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家譜序言40篇範文欣賞(上)

陳氏家譜舊序(朱熹撰寫)

家法之建,仿於諸侯別子,而士庶之宗,則惟其所始焉。或姓或氏,或地域或謚,爵則稱宗,宗之於族也,有本姓以合庶姓,有綴食以系群情,孫之於祖也,有植祫以省大事,有齊衰以服三月,百世而婚姻不通,周道然也。上溯夏殷,何莫不然,故其跡泯(未混),末季七族九宗,猶資周王封國之重,及王轍東,世臣淪喪,樂卻降在皂隸(穿黑衣的官差衙役),從五皆為圭篳,宗法始蕩然也。所賴以維持者,獨周官莫繁世(一作獨國官繫世系),辨昭穆之制存焉爾,此譜帙所從出也。譜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穎川陳氏,出先媯姓侯爵(侯國),自帝舜之後,傳於有虞,虞幕裔孫閼父為周武陶王,能利器用,王賴之,以元女太姬下嫁其子滿,而封諸陳,使奉虞祀(祭),滿謚胡,公生申公犀,犀而下傳十世,子孫散處,遂以國為氏,敦讀書,說禮樂,綬若若而印累累,匪朝伊夕矣。但世歷既久,從遷不定,或移家於八閩,或築室於三吳,或寄跡於浙東,或寓居於古歙,椒聊遠條,幾不知有原本矣,然千流萬派,歸一原,葉茂枝蘩,不離一本。其名之最著者,莫如太邱先生實(即東漢陳實)其子元方、季方,世稱二雄,鳳毛麟角,豈虛豈虛語哉,元方子群美才懿,歷仕魏帝,清節馳聲。傳霸先,梁祚下移,生民塗炭,相機觀變,應天順人,非擇而取之也。厥後王(一作伯宣)為海內文宗,奉公為教子令范,天下已任。擅著作之奇才者,非古靈先生歟!與義河目海口,所賦梅詩,徽宗有見晚之嘆。建(見)炎人恭大政,其出處氣節,翰墨文章,為中與大臣之冠。協贊大議,社稷之勛臣者,非魯公、文正公康伯歟,蓋一世芳躅,千古播揚,一葉雲礽,景行靡替。但人情以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一經疏(流)遠,視若途人。然昭穆既明,本原自辨,後有作者,果能追念前由,無忘厥祖,披圖按籍,孝思勃生,則勉旃不怠,庶興前業矣。

陳氏族譜源流序--王陽明

自五宗九族之禮不行於天下,後世凡通能都大邑之間,號稱巨室(族),而能僅譜其家者,不多得矣,若進而能譜其族者,則尤鮮焉!況推及天下同源異流者哉!能推及天下同源異游流,必其心之仁,志之遠,力之徤、而學問之充博也。會祁間庠士陳君堅,一日思欲矯世俗之弊,溯本尋源,合陳姓而一之,其固大有功於陳氏矣!然便千萬世之下,步塵蹈跡,倫理得以不冺,昭穆得以常明,維持名教於誠心真切之地,又誰之功耶,此此余喜得於觀創見,而不容以辭請也,按陳之先本媯姓,出於胡公滿,受周武王之封於陳,世(以)主虞帝之祀,傳至愍公越,為楚所並,子孫因以國氏,贏秦之季,有曰平者,即越之十世孫也,家於陽武戶牗,與張子房同為高帝謀臣,封戶牖侯,拜相光顯天下。

(漢)元帝時,有諱湯者,又以平六代孫,拜西城副校尉。奉使方外,誅斬郅支單于及閼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餘級,功上,錫爵關內侯,於平有光,湯之後,移家穎川。七傳而生文范先生實(寔),以節義風四方,至謂在曰:寧為弄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厥子六皆賢,而元方、季方為最,世稱難兄難弟,殆本諸此。自是潁川之陳亦著,二方之子孫亦盛,顯於魏同,丕播於晉,大行於宋、齊、梁、陳之間,如大司空群,尚書僕射泰,至諱逵而遷長城者,皆元方之後也。高源太守閠魏主簿,譚至為福建節度使,曰:邁而遷莆田者皆季方之後也,季方之後居蒲為多,泉、福、建、安之境次之,宋元間罕有會者,故其派無傳焉。

長城自逵之後十一(應為19?)世生武帝霸,繼梁而有天下,傳五君凡三十三年,故當時膏腴之地多為陳氏所居。

有曰新安者,則伯固[新安王,妃孔氏]之封,而其後居家績溪若崇德(今浙江石門)、昌溪、霞溪(池州)、陳村(今江蘇徐州)古山陘之雲岑、昌化義千,類皆績溪之分派也。

有曰宜都者則叔明[宜都王,妃方氏]之受封而而其後移家德安[今九江市德安],皆寧州,武寧[今九江市武寧,在柘zhe林水庫上游],興國[今贛州市興國],安義[今南康義安],高安[今南昌市高安市],南昌,靖安[今南昌市靖安],建昌,豐城,瑞昌瑞昌[今九江市瑞昌市],奉新[今南昌市奉新],武昌[今湖北省武昌市],奉新,武昌類皆德安之分派也。

有曰湘東[長沙]者,則叔平[湘東王,妃丁氏]之受封,而其後居家歙[安徽歙縣]之黃墩,若樂平[江西上饒市]、臨淮[安徽鳳陽]、定海[今浙江寧波]、永嘉[今浙江溫州]、崑山[江蘇蘇州]、金華[今浙江金華]、靈璧[安徽鳳陽],類皆黃墩之分派也。

有曰豫章者,則叔英(豫章王,妃田氏)之受封,而其後移家吉州[江西吉安]黃金鄉,若城東聚星街、吉水[吉安市吉水縣]、赤岸[赤水縣地]、崇仁[江西撫州]丹桂里、新淦[江西臨江]之潤陂、大塘、清江[臨江市清江縣]之黃龍潭、類皆黃金鄉之分派也(伯)仁,[妃褚氏]受封於廬陵[江西吉安]、而安陸、新昌、大姑、信灃、新田[永州市]、濘州、沙市、宣城、長安諸派皆祖之。(仁受封於廬陵而安陸新昌大姑,信豐,新田,寧州杉市宣城長安諸派,皆祖之,)允[叔寶子,封吳興王,妃宋氏]受封於吳興[浙江湖州烏程縣],而平湖[浙江市]、延津[河南衛輝縣]、 嘉興、東陽[浙江金華市]、義烏、璉市[湖州歸安]、海鹽[嘉興市]、乍浦[嘉興平湖]諸派皆祖之。庄[叔庄,封會稽王,妃夏氏]受封於會稽[紹興市],而鳳陽、塗山[鳳陽懷遠縣]、廣德苦竹墩、台州狀元塘諸派皆祖之。獻[叔獻,封河東王,妃余氏]受封於河東[山西],原武[開封市]、鄢陵[河南歸德]、寧祥、祥符[開封市]、時和[鞏昌西]、臨穎[許昌]、新鄭[開封市]諸派皆祖之。(受封於河南而原武寧陵祥符時和臨潁新鄭諸派皆祖之) 儼[叔儼,封潯陽王,妃余氏]受封於潯陽,而安仁、太原、陳營[河南陳留]、南河[開封河陰]、鄱陽、南村[河南黽池]、貴溪[江西]、永豐[吉安]諸派皆祖之。(儼受封於尋陽而安仁大原陳營南河鄱陽南材貲溪永豐諸派皆祖之) 虞[叔虞,封武昌王,妃田氏]受封於武昌,而江夏[武昌]、金沙[長沙市]、竹牌[黃州蘄水]、團風[黃岡市]、荊、襄諸派皆祖之。(虞受封於武昌而江夏金沙竹牌軒風荊襄諸派皆祖之)若赭山、山陰、淮陽、遂昌、奉化、烏城、無錫、常、鎮之派則自恬王[叔寶子,封錢塘王,妃諶氏]於錢塘、儉王[叔儉,封南安王,妃干氏]於南安始也。鄱陽、大園、南昌、石橋、進賢、羅岺、湖楠之派則自山王[伯山,妃樂氏]於鄱陽。

謨王[叔謨,妃胥氏]於巴東[川東]始也。至於西川東門[成都],又由太子深避隋所遷,而後亦移家保寧[成都]新井[成都南浦縣],而卒宏大家聲,如三堯者,亦有奉節[四川]出鎮,因家浮梁[江西饒州]、鹽倉嶺[江西浮梁地],而歿能死職廟祀,如大夫軼者,亦有宦遊江逝[浙江],愛其山水佳勝,而家桐盧[浙江],如觀察使輕者,若吉水長松(一作重慶南川)、鄱陽禮城、婺源霍口[安徽]則托始於新井;而瓜分子折;如樂之城南[江西樂平],婺[安徽婺源]之金闡、五馬、鳳山沙源;又或有自禮城、自霍口者,與夫祁[安徽祁門]之竹源,休[安徽休寧]之陳村、浮[江西浮梁]之引京、下連、鎮市,則肇跡於鹽倉嶺;而溪殊徑別,如祁之西方村、程村、磻溪,宣化[廣西南寧]、崇善[廣西太平]、棕櫚[廣西南寧宣化地]、谷木;如建德[江蘇池州]小梅、青陽、灣里[青陽地];休之水潭、潛阜、羅塢;歙之慈孝坊、太平[寧州]之西鄉;又或有自竹源、自陳村者也。

至於祁門東山,則系出叔達封義陽王,居長安藍田,而其後移家閩之莆田、贛州之馬頭、吉安之廬陵縣大湖塘鳳凰山;若西蜀之閬中,如三堯者;茶陵之東鄉,如四漢者;分遷不一,若馬頭、蒲江、陵尾、長沖後港,祁陽、宜章、全州,永興、耒陽、塘村[興寧縣]、石墩[興寧縣]、攸水、馬頭香山嶺、攸縣東江鄉、馬兜[江西安成]、石陂、栗源堡、葛田、文江[吉水]、類皆藍田之分派也(有曰義陽者則叔達之受封,而其後移家玉山、隱螿,若半x口大門裡陽戈、榮錦、坊德、興之陳源暖川齊村上饒沙溪類皆隱分派也。)其餘或出彼入此,或出此入彼,殆如斷絲散繩,誠不可頭緒也。

[後]唐[明宗李嗣源]天成間,有天麒、萬鎰君子者,一倡是會,於是而相從三百餘支,繼之宋開慶,則得半焉,繼之以元至正,則又半焉。自後各望其地,各宗其譜,雖咫尺之間(雖咫尺之遠),而有泰越之分。回視古人家天下之心,殆天壤矣!(殆霄壞矣),今觀二陳君之為是,豈直家天下云乎哉!散於天下,收於廟中,國之制也;散於天下,收於譜中,家之訓也。陳君之意,蓋欲拔澆漓之俗,挽回純樸之風。使族之人,各自其身推及於其父,自其父推及於其祖。自其祖推及於其曾祖,自曾祖推及於其高祖,又自高祖而推及於無窮焉!則吾同身者,同吾祖者,同吾曾祖者,同吾高祖,同吾世分祖者,雖有親有疎,有遠有近,貧富貴賤,知愚,有賢有不肖之不同,自祖宗視之,則皆子孫也,(何有親疏、遠近、貧富、貴賤、智愚、賢不肖之分?則親之於疏,思如何而敦睦之;近之於遠,思如何而時會之;富之於貧,思如何而周恤之;貴之於賤,思如何而維持之;智之於愚,賢之於不肖,思如何而勸勉之。)殆見好惡相同憂樂相共,音問相通,聲勢相倚,綱紀相扶,有無相濟,,出入相友,會遇相接,德業相勤,過失相規,農未相貲,商賈相合,水火盜賊相顧,疾病患難想恤,婚姻死喪相助,(乎弱,眾不暴乎寡,大不欺乎小,)一宗之中和氣周流仁風霶濡,上無愧於祖宗,次無愧於大家,次無愧於斯譜矣,善哉。

陳君之為是也,(然其輯譜牒、表世系、敘節略、寫遺像,即所謂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或者指為無益之舉,此不知譜者也,烏足為陳君議哉!)故曰能推乃天下同源異流,(不欲其異,而欲其同),其心之仁、志之遠、力之建、而學問之充博也,嗟呼!舉萬鈞之鼎,必烏獲;而後能游千仞之淵、必津人;而後可勝斯任者,余固知非在斯人也。然譜學失傳久矣!感發而興起者亦多也,求如是譜,光明正大,簡切真實而易觀者,蓋寥寥焉!余以是又知陳君為經綸之手,而是譜信哉為大成也,故並呈之,以為將來者勸。

甘肅會寧萬氏家譜序言

國家有史,述朝代、記政事;地方有史,明沿革,載土風;家族有譜,考世系,識宗支。此三者構成一完整體系,為華夏歷史三大組成部分,記述中華民族繁衍生長之歷程。史、志、譜或互相印證,或補缺鉤沉,相得益彰,流傳千古,實為我國傳統文化一大特色也。

我國民族素重血緣、親緣、鄉緣之關係,歷時既久,形成強烈之宗族觀念,鄉土觀念,進而溶合為國家觀念,此我民族之所以具有強大凝聚力,歷五千年經久不衰之奧秘所在也。譜牒者,詳生沒,記葬處,別親疏,睦宗族。自宋代以來,儒家認為先祖的嘉言懿行不宜聽其湮沒,家族世系不可以無考,親族齒序不可以無稽。於是,士庶之傢俱各修譜樹牒。特別是文宗巨擘歐陽修、蘇東坡諸公所創譜例,更趨系統化、科學化、人文化,至今為後人循蹈延襲。近年來,國泰民安,氏族文化研究盛行一時,建譜續牒者比比皆是。余曾瀏覽定(西)靖(遠)會(寧)諸家新老譜牒百餘本籍,然大多或掇拾高門,強為聯絡;或實出一本,不屑紀敘;或借重於名公巨卿之撰序;或假託隱逸文人之筆墨,大失譜誼,均難啟後。且多僅記世系神主,史料支離,無傳世價值。譜牒者,家之序也,有如參天巨樹,論其樹冠枝葉如何繁茂而其主幹為一;亦如黃河發自青海,東流入海,毋論其沿途注入百千支流而主流僅一條耳。倘或譜牒不敘,不惟祖功宗德無由以彰,竊恐後之子孫支繁派廣,世遠年湮,而視親支為途人,以近族為陌路者矣。譜牒作為家族之史料,對於研究家族史,乃至整個社會史,都是寶貴的原始資料,因而也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族人豈有不重之理乎!

余等曾與父輩多次切磋,推敲譜例,研討體裁,確定吾族譜牒為八卷分敘式,即卷一序言概述,卷二家訓族約,卷三大事年表,卷四世系圖考,卷五墳冢圖錄,卷六人物簡介,卷七藝文傳說,卷八附錄雜綴。各部分既獨成體系,明其一端,又相互印證,合而為一。余不敢假託以失真,亦不敢借重以矜美,謹以祖宗實跡纂輯成冊,以昭倫序,以傳後世而已。

這次修譜的特色有五:一、新譜作為家族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史冊,不帶神秘色彩,不做祭祀工具,謹使子孫後代了解先世。二、祖、父現代接受新學,提倡男女平等,故將吾族有史可考之女性均列入世系錄,有建樹者均上外親傳介。三、鑒於家族成員多供職於國家機關,散居於各地,故新譜印刷每戶一本,以便了解家族淵源,共享先人之蔭澤。四、鑒於個人無法抗拒大型災難,為免使譜牒失傳,故將新譜分送省、市、縣檔案館、圖書館、文史館等部門收藏傳世。五、新譜並送湖北武漢,四川萬縣,甘肅庄浪、通渭等地先祖曾經駐足過地方的萬姓家族備藏,以互通曆代流向動態。

原《隴右萬氏統譜》,據傳修於明代萬曆年間,後有一本姓白而賜姓萬者,不慎將譜焚於清初。迨後,以里公三子分房纂修,大房、二房之譜成於清代順治年間,三房之譜成於清代道光年間。吾族本支為里公長子時顯公之後也。清朝末年,寶成公續牒增譜,以記述會邑郭城之支派,惜毀於民國之兵燹。這次修譜,惟以得之先輩遺言,並借鑒庄浪老譜,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為指導,以史實為準繩,綜述始末,幸寶成公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鄉試中舉時填寫的家族齒序錄載於會試朱卷,今藏於會寧縣圖書館,自寶成公以上五代祖考名諱尚存,齒序井然,給此次修譜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據,此乃不幸中之大幸也。

此次修譜,始於一九九四年歲次甲戌春二月,為年屆耋壽繼臣公之倡導,天道不假,公竟於同年四月仙游,掌握有家族大量史料的紹華公亦過早辭世,實為修譜一大憾事也。余等整理父輩遺稿,翻檢方誌文獻,並赴庄浪、平涼、通渭、隴西、定西、靖遠及會寧各地,查閱老譜舊牒,搜集口碑史料,櫛風沐雨,奔波顛簸,實屬不易耳。今之修譜,雖發賢公之前已無從詳考,其後猶可記敘,姑就所知所聞,詳祖宗爵諱,記子孫行名,敘纂大略,以冀錄刊。但余等德薄識淺,狂瞽之見,在所難免,惟望合族兄弟子侄及後世子孫共同斟酌焉。

江西徐氏家譜序言

撫州城東,靈谷峰下,金臨路旁,鴻塘岸邊,是為邱坊,人稱徐家,乃吾故鄉。邱坊村隸屬臨川湖南鄉洪塘村委會。鄉志曰,邱坊因邱姓先居得名,後邱姓絕。《徐氏宗譜》載,今邱坊徐姓,系奉二於宋淳祐年間(1241—1250年),由金溪縣印山源頭遷此。

百家姓中,徐為大姓,列位十一。筆者搜索,徐姓,乃距今四千兩百多年前虞、夏之際,即公元前2197年,繁衍于山東南部郯城至淮河流域一帶。據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考證:「徐氏之先,出自黃帝三代孫伯益。其後,有若木佐禹治水有功,封為徐國侯,因地賜姓為徐氏。」歷史學家范文瀾、郭沫若曾曰,徐是夏商已存舊國。徐國勢力強大,且依附者36國之多。滾滾紅塵浪淘盡,千古絕唱千古情。徐姓大舉南遷始於魏晉之時。南北朝五胡亂華,北方徐姓避居江南。徐姓以蘇、粵、浙、川、魯、贛、徽七省人數最多。

靈谷飛峙,見千古興替。鴻塘漣漪,載一池風流。吾先輩移居鴻塘已七百餘年,世代繁衍,源遠流長。村內現有徐氏人口500餘,近120戶。另五百餘人創業於外,定居各地。此次修譜乃新世紀後邱坊徐家人丁大調查、大聚會、大團圓。

穿時空星移斗轉,逢盛世民富國強。今日徐家,繼往布新,開拓進取。改革開放春風潤萬物,科學發展村民奔小康。政策時雨富千家,電腦汽車進村莊。青山秀景,生桃李百果。沃田厚土,產五穀雜糧。雞公嶺、陽崗上、面前山,桃花盛開,蜜梨滿枝,橘園飄香。鴻塘魚蝦豐盈,農院六畜肥壯。拋秧、打工、開店、旅遊、做生意、乘公交等等,這些與村民相關的新名詞,展現了富裕和諧秀美的新面貌。

山水清越宜居地,人物共處樂融融。故鄉民居,新舊並存,古今建築融為一體。東西向公路穿村過,「別墅式」樓房立兩旁。購物家門口,公交達撫州。幾棟穿越歷史風雨但保存不完整的清代建築,古韻流芳,青石地面、古屋、古巷、古井,還有各類石刻、木雕匾額、傳統生活用具等,彰顯著徐氏村莊歷史久遠、人文興盛。

百年「廣福殿」,點悟從善,度醒眾生,凈化心靈,抽離煩惱,乃徐氏精神家園。2012,戲樓、配房、拜殿、大殿維修重建,集資行善,功德無量。新殿坐北朝南,正對鴻塘,美麗而莊嚴。吾輩上香觀世音,祭拜廣福公。承祖輩禮節,保國泰民安。

厚德載物,啟來者於徵途。故鄉人文霞蔚、人傑地靈。民風淳而驍勇,士好學而尚義。徐氏兒女,入大學者眾,學至碩士、博士;官至七品、八品;富達百萬、千萬。興教育賢,為師者眾,十餘教師,桃李滿天。

民族復興,中國夢,小康社會,百姓福。觀往知來,蓄髮展之勢;再造績勛,築和諧之家。拙筆難繪鴻塘風光,短序不窮徐家內涵。吾輩喜作家譜序,續寫華章看後生。

趙氏家譜序

國家不可無史,地方不可無志,家族不可無譜。史可知古今,志可明衍變,譜,則可辯枝系、昭親睦、別長幼。是故,凡家修譜,旨在弘揚家風,繼傳家訓;承先人優良之傳統,勵後代奮發之志氣。吃水不忘源頭,望木而思根本家有譜,猶如水之清源不斷,木之根本不失也。

考趙姓,本出自贏姓,形成於西周。祖先伯益,始祖為造父。伯益乃顓頊帝裔孫,舜賜姓贏。造父為伯益之九世孫。西周時,造父在桃林得駿馬八匹,獻於周穆王,並為周穆王駕馭馬車,外出打獵,遊玩。一次西行至昆崙山,得見西王母,樂而忘返。忽聞徐國徐偃王造反之急報,國事危,軍情急,幸懶造父駕車,日馳千里,才得以及時返回鎬京,發兵破徐,叛亂乃平。為彰造父之功,周穆王賜趙城給造父,造父族自此史稱趙氏。

至周穆王時,造父七世孫叔帶離周仕晉,後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戰國初年,叔帶 十二世孫趙襄聯合魏氏、韓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趙襄之孫趙藉時,獲周烈王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為諸侯。

趙氏,原有族譜,因年久失傳,慨為憾事。今有趙公利祥,曾供職滄州檢察院副檢察長。為人耿正,歷有厚德,余引以為兄長。離休謝任後,享天倫之樂之餘,啟修譜惠家之事,其舉可贊。歷時年余,譜成,堪稱一大功也。

此譜,追本溯源,分枝明晰,祖上之德得以昭彰,後世孝悌從此有序;且新撰家訓,世代綿延,規範行為,昌族榮我榮,家恥我恥之風,弘揚良優,抵抑劣行,於趙氏一族,繁延生機,旺盛精神均可謂有大益也。

尊利祥仁兄囑,敬草以上幾行文字,是為序。    癸未年冬月

中水余暢

附:趙氏家訓   (余暢擬)    奉公守法,愛國敬業,奮發進取。

親賢者,遠小人;重禮儀,講誠信。

重視道德修養,嚴肅情操品性;扶正義,斥邪惡。

愛憎分明,刻苦求知;長才幹以為立業,增智慧從而濟世,富學問扶助眾人。

艱苦創業,勤儉持家;貧賤不移心智,富貴不忘濟貧。

孝敬老人,嚴教子孫;尊老愛幼,親穆存心。

念念不忘吾之先祖,時時抵勵善良精神;以無愧祖先,無愧於國,無愧於民。

廣西韋氏家譜序言

樹有根,水有源。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史所以紀一國之事迹,譜所以敘世代之源流。蓋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傳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錯落,有見面莫相識,尊卑莫能辨者;雖一本之親,幾何不秦越視之,世序之淆亂散渙極矣。家譜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繪為圖。由本支百世,上而溯之,同出一源,此渙而受之以萃之義也。

稽吾族自始祖元哲,相傳西漢初年功臣韓信被呂后所殺,蕭何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兒子送往南粵躲避,韓信的兒子為了避仇,以「韓」字的半邊「韋」作為姓氏世代相傳下來。──系出江西省臨安府豬市壩,洪武1368年,朱元璋在位時,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發動了調南征北逾詔,韋氏始祖帶著自己的妻子和子女逃到貴州、廣西兩省安家立業。

厥後皆耕讀為業。五傳至烈祖韋天貢,天祖韋有道。家日益饒,復遷翰堂,遂卜居焉。是時土寇竊發,蹂躪鄉里,追源溯流,欲創修家譜,志焉未逮。迄今又數十餘年,生齒日繁,支派愈盛。族愈遠而支愈分,更再踵而不修,則一脈之貽如同陌路,無以動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篤其睦族敦倫之誼。爰是悉心採訪,詳加纂輯,務令昭穆不紊,世次井然。凡祖宗之行述、事迹、名號、爵秩與歷代墓所、祭產及生忌年月之可以考查者,悉行纂錄,壽諸棗梨,傳為家乘。

由今日逆而溯之,原其本出自一人。自始祖順而推之,溯其流一十三世。所以聯屬族人,使覽斯新譜者,父兄宗族儼在庭幃,長幼尊卑秩然不紊。俾咸之一本之誼,共敦九族之親,而尊祖敬宗,敦倫收族之心有不感發而興起者乎。

天地生物人為貴。曷貴乎爾?以其具天秩之彝倫,有以篤水源木本之念,凜凜然統族屬而不昧厥初也。夫祖宗往矣,而若子若孫若曾元以下,非一脈之留貽乎?故尊祖者不可不敬宗,敬宗者不可不收族。誠哉老泉之言曰:情見乎親,親盡則情盡如途人也。吾所相視如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分而至於途人者,勢也。勢無如之何也,幸未至於途人也。使之無至於忽忘焉,可也。噫!人各有心,未有聞老泉之言而孝悌之心不油然以生者,此吾譜之所以不容緩也。

本文轉自:華夏家譜聯盟 網址:http://www.hxpzlm.cn

推薦閱讀:

疾風烈火 - 序言
張紹金:「看易經,學活法」之二(《易經與活法》連載)(序言之二)
理財小白入門之序言
【 白落梅 那些溫潤如玉的序言 】

TAG:家譜 | 序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