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說莊子《寓言》:第一講  莊子的語言三昧

深達語言三昧

第三句,「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什麼又叫「卮言」呢?「卮言」,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日出」,就是每天都有新的,「日日新」,「日新之謂盛德」嘛。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變化之中,每天的行住坐卧,每天的接人待物都不一樣。所以,我們首先要使用一些生活化的、大家都習慣的語言,這就是「卮言」。既然是「卮言」,就必須要與時俱進,真的要「日出」,能使人耳目一新。為什麼呢?你看現在的網路語言變化多快,80後聽不懂90後的語言,70後又聽不懂80後的語言,60後也聽不懂70後的語言。現在節奏太快,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的代溝太大了,搞得很多人應接不暇。我現在上網,有時去看小青年的博客,有的根本看不懂。我女兒和我談話,我有時也聽不懂她的一些語言。我就與時代落伍了,在「卮言日出」這方面做得不好。

作為一位傑出的道家聖賢,莊子通過寓言、重言、卮言三種形式向我們佈道,向我們傳授大道的福音。前面的寓言、重言,實際上是要增加卮言的分量。

當年佛教為什麼會在中國流行?佛教在漢末傳入中國之後,勢頭一浪高過一浪,它傳教的方式基本上都是「卮言」,即中國最早的「白話」。從文言轉到白話,是佛教的功勞。自從佛經翻譯開始,基本上就是以白話為基本形式的。所以我們讀佛經,就不像讀《莊子》,讀孔孟,讀「四書五經」那麼艱澀。沒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要讀懂「四書五經」就非常艱難。但是,佛經讀起來就比較輕鬆,通過簡單的白話,清清楚楚就把佛教的內容傳播出去了。不僅讀佛經輕鬆,佛教還搞出了一系列普及性的傳教方式。比如「經變」,就是寺廟裡面的壁畫,有很多如同連環畫一樣,把老佛爺從降生到涅槃,三十二相、八相成道等一系列故事畫出來,不識字的人都能看得懂。很多佛經裡面的故事,也是通過壁畫形式,各種圖畫的形式把它表現出來。這種表現也可以叫「卮言」,總之,是生活化的、生動活潑的語言。

莊子把寓言、重言、卮言交相發揮,第一方面,用卮言融入我們的生活;第二方面,用寓言吸引我們的注意力;第三方面,用重言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所以,莊子對這「三言」的靈活運用,使我們的思想、生活、境界都有所提升。這三種語言方式升華以後,就是佛教裡面經常說的「語言三昧」。

我也反覆跟大家強調「語言三昧」。怎樣使自己的語言能力得到提升?就要從莊子提出的「三言」上去下功夫。

莊子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位通達並善於使用「語言三昧」的人,後世還沒有人能超過他,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是一位真正的語言大師,他的「語言三昧」,可以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儘管這裡說到了寓言、重言、卮言,但並不是到此為止了,還要「和以天倪」。什麼叫天倪?我們在學《齊物論》的時候,就講到了這個「天倪」——「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忘年忘義,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關於《齊物論》的這一段,後面還要講,這裡就不多談了。

什麼叫「天倪」呢?就是天然的分野。萬物各有各的形象,自然現象也好,社會現象也好,心理現象也好,都是分門別類而成的。諸色人等,各類眾生,也都是各有各的心性,各有各的形態,從內到外都不盡相似。為什麼有寓言?為什麼有重言?為什麼有卮言?也是因為眾生之心千差萬別,所以要用各種各樣的語言來加以調和。這個「和」,可以當成調和來講,一方面是使之萬法歸一,另一方面又是「有物混成」的感覺。用現在的說法,古人所謂「保和」、「太和」,就是要把這一切都融會貫通,把所有的差別性都消融,使之回歸於一、回歸於道。這就叫做「和以天倪」。


推薦閱讀:

追女生要知道的五個肢體語言
中國人學哪種語言最容易?
勵志名言 勵志格言(成功勵志語言名句145條)
熟練掌握四門外語,我是如何做到的?(1)

TAG:語言 | 寓言 | 莊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