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言】「埋單」與「買單」
秦始皇統一文字,是一件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偉大事件,通過統一文字,儘管天南地北的華夏人發音有差別,但對同一個漢字的基本含義和用法是相互通達的,發音不同,文書相同。但各地方言辭彙用漢字表達出來,如果靠只是望文生義,往往就會產生歧義,甚至出現笑話。如粵語中的「細蚊仔」就是指普通話中的「小孩兒」;「臊蝦」指的是「嬰兒」,「老豆」指的是「爸爸」,「一腳踢」即「一人承擔」, 「夾手夾腳」即「一起動手」, 「偷雞」指「上班工作時間溜走」, 「大洗」即「花錢過度」, 「一盆」即「一萬元」等等。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盛行的南風北漸風氣,閩台港粵方言辭彙,也不斷隨之進入北方人的日常生活中,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大概就是「埋單」了。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是在改革開放不久,一次去南京出差的時候,當時在南京大廠鎮一個飯店裡聚餐,結束時,做東朋友向服務員喊「埋單」,服務員有禮貌地過來,拿出菜單核對無誤後,結了賬,然後從櫃檯上取回一張發票,交給這位朋友。哦!我覺得明白了,「買單」是結賬的「時髦辭彙」,酒飯費用報銷當然就得有單據、發票之類的憑證,花錢結完張,人家給開一張單據,就等於花錢「買單」。有時在報刊雜誌上看到把「買單」寫成「埋單」,認為是人家寫了錯別字。按著字面理解「埋單」就是把單據埋起來或隱藏起來,這與憑單據報銷不相符。
這個詞在頭腦中縈繞了多年。後來,接觸到幾位廣東的朋友,才恍然大悟。原來「埋單」不是改革的新辭彙,而是廣州一帶的粵語老方言。
粵語的「埋」字,有多個含義,其中,有歸攏、接近、聚合、結算等含意,例如「埋口」即「傷口癒合」, 「埋份」即「參與一份」,「埋堆」即「扎堆、聚在一起」,還有「埋身」(近身)、「埋位」(入座)、「埋尾」(收尾); 「埋數」 (把匯總數據)。
過去,廣州人有先飲用後結賬的傳統,至茶樓酒肆,食畢開單結賬,就叫做「埋單」。 其中有三層意思:一是提醒服務員「行埋來」(即「走過來」),「埋」乃「靠近」,含有貼身服務方便顧客之意;二是要求服務員隨時「記埋」(即「記下來」)隨時記錄,讓顧客明白自己的消費,這「埋」,便有「積累」的含義;三是用餐結束時,服務員已經把顧客的消費數額預先「埋好」(即「算好」),以免顧客久等結賬耽誤時間,「埋」還有 「執埋」(分類清點)含義,所以「埋單」
就是「結算」、「開單」的意思。
因此在在飯店裡付錢結賬叫「埋單」是對的,而「買單」是不對的。現在「埋單」又引申為「承擔責任」,例如:「除了問題,誰來埋單?」
在粵語里,其實也存在「買單」一詞。但其含義不是結賬,
粵語中的「買單」一詞,在廣州是指「提貨單」。起源於廣州與異地之間商業票據的往來,在本地付款,到異地取貨,當地的付款「買」到的不是貨物,而是一紙「提單」。憑該提單就可到異地去提貨,這種交款「買提單」的方式,就叫做「買單」。 如「廣州買單,香港提貨」等等。
由此可見,「埋單」與「買單」兩者還是有根本區別的,最好不要不懂裝懂,鬧出笑話來。
不少人總認為北方話才是「漢語正宗」,其實通過語言家研究證明,南方的客家話才是漢語的活化石。客家話的發源地正是中原的開封一帶,今天北方的漢語是古漢語與諸如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滿族等北方少數民族語言雜交融合而成的。客家人是魏晉南北朝以來北方士族、百姓為逃避戰亂,遷徙到南方取得中原人,他們不忘「族音」,在語言中仍保留了許多「華夏正聲」 ,普通話只有四個聲調,而粵語卻把上古語的9個聲調完全保留了下來。在普通話中,有些漢字的原意已經消失或淡化了,但粵語中仍然保留了原意,例如「走」,原意是「奔跑」,《說文》:「走,趨也。」《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樂府詩集·木蘭詩》:「兩兔傍地走」等等。但在現代漢語中一般理解為「行走、步行」,而粵語中的「走」仍然是指「跑」;再如「企」,原本指踮著腳看,含有「站立」的意思,「企鵝」之「企」即用此意,今多用為盼望的意思,但在粵語中仍把站立叫做「企」。 古漢語第三人稱他作「渠」,粵語作「佢」。 「吃飯」粵語中 叫「食飯」, 這與《論語.學而》中「君子食無求飽」一致。還有粵語:幾時(什麼時候)、第日(改天),「打甂爐」(吃火鍋,常寫作「打邊爐」,「甂爐」為一種古炊具),普通話的「鍋」粵語叫「鑊」(鑊是古代的大鍋)粵語中把「叫「畀」, 如,「畀面」(給面子)、「送禮物畀佢」(送禮物給他)等,這正是古漢語相同,如《詩經》:「投畀豺虎」、「彼妹者子,何以畀之?」等等。
推薦閱讀:
※廣告牌年久失修墜落砸轎車 物業失責須為損失「買單」
※駐日美軍連闖大禍,日本大怒卻無可奈何,還為美軍買單7千多億
※基礎英語口語系列:買單
※敘利亞惹禍全球買單 權錢交易的終極悲劇
※為愛買單
TAG:買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