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場復盤,下半場準備

2018年上半場復盤,下半場準備

來自專欄玥野兔的新發現

每個月最後一天,我都會抽時間做當月復盤,而六月最後一天,則是做半年復盤的日子,恰好也是三十歲過半的節點,這樣的自我反思調整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你也能擠出一兩小時的可沉浸時間,建議靜下來一起複盤過往半年的人生。

「復盤」是圍棋術語,指對局完畢後,復演這盤棋的記錄,以檢查對局中招法的優劣與得失關鍵,一般是用以自學,或請高手給予指導分析。

事實上它在很多職業中都有應用,譬如NBA選手季後賽總結經驗、調整策略的必經階段,就是圍坐在一起反覆研究比賽錄像,客觀評判自己和對手的表現優劣,總結出「見招拆招」的方法論,從而應用在後續的訓練和比賽當中;再譬如我們電視台的主持人、評論員、記者,也總會在做完直播後回看節目或報道,從邏輯思維、言談舉止、互動效果等方面展開分析,從而提升自己接下來在鏡頭前的表達技巧,簡而言之,復盤就是從經驗中學習和調整的過程。

然而當我們想要階段性復盤工作、學習、生活時,往往是沒有棋盤和錄像作為輔助工具的,那麼應該從哪些維度、用哪些方法來實現呢?以下是結合我個人知識總結和近期經歷的復盤演示。

首先引入書作《復盤+》中我認為最具價值的一個圖表,是作者結合管理邏輯「PDCA環」繪製的復盤學習機理,其中計劃、執行、調整、檢查這幾部分都不難理解,但復盤則是明確要求我們反思或總結經驗教訓,提出以後做類似工作的改進建議,這是有別於普通工作推進與總結的要點。書中提到組織學習大師阿吉里斯和肖恩「單環學習」以及「雙環學習」的概念:前者是指在既定的組織目標、政策、規範下,檢測組織運作的狀況,採取改進措施糾正偏差,是一種「適應性學習」,可以實現對現狀的改善;後者則是對目標設定、策略等背後的假設、成見、規則等進行反思,不止是糾正表面的錯誤與偏差,而是可能重新修正目標、政策、規範以及意圖等,促進組織內在結構的變革,是一種「創新性學習」。

有了這個理論前提,接下來的每個復盤環節,我們都應該停下來反問自己:未來該調整的究竟是策略還是目標?

下面開始我們的半年復盤。

1、 領域內站位如何?

復盤「站位」是客觀評判自己在領域內所處的位置,中國人從小就對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耳熟能詳,這便是對「站位」的通俗理解。

我在去年參加新媒體峰會時,首次聽到「頭部」這個詞,用於形容領域內處於最高位的組織、個人、產品等,相對應的站位形容詞還有「腰部」、「尾部」,就好比我們讀書時的班級排名。

古典老師在《躍遷》一書中寫道:在一個系統里,頭部品牌吸引的注意力大概佔40%,第二名是20%,第三名是7%-10%,其他所有人共分剩下的30%,頭部會帶來更多的關注和個人品牌影響力,這些都會提高你能力的溢價,帶給你更高的收益。一旦你成為某個系統的頭部,系統就會產生正反饋——微小的優勢會帶來更多名聲,名聲會帶來更多機會、更高收益,這又讓你可以投入更多資源,繼續擴大優勢,最後的結果就是頭部的人獲得更高的增長率。

最近兩年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因為電視新聞記者的職業發展路徑相對單一:新聞片的短平快導致無法觸達深度、突發任務的時效性導致難以積累知識,年輕體力強時尚可快速增長經驗閱歷,而一旦年長或者婚育,就要面對瓶頸和失衡的問題。

去年11月我遞交了實踐新媒體一年而來的節目策劃案,主播試鏡之後公司副總裁何總問我,未來想選擇新聞方向還是專題方向,我幾乎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專題,看似是放棄了長期深耕的專業,實則是重新確立了自己的行業站位——公司內部新聞崗位競爭激烈難有特色,新節目開闢困難但能打造高價值區,互聯網創新科技專題也是大勢所趨。

而就在上個月我有幸見到古典老師、邀請他成為節目中知識付費領域行業觀察員時,他極大肯定了我的站位選擇,並形容「專題是高山,新聞是流水」——攀登高山能積累新能力並認識同道人,而身處流水則很難留存個人價值和影響力。

此外,在復盤自己新媒體領域站位時也有了全新感受,我在大學還沒畢業時便成為新東方的托福、雅思老師了,但在將近四年的兼職教學過程中,卻從未認真思考過這份工作能帶來多少長期價值。

遠超新聞主業和同齡人的收入,使我得以有幾十萬積蓄來香港學習深造,但直到近年教育從線下向線上轉移,我有幸成為最早入場並取得成績的一批人,才真正感受到這段經歷的最大價值——教書育人的耐心和能力、輸出倒逼輸入的高效率、滿足市場需求的強適應力等等,讓我得以有效將主業和副業相結合,成為新媒體領域的傳播學頭部IP之一,以及傳統媒體中最懂新媒體的人之一,這樣的站位使我有幸持續獲得機會和投資者青睞,也為專業領域的站位選擇找好了一旦失敗的退路。

回到復盤學習機理當中,站位復盤其實就是「雙環學習」的過程,重點反思的是方向和目標的正確與否,以免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在這個充分競爭、互聯的時代,是幾個頭部和眾多長尾的時代,我們能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賽道,並努力成為這個賽道上的頭部,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和嫉妒他人,而當面對他人的模仿和嫉妒時,要不斷鞏固自己的專業壁壘和差異化優勢,堅定而專註地去做真正高價值的事。

2、 目標完成度如何?

大部分人都擅長確立目標,但卻在執行過程中不斷挫敗,任務期限的最後往往一事無成,形成「常立志、常失志」的惡性循環。

這裡的「目標」區別於「榜樣」,比如我的榜樣是王瀟和楊瀾,但卻不會樹立諸如「我要成為王瀟和楊瀾」的目標,因為我與她們成長起來的時代、環境、機遇各不相同,人與人之間的性格和價值觀也存在很大區別,她們作為「榜樣」能為我提供參照和鼓舞,但作為「目標」卻虛無縹緲且標準模糊,所以建議大家在每個階段的開始,就盡量把目標鎖定在具體可量化的任務上面,比如學校考試分數、職場晉陞考核等等。

我通常會為自己制定年度、月度目標,並且在每天確立詳細任務,而瀟洒姐的極少數手冊則要求每小時記錄。節目立項之初我找研究生導師、BBC前中文總監李文取經,他建議我把半年籌備期倒著做規劃,比如十月份是籌備終點,那麼九月份就要完成招商,八月份就要談妥合作,七月份就要確定方案,六月份就要完成取材,今天復盤看來,六月份的目標已經基本達成,甚至提前對接了騰訊微視等合作平台。

這裡想要強調一個容易忽視的目標完成要點——計劃中的「不做事項」真的沒有做嗎?

有人心裡突然咯噔一聲,原來還要計劃「不做事項」啊?沒錯兒,這就是高手和普通人的區別之一,是可以上升到自律與否的要點,大到一年內認真生活不酗酒不抽煙、小到一天內專註學習不打遊戲不刷微博,都是我們可以在做目標任務時詳細列出的點,而復盤階段一旦發現還是沒忍住做了錯事,就要向上尋找到無法自控的根源,是煙酒手機等誘惑距離太近無法忽視,還是自己壓力太大或者精神空虛?如果是前者還比較好解決,後者則需要向親朋好友傾訴甚至找心理醫生,自我復盤通常不需要掩飾什麼,坦誠尋找目標完成度低的根本原因,從而為後續行為提供有效指導

當然了,大家在復盤時需要一些工具,我常在電腦或筆記中做表格,分為學習成長、工作事業、財務管理等板塊,階段性對任務進行復盤,最近買了趁早復盤手冊,開始嘗試按設計好的板塊做復盤,優點是紙質精良、條理清晰,缺點是A3本子太大,並不方便收納攜帶,但對於自控力差的小夥伴還是推薦的。

3、 心流時間佔比如何?

簡單來說,「心流」是指人在做一件事情時達到忘我愉快的狀態,而它的產生依賴於個人能力與挑戰難度的匹配,從而讓我們既不感到焦慮,也不感到無聊。心理學家奇凱岑特米哈依將心流稱為「巔峰狀態」,也就是一種幾乎自動的、不須花力氣的、但又高度集中的感覺狀態。

復盤過程中,我們要評估自己本階段心流時間的佔比,這裡要提醒大家的是,心流時間並不僅指專註而安靜的整塊時間,還包括思維快捷、反應敏感,下意識地要求自己接收信息的行為服務於「學以致用」的時間,比如年初我在準備知乎私家課的過程中,就要求自己接收信息與目標高度一致,無論是看書研究理論,還是上網篩選案例,都是緊緊圍繞「傳播學」這個主題,而日常工作生活中出現了任何靈感,也都會立即就主題展開聯想,看是不是可以應用到課程寫作當中,所以儘管有時我不得不為採訪趕飛機、搭汽車、等政要,但腦子裡想的都是正經事兒,而不是無謂的放空和懈怠,

當然,隨著友好型傻瓜科技日益發達,我們逐漸被剝奪了專註和沉思的能力,那麼在多線程信息環境中,怎樣才能保持高效和結構化,從而提升信息的吸收和加工效率、實現專註而有深度的工作學習呢?

20世紀初,一本名為《知性生活》的小冊子帶來了巨大影響力,它的作者塞丁朗吉思提出要「匯聚專註之光」。學術界在20世紀70年代將他的理念規範化,提出了專家和普通人的核心區別在於,是否經過深度工作和刻意練習。而幾乎所有關於深度工作學習的研究都會提出,優秀的產出需要在長時間無干擾的狀態下,批量解決困難卻重要的單一任務。

這裡為大家引入「生產力規律」公式:高質量工作產出=時間×專註度。《如何成為尖子生》一書中的調查顯示,最優秀的學生通常比GPA低一檔的學生,用在學習上的時間更短,因為他們能夠理解,專註度在產出方面起到的作用,從而大幅減少準備考試或撰寫論文的時間。

那麼怎樣才能有效提升專註度呢?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一書中,介紹了四種深度哲學,其中難度最大、也是他本人偏愛的就是「新聞記者哲學」,而作為經常要應對直播和突發的電視新聞記者,我對這種哲學的認同和應用,要比其他媒體的同行要更加深入。

書中提到我的泰斗級前輩、記者沃爾特.艾薩克森的工作日常,他不僅是富蘭克林、愛因斯坦、喬布斯等名人傳記的作者,還被譽為「美國最優秀的雜誌記者」,除去每天大部分時間用來做日常工作之外,他還完成了在冷戰早起政策中、起關鍵作用的人物傳記——《聰敏人:六個朋友和他們創造的世界》,被業界高度評價為「普斯塔克式的冷戰史」。

卡爾的叔叔曾與艾薩克森同租過海濱度假房,對他的工作習慣有這樣的描述:「他會退回到自己的卧室用上一段時間寫書,而我們其餘人則在露台或別的什麼地方閑聊;他會在樓上待20分鐘或1小時,我們能聽到打字的聲音,然後他會像我們其餘所有人一樣輕鬆地走下樓。工作似乎從來不會攪亂他的節奏,只要有空閑時間,他就會愉快地到樓上工作。」

其實艾薩克森這種狀態,不就是我們所說的「心流」嘛,只不過記者的特別之處在於,只要有空閑時間,就能夠立刻轉入深度工作模式,苦心打磨我們的作品,而「記者哲學」也就是在日程安排中隨時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

事實上,我在寫私家課前兩節文稿的時候,正在清邁為朋友慶祝新婚,五天四夜的行程當中,我利用其餘五人起床前的時段、逛商場做SPA的時段、睡前閑聊的時段,以及搭乘飛機的時段,寫出了將近七千字的逐字稿。但做到這樣的深度工作並非一朝一夕,而是從日常採訪中時常要趕稿趕片的壓力中得來,卡爾也說這種方法並不適用於深度工作的新手,未經練習的話,這種轉換可能會嚴重削弱你有限的意志力儲備。但如果你對自己從事的工作價值有足夠信心,實現深度工作的技能也足夠熟練,記者哲學絕對是一種出乎尋常的好辦法,能幫助你在緊密的日程安排中擠出大量的心流時間。

4、 身心健康程度如何?

很多投資人在考察新公司時,都會特別關注創始人的健康狀況,所以任何階段的復盤都不能忽略身心健康。

混社會之後我的工作壓力總是很大,每年最緊張焦慮的時候就是等體檢結果,尤其是今年主業副業工作量都特別大,有時甚至會徹夜失眠和頭疼,所以花近5000塊錢做了個全面體檢,昨晚體檢報告電子版終於出爐,當我看到只有「體重過低」這一個異常項時,著實是前所未有的輕鬆和激動,並發誓未來一定要更加重視鍛煉身體。

心理健康也特別重要,開始籌備節目至今我經常自我質疑,尤其是前些天發現央視搶先做了我策劃中的電競板塊時,內心的崩潰瞬間洶湧而來,還對領導抱怨公司對項目推進不夠積極,但後來身為遊戲策劃的老公勸慰我,說傳統媒體從業者對這些新生領域本就接受緩慢,央視能搶先發布是因為他們更接近內地市場,而鳳凰位於香港天然就有地域劣勢,好在電競只是節目中一個版塊而已,應該在及時調整策劃案、尋找差異化的同時,努力把其他版塊做出特色和水平,我大概用了一星期來調整心態,其間經歷了戀愛13周年紀念日,老公送了我一對做夢都想養的貓咪,它們可愛的模樣極大緩解了我的焦慮。

熱播近三個月的《創造101》也給了我極大動力,仍記得首期節目里的一句話:「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眼睛裡有光,我不想讓這光熄滅」,「想贏」是裡面每個女孩兒最寶貴的精神,從實力最強的孟美岐到爭議最大的楊超越,所有人都毫不掩飾渴望成功的心,拼盡全力也願賭服輸,就是這個時代年輕人該有的樣子,而在決賽中看她們讀出三個月前寫給自己的信時,我也同樣在電視機前淚流滿面。

再有就是推薦大家有條件的話去練練瑜伽,最近我時不時去上空中瑜伽私教課,有天課程最後的調息環節我躺吊床上閉著眼,老師輕聲細語地說「放鬆我們的腳趾頭,放鬆我們的小腿……放鬆我們緊閉的嘴唇和緊咬的牙齒」,哎嘛最後那句差點兒就淚奔了,比聽到過的任何鼓勵安慰都要奏效,可以說是改善身心健康的不二之選。

5、 無效社交比重如何?

我是奉行「極簡主義」的人,在社交方面也是一樣,由於工作總是要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所以我經常會復盤「無效社交」的比重。

經營人脈最重要的自然是親朋好友,試想自己有多久沒與重要的人吃飯聊天,而日常吃喝玩樂的對象真值得你付出那麼多心血和時間嗎?「極簡主義」的篩選法則在人際關係中同樣適用,有人為了升職加薪把業餘精力也完全放在經營公司人脈上,從而讓自己在酒足飯飽後感到虛空無力。而聰明人則會把社交時間有效分配,比如每個月與兩三個行業外的人士交流溝通,不僅能為未來創造人脈甚至結交朋友,也能在交流中拓展我們的思維和心智。

前些天去杭州出差,與相識多年的好友見面敘舊,發現曾骨瘦如柴的他發福嚴重,心直口快的我直接問怎麼變這麼胖,他說原因是升職到管理崗之後,要經常與各種機構打交道,少不了喝酒應酬的場合,經常在被灌醉後回家邊吐邊哭,嚴重影響了生活和社交品質,於是近期要求調職到內訓部門,心情和狀態都好了很多。

反觀我自己,這幾個月為籌備節目四處奔走,密集約見了大量互聯網和創科領域專家,為了讓自己在請教和約訪時顯得不那麼外行,我經常會突擊惡補相關領域的知識,但付出總歸是有收穫,比如上個月見咪蒙前合伙人王不煩,她和運營總監居然花了三個多小時與我交談,並表示我的專業度讓她願意深聊,否則可能就是十分鐘禮貌接待一下,近期她在做知識付費創業,我也有幸成為智囊團的成員;再比如為準備向共享經濟專家談婧請教,我連夜聽了她四場知乎live,凌晨三點多伴著課程睡著,第二天見到她發現比想像中更美麗、更知性、更優雅,簡直符合我心目中完美女性的所有定義,這也使我有了更多壓力和動力,尤其是當聽到當年從投行降薪70%加入Uber,深感她有今時今日的行業地位,是魄力和努力的實至名歸,「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我很少真正感同身受過這句話,而這種社交的含金量和啟發價值都遠高於曾經,並且更加堅定了我要深耕這些領域、成為新舊媒體融合先行者的決心。

2018年到來之初,我在那篇《不破不立:寫在30歲到來這一天》中寫道:站在全新起跑線,我最大的心愿是做到「文武雙全」——付出和回報成正比,能力和工作相匹配,興趣和身心互促進,愛人和被愛共重疊。我還希望自己可以「活到淋漓」,絕不為夢想和努力設限,主動融入時代改變並積極促成能力提升,同時也要堅守自己作為新聞人的職業操守,力求做到勤勉而聰明、靈活而審慎。

如今半年過去了,雖然挫折不斷、痛苦常有,但我想自己並沒有辜負當時的設想,復盤完畢迎來「三十而立」的下半場,我準備好了,那麼你呢?


推薦閱讀:

李連杰暢談成長往事 11歲曾拒絕為尼克松當保鏢
韓雪: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到底對人生有多大影響
賈西津:轉型成功依賴公民社會成長
寶寶智育路 重在成長第一步
我為什麼寧死也要遠離底層社會

TAG:生活方式 | 自我提升 | 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