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龍泉青瓷審美認識

說到中國陶瓷史上的北宋,很多人會聯想到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這五大名窯開啟北宋成為瓷器藝術的「盛世」。為什麼五大名窯都出現在北宋?從某種程度上說,跟一個時代的審美緊密相關。單說一個宋徽宗,政治上雖昏庸無能,窮奢極欲,藝術方面,卻是天賦非凡,才華橫溢,堪稱大師級人物。更重要的是,「宣政間,京師自置燒造,名曰官窯」,徽宗時期設立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官窯」,儘管北宋官窯的面目至今撲朔迷離,徽宗對瓷器的看重毋庸置疑,而「北宋官窯器」必定是徽宗時期審美高度的一個巔峰。

對於五大名窯的推崇由古至今,國際大拍上汝窯價格動輒上億已是司空見慣,近年來,定窯的價格也開始走強,已拍出過億高價,這說明,我們的收藏者在審美上、認識上不斷提高。對於五大名窯此處不作進一步展開,只是藉此說明在北宋這樣一個大環境里,對於瓷器藝術的最高追求。我們今天所說的主題仍然是龍泉窯,五大名窯諸多窯場大多在北方,龍泉窯則屬於南方的青瓷系統。

一直以來,北宋龍泉窯處於被輕視被忽略的境地,這種狀況和相關考古工作沒有跟上去有很大關係。對於北宋龍泉窯的評價,最普遍的是一個「粗」字。北宋龍泉確有粗糙的一面,但不是全部,這樣的認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此外,很多人認為龍泉窯的高峰在南宋,甚至是南宋晚期,梅子青、粉青出現後才走上巔峰的,此種輕北宋而重南宋的觀點一直佔主流地位,其實也是不夠全面的。

龍泉窯在唐代及之前與越窯接近,很難區分,從唐五代尤其是五代,越窯鼎盛的同一時期開始,逐步因地制宜改進提高,形成自身特色,此時已能夠明確區分越窯與龍泉。而經過五代時期的技術積累,北宋龍泉窯的風格已更加鮮明,此時已脫離對越窯的模仿,與某些窯口的相通處也更多是一種借鑒。但北宋藏品較粗的現象也是不爭的事實,宋人文獻中就指出「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這一現實問題主要集中在北宋早期。「宣和中,禁庭制樣須索,益加工巧」,由於朝廷的介入,龍泉窯在北宋晚期也出現精工細作的精品。

從器物上看,北宋早期的龍泉窯產品繼承了唐五代的風格,出現大量的五管瓶、塔式瓶,碗盤,壺等生活實用器、冥器,大部分器物做工的確較粗。這些器物除了反映出當時的制瓷水準,也反映了當地的葬俗文化,地方特色濃厚,地域性較強,說明當時以自產自銷的格局為主。而到了北宋中晚期,龍泉窯的器物種類大大豐富,造型精準、秀美,有突出性的提高,其中不乏精品的存在。比如我們龍泉窯交流群里的這件小洗,直徑12.5厘米,高2厘米,胎體超薄,胎質細膩而白,製作規矩,平足墊燒,底心刻水波紋,線條流暢而剛勁有力,有金屬般的錚錚鋼利之感。此類造型及工藝風格和汝窯、定窯有一致性。這說明,北宋龍泉窯的審美也受到汝窯、定窯等同時代名窯的影響,面對瓷器模仿金銀器的潮流,北宋龍泉窯並不故步自封,而是積極跟上時代的步伐。

這件小洗,釉色淡青,與汝窯的天青有某種共性,釉雖不厚,卻也淡雅寂靜,更重要的是其所代表的北宋審美風格,注重風骨、注重形制、注重力感,一如瘦金體的硬朗秀挺,鏗鏘有力。相比之下,南宋龍泉的同類造型未免遜色,南宋注重釉的裝飾和質感,其所追求的更多是釉面之美。作個不恰當的比方,北宋所重的,是一個人的骨架,骨架稜角分明,比例得當,是美之根本,而南宋呢,看重的是外表的修飾,佛要金裝,人要衣裝,衣飾之美可彌補內在的不足。如此理解,則南北宋的區別非常明了。

不過,南宋精品易得關注,北宋佳器則容易溜過。比如這件小膽瓶,也是我們交流群里的,高度是15.6厘米,是北宋龍泉精益求精的代表作。此件膽瓶若不察底胎,很多人會當作一般的南宋器物,實際上,其墊燒方法正是典型的北宋工藝。其次,此瓶釉面的玻化程度較高,透徹能見胎骨,若南宋石灰鹼釉,釉層加厚,乳濁感加強,則見不到胎骨。再者,南宋時期尤其南宋早期也有很多這類膽瓶造型,但一般口部變大,頸部變粗,形制沒有這般秀氣,其時代風格特徵是完全不同的。這類瓶子也即我之前講過的自賞插花瓶式,與那些裝有輔耳,尺寸較大的供養插花瓶式是有區別的。而就藝術造詣而言,個人認為,自賞插花的小精品往往高過相對碩大的供養插花瓶。

以上是我對於北宋龍泉的一些淺見,要識別北宋龍泉精品,我們還需要儲備較為全面的各類知識,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考古的……功課做足了,慧眼自來。

註:本公眾平台文章均系葉英挺館長原創,如需轉載引用請註明作者和出處。原創不易,請自覺尊重個人勞動成果。

葉英挺館長微信號:qingci893923,歡迎交流探討。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閱讀、學習最新的龍泉窯知識,盡在麗水市處州青瓷博物館。

推薦閱讀:

夜訪——北宋占卜大師邵雍洛陽故居
中國美術史:第二節 北宋前中期的繪畫
令人痛恨的北宋六賊最後的下場是怎麼樣的?
編劇「右玉論劍」:劇作中心制刻不容緩—宋方金首先開炮!
北宋許道寧作品欣賞

TAG:審美 | 北宋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