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創」過後,裝修公司該如何選擇?
文/雄大
這幾天上海實創裝飾涉嫌捲款跑路的事件在各大媒體紛紛曝光,遭遇此次事件的業主、企業員工、工人和供應商們,都在想盡各種辦法聯繫實創公司以及相關部門,尋求幫助,希望可以妥善處理此事。關於這次事情的原委,自媒體人賈先生在他的個人訂閱號上寫了大致的來龍去脈。從這個事件背後,作為裝修消費者的我們,應該得到哪些警示,後續又該如何正確的維權處理呢?
一、裝修心態最重要 事前「多看多問多比較」
據多家媒體報道,目前登記在案的涉嫌捲款金額,不算員工、裝修工人和材料商的費用,僅在上海地區已經達到5500多萬。在採訪了一些受害業主後,「企業品牌響、大平台做背書、整屋裝修套餐價格優」等是什麼原因選擇了實創的裝修套餐,作為一項相對低頻的消費,裝修有他一定專業性。
去大平台挑選 也要多看多問多比較
從編輯採訪業主情況了解到,大家主要通過網站、電視購物、裝修展會、裝修電商平台等渠道了解裝修公司信息。並不能因為此次事件,武斷地下結論這些平台是不可信的,平台里介紹的公司有好也有壞。但作為平台方,應該對裝修行業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對平台上引入的裝修公司要進行嚴格的考察和篩選,並對自己的介紹與推薦負責,不要只顧著收錢,收取提成或者廣告費。尤其是近些年,上海及其他地區比較火的各類電視購物及電視廣告,吸引了一批老年裝修用戶。看見明星代言,又或者裝修公司進駐舊小區,通過物業或者業委會做活動,送點米、油之類的,老年人們便紛紛去湊熱鬧,裝修簽約。建議大家,在挑選裝修公司時,除了去看大平台之外,多去一些裝修專業類媒體、點評網站等等,問問業內人士,看看裝修過來人的口碑與真實用戶經驗評價。
低價裝修套餐 防止低開高走漏項增項
這次遭遇事件的業主當中,還有一個現象就是盲目相信所謂的「完美裝修套餐」。編輯打開實創公司的官網,上面寫著「98800元,全屋定製家裝搬回家」的字樣,點擊網頁進一步了解具體包含了哪些項目清單和費用,展現出來的信息就十分模糊「硬裝類、軟裝類、家居類」。這是一些套餐裝修中隱藏的隱患。看著10多萬塊,可以包含那麼多東西,覺得性價比高,但恰恰不知道在這背後,埋藏著多少不確定的增項、漏項項目。記得今年有位業主王先生,就曾打到編輯部,傾述選擇了上海某家電視廣告里介紹的裝修公司,結果原本以為不到15萬元的裝修套餐,裝修結束卻整整花了30多萬:「櫥櫃只含4米,4米之後的價格,翻倍了賣;開關、插座套餐里只含20個;電線只換屋內電線,更換進戶線一段要另外收費;說贈送窗帘,結果只是送一扇窗的窗帘,另外要去公司門店購買,價格又是翻倍……裝修套餐,選不好,真的就是『裝修圈套』」。
把控消費心態 類似「裝修返回」不可全信
在這次事件中,還發生了多起大筆高裝修金額的情況。罪魁禍者在於「裝修返回」這類營銷活動。據上觀新聞報道,某上海女士,就是因為沖著實創推出的裝修費用可以在10年內返回的承諾,硬生生地貸款了30萬,把原本既定的裝修預算提高了不少。類似這樣的「裝修返回」,在業內並不是第一次看見,「5年返」、「3年返」,在這商業活動的背後,其實是企業大肆圈錢的行為,這些費用不僅僅用於企業償還往年債務,還可以借著當年高額的企業收入,獲取更多的資本融資,用於企業擴張。這樣看來,類似「10年返回」絕對不值得去採納,貪小的心態不可有。
事前仔細簽約 事中按約定驗收付款
在這次事件中,還有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就是很大一部分業主未開工或者剛開始裝修,裝修費用已經交了50%以上,最高的達80%甚至90%,問及業主為何會支付那麼多費用時,他們的統一的回答就是「實創說這是公司的統一規定」,那麼裝修付款比例到底應該誰說了算呢?這個問題,由於全國各地裝修市場不同,各自的規定也不同。但在上海,大多數收款是按照簽訂施工合同後30%,水電驗收35%、泥木油漆驗收後30%、竣工結束後5%。而實創公司採用的是「50%、30%、18%、2%」,這樣的規定無疑是對裝修公司有利的。關於簽訂裝修合同時,支付費用的比例約定一項,上海品信監理有限公司的老王監理告訴我,完全可以與裝修公司協商決定,裝修合同簽訂前的主動權掌握在消費者手裡。裝修中,也要根據實際裝修進展,驗收後方可付款。對於裝修過程中未經過業主簽字任何的任何增減項目,在裝修時或在最後竣工決算時,可以向裝修公司提出疑義。
二、裝修投訴維權 要走正規路徑
事情已經發生,除了以上分析的問題需要警示之外,作為此次事件的受害者以及立馬要裝修的業主最為關心的就是一但發生類似裝修糾紛,作為消費者的我們,該如何處理呢?為此,我聯繫採訪了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民盟上海市委一司委、第十五屆法制委委員、CCTV《法律講堂》主講人、東方衛視《東方直播室》常駐嘉賓,著名律師嚴嫣老師。對此案件的處理,她給出了如下的專業建議,當前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正規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1) 民事途徑
抓緊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返還裝修款並按照合同約定支付違約金。另外,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將公司賬戶及其他知曉財產申請凍結查封。同時,因為上海公司與北京總公司之間存在財產混同、賬目混同、業務混同或者濫用控制權等情形且損害了債權人利益,可以考慮是否能夠適用《公司法》規定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將上海公司與北京總公司列為共同被告,對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2) 刑事途徑
經偵報案,陳述被詐騙的事實,並言明緊迫性,看能否及時對公司、法定代表人、股東財產進行限制,並對相關責任人採取限制措施。
同時,嚴律師還提醒業主在簽署室內裝飾合同應當特別注意:
1)簽署合同前,應當謹慎選擇裝修公司,要看其資質、施工人員配備、裝修案例等,很多裝修公司都是空殼公司,沒有裝修方面的實力或條件,產生問題後動輒將公司關閉或金蟬脫殼另外註冊新的公司,導致業主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5)應當對裝修的總期限以及各個階段的期限做明確約定,以免裝修公司無故拖延裝修期限。
6)特別注意最好清楚約定施工人員受傷、因裝修導致周圍鄰居傷害的賠償責任由哪一方承擔7)應當對裝修公司違約的違約責任做清楚界定,如各項完成後未及時通知業主驗收、擅自轉包、拖延工期、偷工減料等,發生這樣的情形應當約定明確的違約金,嚴重的情形應當明確約定業主享有單方解除權。
8)其他根據具體情況需要特別約定的事項。
三、「實創」之後,裝修公司到底該如何選擇?
裝修行業相對來說是個發展滯後的行業,又是一個靠人工手工勞動的服務型行業,出問題在所難免。作為裝修消費者,我們不應該因為一個「實創」,而不去憧憬自己美好的新家。那麼「實創」事件之後,裝修公司到底該如何選擇呢?作為一個行業編輯,我提供大家一些方法。
1、 除了看裝修公司資質外,最好選擇類似上海裝飾行業協會的「質保金企業」
裝修資質代表了一家企業的整體實例,除了資質,像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裝修時還可以去上海裝修裝飾行業協會查查裝修企業是否是「質保金」單位。這是前些年,上海裝飾行業協會發起的一項活動,目前在繳納過20萬質保金的企業里,還沒出現過裝修公司捲款跑路的情況,即便發生問題,也可以去協會投訴,進行先行賠付。
2、 多看看裝修公司工地,問問小區裝修業主
其實實創在上海經營不善的情況,已經持續多月,業內設計師孫克仁就曾告訴我,他的鄰居選擇了實創裝修,長期工地沒有工人施工,延誤工期。有朋友問他是否可以找實創裝修,去了停工工地的業主家之後,果斷回絕了實創。作為普通業主,不僅僅要看裝修公司安排的樣板工地,最好還隨機去各大新交房的樓盤裡,隨機抽查裝修公司工地,自己摸摸底。
3、 選擇裝修公司未必要名氣大,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很多讀者粉絲,甚至是朋友,讓我介紹裝修公司時,除了像業內幾家大型的上市裝修公司的確值得我推薦外,我一般推薦中小型、處於發展階段的企業。這類公司辦公成本、營銷獲客成本不高,大多由設計師或者施工隊負責人出生做老闆,業務穩定,口碑好。為了企業發展,客戶服務和施工做的認真,即便發生問題,也迅速解決。之前我曾寫過一篇《上海裝修公司選擇指南》文章,大家可以參考一下。(鏈接)裝修記住,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4、 選擇多年本地經營的公司比迅速在全國擴張的外來公司來的靠譜
除了上述幾個方法外,我還建議大家選擇在當地市場經營多年,尤其是裝修公司老闆是本地人的裝修企業。這類企業一般在當地紮根多年,有著自己固定的客戶群體,企業老闆也在當地有自己的大量資產,一般不會輕易做到不顧口碑和聲譽,發生丟下爛攤子,跑路的事情。對於那些,拿著資本投資,打著「某某裝修盈利模式」迅速擴張的企業,要格外小心,考察考察再考察。
四、聽聽百姓呼聲,望事態可以往良性方面發展
在資本瘋狂進駐裝修行業、裝修公司大量全國迅速擴張的這些年,尤其是今年,房產政策變化、環保檢查等措施的出台,全國多地裝修市場急速下滑。類似的裝修公司資金鏈斷層的事情,「實創」或許只是一個開始。就在昨日,實創的負責人孫威更新了自己的朋友圈,表態自己回到了國內積極處理該事件。我也曾多次採訪孫總和他有過交流,我也希望實創能如孫總所言融到資金,儘快解決全國多個城市業主、員工、工人、供應商們的欠款,讓大家安心過個年。但我們對於實創在未妥善解決業主裝修問題前,說關門就關門的行為,表示譴責和痛恨。
最後,來看看此次事件受害者的心聲吧。看完這些真正當事人的遭遇後,請實創高層、業內人士、裝修行業組織機構,甚至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共同出面,幫助到這些普通老百姓。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那些即將裝修的業主們一些警示,也幫助那些受害的業主們,發出他們內心的聲音。
裝修對於普通業主來說是個低頻消費,又有一定的專業性的行業,平時接觸的少,加上信息不對稱,更是容易裝修時遇到各類問題。大家對於選裝修公司沒方向,或者想知道哪家裝修公司比較靠譜,歡迎聯繫雄大(woody28),編輯儘可能為你做些介紹。
推薦閱讀:
※「去哪網」的機票退款!告訴你如何拿回損失的金額!
※魅族手機的售後服務偷換概念,逃避責任侵害消費者權益!
※積木家為保護消費者權益簽署《誠信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