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中國目前仍存在哪些重男輕女現象?你作為女性是否親身經歷過不公平對待?
為什麼中國有很多男性不承認中國存在重男輕女這一事實,甚至說中國女性地位現在已經比男性還要高?
所謂的重男輕女遠沒有女權分子炒作的那麼嚴重,且聽我慢慢道來。
一如有網友所說,扶弟魔等問題的本質不一定是重男輕女,更有可能源自中國社會有一個不成文的習俗:重幼輕長。
相比於西方過去重長輕幼的傳統,中國重幼輕長的問題由來已久,且十分普遍。我有一個同學是哥倆,哥哥結婚時父母就給付個首付,到弟弟結婚時變成了全款,這已經十分普遍的現象。
在農村,有妹妹的不會比有弟弟的少要彩禮,前一段看過這樣一個報道,一個小伙娶媳婦給了15萬彩禮,娘家一毛不拔一分未返,新娘下面有個妹妹,沒有弟弟。而妹妹結婚時只是象徵性的要了點彩禮,但都返給了小兩口,此外姐姐這15萬彩禮原封不動的給妹妹當了嫁妝,娘家好像還陪嫁了一台車。我還有個同事,結婚丈母娘獅子打開門要彩禮,說要給妹妹買房子,家裡也是姐倆,娶姐姐娘家連最基本的車都不願意配送。類似這種拿姐姐的彩禮錢給妹妹當嫁妝等例子在農村可以說是越來越普遍,可姐姐的嫁妝在哪裡呢?它根本不存在,好一點的娘家也就就是從姐夫給的彩禮錢中抽一小部分,而結婚以後娘家有事卻總找姐姐,妹妹只管拿好處。
在微博和天涯上吐槽自己小姨子小姑子的越來越多,無論男女找對象都把有姐姐當做加分項,這背後必然跟重幼輕長的習俗有關。那些號稱維護婦女權利的女權分子,在面對扶妹魔問題時從來都是默不作聲,而只會對鳳凰男歪曲醜化。
另外,3000萬光棍是當今最大的網路謠言
1953年中國進行了首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5~11歲年齡段的性別比平均為113.72,其中最低的分年齡性別比為5歲的110.45,最高的分年齡性別比為10歲的116.63,該年齡段男女自60年代初開始陸續進入婚齡期,目前這批人的最低年齡已為65歲,他們都平穩地度過其婚配期。 國家計生委在《關於防止出生嬰兒性別比升高的意見》中指出:「一些專家和有關部門認為,80年代以來出生嬰兒性別比的統計數字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瞞報、漏報出生女嬰,在高出正常值的統計數字中大約有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是瞞報、漏報女嬰引起的」。 因此有的學者認為,由於對女嬰的漏報、瞞報,至少使普查獲得的1989年城鎮與農村的出生性別比分別提高了3.6和4.2,實際上男女性別比最高也不會超過107.7,同期的全國農村最高也不會超過110.2。他們進而認為:城鎮的出生性別比上升是「假性上升」,而農村的出生性別比是「真性」與「假性」影響大致持平。目前程度的人口比例失衡並不影響婚配人口性別比的失衡問題直到90年代才開始引起全社會的強烈擔憂與極大關注,但人口性別失衡的問題並不是這一時期才出現的。1953年中國進行了首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5~11歲年齡段的性別比平均為113.72,其中最低的分年齡性別比為5歲的110.45,最高的分年齡性別比為10歲的116.63,該年齡段男女自60年代初開始陸續進入婚齡期,目前這批人的最低年齡已為65歲,他們都平穩地度過其婚配期。
這是因為,婚配調節只是社會發展中一系列調節機制中的一環,僅僅因為此環節的調節欠暢,不可能導致社會發展整體失調。婚配調節在不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受其相應婚配觀念的變化,各種影響婚配因素的作用大小也相應隨之發生變化,進行自身的調節。 出生性別比相應於未來婚配時的性別比(簡稱婚配性別比),絕不是簡單的隊列時間推移關係;出生性別比相應於未來的婚配性別比只是一個影響因素,其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出生率與分年齡死亡率變動形成的年齡結構變動對婚配性別比的影響還要遠大於總體出生性別比對婚配性別比的影響。 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時,0歲人口數,男嬰比女嬰多出119萬;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時,該年齡段人口為20歲人群,但是,男性人口只比女性人口多出62萬。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女性人口達到法定結婚年齡,需要進行人口申報和獲得戶籍才能領取結婚證,所以原來一直處於瞞報和漏報狀態的女性人口,在全國人口普查時進行了集中補報。 王立波用一組令人匪夷所思的數據證明這一點:眾所周知,人口數量從出生開始就應該在死亡率的作用下不斷減少,雖然不同年齡段減少的比例不同,但總體上下降的趨勢是必然的。但考察中國大陸同一個年齡組在不同年齡節點上的人口規模,卻會發現,這個數字居然不降反升。例如,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0至9歲的男性和女性人數分別為11268萬人和10309萬人,到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均有所增加,分別為11822萬和11020萬。而到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男性人數下降到11484萬人,考慮到這一年齡組男性的死亡率為每年3‰-4‰這個因素,這一數字尚算合理,而女性人數則繼續不降反升,達到了11358萬人,比出生時憑空多出了1050萬人。這些人,應該就是出生時漏報、瞞報的了。適婚年齡組性別比並未報警
既然上述的統計方法不可行,那麼正確的方法是什麼呢? 通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官方數字進行比較:以中國大陸平均結婚年齡27歲作為參照,將適婚年齡組限在20歲至34歲這個年齡段,通過匯總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可以看出,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以前和以後出生的人口性別比相差不大,甚至2000年和2010年的數據還更低些,2010年婚齡期的性別比為四組中最低,只有102。而這個數據,與日本2000年、2010年兩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相比也是低的。 2010年,我國20歲至29歲的男性人口總數為1.1484億人,同年齡段女性為1.1358億人,兩者只差126萬人,遠沒有3000萬人那麼大的差距。重男輕女現象毫無疑問存在。農村因為女性外出打工的多了,擁有了賺錢能力所以近二十年地位提升較大,農村女性自殺率大幅下降。反而是地位提升以後意識到了女權的意義開始討論這個問題,以前地位特別低的時候還談不上。城市女性地位我認為在下降。有調查顯示1958年出生的女性收入比男性更高,以前有很多女局長,女處長,現在反而是女副局長,女副處長多。改開以後,城市女性地位實際上下降了。女性本質主義什麼女性天生如何如何的論調泛濫,過於強調兩性間的差異而不談個體間的差異。鄧徹底地反jq,包括jq時期對鐵姑娘的審美一夜之間被換成了嬌滴滴。當然都當鐵姑娘也是極端畢竟人的體質和智力有差異,有的女人不靠別人活不好,但呼籲女性都嬌滴滴更糟糕。
不論這個社會如何,我們都可以選擇做自己。性別歧視在中國沒有像印度,巴基斯坦這些地方那麼嚴重,女性完全可以大有作為。每個人的工作崗位就是她的戰場,未來的世界如何取決於我們的現在。與其抱怨現實,不如改變現實。
太多了,但是多數是日常微小繁瑣的例子,單獨說都不是事兒,統一歸納一起又沒有這個閑功夫。原因可以來各種層次:地球人民的人性,亞洲人的特點,中國的國情,中國各個地域的特點,各個城市裡不同階級人民的個性。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哈哈,遇到不平等的事情不要去指責歸納責任,要專心尋求能夠化解直接難題的方法。男女平等這種問題,答案是男女本來就不一樣,怎麼可能平等?肯定有些情況下男的佔便宜,有些情況下女的佔便宜。大家分清輕重緩急,得過且過。
寫個比較直觀的吧,作為城市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我,實際上在家裡感受到的重男親女行為很少,但是自從下村以後,這種現象就多了。
比如有一家,三個姑娘,一個叫青青,一個叫絲絲,一個叫蘭蘭,最小的是兒子,叫俊傑。
還有一家,兩個姑娘,老三兒子,老大叫六斤(很有魯迅小說的感覺吧),老二叫二妹,老三叫興隆、
我以前結對走訪的那家農戶,兩口子很能幹,家裡條件也不錯。乾乾淨淨,很舒服。比村裡大多數人家生活條件好,生活習慣好。但是因為沒有兒子,女主人說:「在農村沒有兒子不行啊,難過」沒錯。有一次我跟其他農戶問到他家,就說家裡有兩個姑娘的那家,別人都在嗤嗤的笑,看上去頗為看不起的樣子。
然後就是我老公公。農村出身的,靠著參軍上學,在城裡立足,安然混到退休,但是他骨子裡的東西還是那一套:什麼在我們農村女孩不能上家譜啊,女人結婚了不能回娘家過年啊,不能給娘家人上墳啊等等。
農村那麼好你就回農村吧,幹嘛拿著城裡的退休金惦記你農村的烏托邦啊?
匿了,省的有人噴我歧視啦什麼的。
謝邀,不知道是系統邀的還是誰邀的。我不講現象,只分析原因。
1.重男輕女有嗎?有的。
(1)這是由於人們對祖宗的崇拜,所謂敬天法祖的原因。換句話,不能斷了根,要把人傳下去。這是從屠狗之輩到能左右社會發展的人都會有的思維。二十年前,村裡的標語總說「生男生女一樣好,女兒也是傳後人」,其實是不一樣的。不論國內還是國外,生孩子傳統都是冠男方的姓,那條Y染色體可以上溯到黃帝,只要不是野種就不會出錯(所謂男性氏族文化)。而女兒傳的後人往上則無法追溯。如果幾代人里一會隨男方姓,一會兒隨女方姓,更無法追溯先人。如果傳統一變,都隨女方姓,是不是就能追溯了呢?名義上也是可以的,以女性氏族的方式,但從X染色體上卻無法溯源,因為一對X染色體在不斷繁殖中,最快兩代人就可以全部替換掉。當然,利用核糖體染色體應該可以溯源。
(2)嫁娶的影響。女兒出嫁,在夫家,是出去的人,是註定要離家而去的人。這是第二個重男輕女的原由。
2.重女輕男也是有的,而且很嚴重。
(1)紳士思想,保護弱者,誰弱誰有理,所以所有人都認為弱者(女性)理所應當有特權。
(2)女性掌握性和生殖的主導權。男性只有討好女性才能有機會。迎合偽女權的媒體宣傳助長了這種價值觀,既女的願意嫁給你給你生孩子就是天大的恩賜了,其餘責任都是男方的。
先就寫這麼多吧,如果贊多的話我再好好組織一下語言,多寫點內容。
推薦閱讀:
※以我的親身經歷告訴你真實的迪拜
※一個心控Star曼谷行點滴--靈異事件篇
※楊玏在外留學曾親身經歷舍友被槍殺?
※親身經歷的關於愛情的句子,愛不是缺了就找
※親身經歷:原來幸福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