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不想聽到父母說的那些話,隱藏著他們內心最深的渴望

文:鄭秋強|壹心理專欄作者

五一期間,中央電視台播出了一檔名為《我的父親母親》的情感真人秀節目。節目中,兩對新婚的80後夫妻(馬騰飛、馬曉鶴夫妻VS徐鵬、汪丹夫妻)帶著他們的父母親,參與了一段長達12天的自駕房車旅行,赴2600公里外去舉行一場婚禮。

一家6口人,生活在不到15平方米的房車裡,當家庭成員的安全距離被擠破,家庭成員間的摩擦與衝突正不斷發酵。

該檔節目注重兩代人的家庭關係,在12天的房車旅行過程中,真實地展現出家庭內部所存在的關係模式及問題。隨行的心理專家也帶領兩個家庭的成員們進行心理遊戲,以促進彼此間的深度溝通交流。

節目中,心理專家讓孩子們寫下最不想聽到父母說的話,非常具有代表性及啟發性。

1、"你看人家,(誰誰誰)怎麼樣"之類的話

徐鵬最不希望聽到爸爸說的話是"你看人家,(誰誰誰)怎麼樣。"

同樣,在節目中,馬騰飛也對媽媽表達過類似的強烈的想法。

這似乎是普天下的孩子最不想從父母口裡聽到的話語。"別人家的孩子"是伴隨很多孩子從小到大中的"陰影"。

父母在表達這句話的時候,意識層面常常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進步,精益求精。然而,潛意識中則不然。

從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當家長通過"別人家的孩子"來貶低自家孩子時,有可能存在著兩種情況:

一是通過否定孩子,證明自己的權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自己的價值,以此來緊緊抓住孩子;二是面對社會競爭,家長其實自身是焦慮的,為了緩解自身的焦慮,把焦慮與不安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而當父母說出此類對比性的言語的時候,孩子感受到的往往是父母的不信任、嚴苛、嘲諷、冷漠,通常孩子會有強烈的被忽視與否定的感覺。

節目中,徐鵬說出了天底下孩子們的心聲:

"其實更多的需要他的一些信任與肯定"。

信任與肯定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營養素。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諾的需求理論,信任與肯定是個體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乃至自我實現需求的基礎。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需要父母親的肯定、理解、包容、接納與鼓勵。

作為社會中人,也許主動比較或被動比較難以避免,那麼請在"你看人家"之後停止貶低孩子,用一句"我覺得你也有你的能力和潛力,一點也不比人家差"來表達你的信任與肯定吧!

2、"當我老了,我和你爸爸去一個很遠的地方,度過晚年"

"當我老了,我和你爸爸去一個很遠的地方,度過晚年",這是馬曉鶴媽媽在表達對馬曉鶴的不滿時,經常說的話。

根據節目隨行心理專家的解讀,這句話傳達了"我是多餘的,我拖累了我孩子"的信息,意在讓女兒感到自責。當女兒感到自責時,則會更多地關注媽媽的訴求,這句話其實是間接地表達著渴求得到關注的訴求。

而面對充滿自責及討好自己的女兒,馬曉鶴的媽媽也承認:

"我知道她記在心裡,就證明她對我還是比較重視"。

通過讓孩子感到自責,來控制孩子,表達自己的訴求,是父母親常見的伎倆。例如,有的家長會對孩子說"這些年我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怎麼就不能好好地體諒我們呢?"這也是通過讓孩子自責以期孩子能滿足自己的種種訴求。有的家長會對孩子說"都怪父母無能,沒能供你讀最好的學校,受最好的教育。"這是通過讓孩子感到自責,以期孩子達到"聽話"與"懂事"的效果。

自責是一種朝向內部的自我攻擊。家長讓孩子感到自責,本質上是一種指責。而根據薩提亞的家庭治療理論,指責的背後又是對關係的渴求,是在表達潛意識中對對方的愛。

然而,當孩子聽到家長的言語後,感到充滿自責時,其內心的體驗一定是非常複雜的。這種自責的內疚感具有很強的破壞力,容易讓人自我耗損。如同節目中馬曉鶴提到媽媽說這句話時候自己的感受:

"有一種好像就是被拋棄的感覺"。

為了減少心中的自責的愧疚感,很多孩子會選擇用討好父母的方式來處理。而當孩子選擇討好父母時,孩子往往就不能真實地做自己,其自我功能將受到影響。更極端的情況是,孩子為了擺脫這種愧疚感,乾脆破罐子破摔,選擇了遠離父母親。

從交互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成人與成人式的真誠而平等的交流,是最有利於促進人際關係的良性發展的,當然這其中也包括親子關係。

所以,親愛的爸爸媽媽,不要再把我當作小孩子了,既然我們都在內心裡彼此深愛著對方,那麼就不必再繼續彼此間的言語傷害了,好嗎?

3、"我這裡一切都好,挺好的"

"我這裡一切都好,挺好的",這是馬騰飛媽媽經常對馬騰飛說的話,哪怕是自己正經歷了兩次手術,也要把健康、快樂、堅強的一面展現給孩子。

這句話是很多父母親都會對孩子講的話。中央電視台有一個公益廣告叫《爸爸的謊言》,該片講述了年老的父親為了不讓出門在外的女兒擔心,在電話中隱瞞媽媽生病住院,自己獨自照顧的真相,廣告結尾發人深省地反問"老爸的謊言,你聽得出來嗎?",呼籲兒女關愛父母,"別愛得太遲,多回家看看"。

為什麼父母親都要習慣著對兒女謊稱自己很好呢,馬騰飛媽媽說出了天底下父母親的心聲,就是"不想給孩子帶來任何拖累"。

從意識層面,"不想給孩子帶來任何拖累",是發自內心對孩子的體諒和關愛,但從潛意識角度探索,這句話的背後,可能隱藏著父母對自身不夠好的狀態,以及對親子關係變糟的焦慮與擔心。

然而,對於孩子而言,父母親"沒有任何拖累"的狀態,更像是把自己隔離在親情之外,自己之於父母的孝心與價值得不到體現,有一種被父母忽略和否定的感覺。

這種感覺容易喚起孩子早年被父母所拋棄或忽略的情感體驗,痛徹心扉。而同時,自己明明有能力可以回報父母,卻沒能得到,充滿了委屈。而父母生病,自己卻未能察覺和及時照顧,更是充滿了自責與悔恨。

節目中,馬騰飛也說出了天底下孩子的心聲"我長大了,以後有什麼事,我可以去照顧你。"

愛與被愛是個體基本的心理需求,學會接受愛也是愛的一種能力。根據心理學家弗洛姆《愛的藝術》一書中所闡述的思想,父母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也應懂得,他們與孩子之間的愛的互動不僅是單向的,更為重要的是雙向的。父母在愛著孩子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有機會去愛自己,去表達愛。雙向的愛、流動的愛,才是真正的愛。

非暴力溝通提倡的雙向的溝通模式是"描述感受→表達需求→提出請求"。親子間雙向交流時可以參照此溝通模式。

例如當母親體檢得知自己可能患有重疾時,她可能這樣向孩子提出自己的需求,"孩子,前幾天我去醫院體檢,醫生說可能患有XX病,我聽了感到有些緊張,有些焦慮,我在想,如果你能陪我去醫院進一步檢查確認下,我會覺得安心一些,你有空陪我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好嗎?"

親愛的爸爸媽媽,請不要再說"我這裡一切都好,挺好的"這樣的謊話了,我知道你們在愛著我,但請讓我也有機會表達愛。根本不存在著"拖累",即便真的是"拖累",也是甜蜜的負擔、溫馨的幸福。

——THE END——

作者簡介:鄭秋強,壹心理2015年度最佳專欄作者、高校教師、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推薦閱讀:

命理解析:你的八字隱藏著哪種惡劣的性格
廣西隱藏千年的「香格里拉」,終於揭開世人不知的神秘面紗……
Elon Musk 隱藏在 Model 3 背後的「殺手鐧」 | 極客公園
在Excel電子表格中如何隱藏單元格中的0
隱藏在光環背後的英雄

TAG:父母 | 內心 | 隱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