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曲解的「天才宿命」

被曲解的「天才宿命」

來自專欄宣紙三尺三

5月3日,《人物》雜誌的互聯網平台上刊載了一篇來自北大大四學生的,名為《奧數天才墜落之後》的文章。它講述了付雲皓這個曾經兩奪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冠軍的,旁人眼中的天才,從世界冠軍,保送北大,到中途肄業,考博失敗,最後在廣東第二師範學院教書的一段人生經歷。

沒想到的是,在第二天的五四青年節,作者的這位「老學長」就給他上了一課,文章的當事人付雲皓在自己的知乎主頁上發布了一篇名為《奧數天才墜落之後——在腳踏實地處》的自白書。這早已不是媒體機構可以主宰話語權的時代了,移動互聯網廣袤到足以包羅任何人的聲音,網友們也很快在雙方之間自發完成了站隊,更多的人,選擇了支持「被墜落的」付雲皓。

其實爭議的不是事實,文章作者描述的付雲皓人生中的「大事」都是確實發生了的,有所出入的更多是一些細節。而飽受當事人和讀者們質疑的,是作者對於這些事實的態度,以及藏在這些觀點背後的價值取向問題。

奧數競賽

2008年8月18日,北京鳥巢體育館那個炎熱的下午,110米欄的賽道前,劉翔停下了應該奔跑的腳步。當時多少人無法理解,不能拿冠軍的奧運選手,怎麼能稱得上為國爭光的英雄?自以為被代表的我們,指望通過體育競賽來證明自己身體的強壯,也需要奧數冠軍來標榜頭腦聰慧,否則那惶惶不安的迷茫內心怕是難尋歸宿。

後來在那屆奧運會上,我們終於在金牌數的比拼中壓過了美國,大家才發現生活並沒有一夜之間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大家不得不為了飛漲的房價加速奔跑。曾經被捧起的,終究被放下。愈發功利的實用主義悄然成為了主流思潮,與冠軍至上一同被反思和拋棄的,還有那份曾經英雄主義的浪漫情懷。

奧林匹克如是,奧數競賽更是如此。曾經付雲皓他們頭頂的是神童的光環,他是鄰居家長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那時候小學生的夢想,都是清一色的「科學家」,雖然他們連物理和化學的區別都說不清楚。而現在奧數變成了學霸們證明自己的一道標籤,高考可以加分的特權,家長們更多在盤算拿到全面發展分數的孩子們以後是要投身金融還是IT。

在付雲皓奪得冠軍的時候,他是神話,奧數是基礎科學的美妙之花,那18世紀古典數學之光引領著孩子們進入智慧的殿堂;等到付雲皓重新回到這個圈子,參與奧數競賽命題,甚至受邀參加培訓講座的時候,他被人從背後議論成了大腹便便的商人,試圖兜售自己考試、比賽、做題的相關「技巧」,奧數證書背後那些18世紀經典數學理論,是過時的古董,是解題刷分的套路。

奧數並沒有變過,那些作為核心的數學知識也沒有變過,那時候它們距今一百多年,現在依然距今一百多年,過去的等式,當下依然絕對平衡。變了的,是我們,我們長大了,所以不再相信理想,變成了一個噁心的成年人。

教育與學術

文章使用了「墜落」這個詞來形容付雲皓目前在廣東第二師範學院教書授課的現狀,與之對應的,是作者不止一次的轉述了周圍人對付雲皓學術研究之路無法繼續的惋惜,以及北大同學們在後來出人頭地之後與他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的差距。似乎那才是本應該屬於他的,更好的,更成功的,天上之路。

但付雲皓的回應卻不卑不亢地表述了自己的心聲,在採訪中他本就是很平和的心態,也不止一次表示過對現在生活狀態的滿意和知足,無論是奧數教育還是師範教育,他都有著自己的想法和目標,並且一直在付諸行動。學術研究與基礎教育,本就沒有可比性的高下之分,對數學問題的思考更是和身份的局限毫無關係。在境界上,還活在他人期許里走在雲上的作者顯然比不上腳踏實地的付雲皓。

在電影這個美國最大的媒體上,早在1997年就已經有過相關的故事:由本阿弗萊克和馬特達蒙自編自演的《心靈捕手》,就講述了一個寄養家庭長大飽受家暴困擾的數學天才,在麻省理工學院當清潔工時被數學教授發現,並在一位心理醫生的幫助下逐漸走出陰影的故事。

雖然此片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但情節中所暗藏的「智商崇拜」情結仍然受到了一些評論家的指責,片中的老師和朋友們一次次的「幫助」主人公威爾,更多的是出於「他那出眾的數學才能應該去獲得更大的成功」這樣的期許,甚至有人尖銳地指出,如果威爾是個平凡的普通人,心理醫生和數學教授還能有那樣的耐心嗎?

素來務實的美國人,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開始進行針對實用主義的反思了,而我們,似乎目前仍然忠實地遵從於族群的潛意識,希望能夠將每一個個體對於族群的實際意義挖掘甚至壓榨至極限,以成功為誘餌,用名聲做陷阱。

天才們的宿命

這次事件能夠獲得如此多的關注,也在於它的焦點是那些被人們成為「天才」的少數人。雖然Genius只是APPLE STORE里設備維修人員的職稱,但在中國,它仍然是一個和傷仲永的故事一起寫進中學課本的誘人稱謂。大多數人的人生,是平淡到可謂沉悶的一生,所以我們總是期待著與我們不同的少數人會有不同的精彩,無論是由壞變好,還是由好變壞。

至少在旁人的期許里,天才的歸宿就應該是被人把名字寫進歷史書里,成為日後孩子們引用的典故,在古時候是金榜題名封侯拜相,到了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的現代更是應該為了全人類的幸福而終身奮鬥成為一座豐碑。

哪怕是毀滅了兩座城市的原子彈,也因為幫助盟軍提前結束了二戰而獲得了相當正面的評價。只有它的發明者奧本海默自己,在實驗成功的當天引用《摩訶婆羅多》寫下心聲:「我成為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並在日後陷入巨大的自責,與愛因斯坦一同投入反氫彈反軍備競賽的活動中。世界在天才身上所期許的,不是希望,而是功用。

寫下過「力量越大,責任越大」這樣名台詞的好萊塢,也有一些人在2017年用《天才少女》的故事表達了自己的思考:

故事的主人公瑪麗是一名出身數學世家的超級天才,但外祖母強勢的性格此前已經造成了瑪麗的媽媽為了解開千禧年七大數難題中的「納維-斯托克斯存在性與光滑性」最終在壓力下自盡的悲劇,舅舅弗蘭克選擇獨自撫養瑪麗長大,但小瑪麗身上的數學天賦還是引起了世界的注意,外祖母也帶著母親未能完成的期望找上門來,弗蘭克對於自己自私地「埋沒」掉瑪麗才能的行為也產生動搖,最後大家才明白,瑪麗和母親真正的期望,只是過上普通人幸福快樂平凡的生活。

在天才的標籤之前,她首先是一個人,也許這才是真正的人文主義,不預設立場,不需要通過和他人的比較來確定自己的位置。那些天賦,就僅僅是來自這個世界的禮物,就如同超人母親對這個全能的存在說的那樣:「去吧,你不欠這個世界什麼。」

在某種程度上付雲皓可謂是幸運的,至少現在再不會有人的人生會因為別人的評價而天翻地覆或者蓋棺定論,每個人都有為自己發聲的權力和能力,每一個人,也僅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做出自己的選擇,就已足夠。

最後,關於數學和知識,就如同很多小孩打趣說的那樣,學會了加減乘除,這輩子絕大部分情況下數學就夠用了,剩下的那些,又有什麼用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最贊同的是王小波在《黃金時代》後記里寫的:他在人民大學的時候,曾經遇到一位高等數學老師,在大一的第一堂課上捏起一支粉筆站在黑板前,這麼跟大家說道:「同學們,我接下來要教給你們的知識,也許你們畢業之後一生都不會再用到。但知識是好的,所以我要把它教給你們。」


推薦閱讀:

2018-5-23 JSP_Web_MVC開發(16)-pageContext內置對象 -9種對象總結
術數學常識介紹
【拓撲】整數與實數系(一)
深度學習+數學+直覺(項目分布)

TAG:數學 | 天才少女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