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4日 《論語·里仁第四·10》- wangxiuhuan1945的日誌 - 網易博客
《論語》學習 2009-09-14 09:10:07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 李里先生《論語講義》「里仁第四」摘記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君子對天下的事情,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適」就是這樣,「莫」就是那樣,不這樣,也不那樣。以什麼作為原則呢?以道義。這裡的「比」當「從」,表示以義相從,以義為原則。這就是儒家講的適中的問題。君子對天下的事情,沒有一個固定的方法,他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處理事情所用的方法是不一樣的。這是變的一面,還有不變的一面就是這個義,道義是不變的:不管我用什麼方法來做,我都是符合道義的。比如我教你們兩個學生,內容一樣,都是聖人之道,但是因材施教,教授的方法就不同,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這句話很深刻,就是說真正的君子並不是那種教條主義者,不是非要這樣做或者非要那樣做,不是保守、機械、固定的,他是隨機應變的,但必須是符合大道的。
楊伯峻《論語譯註·里仁第四·10》摘記
4.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⑴也,無莫⑴也,義之與比⑵。」
【譯文】孔子説:「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沒規定要怎樣幹,也沒規定不要怎樣幹,只要怎樣幹合理恰當,便怎樣幹。」
【注釋】⑴適,莫——這兩字講法很多,有的解爲「親疏厚薄」,「無適無莫」便是「情無親疏厚薄」。有的解爲「敵對與羨慕」,「無適(讀爲敵)無莫(讀爲慕)」便是「無所爲仇,無所欣羨」。我則用朱熹《集注》的説法。⑵比——去聲,bì,挨著,靠攏,爲鄰。從孟子和以後的一些儒家看來,孔子「無必無固」(9.4),通權達變,「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孟子·公孫丑上》),唯義是從,叫做「聖之時」,或者可以做這章的解釋。
推薦閱讀:
※第八講、楊公風水、易理日課基礎知識之洪範五行 - 發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微博精選】(137)-- 轉自網易 微博
※以「遊戲」為主的網易,也想在AI分一杯羹
※湛藍的寧靜 - 香兒的日誌 - 網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