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構建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我們現在該如何為學生構建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呢?《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語文教學應該改變以往「一講到底」或「一問到底」的傳統模式,而應努力為學生創造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注重學生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在自主、合作和探索中發展能力,在開放、活潑的語文課程中快樂地學習。
語文學習是母語學習,與其他學科不一樣,不能只局限於課堂和課本,要樹立大語文觀,拓寬語文學習的領域,讓學生在社會的大課堂中去學習語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獲得更多的知識。
1、突破課堂四十分鐘的局限
語文課堂教學在力求學好教材的基礎上,還應該把語文學習的觸角伸向更為廣闊的空間,讓學生把學習之根扎在廣袤的土地上。在教學中可以給文本注入新的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在課外可以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引導學生關注報刊、電視、網路上的熱點話題,還可以開展各種演講競賽活動,舉辦優秀作文展,自編自演課本劇等。這樣的語文教學就不僅僅滿足於課堂的四十分鐘,而是要學生把課內課外的語文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達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的目的。如教《月球之謎》一課,課前讓學生多方收集有關月亮和月球的一些未解之謎的資料,查找、積累描寫月亮的古詩詞,然後在課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月球的情況,暢談自己對月球未解之謎的種種猜想,吟誦月亮的詩句,學生交流積極踴躍,學習熱情空前高漲。這不僅豐富了文本的內容,還激發了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把學生學習引向了更廣闊的天地。課後學生把自己的學習研究的成果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了展示,有的寫了有關月球的日記,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資料列印整理貼在教室的專欄里,也有辦成手抄報進行展示。總之,因這一節課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和信息是我們無法用四十分鐘來衡量的。
2、注重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
語文這門學科不是孤立、自成一體的,它與其他學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因為我們的學生要藉助於語文這個工具去學習其他的學科,同時其他學科的教學也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了各種實踐的機會,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滲透的。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和語文相關的學科知識進行整合,改善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狀態。如《撈鐵牛》、《稱象》這樣的課文就涉及到了科學課中的有關水的浮力的知識,如果學生不懂浮力的原理是很難理解課文的,教學時可引用科學課程知識;《草原》一課的美景可藉助音樂課中的《草原之夜》那美妙的樂曲來烘托,使學生能很快地入情入境,感受到草原的廣闊和美麗;《功到自然成》中徐悲鴻所畫的栩栩如生的馬,美術課上老師已給學生進行了鑒賞,語文課上可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徐悲鴻對藝術的孜孜以求;《誠實的孩子》這篇課文所講的道理和品德課中的《要誠實》是相互印證的,孩子們早已熟知於心了;就連作文教學中的學釘扣子也離不開勞技課中的實踐體驗,只有讓學生親自動手試試才能把作文寫生動具體。而數學現在也提倡在生活中學數學,有許多的數學知識是在一種生活場景的表述出現的,學生也要會用語言表達自己是如何去解決問題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是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過程,也是相關學科知識和能力遷移運用的過程。學生不僅在語文課堂中學到語文知識,也可以在其他學科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包含著語言文字的運用實踐,它們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3、走向校外更廣闊的天地
古人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聯繫起來,當作求學的兩大途徑,就在於人不光要讀有字之書,還要讀無字之書,即觀察山川草木、蟲魚鳥獸,了解風土人情等,把語文學習的外延等同與生活的外延。校外遠足,郊外野炊、工廠參觀,市場調查、上街宣傳……這樣融學校、社會為一體的語文訓練形式可謂豐富多彩,學生沐浴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聽說讀寫的能力就會潛滋暗長。我校開展的「五體驗,五實踐」活動給學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機會。如:體驗在農村的實踐活動,金秋時節帶學生去橘園採摘橘子。那掛滿枝頭像紅燈籠般的橘子,熱情好客的果農,熱火朝天的採摘場面,使學生無比興奮。大家比賽誰摘的橘子大,誰摘的橘子多,一派熱鬧繁忙的景象。當大家滿載而歸回到學校時,仍然抑制不住那種「豐收」後的喜悅,再問學生你們收穫了什麼?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搶著說自己看到的,自己聽到的,怎麼摘的,誰的大,誰的多,也有的學生感悟到了勞動的艱辛和快樂。無論交流什麼,都是一種分享,都是一種「碰撞」。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觀察,學會了表達。當把這次活動再現於作文中時,學生自然不會無話可說了,好詞妙句是陳出不窮。
4、建立課外閱讀的學習陣地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其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因此,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學段的課外閱讀總量分別不少於5萬、40萬、100萬字。可見,課外閱讀的意義深厚而廣泛。語文是「得法於課內,得益乃至成長於課外」,對於學生的課外閱讀,要培養讀書興趣和習慣,要給足讀書的時間,要指導閱讀的方法,還要讀寫結合,強化語文能力,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外閱讀的活動。比如「我最喜愛的一本書」、「讀書月活動」、「讀書知識競賽活動」;舉辦讀書沙龍,交流讀書心得體會,搞課前3分鐘講演、語文開心辭典、巧接詩詞名句等趣味閱讀活動等。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個別閱讀和小組閱讀相結合,積累運用相結合。課外閱讀要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功能,聽說讀寫思有機結合,並努力將學生閱讀所獲運用於學習生活中。通過幾年的培養,學生普遍反映,課外閱讀及其活動雖然擠用了我們一定的課餘時間,但開闊了我們的視野,為我們提供了無數的間接生活經驗,豐富了我們的人文知識,培養了健康的審美情趣。課外閱讀也為學生寫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鑒樣式,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只要學生堅持以讀促寫,為寫而讀,讀寫結合,就能真正促進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5、利用信息技術拓展學習空間
如今,現代教育技術正以其獨特的優勢,逐步深入到各學科領域,深入到課堂教學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學的高效率和教學效益的最優化。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巧妙運用信息技術,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教學中,教師應創造性地運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與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他們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來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在教學《天安門廣場》一課前,我了解到不少學生沒有到過北京,對天安門廣場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學一樣,只是讓孩子們讀讀課文,聽聽教師枯燥的講解,是很難感覺到天安門廣場的雄偉壯麗的。為了讓孩子們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到天安門廣場的雄偉,從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鳴,我精心製作了教學課件。教學時,當那一幅幅精美的圖片展現在學生眼前時,他們激動得叫了起來:「真是太美了,太壯觀了!」那一幅幅直觀的圖片加上教師簡單的介紹,孩子們很快就對天安門廣場的主要建築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參與的積極性大大加強了。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的非常壯觀的,也是孩子們渴望一睹為快的。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我選擇恰當的時機,播放了升旗儀式的錄像片斷。國旗班戰士優良的作風、雄壯的國歌聲、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還有數以萬計的圍觀群眾,無不吸引著學生的眼球。觀看後,我讓他們說說自己想到了什麼,有的說想到了在奧運賽場上奮力拚搏的體育健兒,有的說想到了解放軍戰士保衛邊疆的辛苦,有的說自己將來也要為國爭光……這一節課,架起了學生認知和理解教材之間的橋樑,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能力,而且改變了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實現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有機結合。學生還利用信息技術來檢索、搜集、分析、處理所給的相關資料。這不僅是一個有利於學科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提高信息素養和信息文化修養的過程。
信息技術的運用,網路環境下的語文學習,實現了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實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等目標,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還在語文學科中滲透了信息文化的培養,實現了跨領域學習目標的綜合。
「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是絕妙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語文。用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指導我們的語文教學實踐,構建開放的語文課堂,讓語文教學從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生活的過程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沈凱星)
推薦閱讀:
※五星大廚課堂:揭秘原創滷味菜品9款
※四柱課堂:第139章 正偏印的基本人象及簡析
※飲食與兒童健康(一) | 健康營微課堂
※【周易課堂】音頻版007-64卦的邏輯與周易形成
※修爸爸父母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