬菌和紅色毛髮癬菌也有抑制作用。以金黴素的閾下治療量和2%總丹參酮懸液0.5ml合併應用。表明丹參酮可以加強金黴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保護作用。  8.2.丹參酮對大白鼠關節腫的抑制作用:  8.2.1.對大白鼠蛋清性關節腫的影響:體重200-230g雄性大白鼠20隻,隨機分成兩組:給葯組每隻灌胃2%丹參酮混懸液2.0ml;對照組給等量的澱粉懸液。實驗前l日,預防給葯2次,間隔7小時。給葯後l日預防給葯2次,間隔7小時。給葯後l小時向大鼠右後足掌皮內注入新鮮蛋清0.1ml,注射後立即測量左側踝關節周長。在注入蛋清後1、2、3、4、5和6小時各測量一次腫脹的右踝關節周長,左右周長之差為腫脹程度,在各時間內兩組進行統計學比較,結果說明丹參酮有明顯地抑制大白鼠蛋清性關節腫的作用。  8.2.2.對大白鼠角叉菜膠關節腫的影響:體重170-220g雌性大白鼠20隻,隨機分成兩組。給葯組在實驗前預防給2%丹參酮懸液兩日,每天2次,間隔7小時,每隻每次灌胃2.0ml。對照組給等量的澱粉懸液。實驗當日給葯後30分鐘向大白鼠右後足掌皮下注射l%角叉菜膠0.1ml,注入致炎劑後立刻以排水法測量左足的體積,致炎後1、2、3、4、5和6分鐘各測量右足體積一次,在第3小時測時後再給葯1次,給葯組與對照組進行統計學比較。結果表明,丹參酮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白鼠關節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所測各時間結果都有統計學意義。  8.2.3.對大白鼠右旋糖酐關節腫的影響:體重170-200g雌性大白鼠20隻,隨機分成兩組。給藥方法同角叉菜膠關節腫的實驗。每鼠右後足掌皮下注射6%右旋糖酐0.1ml致炎,致炎後1、3、5和7小時重測大白鼠右後足體積,以各時間的右足體積減去左足體積為腫脹程度,兩組腫脹程度在1、3、5和7小時內比較有統計學意義,說明丹參酮對右旋糖酐所致大白鼠關節腫有  明顯的抑制作用。  8.2.4.對大白鼠甲醛性關節腫的影響:體重180-230g雌性大白鼠20隻,分成兩組。給藥方法完全同角叉菜膠關節腫實驗。致炎劑為2.5%甲醛0.1ml。致炎後1、3、5、7、24、48、72及96小時各測1次右足體積。結果表明:1小時兩組沒有明顯差別,3、5、7、24及48小時各時間內兩組差別均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72小時對照組己開始自行恢復,96小時恢復更迅速。說明丹參酮對甲醛所致亞急性關節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8.2.5.對大白鼠感染性關節腫的實驗治療作用:雄性大白鼠,體重120-160g,每組10隻。菌液和藥物均同小白鼠實驗治療項。將培養18小時菌液做1:1稀釋後備用。於實驗前1日,分組後灌胃給葯2次,間隔6小時,每次每隻2ml。實驗當天早晨再灌胃給葯2ml,l小時後取0.1ml製備的菌液皮內注入大白鼠左腳掌,3小時後測量關節周長,將給葯組與對照組進行統計學處理,結果表明,總丹參酮對大白鼠感染性關節腫有較明顯的抑制作用。  8.3.丹參注射液對角叉菜膠致大鼠足跖部水腫的抑制作用:Wistar大白鼠,體重180-250g,分為兩組。治療組肌肉注射丹參注射液1ml,30分鐘後於足跖部皮下注入1%角叉菜膠0.1ml,對照組肌肉注射等量生理鹽水。結果可見丹參注射液可使水腫明顯減輕,腫脹抑制率達51%。  8.4.對大白鼠甲醛性腹膜炎的影響:體重170-200g雄性大白鼠20隻,分成兩組。每鼠腹腔注入2%甲醛液1.0ml,36小時後處死,抽出腹腔滲出液並記錄液量。兩組進行統計學處理。給丹參酮組於注入甲醛前30分鐘給葯1次。次日再給葯2次,間隔7小時。結果表明:丹參酮對甲醛所致的大白鼠腹膜炎有明顯的抗滲出作用。丹參的抗炎作用機制不甚清楚,有人報道丹參注射液對大鼠中性粒細胞趨化性明顯減低,並抑制溶酶體酶的釋放,可能是丹參抗炎作用環節之一。另有報道,用人白細胞與總丹參酮共同孵育l小時,可明顯抑制白細胞趨勢化性(Chemotaxia,即白細胞向趨化因子方向移動的有方向的運動),而對白細胞的隨機運動(Randommotility,即白細胞所固有的不受趨化因子影響的無方向的運動)無影響。若延長孵育時間至19小時,則5ug/ml的總丹參酮已足以明顯抑制白細胞趨化性及隨機運動,抑制率分別為79和81%。這一結果與丹參酮明顯抑制體內白細胞向炎症區的遊走相一致。另從丹參酮的大鼠血中所測定PGF2a和PGE水平明顯降低,進一步揭示了丹參的抗炎機制。  9.對肝細胞損傷的保護作用:  9.1.丹參對實驗性肝再生的影響:  實驗動物為大白鼠,體重180-220g,雌雄兼用。動物分為兩組。於實驗第1日上午9-11小時,除正常組外,全部動物在乙醚麻醉下,行部分肝切除術,切除肝臟左葉及中葉(約佔肝重68%),稱重。術後當天下午及次日上午給葯組分別給葯,經皮下注射1ml/只。實驗第44小時,腹腔注射秋水仙鹼1ml/只(含0.2mg)、48小時,全部處死動物。取血清作谷丙轉氨酶(SGPT)測定(改良金氏法),應用反向血凝法檢測甲胎蛋白(AFP)。稱肝重,計算再生度。取小塊肝組織固定於10%福爾馬林液,石臘包埋,蘇木素-伊紅染色,鏡檢作組織學觀察,並計算核分裂指數。實驗結果表明,丹參可使肝再生度、核分裂相指數、AFP檢出率均增高,說明丹參具有促進肝再生的作用。至於其作用機理,可能與丹參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有關。在全身及局部組織血液循環改善的基礎上,使門脈血流增加,改善肝臟供血和營養,可能是促進肝臟再生的重要因素。肝臟再生受到多種激素的調節,尤其是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明顯促進肝再生的作用。丹參等活血化瘀藥物改善血液循環。同時可帶來較多的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在促進肝再生中亦可能有一定作用。  9.2.丹參對大鼠急性肝損傷的作用:  取大白鼠,體重200-260g,雌雄兼用。實驗分組進行。即正常組、肝損傷組以及丹參給葯組,各組8隻大鼠。實驗第1、5日除正常組外,其餘2個組均皮下注射四氯化碳0.5ml/100g體重,自實驗第2日起各治療組動物開始給葯,肝損傷組給以等量生理鹽水。實驗第7日下午6小時全部動物禁食,次晨6小時以50%葡萄糖灌胃,每隻動物2ml。2小時後處死動物,迅速切取部分肝臟作糖原和甘油三酯測定;其餘肝臟部分分別用10%福爾馬林液固定,進行蘇木精一伊紅染色(HE)和用Carnoy液固定,PAS法顯示糖原。取血清進行谷丙轉氨酶(SGPT)和B脂蛋白測定。經統計學處理,丹參組較肝損傷組SGPT活力明顯降低(P<0.01);肝內甘油三酯含量與肝損傷組相比較,僅丹參組有明顯降低(P<0.05);血清B脂蛋白測定結果表明,各給葯組與肝損傷組相比均無明顯差異。給葯組肝勻漿糖原含量與肝損傷組相似(P>0.05)。組織化學染色所顯示的肝糖原含量與上述測定結果大體一致。病理組織學觀察亦表明,丹參可明顯減輕肝壞死和炎症反應(P<0.05和P<0.01)。  9.3.丹參對實驗性肝硬變的防治作用:  取大白鼠,體重200-320g,雌雄兼用,按前述實驗分組。除正常組外,各組均飼單純玉米面,混以0.5%的膽固醇(前2周加豬油20%),以30%乙醇為飲料。於實驗第1日,除正常組外,其餘各組每隻動物皮下注射四氯化碳0.5ml/100g體重,以後每隔3日皮下注射油劑四氯化碳(40%植物油溶液)0.3ml/100g體重。從實驗第5周開始,給葯組分別給予中藥,對照組給等量生理鹽水,至第9周末處死動物。取血清作蛋白電泳分析、SGPT及胎兒甲種球蛋白(AFP)檢測(反向血凝法)。取肝臟左葉固定於10%福爾馬林液中,作蘇木精一伊紅染色(HE)及膠原纖維染色(VG);其餘肝臟部分留作羥脯氨酸測定,以求膠原蛋白含量。實驗結果表明,丹參給葯組能明顯降低膠原蛋白含量(P<0.01)及血清r球蛋白含量。羥脯氨酸是膠原降解的產物,經尿排出,因此測定尿羥脯氨酸量可反應肝內膠原降解的速度。  另有實驗結果表明,經丹參治療3周後,大白鼠尿羥脯氨酸排泄量明顯高於對照組,間接證明丹參可促進膠原纖維的降解。體內膠原分解主要是通過膠原酶的作用,在中性環境中,經膠原酶作用,可將膠原蛋白裂解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大的3/4,一部分為小的1/4,裂解後的碎片,再經非特異性蛋白酶作用逐漸分解。因此,膠原降解的關鍵與膠原酶的作用密切相關。丹參促進膠原降解可能是通過增加膠原酶的產生或增強膠原酶的活性而實現的。  9.4.丹參對肝纖維重吸收的作用:  實驗取大白鼠23隻,體重170-210g,雌雄兼用,分成肝硬化對照組。給葯組及正常對照組。實驗第l日,前兩組動物皮下注射四氯化碳40.5ml/100g體重,以後每隔3日皮下注射油劑四氯化碳(40%植物油溶液)0.3ml/100g體重。單純玉米面(前2周加入20%豬油)加入0.5g%膽固醇為飼料,30%酒精為唯一飲料。實驗第9周,撤除上述全部病因刺激,恢復正常膳食及飲水,給葯組開始給葯,肝硬化對照組給生理鹽水。於給葯後1、2、3周末收集各組動物16小時尿,測定尿羥脯氨酸含量。於實驗第ll周末斷頭處死全部動物。製片用JEM100CX型電鏡觀察。其餘肝組織留作肝羥脯氨酸測定,以計算肝膠原蛋白含量。實驗結果表明,經丹參治療的動物,肝纖維化較對照明顯減輕,且肝臟膠原蛋白含量亦明顯低於對照組。說明藥物有促進肝纖維重吸收的作用。至於丹參減輕肝纖維化的機理尚不清楚,就現有資料認為,丹參抑制纖維增生與丹參促進壞死肝細胞的修復和及時再生有關。  9.5.丹參注射液對大鼠部分肝切除後肝臟再生的影響:  取雌性Wistar大白鼠,體重140-190g,飼以一般飲食,手術前後不禁食水。術前稱體重,在輕度乙醚麻醉下行肝左時及正中葉切除術,並將切除之肝臟稱重。手術均在上午8:30-11:30之間進行。術後動物隨機分為6組:用藥組按術後處死時間24、48及72小時分為3組,對照組亦按處死時間分為3組。於述後當日起,每天下午4點給各用藥組動物腹腔注射丹參注射液0.66ml/只。分別於手術後24小時、48小時及72小時將各組動物在乙醚麻醉下處死。取出全部殘留肝臟,觀察丹參注射液對大鼠部分肝切除後肝臟DNA合成率、DNA含量、肝細胞標記核數、肝細胞分裂相以及再生肝重變化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丹參注射液能夠促進肝臟再生時的DNA合成和細胞分裂增殖過程,具有一定的促進肝再生作用。丹參的這種作用可能是通過改善肝臟局部血液循環,加強肝再生內在因素的作用而實現的。  戚心廣等觀察了丹參等對實驗性肝損傷大鼠的肝細胞的保護作用,通過肝損傷大鼠肝的光鏡及電鏡的病理變化及其血漿纖維聯結蛋白水平的消長,顯示出丹參可以刺激大鼠血漿纖維聯結蛋白(PFN)水平的升高,從而提高其網狀內層系統的吞噬功能及調理素活性,防止肝臟的免疫損傷,達到保護肝細胞和促進肝細胞再生的作用。近年來,許多學者證實血漿PFN是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主要調理素,其主要功能之一是作為網狀內皮系統吞噬作用的一種介質,對內毒素及許多損肝因子有調理作用。提示丹參不單純是改善肝臟微循環,供給肝臟有益因子,更重要的是丹參可以提高PFN水平,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和調理素活性,避免肝臟免疫損傷,最終起到保護肝細胞和促進肝細胞的再生作用。  10.促進組織修復和再生的作用:  10.1.丹參注射液對小鼠骨折癒合中鈣沉積的影響:  實驗用成年雄性健康小鼠。體重25-35g,以45Ca沉積量為指標觀察骨形成的速度。用自製骨折器造成小鼠右股骨中段閉合骨折,骨折後每天給予丹參注射液0.5ml(口服)。給葯後5、7、9、13分別處死小鼠。處死前48小時尾靜脈注射0.2ml45Ca一氯化鈣溶液,測定左右股骨及右脛骨上、中、下三段的放射活性。結果發現正常小鼠,左右骨相應部位鈣沉積相似;右股骨中段骨折後,生理鹽水組與丹參組小鼠的中段股骨鈣沉積不斷升高,而股骨上、下二段反而下降,丹參組下降更顯著。說明丹參可以從鄰近骨組織中調動比生理鹽水更多的鈣,以更好的滿足新骨形成對鈣的需要,從而使骨折癒合加速。  劉季蘭等採用C57BL純種成年健康小白鼠,觀察了丹參注射液對小鼠骨折癒合中鈣再吸收的影響。結果表明,正常小鼠左右股骨及脛骨上段的放射活性均隨時間而不斷下降;注射45Ca後不同時間造成右股骨中段骨折後,生理鹽水組小鼠骨折部位的放射活性卻低於相應健側;丹參組小鼠中這種變化變得更為顯著。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使用丹參注射液後,可使家兔骨折部位骨痂形成提前,且更為緻密。骨生成細胞分布部位及數量增加;成纖維細胞除有外形改變外,細胞的蛋白質合成活動更為旺盛,細胞的正常變性過程也加快,細胞外膠原纖維增多,並進入成纖維細胞的胞質內;有增多的破骨細胞出現在不同的骨痂部位,促進骨的改建,另外,成纖維細胞腫脹的線粒體內出現眾多的緻密鈣顆粒,從而使骨痂有更多更早的鈣鹽沉積。家兔前肢橈骨骨折實驗中也證明丹參可促進骨折癒合。  10.2.丹參注射液對雞胚額骨分離細胞培養生長的影響:  雞胚額骨分離細胞的製備,採用孵育12日的Leghorn雞胚額骨(除去骨外膜),經剪碎清洗、胰酶消化後過濾,濾液即為雞胚額骨分離細胞懸液。經細胞計數總共獲得約3x103個細胞。用EagleMEMNissui(1)培養液,簡稱Eagle培養液(含20%小牛血清)稀釋至10ml,分裝於5個培養瓶內(瓶內預先各放2條載玻片條),每瓶2ml。然後分別再加Ea-gle、0.8%丹參Eagle、0.4%丹參Eagle、0.2%丹參Eagle及0.1%丹參Eagle培養液各2ml。分別稱為對照組和0.8、0.4、0.2及0.1丹參組5組,在38℃二氧化碳培養箱內培養。每周各換相應培養液3次,逐日用倒置顯微鏡觀察。培養至26日標本被收穫,分別染色,和鹼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反應(簡稱Alp-Acp反應),作各組間比較。實驗結果表明,丹參能促進骨細胞樣細胞成熟,分泌膠原性物質和AIP,並使鈣鹽在膠原基質上沉積,形成骨小結節。但是濃度過高能導致對成骨細胞樣細胞生長的抑制。  10.3.丹參對家兔皮膚切口癒合的影響:  實驗用體重為2-3kg的雄性家兔,分對照組;和為丹參組。所有家兔右上肢用電剪剃毛,在戊巴比妥鈉靜脈麻醉(30mg/kg)及無菌技術下作右前壁中下1/3部位掌麵皮膚全層縱行切口,長約1.5cm,皮膚切口作間斷縫合。手術當天起對照組每天肌肉注射生理鹽水2ml。丹參組每天注射同一批號丹參注射液2ml。注射最多不超過13針,宰殺當天停止注射。對照組於術後1-10日以及17、21、25、30日各取家兔2隻作系列觀察;用藥組於述後第1、3、5、7、9、13、17、21、25、30日各取家兔2隻作組織學和組織化學對比觀察。結果表明,丹參組的巨噬細胞及成堆異物巨細胞的出現均早於對照組,使創傷修復的清掃階段明顯提前,持續出現豐富而充血的毛細血管,另外,丹參組的血管性肉芽組織、膠原性肉芽組織以及疤痕性肉芽組織的出現均於顯著早於對照組,說明由於應用丹參產生了活血化瘀作用,促進了皮膚切口癒合。  丹參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組織修復和再生,如加快骨折和皮膚創傷的癒合都可能與它的改善微循環障礙和血液流變學等作用有關,致使局部血流供應增多和營養增加,促進組織的修復和再生。還可能通過內在調節機制而影響機體的反應性。  11.抗腫瘤作用:  11.1.丹參對大鼠Walker256癌細胞血行播散的影響:  取年幼健康大鼠,體重65-85g,雄性。每支丹參注射液2ml含生葯3g。用Walker256癌細胞腹水型,在無菌條件下,抽取少量癌性腹水,經血球計數儀計數後,用生理鹽水稀釋成1-3X105/0.2ml濃度。於大鼠尾靜脈注射l-3X105個Walker256癌細胞。癌細胞接種前l小時或後24小時。腹腔注射丹參注射液1-2.0ml,每日注射,連給4-5日。接種癌細胞後14-20日處死動物,稱取體重、肺重,並在解剖顯微鏡下計數肺臟表面轉移病灶的數目。個別鼠還測定了紅細胞計數及紅細胞比積。4批實驗結果與對照組比較,發現注射丹參注射液後,大鼠體重明顯減輕,貧血嚴重,肺重及肺重/體重之比增加,肺臟表面腫瘤結節數目增加。實驗還觀察到丹參注射液不論注射1ml,1.5ml或2.0ml,每日1次,連結4-5日,也不論在接種前l小時或(和)接種後24小時給葯,均能促進Walker256癌細胞從血循環轉移至肺臟等組織生長。除肺臟外屍解時觀察到其它臟器表面也可見到1-2個腫瘤轉移結節。以上實驗結果提示:丹參注射液靜脈注射對大鼠Walker256癌細胞血行插散確有促進作用。由於癌腫轉移機制複雜,至今尚未完全闡明。丹參注射液靜脈注射對大鼠Walker256癌細胞血行播散的影響不一定適合人類的情況。因此,丹參注射液靜脈注射對人類腫瘤以及其它實驗性動物腫瘤轉移的影響及其機制值得進一步研究。  11.2.丹參與環磷醯胺合用對小鼠肉瘤180的治療作用:  給小鼠S-180單獨應用用丹參注射液(4、5g/kg)或小劑量環磷醯胺(5mg/kg和8mg/kg),對S-180腫瘤的生長沒有明顯影響。但當兩葯合併應用則加強了對腫瘤的抑制作用。與對照組比較P值(0.01-<0.001。單獨應用環磷醯胺組抑瘤率為15.7%-29.4%。除抑瘤率為17.9%的一組動物經統計處理與對照組瘤重有顯著差別(P<0.05)外,另兩批實驗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別。丹參與環磷醯胺並用組抑瘤率32.6-46.7%,與單用環磷醯胺組有顯著差別,兩批實驗中P值<0.05,另一批實驗P>0.1。為了對丹參與環磷醯胺合用時的增效作用機理進行探討,測定了瘤組織內核酸含量。觀察在合併用藥時瘤組織核酸含量的改變與單獨用藥有無差別,結果丹參注射液4.5g/kg-9.0g/kg對S-180瘤組織內DNA含量一般無明顯影響,當與小劑量環磷醯胺合用,在部分實驗中看到了協同作用,使瘤組織內DNA含量明顯減少。但在另一些實驗中則DNA減少並不顯著,單用丹參或與環磷醯胺合用,對瘤組織RNA含量沒有影響。  11.3.丹參合並環磷醯胺對615小鼠白血病和艾氏腹水癌小鼠的治療作用:應用丹參注射液與環磷醯胺合用治療615小鼠白血病,在所用劑量下未看到合併用藥有增效作用。對艾氏腹水癌的治療則顯示不利的影響。在4.5g/kg和9.0g/kg劑量下,使動物存活時間明顯縮短,且腹水量比對照組增多。  11.4.丹參對C57BL小鼠Lewis肺癌自發肺轉移的影響:C57BL小鼠肌肉接種Lewis肺癌細胞,接種後腹腔注射丹參(9.0g/kg)12-15次,於第3周處死,計算肺部轉移灶的數目及稱原發瘤重量。結果表明,丹參對Lewis肺癌細胞的自發轉移有明顯促進作用,但對原發瘤生長沒有影響。另外,接種Lewis肺癌的C57BL小鼠血清內唾液酸含量較正常鼠明顯增加。接種瘤細胞後同時應用丹參的小鼠。血清唾液酸早期略有升高,但隨而降至正常水平。顯示丹參對血清唾液酸的升高有抑制作用。丹參9.0g/kg對Lewis肺癌細胞唾液酸含量有抑制作用(P<0.05-0.02),4.5g/kg時抑制作用不明顯。  11.5.丹參注射液對Ehrlich腹水癌細胞表面的作用:取體重為20-30g雄性小鼠6隻,分成兩組,實驗組與對照組各3隻。全部動物腹腔接種Ehrlich腹水癌細胞。實驗組於接種後第4日開始腹腔注射丹參注射液50mg/10g體重,連續給葯4日。對照組於同期內腹腔注射滅菌生理鹽水。動物在接種癌細胞後第8日取腹水。製作的標本經電鏡觀察表明,丹參對癌細胞表面有很強的作用,它能阻止植物凝集素與癌細胞表面受體發生作用。用正電荷鐵蛋白作為標記物研究細胞表面電荷的變化,發現丹參除了可增加艾氏腹水癌細胞表面電荷密度外,並可改變電荷的分布。因為細胞表面電荷密度的增加,使細胞間的排斥力增大,細胞間的粘著力降低,結果是細胞易於遊離而擴散,以此現象來解釋丹參促進腫瘤細胞擴散的一個原因,另外,也發現丹參可改變癌細胞微絨毛表面積在全部質膜表面中所佔比例的下降,以及微絨毛極化現象的增加,提示丹參可活化腫瘤細胞增加運動性,也影響腫瘤細胞的擴散和轉移。關於丹參抗腫瘤和促腫瘤轉移的機制不甚清楚,有人認為,丹參的抗腫瘤機制可能與調整腫瘤宿主凝血-纖溶-血小板系統的功能紊亂及對宿主免疫系統的正性影響有關,並且通過對核酸代謝的影響對腫瘤細胞具有細胞毒作用,但有待進一步研究確證。  12.對環腺苷酸磷酸二酯酶的作用:  為了解家兔組織中目的酶活力在個體上的差異,實驗用健康家兔10隻分別測定了各臟器中CAPD的活力。家兔擊頭昏厥後,斷頭,立即取出腦、心、腎,置碎冰中。於4℃以下,按只按臟器分別作成勻漿及其上清液。CAPD的測定結果,以活力單位的均值和標準差表示如下:腦:0.741±0.070;腎:0.294±0.043;心:0.033±0.011。(活力單位是指測定條件下10mg鮮組織,10分鐘內分解的cAMP的umol數)。  在觀察丹參的水提取液對動物各組織的抑制效應時,為避免動物個體差異、實驗以家兔等動物3隻,按臟器成批製得的勻漿上清液(35,000g)為酶源,進行觀察。每種組織CAPD的測定分成兩組:丹參組,每個測定加入丹參水提液(每1ml相當生葯0.5g)10ul(含有機物133ug);對照組(即正常組),不加丹參提出物。每組測定重複2次。丹參水溶性成分對被測各組織中的CAPD均表現抑制作用。酶反應系中加入上述丹參水溶液10ul即引起CAPD的活力下降15-68%。這種抑制作用在實驗動物的組織之間差異很大。其中,以平滑肌為主的子宮和膀胱以及大腦和肺中的CAPD對丹參提出物最為敏感,抑制比率較大,肝、腎CAPD對丹參的反應最差,而脾、心等組織則介於二者之間。以酶作用動力學的研究指出,丹參水溶性成分對兔腦CAPD表現為典型的非競爭性抑制,並且是不可逆抑制,丹參水溶性提出物用硅膠G薄層層析可檢出16個斑點,用有機溶劑進行初步分離,測定各個分離部分提純的兔腦CAPD的量-效曲線,求出50%抑製劑量,結果(1)在丹參水溶性成分中,極性較小的各點,如部分3(主要是斑點1-6,還包括8-12)抑制能力較差,比水提物差7.4倍;(2)部分4的抑制力最強(主要為斑點13),其50%抑制量為8ug/ml,比茶鹼強32倍,脂溶性丹參酮ⅡA磺酸鈉對兔腦CAPD無抑制效應。  以上結果表明,丹參水溶性成分具有抑制體外CAPD的作用,且對不同組織具有特異性。所以丹參的作用機制可能部分通過改變體內CAPD的活性,從而改變cAMP水平以調節代謝過程。  13.對中樞神經的作用:  13.1.丹參水提液對小鼠自主活動的影響:  動物均為瑞士種小白鼠,雄性,體重為17-26g,僅給水合氯醛的動物,實驗的前一夜停食供水,其餘動物均不禁食。用Tainter的方法求半數睡眠劑量(SD50)。所用丹參製劑是水提乙醇沉澱後的上清液。使用時用生理鹽水稀釋成所需濃度,並調至pH7。丹參劑量均按g/kg計。苯丙胺、氯丙嗪、眠爾通、戊巴比妥、巴比妥和丹參均腹腔注射給葯,水合氯醛為口服給葯。實驗表明,丹參能明顯抑制小鼠自主活動,作用與劑量大小成正比與眠爾通和氯丙嗪合用能增強抑制效果。  13.2.丹參合並應用催眠葯對小鼠睡眠的影響:  給予小鼠巴比妥125mg/kg或150mg/kg,注射後30分鐘再注射丹參。注射丹參後15-30分鐘,再給水合氯醛250mg/kg,或戊巴比妥鈉25mg/kg。丹參按不同劑量合併應用。結果單獨給葯與合併給葯組均有非常顯著的差異。為了進一步觀察丹參與戊巴比妥鈉的協同作用,一組小鼠單獨給戊巴比妥鈉,求SD50,另一組小鼠先給丹參10g/kg,再注射戊巴比妥鈉,觀察劑量-反應線的移動。結果丹參使戊巴比妥鈉的SD50由38.5mg/kg,降至21.6mg/kg。丹參增強戊巴比妥鈉的作用與劑量相關,丹參2.5g/kg和5g/kg,使戊巴比妥鈉150mg/kg組動物的睡眠百分率由20%分別提高到40%和90%。戊巴比妥鈉的劑量降低到125mg/kg,丹參的增強作用亦非常明顯。給小鼠水合氯醛250mg/kg,動物均處於清醒狀態。若與丹參合並應用,水合氯醛的中樞抑制作用顯著增強,並且這種增強作用與丹參的劑量成正比。  13.3.丹參對抗士的寧的驚厥作用:實驗方法同上,注射丹參30-60分鐘後,由小白鼠尾靜脈注射咖啡因,戊四唑,士的寧和-葉荻鹼,容積不超過0.1ug/kg體重,用上下法求半數驚厥劑量(CD50),結果抗驚作用不明顯,但對苯丙胺的精神運動興奮作用卻有明顯的對抗作用。古代文獻記載丹參有養陰定志,益氣解煩是有一定道理的。  13.4.丹參對貓丘腦後核內臟放電的影響:  2.5-3kg貓19隻,雌雄不拘,在氯醛醣淺麻(60mg/kg)下,氣管切開插管以備人工呼吸。按文獻135方法製成模型。在貓清醒狀態下。注射三磺季銨酚(5mg/kg)使動物無動化,人工呼吸,體溫保持在36-39℃條件下進行實驗觀察。首先用較強單一或雙脈衝刺激內臟大神經於P區內尋找產生內臟大神經誘發放電的單位,找到後按1.4-9g/kg的不同劑量靜脈注射丹參注射液,每隔3分鐘刺激一次內臟大神經,觀察丹參注射前後P發放電的變化。結果表明,丹參能抑制丘腦後核內臟痛放電,但直接作用於神經干不能阻斷其神經興奮傳導、表明其鎮痛作用是中樞性的。  另有報道,清醒兔靜脈注射丹參4.5g/kg後10-30分鐘,大腦皮層的自發電活動明顯減少。120分鐘才恢復。用較強的電刺激重複刺激兔大腦皮層,可以引起節律性的電活動,停止刺激後,電活動往往還可以延續數秒至數十分鐘(即後發放)。靜脈注射丹參後,電刺激引起後發放的閾值明顯升高,約50分鐘後恢復。用氯醛糖和脲酯麻醉的兔,刺激一側大腦皮層體感覺運動區,在對側皮層對稱點單極記錄,得到一個大體上是先正後負的電反應,在刺激電極下或記錄電極下局部給丹參,都可使電反應增大;由靜脈注射給葯,則電反應的增大更為明顯。當靜脈注射小劑量丹參時,沒有出現明顯的作用,大劑量時才產生壓抑作用,以上實驗結果表明,丹參能使大腦皮層自發電活動振幅減小,重複刺激引起後發放閾值升高,單刺激大腦皮層出現的重複電反應減少,在大腦皮層電活動振幅減h,對較高頻率的組分無明顯增加,所以此電活動減小不是去同步的結果。丹參具有抑制體外試驗中各組織的環腺苷酸磷酸二酯酶的活力,尤以大腦和肺和抑制最為敏感,推測大腦皮層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過抑制環腺苷酸二酯酶的活力,增加環腺苷酸水平而實現的。  14.性激素樣作用:  14.1.丹參酮的雌激素樣活性:  體重11-12g雌性幼齡小鼠,隨機分成四組,每組10隻。用3%澱粉糊將藥物配成2%總丹參酮澱粉懸液,第1組l日兩次灌胃給葯,每次0.2ml;第2組1日l次;對照組以3%澱粉糊0.2ml每天灌胃l次;陽性對照組皮下注射雌二醇0.25ug,連續給葯3日,第4日將小鼠斷頸處死,取出子宮。剔去脂肪組織,用組織天平稱子宮重量,結果給葯組子宮重量明顯高於對照組,丹參酮每天給葯兩次比給葯1次的效果明顯,但其雌激素樣活性比雌二醇弱。  另取22-24g成年雌性小鼠60隻,切除雙側卵巢,3日後分組以2%丹參酮澱粉懸液,每天灌胃兩次,每次0.5ml,對照組給相當量的3%澱粉糊,陽性對照組皮下注射雌二醇,每鼠0.25ug,連續給葯3日,第4日將小鼠斷頸處死,取子宮稱重,結果丹參酮組的小鼠子宮重量與對照組相似,而給雌二醇的小鼠子宮重量明顯增加,由此可見丹參酮的雌激素樣活性與雌二醇的作用有所不同,前者需通過卵巢才起作用。成年雌鼠灌胃給予丹參酮後,陰道殘片出現動情期變化,亦證明其具有雌性激素樣的活性。  14.2.丹參酮的抗雄激素活性:  將體重50-60g雄性大鼠切除雙側睾丸,手術後第5日隨機分成4組,每組7隻。丹參酮組以2%丹參酮澱粉懸液灌胃,1日2次,每次10ml;對照組給相當量的3%澱粉糊,丙酸睾丸酮加丹參酮組兩種藥物同時給劑量同上,連續給葯5日,第6日處死動物,取精囊及前列腺稱重,以精囊、前列腺重/100g體重表示,結果見表28,丙酸睾丸酮組的精囊和前列腺的重量均明顯高於其他3組,有統計學差異,說明丹參酮確有抗丙酸睾丸酮的作用。  15.炮製品的藥理作用:丹參傳統的炮製方法有酒炒、醋炒及生用等,為探討不同炮製方法對藥效的影響,實驗以對由四氯化碳所致家兔急性肝損傷模型進行了觀察。取健康雄性家兔30隻,體重2-2.5kg,隨機分為對照組,生品丹參治療組、酒炒丹參治療組、醋炒丹參治療組等4組;由家兔心臟采血,測定谷丙轉氨酶(SGPT),隨即皮下注射四氯化碳1次(0.5ml/kg),次日各治療組灌胃丹參煎劑(5ml/kg),每天1次,連續用藥6日,對照組灌胃煮沸後放冷的自來水,用法同給葯組,停葯次日再次取血測SGPT,立即處死,剖驗檢查肝臟,並用10%福爾馬林固定。組織切片用蘇木素伊紅染色。部分切片作蘇旦IV脂肪染色。顯微鏡觀察。實驗結束除去實驗過程中出現意外事故的3隻,僅餘27隻動物供分析。結果動物注射四氯化碳後,肝臟出現不同程度的中毒性肝炎病變,小葉中央靜脈不同程度擴張充血,肝細胞腫脹變性,點狀或灶狀壞死,炎細胞浸潤,從表34看出,用藥組與對照組比,都有不同程度減輕肝損傷的作用,以等級序列檢驗,生品及酒炒丹參可明顯減輕細胞壞死(P<0.05和P<0.01)。鏡下可見肝細胞壞死少,細胞變性輕,肝竇顯露,炎細胞浸潤少。而對照組與醋炒組肝細胞變性壞死較重,部分動物肝小葉中心空虛,中央靜脈擴張充血,四周圍殘留擴張的肝竇及增生的吞噬細胞。動物注射四氯化碳後血清SGPT都不同程度升高,對照組增高尤為顯著,治療組增高較少,各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僅生品組和酒炒組差異顯著(P<0.05)。治療組間比較,酒炒與生用無明顯差異(P>0.05)。提示酒炒和醋炒丹參與生品相比,療效並未提高。這對今後臨床使用丹參炮製品提示疑義,值得進一步研究。

    中藥化學成分

    1.丹參 根主含脂溶性的二萜類成分和水溶性的酚酸成分,還含黃酮類,三萜類,甾醇等其他成分。脂溶性成分中,屬醌、酮型結構的有:丹參酮(tanshinone)Ⅰ、ⅡA、ⅡB[1,2]、Ⅴ、Ⅵ[2],隱丹參酮(cryptotanshinone)[1],異丹參酮(isotanshinone)Ⅰ、Ⅱ[3]、ⅡB[4],異隱丹參酮(isocryptotanshi-none)[3],羥基丹參酮(hydroxytanshinone)ⅡA,丹參酸甲酸(methyl tanshinonate)[1],丹參新醌(dan-shexinkum)A、B、C[1]、D[6],二氫異丹參酮(dihydroi-sotanshinone)Ⅰ[7],新隱丹參酮(neocryptotanshinone)[4],去羥新隱丹參酮(deoxyneocryptotanshinone)[8],代號為Ro-090680的2-異丙基-8-甲基菲-3,4-二酮(2-isopropyl-8-methylphenanthrene-3,4-dione)[9],去甲丹參酮(nortanshinone),丹參二醇(tanshindiol)A、B、C[10],丹參新酮(miltirone)[11],1-氫丹參新酮(1-dehy-dromiltirone),1-氫丹參酮(1-dehydrotanshinone)ⅡA[12],1-氫代異隱丹參酮(1-detoisocryptotanshinone)[13],3α-羥基丹參酮(3α-hy-droxytanshinone)ⅡA[10],1,2-二氫丹參醌(1,2-dihydrotan-shinqiunone)[14],醛基丹參酮(formyltanshinenone),亞甲二氫丹參酮(methylenedihydrotanshinone),7β-羥基-8,13-松香二烯-11,12-二酮(7β-hydroxy-8-13-abietadiene-11,12-dione),1,2,5,6-四氫丹參酮(1,2,5,6-teTCMLIBahydrotanshinone)Ⅰ,4-亞甲丹參新酮(4-methylenemiltirone)[15],丹參內酯(tanshinlactone)[17],二氫丹參內酯(dihydrotanshinlactone)[18],丹參螺縮酮內酯(danshen-spiroketallactone),表丹參螺縮酮內酯(epidanshenspiroketallac-tone)[19],丹參螺縮酮內酯Ⅱ[18],就是丹參隱螺內酯(cryptoac-etalide)[20],鼠尾草酮(miltiodiol)[22]。丹參環庚三烯酚酮(miltipolone)[23]等;屬其他類型結構的有:降鼠尾草氧化物(nor-salvioxide)[22],彌羅松酚(ferruginol)[12],鼠尾草酚(salviol)[14],柳杉酚(sugiol)[15]等。水溶性的酚性酸化合物有:丹參酸(sal-vianic acid)A、B、C,丹參酸A又稱丹參素,其結構為D(+)-β-(3,4-二羥基苯基)乳酸[D(+)-β-(3,4-dihydroxyphenyl)lactic acid],丹參酸B是由3分子的丹參素和1分子的咖啡酸(caffeic acid)縮合形成的,就是丹參酚酸B;丹參酸C是2分子丹參素的縮合物[24,25];丹參酚酸(salvianolic acid)A、B、C、D、E、G[26-29];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迷迭香酸甲酯(methyl rosmarinate)[27],紫草酸單甲酯(monomethyl lithospermater),紫草酸二甲酯(dimethyl lithospermate),紫草酸乙酯(ethy lithospermate)[30],紫草酸(lithospermic acid)B[31],原兒茶醛(protocaterchualdehyde),咖啡酸[27],異阿魏酸(isoferulic acid)[30]等。還含黃苓甙(baicalin)[32],異歐前胡內酯(isomperatorin)[13],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β-stiosterol),胡蘿蔔甙(daucosterol)[35],5-(3-羥丙基)-7-甲氧基-2-(3-甲氧基-4-羥苯基)-3-苯並[b]呋喃甲醛[5(3-hydroxypropyl)-7-methoxy-2-(3-methoxy-4-hydroxyphe-nyl)-3-benzo[b]furancarbaldehyde][33],替靠皂甙元(tigo-genin)[1],豆甾醇(stigmasterol)[7]等。  根莖中分得丹參酮ⅠⅡA,ⅡB,隱丹參酮,丹參新醌B,二氫丹參酮Ⅰ,亞甲基丹參醌[34]。  從丹參注射液中得丹參酮Ⅰ,隱丹參酮,異阿魏酸,原兒茶酸,琥珀酸(succinic acid),迷迭香酸,丹參酚酸A[35]。  2.甘西鼠尾草 根含丹參酮Ⅰ、ⅡA[36],ⅡB[37],隱丹參酮,羥基丹參酮,丹參酸甲酯[36],紫丹參酯(prgewaqiunone)A、B,亞甲基丹參醌,1,2-二氫丹參酯[38],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紫丹參萜酸(przewanoic acid)A、B[39],丹參新酯B,丹參內酯,去甲丹參酮,二氫丹參酮Ⅰ[40],紫丹參萜醚(przewalskin)[37],紫丹參呋然酸(przewalskenic acid)A[41],紫丹參蒽醌(przewalskinone),1,5-羥基-3-甲基蒽醌(ziganien)[42],β-谷甾醇[36]。  此外,同屬植物①白花丹參根含有:丹參酮Ⅰ、ⅡA,二氫丹參酮Ⅰ,二氫異丹參酮Ⅰ,陷丹參酮,羥基丹參酮ⅡA,亞甲基丹參醌,丹參酸甲酯,丹參醌B,丹參新酮,去甲丹參酮,Ro-099680,1,2,15,16-四氫丹參醌(1,2,15,16-teTCMLIBahydrotanshi-quinone),丹參醛(tanshinaldehyde)[43]。②擬丹參根含二萜化合物:擬丹參醛(tanshinaldehyde)[44],三萜化合物:2α。3β,24-三羥基烏蘇-12-烯-28-羧酸(2α,3β,24-terhydroxy urs-12-en-oic acid),2α,3α,24-三羥基烏蘇-12-烯-28-羧酸(2α,3α,24-TCMLIB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2α,3α-二羥基烏蘇烯-28-羧酸(2α,3α-d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2α,3β-二羥基烏蘇-12-烯-28-羥酸(2α,3β-d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2α,3α,19-三羥基烏蘇類羥酸(2α,3α,19-TCMLIB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2α,3β,19-三閎基烏蘇-12-烯-28-羧酸(2α-3β,19-TCMLIBihydroxy urs-12-en-28-oic acid),3-O-乙醯基齊墩果酸(3-O-acetyloleanolic acid)[45].

    功效

    活血祛瘀;調經止痛;養血安神;涼血消癰

    考證

    出自《神農本草經》。  1.《綱目》:丹參,處處山中有之。一枝五葉,葉如野蘇而尖,青色,皺毛。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細子,其根皮丹而肉紫。  2.《山東中草藥手冊》:本省有一種白花丹參,形態與丹參極相似,僅花為白色。白花丹參的根,可治痛經、月經不調、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科屬分類

    唇形科

    拉丁文名

    1.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 2.Radix Salviae Przelskii

    葯(毒)理學

    丹參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43g/kg,48小時l次腹腔注射內未見動物死亡,而64g/kg組10隻動物死亡2隻。丹參水提醇溶部分,小鼠1次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80.5±3.1g生葯/kg,丹參或復方丹參注射液,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136.7±3.8g/kg和61.5g±5.3g/1g。(以生葯含量計);家兔每日腹腔注射丹參注射液2.4g/kg或復方丹參注射液3g/kg,連續14日,未見中毒性反應,動物血象、肝腎功能和體重等均無異常改變,實質性臟器除明顯充血外,未見特殊變化。另外,小鼠每日灌胃2%丹參酮混懸溶液0.5ml,連續14日,大鼠每日灌胃2.5ml,連續10日,亦未見毒性。  小白鼠腹腔注射半數致死量:丹參注射液36.7±3.8g/kg,復方丹參注射液61.5±5.26g/kg。麻醉動物靜脈注射此二劑達臨床應用量40-80倍亦無毒性反應;每天給家兔靜脈注射臨床用量的20-30倍連續14天,也未觀察到毒性反應,而且對於血象,肝、腎功能,體重亦無不良影響,實質性臟器除明顯充血外,來見特殊變化。

    主治

    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瘀滯腹痛;心腹疼痛;癥瘕積聚;熱痹腫痛;跌打損傷;熱入營血;煩躁不安;心煩失眠;癰瘡腫毒

    生態環境

    生於海拔120-1300m的山坡、林下草地或溝邊。  生於海拔2100-4050m的林緣、路旁、溝邊灌叢中。

    各家論述

    1.陶弘景:丹參,時人服多眼赤,故應性熱,今雲微寒,恐為謬矣。  2.《綱目》:丹參,按《婦人明理論》雲,四物湯治婦人病,不問產前產後,經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參散,主治與之相同。蓋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滯下,調經脈,其功大類當歸、地黃、芎窮、芍藥故也。  3.《本草經疏》:丹參,《本經》味苦微寒;陶雲性熱無毒,觀其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則似菲寒葯;止煩滿,益氣,及《別錄》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又決非熱葯;當是味苦平微溫。入手、足少陰,足厥陰經。心虛則邪氣客之,為煩滿結氣,久則成痼疾;肝虛則熱甚風生,肝家氣血凝滯,則為症瘕,寒熱積聚;腎虛而寒濕邪客之,則腰脊強,腳痹;入三經而除所苦,則上來諸證自除。苦能泄,溫能散,故又主腸鳴幽幽如走水。久服利人益氣,養血之驗也。北方產者勝。  4.《本草匯言》:丹參,善治血分,去滯生新,調經順脈之葯也。主男婦吐衄、淋溺、崩血之證,或沖任不和而胎動欠安,或產後失調而血室乖戾,或瘀血壅滯而百節攻疼,或經閉不通而小腹作痛,或肝脾鬱結而寒熱無時,或症瘕積聚而脹悶痞塞,或疝氣攻沖而止作無常,或腳膝痹痿而痛重難履,或心腹留氣而腸鳴幽幽,或血脈外障而兩目痛赤,故《明理論》以丹參一物,而有四物之功。補血生血,功過歸、地,調血斂血,力堪芍藥,逐瘀生新,性倍芎勞,婦人諸病,不論胎前產後,皆可常用。  5.《本經逢原》:丹參《本經》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等疾,皆瘀血內滯而化為水之候。止煩滿益氣者,瘀積去而煩滿愈,正氣復也。  6.《本草求真》:丹參,書載能入心包絡破瘀一語,已盡丹參功效矣。然有論其可以生新安胎,調經除煩,養神定志,及一切風痹、崩帶、症瘕、目赤、疝痛、瘡疥腫痛等症,總皆由其瘀去,以見病無不除,非真能以生新安胎,養神定志也。  7.《重慶堂隨筆》:丹參,降而行血,血熱而滯者宜之,故為調經產後要葯。設經早或無血經停,及血少不能養胎而胎不安,與產後血已暢行者,皆不可惑於功兼四物之說,並以其有參之名而濫用之。即使功同四物,則四物湯原治血分受病之葯,並非補血之方,石頑先生已辨之矣。至補心之說,亦非如枸杞、龍眼,真能補心之虛者,以心藏神而主血,心火太動則神不安,丹參清血中之火,故能安神定志;神志安,則心得其益矣。凡溫熱之邪,傳入營分者則用之,亦此義也。若邪在氣分而誤用,則反引邪入營,不可不慎。  8.《本草正義》:丹參,《本經》謂之微寒,陶弘景已疑其誤,繆仲醇亦疑之,至張石頑乃改作微溫。  9.《本經》: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  10.《吳普本草》:治心腹痛。  11.《別錄》: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邢留熱,久服利人。  12.陶弘景:漬酒飲之,療風痹。  13.《藥性論》:治腳弱,疼痹,主中惡;治腹痛,氣作聲音鳴吼。  14.《日華子本草》:養神定志,通利關脈。治冷熱勞,骨節疼痛,四肢不遂;排膿止痛,生肌長肉;破宿血,補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婦人經脈不勻,血邪心煩;惡瘡疥癬,癭贅腫毒,丹毒;頭痛,赤眼,熱溫狂悶。  15.《滇南本草》:補心定志,安神寧心。治健忘怔忡,驚悸不寐。  16.《綱目》:活血,通心包絡。治疝痛。  17.《雲南中草藥選》:活血散瘀,鎮靜止痛。治月經不調,痛經,風濕痹痛,子宮出血,吐血,乳腺炎,癰腫。

    採收和儲藏

    春栽春播於當年採收;秋栽秋播於第2年10-11月地上部枯萎或翌年春季萌發前將全株挖出,除去殘莖葉,攤曬,使極軟化,抖去泥砂(忌用水洗),運回曬至5-6成干。把根捍拔,再曬8-9成干,又捍一次,把鬚根全部捍斷晒乾。

    資源分布

    分布於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分布於甘肅南部、四川醅、雲南西北部、西藏。

    選方

    丹參飲《時方歌括》:治血瘀氣滯;清營湯《溫病條辯》:清營透熱;桃仁紅花煎《素庵醫案》:活血化瘀、理氣通絡。消乳湯《醫學衷中參西錄》:乳癰腫痛;丹參湯《聖惠方》:祛風殺蟲

    用藥禁忌

    無瘀血者慎服。《本草經疏》:妊娠無故勿服。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密被淡黃色柔毛及腺毛。莖四棱形,具槽,上部分枝。葉對生,奇數羽狀香葉;葉柄長1-7cm;小葉通常5,稀3或7片,頂端小葉最大,側生小葉較小,小葉片卵圓形至寬寬卵圓形,長2-7cm,寬0.8-5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斜圓形或寬楔形,邊具圓鋸齒,兩面密被白色柔毛。輪傘花序組成頂生或腑生的總狀花序,每輪有花3-10朵,下部者疏離,上部者密集;苞片披針形,上面無毛,下面略被毛;花萼近鍾狀,紫色;花冠二唇形,藍紫色,長2-2.7cm,上唇直立,呈鐮刀狀,先端微裂,下唇較上唇短,先端3裂,中央裂片較兩側裂片長且大;發育雄蕊2,著生於下唇的中部,伸出花冠外,退化雄蕊2,線形,著生於上唇喉部的兩側,花藥退化成花瓣狀;花盤前方稍膨大;子房上位,4深裂,花柱細長,柱頭2裂,裂片不等。小堅果長圓形,熟時棕色或黑色,長約3.2cm,徑1.5mm,包於宿萼中。花期5-9月,果期8-10月。  多年生草本,高達60cm。根粗壯,直伸,圓住菜,據曲或成辮狀,外皮紅褐色,長15-40cm。莖直立,自基部分枝,密被短柔毛。單葉,基生或莖出,均具長柄;莖生葉對生,葉片三角狀或橢圓狀越形,先端銳尖,基部心形或截形,邊緣具三角狀或半圓狀牙齒,上面綠色,被微硬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絨毛。輪傘花序2-4花組成總狀花序;苞片卵圓形或橢圓形;花萼鐘形,外面密被長腺毛,二唇形;花冠二唇形,紫紅色,外被疏柔毛,內面離基部3-5mm有斜向疏柔毛毛環;能育雄蕊2,生於冠筒喉部的前方,花絲扁平,比葯隔長,退化雄蕊2,生於冠喉產中的後方;子房溶4裂,花柱略伸出花冠外,先端不等2淺裂。小堅果4,倒卵圓形,雄褐色。花期5-8月。

    不良反應及治療

    丹參及其製劑毒性較小,但臨床應用時亦有副作用出現的報道。由丹參及其製劑引起的副作用主要有過敏、頭痛、頭暈、心悸、氣短及口乾、腹脹等。馬利傑報道1例患者因靜滴復方丹參注射液後出現皮隱疹,發現及噁心嘔吐等癥狀。3例靜滴丹參注射液後引起過敏反應。2例應用丹參注射液引起過敏性葯疹,患者四肢出現散在性丘疹,伴有奇癢,經用抗過敏藥物治療而緩解。陶冶報道服用丹參製劑後引起的過敏,主要表現為哮喘。有1患者,靜滴復方丹參注射液後,出現呼吸急促,口唇發紺,兩肺聞及廣泛的哮鳴音。有的女患者尤其在月經期間使用丹參或復方丹參後,出現月經量增多。張鐵等報道5例冠心病或病毒性心肌炎的女性患者,在靜滴丹參針劑出現月經量增多,牙齦出血而造成血色素下降,出現頭痛乏力等癥狀。也有報道,丹參注射液靜脈點滴致休克2例及引起心絞痛1例,胸悶、憋氣、心率加快1例,致室性心率失常及頸部水腫1例。丹參及其製劑對神經系統的副作用表現為頭暈、頭痛、煩噪不安、發熱等,龔達五報道1例口服復方丹參片,靜滴復方丹參針引起劇烈頭痛。另1例靜滴復方丹參注射液引起劇烈頭痛,面紫黑暗,噁心嘔吐。此外,尚有應用復方丹參注射液致肝損害1例,及引起靜脈炎1例。

    功效分類

    活血祛瘀葯;安神葯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和濕潤氣候,耐寒,適應性強。以地勢向陽,土層深厚,中等肥力,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種子、分根或扦插繁殖。種子繁殖:採收6月以後成熟的種子,陳種子不宜採用。可隨采隨播或秋季9月播種,北方多為春播,在3-4月條播或或點播,行株距(25-40)cm×(20-30)cm,每1hm2播種量約7.5kg。分根繁殖:南方各地多在2-3月,隨挖隨栽(華北在3-4月),種根應選中上段萌芽力強的部分,直徑0.7-1cm,健壯、無病蟲、皮紅的一年生根為好,不能用老根、細根作種,選好的根條掰成約5cm節段,按行株距各25-30cm開穴,深5-7cm,每穴放入根條1-2段,邊掰邊栽,覆土約3cm。每1hm2用種根375-600kg。  田間管理 生長期中耕除草3次,第1次在返青工出苗後,苗高6cm時進行,第2次在6月,第3次在7-8月,封壟後不再進行。追肥結合中耕除草進行2-3次,第1次以氮肥為主,以後配施磷鉀肥。遇乾旱天氣要灌水,雨季及時排水,以免爛根。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葉斑病,要及清除基部病葉,注意排水,冬季處理殘株。菌核病,可實行水旱輪作,疏溝排水,及時拔除病株,並用50%氯硝胺0.5kg加石灰10kg,撒在病株莖基及土面,防止蔓延。或用50%速克靈1000倍液澆灌。根腐病,可實行輪作,選用健壯無病種苗,發病初期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澆灌。還有根結線蟲害等為害。蟲害有粉紋夜蛾,可在幼齡期噴90%敵百蟲800倍液防治。棉鈴蟲可在蕾期噴50%鋅硫磷乳油1500倍防治。

    炮製方法

    揀凈雜質,除去根莖,洗凈,撈出,潤透後切片,晾乾。炒丹參:取丹參片放入鍋內,以文火炒至微有焦斑為度,取出,放涼。《品彙精要》:去蘆,銼碎用。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1)丹參 根莖粗大,頂端有時殘卵紅紫色或灰褐色莖基。根1至數條,磚紅色或紅棕色,長圓柱形,直或彎曲,有時有分枝和根須,長10-20cm,直徑0.2-1cm,表面具縱皺紋及鬚根痕;老根栓皮灰褐色或棕褐色,常呈鱗片狀脫落,露出紅棕構新栓皮,有時皮部裂開,顯出白色的木部。質堅硬,易折斷,斷面不平坦,角質樣或纖維性。形成層環明顯,木部黃白色,導管放射狀排列。氣微香,味淡,微苦澀。  (2)甘西鼠尾草 根頭部粗短或叢生2至數個直立的細長莖基,根莖直徑0.5-1cm,長1-4cm,並有灰褐色殘留莖基及鱗葉,被灰白色絨毛。主根明顯,紅褐色,圓錐形,一般不分枝,偶見下部呈分叉或分枝,直徑0.3-5cm,長15-40cm,直或彎曲,根須稀少;較粗的根多由一至數股扭曲成索狀,具眾多縱溝紋,灰褐色老栓皮常鱗片狀或條狀脫落,露出紅褐色新栓皮,枯朽泡松。質硬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露出多個黃白色點狀導管群,維管束群外為枯朽木栓組織;細根質較堅硬,木栓層紅棕色,皮部灰白色或棕褐色,形成層環明顯,木質部灰褐色。  顯微鑒定 根橫切面 (1)丹參 木栓層3-7列,木栓細胞長方形,切向延長,壁非木化或微木化;外側有時可見落皮層。皮層窄,纖維單個散在或2-6個成群,直徑7-32μm,壁厚4-13μm,孔溝放射狀,層紋細密。韌皮部較窄,由篩管群和薄壁細胞組成,形成層明顯成環。木質部寬廣,4-12束呈放射狀排列,有些相鄰的束在內側合併,導管類圓形或多角形,有的略徑向延長,直徑15-65μm,單個散在或2-12個成群,徑向排列或切向排列;木纖維發達,多成群分布於大導管周圍;有的木質部束內1-2群木化薄壁細胞;中心可見四原型初生木質部;木射線寬廣,射線細胞多木化增厚。  (2)甘西鼠尾草 木栓細胞3-5列,細胞長方形,外有落皮層。皮層較寬,薄壁細朐較小,類圓形或長方形。韌皮部較窄,細胞少,排列緊密。形成層較明顯,呈彎曲環狀。木質部6-8束事放射狀排列;導管多角形,直徑5-90μm,單位個散在或2-7個成群,切向排列或微向排列;木纖維位於木質部內側,成群分布於導管周圍。  粗根中可見多個木栓組織環將中柱分割為數束。

    性味

    味苦;性微寒

    中藥化學鑒定

    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取粉末2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氯仿迴流提取至無色,回收氯仿,加氯信1ml,溶解作為樣品溶液。另取丹參酮ⅡB與隱丹參酮的氯仿液作對照品溶液。在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分別點上述兩種溶液,以苯-甲醇(9:1)展開20cm,取出晾乾。樣品溶液色譜在與對照品溶液色譜的相應位置,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中藥製藥工藝

    [商品規格]商品有野生和家種品。野生品為統貨。家種品按粗細分為二等。一等:主根上中部直徑在1cm以上;二等:主根上中部直徑1cm以下,但不得低於4mm。

    藥材基源

    為唇形科植物丹參和甘西鼠尾草的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5g,大劑量可用至30g。

    出處《中華本草》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就診醫生的指導。
    推薦閱讀:

    身上出現這些癥狀要警惕,可能是卵巢癌發出的信號!|婦科疾病知識百科 第34期
    夏季養生小常識 夏季養生知識大全 夏日養生要注意什麼?
    【超級知識貼】典出帝王的50個成語及其典故
    知識 | 古人是如何過清明節的?

    TAG:知識 | 中醫 | 丹參 | 知識庫 | 古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