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具有記憶 分泌肽類激素 生長激素 促紅素 換心臟後 他變得乖巧懂事 不再暴躁任性 小翔變成了學霸
肽類激素(peptide hormone)由氨基酸通過肽鍵聯接而成,最小的肽類激素可由三個氨基酸組成,如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多數肽類激素可由十幾個,幾十個或乃至上百及幾百個氨基酸組成。肽類激素的主要分泌器官是丘腦下部及腦垂體,在其它器官中也發現肽類激素,如胃腸道、腦組織、肺及心臟,多數處於研究階段。
心房利鈉肽是由21~35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肽類激素,它能抑制近曲小管重吸收鈉,抑制醛固酮和ADH的釋放,因而具有促進鈉、水排出的功用。
當心房擴展、血容量增加、血鈉離子濃度增高或血管緊張素增多時,將刺激心房肌細胞合成釋放ANP。ANP釋放入血後,主要從4個方面影響水納代謝:①減少腎素的分泌;②抑制醛固酮的分泌;③對抗血管緊張素的縮血管效應;④拮抗醛固酮的滯鈉離子作用。因此有人認為體內可能有個ANP系統與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共調節著水納代謝。
心鈉素是一種由心房合成、貯存和分泌的活性多肽,又稱心房利鈉因子(ANF)或心房利鈉肽(ANP)。具有強大的利鈉、利尿、舒張血管、降低血壓和對抗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和抗利尿激素作用。測定血清ANP的活性用於診斷和監測心力衰竭患者病程和療效。
腦鈉肽,主要由心臟分泌的利尿鈉肽家族的一員,由32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多肽。因其首先在豬腦中發現,故名。能調節血壓和血容量的自穩平衡,並有利尿作用。
腦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又稱B型利鈉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腦利鈉肽,是繼心鈉肽(ANP)後利鈉肽系統的又一成員,由於它首先是由日本學者Sudoh等於1988年從豬腦分離出來因而得名,實際上它主要來源於心室。BNP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學意義,它可以促進排鈉、排尿,具較強的舒張血管作用,可對抗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的縮血管作用,同ANP一樣是人體抵禦容量負荷過重及高血壓的一個主要內分泌系統。心功能障礙能夠極大地激活利鈉肽系統,心室負荷增加導致BNP釋放。
肽類激素的作用是通過刺激腎上腺皮質生長、紅細胞生成等實現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大量攝入會降低自身內分泌水平,損害身體健康,還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同樣,濫用肽類激素也會形成較強的心理依賴。
蛋白同化製劑和肽類激素的濫用問題伴隨著現代競技體育運動的發展而出現並日趨嚴重,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健美的渴望和健身運動的普及而向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領域蔓延。一方面,濫用此類藥物的人員越發普遍;另一方面,濫用者的年齡亦日趨減小,嚴重威脅著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及其類似物、生長激素(hGH)及其類似物,具有外源性藥物(肽類興奮劑)與內源性激素(人體自然生成)區別小,在人體內藥物代謝時間短等特點,曾長期無準確可靠的檢測方法,而被運動員廣泛濫用,也是反興奮劑鬥爭中重點研究的熱點藥物。EPO和hGH都屬肽類激素,列在《2008年禁用清單》中的其他肽類激素品種還有:促皮質素、促性腺激素(含黃體生成素、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胰島素及其類似物、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等。下面,我們著重介紹一下有代表性的兩種肽類激素類興奮劑——EPO和hGH。
促紅素(EPO)
「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人」、悉尼奧運會3金2銅得主——馬里昂·瓊斯,因使用EPO、hGH和THG(一種新型類固醇激素),成為歷史上因濫用興奮劑入獄的第一人。還有如下運動員和團體曾被查出使用EPO:環法自行車賽「七冠王」美國的阿姆斯特朗、俄羅斯自行車運動員佩特洛、德國女子鐵人三項運動員尼娜·克拉福特、2000年奧運會瑞士女子鐵人三項冠軍麥克馬洪、中國競走運動員秦愛華、美國男子400米世界冠軍格羅米·揚(終生禁賽)、義大利尤文圖斯俱樂部(1994~1998年間)等。
EPO是人體腎臟分泌的一種肽類激素,能使骨髓生成紅細胞的量增加,提高血紅蛋白含量,增加血液攜氧、供氧能力,是臨床上一種治療腎性貧血的藥物。
由於能顯著提高有氧運動時間,因而EPO受到一些運動項目和運動員的青睞,對提高耐力項目如自行車、鐵人三項、賽艇、長距離游泳、長跑以及冬季項目等成績效果明顯,據稱最大可提高15%的成績。EPO受運動員偏愛的另一個原因是,國際上EPO檢測技術不過關,各國運動員基本可無顧忌地使用EPO。但在2000年之後,國際上EPO的檢測技術逐漸提高,局面有所改觀。
由於被大量濫用,EPO在過去的20多年中,曾導致24名自行車運動員死亡,僅2003年,就有8名自行車選手的死與EPO有關,其中有環法自行車大賽前總冠軍潘塔尼。這是因EPO額外增加了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比,使血液黏稠,血流緩慢,引發高血壓,造成組織缺氧,凝血加快,甚至導致靜脈血栓、心肌梗死、肺栓塞或腦梗死,從而引發死亡。
生長激素 (hGH)
hGH是人的腦垂體前葉形成的、於睡眠中產生最多的肽類激素,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hGH的生成逐漸減少。hGH能很快進入肝臟,在那裡轉換為生長媒介素-C,對生長發育、免疫力和新陳代謝起調控作用。
hGH可促進生長發育,促進骨、軟骨、肌肉以及其他組織細胞分裂增殖,蛋白質合成增加,促進兒童期、青少年期骨的生長,臨床主要用於侏儒症的治療。它還可促進合成代謝,增長肌肉,加強肌腱力量,從而使人肌肉強壯、力量增加,獲得競技優勢,這也是它被用作興奮劑的原因。由於其抗衰老作用,hGH還被用於美容領域。
用此類藥物同樣要背負巨大的健康風險:導致肢端肥大、畸形。傷害肝和骨。可能帶來感染致命疾病(如艾滋病)的高風險,已有因使用hGH而感染腦病毒致死的記載。hGH可抑製糖的消耗,導致高血糖和尿糖;還能降低胰島素敏感度,引起葡萄糖不耐,據國外報道,80%的過量使用hGH者患了糖尿病,需要胰島素治療;導致月經紊亂、性慾減退和陽痿等。
由於hGH檢測手段滯後,迄今為止尚未查出一例hGH陽性者,因此許多運動員認為它是「安全」的。馬里昂·瓊斯,因使用含hGH的混合興奮劑而受重罰,是自己「認罪」而不是被檢測出來的。世界反興奮劑機構(WADA)總幹事David Howman曾指出:「我們知道不斷有人在服用hGH,但他們卻沒得到相應的懲罰,這種情況已有20年了。」澳大利亞海關曾在一位烏茲別克教練的行李中查獲大量hGH針劑;環意自行車比賽上,義大利警方也曾在運動員行李中查出hGH。WADA今年2月底宣布,對反興奮劑的大敵、服藥者的寵兒——hGH的檢測,日前已取得新進展,新的檢測設備有望在北京奧運會上使用。這也將成為北京奧運會反興奮劑工作的一個亮點。
換心臟後14歲男孩突變學霸!器官移植真的會改變性格么?
2017-03-27 19:12
相比肝移植、腎移植,人們對心臟移植頗為陌生,在影視作品的影響下,部分人對「換心」會產生恐懼心理。多年來,坊間關於「換心人」的神秘傳說也層出不窮,如,「換心」後性格大變,「繼承」了供體(心臟捐獻者)的記憶等等。
昨天,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心胸外科舉辦的第一屆「因愛起航,從心開始·心臟移植病友會」上,記者看到了11位開朗樂觀、精神飽滿的「換心人」,他們向記者講述了自己「換心」後的變化。
5歲查出心肌病
14歲「換心」後,他變成了「學霸」
病友會上,17歲的小翔(化名)是現場年紀最小的「換心人」,也是目前浙大一院年齡最小的一位心臟移植患者。那天,他穿著一件紅色的衛衣、深色的牛仔褲,剃了個平頭,瘦瘦高高的身材,在拍集體照時特別顯眼。
小翔現在湖州一所重點高中就讀,是一枚標準的「小鮮肉」,身高182厘米,體重57公斤,五官立體,濃眉毛、單眼皮、大眼睛。
面對記者採訪,他毫不忌諱,還笑著說:「想問什麼儘管問。」
5歲那年,小翔因頻繁胸悶查出肥厚性心肌病(後來,隨著病情的進展發展成了擴張性心肌病,心臟移植患者中最為多見的一種疾病)。自那以後,他開始變得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樣了,他每天需要吃各種葯,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奔跑、跳躍,劇烈運動對他而言都是「危險」。「在移植前,每次體育課我只能站在邊上看,從沒在操場上跑過。」小翔說,和大部分擴張性心肌病患者一樣,哪怕不做任何運動,只是坐著,也時不時會感覺到胸悶,此時,他必須停下正在做的任何事情。
「正常情況下,人的心臟是會舒張、收縮的,而擴張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臟收縮功能較差。隨著病情的進展,他們的心臟會像吹氣球一樣,越吹越大,以至於出現心力衰竭,而當心臟大到一定程度,超出心臟負荷時,就會停止工作。」浙大一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心臟病區主任馬量主任醫師說。
2015年9月,還不滿15周歲的小翔在浙大一院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當時,他的心功能非常差了,藥物已無法維持心臟正常運作,如果再不手術,心臟隨時有停跳的可能。」馬主任說。
術後,小翔休學一年,但這一年小翔發生了巨變,就連他自己也感受到了這種改變,「一個是生理上的,一個是心理上的。手術出院後,我立馬就感覺整個人輕鬆了很多,一種從沒有過的輕鬆,這種輕鬆的感覺讓我感受到了生活還是美好的,我的人生也充滿了可能。」
在家人眼中,他變得乖巧、懂事,不再暴躁、任性。更讓家人意外的是,休學一年,再次走進校園時,小翔變成了「學霸」,每次考試均名列前茅。「手術前,我的成績在班裡算是中下游,班裡42個同學,我差不多排二十八九名。」小翔說,中考那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當地一所重點高中。
「說實話,他考上重點高中,我們都非常意外。畢竟,他從小身體就不好,大家都不會給他太大壓力,對他的學習成績也沒有要求。」小翔的姐姐說,「我們都覺得移植之後,他變得聰明了。」
39歲男子接受心腎聯合移植
術後判若兩人
徐先生(化名),45歲,他是現場唯一一位接受心腎聯合移植的患者,他是在查出尿毒症兩年後,患上擴張性心肌病的,由於尿毒症影響,他心功能減退的速度比一般的擴張性心肌病患者要快得多。
「那段時間真的很難熬,每一次呼吸都很困難,晚上只能坐著睡,根本躺不下去;口渴的時候不能喝水,哪怕是喝一丁點,整個人立馬就腫起來了。」徐先生說,為此他萌生了輕生的念頭。
2011年8月31日,徐先生39歲,用他自己的話說,這一天,他浴火重生。「當時,我對心臟移植並不了解,完全是抱著賭一把的心理去的。」徐先生說,手術的順利讓他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移植後前兩年,他聽到身邊人對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你變了。」就連他的妻子都說他簡直判若兩人。然而,徐先生很樂意聽到這句話,因為,他喜歡自己的這種改變。
「我覺得心臟移植對我人生而言,是一種很大的激勵。」徐先生說,以前,他每天就是混日子,過一天算一天,從沒想過自己要幹什麼,生活完全沒有目標,還抽煙、喝酒、熬夜,壞毛病一大堆。移植後,他意識到生命可以很短,短到你做不完一件事;生命也可以很長,長到你每天有忙不完的事,而活著就應該好好活,去實現一個個目標,他要成為兒子的榜樣。
為什麼患者「換心」後
性情和智力會改變?
談及「換心」,不少人會立即聯想到相關的影視作品,如,由香港知名演員梁家輝、林熙蕾等人主演的《奪命心跳》,該片講述了一個女人在做完心臟移植手術後,原本的陶藝天賦頓然消失,技藝越來越差,種種跡象讓她懷疑,這突如其來的一切都與身體里那顆神秘的心臟有關。由西恩·潘主演的電影《21克》,也介紹了一個通過心臟移植手術重獲新生,然而痊癒後的他卻變成了另一個人,擁有了心臟捐獻者的記憶和性格。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蓋里·希瓦茲經過20多年調查研究發現,人類的心臟也許有某種「思考和記憶功能」,這正是許多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突然性格大變、「繼承」了心臟捐贈者性格的原因。據統計,每10例接受換心手術的病人中,就有1人會出現性格改變現象。
國內醫學專家對心臟移植後,患者性格的變化,還有這樣一些觀點——
北京武警總醫院心外科主任王奇說,這是由手術本身的技術成熟程度和患者的認知決定的。因心臟移植術屬於醫學界難度高、風險大的手術。患者的心臟會出現停止狀態,在心臟復甦的過程中,心臟內部會進入氣泡,從而產生器質性改變。身體上的器質病變,使得他們在認知方面出現了障礙,也導致性格出現輕微變化。王主任說,我國上世紀80年代出現類似的病例較多,進入21世紀後,隨著心外科心臟移植技術水平的提高,醫學界類似的例子反而少了。
北京阜外醫院心內科教授張澍認為,病人性格發生變化和手術後使用的藥物也有關係。比如,器官移植的病人必須使用抗免疫葯,而這些葯就有一些影響神經的副作用,這些副作用就可能帶來病人性格的變化。另外心臟移植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手術,需要經歷麻醉、開刀等很多道程序,這些程序也有可能對身體產生影響。像聲音改變,就有可能是做手術時需要保證呼吸,插管時對聲帶造成影響,導致聲音改變,等等。
河南醫師陳定學曾寫過一篇文章《換心人為什麼性格大變》,文中提到,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心臟除了血液循環功能外,還具有內分泌功能,它能分泌出一些化學分子,如心鈉素、生物活性多肽等。心臟極可能還會分泌出一些「肽類激素」,這些「肽類激素」蘊涵著捐獻者個體的一些信息,導致被捐獻者的性格、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以及夢境等發生改變。
小翔和徐先生的改變
是否與之相關?
馬量主任表示,影視作品裡的劇情,更多的是藝術加工,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美國科學家的研究,他也曾看到過,但該觀點目前仍未獲得主流醫學界的認可,在他看來,「換心人」的性格改變,更多的還是患者自身精神層面的改變。對大部分人而言,心臟移植是個大手術,就像經歷了生死考驗一樣。生活中,經歷過生死者,性情多少都會發生改變。另一方面,從醫學的角度講,心臟移植患者術後,隨著心功能的好轉,其機體的各個機能都會有所改善,不再容易疲勞。
小翔也認可馬主任的觀點,他說,移植前,他每堂課坐二三十分鐘就會難受,以至於他會聽不進老師講的內容,成績自然不好。術後,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消失了,每堂課他都能順利地聽完。體育課上,他也開始和同學們一起跑步,一起運動。
馬主任還表示,心臟並不像大腦那樣具有一般意義上的記憶功能,人的性格、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以及夢境等信息並不是記憶在心臟里,而是記憶在大腦中。由於心臟中並沒有記憶相關的信息,所以,供體無法通過心臟把信息直接「遺傳」給受體。另外,分子生物學告訴我們,遺傳信息存儲在DNA之中,心臟無法直接合成DNA,心臟並不具有一般意義上的遺傳功能,那麼,供體的信息也無法通過心臟直接遺傳給受體。
關於小翔姐姐認為小翔變聰明的看法,馬主任認為,主要還是與小翔學習成績的提高有關,但他成績的提高更多的還是與他機體功能的改善——比如上課注意力更集中、學習效率更高等這些因素有關。
推薦閱讀:
※心臟病【手穴療法】
※中醫辨證治療心臟病論證
※常按四大養心穴位 疏通血脈護心臟
※譯言網 | 素食者患心臟病風險降了32%
※身體一處越大暗示心臟越差-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