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酒類流通,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來自專欄 Dizzy In Science
《古惑仔》幾乎代表了一代人的黑幫記憶。「銅鑼灣只有一個浩南」,一句話讓當年香港犯罪率都拔高不少。
可見許多因素都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有時候,甚至是政府的一個錯誤決定,就創造了黑手黨的盛世。
1927年的美國芝加哥,當時黑手黨最猖獗的城市。
在欣欣向榮的城市暗面,隱藏著許多「黑酒吧」。它們不敢設立招牌或是播放音樂,宛若一間普通的倉庫。這些酒吧有著厚重的防彈鐵門,還有五大三粗的守門人,只有熟人才能進去買到人人想要的違禁品。
在夜色掩護之下,幾名探員悄悄靠近「黑酒吧」。他們迅速制服守門人,許多警察從黑暗中衝出,一擁而入。不多時,許多人被趕了出來,明天就可以將他們投入牢中。
他們的罪名也早已定好,不是販毒、不是走私槍支,是喝酒。
這就是那個時代最大的特點:所有含酒精超過0.5%的飲料,都屬於違禁品。
但寫進法律里的,也恰是最暴利的。各大黑手黨靠著走私酒大賺一筆,官匪勾結、明爭暗鬥,終於鑄就了美國歷史上最無法無天的時代。
為何酒這東西能像毒品一樣,讓一個國家沸騰?
在了解歷史之前,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明天起禁豬肉會怎麼樣?豬肉並非必需品,但在這樣一個高度繁榮的社會環境下,我們卻吃不到也不敢吃豬肉。我們如此習慣豬肉,又怎麼能理解為什麼要禁豬肉?
美國人民對禁酒令的態度也一樣,不幸的是,當時的美國恰恰具備了禁酒的所有前提。
一方面,最早乘著五月花號來到這片沃土的美國人是清教徒。清教徒崇尚節儉自製,對自己的生活更是嚴苛,他們排斥飲酒作樂,痛恨酒精。而這些清教徒的後代們,恰好遍布各個階層,高級知識分子、資本家、官派……
19世紀20年代起,宗教復興主義就有了苗頭。
這股浪潮引發了包括廢除奴隸制在內,不少社會大事。很快,禁酒也被提上行程,1838年馬薩諸塞州通過了首個禁酒法,不過兩年後就因為社會壓力而廢除。這「勇敢的第一槍」掀起了禁酒浪潮,1846年緬因州通過了州禁酒法。美國內戰期間,許多州也乘機效仿立法,到了世紀之交,節制社會已經近在眼前。
1917年,美國政府嘗試邁出最後一步。
這年美國宣布參加一戰,戰時國內表現出對德國強烈抵制情緒,而德裔移民從事的就是釀酒行業。不喝德國啤酒成了一種愛國行為,同時戰時糧食緊俏,用糧食釀酒也被看作一種浪費。政府順勢發布了戰時禁令,以收緊糧食資源。
也是同一年,國會提交第18修正案。
修正案禁止製造、運輸和銷售酒類,短短11個月時間就得到了美國四分之三州政府的支持。正式法案在1920年通過,這一立法被稱作「沃爾斯特德法案」。
但立法的過程滿是阻力,酒商一直在反對立法。
他們在酒館貼上反選舉的宣傳海報,主動反對立法的人還能享受免費啤酒。甚至還有更惡毒的手段:篡改投票、破壞清點投票、人身恐嚇。早在一戰以前,密歇根州就因為酒商阻擾,導致公投失效。
但好在,政府的決策受到了女性群體的支持。
禁酒意味著,她們與孩子不用遭受酒後的暴力。家庭也不會因為飲酒,而浪費資金無力生存。女性不用頻繁遭受街頭性騷擾,他們的丈夫也不會再到酒館召妓,尋歡作樂。
在大批婦女禁酒組織的鼎力推動下,立法工作才能一路綠燈。名為基督教婦女禁酒同盟的組織,在禁酒史上更是留下厚重的一筆。他們在各個酒館前朗誦聖經,不管能否感動業主,酒館也確實無法繼續營業。短短3個月,她們逼倒了1000家酒館,250個城鎮放棄酒精貿易,可謂戰績輝煌。
禁酒令出台後,唯一人道的就是在這之前買的酒不用上繳。
為此,嗜酒如命的人們趕在禁酒令之前瘋狂屯酒。不過規定嚴明,他們也不能轉售,更不能分享,自己在家裡喝得一口是一口。但再有錢也存不下多少酒,一般人家最多也就再喝一個月,因此這些酒也稱作「月光酒」。
而另一批人為了響應政策,在政府面前傾倒成桶的酒,酒香滿城都能聞到。
每天聞著又不能喝,高壓之下對策頻出。因為教堂的聖餐還是提供葡萄酒,一時間教徒們倍增,而且格外「虔誠」。除此以外,醫用威士忌也成了重要供給,需要用酒的「病患」也是日夜不斷。
聖職人員和醫生,成了禁酒令的直接受益者。
那些曾經的葡萄酒廠,不得不放棄釀酒。他們開始研發濃縮葡萄汁、麥芽原料等,一系列飲料沖劑。為了表示自家清白,還會在包裝上註明,諸如「葡萄汁溶解後不得放置超過21天,否則會發酵成葡萄酒」的字樣。
商家與消費者心照不宣,不過價格昂貴自不必說。
貧困人家又要怎麼解決飲酒問題?
一些專職私酒釀造的組織,開始為人民排憂解難。他們有著專業的場地與儀器、販賣所需的車隊,如果是遠洋偷渡的私酒還需要船隊。別看這些投入很大,私酒販售絕對是暴利,這些組織大都成了黑手黨,隻手遮天。私酒泛濫的時期恰巧又與毒品興盛的時間重合,墨西哥毒梟不少入行私酒行當,毒品也同時迎來了第二春。
聯邦警察對此的態度卻很曖昧。
黑幫善於打點上下,不僅該繳的稅一點不少,還給官員們創造不少「黑色收入」。像前文所提到的,端掉一個「酒窩」的事情,也算是警察們兢兢業業的表現。但真正關進牢里的,大都是那些喝了幾口私酒的可憐蟲。
其中最為著名的黑幫頭目埃爾·卡彭,憑著私酒行當成了名震一方的人物。他的私酒工廠日利潤高達5000美元,養活一個黑幫綽綽有餘。因為黑手黨之間竟爭激烈,他們還經常火拚私鬥。
卡彭自己坐上芝加哥一霸的位置,靠的就是做掉所有的競爭對手。
卡彭投資了無數妓院,養了無數打手。芝加哥警隊應允不會因為殺人放火那點「小事」打擾他,他才答應不干預總統大選。
但他在公眾眼裡的形象,卻是「當代羅賓漢」,因為他還會經常捐款、做慈善。他還是不少女性的夢中情人,直到最後也是在自家的豪宅,家人的圍繞下去世。
因為他的傳奇經歷,許多文學、影視作品都將他視作原型。
卡彭是當時美國禁酒令時期的一個縮影。
另一面,人們為了喝酒選擇買私酒,但私酒品質卻不能保證。不法分子用工業酒精兌水,一杯下肚,中毒、失明、死亡大有人在。美國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的統計表示:1929年死於酒精中毒的人數比10年前增加了35倍。
禁酒沒有為社會帶來任何好處。
公民健康顯然出了岔子,而大批黑手黨逍遙法外,也拉低了道德水平。黑手黨、官員亦或是平民,他們都陷入了禁酒令帶來的變化中。但誰也想不到,經濟大蕭條要來了。
1929年,以華爾街股災為開端,經濟大蕭條席捲世界。
禁酒對政府的影響在此時顯得格外嚴重。酒類行業原本每年能夠帶來近5億美元的收入,如今卻要倒貼錢進行社會維護。更糟的是,大批官員藏酒的事情也遭到曝光,就連總統也不例外。人們對此極度憤怒,政府公信力降到最低。
此時總統大選,只有承諾廢除禁酒令才得民心。1933年,羅斯福決意廢除禁酒令,全國上下一片歡騰。大家開始聚集起來,痛快地飲酒,一起慶祝。禁酒法案也成了唯一一條被廢止的憲法修正案。
禁酒令廢止了,卻還有一堆爛攤子要收拾。
已經成氣候的黑手黨,因為失去了私酒貿易,只得轉行銷售毒品,導致20世紀中期美國毒品泛濫。一些老牌毒梟積累資本,甚至成了能與卡彭相媲美的黑手黨頭目,不少人以卡彭為「精神食糧」,禁酒令的影響之深遠可見一斑。
因為禁酒令荒廢十餘年的美國酒業,也無法在短期恢復到正常水平。而且美國損失了不少優良的釀酒工藝,失去成為一個釀酒大國的機會。
要說禁酒令帶來了什麼實質的好處?
除了為作家、導演提供了絕佳的歷史背景,留下的凈是荒唐。為禁酒奔走呼號的婦女們沒有爭取到自己的權利,社會卻變得更加動蕩不安。在黃金年代卻不能喝酒,這樣有趣的現象最終鑄就一個慾望叢生的社會。
以史為鑒,禁酒是完全的失敗嗎?
也不盡然,酒類消費量確實下降了,1929年男性肝硬化死亡率較之1911年下降50%。酒精性精神病患者入院率同樣下降近半,公共醉酒現象也有明顯的降低。而且,在禁酒前後,殺人率其實是沒有變化的,暴力犯罪的情況也沒有因此增加。
非要說數據上有什麼大問題,莫過於解禁後,飲酒量短期上升極多。
一部分人因為禁酒令的失敗,認定煙酒,乃至毒品禁止是行不通的。只是,他們或許忘了,在禁酒令這場道德主義的高尚實驗,不存在真正的勝負。非要說錯誤,只會是過激的方法錯了,美國國會毫無準備的立法錯了。
有的時候,還是宜疏不宜堵。
*參考資料
Harold Minnebo. The 18th Amendment and its ratifcation.personal.psu.edu.
Prohibition Era (1920-1933), The New York Times.
PROHIBITION. history.com.
冷墨瀟染. 美國禁酒令時代. 十五言.
王楠. 美國禁酒運動解析[D].復旦大學,2012.
推薦閱讀:
※1949年國民黨台灣社會民生影像【四】
※堅決遠離,傳銷太猖狂:舅舅,舅媽,表弟一家,以及他們的親戚都去了「廣西北海」
※樂嘉:馬諾上節目社會樹牌坊(圖)
※張一山扮豬精女孩,楊紫看了都想打人?
※浚灃:中國存在封建社會嗎?--解讀為何資本主義不在中國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