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與實際
來自專欄瓦利哥的機器歲月
作者:桑文鋒,神策數據創始人兼 CEO,前百度大數據部技術經理
什麼是戰略?恐怕不好解答。有人說「戰略就是選擇」,有人說「戰略就是選擇不做什麼」,而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重點強調了戰略關乎「全局」。什麼是「全局」?一個國家可以是全局,一個游擊區也可以是全局,所以全局是一個相對概念。在我看來,在問題確定之後,和問題相關的因素都包含進來,就是全局。一個創業者在研究對手時,只是把直接做一樣產品的作為對手,而把不是同樣產品但是解決部分問題的不當作對手,這就是不夠全局考慮,也許有一天就被後者給幹掉了。我還專門查了一下維基百科,裡面對戰略的定義比較拗口(Strategy is a high-level plan to achieve one or more goals under conditions of uncertainty.),大體意思是在不確定下達成目標所制定的計劃,並且額外說明了之所以要制定計劃,在於資源有限,必須有所選擇。
戰略是個大話題,我甚至在去年聽了曾鳴教授講戰略之後,萌生了半年內再也不想聽戰略相關內容的想法。可半年之後還是繞不過去,還是要不斷的思考這一問題。對國家層面,所謂戰略是關乎未來五年的,而對於一個小創業公司來說,戰略更多的是關乎未來三個月的。創始人考慮公司層面的戰略,部門經理同樣是要考慮部門層面的戰略,所以戰略不是說只有一把手需要考慮的。一個戰略的好壞,不是看戰略本身,而重要的是是否符合實際,具有可行性。可能有人會說我當年給誰出了一套戰略,可就是執行的人不行,最終泡湯了,我想說的是,這隻能說戰略本身制定的就不對。
我在《品長征》系列裡也討論了一段這個問題,估計有許多人不看我的那個系列文章,所以把它抽出來。在中共黨史上,有不少關於戰略的例子,我這裡列舉兩個。一個是城市暴動。當年俄國通過城市暴動勝利了,於是許多中共成員就也模仿著在中國搞,當然,也可以說共產國際強加的指示。可中國的工人也就 300 萬,即使所有都動員起來,還沒有國民黨的軍隊多。更何況國民黨在城市的武裝力量過於強大。所以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先後失敗。毛澤東在秋收起義時,接受的任務是攻打長沙,可在郊區都已經潰不成軍。毛澤東一看這不行,再把這 3000 人拼上去就像撒胡椒面,沒有意義。於是帶著隊伍奔向了羅霄山脈井岡山。在那裡,開闢了農村革命根據地。
另一個是「打土豪分田地」。有人可能覺得這是戰術層面的,戰術層面和戰略層面的區分在於是否關乎全局,顯然這是一個關乎全局的策略,也就是戰略層面的。1927 年最開始土地革命時,這種方案廣受好評,極大的調動了貧農的積極性,一起和黨打土豪分田地。這一方案解決了農民最迫切的生存問題,動員了很大有生力量。可到了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就改為「減租減息」,這樣讓地主階級也動員起來。等抗戰一結束,又開始沒收地主的土地。又等到 1948 年,解放戰爭打的如火如荼,每解放一片地方,如果直接打土豪分田地,會導致生產力直接減半。這裡我要解釋一下,土豪之所以能成為土豪,不是憑空產生的,他們往往生產能力更強,更懂得經營。貧農之所以是貧農,受剝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能本身生產能力就薄弱。這就是電影《1942》里東家說的:再給我十年,我還能成為東家。把土豪打倒了,打仗所需要的軍需物質要直接攤派到農民身上。這樣農民不但負擔重,並且也實在拿不出來。還不如留著土豪們先不打倒,讓他們負責軍需物質的提供,等全國解放了,再繼續沒收他們的土地。所以一種戰略的落地,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
在實際的工作中,在制定戰略時,需要考慮到實際情況。馬雲的戰略是不是很牛?雲計算、新零售等,可這樣的戰略直接套到你自己所在的公司行不行?不管是團隊、資源都不足以支撐落地。這只是個極端的比喻。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會制定一些不符合實際的戰略或計劃,這就導致最終落地困難。這裡牽涉到執行人、合作方、資源等。如果判斷條件不具備,需要調整的是戰略本身,而不是想著幹掉已有的團隊。
戰略與實際,這是一個緊密的結合體,而不是忽略實際。
推薦閱讀:
※中美關係比美日同盟更具戰略性
※歐鏈科技與360達成戰略合作 共同打造超級節點安全解決方案
※美國的東亞戰略與對華戰略
※翻雲覆雨 ISIS興起與美國隱秘戰略
※河野太郎的環球戰略之旅:安倍的大棋已經落子
TAG: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