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前外長:中國「習」卷全球 烏克蘭危機成分水嶺
習近平在2014年新年賀詞中公開辦公室內景 新華網
大公網12月23日訊 據本港媒體中評社編譯報道,韓國前外交通商部長官尹永寬21日在海灣新聞網上發表署名文章,詳細分析習近平的外交戰略,稱以俄烏衝突為分界線,中國通過有效利用自身經濟力量,削弱了其他國家聯合抗華的可能性;在美國經濟實力尚未全面恢復、政治因內鬥而失調的情況下,中國將填補國際舞台上的權力真空。文章如下:
2014年的大部分時間,中國都在努力嘗試復興在70年前日本所推的一套概念:「亞洲人的亞洲」,當時處於帝國主義時期的日本正試圖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亞洲諸國之上。不過,中國可能不會像過去的日本那樣,推出的這套理念不會以災難收場。
國際關係常會隨著國家實力對比的迅猛變化而失穩。老牌大國與要求重設國際規則的新興大國之間的對抗,常導致緊張關係升級並擾亂現行的國際秩序。這正是近來發生在中美之間的狀況,也正是中國提出「亞洲人的亞洲」的原動力。
去年11月,中國劃設東海防控識別區震動了區域秩序,因該片識別區覆蓋了主權存在爭議的釣魚島。中國在此舉之前已經定期向釣魚島周邊海域派遣船艦,而劃設識別區的舉動更直接加劇了衝突,並引發韓日兩國示威反對。作為韓日兩國的盟國,美國隨後出動一架B-52轟炸機飛越中國防空識別區。
緊張局勢一直持續至2014年年初,並讓世人擔心中日之間是否會發生一場「意外戰爭」,若戰爭真的爆發,那麼日本盟國美國便極有可能被迫捲入。此外,因南海問題,中越、中菲之間也同時發生衝突。以上種種讓人覺得中美之間的衝突似乎不可避免了。
然而,普京所領導下的俄羅斯正試圖重振前蘇聯在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地位,這導致美國將其關注重點轉移至俄羅斯。由於烏克蘭親歐派力量顯然威脅到俄羅斯的影響力,俄羅斯侵入烏克蘭、「吞併」了克里米亞並扶持烏東地區的分裂分子。面對這樣的俄羅斯,美歐對其施加了嚴厲的政治和經濟制裁。
在俄烏這場衝突中,中國實際上成為了美國的一種盟友。雖然艱苦冗長的中俄天然氣協議談判最後得以達成,反映出兩國雙邊關係進一步深化,不過,在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之後,中國削減了對俄羅斯的貸款,這樣的舉動反映出中國長遠來看只不過將俄羅斯當做一個自然資源提供者,而非一個平等的盟友。
本年度在對朝問題上,中美兩國利益更趨一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公開表達出不想繼續忍耐朝鮮的古怪行為。這致使朝鮮開始對其它國家派遣外交使者,目標國包括日本、俄羅斯甚至韓國。在聯合國大會通過朝鮮人權決議案之後,朝鮮甚至宣稱將進行第四次核試驗。
國際權力在今年轉移的原因,並不主要是俄羅斯對外擴張的野心或者中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的崛起,相反,更為主要的原因是美國對國際事務領導力的下降。由於美國國內因素的制衡,奧巴馬不願意抑或無能力解決埃及、利比亞和敘利亞危機,挑戰美國主導地位的國家在今年鼓足了信心。同時,美國的盟友們則開始感到害怕。國際實力必須轉移至某處,如果美國無法繼續做領導,那麼一個替補就必須頂上。
最近,中國在對外秀肌肉方面稍有「收斂」,以及中國在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內的利益融合,降低了來年在東亞地區發生大規模不穩定事件的概率。確實,中國7月移走了(南海的)鑽井平台,派遣船隻到釣魚島周邊海域的頻率也有所下降。中國官員也比過去更公開地談論在南海行為準則。
中國魅力攻勢的諸多行動中,最重要的一環便是提升對日關係。而中國與美國達成的氣候協議也遠非是小小一步。中國嶄新的柔性外交手法鞏固了中國微妙的外交政策。通過對東南亞鄰國的經濟援助,中國削弱了這些國家聯合對抗中國的意願。比如,越南就決定「重置」對華關係,並拒絕與菲律賓聯手用國際法對抗中國。
事實上,中國對國際事務的處理手法已經從重點依賴硬實力轉移至軟實力,並通過經濟力量挑戰西方主導的多邊機構。具體來說,中國決定「撒錢」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海上絲綢之路銀行以及新開發銀行。此外,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最近宣布,中國政府決定向東南亞國家提供逾200億美元貸款。
美國還尚未完全從全球經濟危機中復甦,政治也日漸失調,全球權力已經出現真空地帶,外交精明、經濟強盛的中國或將希望頂上。這可能並不意味著「亞洲人的亞洲」,但是,它卻意味著美國角色的削弱——尤其在美國2015年進入大選幾之後。
歡迎關注、掃描大公網國際頻道微信「世說時局」(公號:shishuoshiju)
傳遞涉華信息,共享全球思想!
推薦閱讀:
※金融危機引西方反思制度弊端 尋「救贖」途徑
※才 20 多歲,你為什麼就已經開始擔心 40 歲的中年危機?
※謝杏芳發文稱冬天已過,疑暗示與林丹婚姻危機解除?
※從敘利亞伊朗危機看各大國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