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簡史》談談快樂

從《人類簡史》談談快樂

今天終於把《人類簡史》這本書給看完了。不得不說,這本書很值得一讀。我個人覺得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並不在於作者把人類的歷史用有趣的方式描述了一遍,而在於作者看待人類歷史上各種事物的角度,充滿新意而又引人深思。而這篇文章,我想談談很多歷史學家很少討論,而這本書中單獨作為一個章節所討論的問題,那就是快樂。我和作者觀點相同,這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歷史問題。

過去的500年間,我們人類的發展可以說是令人驚嘆。我們工業和科學革命創造了大量的財富,也擁有了很多超人類的力量,社會秩序和日常生活也徹底改觀。這個時候其實就有一個問題了,我們變得這麼「牛逼」,我們真的更快樂了嗎?我們比3萬年前那個居住在洞穴里的人,究竟誰更快樂?如果我們沒有他快樂,我們為什麼要發展農業、城市、文字、錢幣這些東西呢?

目前的各種意識形態和政治綱領都告訴我們,要追求人類幸福,而對於幸福快樂的真正來源卻還是不明就裡。原因就是歷史學家還在迴避這個問題,快樂幸福的變化可以說是人類對歷史理解的空白。

有人會說,人的能力變得更強了,我們可以用能力來減輕痛苦,滿足願望,所以我們當然是比那些狩獵採集者要開心得多。可是,我們會發現新的傾向、行為和技能並不一定會讓生活過得更好。農業時代人們整體形塑環境的力量確實提升了,但對個人而言,生活可能會變得更加艱苦,農民的工作可能比狩獵更加繁重,獲得的營養也會不均衡,受到剝削的可能性會大增。同時人類有了權力或能力就有可能濫用,那些非洲的奴隸、美洲原住民可不會覺得他們生活得更好了。所以能力越高越幸福的觀點有待商榷。

反對上述觀點的人還會說,正因為人的能力變強了,創造出很多不符合人類實際的需求,我們墮入了不自然的生活方式,我們無法滿足來自我們基因中固有的傾向和本能,即使現在過著舒適的生活,也沒有什麼能夠比得上狩獵採集者獵到長毛象那種興奮和純粹的快樂。

更有人認為,作為狩獵採集者,我們每天的生活簡單而又滿足,當然很快樂。而現在,人類的生活充滿了各種複雜的印記,每個人的內心被各種現代化因素所干擾。同時人類可能已經埋下了未來災難的種子,人類社會朝著失衡的方向越走越遠。

想要去討論快樂,首先我們就要先搞清楚,快樂該如何計算?快樂的來源是什麼?是實質因素(如健康、飲食、財富)?還是社會、倫理和心理因素?那目前的看法大概可以分成四類:

  • 快樂是期望能否滿足
  • 快樂是生化機制
  • 快樂與生命的意義有關
  • 快樂是放下主觀感受

讓我們來依次看下:

快樂是期望能否滿足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健康和財富會對快樂產生根本性影響,一個富翁顯然會比一個殘疾人更快樂。然而,關於快樂最重要的一項發現在於:快樂是主觀期望與客觀條件之間是否相符。如果你想要一輛牛車,你得到了,你就會覺得滿足;如果你想要台法拉利,即使你已經有一輛大眾了,你還是會覺得不開心。正因為如此,健康和財富等看起來很誘人的因素,其實並不會對快樂產生長期影響。客觀條件改善了,你的期望可能會提高,而處於不順的時候,我們的期望也會變得保守。如果認識到期望的重要性,想要了解快樂這件事的歷史,就需要檢視各種期望的影響。但是這裡有個問題。我們對期望可能有個理解的謬誤。我們在試著想像別人有多快樂時,總是會設身處地地去想想自己在那個情況下的感受。但期望是主觀的東西,例如我們現在覺得每天不能洗澡換衣是一件很難忍受的東西,但是中世紀的農民可能就不會這樣認為,他們也沒有這樣的期望和想法,他們甚至會覺得有衣服穿這件事本身就很幸福了。

同時,如果說快樂由期望決定,那我們社會的兩大支柱(大眾媒體和廣告業)可能正在不知不覺地使我們變得不快樂。因為可能在5000年前,你認知的世界只是你周圍的一個小村子,與周圍人相比,你會覺得你長得很好看,你很自信;而活在現在,你發現那些明星長得比你漂亮的多,你心裡就很不是滋味。同樣,有沒有可能那些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們之所以對生活不滿,不僅僅是因為貧窮和疾病(因為他們現在的生活狀況肯定比古代好很多)還有可能因為看到了發達國家人民的幸福生活?

快樂是生化機制社會學家把快樂歸結為主觀期望,而生物學家卻認為,快樂等其他主觀心理因素,才不是由外界因素決定的呢,是由神經、神經元、突觸和各種生化物質構成的複雜系統決定的。所以不管你中了彩票還是找到了真正的愛情,都不是真正讓我們快樂的唯一原因,本質的原因是血液里流過的各種激素和腦中閃現的小電流。

你會覺得,這又怎樣呢,人本來就是物質組成的嘛。令人遺憾的是,生物學家認為,人的生化系統對於快樂似乎有限制,只會維持在恆定水平。如果把快樂進行量化,快樂的程度就取決於那些激素的濃度和電流的刺激程度,而它們都是在一個範圍內進行變化,也就是說快樂是有最大值的,無論你是在5000年前獵到了一頭羊,還是今天買了一輛汽車,快樂的程度都不會超出那個最大值。

而同時還有一點,快樂不會永遠持續,遲早會消退。我們想像自己如果考上了理想大學、中了頭彩後會一直高興的要死,但實際上,當我們的期望滿足之後,我們也就不再這麼快樂,而是回到原點。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快樂其實就是幫助我們生產和繁衍的。因為性行為會有快感,所以人們會選擇性交,把基因傳下去,但同時高潮也會迅速退去。如果高潮永續不退,可以想像男性會十分開心,但連覓食的動力都沒有了,也不會有興趣再去找下一位能夠繁衍後代的女性。這顯然不利於基因的傳遞。

如果我們接受了生物學關於快樂的結論,那歷史對於快樂的重要性就大大減弱,畢竟,無論歷史如何發展,只是改變影響血清素分泌的外界刺激,但無法改變最後的濃度,也就不能使人變得更快樂。這樣也會催化出一個想法,那我們想讓人們變得更快樂,其實只要操縱人類的生化系統就可以了。我們不用革命和發展,只需要生產大量的血清素、多巴胺和催產素,人們只要每天注射,血液里的濃度就會提高,人們就擁有了長期的快樂。就像赫胥黎的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可能你會覺得很可怕卻又難以解釋,不過所有人永遠都是快樂的,這到底能有什麼問題?

快樂與生命的意義有關生物學家對於快樂的基本假設其實就是:快樂等於快感。這其實是遭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的。他們認為大多數人對於生活有時是有些矛盾的,有時一些事情也會存在一些令人討厭的時刻,但人們卻會覺得快樂。比如養孩子,換尿布、處理孩子的吵鬧可以說是沒人想做的苦差事,但是大多數家長又覺得帶孩子是他們快樂的主要來源,這這些人難道有毛病嗎?

還有一種可能是快樂其實並不是一個片段,而是要看整體,如果生命整體有意義,有價值,就能得到快樂。快樂還有重要的認知和道德成分,價值觀不同,想法也不同。不同時代的人身體感受痛苦和快感的機制都是一樣的,但是他們對於生活經驗所賦予的意義可能大不一樣。士兵覺得保衛祖國,生命就有了意義,所以他快樂;科學家覺得自己增加了人類的見識,生命就有了意義,所以他快樂。

但其實從純粹科學角度來說,人類的生命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明天早上人類滅亡,地球依然圍著太陽轉。所以所謂意義,依然是主觀的,那所謂快樂,其實就是個人對意義的錯覺與現行的集體錯覺達成同步。只要我能說服自己,覺得自己的生命有意義,我也能從這個信念中得到快樂。

難道快樂真的就只是一種自我欺騙嗎?

快樂是放下主觀感受無論是自我期望滿足、生化機制還是生命的意義,以上的觀點都有一個共同假設:快樂是一種感受。這很符合自由主義的看法,我們都相信,我快不快樂當然是我自己說的算,那是我自己的感受。

但是大多數宗教和哲學看待快樂的方式,都與自由主義不同。佛教認為,快樂既不是主觀上感受到愉悅,也不是主觀覺得生命有意義,反而是在於放下主觀感受這件事。

佛教認為,人類的主觀感受沒有任何實質或意義,無論是快感還是不快,覺得生命是否有意義,都只是一瞬間的波動而已。大多數人就是太在意自己的感受,以為快感就是快樂,不愉快就是痛苦,所以拚命追求主觀上的愉悅感受,變得太過執迷,心靈焦躁不安,這使得我們受制於追求本身。所以苦的根源就在於追求這件事,不管追求什麼,都會讓人陷入持續的緊張、困惑和不滿之中。想要獲得快樂,就必須認清這點,放棄追求感受。只要這樣,才能雖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受悲慘;雖然愉悅,但不再干擾心靈的寧靜。無欲無求,方為快樂。

從以上的觀點來看,想要獲得對快樂這件事正確的歷史認知,最重要的是人類是否了解自己。我們有什麼證據來證明,今天的人比遠古的採集者或中世紀的農民更加理解自己呢?


推薦閱讀:

《法國現代思想史》第一章 何為施特勞斯的「結構主義」? 1
人類究竟是上帝創造出來的,還是自然進化而來的?
論中國古哲
關於人際交往 哲學名言
世界哲學史(3)——巴門尼德、芝諾

TAG:讀書筆記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