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其人——紀念辛亥革命

黃興像黃興其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三黃興是偉大的辛亥革命先驅、國民黨三元老之一(另兩位是孫中山和宋教仁,孫中山與黃興為建立中華民國的兩位最高元勛,常常以「孫黃」並稱,清末的重要革命團體和革命活動,多為兩人所謀劃組織。)今天我們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不能忘了這位推翻清朝統治、開創中華民國的開國元勛。 我收集了網上的有關資料整理了如下黃興生平: 黃興(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原名軫,字廑午,改名興,字克強,署名競武、慶午。革命時期曾用化名李有慶、張守正、岡本、今村長藏。湖南省長沙府善化縣高塘鄉(今長沙縣黃興鎮涼塘)人。中華民國開國元勛;辛亥革命時期,時人多稱其為黃克強。 1874年,黃興誕生在長沙市郊的一個地主家庭,父親黃筱村是晚清秀才。黃興幼年時思想受湖南的明末大儒王夫之的影響很深。 1898年,受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推薦,入武昌兩湖書院讀書,開始同情維新運動、認同變法主張。 1902年,於兩湖書院畢業後,被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科學習。抵達日本後不久,即和楊篤生等創辦了《遊學譯編》,並組織「湖南編輯社」,介紹西方的文化科學。 1903年,沙俄侵華加劇,引發留日學生掀起拒俄運動。黃興義憤之下組織拒俄義勇隊和軍國民教育會。5月,於弘文學院畢業後,黃興回到上海,途經武昌時,黃興返回母校兩湖書院發表演說,武昌知府兼院長梁鼎芬奉上令將黃興驅逐出湖北省境。黃興於是將隨身所攜帶的四千餘冊《革命軍》和《猛回頭》分發給軍學各界,然後登輪返湘。旋即在長沙明德學堂創辦了「東文講習所」的日語學校,並翻印了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等大量革命人士的書籍。 1903年11月4日,他以其三十壽辰(虛歲)為由,邀集劉揆一、章士釗、宋教仁、周震鱗、胡瑛、張繼等十二人,在坡子街附近的保甲巷彭淵恂宅集會,以興辦礦業為名成立華興公司。次年2月15日,華興會在長沙龍璋的西園寓所正式成立,他被公推為會長,以「驅逐韃虜,復興中華」為革命志業口號。隨後約半年時間,華興會大力招募會員,並在外地設立分會,同時聯絡其他同性質的組織,議定於農曆十月十日慈禧太后70歲生日大宴時在長沙起義。不久,黃興變賣長沙的祖屋和農田籌集革命資金,並在長沙小吳門正街創辦東文講習所作為活動據點。 1904年10月24日,由於起義的風聲走漏,清朝官府派兵查封了華興會,起義未發動即失敗。黃興從長沙轉移到上海,再逃往日本。次年黃興再次回國策划起義,失敗後再次折回日本。 1905年7月,他在日本結識剛到日本的孫中山,并力主孫中山籌組中國同盟會。8月20日孫中山所建立的興中會與黃興所建立的華興會等團體,在日本東京合併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在同盟會成立會上,黃興提議:「公推孫中山先生為本會總理,不必經選舉手續」,孫中山被推為總理。黃興任同盟會庶務,成為同盟會中僅次於孫中山的領袖,之後主要發展革命分子、組織武裝起義。 1906年,在討論中華民國國旗時,孫中山主張青天白日旗。黃興主張用井字旗,認為青天白日旗旗的形式不美,並認為與日本太陽旗相近,有日本並華之嫌。雙方爭執不下,孫中山堅持己見,黃興力爭不得,甚至大怒,誓言要脫離同盟會籍。章太炎、劉揆一則從中調解,暫時擱置議案。這是辛亥革命以前孫、黃最大的一次分歧。1927年,率領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的蔣中正,在南京組織國民政府時,依孫中山生前遺願,把國旗更改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這是後話。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光復會的章太炎、陶成章等人以潮州起義失敗為由,要求罷免孫中山的總理職務,另舉黃興擔任,黃興推辭。最終光復會退出中國同盟會。同年夏,到越南河內,與孫中山一起策劃在南方起義。9月時黃興先後發動並指揮了欽州、防州起義;12月發動鎮南關起義。 1908年3月,黃興等人由安南再次進入廣西,率領200餘人在欽州、廉州、上思起義,與2萬清軍周旋月余,並激戰數十回,大破清軍。後彈盡糧絕,退回河內。之後他又發動雲南河口等起義,都遭失敗。 宣統元年(1909年)秋,陶成章等起草《孫文罪狀》,再次對孫中山發難,要求改選同盟會總理。黃興極力進行抵制。黃興在給孫中山的信中,表達了「陶等雖悍,弟當以身力拒之」的態度。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幾次「倒孫」風波中,黃興素以「成事不必在我」的信念,堅定地拒絕名利的誘惑,其大公無私和忍讓顧全的態度,贏得了多數民國元老乃至於後世人的敬重。同年,受孫中山之託,在香港成立同盟會南方支部,策劃於次年春在廣州新軍中發動起義,起義再次失敗 1910年11月3日,與孫中山等在南洋檳榔嶼(馬來西亞)集會,決定在廣州再舉行起義,與清軍決一死戰。 宣統三年三月(1911年4月23日),黃興和趙聲在廣州發動黃花崗起義。他率敢死隊百餘人,攻入兩廣總督衙門,發現總督張鳴歧已逃跑。此次起義多人犧牲,事後收礆殉難者遺體,有72具,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黃興指揮隊伍殺敵,戰至最終只剩他一人。右手負傷,斷兩指,逃到廣州的河南女同志徐宗漢家,由她護送至香港就醫。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0月28日,黃興由上海到達漢口,任中華民國軍政府戰時總司令,指揮民軍同清軍的戰鬥。在漢口、漢陽苦戰20餘日後,民軍退至武昌;此時,黃興認為應轉攻南京,遭當地革命黨人反對,乃辭職去上海。黃興於12月趕往南京指揮戰事,並於12月2日一舉攻下南京城。在上海、蘇州、杭州等地相繼光復後,12月4日,宋教仁、陳其美等卻召集留在上海的各省代表在上海江蘇省教育總會舉行會議大會以投票的方式,議決公電孫中山歸國主持大政,推舉黃興為暫定大元帥,並主持南北議和的談判。黃興對大元帥一再推讓,後改推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黃興仍一再推讓。 1911年11月3日,湖北軍政府在武昌閱馬場用木料搭台舉行拜將儀式,黎元洪向黃興授戰時總司令印、旗和劍。今天拜將台遺址被公布為湖北省文物。 與孫中山相比,黃興本來就中過秀才,又是兩湖書院的高才生,在留學日本之前,即已「字習東坡,文宗韓柳」,舊學的根基不淺,使同時代的讀書人更容易接受他。在1905年之前,孫、黃沒有任何聯繫,因為黃興創立華興會,獨立領導了兩湖的革命。隨後,黃興的許多朋友、同志都成了留日學生,並先後成了同盟會的領導和骨幹,如宋教仁、陳天華、劉揆一等。光復會領袖(如李燮和原來就是華興會員)多與他更為接近,辛亥之後立憲派的要員也與他的關係融洽、密切。尤為重要的是,黃興幾乎直接指揮、領導了大部分的武裝反抗行動,與軍界的關係更為緊密。雖然世人都說黃興是「常敗將軍」,但黃興雖敗猶榮。正是他在漢口、漢陽苦戰整整一個月,才為各地獨立贏得了時間。漢陽兵敗之時,他一面引咎辭職,一面準備與漢陽共存亡。李書城等則力勸:「軍家勝負無常,今二十餘省之響應而獨立者,已三分有二,必能指日推倒滿清,建立民國。故漢陽城暫時之得失,似已無足深憂。而公之一身,則關係大局,較漢陽尤重,萬望留以有待。」強拉著他退出漢陽,「當江輪渡至中流時,公目睹漢陽城,忽急走船舷,縱身投水,若非副官長曾昭文與揆一追隨左右,合力抱持之」,後果不堪設想。黃興只是一介書生,對軍事並非專業,但自華興會計劃在湖南起事,他即自任總指揮,武昌起義後做戰時總司令,南京臨時政府時為陸軍總長,隨後還做南京留守。當時確實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擔當這樣的重要職務。黃興之所以取得這樣的地位,固然是因為每次起義他都親自策劃,身臨前敵,衝鋒陷陣,表現得異常的勇敢,但另外還有一個世人不太清楚的原因,即他是同盟會主持日常工作的庶務幹事。當時在日本留學的陸軍士官生至少有九十三人加入同盟會,包括李根源、李烈鈞、程潛、李書城、趙恆惕、黃郛、尹昌衡、溫壽全、仇亮、陳之驥、王孝縝、袁華選等。後來在各省響應武昌起義的正是以這批人為主。李書誠回憶說:「黃先生以為陸軍學生須在回國後掌握兵權,不可暴露革命的真面目。因此,他囑陸軍學生中的『同盟會』會員,不到『同盟會』總部往來,陸軍學生的入黨證也由黃先生一人獨自保管。並商議由陸軍同學在『同盟會』會員中選擇一批堅貞可靠的同志另組一個團體,名曰『丈夫團』,以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為團員應具的品德。」黃興還鼓勵有家產的人出資捐官,這樣獲得兵權的機會就更大更快些。武昌起事後,各地紛起響應,做了都督、軍、師、旅、團長的人中,「多屬『丈夫團』的同志,都是黃先生所熟知的人。因此革命軍人與黃先生有特別深厚的感情,他在革命軍人中具有極高的威信」。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他初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但並未接受,而是推舉即將回國的孫中山。黃興任陸軍總長兼任參謀本部總長。袁世凱接任臨時大總統之後,臨時政府北遷,黃興任南京留守,主持整編南方各軍。後因沒有經費,軍隊嘩變,乃取消留守,退居上海。同年8月,同盟會等組織改組為國民黨,黃興任理事。 1913年3月,袁世凱派人暗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宋案」發生後,孫、黃之間確實有了分歧。孫中山後來回憶說,宋教仁死後第五天,他和黃興等人一起討論對策。黃興說:「民國已經成立,法律非無效力,對此問題,宜持以冷靜態度,而待正當之解決。」黃興認為國民黨內掌握兵權的人(如廣東陳炯明,湖南譚延闓,南京第八師的師旅長陳之驥、陳裕時、王孝縝、黃愷元等)都不肯此時出兵討袁,「論交深在十年前」的蔡鍔更是反對動兵,僅憑他們幾個赤手空拳的人是不濟事的,所以主張暫時不談武力解決,而採取法律手段,要求趙秉鈞到庭受審。此時,上海法庭已向堂堂國務總理髮出傳票。但是,黃興認為,當時國人還沒有認清袁世凱的真面目,以為反袁是國民黨人的政治偏見,如果通過法律解決的辦法把袁氏授意謀殺宋教仁的真相暴露出來,使國人轉變對袁的看法,打破幻想,激起公憤,就會形成反袁的輿論。從袁指使所謂北京破獲暗殺機關,並通知上海法庭傳黃興到案來看,他們是恐慌的,而且欲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於是,黃興身正不怕影斜,便毅然向上海法庭報到。7月,孫中山興師討袁,二次革命爆發。7月14日,黃興由上海至南京,次日強迫江蘇都督程德全宣布獨立,並被推為江蘇討袁軍總司令。9月,南京被北洋軍攻陷。不久討袁運動失敗,黃興再次逃往日本。 1914年6月,孫中山在日本計劃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黃興與孫中山意見不合,不贊成重新組黨並且拒絕加入。他於7月乘船離開日本赴美國考察,宣傳反袁思想。然而對於「宋案」,孫中山還是主張用兵,一面派人到各地聯絡軍人,一面派陳英士、戴天仇與黃興辯論,結果,不歡而散。論私交,黃、宋更接近,他之所以持謹慎態度,是深知南方武力不足以抗衡袁氏,與袁世凱論法律雖然迂闊,但在當時仍不失為一條途徑。最後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黃興萬般無奈,倉促上路,親往南京,要求孫中山在義旗初舉時不要前往,等創下一個局面再去主持大局。因此,孫中山等此後一直責怪黃興不死守南京,「貿然一走,三軍無主」,才導致失敗,否則以南京「帝王之都,龍蟠虎踞」,如果「效死以守」,大江以北決不會「聞風瓦解」。往後,孫黃針對討袁的方式再次有分歧,孫中山認為應該武裝反抗,而黃興認為應該尋求司法,走和平路線。孫中山把這次失敗原因歸結於黨員不聽話,特別是黃興不聽話,要另組秘密的中華革命黨,以服從他為第一要旨。最後黃興並未加入孫中山當年7月所成立的中華革命黨,而離開日本前往美國。在舊金山時他接到一些擁護者的來信,希望他另行組黨。黃興回曰:「領袖惟有孫中山,其他不知也!」 正是黃興極力維護孫中山的領袖地位,處處為他設想,孫才順利地當選為臨時大總統。胡漢民說,章太炎曾倡言「若舉總統,以功則黃興,以纔則宋教仁,以德則汪精衛。同志多病其妄。然終以黨人故,克強不敢奪首領之地位,遁初始欲戴為總統,己為總理,至是亦不得不服從黨議,然仍主張內閣制」。所謂黃興「奪首領之地位」這一說法其實是沒有依據的,在孫中山回國之前黃興拒絕任何職務、等待孫的回來是事實。在辛亥之際的歷史轉型中,黃興是孫中山的最佳配角,他是一個具有強烈配角意識的歷史人物,從未想要取代孫中山。雖然他有這樣的機會,也有這樣的威望與實力。但他的能力、人品、見識抑或有局限,卻有口皆碑。胡漢民評價他「雄健不可一世,而處世接物,則虛衷縝密……事無大小,輒曰『慢慢細細』」。而「慢慢細細」是長沙的口語,其中有從容不迫之姿。周震麟說他「光明磊落,敝屣權勢」,「是一個愛國血性男兒,平居沉默寡言,治學行事,腳踏實地,對待同志,披肝瀝膽,因而能夠得到一般同志的衷心愛戴」。章士釗自稱弱冠以來交友遍天下,最易交的朋友就是黃興,在「無爭」之外,「一切任勞怨而不辭」,所以斷定:「人若以克強不服中山相齒奇齕者,克強有靈,必且惶恐退避,而不作一語,使言者在克強之前,化為渺小無物,不知所裁。」少年時代在萬人空巷時見過黃興的王世傑晚年在日記中說起黃興,仍對其「忠勇謙和」傾慕不已。袁世凱在親信面前曾自信地評比孫中山、黃興:「孫氏志氣高尚,見解亦超卓,但非實行家,徒居發起人之列而已。黃氏性質直,果於行事,然不免膽小識短,易受小人之欺」。 1916年6月,因孫中山、蔡鍔多次電催,黃興於是由美國趕往日本,為國內反袁鬥爭籌款購買軍械。當月袁世凱憂憤而死。7月4日,黃興從日本返回上海。 1916年10月31日,由於黃興長期為革命事業而奔波奮鬥,積勞成疾,最終因食道/胃靜脈屈張破裂出血(肝門靜脈高壓所致;根據其死前多次大量吐血以及肝腫大所推測,為肝硬化常見之併發症)在上海去世,時年僅42歲。孫中山聞訊後悲痛欲絕,第二天即發函海內外哀告黃興逝世的消息,過去訃告多由死者親屬發布,而黃興逝世的訃告則由孫中山單獨署名發布並親自主持治喪活動。章太炎很敬重黃興(據說章太炎的外號「章瘋子」乃出自於盛怒中的黃興之口),曾願擁戴黃興為同盟會領袖。在黃興的追悼會上,章太炎送的輓聯寫道:「無公乃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黃興逝世時,在日本療病的蔡鍔萬分悲傷,寫下輓聯:「以勇健開國,而寧靜持身,貫徹實行,是能創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驚起揮淚,難為卧病九州人。」不久蔡鍔也因病逝世。 1917年4月15日,在蔡鍔國葬嶽麓山之後3天,黃興也國葬在嶽麓山雲麓峰下小月亮坪,並修有黃興墓廬。 1918年10月,在日本橫濱市鶴見區的日本著名寺院「總持寺」內的」手枕坂」邊上的山崗上,立有一相當高大的 「黃君克強之碑」。具體當時的立碑事宜不明。碑文由日本元首相犬養毅手書。雖經88年歲月碑體碑文相當完好。 1934年,長沙把最繁華的街道南正街改名黃興路。在武漢、上海、等城市也有黃興路。在台灣台北市士林區和高雄市三民區也有克強路之路名。

一般認為,孫中山是思想家、先行者,黃興是實幹家。許多重要的革命活動由黃興所發動並親自參與。他出生入死多回,最終積勞成疾而中年逝世,是推翻清朝統治、開創民國的元勛。雖然與孫中山有所分歧,但並未奪權而是甘心居次席,鼎力相助之。在一位法國人眼裡,「中等身材,外表剛毅倔強,寬肩膀,體格強健有力,面貌豐腴,蓄黑髭」的黃興乃是「中國革命之拿破崙」。由於他的派系人馬在北伐後備受忽略,其生前的重大貢獻、理念和計劃也長期被擱置。直到1990年代,海峽兩岸才開始重新重視黃興的功業。

同盟會部分成員照

這是現存唯一一張同盟會會員證(由同盟會會員李湛之子捐贈)

推薦閱讀:

靈堂:黃興的靈堂
民國人物傳:黃興
袁世凱贊蔡鍔:精悍遠在黃興之上 宋教仁亦難匹

TAG:紀念 | 革命 | 辛亥革命 | 黃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