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生命中發生什麼,就觀察你的心就可以了
前面我們講到庚六識大圓通,識大圓通它的重點就是,不管我們生命當中發生什麼事情,你就觀察你的心就可以了,因為心是根本。從唯識的角度,唯識所現的關鍵在唯識所住。在唯識學的思想,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盡量不要住在事相,而是住在道理。我們從事相思考,你是障礙重重,永遠跳不出去的;你從道理上思考,你會發覺每一個法,都是順逆皆方便,對你都會有幫助。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情,在你的生命成長過程中,都扮演一種不可缺少的增上力量,就是從道理來思考。
從經文上來看,彌勒菩薩出家的時候,煩惱不輕,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啊!但是偉大的日月燈佛並沒有去訶責他,因為訶責也沒有用,他也不是故意的,這是他的習氣。佛法重視的是方法,你掌握了一個正確的方法,你就會出現真實的功德,諸法因緣生嘛!你上了正確的高速公路,他就會被帶到一個正確的目標去。所以日月燈佛就告訴彌勒菩薩說:「沒關係,你煩惱重不怕,佛法多的是法門啊。」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嘛。佛教裡面不怕你煩惱重,就怕你不修學。所以他就不斷地告訴他:「你現在老是遇到這些名利啊、權貴啊…你不要住在外境,你就觀察你這一念心,只要把心安住在真理就可以了。」那麼他這樣子做,會有什麼樣結果?
我們看經文:【歷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凈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歷劫以來,他就是不斷地觀察這一念心,經常把心安住在真理,而不是住在事相上。以這個真理為住,歷劫以來,以此「唯心三昧」來侍奉恆沙諸佛。這時候,他這種追求世俗名利的這種習氣、這個顛倒想,消滅無餘啊!因為一個人他會產生煩惱,他肯定向外攀緣,一定住在事相。所以《楞嚴經》它是從根本對治,把你那種有所得心除掉以後,這些枝葉花果自然消失掉了。
不過蕅益大師說,這裡的歇滅無有是指他遠離粗的煩惱,就是遠離遍計執,但是沒有離開依他起。他知道外境是內心所變現的,所以沒有什麼好執著的,都是虛妄的。但是他對於能變現的那一念心——依他起的心,還是有所住,他遠離外境的住,但是他沒有遠離對內心的住。
他在什麼時候才有真實的成就呢?等到燃燈佛出現於世的時候,他把那個能變現的、明了的心——依他起,也把它放掉,這時候遠離外境的執取,也遠離內心的執取,成就無上妙圓識心三昧。這個以唯識學來說,是證得圓成實性,遠離遍計執也遠離依他起。「遍計執」指的是外境的執取,「依他起」是內心的執取。這時候他所覺悟的真理是什麼呢?所有的聖道,一定是對真理的覺悟。我們看他是怎麼覺悟的。
他能夠看到無窮盡的虛空,在虛空當中十方的國土,這個國土當中有凈穢有無。這個「凈」是清凈的四聖法界,這個「穢」是染污的六凡法界,那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呢?有——從依他起的角度、從因緣果報,有它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叫做因緣有。從本性來觀它是自性空,叫「無」。所以說,這個世界到底有還是沒有?那得從什麼角度來看。從因緣來看,它的確有它的假相;但是從它的真實義來看,它的確是本來無一物的。那麼這些凈穢有無,都是怎麼回事呢?都是我當下一念心之所變現。所以我了如是唯心識現的緣故,我現在能夠一念心識流出無量的功德莊嚴。
佛陀在《楞嚴經》的前文,有一段講到:凡夫的一念心啊,流出種種的障礙,你「汝暫舉心,塵勞先起」。為什麼你起心動念就煩惱重重?為什麼佛陀心一動,那是無量的功德自在呢?這個地方佛陀說:「你應該去好好反省你出了什麼問題。」我們的心跟佛陀的心,本質是沒有差別,但是我們的心,怎麼就被我們操作得這麼的複雜障礙呢?這是因為我們的心有所住,不是我們本質有問題,是我們的作用出了差錯。
如果我們能夠把心帶回家,你看:一念心識流出無量的功德莊嚴,而蒙佛陀授記,次補佛位,是賢劫未來的第五尊佛。釋迦牟尼佛第四尊,他是第五尊。「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我整個下手處就是觀察一切法都是我一念心所變現的,而成就識心圓明。從一念的心識當中,成就圓滿的智慧,而悟入了圓成實性。圓成實性就是二空真如,就是我們回歸到一念心性叫圓成實性。
遠離依他跟遍計執,我們前面說過,先遠離遍計執,再遠離依他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斯為第一。
本文選自:佛弟子文庫
推薦閱讀:
※【唐湘岳走基層】生命線:記永興縣蛇醫曽憲國
※生命杵 (一個迷你型的約櫃)
※誰強迫了你的人生
※生命哲學創始人柏格森是如何看待世界的?
TAG: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