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修養的選擇

人生修養的選擇
作者:凈慧
佛法的道理既簡明扼要,又可無窮無盡地展開。佛法住世二千五百年,講了四件事:信仰佛法僧三寶,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嗔痴三毒,凈化身口意三業。這就是佛法的總綱。今天我想從佛教的角度談談人生修養的選擇問題。人不能沒有信仰。信什麼呢?最重要的就是信世出世間的因果規律,這是一個根本。那麼,怎樣來體現對因果的信仰和落實因果呢?那就要有良心。良心如何來體現呢?用道德來體現。當然,這只是一個參照系統。既然叫做選擇,那就是每個人有選擇的權利、也有不選擇的權利。

  一.信仰的選擇

  人來到這個世界,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很多,諸如人生的目的問題、價值問題、歸宿問題。歸宿問題也就是所謂終極關懷問題。人來到這個世界究竟為了什麼,幾十年以後又怎麼樣,這就是所謂的終極關懷。這些問題都與信仰有關。如果說人是萬物之靈的話,那麼這個「靈」字就主要體現在人有強烈的終極關懷。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信仰追求,而不是說人比其他生命更能幹。信仰問題是人生的根本問題,人生是清醒還是迷茫,是空虛還是充實,是充滿希望還是絕望,是有價值還是幻滅,這些都涉及到人的信仰這個根本問題。信仰問題也是一切哲學和宗教試圖解決的一個根本問題。哲學和宗教的存在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體現在它能夠在多大的時空範圍內成功地為人們提供可靠的精神家園。

  人類歷史上出現過許許多多的哲學和宗教,有的已經消失了,有的正在消失,有的卻在不斷地發展,並且日益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信仰對象。比如說佛教,現在還在呈現出發展的趨勢,但是佛教中有的派別已經成了歷史的遺迹,它的傳承已經沒有了,僅僅成為一種研究的對象而已,並沒有人去按照它實修。今天我們所說的佛教,是從佛陀的整體教義和整個的思想體系出發的,並不局限於某一宗某一派,這樣的佛教是一個大佛教,不是一宗一派的小佛教。

  從世界範圍來看,可供人們選擇的信仰有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但是把它們歸類,可分為東、西兩大派,這兩大派的信仰形態是有所區別的。東方人往往追求內在的信仰,從自心出發;西方人的信仰則是追求外在的東西,他們認為人自己是無能為力的,一定有個外在的東西成為人們信仰的對象,成為人們的救星。這是東西方人在信仰形態上的總的區別。這種信仰形態上的區別影響到了哲學、科學等各個領域,其結果是,東方的人文科學比較發達,西方的自然科學比較發達。現在有一個重要的時節因緣,東西方能夠互通,這應該說是人類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機,是東西方人能夠彼此交流、彼此學習的最好機會。

  從信仰的角度來觀察現實情況,可以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世界有一個非常時髦的名詞,也可以說是個無可奈何的名詞,叫做「垮掉的一代」。什麼東西垮掉了呢?信仰垮掉了。為什麼信仰會垮掉?因為在慾望和虛無主義的衝擊之下,人的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失去了平衡,就象一個掉到水裡面的人一樣,見到什麼東西就以為是救命草,就想抓住它,也不管它是可靠還是不可靠;只要能夠在當下得到一點刺激,就去冒險,比如吸毒、色情、恐怖活動等等。這些人不見得都是沒有想法的人,應該是有想法的人,但是他們找不到一個真正的生命歸宿,受到一些不正確的引誘,於是陷入其中,不能自拔。這些人可以說是真正名副其實的無家可歸的生命。雖然在近現代也有不少哲學家試圖在這個傳統價值觀念崩潰的土地上重新為人類營造一種精神大廈,比如說西方的存在主義、唯意志哲學等等,都試圖為人類的存在問題、人類的終極關懷、價值追求等,提供一個解釋、一個說明。但是,很不幸,這種努力不僅沒能解決問題,反而使本來就糟糕的局面更加混亂。

  西方世界的情況是這樣,我們東方的中國又怎麼樣呢?應該說,從近十多年來的現實情況來看,也不容樂觀。千百年來一直成為中國人價值標準的,叫做「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觀念。以三不朽為核心的儒家價值觀念經過「五四」以來的多次衝擊,在當今這個功利主義主導一切、社會道德水準普遍下降的世風下,已無力充當人們的終極價值準則。雖然還有不少的知識分子,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還在堅守這樣一些觀念,還在弘揚這些觀念,希望這些觀念能夠重新受到我們中國人的關注和認同。但是,由於在廣大的民眾中間,傳統教育成了一個斷層,人們對什麼是「五經四書」都不知道,裡面講的是什麼內容更加不知道,因此,認同三不朽觀念的人非常稀少。雖然,我們現在也辦了一些學習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學校,想從小孩子就培養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但那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的。僅僅從文化的層面,從知識的層面去學習傳統文化,這樣還不夠。它必須成為一種指導我們生活實踐的信仰,才能對社會起作用。任何一個東西,如果不能指導生活,不能在生活中去落實,就是空談。

  我們的傳統文化,由於語言環境的改變,由於沒有新的詮釋,沒有新的方法去傳播,所以儘管它是非常寶貴的東西,但是它仍然象一個寶藏一樣在很深的土層下面埋藏著,人們無法受用它。我們不去挖掘它,僅是在寶藏上面跳來跳去,接受的儘是一些糟粕。由此想到,不僅是佛教要現代化,儒教也要現代化。沒有儒家的現代化,孔老夫子的好思想就會被束之高閣、被拋到九霄雲外。有人以一種虛無主義的思想來面對我們的祖宗,認為祖宗沒有留下什麼值錢的東西。實際上,祖宗留給我們的財富是極其豐富的,只是被古老的外殼掩蓋了。與眾多的宗教和哲學相比,我覺得佛教在當代,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還是有優勢、有條件為人類提供一個恆固的精神家園。在佛陀的教導中,有幾點特別值得注意:

  第一,人的生命是一個非斷非常的、無窮無盡的、因果流轉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十二因緣。生命既是無限的,所以人並不是一死百了。生對人來說是永遠地充滿著希望,同時死對人來說也並不恐怖。生命既是非常的,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人才有改造和解脫的可能。如果人真的有一個不可改變的命運的話,那麼我們將永遠處在一種絕望的生活狀態之中,既不可以改造我們的命運,也沒有解脫的希望,那我們的一切努力都是白搭。所以佛教提出的「無常」的觀念,是一種非常積極的思想。

  第二,「萬法唯心所造,因緣而起」。這個命題是一般人所無法接受的,通常人認為物質存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怎麼說萬法是唯心所造的呢?大家注意這個「造」字,它不是創造的造,這個「造」是「變」的意思。唯識宗講諸法唯識所變。變就是變現,變現並不是這個心念象變魔術一樣變出一個茶杯來。從個人的主觀意識來說,佛教還是主張反映論的,當六根與六塵相接觸的時候,中間的六識就取這個外境,從而在自己內心就變現一個認識外界事物的能力,變現出「茶杯」這種認識。所以說萬法唯心所造是因緣而起。一切事物都是有因有緣的,沒有無因無緣的東西。因緣是什麼東西呢?因就是一切事物存在發展的內在根據,緣就是外在的條件。如果光有內在的根據,沒有外在的條件,事物要存在要發展是不可能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切諸法都是有條件的存在。事物存在的本來面目就是如此,你一定要在事物存在的本來面目以外去找一個原因出來,佛教認為這個就是我執,就是法執。我們人類的一切問題都是從這個地方開始——不認識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非要在客觀事物上面去另外加一個什麼東西。佛教說一切法因緣而起,「心凈則國土凈,心穢則國土穢」,「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惡即地獄」,「一念迷即眾生,一念悟即解脫」,也就是說,我們人類所處的國土的穢與凈,個人五蘊身心的美與丑、強與弱、賢與愚、以及壽命的長與短、命運的窮與通、得與失等等,這一切都不是先天決定的,都不是由某個外在的力量加到我們身上的,都是每一個人的心在各自的業力的作用下所感現出來的、所感招出來的。因此,超越和解脫的根本就在當下,當下的一念悟就是天堂。所以一心分為十法界,十法界在什麼地方?不是在一個遙遠的不可捉摸的空間,它們就在我們的方寸之中,就在我們當下的這一念心中。它並不是一個渺茫的彼岸世界,彼岸世界就在此岸,離開了此岸,不會有彼岸,離開了穢土,哪兒去找凈土?佛教的這種積極的精神,完全是建立在我們當下的這一念心之上。把握過去的東西,可能是個妄想,未來的東西還沒有來,你不可以去把握,最現實的就是當下的這一念。當下這一念就是永恆。一個人能夠把握住每一個當下,他的修行就到家了。

  第三,「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這個觀念也是非常特殊的。從這一點出發,一下子就把我們的人性升華了,給我們提供了無限創造和努力的機會和目標。因為我們每個人看到自己都是非常的渺小,沒有希望,都在絕望中度過一生。佛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最大的希望,就是人人皆可以成佛,每個人都可以養成至高無上的人格。應該說這種思想和儒家的「人人皆可以成聖賢」,「人人皆可以成為堯舜」的思想有相類似的地方,所以我們中國人最能夠欣賞、接受佛教的這個觀點。佛教說眾生和佛在本性上是平等的,這個本性就是我們每個人本有的成佛的可能性、本自具足的成佛的可能性。這就是每個人的優勢。佛和眾生的關係,不是救世主和被救者的關係,而是老師與學生的關係。眾生可以擁有佛的慈悲、智慧和福德,正如《華嚴經》上面講的「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一旦把妄想執著排除了、凈化了,那麼就會發現,如來的功德我們本自具足。一切東西都不從外來,眾生願不願意成佛,以及能不能成佛,最終不是由別人決定,也不是由佛決定,而是由眾生自己來決定。眾生要去掉眾生性,要圓滿這個佛性,關鍵在什麼地方?關鍵就在於每個人的發心。我們無意之中做了一件善事和發心做某一件善事在性質上是不同的。要發心成佛,就要按照佛陀所開示的目標和方法去一點一點地落實。佛教所開示的最基本的修行綱要就是戒定慧。所以戒定慧三學是我們實現人生的超越、實現從眾生到佛、從此岸到彼岸、從煩惱到菩提的修行的基本綱領。當然,還有六度,這些都是我們求解脫、轉換人生、改變人生的最基本的修行方法。

  第四,為人類提供了成佛的途徑。這個成佛的途徑就是我們修行解脫的方法。這些解脫的方法不是憑空假設,而是經過釋迦牟尼在修證過程中實踐過的,也是一切諸佛菩薩和歷代祖師大德所實證過的,它是真實不虛的,絕對不是揣摩、猜測的方法。它是被無數的實例證實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當然,三學也好,六度也好,它的實質就是強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強調以凈化心靈為樞紐,以止觀為實現心靈凈化的手段,以慈悲和智慧作為自利利他的最高方便。所以,佛教的解脫方法實際上已經把人生的終極關懷和道德實踐、個體的解脫和社會的完善等等圓融在一起了。在這裡,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僅是個人的社會存在價值的圓滿實現,同時也是每個人究竟解脫的必由之路。佛教的人生價值理念立足於現實人生,為人類確立了真正的自主性,它把個體生命的有限性與無限性、個人解脫的彼岸性與此岸性、個體性與社會性、現實性與超越性等等這樣的一些關係,圓滿地統一起來了。這種統一不僅是理論上的事情,而且是實踐上的事情,它具有實證性,並不是一種純粹的形而上學的假設。這一特徵保證了佛教的人生價值理念一方面能夠跟現實社會相適應,另一方面又能夠跟自然科學乃至人本主義哲學相安無事。愛因斯坦曾說過,現時代能夠與科學對話的宗教只有佛教。佛教能夠與科學對話,佛教的很多深層次的觀念和現代科學不謀而和。當然,不要勉強用佛教的觀點去解釋科學,也不要勉強用科學的觀點解釋佛教。二者可以溝通,可以對話,但不要劃等號。若生硬地劃等號,科學家不高興,他說你這是偽科學。佛教是不是很高興呢?也不高興,因為佛陀所說的道理都是他親證過的,科學家說的東西有一些是假設,有一些是通過儀器驗證出來的,與其個人的生命修養關係不大。

  二.因果的選擇

  人生修養選擇的第二個問題就是要講因果。一切事物都有因有果,這是一個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問題出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我們要強調選擇這個題目作為人生修養的要義?一般的人只承認現實的因果,只承認一世的因果,只承認眼前看到的極其簡單的、極其表面的因果關係,沒有深入地去了解因果的複雜性、長期性、與生命永遠連結在一起的必然性。所以我在這裡特別地強調要講因果。講因果是什麼呢?不僅要知道因果,而且要按照因果的規律去做,這才叫講因果。佛教的整個思想體系就是建立在因果規律基礎之上的。因果是宇宙間的根本法則,不管我們是否認識到這種因果的事實,也不管你是不是承認因果,它都在毫釐不爽地發生作用。在因果面前,真正是人人平等。一個人要做到時時刻刻不失良心,就需要認識因果,深信因果。沒有因果作基礎,良心就失去了保證。

  作為人生修養的一個方面,選擇信仰因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類認識和改造的對象不外乎宇宙、人生兩大塊,認識宇宙的因果規律,這主要是自然科學的職能;認識人生的因果規律,這是宗教和哲學的職能。前者要解決的是人的生存所面臨的物質問題,而後者所要解決的是人類生存所面臨的精神問題。佛教的宗趣,就是為了認識宇宙人生的因果規律。圓滿的人生是建立在對因果規律的深信不疑和透徹把握的基礎之上。有人問究竟為什麼要學佛?沒有別的,就是要改造命運。

  佛教認為人生痛苦和社會混亂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人有無明。無明中最根本的結症就是不明因果、不信因果、不按照因果的規律去行善積德。我們仔細想一想,現在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如生態環境的破壞,土地的沙漠化,氣候的反常,社會的動蕩不安,人心的陋劣不堪,精神病患者的激增,自殺現象的頻頻出現,恐怖活動的猖獗,地區衝突的不斷,核戰爭的恐怖等等,有哪一樣與對因果的無知沒有關係?都是在因果上,沒有好好地去體會,才造成了我們現在極為被動、極為無奈的現實。比如沙塵暴來了,我們能有什麼辦法?就只有躲在屋子裡不出來。躲在屋子裡不出來也不行呀,窗戶有縫,門有縫,它還會襲擊進來。它是怎麼造成的呢?我們找找原因,很容易找得到。再如環境污染,大家走到街上去,總是覺得這裡不幹凈,那裡是垃圾,這個不文明,那個不道德,這些是怎麼來的?原因也可以找得到。不但有他人的原因,也有自己的原因。我們自己覺得這個環境髒得不得了,同時我們也是這個臟環境的製造者之一。所以說,因果既是一切事物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也是造成我們身心是否乾淨、環境是否凈化的根本原因。在這裡,佛教講了兩件事,一個叫正報,一個叫依報。用我們現在的話講,正報好象是我們每個人的小環境,就是我們的身心世界;依報就是我們所依賴的外在的物質世界。這兩個世界、兩個環境、兩個果報,都是我們自己的業因所感招的。要改造這兩各個環境,只有從內心做起,這才是關鍵。所以佛教講,我們要做到依正莊嚴,小環境要莊嚴,大環境也要莊嚴。

  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改造人生和社會,我們就必須深信因果,要證實因果,用因果的規律來分析問題,並且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法,這就是我們走出困境的唯一的途徑。所謂困境,既包括我們個體生命的困境,也包括整個的社會困境。我們個體生命有困境,那就是我們的生存煩惱。我們的社會有困境,那就是諸多的社會問題。要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必須從因果上下手。世間是人自己弄髒的,還得靠我們人還它以清凈。要清凈世間,首先我們每個人要先清凈自心,要用因果來規範自己的心念和行為。人只有在認識並深信因果的前提下,才可以做自然的主人,才可以做命運的主人。如果不信因果的話,那就只能永遠地做自然的奴隸,做命運的奴隸。命運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過去種下的因,過去種下的因,現在必然要受這個果報。對於「命運」我們現在能做些什麼呢?就是要創造條件,使善因善果能夠及早變成現實,使惡因惡果推遲實現。這中間的關鍵環節就是緣。緣,就是條件。有因有果,這個中間的橋樑就是緣。現在能夠起作用的就是我們要在橋樑上做工作。這個橋樑既能使過去的因提前或延遲起作用;同時,它又是現在種的因。它既作為緣,又作為因。一件事物具有多重性。緣,一切都是緣。我們好好在「緣」字上面想一想,把這個緣想通了,對因果規律大體上就可以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三.良心的選擇

  佛教本來沒有使用「良心」這個概念。佛教講慈悲心,講智慧,講覺悟。良心是個複合概念,也是一個通用的概念。不管信教的人也好,不信教的人也好,信這種教的人也好,信那種教的人也好,大家都要講良心。但是,我在這裡用使「良心」這個概念,賦予了它新的內涵。當人們選擇了信仰之後,接下來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通過聞、思、修,把這種信仰變成自己的心理因素。這種心理因素是什麼呢?就是良心。良心是信仰和因果的落實,也是信仰和因果的具體表現。有沒有信仰,講不講因果,就看為人處事有沒有良心。社會上人們都講,某某人有良心,是個好人;某某人不講良心,是個不好的人。可見良心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概念。從佛教的角度來講,良心就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的善良意願和覺照的能力,也就是大悲心和菩提心。良心既是一種仁心,也就是利他的慈悲心;同時它又是一種覺照的心,它時刻警覺自己的三業,使之向善、向上。大悲心體現在良心的向善性,菩提心體現在良心的向上性;大悲心要下化眾生,菩提心要上求佛道。所以把向善、向上都包括在良心之內。向善向上的仁心和決心就是我們的良心。良心要通過信仰因果、認識因果才能得以維繫,不信因果或不明因果的人很難做到真正地持久地擁有良心。

  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良心失落的時代,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一件事。造成良心失落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斷滅論的思想恐怕是主要的原因。因為斷滅論宣揚人的全部一死百了,否認三世因果。這種否認三世因果的觀念,認為人一死百了的觀念,實際上就是斷送了眾生的慧命,扼殺了人的良心。這種觀念認為,良心有什麼用呢?人死了就完了,做了壞事沒有責任。只要能夠逃過現世法律的眼睛,做壞事就沒有責任。現在的實際情形是,法律的眼睛沒有用,群眾的眼睛更沒有用。金錢至上,關係至上,做了天大的惡事在現世也可能沒有任何報應。這是一個反常的現象,這是良心徹底的失落。這個問題是非常重大的,是一種極不正常的人類悲慘的現象。它從根本上毀掉了道德價值的基礎。有些人可以說就是無法無天,他們信奉的是享樂主義、利己主義,大肆揮霍、及時行樂,根本不管未來,也不管子孫後代。這種現象很可怕,也很可悲,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這是我們時時刻刻在現實生活中都會感受得到的事情。佛教認為,人做每一件事都有責任。這種責任不僅僅是當下的責任,而且是一種永恆的責任。這種責任既是現世的,也是來世的,它通三世。只有在這樣一種思想前提下,人才能做到自覺自律。所以我認為,有了三世因果的觀念,有了生命永恆的觀念,人們才能產生對自己的言行永恆地負責任的思想,這樣,人類的道德良心就有了保證。良心有了保證,一切就有了保證。無論是從教育的圓融性來說,還是從教化的善巧性來說,應該說佛教在現代社會是有所作為的,它不但能為人類提供一整套終極關懷的價值體系,同時還能為人類提供系統的行之有效的戒、定、慧的修行方法。若能遵守這些修養的規範,就個人而言,他就可以擺脫痛苦和煩惱,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就社會而言,就可以普遍地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凈化社會風氣,促進人類和平,保護生態環境以及建設人間凈土,其意義和價值是非常巨大的。所以,良心的選擇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事情。

  四.道德的選擇

  人生修養的第四個方面的選擇,就是要講道德,要過好完善的道德生活。道德生活最基本的規範,就是守五戒。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是要行十善。五戒十善就是信仰在行為上的要求和落實。五戒和十善在內容上有交叉的地方,但是它各有重點不同。十善的意義更加廣泛。五戒的重點是在身口,十善則三業都包括進去了,要求凈化身口意三業。用什麼來凈化三業?就是用十善法來凈化。

  佛教的戒律,無論是攝儀律戒也好,攝善法戒也好,還是饒益有情戒也好,它們都不是一種空洞的說教,也不是從抽象的概念中演繹出來的條條框框,它們都是佛陀對因果規律徹見的基礎上制訂出來的。佛教的戒律強調以心為本,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為方便,以自他解脫、利樂有情、莊嚴國土為目的,把個體當下的離苦得樂與死後的究竟解脫、個體的自我完善同整個社會的穩定祥和、個人的自覺需要同社會對個體的必然要求有機地統一起來了。佛教所提出的人生道德價值,它的高妙之處就在於它把道德生活與個體對解脫的渴求融為一體,而不是互相外在的。它沒有絲毫的強迫,人們遵守戒律都是出於一種自覺自愿,都是一種自我要求。如果想求得解脫,就必須遵守戒律,實施道德。因此,戒律絕對不是一種外在的強加於人的約束,而是一種自覺自愿的需求,也是每個個體對社會的一種積極的回應。因為社會都要我們每個人講道德,如果道德成了我們每個人的自覺性,那就是我們對整體社會的一種最積極的回報。

  從因果和人性的追求來看,每個人都渴望自由解脫。追求人生圓滿的人都必須毫無條件地堅持過完善的道德生活,不這樣就不可能克服我們的弱點、真正地離苦得樂。因此,從消極的方面來說,我們至少要持五戒,從積極的方面來說,我們還要行十善,通過五戒十善來逐步地淡化和拔除自己的殺害心、貪慾心、嗔恨心和愚痴心,相應的就能增長我們的慈悲心、平等心、智慧心和包容心。我們的福德智慧,我們的自由和快樂,就在這一消一長的過程中慢慢地得以成就。而同時我們的家庭、團體、社會乃至國家也會隨之變得越來越清凈,越來越祥和。因為每個家庭也好,社會也好,國家也好,都是由每一個個體生命組織起來的,我們每一個個體生命凈化了,就會給這個群體帶來祥和,帶來清凈。

  完整的人生離不開上面這四個方面的修養。在這裡,信仰的修養是人生修養的根本,而其他三個方面則是信仰的具體表現和落實。因果是信仰在認識方面的表現,屬於知的修養,其內容也就是知因果,信因果,不昧因果;良心是信仰在心靈方面的表現,屬於情的修養,其內容就是要發大悲心和菩提心;道德是信仰在行為上的表現,屬於意的修養,其內容就是持五戒、行十善。如果能夠確立信仰,並以此而加強知因果、講良心、守道德這幾方面的修養,也就是知情意三個方面的修養,那麼我們必定有一個充實的、有價值的人生。

推薦閱讀:

人生絮語(七)
人生箴言輯錄
人生:不少三錢,不欠三債,不忘三惜,不棄三恩!
[人生的意義
渣男,賤女,面相教你如何避開人生路的大坑?

TAG:人生 | 選擇 | 修養 | 人生修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