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經典古方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
作者:江蘇省無錫市華源中醫養生堂 王曉雷主任
【摘要】蛋白尿是慢性腎炎和腎病綜合征中最重要表現。臨床上根據蛋白尿病人的不同特徵,可以歸屬於中醫的「陰水」、「虛損」範疇。
血液中常會有定量的對人類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蛋白存在。一部分的蛋白會在腎臟的絲球體中過濾進入尿液中,由於腎小球濾過膜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而回到血液中。健康人尿中蛋白質(多指分子量較小的蛋白質)的含量很少(每日排出量小於150mg),正常範圍內定性為陰性,記為(-)。但是當腎臟與尿管出現障礙時,就會漏出多量的蛋白變成蛋白尿。尿中蛋白質含量多達 0.15g/24h以上時,稱蛋白尿,尿常規定性為陽性。如果尿蛋白含量≥ 3.5g/24h,則稱為大量蛋白尿。
【關鍵詞】蛋白尿 慢性腎炎 中醫治療 經典古方 典型病例 臨床體會
一、蛋白尿的形成
蛋白尿是慢性腎病的典型癥狀,蛋白尿的形成原因與腎小球的屏障功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腎小球毛細血管有三層結構組成,由內到外分別為內皮細胞層、基膜層和上皮細胞層。由於這三層細胞都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濾孔和負電荷,所以腎小球毛細血管的屏障功能可以分有兩種,即機械屏障——濾孔;電荷屏障——負電荷。
(一)機械屏障——濾孔
腎小球濾過屏障從裡向外由三層構成
1.內層是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內皮細胞上有許多直徑50-100nm的小孔,稱為窗孔。水、各種溶質以及大分子蛋白質可以自由通過窗孔;但可以阻止血細胞通過,起到血細胞屏障的作用。
2.中層是非細胞性的基膜,呈微纖維網狀結構。血漿中較大分子物質,如蛋白不能通過基膜。基膜是腎小球防止大分子蛋白質濾過的主要屏障。
3.外層是腎小球的上皮細胞。上皮細胞具有足突,相互交錯的足突之間形成裂隙。裂隙上有一層濾過裂隙隔膜,膜上有直徑4-14nm的孔,它可以阻止由內、中兩層濾出的大分子蛋白通過,是濾過的最後一道屏障。
內皮細胞、基底膜和裂隙隔膜共同構成了腎小球濾過膜。濾過膜上大小不同的濾過孔道,只能使小分子物質容易通過,而有效半徑較大的物質只能通過較大的孔道,一般來說,有效半徑小於1.8nm的物質,都可以被完全濾過。有效半徑大於3.6nm的大分子物質,如血漿白蛋白(分子量約69000)則幾乎完全不能濾過。
(二)電荷屏障——負電荷
濾過膜各層含有許多帶負電荷的物質,所以濾過膜的通透性還決定於被濾過物質所帶的電荷。這些帶負電荷的物質排斥帶負電荷的血漿蛋白,限制它們的濾過。雖然血漿白蛋白有效半徑為3.5nm,但由於其帶負電荷,因此難於通過濾過膜。
當各種病理損傷(包括原發性與繼發性損傷)作用於腎臟時,會導致受損腎臟局部微循環障礙,促使腎臟組織(功能腎單位)缺血、缺氧。由於缺血、缺氧損傷了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一旦受損,就會吸引血循環中的炎性細胞浸潤,並釋放出致病的炎性介質(IL-1、TNF--α等),此時的病理損傷會造成受損腎臟的炎症反應。
腎臟處於病理狀態,腎小球基底膜(GBM)會發生一系列改變:其濾過孔增大或閉鎖、GBM斷裂,電荷屏障損傷,腎臟通透性增強,濾過膜上帶負電荷的糖蛋白減少或消失,都會導致帶負電荷的血漿蛋白濾過量比正常時明顯增加。故此期在臨床上形成蛋白尿。
二、蛋白尿的病因
當腎小球、腎小管發生病變時,如各期腎炎、腎病以及高血壓發生腎動脈硬化時,均可出現蛋白尿;各種細菌性感染,如腎盂腎炎、腎結核、敗血症等亦可出現蛋白尿;非感染性疾病,如腎結石、多囊腎、腎澱粉樣變性以及休克、嚴重肌肉損傷、發熱、黃疸、甲狀腺功能亢進、溶血性貧血及白血病等,也可出現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常見於食高蛋白飲食後,精神激動、劇烈運動、長時間受寒、妊娠等,都可能出現暫性的蛋白尿,但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過+。
一般說來,持續性的蛋白尿往往代表腎臟有病變。尿蛋白的多少反映了病變程度,臨床可據此作療效觀察。然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腎小球病變到了晚期,由於大量腎單位廢損,使蛋白濾出減少,尿蛋白檢查反而減少或消失,這並不代表腎臟病變的減輕。
(一)腎性蛋白尿
1.腎小球性蛋白尿:見於急性腎小球腎炎,各型慢性腎小球腎炎,IgA腎炎,隱匿性腎炎。繼發性見於狼瘡腎等自身免疫性疾患,糖尿病腎病,紫癜性腎炎,腎動脈硬化等。代謝性疾患見於痛風腎。
根據病變濾過膜損傷程度及蛋白尿的組分分為兩種:
(1)選擇性蛋白尿:以清蛋白為主,並有少量的小分子量蛋白,尿中無大分子量的蛋白(IgG,、IgA、IgM、C3、C4),半定量多在+++~++++,典型病種是腎病綜合征。
(2)非選擇性蛋白尿:說明腎小球毛細血管壁有嚴重損傷斷裂,尿中有大分子量的蛋白質,如免疫球蛋白,補體;中分子量的清蛋白及小分子量蛋白質,尿蛋白中,免疫球蛋白/清蛋白比值>0.5,半定量為+~++++,定量在0.5~3.0g/24h之間,多見於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如急進性腎炎、慢性腎炎、膜性或膜增生性腎炎等,及繼發性腎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腎炎、紅斑狼瘡性腎炎等。出現非選擇性蛋白尿提示預後較差。劇烈運動、長途行軍、高溫環境、發燒、嚴寒環境、精神緊張、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也可出現蛋白尿。
2.腎小管性蛋白尿:最常見各種原因引起的間質性腎炎,腎靜脈血栓形成,腎動脈栓塞,重金屬鹽類中毒等。
3.腎組織性蛋白尿:又稱分泌性蛋白尿。由於尿液形成過程中,腎小管代謝產生的蛋白質滲入尿液中所致。
(二)非腎性蛋白尿
1.體液性蛋白尿又稱溢出性蛋白尿,如多發性骨髓瘤。
2.組織性蛋白尿如惡性腫瘤尿中蛋白質,病毒感染產生的宿主蛋白等。
3.下尿路蛋白質混入尿液引起蛋白尿見於泌尿系統感染、泌尿道上皮細胞脫落和泌尿道分泌粘蛋白。
三、中醫治療
(一)對病因病機的認識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屬於中醫學「精」,「精微」等概念。腎臟疾病出現蛋白尿,屬於中醫學「精氣下泄」範疇。脾不攝精、腎不藏精,而精氣不固,精微下泄是出現蛋白尿的直接病機;肝失疏泄、肺失布精,也可影響脾腎而出現蛋白尿;濕熱、風邪、瘀血等實邪壅阻,精微外泄亦可致蛋白尿。
中醫學並無「蛋白尿」名稱,但從臟腑功能及病機有關論述,應屬"虛損","精氣下泄"範疇。中醫學認為,蛋白尿的長期不消退與脾腎兩虛有關,脾虛則健運失司,清濁不分;腎虛則氣化無權,封藏失司,以致精微下泄。蛋白尿痼疾除重視脾腎外,還與肺的宣發敷布,氣化功能,肝的氣血疏泄,升降功能密切相關,臨床上不可忽視。
腎炎蛋白尿病人初期多以面目浮腫為特徵,《素問平人氣象論》云:「面腫日風」。此外,腎炎蛋白尿患者小便多有大量泡沫,也為風動之象。可見,風邪在腎炎蛋白尿發生髮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另外還發現,沒有濕熱也就沒有腎炎,因為無論慢性腎炎哪種類型和那個階段,其特點是尿中蛋白,管型和混濁,《素問至真要大論》謂:「水液渾濁,皆屬於熱」,故此混濁乃濕熱證的顯著標志。有統計資料表明,原發性腎小球疾病濕熱證的發病率為69.7%說明濕熱證在本病極為常見。
慢性腎炎蛋白尿纏綿難愈,「久病多瘀」。因此認為,血瘀是本病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病理現象,因虛致瘀,因瘀正愈虛。可以說濕熱與瘀血並存是本病的主要病機特點。
(二)中醫臨床治療方法
蛋白尿可由腎氣虛衰引起,亦可因其它臟腑功能失常或病邪內擾所造成,其中腎氣失固,蛋白精微失守,漏泄於尿中排出體外是其主要病機。臨床上多表現為寒熱虛實錯雜,病程冗長,病情遷延難愈。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既要重視腎虛失固的主要矛盾,還要注意辨明引起腎氣失固的各種原因,然後針對這些因素治療。
(三)中醫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的典型病例
慢性腎病患者長期的蛋白尿,不僅僅會丟失蛋白造成低蛋白血症,而且也是導致腎臟疾病進一步加重、惡化的主要原因。中醫藥在慢性腎病蛋白尿的治療方面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有獨特的療效。根據傳統中醫理論,結合自己的體會,談談中醫對慢性腎病蛋白尿的認識及其辨治思路。
1.患者陳某、女、65歲,常熟市人,病史慢性腎炎16年,腎病高血壓10年。症見頭面眼瞼或全身浮腫,胸腹滿悶,尿少短赤,舌苔黃膩,脈沉弦,尿檢蛋白量多,遷延不愈,選用胃苓湯合防己黃芪湯加減治療。藥用蒼朮(泔浸)30g、陳皮15g、厚朴(姜制)15g、甘草(蜜炙)10g、澤瀉15g、豬苓15g、茯苓(去皮)15g、白朮20g、桂枝12g、防己15g、黃芪30g、玉米須30g、白茅根30g、薏苡仁30g、川牛膝15g、丹參15g當歸15g。本法為利水祛濕法,適用於慢性腎炎濕熱或濕濁內盛,迫精外瀉之證。
2.患者陸某、男、53歲,江陰市人,病史高血壓10年、慢性腎炎12年。症見面色黧黑,皮膚有瘀點(斑),腰痛如刺,固定不移,蛋白尿同時伴有血尿,舌質紫暗或有瘀斑,尿蛋白久治不愈,方選濟生腎氣丸合益腎湯加減。藥用川牛膝15g、丹參15g、車前子15g、熟地30g、山藥30g、山萸肉25g、茯苓25g、白朮30g、澤瀉15g、益母草15g、丹皮15g、當歸15g、紅花12g、赤芍12g、桃仁15g、生山楂20g、三七12g(打細粉沖服)。本法為活血祛瘀法,適用於慢性腎炎伴高血壓或三高患者的瘀血內阻、腎氣失固之證。
3.患者吳某、男、53歲,無錫市人,病史高血壓12年,慢性腎炎15年。症見頭暈脹痛,急躁易怒,少寐多夢,顏面潮紅,腰酸耳鳴,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脈弦細數,尿檢蛋白量多,久治不愈,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藥用天麻15g、梔子12g、黃芩10g、杜仲15g、益母草15g、桑寄生15g、夜交藤25g、茯神25g、川牛膝15g、鉤藤(後下)15g、石決明(先煎)25g、地龍15g、僵蠶15g、白蒺藜15g、夏枯草30g、蜈蚣3條、全蠍子5g、丹參15g。本法為平肝熄風法,適用於慢性腎炎陰虛陽亢,虛火擾腎之證。
4.患者顧某、男、48歲,無錫市人,病史慢性腎炎15年,高血壓13年,症見面色浮白,神疲肢倦,納少便溏,脘腹脹滿,舌淡邊有齒印,苔白,脈沉細弱,尿檢蛋白量多,方用參苓白朮散加減。藥用黃芪30g、党參25g、茯苓30g、白朮25g、山藥25g、蓮子肉15g、葛根20g、升麻10g、丹參15g、川牛膝12g、當歸15g、川斷30g。本法為健脾益氣法,適用於慢性腎炎之脾氣虛弱證。
5.患者劉某、女、37歲,無錫市人,病史慢性腎炎11年,高血壓3年,症見乳蛾腫痛,瘡癤紅腫,皮膚濕疹,發熱口苦,尿赤,舌紅,苔黃或白,脈滑數,尿檢蛋白增多,久治不愈,方用五味消毒飲加減。藥用金銀花30g、連翹25g、紫花地丁15g、蒲公英30g、玄參25g、大青葉30g、紫草15g、七葉一枝花15g、苦參15g、土茯苓15g、白鮮皮12g、地膚子12g、當歸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蓮15g、牛膝15g、丹參15g、赤芍15g、黃芪25g。本法為清熱解毒法,適用於慢性腎炎熱毒或濕毒壅滯,內攻於腎之證。
6、患者張某、男、47歲,張家港市人,病史慢性腎炎5年,高血壓4年,尿檢蛋白量多,久治不愈,症見惡風發熱,頭痛肢酸,噴嚏流涕,或喉癢咳嗽。但見惡寒較重,舌苔白,脈浮緊等,治宜祛風散寒,方選荊防敗毒散加減,常用藥有蘇葉12g、荊芥15g、防風15g、穿山龍15g、青風藤12g、蒼耳子10g、川牛膝15g、丹參15g、當歸15、白芍15g、白朮25、黃芪25g、桂枝15g。
本法為祛風法,適用於慢性腎炎因外感風邪,內擾及腎而致病情加重、尿蛋白增多之證。
若兼挾熱者,則有發熱較甚,咽痛口乾,痰黃,溲赤,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治用祛風清熱。方用銀翹散加減,常用藥有金銀花、連翹、牛蒡子、魚腥草、板藍根、紫花地丁、蟬蛻、川牛膝、丹參、赤芍、當歸等。
若兼氣虛者,多見感冒反覆發作,惡風多,舌偏淡,脈浮緩,治宜益氣祛風,選用玉屏風散加減,常用藥如黃芪、防風、白朮、茯苓等。
7、患者張某、男、58歲,上海市人,病史慢性腎炎15年,高血壓9年,尿檢蛋白量多,久治不愈,症見腰膝酸軟,下肢水腫,頭暈目眩,納少口淡,口乾少飲,畏寒肢冷,自汗頻出,便溏尿頻,舌苔白,脈沉緩等,治宜溫補腎陽,益氣散寒,方選右歸飲加減,藥用人蔘15g,熟地30g,山藥15g,山茱萸15g,枸杞15g,甘草9g,杜仲25g,肉桂10g,制附子15g,牛膝15g,丹參15g,川斷25g,菟絲子15g當歸15g。水煎,空腹溫服。
如氣虛血脫,或厥,或昏,或汗,或暈,或虛狂,或短氣者,必大加人蔘、白朮;如火衰不能生土,為嘔噦吞酸者,加炮乾薑;如陽衰中寒,泄瀉腹痛,加人蔘、肉豆蔻;如小腹多痛者,加吳茱萸;如淋帶不止,加補骨脂;如血少血滯,腰膝軟痛者,加當歸。
本法為溫補腎陽法,適用於慢性腎炎,因腎陽不足,陽衰陰勝,腰膝瘦痛,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咳喘,泄瀉,脈弱者。病延日久及腎而致病情加重、尿蛋白增多之證。
(四)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蛋白尿,穴取:①大椎,肩鶥,曲池,合谷,內關,足三里,陰陵泉,肺俞,水分;②合谷,太沖,曲池,血海,三陰交,曲澤,委中,足三里,陰陵泉,脾俞,腎俞.雙側取穴,先針背部俞穴,留針,針後加灸;次針足三里透陰陵泉,留針;再針其他部位,自上而下,不留針.2組穴位交替使用。
結束語
中醫對慢性腎炎蛋白尿的病位病機認識日趨一致,在治療方面也取得一定進展,但仍有許多問題有待探索和改進。如診斷和療效標準有待於統一,治療方法需要進一步規範,療程較長,遠期療效也有待進一步提高。今後需加強對本病的理論研究、臨床病機的探討,臨床用藥的簡練,明確療效標準,逐漸篩選出有實驗依據,療效肯定的專方專葯,以應用於臨床治療,從而提高療效,縮短病程,鞏固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M].河北: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8
[2]許濟群.方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50-148
[3]明·張景岳.景岳全書[M].山西: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10-323
本文轉載自http://blog.sina.com.cn/wangxiaoleiyisheng
推薦閱讀:
※隱匿型腎小球腎炎奇方妙藥【學為所用】
※得了腎炎別光吃藥物,更要試著自我調節
※治腎盂腎炎妙方(方3首)
※腎病綜合征和慢性腎炎有什麼區別?
※辨清證型治腎炎,腎炎不會再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