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尹建莉教育資料集(二)

"注意力"無法訓練

尹老師:

您好!我現在很困惑。不知怎麼辦?事情是這樣的:

我兒子在上課時總改不了走神或做小動作的毛病。以前,在老家上學時,學校就在馬路邊。有一天,他放學後對我說:「媽媽,今天爺爺去上街兩次。」我奇怪地問:「你怎麼知道的?」他說:「我坐在教室里看見的。」當時,我並沒有意識到他開小差,在學校老師也沒有提起過他上課開小差。

後來,他來深圳上學了,我經常去學校,經常聽語文和數學老師說他上課發獃或做小動作。我有時隨便說說:「以後上課要專心點。」我也沒有怎麼特別批評他。但這個毛病,並沒有改變。

現在,他去了廣州一所公辦學校已經上完一學期。在第一學期的後兩個月,他又是上課走神,我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的管理出了問題,後來,想到是自己讓他每天聽復讀機英語課文和單詞(發現他的英語聽力不行),可能是有點反感,想玩吧。我也沒有怎麼擔心。期末考試還算可以:語文94,數學94,英語96(在全班第二名),總分在全班應該也是前三名,因為他們班沒有排名次,只有英語排了名次。

前幾天,我發現他在數學課上做小動作,是他親口告訴我的,我好好和他溝通,語氣非常平和的問:「你是不是覺得給青瓜塗顏色必須要在上數學課做嗎?」他說:「不是。」我又問:「那你覺得什麼時候給青瓜塗顏色最好?」他說:「下課時間。」我又問:「那你為什麼要在上課做這事呢?」他說:「因為前面有個同學在塗,他叫我也塗,我看著好玩,就開始塗顏色了。」我說:「上課做這事,老師講的新知識你沒有聽到,會不會影響學習啊?」他有點不好意思地說:「會。」我說:「那以後你前面同學又叫你做這樣的事,那樣的事,你還會做嗎?」他說:「不會。」我最後說了一句:「好,乖兒子,我相信你能做到。」

想不到,今天兒子的語文老師打電話來了,說他最近幾天上課總要走神,好像有什麼心事,連作業也經常不交。我突然感覺到事情有點嚴重了。以前,不論他有多貪玩,但幾乎是從不發生這樣的事。我不知怎麼和他溝通。

對了,上學期,由於他上課走神,單元測試有稍微的下降,老師就在課堂上批評他,說徐新現在退步了,有點貪玩了,所以,經常有同學對他說:「徐新,你學習退步了。」每次,我聽同學這樣說他,我會說:「其實你考得也很好啊,並沒有退步。現在,還沒有單元測試呢,你同學怎麼知道你就考不好呢。兒子聽我這樣說,心裡坦然多了。

我今天心裡反覆想了想,不知是不是,找他玩的小夥伴太多,他控制不住自己想玩,就不做完作業,還是老師或我的什麼做法讓他不滿。我前天,說他不想洗自己的襪子,就故意說:讓他外婆回老家,以後家裡讓他自己做飯洗衣,我去工廠上班算了。不知這樣的話是不是對他有影響啊?還有,他做作業時不是很專心,喜歡插話,我就說:「你不想做作業,就不做」我邊說邊去拿他的作業本,他馬上和我搶,最後,他搶不過,去拿了一本新的作業本,準備做,我馬上把手裡的作業本給了他。我不知自己的這些做法是不是不合理,我每天看他回來後就主動的做作業,還不知道他不交作業呢。我原準備過段時間去學校了解一下他情況的,想不到,今天接到了老師的電話。我突然不知所措了,尹老師,能指點一下嗎?我迫切需要您的幫助,謝謝!

最後,祝您一切順利!

您的讀者 曾麗麗

我的回復:

小曾:

你好。

看了你的信,我的第一個感覺是,你的兒子很優秀,而你對孩子的管理方法不得當。

孩子成績都可以進前三名了,為什麼還要強求他聽課呢?他不聽課而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說明他每天只簡單聽幾耳朵就夠了。所以,要求孩子「專心聽講」,到底是想要孩子學好功課,還是僅僅為了成全老師的面子?

不要錯誤地評價孩子,不要那樣苛刻地要求孩子,什麼「退步了」,這種無聊的評價既大而無當,讓孩子不知所措,又損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沒有任何意義,所能起的只是反作用。

建議一:不要強迫孩子「專心」,專心是「培養」不出來的。如果一件事情本身尚有魅力,能吸引孩子,孩子自然會投注注意力。請你想像我們開會或聽報告時的情景,如果台上的人講得生動有趣,我們自然會把注意力投向他;如果台上的人講得枯燥無味,我們怎麼能集中注意力傾聽他冗長的發言呢?成年人尚且做不到的事,為什麼要強迫孩子做到?強迫孩子「集中注意力」,從長遠來看,只能打亂他的心理秩序,讓他心思渙散,更不能專註於一件事情上,到頭來嚴重影響他的成績。

建議二:要想辦法和老師溝通,讓老師減少對孩子的負面評價,加強正面評價。孩子現在一點問題都沒有,是周圍的事情和評價出了問題。老師有責任,家長也有責任。老師的因素不可控;家長該如何做,至少把握在自己手中吧。

建議三:你自己要有主心骨,不要別人一颳風,你就下雨。這就需要你學習,要多學習,多讀些教育類的書和其它相關文章。只有你自己的認識上去了,才會有主心骨,才能給孩子正確的評價和引導。

好,就談這些吧,祝福你們!

尹建莉

台灣地區現任教育部部長吳清基先生為

在台灣出版的繁體字版《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寫的推薦序言

我生長的年代,是台灣普遍貧窮的一個年代。母親為了養活我們,一人身兼數職,白天母親要到田裡種稻、種番薯,晚上還要趕著到甘蔗場打夜工,或到針織廠當清潔婦,以維持家裡的生活開銷。每天幾乎只有在黃昏時分放學的路上,我才能見到媽媽,媽媽那時正好要趕往下一個工作的路上,似懂非懂的我,只能紅著眼眶,遠遠目送媽媽辛苦騎著腳踏車的匆忙的背影。

小時候我和媽媽從來想過我可以一路升學念書,甚至拿到博士學位。在我求學與成長過程中,媽媽對我的影響至深至遠。我的媽媽是台灣典型艱苦卓絕的女性,她受教育程度不高,卻是我人生中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老師。她用無限的母愛和以身作則,將我教育成人。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書中敘述著媽媽的教養觀對孩子造成終身至大的影響,讓我心有同感:「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有質的差異。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教養細節的處理態度。」

小時候,我媽媽背著孩子在田裡忙,忙累了就將孩子放在田埂上休息玩耍。孩子總是在媽媽眼力所及之處,田裡常回蕩著大人與小孩子此起彼落的歡笑聲……因此,我相信正如《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書中所說:只要家長願意在孩子幼年期多付出一些時間,親自教養與陪伴孩子成長,必能使一株幼苗成長得更茁壯!

正如第一章中《媽媽,沒有人可取代》(尹註:本文是大陸版第五章中的《自己不帶孩子就是瀆職》)寫到:兒童長大成人後,畢生處事樂觀還是悲觀,待人熱情還是冷漠,為人多信還是多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出生後頭兩年中主要負責照顧他們的人的態度。家長在孩子嬰幼兒期多付出一些辛苦,往往有四兩拔千斤的功效。這個「付出」是天下最划算的「投資」。

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最基礎的教育,也是全人教育的起點。所以提升家庭教育的理念與培養家長正確的教養觀念,的確是需要積極推廣的。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精選了作者十幾年來為母為師的現身說法與心得分享,讓所有家長與老師們反思、醒悟,對孩子的教育問題茅塞頓開。

跟風書《好爸爸勝過好老師》

讓許多父親錯失學習的機會

前幾天,一個朋友告訴我,她老家某小學,在六一兒童節前送每位家長兩本書,一本是我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另一本是作者為「東子」的《好爸爸勝過好老師》。學校的良苦用意我理解,一所鄉鎮小學,能拿出一筆錢為家長買書真的很不容易,但這個消息還是又讓我噁心了一番。「好爸爸」這本書已把我噁心了近兩年了,一直沒說什麼,因為現在跟風盜版書是個社會問題,我既沒有能力也不屑於為這些事分散精神。但很多信息讓我似乎應該說點什麼,朋友告訴的這件事又讓我想到這個問題,我想,為了那許許多多家庭的許許多多孩子,為了那些想要學習的父親們,我還是花一點點時間說一下這件事吧。

一,「好爸爸」這本書是怎樣出爐的我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09年1月上市後,幾個月間就衝到暢銷榜前列,引起很多人的關注。我的書的責任編輯,作家出版社的鄭建華編輯也名聲鵲起,不斷收到一些家教書投稿,這其中就接到一個叫東子的作者的投稿,作者自稱已出版過數本家教書。但他的稿子鄭建華看後,覺得不理想,達不到作家社的出版水平,就退稿了(整個過程有作者東子和鄭建華的郵件往來及QQ聊天為證)。結果這本書沒用多長時間就在灕江出版社出了,並且從書名到封面等設計方面完全套用和抄襲了我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兩本書的封皮:

除了封皮,裡面的版式設計也完全一樣。這樣一部達不到出版水平的書,採用這樣一種欺騙公眾的手段,居然成了暢銷書。只能說,出版社的「營銷策略」是成功的,這本書從上市來,很多書店和網站都把這兩本書擺到一起銷售,有的網站為了多賣錢,進行捆綁銷售,結果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暢銷,直接帶動了這本書的銷售。很多不明就裡的讀者誤以為是姊妹篇,往往就一併買了。特別是許多父親,他們可能根本就不買「好媽媽」,直接就買一本「好爸爸」。出版社和作者在高興地點鈔票,而想做個好爸爸的讀者得到的是什麼呢?

二,「好爸爸」是一個偽概念《好爸爸勝過好老師》這本書之所以能「暢銷」,就在於它故意把家庭教育分割開來,讓公眾誤以為家庭生活中有一種「媽媽教育」,還另有一種「爸爸教育」。我這樣說,可能會有一些人馬上提出質疑說,家庭教育中爸爸的參與很重要啊——這是沒錯的。但教育是個「觀念」的事情,是個「知識」的事情,難道父母要學習的不是共同的教育知識嗎?父母親教育手法如果不一致,會造成兒童性格分裂,所以以兒童或家長的性別差異來說教育,恰是教育學要批判的「性別刻板印象」。

育人好比種莊稼,所有的農人都應該依科學來種田,男農民和女農民種地有什麼區別嗎,如果要出科學種田的書,需要給男農民和女農民分別出一本嗎?教育也可以和醫學類比,男醫生和女醫生他們每天都要面對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人,難道會有一套供男醫生學習的醫學知識,另有一套專供女醫生學習的醫學知識嗎?如果說家庭中,爸爸和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各不相同,需要分開來陳述,那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同樣會對孩子形成不同角色的教育影響,是否還需要出些 「好爺爺」、「好奶奶」、「好姥姥」、「好姥爺」之類的書?,有的人家中雇了保姆來看孩子,那麼也許還該出本「好保姆勝過好老師」?在學校里,有男老師也有女老師,難道教育學也許應該分成「男老師教育學」、「女老師教育學」?現代營銷技巧中有一個營銷策略,就是通過產品功能細分,定位明確的目標消費群體,這是一種很有效的促銷手段。「好爸爸」這本書採用的就是這樣一種策略。當它感覺自己不能夠超越,無法在文本內容和質量上勝出時,就製造假概念,故意鑽空子,使家長們誤以為既有一種媽媽教育,也有一種爸爸教育,這兩種教育是不同的,就像火車鐵軌一樣並行,所以當媽媽的應該讀「好媽媽」,做父親的應該讀「好爸爸」。這本書並不是填補了一個空白,而是故意製造割裂,拉根繩子為自己圈出一塊地盤,然後就想佔山為王。偽概念之下必然沒有真東西,胡蘿蔔放進錦盒也變不成人蔘。一部水平低劣的書稿,即使套用了別人的書名和封面、設計,靠騙人和忽悠成了「暢銷書」,也不可能給讀者帶來有價值的東西。

三,「好爸爸」這本書讓許多父親錯失學習的機會一本達不到出版水平的書,爸爸們怎麼會喜歡看呢!它浪費的不是家長們的二十元錢,而是許多父親的學習機會。一個父親失去學習的機會,背後損失的就是孩子的教育。 父親和母親的教育配合很重要,家庭中每個成員對孩子的影響都非常重要,包括爺爺奶奶,甚至保姆,只有大家都做得正確,孩子才不容易出現問題。蓋一間房子需要動用很多工具,但拆一間房子只要一把鎬頭就夠了。家庭教育中,只要有一個破壞者,就會造成很大的麻煩。做父親的,由於其性別特點及注意力太多地投注於社會事務,比起媽媽來,本身就和孩子有疏離感,容易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現失誤,如果不學習,確實是個問題。所以媽媽和爸爸都需要學習。我信箱中收到不少媽媽們的來信,為了教育孩子,家裡同時買了「好媽媽」和「好爸爸」,她自己把我的書看完了覺得受益匪淺,有很大改變,可丈夫卻不願意看「好爸爸」,有的是即使看了也沒什麼改變,當媽的眼見丈夫還是亂管孩子,在家教中扮演破壞者角色,不知該如何辦,問我如何能改變他們的丈夫。對於一個食慾本身就不是十分旺盛的孩子,我們應該想辦法給他做出色香味及營養豐富的飯菜,才能讓他喜歡吃飯,吃得健康;如果給他提供的是既不好吃又營養匱乏,甚至還含有有害物質的飯菜,他怎麼可能有食慾,怎麼可能健康呢。想要讓父親們學習,就如同想要讓母親們學習一樣,必須要給他提供具有科學教育理念,同時又有可讀性、操作性的作品。如果只能淺淺地講大道理,或者給讀者提供一些錯誤的教育理念,那真是害人不淺。

四,我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既是寫給媽媽們的,也是寫給爸爸們的很多家長,尤其是一些爸爸們看了我的書後,建議我改書名,把「媽媽」換成「父母」。因為他們看了以後,覺得這本書並不是只寫給媽媽的,它對爸爸同樣適用。我感謝這些讀者的建議,但不會改的,因為書名當初起的時候已經斟酌很多了。這本書確實不是單寫給媽媽們的,因為它不是一本談給孩子餵奶的書,它是一本教育學著作,任何一個「教育者」都可以看。最終確定起「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個名,一是考慮媽媽是家庭教育中的主導角色;二是考慮現在家庭中對兒童能形成影響者眾多,除了父母還有爺爺奶奶、保姆等,他們共同構成兒童世界「家長」的功能,而一個書名總不需要把所有的角色都寫上去,所以最後就用「媽媽」這個詞指代家長和家庭教育。只是當時沒想到會有人鑽空子,跟風炮製出「好爸爸勝過好老師」、「好父母勝過好老師」之類的書。簡單地說,教育沒「爸爸」「媽媽」之分,只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就像醫學沒有「男醫生醫學」和「女醫生醫學」的區別,只有「醫學」與「偽醫學」的區別一樣;也像菜譜不需要區分男廚師菜譜和女廚師菜譜一樣。如果「好爸爸」這本書中真的是依教育科學來寫的,那麼它就不可能單獨寫出為爸爸們所用的內容,因為任何教育科學都是通行的,就像所有健康的食品都男人女人都可以吃一樣。如果它所提及的方法確實只是針對爸爸們的,不適用於媽媽,那麼就可以肯定他的道理是錯的和假的。

五,羅列一下《好爸爸勝過好老師》作者東子的出書情況作者自己在博客和一些書中說已出版作品二、三十部,現在網上能查到的有這些:

《最快樂的家教:著名教育家東子家教精華》 2006年10月/灕江出版社《花開時誰在流淚:直面大學性心理和性問題》 2006年11月/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母親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 2008年10月/灕江出版社

《初中三年決定孩子的未來》 2009年01月/廣西人民出版社《中國母親教育批判》 2009年01月/廣西人民出版社《好爸爸勝過好老師》 2009年09月/灕江出版社《能力:孩子未來的生存之本》與范景海合著 2009年11月/安徽教育出版社

《別讓孩子成了「心理孤兒」》2010年01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快樂:孩子一生的幸福之源》與范景海合著 2010年01月/安徽教育出版社《玩到5歲,學啥都不晚》 2010年01月/朝華出版社《好父母教好富二代》 2010年01月/中國婦女出版社《好爸爸,好孩子》 2010年05月/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做個80後好家長——80後新家長的教子手冊》2010年09月/電子工業出版社《家有中等生-成績中等也照樣成才》 2010年10月/北京大學出版社

《求求你,表揚我》 2011年06月/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好爸媽勝過好老師》 2011年03月/文匯出版社 

可以看到,作者非常高產,尤其是《好爸爸》「暢銷」之後,從2009年9月到2011年3月,一年半18個月的時間出了12本書!作者從至少2006年就開始家教書寫作,一直默默無聞。「好爸爸」出台後,成為「2009年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家教作家」。

教育寫作是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既不可能太多,也不可能太快。孔子半部《論語》治天下,西方最偉大的教育家,如盧梭、杜威、蘇霍姆林斯基,他們每個人留下的教育學著作都不過兩三本;《陶行知全集》總共約六十萬字,大約可以出三本書。哪怕到當代,再高產的教育專家,恐怕也難以一個多月出一本書吧。我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從09年1月份上市後,經過短短的五個月時間,就呈現出暢銷勢頭。從那時開始,就不斷有出版社找到我,希望和我簽約出書,並給出高額報酬。我後來和作家社簽約後,儘管出版社一再地催促我交稿,但我知道我必須更加慎重地寫第二本書,這兩年來,我一直在讀書,進行前期準備工作。我要盡量保證我書中的每個觀點,每句話都是經得起推敲的,都是建立在教育學和心理學基礎之上,而不是個人的經驗之談。我說過,我這一生最多只能寫三本教育著作,絕不會為了多賣書而去胡亂整些文字來蒙讀者,教育寫作是不能胡編濫造的。

六,《好爸爸》官司敗訴,書繼續熱賣2010年,作家出版社對灕江出版社和作者東子提起訴訟,向出版社及作者提出賠償要求。此事媒體多有報道。這方面報道,網上都可以查到。但這事最後有些不了了之,因為作家社雖然官司勝了,但損失更大了。法院判決結果是:灕江出版社敗訴,不得再套用「好媽媽」一書的封面設計,賠款2萬元,作者免予罰款——這就是他們的違法成本,賠償的兩萬元既不能補償作家社為打官司付出的經濟損失,更不能補償他們付出的人力成本。由於我國著作權保護方面沒有對書名的保護,所以無法判決其修改書名。這樣,灕江出版社只是對封面稍作修改,繼續黨而皇之地賣這本書。現在的封面改成這樣子:

作者在自己的博客中宣稱他勝訴了,且新封面加了這樣的宣傳語:「數月蟬聯噹噹網、西單圖書大廈銷售冠軍。中央電視台等全國逾百家媒體持續關注。各地讀者好評如潮。」這三句宣傳語基本上全是假的,真實情況是這樣的:數月蟬聯噹噹網、西單圖書大廈銷售冠軍——假的,這本書從未上過這兩個排行榜,更不用說是「數月蟬聯」。中央電視台等全國逾百家媒體持續關注——是關注了,大部分是對官司的報道。這一點,讀者可以自己上網搜一下。各地讀者好評如潮——是不是好評如潮,大家自己去看一下吧。儘管如此,事實上灕江社及作者確實「勝」了,官司失敗並不影響他們繼續賣這本書,很多讀者並不了解真相,所以「搭便車」的好處一直在持續,不知要持續多久。為此,《羊城晚報》於2010年09月19日發《跟風就是剽竊》的文章。文章說:跟風寫書和出書,實質上就是剽竊。跟風當然是剽竊,而且是性質惡劣為人不齒的剽竊,因為這構成了事實上的侵權,並且他們純粹是為了一己的名利。然而,目前施行的《著作權法》保護對象並不包括封面、封底、內文版式設計,所以即使被剽竊者將剽竊者告上法庭,也難以順利維權。《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出版方質疑《好爸爸勝過好老師》的出版方剽竊,不料反遭對方質疑,導致局外人一頭霧水不知孰是孰非,就是例證。  在法律層面上都難以解決的問題,道德更是無能為力。乃因剽竊者根本就連穿一層道德遮羞布都不肯。他們剽得理直氣壯,剽得不亦樂乎。為何有如此之多的寫作者和出版社剽竊他人創意?傻子都知道是為名為利。跟風,不用苦心孤詣去構思,不用獨闢蹊徑去創意,不用花大把銀紙去促銷,還基本上不用擔心「李鬼」賣不動,「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真假?」,不擔心被判侵權認罰,「我且剽來,能奈我何?」 

七,媒體對跟風書《好爸爸勝過好老師》的相關報道(摘選,節選,摘自網路)

中華讀書報2010年1月11日《作家社為<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狀告兩同業》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在排行榜上獨領風騷的同時,沒能逃脫惡意跟風盜版的遭遇。近日,原作出版方作家出版社拿起了法律武器,將灕江出版社、中國商業出版社告上法庭。 據作家出版社編輯鄭建華介紹,《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自2009年2月份出版以來,已經連續加印21次,銷售達80萬冊,連續6個月蟬聯噹噹網銷售排行榜榜首,當前仍然以良好的市場表現高居各類銷售排行榜。但是,本書推出市場3個月以後,跟風之作、盜版圖書開始大量出現,各種各樣的「好媽媽」充斥市場。灕江出版社、中國商業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先後出版從書名、內容到裝幀雷同的圖書,良莠不齊,令讀者難辨真假。據介紹,灕江出版社於2009年9月出版《好爸爸勝過好老師》,這本書不僅封面設計完全照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甚至字體、格式和排版都和後者幾乎一致。中國商業出版社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全集》、《好爸爸勝過好老師全集》,從顏色、設計上與《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幾乎相同,只用較小的字標明「全集」。就在作家出版社正在起訴的過程中,吉林大學出版社於2009年10月份又推出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好爸爸勝過好老師》,書名、封面圖案、色彩、整體效果、裝幀設計、版式安排都完全抄襲模仿作家出版社的圖書。

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年03月11日《「3?15」圖書質量思與憂:要想富東拼西湊出教輔》《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自作家出版社於2009年推出後,兩年中銷量已超過220萬冊。借這本書的東風,一大批類似書名的書如雨後春筍般湧向市場。其中比較「醒目」的有《好爸爸勝過好老師》、《好父母勝過好老師》、《好故事勝過好老師》、《放學後,好父母勝過好老師》、《好家庭勝過好學校》、《好媽媽勝過好醫生》、《好媽媽教出好作文》、《好爸爸教出好作文》等等,這些書中有些是跟風書,有的則根本就是偽書。 文藝評論家謝璽璋則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對當今圖書市場的憂慮:「有些書的生產速度之快讓人匪夷所思,一個作家一年能出好幾本書。出版大繁榮的背後,有多少書是剽竊拼湊而成,有多少書是為了一個噱頭、為了炒一個概念突擊攢成,又有多少書是搭了暢銷書順風車的跟風書,而內容並無創新價值,這樣的重複出版,只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如此現象,是出版事業的悲哀。」

新京報2011年1月8日生活方式讀物的複製也有很多,比如《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意外暢銷立刻就有《好爸爸勝過好老師》依舊上榜,很多朋友願意相信只要名字是被讀者需求的,書的內容反倒成為其次,自然這種看法有點極端,但你不得不相信,有很大一部分讀者是因為書名的暗示性才去買的書。

中國教育報2011年01月20日2010年來家教類圖書逐漸升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走紅之後,隨後出現了《好爸爸勝過好老師》、《好媽媽勝過好醫生》、《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全集》、《好媽媽決定女兒的一生》等跟風圖書。這類圖書往往以包裝取勝,但在內容上則趨向於「同質化」,給人們選擇和閱讀相關圖書造成了很大的干擾。中國教育報2011年01月13日《原創教育圖書的艱難成長》

記者曾在北京中關村圖書大廈瀏覽新書,發現時下跟風性的作品比比皆是。在家教類圖書展架上,與《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並排擺放的就有《好爸爸勝過好媽媽》、《好爸媽勝過好老師》、《好媽媽也是好老師》、《一個好父親勝過一百個老師》等數十種封面設計極其相似的「山寨版」圖書。更可笑的是,竟然有7家出版社同時用了《好父母勝過好老師》的書名。這種跟風炒作之風讓那些優秀作品需要付出更高的代價,才能走近讀者。

八、結束語:我尊敬每一個對家庭教育理念進行傳播和推廣的人,所以也尊敬東子對家庭教育所做的工作,相信他的工作也會使一些家長受益。但不能容忍他的「好爸爸」一直依附在我的作品上去銷售;更不能容忍這種故意割裂父親教育和母親教育的行為,這種割裂完全不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態度,僅僅是一種商人不擇手段的技巧。家教書是一種極為特殊的產品,它不是一瓶用過後就可以丟掉的洗髮水,它對一個家庭、一個孩子的未來影響深遠。劣質家教書既不能喚起家長的閱讀興趣,又不能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及正確的教育理念。它讓許多父母既失去當下學習的興趣,也失去獲得正確教育理念的機會。而這背後,耽誤的是一個孩子整整一生。希望出版社及作者自重,踏實下來,真正為家長們提供一些具有教育學和心理學價值,且沒有硬傷的家教書;不要再通過投機取巧的辦法達到銷售的目的。為自己利益的同時,也要想一想家長們的不易。

補充:下面是一位讀者在我博客中的留言,他說的是東子的事,但把留言發下一篇文章後面了,請大家自己判斷.尹老師,我很支持你對自己的版權的維護,對你的聽眾的正確權利的維護,對正確的教育觀念的維護。我偶爾聽別人說起東子老師,吹捧的很厲害。我就去看了他的博客。我看了他對他的讀者的建議,我很失望。一點專家水準也沒有,甚至缺少基本的正確教育意識。有個離婚了的年輕媽媽有個一歲的孩子,孩子的親爸爸要求每個月見孩子,可這位媽媽又已經有了男朋友,並且住在一起,這位媽媽覺得孩子很迷惑有兩個爸爸。東子老師的建議是首先不能同居,其次建議親爸爸消失,等孩子18歲後再認識。我看了這樣的建議後再很生氣。簡直是亂彈琴。長話短說,我勸大家不要浪費任何資源在東子老師那兒,沒有可學習的地方。網友星域在我的QQ上留言 2011-6-20 11:16:01尹老師你好,我是長春的讀者,在長春書市上我見過好爸爸...那本書,裡面的前言格式段落篇章等一些和你書幾乎相像度都很高,書店銷售員(可能有提成)會言語間誤導消費者是您愛人出的書,本來我是去買的,但是仔細一讀裡面的內容就不怎麼細膩,文筆的氣息和原來的就不是一種層次了。

忍不住打孩子,因為你心中充滿恨

尹女士: 您好! 我是看了您的書,慕名向您求教的。 我兒子今年11歲,五年級。應該說,我兒子是個聰明機靈的孩子,口才好,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比如恐龍、奧特曼、三國、柯南喜歡鑽研,如數家珍,但一直以來學習成績不理想,尤其是數學,主要是因為他沒有養成認真嚴謹踏實自覺負責的好習慣。 我為我的兒子付出了很多心血,算得上「辛苦」,我跟他講道理,幫他複習功課,等等,但他的成績卻一直沒什麼起色,這使得我非常焦慮,而一焦慮有時就會發脾氣,會忍不住打他,教育的效果又大打折扣。我也意識到這必定是我的教育方法出問題了,但又不知問題出在哪裡,正當我感覺無能為力的時候,我看到《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彷彿就是為我而寫,書中所說的錯誤教育方法在我身上都有體現,比如,陪孩子做作業、管得太多太細太嚴、給孩子太大壓力以至於他去說謊,等等。這本書看得我恍然大悟、看得我痛徹心肺。 正當我一心要悔改的時候,我兒子趁我和他爸爸出外不在家的這幾天里,不好好做作業,甚至稍微要動一下腦筋的題目就空著不寫,我剛回北京就接到了老師的電話。由於看了您的書,雖然非常著急,但我告誡自己要冷靜、要講究教育藝術。當晚回到家中,我詢問了阿姨兒子這幾天怎麼度過的,阿姨說,我們走的第二天,我兒子早上6點多就爬起來了,糊弄下作業,然後就看電視、看書、上網,還說,這兩天就是他的節日,他要盡情地享受。聽了這話,我很生氣,但更多的是內疚,我深知這一切都怪我,平時我管束他太多,讓他太過壓抑,讓他沒有自由,而「沒有自由,就沒有自覺」。於是,我跟我兒子冷靜地進行了對話,並告訴我兒子,我將不再像以前那樣「管」他了,他自己的事情(學習、彈琴等等)完全由他自己負責,他要學會「擔當」,他答應了,並說,他也有這一想法,不能再讓爸爸媽媽陪著做作業了。 可是,我心裡沒有底,我兒子自控能力本來就很差,他能真正管好自己嗎?會不會更加差勁?而且,我這樣由著他不管,他會不會覺得是我們「服軟」了、還會變本加厲呢?儘管我知道從長遠來看,應該放手讓他管好自己,但是仍然有些擔心。另外,我知道「不管」其實比「管」更需懂得方式方法,而我這方面很欠缺,說實話,我從小是一個「聽話刻苦」的學生,對我兒子這類的孩子好像並不能夠真正理解,而且,長期以來,我都是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教育我兒子,現在我雖然明白唯有我改變了我兒子才會改變,但卻不知如何去改變。 尹女士,我急需您的幫助和指導,能否與我和我兒子見個面,如能當面或通話指教,不勝感激! 盼望您的答覆,請隨時與我聯繫! 非常感謝!

小苗

小苗:

你的信讓我看得心痛,為你也為你的孩子。請允許我坦率地說出我的感覺:從你的來信的口氣中我就可以感到,你內心充滿的是恨,而不是愛。你從根本上把孩子放到自己的對立面,當作對手來對待的,你沒有把他當作一個孩子和一個親人來對待——這就是問題的根本,是全部的癥結。你如果意識不到這個問題,你就不可能改變,那麼你孩子的問題就不可能解決。

如果要探究你心中為什麼有恨,可能是你的童年也非常不快樂吧。人們所說的脾氣有遺傳,其實是上一代人對下一代人心理傷害後,每一代人心中恨的投射和遺留,接力棒一樣,一代代傳遞下去。我們的前輩沒有這樣的心理學知識,沒有這樣主動避免傷害的意識,那麼從我們這一代做起好嗎,讓傷害止步吧,不要再把自己內心的恨意和焦慮傳遞給孩子了。 以我的直覺,你沒好好看我的書.請認真看三次吧.。另外請儘快買本《夏山學校》看一下,還有我郵箱自動回復中提到的幾本書,都建議你看一看。

尹建莉

尹女士: 您好! 看了你的回信,我真的覺得你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的根本問題所在。這兩天,我也認識到,其實我並沒有真正地「愛」兒子,「愛」里應該有寬容、忍耐、溫柔和理解,但是,對我的兒子,我只是一味地「命令」他照我的「旨意」行事,並沒有設身處地站著他的角度去感受,更談不上去關懷他,實際上,是以「愛」的名義虐待他。正是因為我和我兒子之間沒有建立起一種溫暖和諧的母子關係,他才「不聽話」的。 謝謝您在百忙之中給我回信,謝謝您給我的「法寶」,我會認真反覆地閱讀您的書的。我想,只要我真正行動起來去改變自己,我的兒子一定會好起來的,我相信! 再次感謝您!

很慚愧,我與文中的媽媽很相似、、、但是尹老師的一篇文章《如何理解「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讓我徹底明白了自己的問題,就像文中說的「孩子對父母的信息接納,最多為情緒,其次為行為,最後才是語言。也就是說,給孩子灌輸一些道理或經驗,最重要的不是對孩子講了多少、說了什麼,而是你和孩子以怎樣一情感相處,你為孩子做出了怎樣一種榜樣。」做父母的不是一味說教而是正確引導,平靜自己,給孩子一個安全、幸福的家庭,才是其他。我在努力改變,女兒也在好轉。做父母的有太多的擔憂都只能放心裡,展現給孩子的一定是陽光充滿愛的媽媽和爸爸,而不是讓孩子想著都害怕的霸王父母。做父母的一定是從自身著手,雖然我的孩子還有不少問題,但當我轉換了心態後,好像問題就不再那麼棘手,而我遇到問題最願意來尹老師這找答案,我想文中的母親您和我一樣會學會欣賞和理解孩子的。

把葯家鑫送上絕路的,正是他的父母

像其它涉及青少年的案子一樣,葯家鑫案自發生到現在死刑判決出來這段的較長的時間裡,在探究葯作為一個大學生何以如此愚蠢而殘忍的根源時,總會看到人們在指責「教育」、「社會」、「時代」.雖然也有個別的聲音,指出他家長對此負有責任,但這樣的聲音並不能形成氣勢,且頗受反譏。

前幾天,我在上海「機場弒母案」剛發生後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採訪,當時大家都還不清楚上海汪丁丁行兇的動機及具體原因。但我當時對記者說,可以猜測,汪的家庭教育和葯家鑫的一定很相似,一定都充滿了簡單粗暴。後來赴上海的記者小楊給我晚上打來電話,說她採訪到的結果印證了我的猜測。

「教育」、「社會」、「時代」,如同空氣,我們須臾不能離開也不能躲避的,誰不是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和「社會」中,誰不是在這樣的「教育」下成長?難道大家都有行兇的潛質,都是潛在是兇手? 把葯家鑫的罪行算到「社會」、「時代」上,無異於堂吉訶德戰風車,簡而化之的談論教育也無任何意義,這是思維懶惰的表現。這種簡單化的思維方式肯定無法找到事件背後的真正原因,也就不能杜絕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

也有人認為是源於葯家鑫「人性泯滅」。但人天生向善,沒有人生來就是罪犯。人性如同種子,正常情況下都是要生根發芽的,沒有外力破壞,如何會「泯滅」呢?一個人的「人性」如果真泯滅了,一定不是他自己的主觀行為,而是遭遇了不良外力。這個破壞性的外力,改變了其正常生長走向,使心理和道德發生「基因突變」。

教育是件非常個性化的事情,大環境其實很少能影響到一個人的本能和天賦。一個人的成長更多是由「小環境」決定的,即每天具體和他接觸的教師和家長,後者是構成「小環境」的主要因素,起決定性作用。家長的每一種正確或錯誤的教育方式都會在孩子身上留下痕迹,正是所謂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從媒體上我們可以看到,葯家鑫的父母親為了練琴經常打罵他,這樣,他練鋼琴的過程其實一直也是個心理畸變的過程。可以猜測,為練鋼琴而打罵孩子,甚至把他關到地下室,肯定只是他家中錯誤教育的冰山一角,日常生活中藥的父母又有多少吹毛求疵的行為?儘管家長主觀意圖也不想坑害自己的孩子,是想讓他出色,但病態的教育必會導致病的成長,長期以來的苛求、責難、體罰,客觀上卻製造出一個心理和道德的變態者。

雖然不忍心,但還是要說出這句話:導致葯家鑫暴力行為的,就是他家長的「教育方式」;把葯家鑫送上死路的,正是他的家長的粗暴和自以為是。

作為一個大學生,葯家鑫的行為只是個案,不具有代表性,他不是「大學生」的代表,跟一代人的思想情操無關。請不要再把板子打到空氣中,大而化之地指責「教育」或「時代」,等於誰都不要為此負責。這樣的分析和歸因不但沒有意思,反而製造出思維的迷霧,一方面激起人們對「社會」和「時代」的怨氣,強化一些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反社會人格心理;另一方面使一些正在犯類似錯誤的家長不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繼續對孩子施行傷害教育。

如果說葯家鑫這個案子有某種代表意義,有分析的價值,那麼著眼點也應該在他的家庭教育上。那些既不懂教育,自身性格有一定缺陷,同時又很自以為是,粗暴地管理孩子的「強權家長」最具破壞性,他們正是產生罪犯的「溫床」。可以確定地說,幾乎所有的混蛋背後都有一個混蛋家長。不能因為他們沒有主觀惡意就認為他們沒有過失,不能因為他們自身也是悲劇主角就去同情他們,不能因為他們沒有直接犯罪就輕輕地放過他們——在他們的傷口上「撒鹽」,是為了更多的家長不再犯同樣的錯誤,為了社會上少一些壞蛋,為了我們大家的安全和幸福。所以,剖析一下藥家鑫的父母如何以錯誤的教育一點點扭曲他的心靈,讓那些正在犯同樣錯誤的家長看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對孩子有什麼樣的損害,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當我在電視上看到葯家鑫痛哭的樣子,想到他年輕的生命就此結束,內心也是遺憾而疼痛的。他死得有些冤,不是法律判決不公,而是也許到死,他都不知自己是如何變成一個壞蛋的,不知是誰一步步把他推到絕境。

最新補充(本文發出來後,一位網友在本文下面發表評論。我一般不回複評論,這次例外地回復了)

讀者評論:

你的分析是第一步,即葯家鑫是家庭教育的犧牲品,但家庭教育為什麼失敗,和這個社會沒有關係嗎?大環境不好,往往造成很多(但不是全部)小環境的惡化。你說的很對,幾乎所有的混蛋背後都有一個混蛋家長,但我要進一步補充一句:當混蛋家長數量很多時,這個社會必定是混蛋社會,遭殃的是老百姓。葯家鑫也是教育的犧牲品,不僅是家庭教育的犧牲品,也是混蛋社會的犧牲品。葯家鑫必須嚴懲,但人們更應該正確反思產生葯家鑫案件的根源。呵呵,得罪老師。

我的回復:

反社會人格者論調。我寫此文的目的,正是擔心太多的人像你這樣大而無當地把板子打到空氣中,抱怨時代、教育、社會。 你說「當混蛋家長數量很多時,這個社會必定是混蛋社會」,這句話沒錯,但你卻接下來莫明其妙地歸因到葯是「教育的犧牲品」、「混蛋社會的犧牲品」,還說「遭殃的是老百姓」。家長、社會、老百姓——它們的關係是怎樣的呢?混亂的邏輯關係只表明你思維不清楚,其實沒有觀點。

如果葯家鑫是被「時代」、「社會」 害的,是「教育的犧牲品」,那麼我要問你,哪個朝代哪個社會、至於現在哪個國家是不混蛋的?中國曆朝歷代沒有民間殺人的嗎?歐美等外國青少年沒有殺人的嗎?這麼大個中國,有多少青少年像葯家鑫一樣隨身帶著刀準備殺人?

我還要問,你自己是好人還是壞蛋?如果你是好人,你沒接受過這個社會的教育嗎,為什麼沒變壞;如果你是個壞蛋,請問和你一起上小學、中學、大學的同學變成壞蛋的比率是多高?如果你的年紀比較大,沒接受過「當下的教育」,那我還是要問兩個問題,一是你「當年的教育」下,社會上有沒有壞蛋?二是你的孩子怎樣,他(或她)接受的可是「當下的教育」,並生活在這個「社會」和「時代」中。

世上有完美的社會和時代嗎,沒有!中國沒有,外國也沒有;過去沒有,將來也沒有。不要去奢望一個不存在的、不可能實現的東西好嗎?同時,我們每個人,不正是這個「社會」和「時代」的構成者嗎,如果一定要社會和時代負責,最後不是還要返回到一個個具體的人身上嗎?

你不用擔心「得罪」我,我們只是就事論事談觀點,以也要允許我坦率地說,你這種貌似有宏大「觀點」,實則平庸而懶惰的人云亦云,解決不了任何實際的問題,只有可能讓自己更加憤世嫉俗,並挑撥大家心裡的怨氣。這正是我在本文中批評的「製造出思維的迷霧,一方面激起人們對「社會」和「時代」的怨氣,強化一些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反社會人格心理;另一方面使一些正在犯類似錯誤的家長不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繼續對孩子施行傷害教育。」 也許,你自己正是這樣一種輿論氛圍的犧牲品,是「集體無意識」成員之一。請原諒,我的話可能有些重了。

深有同感!「人之初,性本善」。尹老師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呀。在您的熏陶與指引下,我的確改變了許多,發現改變後的我,會讓小孩收穫更多的開心和自信!他對自己的管理也很自覺,什麼時候該完成作業,他自己心裡都有數,不需家長督促。家長也省了那份心,落得一身輕鬆與悠閑。若沒和尹老師交流,說不定我還走在家庭教育的誤區上,作為家長真的該好好反省自己-----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榜樣,是鏡子。你的分析是第一步,即葯家鑫是家庭教育的犧牲品,但家庭教育為什麼失敗,和這個社會沒有關係嗎?大環境不好,往往造成很多(但不是全部)小環境的惡化。你說的很對,幾乎所有的混蛋背後都有一個混蛋家長,但我要進一步補充一句:當混蛋家長數量很多時,這個社會必定是混蛋社會,遭殃的是老百姓。葯家鑫也是教育的犧牲品,不僅是家庭教育的犧牲品,也是混蛋社會的犧牲品。葯家鑫必須嚴懲,但人們更應該正確反思產生葯家鑫案件的根源。呵呵,得罪老師。葯的父母責任很大,難辭其咎。但說是他父母把他送上絕路,我覺得有些偏激了,畢竟父母沒有教他撞了人要殺人滅口,葯也是可以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成人了。朗朗的爸爸比葯的父母粗暴多了,虎媽蔡美兒也是類似的高壓教育方式,而葯家鑫畢竟是極少數,葯自己要負大部分責任,不能全推到父母身上。但是這件事給當今父母的教訓和警示是極其嚴峻的,它告訴我們如果堅持錯誤的教育方式,就有可能造就另一個葯家鑫! 龍生九子子子不同在孩子很多的家庭有偷雞摸狗的煙民 也有見義勇為的漢子曹操的幾個兒子如何?李世民兄弟如何?《義不容情》中的兄弟如何?同樣的教育用在不同的人上 會有不同的結果別說兄弟 雙胞胎都不一樣嘿嘿 現在的家長挺難只能生一個,這一個是混蛋自己就是混蛋了舜他爹就是這樣犯錯的生一個舜成為聖人就行了非要再娶生個象把自己變成混蛋您的書中字裡行間透露出您是個溫文爾雅的媽媽但最近幾篇文章您霸氣外露俺也請您見諒另 您的書我買了好幾本送人在教育您女兒的事例中俺大受啟發但最近的博文與書中的媽媽給我有不同的感覺當然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寫博文應該是不同的付出程度這裡堅決支持您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利!!!雖然俺不同意您的某些觀點反社會人格者論調。我寫此文的目的正是擔心太多的人像你這樣大而無當地把板子打到空氣中,抱怨時代、教育、社會。你說「當混蛋家長數量很多時,這個社會必定是混蛋社會」,這句話沒錯,但你卻接下來莫明其妙地歸因到葯是「教育的犧牲品」、「混蛋社會的犧牲品」,還說「遭殃的是老百姓」。家長、社會、老百姓——它們的關係是怎樣的呢?混亂的邏輯關係只表明你思維不清楚,其實沒有觀點。 如果葯家鑫是被「時代」、「社會」 害的,是「教育的犧牲品」,那麼我要問你,哪個朝代哪個社會、至於現在哪個國家是不混蛋的?中國曆朝歷代沒有民間殺人的嗎?歐美等外國青少年沒有殺人的嗎?這麼大個中國,有多少青少年像葯家鑫一樣隨身帶著刀準備殺人?我還要問,你自己是好人還是壞蛋?如果你是好人,你沒接受過這個社會的教育嗎,為什麼沒變壞;如果你是個壞蛋,請問和你一起上小學、中學、大學的同學變成壞蛋的比率是多高?如果你的年紀比較大,沒接受過「當下的教育」,那我還是要問兩個問題,一是你「當年的教育」下,社會上有沒有壞蛋?二是你的孩子怎樣,他(或她)接受的可是「當下的教育」,並生活在這個「社會」和「時代」中。世上有完美的社會和時代嗎,沒有,中國沒有,外國也沒有;過去沒有,將來也沒有。不要去奢望一個不存在的、不可能實現的東西好嗎?同時,我們每個人,不正是這個「社會」和「時代」的構成者嗎,如果一定要社會和時代負責,最後不是還要返回到一個個具體的人身上嗎?葯家鑫歧視農民,現實社會也是歧視農民,葯家鑫的觀念是孤立的嗎?葯家鑫缺乏道德,現實社會也是道德缺乏,葯家鑫的觀念是孤立的嗎?僅僅歸罪於家庭教育失敗,很好笑!社會教育環境不好,不等於每個家庭教育都失敗,請不要歪曲我的意思,拜託。一個人的成長好壞,不僅有家庭因素,也有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只是強調家庭因素,是否片面?有一點不同意見,可以探討,好像惹怒你專家了,給我扣了那麼多帽子,拜託你了專家,有一點修養好不好?當我在電視上看到葯家鑫痛哭的樣子,想到他年輕的生命就此結束,內心也是遺憾而疼痛的。他死得有些冤,不是法律判決不公,而是也許到死,他都不知自己是如何變成一個壞蛋的,不知是誰一步步把他推到絕境。這句話就是我心裡想說的話,當看到葯家鑫痛哭的時候,我也在心疼,但當想到他殺人八刀時又在痛恨。不得不說,尹老師的心靈真是又柔軟又堅強。對孩子,對真善美的愛,是柔軟;對愚昧無知,對麻木不仁,卻能如此立場堅定。葯家鑫的相關新聞,我一個也沒看,但是看到網路上的人都恨不能他死而後快。什麼樣的人能引起如此大的公憤呢?記得有一次看蜘蛛俠,看到裡面的大壞蛋,那麼殘忍、沒有人性,但是電影裡面也交代了這個壞蛋從小就沒有得到過一點愛。我忽然就覺得這個壞蛋真可憐,從小就被拋棄和虐待,讓他怎麼能在愛的缺失中長成有能力愛人的人呢?回顧我父母幼時的生活,對比我的孩子現在的生活,我們的生活水平確實是大大提高了。我從心裡感謝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的人。父母是孩子的最早老師,也是最長久的老師。家長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家庭教育是家長的終身職責。試想想,對於孩子的教育,誰更應該負更大更重的擔子呢?負更多的責任呢?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真的不能將其轉移給社會、學校。人是社會的構成個體,只有個體的素質提高,社會的整體素質才高,才能更和諧。父母提高了教育素質,不向孩子施與強權、壓迫、不對孩子施與仇恨,給予以愛、規則、尊重、寬容和自由,孩子才會向善向好。我們的社會並不完美,但這並不應是我們憤世嫉俗的理由,不應是仇恨社會和反社會的原因。面對現實中的種種惡習,我們更應該負起自己的責任,帶好自己的孩子,讓孩子能有正常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生活,有健康的人格去走自己的人生路。我是一個碰醒的家長,我認為這才是真的愛孩子我弟弟就經常當著我的孩子和他的孩子說中國現在教育不好,社會腐敗,所以孩子們也總能找到自己不好好學習的理由,有時我就會問他,那麼你想什麼樣的教育呢,是交白卷的時代,是不考試的時代,我們的父母不是都對那些事情曾經痛心疾首,所以我同意尹老師的觀點,別為自己開脫了,作為父母,要好好學習,我經常看書思考尹老師的觀點,但因為自己悟性不好,加之慣性,有時做得不好,但起碼知道方向是什麼,看了書後,應用一些,孩子雖不明顯,但有改觀,應用到老公身上,我覺得矛盾少多了。謝謝尹老師。社會 與 反社會 本無對錯。社會是由人構成的,都是中性詞。你的擔心 "把板子打到空氣中。。』就更錯了。 社會的問題歸結於體制 而 不是空氣!身為教育碩士,得出空氣結論也算驚世駭俗了。家長、老百姓 都是人民!共同組成了社會,因體制之垢,而相互魚肉。 邏輯哪裡混亂? 觀點十分明確! 當然精英人士會慣性的忽略這些。歷朝歷代都有民間殺人但鮮有啥的那麼理直氣壯、那麼有音樂修養、那麼激情、那麼讓人膽寒的。 尤其當這樣的小概率事件,再短時期內頻現,不是會驗證什麼問題,而是問題已經來了。您的兩個問題更是直接暴露出教育的問題,體制扭曲了教育模式,扭曲的教育模式下教育出來的教育碩士提出了兩個可悲的問題。尹老師:不知您看沒看過陳丹青的《退步集續編——藝術學院與藝術教育》?我在一本雜誌上看過其中的個別篇章,節選自這本書的第二部分,其中講到:傳統文化教育的人培養了五四時代的人,五四時代的人培養了延安文化的人,延安文化的人又培養了文化大革命的人,我們七零後都是受文革後的教育長大的人。總之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大家都是受前一代成年人的教育影響的。如果非要說素質教育,家庭教育才是無微不至的素質教育,再好的大學也教不了,比不了,代替不了。在現代社會的億萬人群中,千百年文明維持不墜的一系列的內在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不被認可,「文革」的最後一擊,中國地面成千上萬有品質的家庭單位,亦即所謂「宗法教育」最後那點脈跡,也被連根拔除。一代與一代教育品質的差異,直接造成今日全民素質不堪補救的後果,這後果,又是未來教育後果的層層前因。這也與您在一篇博客中提到的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先進的,我們沒有很好的領悟和繼承它的觀點是一致的。我想您的父母應該是七八十歲的人了吧?您接受的家庭教育實際上是傳統的。您認可嗎?我的父母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出生的人,他們接受的是解放前的教育,所以他們給我們兄妹的家庭教育很傳統,他們愛孩子,從沒逼迫我們學這學那,我們都是自由快樂地長大的;他們很勤勞節儉,我們都沒學會鋪張浪費;他們實事求是,我們也都是純樸善良,甚至真實的有點「傻」;他們交給我們要敬畏天道,人要積德行善才能安身立命。我們在社會中,寧願吃虧,也不做有損於公德的事情……我們像默默無聞的小草,做著自己分內的事。敬老愛小,與世無爭。我老爸是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入的黨,他後來轉業到地方也是副處級的領導,但他從沒為自己及家人謀過私利,別人為他沒得到那麼多「實惠」提醒他,他總說:「比起那些戰死在戰場上的同志,已經很幸運了。」很多撈到實惠的人,退休沒幾年就去見馬克思了,而我老爸一直很健康,就是前年查出膽囊癌,人家都說最多活三個月,可是在我們全家的努力下,配合醫生的治療,他到現在還活得很好,醫生都說是奇蹟。所以我更加相信善惡到頭終有報。我們的學生時代很艱苦,我哥哥想買一盞檯燈,他割了一個暑假的草賣得的錢買了他的檯燈。我是家中的老小,也從沒張手向父母要過文具以外的東西,我父母是不支持我讀課外書的,我就種瓜蔞,種蓖麻,揀蟬蛻,揀牙膏皮,歸置書本報紙賣到廢品收購站,攢下零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而那個葯家鑫還是個大學生卻開著轎車,汪丁丁每年幾十萬的花費,有多少是他們靠自己勞動掙來的?這樣的孩子是個別的嗎?可憐中國的父母,給了孩子極大的物質幫助,卻毀了孩子的靈魂!自古有云:上樑不正下樑歪、上行下效。家長就是孩子的榜樣,我理解您分析的葯家鑫的行為歸因。如果葯的父母教給他愛己愛人,敬畏天道,他應該不會做出那種衝動的選擇;那個機場被弒的母親,如果平時對孩子多加關愛,引導他不愛慕虛榮,告訴他自己掙了錢才有資格買東買西,他還會因為媽媽沒及時給他寄錢就拔刀相向嗎?說物質生活太好了才造成對孩子的教育偏差也沒道理,古今中外,哪一代人不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很多發達國家物質生活更加舒適,也沒見那麼多富翁的孩子都性格畸形不可救藥。過去的家長只要管好孩子吃飽穿暖就沒什麼大問題。很多家長沒有文化孩子也長得很好。可是現在的孩子,早上家長送到學校門口,下午家長堵在學校門口接,家長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變長了,家長的責任就更大了。孩子佔據了家長的休息,娛樂時間,所以有很多人選擇不要孩子,要了孩子體會了教育孩子的煩惱。還有我覺得,我們小時候除學校以外的時間可以聽廣播、看電視、讀書、和同學玩耍,任何社會,它的主流文化都是引導大家團結友愛向善的,我們聽到看到的很多相聲,評書,戲曲,電影,故事,都教給我們怎麼做人,怎麼處事。現在孩子們的時間都給學習填滿了,回家就是寫作業,或者上各種「班」,他們都沒有機會接觸這些包含藝術與思想的文化形式。家長們更多的忙於工作,(比如我們每天早六點半到晚六點半都不在家裡)多數家長沒時間也不會引導孩子玩,孩子愛玩都被視為不正常的!所有的家長老師都在強調孩子要好好學習,但是有的孩子就是學不好書本。我覺得孩子有差異,學不會書本知識也很正常,他很可能在其他方面有潛力。但是家長們都想讓他們的孩子像您的圓圓一樣,才叫有出息;要出類拔萃、多才多藝才有面子;將來找個又掙錢又體面的工作才說得出口。這也和當今社會的評價體系有密切的聯繫。您也指出過,葯家鑫的對面是「農婦」,這種評價,導致全社會不尊重勞動人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普通勞動者。不想讓他們的孩子長大了做蛋糕,賣菜賣肉,當廚子當工人,這就使得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態度不能實事求是,不能平和。明明孩子六歲可以上學,非得讓他五歲上學。孩子可能是棵玉蘭,卻非想讓他長成玫瑰。從小給孩子擇園擇校,恐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實際上給孩子的愛和自由越來越少,對孩子的苛求越來越多:孩子要玩,不讓玩;孩子要愛,「打是親罵是愛」。不教給孩子基本的勞動技能,對孩子的要求除了學習好沒有別的。家長越來越難做,孩子越來越難活。我們每一個做家長的呀,應該好好學學教育學,擦亮眼睛,認清社會、人的發展的大方向,走出焦慮的泥沼,不要幫拔苗助長的倒忙,還給孩子愛和自由吧!只要他身心健康,熱愛生活,尊老愛幼,自食其力,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體制是不好,可是這是我們目前能改變的嗎,很難?我們唯一能改變的,好好做的,就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當被正確引導,健康成長的孩子長大後,也許才有可能影響這個體制,改變這個體制,那才是有用的途徑!能理解尹老師的心情,希望大家看到事實的真相,可是就是有很多的人看不清楚,我們只能表達自己的觀點,能看清的知道以後怎麼做,看不清的矛盾痛苦也只有自己能體會。還想告訴各位,各種人身攻擊只對需要別人認可的人起作用,對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不在乎別人看法的人不但沒用,而且只能暴露你的心裡陰暗面,所以還是省省吧。

能活學活用的家長就是好家長

——家長交流的好方法

經常收到一些家長的來信,說看了我的書,覺得我書中說的道理和方法對,但不適用於他的孩子。比如給小板凳揉痛,不陪孩子寫作業等,他們做了,效果和我的不一樣,孩子還打人,還不寫作業。所以希望我針對他的孩子提供一套辦法。遇到這種求助,真暈。如果你確實看了我的書,且我書中的方法真的對你都沒用,說明我不具有指導你的能力,你得另請高明。因為我的辦法都寫書中了,肚裡就那麼些「乾貨」,沒有隱藏,再挖也挖不出什麼東西了。(被逼得說氣話了,嘿嘿

)

有時看到一些「教育專家」一方面宣稱「孩子和孩子不一樣,天下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卻又大談應該如何教育孩子,那我要說他真是個神仙。既然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原理,他大概遇到一萬個孩子就能編製出一萬套各不相同的「教育原理」吧,這已接近上帝的力量。(真生氣了

)

公眾就是這樣被誤導的,這種論調導致很多家長不願意靜下心來學習和思考,遇到問題時,要麼想簡單地依賴別人,找根不費力氣就可點石成金的手指頭;要麼指責自己的孩子,說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不一樣,怨自己命不好。

教育孩子不是解數學題,沒有可以原封不動套用的公式。我的孩子愛吃包子,我就多給他做幾次包子,你的孩子愛吃米飯,你就多做幾次米飯;你如果看我的孩子食慾好,長得高大,也回家天天給孩子做包子吃,效果當然可想而知——這是「孩子和孩子不一樣,你的方法不適用於我」嗎?你用的真的是我的「方法」嗎?

只有笨蛋和懶惰者才會生搬硬套。有責任心的家長、肯為孩子動些腦子的家長不會那樣想也不會那樣做。請看這位家長是如何做的——

(下面是幾位家長的分享,謝謝她們!希望更多的家長分享你們的好方法好故事,可以把分享內容發到本文下面的"評論",也可以發到我的信箱中.)

第一位家長的分享

我兒子6歲了,近來圍繞促進孩子數學學習方面,我想出了兩個好辦法,實施起來非常好,兒子興趣很足,玩得不亦樂乎,我想得對孩子學習知識很有幫忙,所以說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給其他家長和孩子有宜處。

一、開「拍賣會」

受尹建莉老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書中「開小賣部」的啟發,我們家組織過幾次「小賣部」賣東西的遊戲,孩子玩了幾次,興趣減了,後來,我觀察發現,小孩子(我兒子是這樣的)都特別歡喜有競賽的遊戲,大家同場競技,故意渲染競爭激烈程度,最後終有冠軍產生,兒子特別喜歡,總是全身心投入,積極爭取第一,過後還會持續這種獲獎的快樂好長時間。針對孩子這一特點,一天晚上,我在看到床上有個乒乓球拍時,突發奇想,來一場拍賣會:球拍和小鐵鎚是拍賣道具,一箱玩具是拍賣品,媽媽我是拍賣師,兒子和爸爸是1號和2號買家,每次我隨手拿出一個玩具報價,兒子和爸爸一人手裡一堆錢(從銀行換到的真的新的錢,各種面值都有),誰第一個拿給我對的錢,我現場核實對了,一錘定音,當場喊出「成交」,最後以誰買到的拍賣品多定為今年的贏家。中間,我還新想到一些點子增加進去,如賣了一半,突然想起應介紹一下拍賣品,在介紹每一樣玩具中,我們最愛玩以前經常玩的一項遊戲,就是讓比賽兩人同時觀察一樣東西幾秒鐘,如例說這次是車,不說問題,只觀察,觀察結束後,媽媽把東西藏到身後,再問他們這樣是幾開門的,車牌是多少,目的在鍛煉孩子的事物觀察力,孩子也特別喜歡,總有懸疑,不知問到什麼。而且這次玩時,我還增加進了情景交流,因為是兒子和爸爸是買家,我就說是兩個父親來參加拍賣會給各自的孩子是選玩具,還別出心裁的問孩子「1號買家,你家孩子多大了?」孩子哈哈大笑說「我還沒生呢」,引得大家又是一片哈哈大笑。最後兒子獲勝了,我說「1號買家給孩子買了這麼多玩具,他孩子肯定高興壞了,而2號買家的孩子要哭鼻子了」,兒子一聽更得意了,高興得在床上又蹦又跳,(我們是在床上開拍賣會),這時我又說,「咳,2號買家輸了的,家裡孩子哭鼻子;而1號買家贏了的,卻高興的瘋了」兒子一聽,又狂跳不止,啊,真是一個快樂的夜晚。

二、巧認鐘錶

從尹建莉老師的博客知道了「三十七的溫暖」博客,非常好,有一次去看時,看到一張美國小學生教室的圖片,其中一個好看的鐘錶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突然想到可以在家裡手工製作這樣一個表,進一步又出來更多的想法,大錶盤,可以手轉的時針、分針,這個表可以有兩個作用,一是每晚指導兒子鐘錶撥到幾點是上床睡覺的時間(8點30分),這樣,孩子自己看,當家裡牆上的表的時間和這個表時間一致時,要自覺準備睡覺了,更大的用處是周末時(我們家規定周末才能看電視,看電腦),孩子看電視時,對照時間,到點時上床睡覺,以前是大人說到幾點了,不能看了要睡覺了,孩子雖然不舍,但都能做到,這樣就更省去了大人提醒了。再一個作用,平時我們會和孩子一起撥弄這個表玩,告訴他哪個時間是爸爸起床時間,孩子起床時間,媽媽中午下班時間,下午下班時間等等,說過幾次,又是一個「考試」遊戲,「撥出媽媽下午下班時間」等,玩中考核了孩子,也讓他認識了鐘錶,效果一直很不錯。

從看了尹建莉老師的書以來,一直在學習,在成長,兒子成長的不錯,實實在在能看到努力的成效,但也告誡自己要保持心態平和,切記功利性,要尊重孩子、做到「真愛」孩子。

第二位家長的分享

寶寶愛喝水了

我家寶寶剛上了一個月幼兒園,就病了兩次。大夫說是喝水少,嗓子發炎引起的發燒。這個月,我請了好幾次假陪她去醫院,即使上班也天天無精打採的。一方面,是在擔心寶寶上幼兒園不能很好適應;重要的是擔心她在幼兒園不好好喝水。每天早晨去幼兒園前,都要求孩子喝一杯水。說實在的,每次都費好大的勁兒。想想吧,老師要照顧那麼多的孩子,怎麼可能盯著她,看她有沒有把水喝完呢?

焦急中的我,向周圍的同事、朋友請教,討得了一個偏方。用川貝加秋梨,再加冰糖,熬水;吃梨、喝水,潤肺、止咳、降秋燥,寶寶也愛喝?。好嘞,我急匆匆跑到中藥店,買回了川貝( 川貝最近漲價了,花了30元也就是 買了20多粒兒) ,回家熬了起來。此方甚妙,光聞起來就香氣四溢,勾起人的食慾。

我把水晾涼了端到孩子嘴邊,又把梨切成小塊放到小碗里。柔聲哄孩子喝水吃梨。誰知到了反抗期的孩子堅決地說不。要是平時,我肯定過一會兒再讓她喝,可是當時?我急得不行,連哄帶嚇,硬要孩子去喝。孩子小眉頭皺著,一聲不吭,我感覺自己的忍耐到了極限!……唉,我嘆了口氣,拿起一塊梨來,不喝水,總該吃塊梨吧?寶寶平時最愛吃梨了。誰知她猛地把梨奪過去,摔到了地上!此時,我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憤怒,帶著連日來的焦慮和疲憊引起的煩躁,我的巴掌揚了起來,就要打到孩子的屁股上了!!!

唉!還是忍住了。我撲到在床上,把頭埋在枕頭裡,低低地啜泣起來,感覺自己太委屈了。孩子這時也大哭了起來,也委屈的不行。呵呵,現在想起來,還真是有點好笑。

晚上,?我打開了尹建莉老師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寫得很棒,曾經解答了我的很多困惑。裡面有一章是講孩子不吃飯的。我想道理是一樣的,就又細細地看了起來。

嗯,教育專家就是不一樣,娓娓道來的語言又重新給了我信心。小孩子雖然小,可是也需要被尊重,也有自己的主觀願望。這樣逼她喝水,只能讓她對喝水更加厭惡。

我想出了主意。等孩子的爸爸回來了,和他商量,明天不再逼孩子喝水。我準備大中小三個杯子,裡面倒上水,放在桌子上。明天起床後,我們一起喝,孩子不喝也什麼都不說。只是很香甜地把自己杯里的水喝完就OK。

第二天到了,我把三個水杯放在桌子上,說:喝水的時間到了,大家來喝水吧。爸爸和我端起杯子一飲而盡,孩子馬上也不落人後地把自己小杯子里的水全部喝光了。我和爸爸相視而笑,今天早晨終於高高興興地出門了。

這件小事,讓我看到了自己的淺薄,也給了我不小的信心。每個人不是天生都會當父母的,為人父母真是要用心去學習。還有,要尊重孩子,好好愛孩子。

第三位家長的分享

我如何成功引導兒子喜歡上閱讀

尹老師,

看您的書有兩年了,也一直關注您的博客,幾乎每一條留言我都看過了。也曾您向寫過信和留言。

我兒子十歲,四年級。非常感謝您的書關於閱讀的觀點。在他四五歲的時候,我也非常注意培養他的閱讀,我經常給他念故事(因為我覺得我表達能力不好,所以我每次都是拿著書給他念故事,想不到這樣歪打正著)但那時我的功利心非常強,總想著讓他多認字,理解句子的意思。後來,看了您的書後,知道那樣是非常錯誤的。會破壞孩子的閱讀興趣。於是我不再強制讓他獨立看書,而是陪他一起看,如果他自己不想看時,我就念給他聽。他非常喜歡我念故事給他聽,常常聽完一個又一個,讓我念得喉嚨痛。上二年級後,他識字量大增,在我的引誘下,自己也慢慢地開始獨立看書了(但還是經常要我陪看,我從不拒絕)。二年級時因為作業的緣故,我們經常鬧衝突,浪費了很多讀書時間。他真正的大量閱讀主要是從三年級下學期開始。我陸續買了20多本鄭淵潔的的童話,還有其他一些書。他每一本都看完了,有的故事他反覆看過許多遍。他看書都是在睡覺前(其他時間不太喜歡看),一個晚上可以看2、3萬字的故事。如果是中篇的5、6萬字也能一口氣看完。總之,睡覺前的閱讀是非常投入的。現在,二三十萬字的長篇小說,他二三天內可以看完。看完後,他還會反覆看一二遍。而且,他也養成了睡覺前必定看書的習慣。所以,我覺得我在他的閱讀算得上引導成功(估計已讀了300萬字的書籍)。我經常看留言,發現有的家長苦惱孩子不肯閱讀,所以,我想將我的心得與大家分享一下:

孩子不肯閱讀時,千萬不可強逼,你可以念給他聽,沒有孩子拒絕聽故事的。另外,我覺得故事書的選取也很重要,一開始盡量選短篇的,童話形式的,動物的故事。一般孩子都喜歡動物,所以,對動物的故事也會比較喜歡。

孩子不肯看你推薦的書時,也不可強迫。記得有一次我與同事借了兩本沈石溪的書,<<再被狐狸騙一次>>、<<混血豺王>>,這兩本書非常好看(沈石溪好多動物故事被選入小學、中學、高中的教材中),我非常希望兒子能夠看看,也引誘了他,放在家裡兩個月,但他就是不看。後來,我就把書還給同事了。後來,有一個星期天的早上,我說我們一家三口分別講一個故事吧。他爸爸講過之後,我就講了<<混血豺王>>的內容。他聽得如痴如醉。讓我再把書借回來,他要看。我借回家後,他幾乎是一口氣就看完了。一本書大約十七萬字,二本書就有三十多萬字呀。因為<<混血豺王>>還有一部前篇<<雙面獵犬>>,後來也借回來看了。他還跟我說要看這個作者其他的書。

只要孩子沒說不讓念,你就念吧(特別適合年齡小的孩子)。也許他聽的時候會玩這個,玩那個,樣子好像沒有專註聽你念,其實你念的故事,他全部聽進去了。如果你希望孩子神情專註地盯著你念故事,你可能會失望。如果你因此強迫他專註聽你念,你們一定會發生衝突的。

在孩子沒有形式閱讀習慣前,盡量和孩子一起閱讀,和他一起回味書中的內容。我兒子看過的書大部份我都看過,只是為了能夠滿足他,與他一起回味一下書中的故事。

這是我的一點個人心得,希望對有閱讀煩惱的家長有幫助

好羨慕小孩小的那段時光。可惜時光不能倒流,不然,我會做得更好!最近,由於工作原因,我一下變得閑起來,我感謝這份「閑」,讓我真實走近了尹老師的空間,看了很多讓人深思、沉思的教育文章。或許看一次沒什麼體會,反覆看幾次,對照生活成長中的小孩反過來看,真是「久旱逢甘雨」。針對小孩遇到的問題,對照書中的思想,來改變自己的處理的方式,發現小孩真的如尹老師所說相處的「戰爭」變得「和平」起來。家中也呈現一股溫馨的畫面,兒子儘管言語中還帶著「敵意」但他馬上就意識到自己話語中不對。這比我以前吼、打制止解決屢教不改的言行,有種春風化雨般化開了。孩子要被尊重、賞識,才能更興奮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才能更好體貼的父母的不容易。這是最近我最大的收穫。雖說工作中閑下來,現在又讓我忙了起來。看到小孩的變化,我倍感值與慶幸!看了這麼多好媽媽介紹的好方法,真是挺感動!同時也真的很欣慰,女兒在接觸這些東西時,實在沒這麼讓我煞費苦心!她現在5歲,已經能聽我跟她講一些挺長的字書故事,並且很有興趣!像小賣部的遊戲,她特別喜歡,陪她玩只有我玩煩的時候,她總是饒有興趣玩不夠的!感謝女兒!感謝尹老師的書!功德無量啊!在陪伴女兒的過程中,我感覺對於教育孩子,方法因人而異,最重要的是來自家長發自內心的正確的並有原則愛,而且要讓孩子感覺的到!祝願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有最好的未來!尹老師,我小公主10個月了,在她還沒有出生我就開始看您的書了,您不僅對我對寶寶的態度,和我對父母的態度都有很大的幫助,真的很謝謝您,我深信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即使我的童年是在無邊的打罵中度過,以至於現在有口吃的毛病,但我仍覺得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沒有怨恨,我感謝我的父母給了我生命並把我養大,感謝我的丈夫給我帶來一個可愛的女兒,感謝我的女兒給我帶來無盡的快樂,感謝身邊每一位幫助過我的人,更感謝尹老師一本書滋潤了我,讓我成長,每次閱讀您的博客都有熱淚盈眶的感覺,真的,為我知道了以前我不知道的事情的一面而激動,為了以後如果遇到這樣的事情知道怎樣去處理……看,我都詞不達意了!總之,謝謝您。 我很贊同尹老師的觀點,雖然是氣話,但說明了我們做家長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我兩年前剛看完尹老師的書時,我迫不及待的給尹老師寫信,問了當時我在教育孩子的困惑,尹老師都給我解答了,可是現在回過頭來看,其實我當時的問題都在尹老師的書中,為什麼我要急於的給尹老師寫信,那在急於的找解決孩子問題的方法,看到書中有好的方法時,總想在自己孩子身上試一試,自己也很激動,但最後的效果是不敬人意的。為什麼會這樣,我想最根本的是當問題出現時,我們總在孩子的身上找問題,從不在自己的身上找問題,所以想要孩子有變化那首先變的應是我們自己。通過和尹老師學習的這兩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我們的孩子才會幸福。我想這也是我們家長的心愿吧!願我們所有的家長早日都變成智慧的家長!謝謝以上幾位家長的分享。尹老師的書我是認認真真一口氣讀完的,很受益。兒子在小的時候就媽媽就能讀到這麼好的作品是兒子的福氣,當然做媽媽的還應該努力的活學活用才重要。這本書跟身邊的媽媽們介紹了很多次,但她們大都不接受,說紙上談兵沒有用,每每這時就感覺到自己太渺小,而且身邊的無知的媽媽太多。單位有位同事每次孩子放學都接到單位去寫作業,而每次寫作業的時候就是她大發飈的時候,看著孩子經常被她罵的邊哭邊寫,每寫一個字她都盯著,我的心真的很痛,無數次給她推薦您的書,第N次以後她看了,雖然當時沒說什麼,但第二天一如繼往的對待她的孩子,有時氣的都想哭,但又無力改變這狀況,所以我就躲開,不忍心看一個很聰明的寶寶被她蹂躪。現在我能做的,就是做一個好媽媽,好好的用正確的方法愛我的兒子。好好學習育兒知道。再一次謝謝尹老師寫出如此優秀的書,謝謝。關於讀書這點我非常有同感。我們方法也很像。我兒子現在就每天都讓我給他讀故事,不讀不肯睡覺。雖然有的故事他聽的都能背下來,但只要他聽,我還是不厭其煩的給他讀。現在只是在增減他的興趣了習慣,再大一些,就會有自己的閱讀了。只是喝水這事我沒做過,還是哄加「歪理」引誘,看來我要試試你的方法了。我的孩子五年級了,很任性,讓她學習,她總是往後推,讓她自己安排時間,她口頭安排的很好,但就是落實不了,我不吵她,給她機會,學習等待,可是什麼時候是個頭呢,她一直把玩放在第一位,要養小狗,天天操心小狗的一切,時間大塊大塊被耽誤,問她學習安排的怎樣了,她總是找各種理由和借口。不養狗的時間,她找小朋友玩。一玩就是很久。她還算聰明的。學習沒費什麼功夫,但學習成績並不差,只是英語興趣不大,讀了尹老師的書後,我在引導她學英語。效果是有,但玩的事常常影響她。經常收到一些家長的來信,說看了我的書,覺得我書中說的道理和方法對,但不適用於他的孩子。比如給小板凳揉痛,不陪孩子寫作業等,他們做了,效果和我的不一樣,孩子還打人,還不寫作業。所以希望我針對他的孩子提供一套辦法。遇到這種求助,真暈。如果你確實看了我的書,且我書中的方法真的對你都沒用,說明我不具有指導你的能力,你得另請高明。因為我的辦法都寫書中了,肚裡就那麼些「乾貨」,沒有隱藏,再挖也挖不出什麼東西了。(被逼得說氣話了,嘿嘿 ) 嘿嘿讓我們看到一個特別可愛的尹老師。其實這種現象在我身邊也是不少這樣的,我把你的書推薦給他們也會這樣說,不是您的方法不對路而是我們很少有人能學會變通,而學不會變通,由於我們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有關,換句話想 你的能力和高度是我們一般人所不能比的我說這話是不是有點說你對我們要求太高了 , 也許是吧。圓圓從一開始就在您的相對好的引導下成長,相對出現的問題就少 遺留問題就少所以解決起來就容易,像我們出現問題的往往不是一方面解決起來就比較難,再硬搬你的方法就不行了,也許您早就意識到這一點,謝謝您毫無保留的給我們推薦了好多好看實用的書,我已經讀了幾本。讀這些書最毒的感受就是 促進了自我成長,自己提高了,身教會更好了 ,不是說身教重於言教嗎,哈哈 個人看法不當之處 請尹老師包涵,本想給你寫信今天說了一部分信里想寫的內容尹老師:您好!看了您的書,我真的很激動,以至於我無法等到明天跟您說謝謝了,請允許我今晚跟您說一聲:「謝謝,真的謝謝您了」不是我誇張的心情,真的,從大的方面講您可以稱的上是整個教育界的功勛者不為過。您知道嗎?您至少挽救了兩代人。我是一個70年代末未讀多少書(初中畢業)的事事不自信、自卑的女性。父(雖當過很短的兵,但也接近於農民)母都是農民從未上過學。「家教」及書中所說的的一切教育,她(他)們那個年代和他們的文化水平連理解都難吧,在沒看您的書之前總是「順其自然」不好不壞的生活著,沒有什麼目標、沒有什麼價值觀、人生觀。三十幾歲的人了經常做些及其幼稚的事——工作上不順心(領導經常批評我遲到不守紀律像小孩子一樣隨心所遇),就憤世嫉俗,就哭,就鬧跟這個領導搞不好那個同事有隔核,事後又反省覺得多半是自己的問題,又道歉、保證等,總之從我(18歲)上班起到現在,看了您的書我發覺我錯過的太多太多了。

一位即將參加高考的孩子寫給我的信

小雪2月27日寫給我的信

尹建莉老師,您好! 我很喜歡您,在我高一的時候,偶然一次看到了您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當時我就愛不釋手,立即就把它買下來了。可以說這本書在我無助的時候給了我很多力量,當我覺得生活一團亂麻,當我在生活中尋找真實的自我的時候,它為我指引了方向。雖然我們從未謀面,你也不知道我的存在,但是您卻像個朋友一樣。

生活的煩惱卻總是無止境的湧入我的心,特別是在我這個年齡,煩惱的年紀,我時常覺得孤獨,我看不清我自己,我知道我正處在一個性格塑形期,我也知道我的身上還存在很多不足,但是我又說不清楚。我很希望能有個人能來幫助我,可是卻指望不到我的父母。

其實,我買這本書的最初目的是想要給我的媽媽一點啟示。她是個性格要強的女人,總是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其實存在很多問題,以前我總是為了這些與她爭論,可最後總是我苦口婆心的跟她講道理,卻受到她的打擊,搞的兩敗俱傷。每當那時,我的內心真的備受煎熬,彷徨,無助。但她又何嘗不傷心呢?

第一次看到您的書的時候,我正是處在那種狀態,我們吵得很激烈,主要是由於她過激的行為和傷人的話語,因為我考試沒考好,剛好在看電視……我傷心極了,下定決心要離家出走,我不願再同一個不理解我的人生活下去,可是真正出了家門卻不知道要往哪走,那時候已經晚上了,看著街上燈火闌珊,我很失落,很想找個人抱著她大哭一頓。我本來要更加努力的學習時卻又冷不防挨她一掌,這讓我很委屈,我就往超市裡去,那裡有書櫃,書是我最好的安慰,這個時候冥冥中似乎有天註定,我看到了這本書,和我以前看到的那種純理論的書完全不同,我覺得我受傷的心靈似乎上藥包紮好受了一點,於是我掏出我身上僅有的錢買下了這本書。這本書雖然對我的媽媽沒什麼療效,卻真的讓我又看到了一個我未知的世界,我一直都在尋找的世界。 我很早以前就想和您通過郵件聊天了,畢竟我的自我教育的能力有限,但是卻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時機。可是今天,我再也頂不住了,我真的需要您的幫助,我的性格上的缺陷始終困擾著我,我不知道真實的我是什麼樣的,怎樣才能做自己,怎樣才能克服我性格上的缺陷,周圍沒有人了解我。時而冷漠,時而熱情,時而孤僻,時而活潑……這是真正的我嗎,我很敏感,卻不輕易與別人袒露自己的內心,我的內心有很多事情被我當做秘密一樣,因為沒有人能讓我說出來。對於我認為與我合拍的同學,我肯定是很熱情的,可是對於有些地方不能讓我覺得合拍的同學,儘管我都是真心真意的,可是我總感覺到,我對他們都有點冷淡,這種冷淡並不是我刻意的疏遠,而是心靈上的遙遠距離。我很無助,很不好受,在別人面前去要裝作什麼事沒有,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請您幫幫我。尹老師,很期待你的回信!

小雪2月28日信 尹老師,還是我~,不好意思,我知道你很忙,郵件也很多,而且這世界上也並不是只有我有煩惱,況且我的郵件昨天才發過來,但我還是懷著急切的心情等著你的消息。儘管今天我的心情沒那麼糟糕了,但我心中的迷惑卻絲毫也沒有削減,反而與日具增。我惶恐,我雖然表面上在笑,可是我卻不知道我是否應該笑。我害怕我的行為讓人厭惡,我知道這些都是不好的,也許這就是人際關係上的患得患失吧。我經常開導別人說沒有人是完美的,你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對你滿意。可是我自己卻做不到,雖然我在班上人際關係還不錯,可是卻沒有能和我真正交心的,我覺得自己和他們都不一樣,可能是我太清高了吧,我儘力掩飾著自己疏遠他們的事實,可是我能夠敏感的察覺到他們也能察覺到,我說的他們大部分指的是女生,我覺我跟男生相處更好些。

我高中班上曾有過一個很好的女性朋友,她是我高中最好的同學,不過她轉學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去了,現在就讀於一所中學的國際班,我覺得她就是家庭教育的一個成功例子。

現在已經是晚上十一點了,本來準備開夜車的,但是心裡有千言萬語想要說出來,可是我媽她從不過問我的精神生活,我能理解她,她有太多的事需要操心的,她想看到我天天都在搞學習,我也很努力在做,可是我覺得我現在的問題如果不能很好解決的話,是很影響學習的,甚至會影響我的一生。性格決定命運。我現在正處在一個極端迷惘的時期,真希望能看到您的回信。

小雪3月9號信尹老師,您好! 我是那個崇拜您的高二女生,您還記得嗎?不好意思哦,我最近給您發得那封郵件忘記屬名了,您以後就叫我小雪吧,呵呵~ 其實我一直都在不完美中尋求著完美,可是我總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有時候自己都會有點討厭自己,所以總覺得懊惱。我媽還是那麼強勢,可是我現在更能夠去包容她,我一直很能忍耐,這應該歸功於她們吧(還有我的姐姐,她是個可憐的人)。雖然我平時也會像您說的那樣和我認為可以做為榜樣的人交流,但必竟他們不是聖人,他們也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煩惱和不足,(我最信任的那個朋友,也是最成熟的,轉學走了)他們也不能給我更多的幫助,我也不想讓自己的一些個人煩惱影響到他們。所以我很需要一個像您一樣的朋友,能夠給我很多智慧的引導和幫助。我能和您做朋友嗎?首先,在學習上,我一直都很主動,很努力,不過可能是因為學習方法的問題,成績起色不大。我的理想很遠大(我曾立志要學心理學,或者去學英語專業 ),可是現實很骨感,還好我從沒想過要放棄,只是很困惑。 再就是,我覺得在感情方面,我一直很敏感,我能夠察覺到誰喜歡我,如果我對他沒什麼感覺,我就會儘可能的疏遠他;當然有好感我也不會怎麼樣。可能知道我並不是那種隨便的女生,所以我一直被暗戀,會不會有點自作多情~可是有時候,在一段時間裡,我會瘋狂的思念某個人,真的可以形容為瘋狂。而且對象並不唯一,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了。就比如說最近幾天吧,我都不確定他是不是喜歡我,以前只是和他關係還不錯,他也總和我開玩笑,看見我都會對我笑,可是,就最近幾天,他看見我都會垂下眼睛,也不主動和我講話了。我呢,也不知怎的,突然開始封狂的思念他,總想看見他,有時我也覺得他在關注著我,真是糾結阿,他到底是否喜歡我呢?有時候覺得是的,情緒就很好;有時候覺得不是,情緒又很低落。不過今天稍微好了一點,我已經盡量讓自己不去想了,我到底該怎麼辦呢?我是怎麼了?

我3月13日回復 你好孩子,青少年喜歡一個異性是非常正常的,哪個少男少女沒有喜歡過很多個異性呢,這說明你心理健康.把學習和情感的關係處理好就行了。

小雪3月14日來信

您好,尹老師! 是我,我現在很傷心。不得不說,我本已經調整好自己,正奮不顧身的撲向高考的戰場的時候,我的媽媽很適時地又在我的心上扎了一刀,頓時讓我感覺我全身的力氣都散盡了,只覺的我殘存的勇氣隨著心口上留出的鮮血流失了,此時的我真得累了… 為了搞好學習,為了自己,也為了父母的期望,我已經犧牲了很多快樂。可我媽她卻總是怕我不夠努力,對於她的這些想法,我始終都是報著理解的態度,我盡量不讓她擔心。我知道她除了學習外,不會在乎其他的事,相信這點您也大概了解,她根本就不會了解我曾經向您訴說過的苦惱,我不會和她講這些,有過前車之諫我不想再讓煩惱加倍。可些有不能總悶在心裡吧,我有一個要好的朋友,我們是親戚,也是初中同學,隨然我們高中不在一個班,但平時交還很密切,記得我曾和您說過,我高中班上最好的朋友轉走了,現在沒有能夠毫無顧忌交心的人。而她從初中到現在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干好這個月底我們學校要舉行運動會,我就和她計劃每天晚上下了晚自習後一起去操場跑步,順便交流一下,我們有很多話講,基本上每天晚上都是十點多鐘回到家,結果今天晚上我媽來找我時看到我和她在學校門口講話,我和她一起回家時,她說我們老講話浪費時間,剛開始我還沒太在意,可是她拐著彎說些話,問我我的底牌是什麼,還說什麼她的父母很關心我,她在探聽我的虛實,自己在暗暗努力拉,要我也要努力拉,我當時就懵了,我覺得她完全是在用她勢利的眼光看問題,我知道其實我們兩人的父母時常拿我們兩人做比較,可是我覺得我們兩的友誼里不會有這些陰暗的成分存在,更何況她現在在文科班而我在理科班。我聽到這些話就覺得莫名其妙,她越說我越氣憤,最後我們終於又以吵架結尾,我泣不成聲的說她總是說些話傷我的心,明明我在努力,可是她非但不幫我加油打氣,反而總是泄我的氣。我真得無法用言語來描述我的悲傷,我甚至在懷疑,到底是誰的想法錯了,我真的不敢去想像,尹老師我該怎麼辦?望見信儘快回復,我需要您!

我4月15日回信

小雪:

我不知如何回復你,不知能給你些什麼幫助。你的信讓我憂傷而手足無措,我該說些什麼才妥當呢?

你此信對媽媽多有怨恨,我非常理解你的這種情緒,如果我是你,也會這樣怨恨的。是啊,你媽媽做得不對,不過你也知道,她主觀上並無半點惡意。她其實在跟你說話時也是陪著小心,但卻一點都不知道在傷害你。想想她作為家長,也是多麼痛苦和焦慮啊! 你我的眼睛,都清楚地看到了你媽媽的過失,正如在你媽媽眼裡清楚地看到你的問題一樣。人總是容易看到別人的問題,不容易看到自己的問題——這是人性的弱點,不是你媽媽一個人的問題。她是個平凡的人,所以會有很多平凡人的缺點。 但我相信她也有做得好的地方,否則你現在也不是這個樣子,因為從你的信中我仍然可以感覺到,你是個心理健康的孩子,有正常的上進心和是非觀,喜歡閱讀,並且在遇到問題時懂得主動尋找幫助和支持——這些足以說明,你媽媽雖有過失,但不過分,並沒有徹底損害你。而天下有做得完美的父母嗎,沒有,包括我自己,也犯過不少錯誤。 所以,儘管勸說孩子原諒父母是一種陳詞濫調的說教,可是,在這裡,我仍然想說,當我們想到這裡,是否應該對父母的過錯給予接納?接納不是忍耐,而是看到人的有限性,然後以悲憫情懷擁抱她的過錯——這似乎是應該由家長來對孩子完成的動作,可是,既然你的媽媽現在沒有這個意識和能力,而你如此懂事,那麼由你來完成,可以嗎? 你可以慢慢影響父母,但不要打算改變他們。人如果自己不想改變,由外力來改變,那是很難的一件事。我們古人說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但你相信,你的影響如果堅持下去,總會產生力量的。 如果讓我給你具體的建議,我想可能是這樣的:

第一,不要再和你媽媽發生衝突。對於她的言語,你首先判斷一下她說得對不對,對就笑笑答應,盡量去做;如果覺得不對,也要笑一笑,然後東耳朵進西耳朵出,自己該如何做還如何做——把這方法堅持下去,做成習慣,不要讓自己內心受傷害。無論如何,不吵架。吵架是最沒用的。 第二,你心情如果實在不好,就去寫日記,寫日記是渲瀉情緒和整理思路的好方法。

第三,看書。你其實已經做到了這一點,你已懂得心情不好時到書中尋求安慰。對,找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去看。寫日記和閱讀都是自我心理修復的好方法。 最好的辦法是讓你媽媽讀一下我的書,如果她肯讀那是最好的。不過這由不得你,你儘力而為吧。 我暫時能想到的和能說出來的也就這些了。

我想把你的來信發到我博客上,可能會有別的人給你一些有益的建議;同時可以讓別的家長知道,孩子們總是有他們自己的想法的。尤其在高考前的關鍵期,更要關照好孩子的心理,不要和孩子發生衝突,一次衝突少則影響孩子數日的學習狀態,嚴重的可能會徹底打擊孩子的競爭信心。 快要高考了,希望你在這一段時間儘可能放平心態,認真學習,發揮出最好水平! 祝你快樂!(抱歉,小雪是位高二的學生,我讀信太匆忙,看成高三了,所以口氣是依她讀高三年級回復的。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心聲應該引起家長的注意,無論你的孩子是幾年級。孩子如果面臨高考,家長更要注意對他們情緒的安撫,無論什麼原因,都不要和孩子發生衝突。)我不知道什麼時候她才會有責任心和時間觀念啊。請尹老師指導。謝謝!

小雪,你好,看了你寫給尹老師的信,深有感觸。在青春期我也有你的困惑,我們的性格和興趣也是那麼的像。現在我已經是孩子的媽媽,回想當年,現在覺得那些困惑似乎就是青春期的必然產物,我也和父母對抗過,也曾經想過離家出走。之所以有這些煩惱和困惑,又無處排解,我從上小學四年級就開始了寫日記,這個習慣我一直堅持到了上大學。大學生活的多彩促使我改變自己去融入社會。慢慢的我有有了知心朋友,也成了學校文藝活動的積極分子,那些煩心事再也不用通過日記來消耗了。孩子,其實你遇到的那些煩心事是青春期性格的必然,過了這個階段一切都會好的。祝你早日擺脫煩惱,以一個愉快的心情迎接高考。大學校園裡一定有你歡快的身影!母女倆都很可憐,兩代人有代溝啊,媽媽聽不懂小雪的話,小雪不理解媽媽,和我上學那會一樣,總覺得媽媽多管閑事,青春期總是帶給人煩惱啊,儘力就好,不要給自己壓力其實要多和媽媽溝通,我是從小沒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 ,和父母也很多分歧,不過每發生一次爭吵,我們就會有一次溝通,慢慢的就好了,所以小雪,不要太在意媽媽說的,媽媽也是為你好,只是方式方法上存在不妥,你可以直接和媽媽說,你更喜歡什麼樣的方式批評,我想你媽媽也會好好考慮的!現在也是一個孩子的媽媽,在我學生時代我也總覺得我的父母不能理解我,學習上的壓力總讓我不開心,父母的嘮叨總讓我嫌煩,那時的很多想法在現在看來都很幼稚,但那時就缺少一個發泄的地方和渠道,所有的想法都被壓抑著,無法宣洩,現在看來那時只是經歷的太少、沒有人能好好的引導,站在同樣做女兒的立場上,我的建議也是多跟父母溝通,多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多想想,你會發現他們會是最想了解你的人和最愛你的人,給他們一個了解你的機會吧。親愛的小雪,年齡上,我應該稱你為小妹,此時此刻,我非常的能理解你的心情,也很同情你,因為你的這封信使我有了回復的衝動。認真讀完這些信,個人認為這一切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只是正常的事情在你與父母的內化過程中發生了問題。尹老師說得好,人性的弱點是容易看到別人的問題,而很少的從自我角度去剖析。試圖去改變一個年近半百的人,這並非易事,只能嘗試著調整自己的心態。我也曾和自己的父母發生多次很嚴重的衝突,甚至感覺自己父母是世間最差的父母,每每看到其他幸福的家庭就唏噓不已。認為自己是最痛苦的,其實不然,自己的痛苦是自己給的。當我們學會釋然,學會自省,學會幽默時,這一切都會過去,並成為值得珍藏的親情回憶。也許對於你來說,最重要的一道坎就是高考,高考過後,一切都會改變。何不此時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高考之中?這樣,讓自己沒有時間去想這些不開心的事情,要知道不開心的事情都是人自己想出來的。媽媽的嘮叨頂多只能算是個引子。今天想和你分享兩句話。第一句是:人們常犯的最大錯誤,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把這個壞習慣改過來,天下太平。對父母寬容一些吧,原諒他們,畢竟他們對你來說是善意的,無論方式上和多麼的錯誤!第二句是:要求別人是很痛苦的,要求自己是很快樂的。沒有時間讓你去改變哪怕是影響你的父母,那又能如何去做?與其想去改變別人,不如從改變自己開始。先不論是非,如何你現在把所有精力都放在高考上,你的父母會改變自己現在的看法和做法嗎?如果能,你就這麼做吧。用你自己的力量去成功的主動的化解這次危機,而不是依靠你的父母。我想事後,你會有成就感的。看到這些信,我的眼裡全是淚。我是一個12歲孩子的媽媽,我也有過小雪的經歷,高中那段時間與父母是那麼的不合拍。總覺得父母那麼不理解人,後來甚至都不願意回家,特怕回家。可等到自己成家並走上工作崗位以後,才發現,父母才是自己最最親近的人,在他們身邊你可以隨心所欲,他們身邊沒有勾心鬥角,沒有爾虞我詐。他們是全心全意地為你付出。我對自己的孩子也很嚴厲,幸好看了尹老師的書,自己的一些做法確實錯了,想想是那麼對不起孩子,可憐天下父母心,有時候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想說,孩子就煩,我在努力地改,努力地變,可是真的是很不容易,小雪,等你自己做了母親以後你就很能理解自己的父母了。尹老師說的對,調整自己的心態,父母絕對沒有惡意,只是他們的愛有時不會委婉地落到自己的身上。若干年後,我的孩子也會有小雪這種感覺嗎?我好害怕好擔心。小雪你好,你現在的心路歷程我都經歷過,由於父母的不理解自以為是,導致對自己的懷疑不接受,對自己的所有做法都不確定,那真是種太痛苦太痛苦的感受,告訴自己這種感受是父母的錯誤教育造成的不是自己的錯,接受自己對自己的一切不評價不判斷只是面對,你的心就會靜下來,那是父母的做法就不會對你造成太大的干擾,祝你早日找到內心的平靜。雪姐姐。。我雖然只是個十三歲的小孩但是我和媽媽也經常吵架。。我並沒有你那麼自覺地學習,所以每次和媽媽吵架一定是因為我的學習上出了什麼問題,我也想過要努力但每次都半途而廢。。我想我現在也該聽聽尹老師的話!讓我們共同努力好嗎?「專家」,以及「農婦」!

近日,經常上媒體談論青少年犯罪的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女士和央視遭到人們的痛批。清華大學一位姓肖的教授因為看到李教授的言論,深感「荒謬和深哀,還有痛楚的憤怒」,寫了文章批評李的言論。李在她的博客中撰文反駁,話雖說得有分寸,但人人都能看明白,意思是肖教授不太懂心理學,尤其是犯罪心理學。

事情的起因及發展大家想必都已知道,這裡不再贅述。這事作為一個社會事件,縱觀下來,有兩點最讓人感嘆和痛心。

一是專家對問題的分析水平。

葯家鑫為什麼會殺人?我看專家及很多人的分析,要麼是大而無當地指責「教育」和「社會」,要麼是快要觸及到問題的核心時,一到總結的關口,就把落腳點轉到別的原因上,像郭德綱說的「不想當廚子的裁縫不是好司機」一樣,把人搞暈了。

請看李玫瑾教授針對大家的批評,在自己的博客中發的最新文字:

他的家庭在中國有千千萬萬,曾做過軍人的父親與本份的母親,靠著自己辛勞的工薪,養了一個兒子,寄予了多少的厚望,尤其做過軍人的父親,幾乎拿出管理軍人的模式來管教這個兒子,葯在接受我的問題提問中,許多回答證實了我的判斷:他幾乎沒有記住父母常說的話,即沒有愛語嘮叨形成的觀念,他從小到大有的就是不斷地練琴、在地下室練琴,剩下一點時間又是父親給補習功課。

在他的生活中,沒有其他的接觸,尤其是沒有與夥伴的玩耍,沒有生活的感受,他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甚至他講:在去自首的路上,他阻止母親給父親電話,因為他太怕父親了……當母親告訴他:父親嚴厲的外表後面其實很愛他,甚至非常為他自豪時,他才答應去自首。從中我看到的是:他不知道的東西太多,甚至是身邊的父愛……

葯的作案行為與他平時訓練最多的行為有關——這一分析完全是正常的專業分析,是發現他行為問題的由來,我不明白:這一分析怎麼就成為:將扎人動作與彈鋼琴相比,將殺人稱為藝術?

葯家鑫的案件,真正有點評價值的不在於他本人將受到什麼處罰,而在於我們中國有那麼多相似的家庭,如何讓這些家庭中的父母警醒;任何藝術、技能、知識、學歷,只有在讓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時候才有其價值。

這才是我分析的初衷……

說實在的,我隱約能感覺到她想說什麼,但又覺得前後邏輯關係混亂,而且結論沒有出處。她似乎想說葯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但對葯的家長又沒有任何批評,卻來指責葯本人,像這樣的話:「從中我看到的是:他不知道的東西太多,甚至是身邊的父愛……」;本應該指責這種家庭教育方式,但文章中又流露出對葯父母的同情:「曾做過軍人的父親與本份的母親,靠著自己辛勞的工薪,養了一個兒子」,口氣都有些感人了。她一方面否定自己在電視上說過的葯是因為練鋼琴習慣性的動作而殺人,認為另有原因,可這裡卻言之鑿鑿地說「葯的作案行為與他平時訓練最多的行為有關——這一分析完全是正常的專業分析,是發現他行為問題的由來」。

看不懂啊。

我敬佩李玫瑾在很多場合下表現的善良和正義感,但她在這個事件上的分析不敢認可。我發此文也僅僅就事說事,不涉及任何對她的其它評價。只是就這一事件想到另外的一些事,有感而發。

狐假虎威的人現在很多啊,以「專業知識」來為自己的錯誤的或含混不清的論點來當遮羞布,嚇唬對手和公眾,挑戰公眾最基本的心理底線和社會常識,這是許多「專家」慣用的技巧。難怪「專家」現在越來越變成一個反面角色。我看到有人這樣損「專家」,說專家就是太監,什麼都能說,什麼也做不了。

我自己也常被稱為「專家」,如果「專家」這個稱呼還有點正面意義的話,我不否認我在教育方面有些研究,有資格被稱為「專家」,所以我在這裡有資格告訴大家:在社會文化範疇里(注意,物理學等自然科學方面排除),專家如果真有水平,他講出來的話首先一定是公眾能聽懂的。其次是公眾能接受的。說實在的,世上的道理沒那麼深奧,不存在專家講的話一般人聽不懂那樣一種情況。釋迦摩尼講的話人們都能理解,憑什麼你專家的話就深奧到別人理解不了?專家說了一堆話,如果公眾一頭霧水,聽不懂,不是公眾水平低,是專家在瞎說,在故弄玄虛。公眾永遠是最聰明的,記住這一點。

那麼專家和普通公眾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區別主要有一點:專家應該具有超越公眾的洞悉力,能看到事情的本質和真相——好比一棵樹,絕大多數人看到的是樹葉,專業人員可看到樹榦,專家能看到樹根——看到大多數人看不到的東西,並能講述出來,這就是專家。別的,真沒什麼區別。

二是荼毒我們社會的「階級意識」。

這一點我不多說了,大家去看一下相關報道或評論吧。看的時候請注意,提到受害人時,是不是很多人在受害人張妙的名字前一定要加一個定語:「貧民」或「農婦」。這個無意識的行為甚至出現在名頭很響的媒體和個別專家身上。這是發生在社會機體上的一塊皮膚感染,它對輿論導向肯定有影響,影響到我們社會健康價值觀的形成,特別荼毒著年輕一代人的思想。當然,它也可能影響到法院的判決。一個不公正的判決對社會文化造成的損害又有多麼大呢?

只有26歲的張妙,她其實就是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年輕女孩子。26歲,多麼美好的年齡,無論她從事的是什麼職業,無論她出生在哪裡……

今天正好是清明節,願她不幸逝去的生命早日得到安息!

補記:

葯家鑫為什麼會殺人?撞人是個偶然因素,他即便不撞人,如果是遇到別的類似的事,他的處理方式不會比這好到哪裡去。那麼這背後的必然因素是什麼?

其實不用我分析,大家看了各種報道的字裡行間的一些內容就可以知道了。葯的犯罪根源摘錄如下:

葯家鑫的法庭供述:「從小到大,我生活幾乎除了學習以外就是練琴,媽媽陪我練琴,小的時候每周練琴,媽媽為了練琴,媽媽都會打我。」

葯家鑫和父親的關係其實一直都很緊張。父親對他的管教過於嚴格,曾經動手打他,還將他關在地下室。葯家鑫對父親的評價則是:非常嚴厲,不允許出錯,要求自己凡事都要做到超出他人,盡善盡美。

前一陣子「虎媽」的報道鋪天蓋地,虎媽的做法基本上只有兩個字:嚴厲。虎媽的書賣得挺好,不知多少家長會效仿其行為,對孩子「嚴格要求」。

行為如出一轍的父母,造就的是心理和性情相似的孩子!每個罪犯的背後,都有個教育方面的混蛋家長!

「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過」,我們的老祖宗總結得多好啊,它把一個人正常發展的可能和出現問題的根源都講出來了——這麼簡單的真理,被一些不著邊際的專家和不著邊際的媒體用不著邊際的「理論」和「分析」都給淹沒了。造成的後果就是一茬茬的孩子被一代代的父母以愛的願望或不正確的價值觀傷害得遍體鱗傷,自卑、抑鬱、自殺或犯罪。假如大家都看到這種因果關係,「問題」和「犯罪」會減少多少呢?

今天又從網上看到一則消息,題目是「澳洲華裔高材生涉嫌弒母 疑因難忍被要求事事成功」。讀來令人感嘆噓唏。報道如下:

  中新網4月3日電 據澳洲新快網消息,涉嫌弒母的華裔高材生依然遭到全球追捕,而且被害母親已經由悲痛萬分的丈夫安排下葬。

  差不多2周前,19歲的李偉(音譯)從墨爾本搭乘國際航班出國,此後就音訊全無。

  4天後,其41歲母親田梅(又名Hong Xia Tian,Emma Mei)被發現死於他們位於Burnside的豪宅中,身體上傷痕纍纍。其49歲父親周五在朋友的扶持下出席了喪禮,他經營著位於阿德萊德(Adelaide)威廉國王大街(King William St)的China Trading House。

  父親大部分時間都在中國經商。《廣告人報》經過調查後發現,他們的兒子李偉,也叫Daniel Li,是一名高材生,也是一名造詣很高的音樂家,以幾乎滿分的成績畢業於阿德萊德其中一間最負盛名的私立學校。

  李偉在艾爾弗雷德王子學校(Prince Alfred College)的朋友稱,他經常受到來自他母親的壓力,要求他要事事做到成功。估計他每年的學費和音樂學費就要5萬元。

  他的朋友們說,李偉一直都因為母親要求他拿到完美的學業成績而悶悶不樂。

  其中一位朋友說:「他媽媽在學業成績上給了他很大的壓力。他不喜歡談論這個問題,但他的朋友都知道這讓他有多煩心。」

  據悉,李偉反覆暴打了他的母親田梅,並用床單緊緊地包裹她的屍體,然後就在3月19日(周六)乘飛機飛抵墨爾本。

願人間道理呈現得清楚明了,願所有父母們不再好心幹壞事,願天下蒼生生活得簡單幸福!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真的好心不能再辦壞事了,做父母真的舉起手或放下手時,要想想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當今社會,有很多人明著或潛意識中:孩子只要學習好,一切都OK,其他的問題都被隱藏。在葯同學事件前,我一直在盼著孩子考上大學,我做父母 的大功告成,現在我覺得不把孩子養育成獨立,善良,快樂,自食其力的人,我做父母的責任就沒有做到。我不再孩子的學習上死死糾纏,我寬容,我快樂,我放手孩子,孩子將會以陽光,向上,寬容,善良來回報。

閱讀是自我解救的最好途徑

一位讀者寫給小菲的信

(抱歉,這封來信被我耽擱得發出來太晚了,但再晚它也是有意義的,

向寫信人暖暖表示感謝和歉意,祝福小菲及所有的年輕母親們)

尹老師,您好!

我是看了您搜狐的博客上小菲的那封信,有些話想對她說說,請您把這封信轉交給她,謝謝您!盼望您也抽時間看看。

您的工作一定很繁重,一定要注意鍛煉身體呀!嗯,我們是老鄉,很為你驕傲!

暖暖

(小菲來信鏈接 http://wyy91.blog.sohu.com/147698764.html)

小菲:

你好!我是從尹建莉老師的博客那裡了解到了你的情況,當時就很想給你寫信,只是不知道你現在是否有了自己的小寶寶?我的意見是暫時不要要孩子,等你自己的心理創傷基本痊癒再迎接寶寶比較好,因為我有過類似的經歷,也深知做父母的心理方面有問題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而這樣的傷害很可能要影響他的一生!但如果晚要幾年孩子,給自己一段時間成長,兩三年後,你也並不大,讓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個正常的環境里,遠比你一邊不由自主地犯錯一邊愧疚改過要好得多。

我給你說說我的情況,我是70年生人,父母都是農民,我爸爸性格嚴肅古板,從來不誇孩子,也不和我們親近。又膽小怕事,在村裡沒地位,老受那些強勢的村民的欺侮。我媽媽雖然很善良,也不會和我們交流,所以在我們家基本上就沒有「教育」「交流」一說,加之我天性比較敏感,所以從小就特自卑,特壓抑。

後來上了師範大學,畢業後又來北京的中學教書,我都一直是自卑敏感得要命,生活中的愁苦遠遠大於歡樂。所以對你在信中說的自己竭力平衡內心,但又往往在瞬間崩潰這一點特有同感。和學生的相處也有問題,成績也不好,那時候工作就是我的地獄,經常站在學校門口的馬路對面,想著要是在這被車撞死就不用上課,不用面對學生了。後來就覺得日子過不下去了,然後我就去北醫六院看抑鬱的門診,去北大做心理諮詢,那是一個很權威的老師,諮詢有一定效果,但諮詢老師給我的感覺就是我的以往是一座大山,我要準備好用幾年的時間和她一起把這座山搬掉,那是在兩三年前,諮詢的價錢已經是50分鐘300元,但我覺得別無他路,也打算咬牙堅持。跟我老公說你就當我得了絕症!後來那個北大諮詢中心不對外了,我也被迫中止了治療。

同時我在教學上也難以為繼,最終我主動要求離開教學崗位,到二線做了職員,從那時起我才開始有時間有心境看書,開始是為了教育孩子。對了,北大的那位教授告訴我:如果你現在不來做諮詢,三十八年後很可能是你兒子要做諮詢。(我去諮詢時是38歲。我非常認同她的話,確實不是聳人聽聞!)看了很多書,孫瑞雪的,小巫的,李躍兒的,還有一些外國的教育著作,比如《第56號教室的奇蹟》、《夏山學校》,《小豆豆》,當然還有尹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那本《好爸爸勝過好老師》可差遠了,是吧?呵呵)正像你所說,看書的過程也是療傷的過程,一邊反省自己現在對孩子的嚴厲粗暴教育,一邊回憶自己黯淡的缺少愛的童年,我看到了兩者之間的必然聯繫!更讓我痛苦的是,很多時候,我在教育孩子上感到力不從心,我嚮往那些寬容的充滿愛意的充滿智慧的教育,也知道那對於孩子是多麼重要,但是我是那樣的暴躁易怒,還有也分不清哪些事情該管哪些事情不該管,像尹老師說的無風三尺浪,整日處於焦慮之中,覺得孩子的未來就扼殺在我這個親媽的手中,多可怕!特別是孩子上小學以後,他很不適應學校生活,他雖然天性善良,但顯得魯莽衝撞,他聰明好動,但寫字很笨拙,他有時大膽和老師交流,有時又抗拒老師命令不在全班朗讀(很可能是懼怕失敗),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很不幸的是他又遇到了一個嚴厲教條的老師,於是兒子成了重點教育對象!那段時間,我和老公像救火一樣奔走在老師的要求和孩子的苦悶之間,的確,現在想起來,我覺得自己做得也不好,因為我們在老師和學校的威壓之下,缺少一份獨立的思考,我們沒有為孩子減輕多少壓力,有時甚至因為心中的焦慮,還要對孩子吼叫痛斥!說起來真是慚愧!可是,當時的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小菲,我們做父母的願望都是美好的,但除非自己成長為一個自信寬容的人,才可能給孩子一個自信寬容的環境。不能寄希望於讓孩子來改變我們。不要讓孩子參與到這個痛苦的過程中,讓他來承受我們的矛盾糾結吧。當然,沒有完美的父母,但讓我們接近正常值吧。

還想跟你交流另外一個問題,要不要做心理諮詢的問題,我覺得如果經濟條件許可,時間也充裕,那可以做。但不要把它作為救命稻草。我諮詢的那位北大教授,據她說她算得上是諮詢界的賓士寶馬了,但我的問題到她那裡也得曠日持久。那時我要做的就是按她的指導在生活中做點滴改善,然後滴水見海,從點滴中試著感受未來的正常生活中的正常歡樂,很飄渺,也許是做的時間短,三四個月吧,仍然是心如飄蓬的感覺,很不踏實,未來很遙遠。後來不去做諮詢了,我開始自己看書,關於育兒的,心理類的,身心靈類的,只要感興趣的我就看,於是我開始改變了,我開始擁有了自我,不再隨外物而轉移飄忽,我甚至開始喜歡自己,對未來的生活也充滿了嚮往。雖然還有兒子的問題亟待解決,我也還是能經常發自內心地笑起來,是的,生活很美!我在博客中做了一些書摘,有時間看看,也許可以給你做個參考,http://blog.sina.com.cn/xiaoyaozizaidehuozhe。你讀的書也不少吧,有機會多交流吧

如果真想改變,就一定會改變(續)

19號我在博客發了一位家長的來信及我的回復,日誌標題為《如果真想改變,就一定會改變》。家長來信寫得細膩真摯,尤其她在改變自己時的用心和得體,讓我非常欣慰。當時就把它發到博客上,和大家分享(內容見:http://wyy91.blog.sohu.com/169108176.html);同時我也充滿期待,想知道家長艱難的轉變過程是怎樣的,孩子又表現出什麼情況。

今天又收到當子媽的來信,內容照樣寫得細膩,而她的所為也堪稱精彩,孩子的表現更令人驚喜。此信作為「續集」發出來,相信不少願意轉變自己的家長會從中獲得更多信心。同時,我也期待看到更多的「續集」,無論各集「劇情」是否會出現波折,我相信有當子媽這樣的努力,劇中的小主人公最後都會成長為一個健康陽光的男子漢。

不過,在這裡也想對當子媽說,這裡的分享不要給你帶來壓力啊,能分享到什麼程度就到什麼程度。一方面要考慮你的時間和精力,因為寫字不是件容易的事;另一方面,你的「成功」對別的家長是個啟示,但不要要求自己從此一路都正確。事實上沒有人天生會做家長,每個家長都會迷茫,都會犯錯誤,當然包括我自己。所以你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也可以寫出來,大家一起在這裡討論一下。

當子媽最新來信:

尹老師:

您好!在您的博客上有看到我給您的信及您的回復。能和更多的家長分享孩子成長的快樂,我很願意,也希望在困惑時能得到家長朋友們的指點。

還是從我的當子說起吧。此時此刻他早已進入了甜美的夢鄉,相信今晚即使有夢,也一定是個快樂滿足的夢境……而此時此刻啊,我的心境依然是思緒萬千的,更多的還是反思,反思我霸道的「愛」帶給了孩子那麼多的傷害,而孩子回報給我的卻是「讓媽媽滿意」。這讓我真正的感受到了他強烈的、獨有的善良和積極向上的健康發展態勢。也很迫不及待地想把周日和今天發生的故事跟您分享。

(令人心懸的周日)

這一天真是難過!說好了不再提醒他做作業,我和先生做到了。

上午在孩子自己起來,先生帶他學完「跆拳道」。回來已是中午11:30了。午飯時他挨在我的邊上說:「媽媽我想吃過飯睡會覺,我有點瞌睡。」我其實是知道的,他還是不想做作業,所以在找理由拖時間。因為頭天晚上已跟先生商量好了,做了最壞的打算,他不做作業,我們也要堅持不發火不逼迫。我笑眯眯地說「行啊,瞌睡就休息好了」。他當時聽了很高興。但吃過飯後我正在洗碗,他又忽然過來跟我說「媽媽,我不想睡覺了,想看電視」。我心裡有點不痛快,但還是笑了笑點頭同意了,想看看這小傢伙今天到底要怎麼個表演法。

我洗過碗看他在不著邊際地在看個電視,這個台換下那個台,其實也沒看進去,這也是個拖時間的把戲喲。我忽然想了想,反正是同意他看電視的,不如選個有意義的頻道來看看,當是學習。這樣我拿過遙控器裝作不經意的暗中挑選著頻道,直到調到中央9台紀錄頻道(因為我注意到這個頻道經常會放些類似動物世界啊、科學知識等),正好在放動物科學記錄片,關於企鵝的遷移和與大自然的搏擊,而這些平常也正是當子感興趣的。這樣我就找到安慰了,這個電視我認為是看得有意義了。

很快一、兩個小時過去了,節目完後當子就又開始玩橡皮泥了,且不讓我關掉電視,我說影響我看書了,他就把電視聲音關小了點,還是不讓關。我又在心裡合計著看要怎麼做了。要讓他不反感關電視,就必須得再安排個能引起他興趣的事來做。我忽然想到了您的書里寫到的「小賣部」遊戲,馬上提議去玩遊戲,這下小傢伙馬上興趣就來了,立馬把電視一關就去張羅著籌備他的「貨品」去了,還跟我說分工。他準備「貨」,我準備價格標籤,還冒了一句「媽媽動作快點啊,過一會兒到五點鐘我要去學鋼琴了,玩的時間不多了」。這樣我們兩個忙著很快把小店鋪張羅好了。我告訴他,小店開張,是不是「店老闆」要說幾句話呢,介紹一下店裡都有什麼,還要想辦法說服「客人」買回去才好。小傢伙先前不好意思,在我的帶動下很快也就開始做起「生意」了,因為他平常對錢接觸少,所以算起帳來多半還是處於弄不清楚的狀態。為了怕老算不清楚會影響到他的興趣,打擊他的積極性,我是又當「客人」又當「會計」不厭其煩的教「小老闆」怎麼認錢怎麼算帳。還好,「小老闆」感覺很好,玩得不亦樂乎,也忙得團團轉,到了要學琴的點,了還不願意「打烊」呢。

學完琴回來,吃晚飯時我們還是沒提作業的事,但我發現吃飯時他已開始有點不安了。我已感覺到了先生也跟著有些不安了,但也先感謝先生,他依然跟我一樣耐著性子,什麼也沒說。飯後我沒提作業,但換個方式提醒了他,只說明天要上學了,自己去把書包收拾好啊!當子聲音低低地說,我的作業還沒做完呢!我當作沒聽到,只是又反覆地說了一句讓他去把書包收拾好。他沒做聲,但還是沒有行動,繼續在擺弄手上的玩具馬車,但我已觀察到了他開始非常不安了,根本就沒有心思玩玩具。我認為他在緊張的思想鬥爭中。為了促使他能快點做決定,我試探著跟他說「媽媽昨天說讓你這周不做作業算了,明天去跟老師說下,你還批評媽媽不該這麼說……」他聽了沒理我,直接去了他的房間,兩分鐘後他叫我過去,「媽媽你給我讀兩個恐龍知識篇,我就開始做作業!」我心裡的石頭終於是落了地,在我按他的要求讀完了書後,他說媽媽你去做你的事吧。我偷偷看他拿出聯繫本,清理出沒做的作業,不再理我,開始做作業了。

結果,他做了一套布置的數學試卷,居然只用了不到20分鐘!

交給我檢查時,我說當子自己覺得都做對了就行了,媽媽以後不檢查你的作業了。他堅持要我看看,還說我檢查時他做語文作業。他做語文作業用的時間稍長了點,其間還有些小動作,我看在眼裡都沒作聲。他遇到不認識的字時,都讓我幫著看看,我也馬上給予了協助。這些作業,要按以前在家長指定下磨磨蹭蹭做,要做二、三個小時,而這次周日做作業只用了一個多點小時。我檢查當子20分鐘做出來的數學試卷,除了有點小粗心計算錯了幾小題外,通篇都是正確的。我的心裡樂得喲……終於,聽到他高興地叫作業做完了,先生躲在房間里也在樂呵呢。

正如尹老師在回信中說到的「孩子當天立竿見影地自覺完成了作業,這當然是一個令人驚喜的改變」,是的我的孩子就真的帶給我了驚喜。看到他快樂的笑臉,聽到他發自內心的笑聲,我欣慰!我感謝尹老師帶給我這樣的驚喜,我對尹老師的教育理念真的是服了!

(令人期待的周一)

今晚先生去學校接當子。因為上周一有考過月考,我很擔心今天成績出來了,如果先生看到成績不理想,又會忍不住去嘮叨。所以在快放學那個點,我趕著給先生髮了條簡訊,叮囑先生不管接當子時老師說了什麼,不管當子的成績有多差,或是當子作業還沒抄完等等,一定不能去責備他,只需要靜靜聽老師說完,靜靜等他抄完作業就好,出了校門就不要提分數,也不要去問分數。如果孩子主動說起分數,只需告訴他把那錯的知識點訂正,並記下來就好了,分數不重要,把不明白的搞清楚才重要。

在開車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忐忑不安。剛進家門,小傢伙馬上過來跟我親近。又接著說老師今天又沒抓到我……(這裡解釋下:因為以前小傢伙很調皮,中午在教室不午休,還吵得別人也休息不好,老師老抓著那著吵鬧的孩子罰抄課文,小當子最煩這個。在看了尹老師的書後我想了一招,教他午休時跟老師玩「藏貓」,就是到了午休時就安靜地趴在桌子睡覺,老師要抓調皮的孩子,就讓老師抓不著,這樣的遊戲算上暫時解決了他被罰抄作業的煩惱,所以小傢伙也樂得玩這個遊戲。呵呵其實就是換了個說法,還是讓他中午休息會,即使睡不著,玩玩橡皮泥或是看看書,也比瘋鬧強)。我趕緊誇他做得好!

今天晚飯間,我趁當子情緒不錯,向他提出了一個要求,要求每天晚上8:30必須準時開始洗漱準備睡覺,所有的事都必須在這個時間前完成。其實他每天晚上6:40才放學,如果吃飯磨蹭點,做作業再磨蹭點,肯定睡不了。我覺得,家長應該堅持不再管他回來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不再管他什麼時間開始做作業,但必須引導他提升自律能力,提升合理安排時間的能力,不能任意讓他拖延時間。不想我的要求當子居然沒考慮就答應了。看他這樣爽快,我心裡有些懷疑他能否做到,但表面上表示出非常信任。還是那句話,要建立對孩子獨立處理事情能力的信心。

令人愉悅的事情發生了。飯後他還是照老習慣,重新選了兩個恐龍知識點請我給他讀。讀完後我就借口忙自己的事去了,不再理他。我偷偷觀察,這小傢伙是盯著鍾在趕作業啊,奇蹟再次出現了,用了半個多小時,真的8:30前就做完了所有的作業。我裝作不在意地看了下數學,一個沒錯;語文就中途問了幾個不認識的字,也都正確……我興奮了,無以言狀的激動。這樣我就有時間領著他閱讀了,晚上閱讀了近一個小時的童話故事,9:30他甜蜜地入睡了。

雖然老師今天也有說他上課了還不知道收拾畫筆,還在畫,結果畫筆被沒收了,但我看到老師今天在他的家校聯繫本上是這樣寫的:這周希望孩子能將今天的表現繼續下去,能認真聽講,上課時作業完成情況有所提高……

我改變自己這才幾天啊,我感謝我的兒子這麼懂事,他在緊緊追隨著我的步伐在前進!

這條路是漫長的,但我有信心讓這條路變得多姿多彩。雖然像尹老師您說的:「很少有孩子能夠做到這一點,或很少能就此「痛改前非」地堅持下去,總是會出現一段不如意的」,但還是那句話:我有決心,也有信心去將我的家教改革進行到底!遇到困惑我也不會害怕,有尹老師強有力的指導作為支撐,一切變化皆有可能,讓我們大家共同來見證強大的家庭教育的力量,讓更多真正合格的媽媽應運而生!

當子媽

2011.3.21關於"QQ交流群"的公告

近期,一些熱心家長自發建立了QQ交流群,並通過我的博客發布消息,目的是方便家長們互相交流。

首先向這些熱心家長表示敬意,同時說明幾點:

第一,我不參與任何群組的建立和管理,所有群組全是是家長的自發行為;第二,請原諒我沒有時間參加任何一個群組的交流和討論,群組中任何觀點均不代表我的觀點;第三,本人對任何群組的活動、言論內容、行為等等,均不負有任何責任。第四,嚴禁利用本博進行任何商業宣傳或其它與教育無關的宣傳活動,禁止以任何形式借用本博發布有違道德和國家法律法規的信息。

敬請理解,謝謝!

如果真想改變,就一定會改變

家長來信:

尹老師:您好!

覺得您的這本書光看一、兩遍是參不透的,需要反覆細讀,細細品味。但毫無疑問的是這個本將作為我在後面教育孩子的源動力!

由於也是改變對孩子教育方式的初期階段,所以非常注意觀察孩子的感受和他的變化,但這個過程還真是需要家長極大的耐心、勇氣和堅持。我想詳細記錄下這第一個「不尋常」的周末……這期間還真是包含了對自己堅持的考驗和建立對孩子最初「開始放手」的信任。

(本周五)

平常周五孩子放學得早,我一定是會千叮嚀萬囑咐讓外公接了他後,回來就盯著先把作業做完。在我看來這作業總是要做的,早點做完我還可以安排他做點別的課外練習卷,來鞏固平日里的學習知識,或者有多的時間可以看看我給他選的課外閱讀書。現在看來,我所安排的這些還真是圍繞著我自己認為對他有幫助的事在忙乎,真是沒考慮到這些事是否違背的孩子的意願。

這周五在我的叮囑下,外公把孩子接回來沒有馬上催著他做作業,只說了你自己安排時間,覺得玩好了就做作業。我下班回來發現孩子的情緒非常好,在不厭其煩地玩著像皮泥,外公告訴我沒管他,孩子從放學回來就自己在那裡擺弄了半天了,老人按照我的「指示」一直任他在玩。晚飯時我很平靜地問了他一句「作業多不多」,他說有點多。我笑著逗他:在學校里都是老師給你們安排所有的課程,這回到家裡來了啊,可都是當子自己的時間了,其實當子自己也會安排好自己的時間的,到了什麼時候做什麼啊,哪些事是需要做的啊等等,這些當子都知道的,所以啊爸爸媽媽可就不再幫著瞎安排了。聽我這麼說,當子立即高興地直點頭。所以周五的晚飯感覺到他的心情是很好的,飯也吃得很快。晚飯後我也沒再提醒他該做些什麼,就任由他自己安排自己的事,只是在邊上留心觀察。整個周五的晚上他都在快樂地玩他的橡皮泥,而且還叫上我跟他一同捏各種各樣的小動物。爸爸有點忍不住了,中途到他房間里小心的問作業是不是還沒做。我當時本能地當著孩子的面接上爸爸話說:說好了當子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的,爸爸就不要擔心了。孩子笑笑的沒作聲,等爸爸出去了悄悄地跟我說:「媽媽,今天不想做作業,明天再做行不行?」我點點頭:「當子怎麼安排都行,媽媽沒有意見。」我仔細觀察到孩子有點愣住了,他似乎不相信我真的會同意,又接著向我發出了再次確認的提問:「媽媽我真的想明天再做作業可以嗎?」我很確定的告訴他,以後這樣的事不需要問媽媽的意見,只要是他自己的安排,我都贊同。

我知道一定是以前我對他過於嚴厲的管制,現在一下這麼寬容,讓孩子有點不知所措了。我想到正好借這個機會向孩子表達下我內心的歉意,於是說:「媽媽想向當子提個問題。」當子很真誠地說:「媽媽你問吧!」「媽媽以前對當子脾氣不好,老是弄得當子很難受,以後再也不那樣了,就是不知道當子願不願意原諒媽媽?」

「媽媽我願意原諒你的!」

在說這話時,我在孩子的眼睛看到了他的善良與真誠,他的小眼圈甚至在瞬間紅紅的……就這樣,周五在玩夠了橡皮泥後,他像平常一樣找了一本他喜歡的書,要求我陪他看一會兒。又是選的那本《古生物化石》,孩子特別喜歡了解恐龍的知識,愛各種各樣的恐龍圖片,且永遠都覺得好奇和新鮮。就這樣到了晚上9:30,他上床睡覺了,是在我邊給他讀俄羅斯童話精選邊入睡的,感覺到了他愉悅的心情。

他睡後,先生有點擔心了說:今天作業一點也沒做啊,本來做作業就慢慢,這可怎麼好?其實我的心裡也是不平靜的,但我想著總要有這麼一個過程。就算是逼著他先把作業做了,真正做的作業內容是些什麼他也未必就弄清楚了,而且在他沒有主觀意願的情況下去做作業,這作業又變成給家長做的了。由於以前我們對他做作業錯誤的態度,讓他對做作業這件事就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這個壓力不消除只會讓他越來越抵制這件事,我們不能在知道事情會帶來的後果還一意孤行按錯誤的做法做下去!!我告訴先生說耐心再看看吧,給孩子對新環境新感受一點體會的時間,我認為只要家長是真的在改變自己,是很真誠的在改變對他的教育方式,他自己一定會感受得到,也會自己在心裡去比較愉悅心情給他帶來的好處,也會慢慢調整自己的行動去讓這種好的心情繼續延續下去。

(周六)

早上我早早起來後沒有像以前一樣去叫醒他幫他穿衣服,而是拿了他要穿的衣服放在他的床前,告訴他說,今天上午媽媽想邀請你和媽媽一起去給外婆掃墓,媽媽已收拾好了準備出門了,你願不願意陪同?當子馬上說要去的,就起來了。見我沒有要幫他穿衣服的意思,就讓我坐在邊上陪著,看他起床。我拿了本書坐在書桌前說,媽媽邊看書邊等你,但時間不能太長,因為怕出門晚了遇堵車。當子聽到這樣說,很快就自己穿好了,自己去洗漱,很快就把自己打理好了。這點小事上看出,其實孩子還是能獨立做些事的,或者其實很早就具有獨立做事的能力了,只是家長老不願意放手,所以孩子就領略不到獨立做事的好處,慢慢還會形成對家長的依賴,這真的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的。

我很想了解下孩子到底打算什麼時間做作業,在向他提問時,我想了想,沒有直接去問,只是說:「媽媽今天有事需要當子陪同一起,但又怕與當子自己安排的事衝突了,所以媽媽想先聽下當子今天都有哪些事情?最好不要影響你的安排。」他很快就說,我安排自己上午陪媽媽去掃墓,再去看望生病的姨姥姥,下午做作業!我心裡暗暗高興。

雖然說實話,心裡有點不太相信他能落實(因為以前他老是說好做完什麼事就開始寫作業,可到了點又開始這啊那的找理由拖),但至少他沒忘記作業。我想,我要繼續耐心,看他接下來的表現吧。

下午回來了,我一直沒提做作業的事。終於,他在又玩了一會兒後,跟我說,媽媽我做作業了啊。我點頭說行啊,你自己做吧!小傢伙拿出家校聯繫本,翻開抄回來的作業內容,又盯著看了幾分鐘。這時,我裝作在看自己的書,沒理會他。幾分鐘過後,他很低的聲音跟我說,媽媽我不想做作業,太多了。

如果以前,我聽到這話會不高興。但現在,我只是笑眯眯地給他提了個「建議」,試探他敢不敢不做作業。我說,「當子啊,你看,要不這個星期我們不做作業好不好?」他馬上搖頭「老師要罰站的,要批評的!」我知道了他不敢不做作業,就又說「那怎麼辦呢?你不想做嘛……再想想看要怎麼辦?」想了一會兒他自己轉了話題,「作業太多了,我能不能今天做一些明天再做一些呢?」我想起上午在去掃墓的路上,因為堵車了,我就和先生說好跟當子下車往前先走一段,免得坐在車上等堵車讓孩子有點情緒不好了。在往前走的時間,當子問我是不是需要二十分鐘就可以走到墓地了,我告訴他,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走到,可不是媽媽能決定的,這個決定權可掌握在當子的手中呢!當子如果發話我們要十分鐘走到,那媽媽就跟著當子走快點;當子說三十分鐘走到,那媽媽就要跟著當子放慢腳步,所以說當子最厲害了,媽媽要跟著當子的步伐。小傢伙聽了可高興了。想到這件事後,我現在面對孩子現的提問也說:「這做作業啊,到底要花多長時間做完,也要看當子決定了,你定多少時間就按自己定的時間去做就好了,只要是當子的決定媽媽都贊同呢!」

孩子又停了一兩分鐘,可能在想媽媽這樣的回答他該怎麼決定。想了一會兒對我說,媽媽我倒著做作業,先做英語行不行?我知道他抄回的作業是語文、數學、英語這個順序的,英語是不用寫的只要聽讀就行,他願意選擇輕鬆的先做。我還是沒有直接回答行或是不行,因為我不想讓他習慣性地把這些學習上的問題一一交給我來決定。我以前對孩子干涉太多了,以後要培養他獨立決斷的能力。我只說,當子覺得怎麼做都行,自己決定就可以了。

這樣他開始聽英語了,在聽的過程中也偶爾還是會開點小差,我也多說什麼。晚飯後我繼續在觀察他安排自己的事,這樣他還是先做預習語文、複習課文這樣不用動筆的作業做完了。整個過程有些地方有點自主性,但有時也還是有些敷衍。

跟已往不同的是,我在看到當子的這些表現時,沒有再像以前那樣馬上批評指責他不專心,不會安排事情,不把該寫的都寫完,再來預習……等等。我內心最多的是自責,以前太急於求成,對孩子盯得太緊,也會偶爾在他作業少的時候插空又給他布置另外的練習卷啊什麼的,弄得他對做作業非常反感。我現在一定要懸崖勒馬!我知道恢復他對做作業的動力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但我願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從改正自己的教育方式上來做。

到該睡了,當子要求我跟他一起讀了一個多小時的童話故事後睡了。這已是周六了,作業也還是只做了一半。說實在的,我心裡還是很不安的。

在孩子晚上做作業時,先生一直在看您的那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他也在用心學習如何管理孩子。等孩子睡後,先生終於還是有些忍不住了,說是這樣放手是不是太急了,還是應該提醒下他做作業的,畢竟小孩子要改正不是那麼快的。我把跟孩子關於做不做作業的討論告訴給先生,說明孩子一直還是把要做作業放在心裡的,不想不做作業去學校挨批評,這就行了。要充分相信他,他會思考這些的。我也跟先生商量說,周日不要再提醒他做作業,因為昨天他自己很清楚的記得還有三個作業沒寫。不提醒最壞的結果就是到周日他還是沒寫作業,就讓他徹底忘一次,看看他去學校老師會說什麼,讓他也知道如果作業沒寫完會出現怎麼樣的問題。

先生看我很堅持,就提議說如果到周日真的沒做作業,讓我晚上跟班主任老師打電話說明一下我們沒提醒他做作業的意圖,避免老師以為小孩不做作業家長也不管,而把這種對家長的不滿發泄到孩子身上。他擔心老師的不滿會造成對孩子的言語上的傷害,我也認同他的提議,準備到明天晚上看看是否需要給老師打電話。

到底孩子今天會怎麼安排他的生活與學習呢?說實話我現在心裡也很懸……

說了這許多,打攪您的休息了。其實也很想聽聽您的指點,面對現在孩子這種已很不想做作業的情況,或者能有更好的方法給予指導?

非常感謝!

當子媽

我的回復:

當子媽:

你好,你的回信既及時,寫得又好。

你做得非常好,我相信很多家長從你這裡既得到方法,也會得到信心。我期待著你星期日、星期一的故事——說實在的,我也在想像孩子到底最後是否自動地完成了作業——不過,這其實並不重要。假如孩子當天立竿見影地自覺完成了作業,這當然是一個令人驚喜的改變;但依我的經驗,很少有孩子能夠做到這一點,或即使當天做到了,也很少能就此「痛改前非」地堅持下去,總是會出現一段不如意的。

西方一位哲人說過一句話:世上三種東西最堅硬(hard,也有艱難的意思):鋼鐵、鑽石和改變自己。當你由一個外力(比如我的書)促進,來改變自己時,你知道這改變需要多少理性和毅力;那麼你就可以想像,孩子由一個外力(媽媽的轉變)來促進改變時,也需要多麼大的理性和毅力。所以不要著急,慢慢來。你說得對啊,「我們不能在知道事情會帶來的後果還一意孤行按錯誤的做法做下去!!」

其實,從你的字裡行間, 我能看到你的當子是多麼懂事的一個孩子。你如果能一直信任他,他肯定會做得越來越好的。在這個過程中,你一定注意不斷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只要孩子做得好,就表達你們的欣賞。做不好,給孩子理解和寬容。當孩子體會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一些困難,知道自己在家長眼中不是一個差勁的、不懂事的孩子時,他會更願意做得令家長滿意。

如果你不介意,請把後面的故事再講一些吧,我希望繼續分享你和當子的故事,相信很多看到你上述文字的家長也一樣地希望。不必非得是「成功的結果」不可,也可以是你的困惑,甚至是暫時的「失敗」,說出來,可以讓大家一起談談想法,想想辦法,共同探討,好嗎。

謝謝,祝好!

尹建莉

困惑與出路

——中國家長當下面臨的問題及思考方向

本文只代表我的思考,歡迎各位朋友發表高見,批評指正,陟罰臧否。

文章比較長,閱讀需要耐心啊,呵呵 :-)

一、第一個問題:生養分離——懲罰等在未來

這個問題,我想從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起。

我的一個侄兒,他是82年出生的,大學畢業後在北京工作、成家。孩子現在剛過了一周歲生日,馬上要被奶奶帶回山西老家去。原因是他們的房子很小,幾個人長期擠在一個狹窄的空間里,心理壓力都比較大;另外,小孩子的爺爺一個人在老家,生活上長期沒人照顧,也是個問題。作為80後的小倆口,已認識到把孩子全托給老人,長時間見不到孩子是件不可取的事,但囿於現實,又不得不妥協一下。一家人最後商定的方案是,奶奶把孩子帶回老家,每隔一個月來北京住一個月,這樣交替著兩頭跑,雖然奶奶辛苦些,但可保證孩子有一半的時間能天天見到父母親。總的來看,這應該說是個比較「兩全齊美」的辦法。

這個例子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我近幾年在生活和工作中接觸了很多家長,總的來說,我覺得目前家長們面臨的困惑或問題比較集中地表現在幾個方面,如何解決和孩子的分離問題,應該是他們遇到的第一個困惑。

在這一點上,應該說80後比70後的感受更強烈。我想,這個變化是個好現象。更年輕的父母們越來越意識到和孩子相處的重要性,不再簡單地把「生」與「養」分開來。這一點,我認為80後整體來說比70後上了一個台階。這可能緣於家長們學習的意識越來越強,從做家長的素質及水平上來說,是一代更比一代強。

前幾天看媒體報道關於各地「用工荒」的問題,往年是農民工進城找不到工作,現在是城市企業招不到工人。媒體分析了幾條原因,其中一條是,80後一代陸續成為了父母,他們看到了農村留守兒童大面積出現的問題,不願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他們已比較清楚地意識到,現在外出多賺一點錢,但因此失去了陪伴孩子的機會,耽誤了孩子的教育,是件不合算的事。

70後這一代父母,他們很多人已開始品嘗由自己製造的「農村留守兒童」、「城市寄養兒童」所帶來的「惡果」。有他們作為前車之鑒,更年輕一代父母們已有意識地避免和孩子分離。但現在整個社會生活還是快節奏的,競爭式的,80後所面臨的社會競爭壓力一點不比70後少,所以他們作為家長,在分離問題上內心有更多的衝突,如何能充分地陪伴孩子,又能兼顧自己的工作,成為他們面臨的一個兩難問題。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曾用獼猴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他把一些幼小的獼猴和母親隔離開來,在小猴子的籠子里安裝了兩個「假媽媽」。其中一個媽媽用硬梆梆的鋼絲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個媽媽用綿軟的絨布包裹,但沒有奶水。按照人們「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斷,小猴子應該和有奶的「媽媽」更親近。事實則不然,小猴子只是在餓了的時候才靠近鋼絲做的媽媽,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絨布媽媽這裡。這個細節,可以讓我們看到嬰幼兒內心本能的嚮往和恐懼,他們對溫暖的依戀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這個實驗到這裡還沒有完結,到這些獼猴成年後,基本上都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實驗人員把它們和另外一些吃母乳、在母親懷抱正常長大的獼猴放一起後,這些從小沒得到正常母愛的獼猴不能正常融入集體生活中,大多數性情冷漠,不會交配或拒絕交配。實驗人員通過人工辦法讓這些有心理創傷的母猴懷孕,待小獼猴出生後,這些母猴對小猴冷漠而無情,殘忍地虐待小獼猴,有的甚至咬死了自己的孩子。獼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們身上反映的正是人類最初始的情感狀態。這個實驗說明,溫暖的懷抱、慈愛的眼神、溫柔的話語、肌膚相親,是一個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長的不可或缺的東西。

大自然設計人類是有其深意的,讓我們想一下,為什麼男人的生育能力可以維持到六、七十歲,甚至八十歲,而女人的生殖能力只能到50歲左右?這樣的設計,就是要保證一個孩子出生後,他的媽媽有足夠的餘生來撫養他長大成人。一個孩子失去父親是失去了世界的完整,而要失去母親,則是失去了整個世界。我們中國民間有句俗語,「寧死當官的爹,不死討飯的娘」,這是無數人總結出的一種無奈但合理的選擇。我們來現實中考證一下就可以證實這一點,很多因各種原因缺失母愛的孩子,他們長大後,多半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父親撫養都不能取代母親,何況爺爺奶奶!

通過前面這些話想說明的是,在撫養下一代問題上,我們要努力清除技術化的思維方式,要回歸自然。我們常說要「科學育兒」,回歸自然,才是遵循了最大的科學法則。

現在還有一種情況是,有的家長因為條件或觀念的原因,早早地送孩子進「全托」幼兒園,一周才見孩子一面;而在很多農村地區近年來又搞「並校」活動,合併幼兒園、合併小學、合併中學,這使得很多年幼的孩子不得不早早過上寄宿制生活。這些情況都會導致一些後續教育問題。我不得不說,這些「合併」行為是反教育科學的,是不尊重個體兒童的,它僅僅是出於行政管理的判斷,而不是出於教育的考慮,更不是出於對兒童的尊重意識。早早地讓一個孩子離開家庭,把他拋入集體生活中,會導致兒童早期的情感發育的損傷。再好的爐膛也不能把一個製作粗糙的碗燒成一個精美的盤子,再好的學校教育也難以彌補早期精神發育所缺失的東西。

把和孩子相處當作「早教」的一部分,已成為年輕一代父母們普遍認可的一種教育意識。所以在養育孩子和自己的事業形成衝突時,不少家長做出了痛苦而理性的選擇。比如,有的媽媽為了陪伴幼小的孩子成長,放棄了攻讀博士學位或出國工作的機會;有的媽媽為了延長哺乳期,寧可放棄高收入的職位或工作。這是家庭教育出現的一種新的價值取向。

這是個積極的信息,有了這樣積極的意識不等於有了條件,現在確實還有好多年輕家長為沒有條件和孩子相處而苦惱。媽媽不能和孩子充分相處。比如職場中的女性往往承擔了並不亞於男性的工作,母親這個角色又要求她和孩子有更多的相處機會。這是年輕家長面對的第一個困境,是應該引關注的社會問題。

二、第二個問題:競爭焦慮——已成為普遍的思維方式

家長們現在面臨的第二個困境,或說主要問題,是競爭焦慮。

現在年輕的父母們普遍有一種焦慮感。這些焦慮大家可以說都大同小異。比如,從大的方面來說,我能否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良好的教育?我是否有能力培養出一個具有社會競爭力的孩子?這樣,就會牽扯出很多具體的困惑,別人上胎教班,我上不上?別人的孩子四個月就上早教班了,我要帶孩子去嗎?早期教育該如何做,我這樣做對嗎?如何選擇到一所好的幼兒園,如何擇到一所名小學,如何上一所不錯的中學,如何幫助孩子取得高考的勝利,如何讓孩子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

70後、80後兩代人都是從競爭中成長,並仍在競爭中生存。我們必須承認,他們絕大多數人目前沒有獲得經濟上的安全感,同時他們又懷有較強烈的成功動機。所以競爭意識已強化為他們的天性,這種「天性」必會遷移到他對孩子的教育中。「領著孩子去打拚」成為他們撫養下一代的一種下意識心態。可是,畢竟絕大多數人受制於種種條件,在競爭中常感力不從心,這種力不從心的感覺會在人內心引起焦慮。

應該說,這是個社會問題。這種競爭意識從50後、60後家長那裡萌芽,到70後父母們那裡大面積爆發,目前尚未看到下降的趨勢。80後家長們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仍將會面臨這些壓力,而這些壓力僅靠自己協調解決是不可能的。

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為,競爭是挫折的重要來源之一。因為任何競爭中,獲勝者永遠是少數人,目標受阻的失敗者遭遇的是痛苦和挫折。而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敵意。哲學家尼采也說過:「競爭產生對自己的不滿意。任何對自己不滿意的人,隨時準備好了進行報復。」

家長內心的競爭意識,學校實施的競爭環境,社會倡導的競爭文化都像山洪一樣呼嘯而來,把家長和孩子一起卷進去,很有少人能及時撤出,站岸上從容觀看。

人生並非完全不需要競爭,我們不否認競爭給人們帶來的成就感,能推動社會進步。但從教育的角度來講,競爭一定要守住兩個度,一個是心理程度,一個是年齡向度。前者說的是「適度」的競爭是好的,不要「失度」;後者說的是並非任何年齡的人都適宜參加競爭,老人和孩子的生活中就不該有競爭。因為他們是弱勢人群,體內能量本身就很少,競爭消耗能量,於老人來說會加速枯萎,於孩子來說會影響其正常成長。老人競爭的問題現在不是問題;而兒童競爭的問題則十分突出。家長們把自身的競爭心理和壓力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就進入了賽場。要上文化課,開始有作業,要比誰聽話,比誰表現好。上了小學、中學,以考試為主的、名目繁多的評比幾乎控制了學校生活——反兒童心理、反教育的事發生得實在太多了!

人們錯誤地以為所有的競爭都可以促進兒童的進步,事實是絕大多數競爭對絕大多數孩子造成損害。獲利的只是少數人。當競爭焦慮成為普遍的思維方式時,帶給成人的只是焦慮及相伴的損害,帶給孩子的則是一生的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對孩子的損害根本而徹底。

三、第三個問題:「家長強權」——最隱蔽但最鋒利的刀子

最想說的是第三種困惑。它經常被人忽略或誤讀,所以一直不曾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從我這些年的研究來看,這恰恰是最緊迫、影響最深的一個問題,這就是「家長強權」問題。

在這一點上,我感覺必須把70、80後這兩代人分開來談。區別是,70後自己扮演了強權家長,80則因為獨生子女的身份及孩子尚小等原因,即使現在長大成人做了父母,仍是「被強權」的對象。

70後出生在文革結束前後,他們的青少年時期,正是中國社會急速轉型時期,市場意識撲面而來,迅速成為一代人的思維方式;同時,他們的文化程度又前所未有地高於前輩。他們自信自己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是有關教育中的科學與民主意識還尚未得到普及。所以這一代人很多會以商業社會的思維特點來要求自己的孩子,表現出對孩子要求比較嚴格,或是以技術思維方式來對待孩子。比如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要求孩子取得優異的考試成績,各方面嚴格要求孩子,對孩子進行軍事化「聽話」訓練,家長的意見總是對的……總之,在生活中表現得很強勢。家長強勢的典型表現就是對兒童自由意志的剝奪,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孩子懦弱、逆反、沒有上進心等等。

這些年來,人們一談到現在孩子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時,都說孩子是被「溺愛」壞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歸納。這種錯誤的歸納長時間以來深入人心,使家長們遲遲不能找到問題的癥結,甚至更錯上加錯地往前走。比如有人認為是因為自己對孩子愛得太多了,為了不溺愛,就更嚴厲地要求孩子,甚至打罵孩子。當然,這樣做的後果是可以想像出來的,那就是孩子更不如意。其實,只要是正常的愛,給孩子再多的愛也不會把孩子愛壞了,因為沒有愛就沒有健康成長。如果說有些「愛」會讓孩子變壞,那肯定不是「愛」,只不過是披著愛的外衣的「過度管制」。比如小到吃飯,大到上什麼課外班或選擇什麼專業,家長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聽話」仍是我們在教育兒童中的核心審美心理。人們說「四二一」家庭格局有問題,不錯,是有問題,但這裡的問題絕不是孩子被愛得太多,而是自由太少。六個大人管一個孩子,一人說一句,再加上一個說一不二的強勢家長,孩子身上得捆綁多少繩索啊。一個被太多繩索捆綁的孩子,怎麼可能是一個幸福的、健康的、有出息的孩子呢?!

「自由」這兩個字,在我們的教育中還沒成為共識,公眾對它還有太多的誤解。每當我在不同的場合談到給兒童自由的問題時,總會遭遇質疑,而質疑者總會把自由理解為「放任自流」或「無法無天」,它顯示我們對自由的理解尚處於一個多麼幼稚的階段。自由和尊重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當全社會都在談「尊重孩子」,卻在「自由」的觀念上出現盲區,尊重其實就變成一句空話。所以,我想,年輕的父母們,應該來一次自我思想啟蒙運動,重新估價自由在教育中的價值。理解了作為人的自由意志在教育中何等有價值,在家長內心自會掀起一場「去強權運動」,這不僅是家長的進步,也是整個社會教育文化的進步。

而80後的父母,基於前面提到的時代的差異,並且他們的學習意識更強些;而且由於他們的孩子尚年幼,強權的問題還沒來有在這一代家長身上凸顯出來。但他們卻必須面對自己父母的強勢。因為這一代人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父母絕大多數是有文化的50後,而且到他們自己的孩子在近年出生後,父母都還年富力強。這些年富力強的「老人們」,自己年輕時只撫養了一個孩子,既積攢了一些帶孩子的經驗,又沒過足帶孩子的癮,身體又健康,所以,在孫輩出生後,幾乎是毫不猶豫地一手包辦,爺爺奶奶成了養育孩子的主角,80後父母成了配角,孩子除了吃奶找媽媽,其餘事情上,爺爺奶奶都包了。除了白天上班時間,甚至晚上孩子睡覺也是跟著爺爺奶奶。他們在教育理念上固守過去的老習慣,甚至做得過分,又不肯去學習新的理念知識,也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這樣,在帶孩子過程,兩代人就會不斷發生衝突。很多年輕人陷於兩難境地,既需要父母幫忙帶孩子,又無法阻止父母對孩子破壞性的教育。這是很多80後家長們遇到的一個典型問題。

當然,我這裡談的70、80後的這些區別只是相對的,並不絕對。文化範疇中的很多概念,其外延往往是模糊的或糾纏混雜的,我們只能就其呈現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方面來談。

四、問題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及直接誘因是什麼?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首先想說的是,現在家長教育子女方面確實有一些問題,但我們不要以一種負面的心態來看待這些問題。平時經常能看到一些言論,在分析一些問題,尤其是教育的問題時,除了一驚一乍,還總是在分析之前就暗暗有一個前提假設,認為是我們目前的社會不正常,以否定自己當下存在的社會的口氣來說觀點,甚至給人一種長此以往,「國將不國」的感覺。

哪個時代哪個國家沒有自己的問題呢?有問題是正常的,沒有問題才奇怪呢。

我覺得目前家長們面臨的教育子女的困惑,其成因是多種多樣的。分析起來,主要是這幾種:

一是社會轉型時期的生活結構變化。主要是市場經濟帶來的思維方式的改變。家長們很多的改變是被動的,過去沒有可以值得借鑒的經驗,自我認識是個緩慢的過程,遠水解不了近渴,而未來暫時還看不到。而這時,如果個人的學習沒有跟上的話,就會感覺處於一種「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兩頭茫然的境地。這應該是絕大多數家長感覺焦慮的根源。

二是西方價值觀侵入。最典型的比如競爭意識。我是反對在早期教育中談競爭的。如果孤立地談「競爭」,我想它是個中性詞,有好有壞。但如果放到教育中,尤其是少年兒童教育中,從一個孩子的長遠發展來考慮,它的破壞性大於建設性。因為競爭是商業社會的產物,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它本質上是反天性反教育的。而我們現在卻把「競爭」當作褒意詞來崇拜,把它早早引入孩子的生活中,不但中小學校中有名目繁多的各類比賽競爭,幼兒園也有。這給孩子們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對下一代成長沒什麼好處。孩子身上的這種壓力全部反彈給家長,讓家長們負擔沉重。

三是獨生子女問題。試想,如果沒有獨生子女政策,家家都有幾個孩子,那麼父母強權帶來的困惑肯定會少得多,起碼沒那麼多精力啊。

四是國民素養的原因。我們現在一遇到問題,就急於來拷問制度。世上有完美的政策和制度嗎,沒有。好制度到了壞人手裡,會變成壞制度;而不完善的制度如果由完善的人來執行,他會自動修正制度的不足和缺陷。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切統治設施,不過是智慧與美德不足時的一個不完美的補救辦法。所以凡能夠歸功於政績的東西,其背後必定有更高層次的人的智慧與美德。」

我認為,錯誤的語文教育、在基礎教育管理方面淺陋的做法,都是降低國民素質的罪魁禍首。提高國民素質本來不是那麼玄而又玄的問題,可現在很多輿論卻引導大家往太虛幻境中找原因找答案,動不動就「時代」、「政策」、「制度」的。比如教育公平問題。這個問題吵吵了這麼多年,而不公平的現象卻愈演愈烈。我認為,「教育不公平」是個欲蓋彌彰的假靶子,背後真正的推手是人性的貪婪和市場的不擇手段,它反映的正是人的素質問題。如果教育不公平真的是基於某個或某些制度形成,那麼制度不是人建立的嗎,是誰或哪幾個人建立的,為什麼不把背後這些壞蛋揪出來,為什麼不去修正,這很難嗎?

探尋一些教育問題時,不能僅僅停留在教育的框框里,教育和社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它的觸角會伸入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角落落,解決一個問題時常常會拔出蘿蔔帶起泥。這些問題,有的是可以通過變革來謀求解決的,有的只能交給時間,交給未來。

五、中國傳統教育思想非常先進,我們辜負了它

我不止一次地被問到這樣的問題:如何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更好地接納先進的西方教育思想——這個問題本身已有一個前提假設,即現在家長們的一些困惑,是陳舊的傳統觀念所致,是因為我們還沒有走出傳統的泥淖,沒有把西方先進的觀念學到手,所以需要來「中國傳統觀念」上拷問一番——這似乎和現在社會上的一些思維傾向是一致的,比如一談到學校教育的問題就要把板子打到高考上。

而我針對這一問題想首先亮明的觀點是,中國傳統教育觀念其實非常先進,正是這種先進,使我們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不中斷的文明。刀劍炮火曾使地球上一些高度發達的文明幾乎完全消失,一些燦爛的文化基本覆滅;而中華文化,歷經劫難,不但流芳千古,而且具有海納百川的吸收和同化能力。這力量來自哪裡,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教育的功勞。

拿我們公認的比較先進的現代西方教育思想來對比中國傳統教育,我們可發現,西方教育者在一、兩百年前說的話,我們的祖先在兩三千年前就說過了。「早教」的概念似乎是近年從西方引進的,而我們的祖先早就強調「教婦初來,教兒嬰孩」;現代西方教育思想特彆強調給兒童自由的成長空間,家長不要對孩子干涉太多,我們的前輩對此觀念已概括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們現在學校大張旗鼓地引進西方的個性化教育,而兩千多年前就出世的「因材施教」四個字,說的不正是這個觀點嗎。還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和蘇霍姆林斯基、杜威等教育家崇尚閱讀、強調在做事中學習的觀點又是多麼吻合。

傳統教育觀念,我們可以如數家珍地列出很多。從春秋時代的孔子,到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再到當代一些教育學者,他們的理論訴求驚人地一致,而且與西方先進教育理念並無牴牾,只不過是呈現方式不一樣。只是,現代人錯誤地解讀了它們。比如,孔子說人們「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所有的西方教育理論也都是建立在人的共同性這一部分上的,它研究的永遠是人身上體現出來的有規律可循的那部分。可是我們卻把這個概念錯誤地解讀為「孩子和孩子不一樣,天下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辦法」——我在不止一個場合聽到一些人公然宣稱這樣一種觀點。說實在的,只要簡單推敲一下就可以發現,這種說法是多麼令人匪夷所思,如果教育真的沒有任何規律,世界上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種教育方法,那麼教育研究甚至教育本身還需要存在嗎?我認為教育經常可以和醫學類比,一個醫生一生會遇到無數個病人,這些病人各不相同,但我們能因此就說人和人不一樣,沒有可以共同遵循的治療原理嗎?去痛片給黑人、白人、黃種人吃上都可止痛,毒藥給哪種膚色的人吃了都會要命。人和人首先是一樣的,張三頭痛需要開去頭痛的葯,李四胃痛就開止胃痛的葯,只有笨蛋才會把張三治頭痛有效的去痛片用於李四的治胃痛上,可這種區別是張三和李四作為人的差別嗎,背後的醫藥原理難道不一樣嗎——所有的教育也是這個道理。

還比如「師道尊嚴」四個字,它幾乎被誤讀了一百年。其實它的本意是,教師應堅守師道,這樣才能有尊嚴。一個有尊嚴的教師才有資格成為學生的心靈導師,才能得到學生的愛戴,才能把尊嚴教給學生。而師道又是什麼,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能力,還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心胸。這是多麼寬大而純美的為師境界,可後人卻把這四個字誤讀為師生間的不平等關係,理解為對老師權威的絕對服從。這是典型的歪嘴和尚念錯經,然後以訛傳訛。

傳統還告訴我們,「子不教父子過」,可現在,孩子一有什麼錯,很多家長立即想到的是如何改造孩子,而不肯反思自己;傳統中「恭寬信敏惠」的五字處世原則,已被競爭至上、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取代;傳統中「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道出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的漫長過程,可現在報紙上每天「三天學會寫作文」「補習半個月提高200分」的宣傳比比皆是,越是速成的越是受歡迎。

所以「中國傳統觀念」沒有對不起我們,是我們辜負了中國傳統觀念。 如果說我們現在確有很多困惑,不是傳統觀念困扼了我們,恰是我們拋棄了優秀的傳統觀念後迷失了方向。我們應該重新釐清所謂「傳統觀念」的內涵,擦去它身上多年來因誤解和丟棄而蒙上的厚厚的灰塵,還原它本來燦爛雅緻的面目。

六、接下來不是更加西方化,而是去西方化,回歸優秀傳統

前一陣子,美國華裔母親蔡美兒的嚴厲教子方式被熱炒,她是以「中國媽媽」代表形象被媒體推出來的。先不說她是不是真能代表中國媽媽,首先說明的是,在國外,「中國媽媽」並不是個好形象,這個稱謂是帶有很大的貶意的,和急功近利、好攀比、虛榮、嚴厲等評價掛著鉤。

我不了解蔡美兒真正的教育方法是怎樣的,如果她對兩個女兒的教育確實像媒體上所說的那樣,那麼我要說,她沒有資格代表「中國媽媽」,中國媽媽的整體素質或形象不是這樣的,這一點從大家在媒體報道後發表的評論中可以看到絕大多數中國家長的觀點。其實,就在《華爾街日報》發表關於蔡美兒報道的同一天,該報還發表了另一篇文章,《中國人的教子觀念發生轉變》,提到我的書及其代表的中國人的教子新觀念。事實上,我說過,我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沒有創新什麼觀念,我只是還原了一些正確的教育理念。而這些教育理念,它既不是中式的,也不是西方式的。我認為,中西教育沒有本質差異,並不存在東方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差別,只存在好教育與壞教育的差別。

如果說蔡美兒的教育有代表性,正是代表了我前面說過的三大問題之一的「家長強權」問題,而任何強權教育對兒童都是損傷。她的家教方法和她耶魯教授的社會職位毫無關係,只是一些民間粗俗的方法,沒有任何價值。它反映的不是中國傳統觀念,恰是充滿競爭意識的「前西方教育時代」觀念。我對這一場事件最善意的推測是,它是一場商業炒作活動,不是一個教育事件。很快會過去,會銷聲匿跡的。

雖然這個事件本身沒什麼意思,但事件引出的話語方式卻值得我們思考。多少年來,為什麼我們一說到「西方的」就意味著先進和文明,一說到「中國的」就意味著落後和保守?現在,我國的科技發展已讓國人有了足夠的自信,可是文化自賤心理卻還是那麼重。

很多人看歷史,只看近二三百年,用這二三百年的情況來評價整個中華文化。一個書生在大街上被一個武夫搶劫並暴打一頓,沒錯,那一瞬間,書生確實表現得很狼狽,書生是應該想辦法以後學好武功,不要再被人欺負。但有必要全面否定自己多年來的寒窗苦讀嗎,有必要覺得處處不如武夫,以至於想把所有的書都燒掉,連頭腦中的學識也剷除嗎?說實在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對於引進西方科學技術和西方思想方面確有貢獻,但對科技文明的崇拜遷移到對文化的崇拜,對別人文化的崇拜又轉成對自己的文化蔑視,導致我們一百年來過度否定傳統文化,這方面走得太遠,做得太過了,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打擊和影響持續到今天。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儒家哲學從漢代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奠定了民族延續發展的文化基礎;西方除了耶穌,有哪一位現實中的哲人產生的影響可以和孔子相提並論?一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給西方帶來技術的發展,也帶來環境破壞、競爭加劇等隱患時,當時一些學者就指出,中國文化是未來振救世界的良藥。很高興現在國學熱正在悄然興趣,很多人已意識到我們對傳統丟棄得太久了。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工作不是更加西方化,而是去西方化,回歸優秀傳統,重振自信。

七、對中國家庭教育的簡單回顧與展望

中國傳統是非常講究家庭教育的,以至於教育一直是件非常個人化的事情。比如科舉考試沿襲了一千三百多年,卻從未產生「科舉考試培訓班」之類的政府行為。從民國開辦現代學校後,家庭教育的功能大大退化,人們開始把教育的功能寄託給學校。新中國建立後,像所有的現代國家一樣,由政府全面興辦學校並控制學校教育,學校一方面是培養科學技術人才的專屬地,另一方面是保障人民思想統一的最重要的教育場所,它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它的地位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師成了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同時,家庭教育更加邊緣化,它的功能幾近被人淡忘。

文革結束後,尤其是恢復高考以來,大學生成為「天之驕子」。人們慢慢在高考這場激烈的智力與心理競爭中體悟到,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情,學生的差異常發源於他的家庭。特別是90年代出現的《哈佛女孩劉亦婷》,明確地讓人看到家庭教育的巨大力量,它同時也把國民的精英教育思想推向一個高潮。從這裡開始,有關家庭教育的圖書不斷出現,但多是一些商業產品,以書中主人公上哈佛或耶魯的為賣點。由於這些書很少能抓住教育的實質來談教育,所以帶給家長們的主要是羨慕,而不是教育理念的進步。

進入新世紀後,隨著70後一代人紛紛成為家長,以及社會競爭的加劇,人們更加急迫地尋找著家庭教育的有效之道。所以那幾年開始,家教類圖書大量出現。一批「教育專家」也隨之出現。應該說,這些圖書和專家的出現是有其積極意義的,比如盧勤的「告訴孩子你真棒」,讓一直流傳於民間的「棍棒教育」思想有所收斂,人們開始意識到應該以賞識的心態對待孩子。但這個時期的問題是,人們太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批判和指責上,較少進行建設性的觀點陳述。所以家長們的困惑仍不能夠得到解決。更有人對當下教育發一通危言聳聽的言論後,亂歸因亂出主意。不科學的觀點不可能是美的,粗製濫造的東西不可能讓人產生興趣,人們漸漸對家教書心生厭惡之感,家教圖書的口碑每況愈下。

我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在2008年投稿時,找了將近十家出版社,幾乎是哪家一聽說是家教書,馬上就說,這種書現在沒人看,我們不出這類書。人們一度不再喜歡家教書,並不是不需要。其實需求還是很強烈的。所以我的書上市後才能在宣傳很少的情況下,主要靠讀者的互相推薦而創造出一個銷售奇蹟。我的這個書名表達的其實就是一種理念,剛出來時,很多人覺得這個名起得夠大膽,而它也確實刺激了一部分人。雖然這本書得到了許多好評,但因為書名也遭到到不少批評。一位曾經在教育部身居要職的人就特意撰文,說好媽媽勝不過好老師。我相信他之所以持這樣一種非此即彼的二元論調,一定是因為他沒看我的書,如果看了書還這樣說,那就更奇怪了。

任何一種新思想的出現,無不在開始階段備受非議,但真相本身就是力量,時間會讓它站穩腳跟。況且「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並不是太新的思想,它只是舊話重提,或者是把人們長期忽略的一個現象加以重視和放大。我動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以及作為家長的經驗,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進行了新的估價,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應把握的最基本原理進行了最通俗易懂的陳述,讓人們看到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可分割性,看到教育之美,獲得了教育的自信。正是基於這些,它才會得到公眾的認可。

就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發展中的影響權重,我相信它們會越來越趨於平衡的。學校教育凌駕於家庭教育之上的情況將會慢慢淡化。隨著科技的發展、男女分工的模糊化,女性對社會生活參與的增多,以及個性化教育的發展,學校教育的局限性會越來越凸顯,家庭教育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家庭教育即使不能形成像現代學校這樣有組織的、系列化的教育實體,也會在文化層面的地位得到確認和鞏固。

八、教育者的素質,是保證教育運行良好的根本

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我前面表述過的一個觀點上,即所有好的教育都是一樣的,中西方教育理念其實是一回事。陶行知先生是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學生,他從國外留學回來,到鄉村當小學教師,後來又開辦師範學校。他一方面倡導杜威的「做中學」,另一方面堅持中國傳統經典文化的學習,反對現代語文課本及脫離實際的純課堂學習。我相信陶先生自己也說不清他是個中國思想的學者還是西方思想的學者。

說到底,教育要回歸或尋找的不是「東方思想」或「西方思想」,而是教育科學本身。尤其在全球化的當下,地球已變成地球村,不要再在「中式」還是「西式」問題上糾纏;而是要區別出什麼是正確教育,什麼是錯誤教育。既要對傳統文化有所堅持,又要博採眾長,學習他人先進的東西。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雖然要關注人家的體制、制度等這些外在的東西;更要明白我們自己努力的方向,那就是提高「教育者」的素質,這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這裡的「教育者」指兩類人,一是在學校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二是所有的家長。只有教育者的素質提高了,被教育者才能獲得良好的教育,這是任何硬體設備、任何政策制度都無法取代的。可以說,教育者的素質,是保證教育運行良好的根本。

作為家長和教師,面對兒童,要有敬畏感,要謙虛地學習謹慎地做事。你是否能不斷地「從師而問焉」,決定了你自身的分化情況,也決定了你所影響的孩子的未來發展。正像前人所說,「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皆出於此矣。一個人是這樣,一國之人也是這樣。(2011-3-4)

補記:

本文開篇提到我的侄兒的小女兒甜甜——現在一歲三個月——被奶奶領回老家有一個月了。我和孩子的奶奶通電話,聽說孩子回去不哭不鬧,非常聽話,看起來也愉快。奶奶給我講了幾個細節,很有意思。

孩子奶奶家有一間卧室里掛著甜甜父母結婚時的大照片,甜甜每天都會有幾次要求奶奶帶著去看爸爸媽媽的照片,看到了總是非常愉快;每天晚上還要通過電腦視頻 和父母見面,她雖然不太會說話,但只要從電腦上看到父母,就非常高興,經常還情不自禁爬到屏幕前親一口,或用頭頂屏幕,做出想要鑽進電腦裡面的樣子。

在回去半個月時,甜甜的父母非常想念孩子,就利用周末回去看了一趟,和孩子呆了兩天。孩子本來和奶奶很親,在北京時誰抱她都無所謂。可當這次見到媽媽後,卻只要媽媽抱著,連爸爸都不肯找。奶奶笑說「真是個小白眼兒狼」。父母返京的前一天晚上,家人在一起說到明天乘火車離開的事,沒想到甜甜突然沒緣由地大哭起來,她似乎聽懂了大人的談話。所以父母走的時候也不敢渲染再見這回事,只是簡單地親親她就開門走了。奶奶趕快轉移她注意力,倒也沒哭。

做到這幾個方面,好成績就是件水到渠成的事

(續:小春媽媽最新來信及我的回復)

這位家長的孩子現在上小學三年級,家長第一次給我寫信時,孩子情況比較嚴重,除了學習情況比較糟糕,還有輕度自殘行為,經常往下揪自己的頭髮——這其實是個很嚴重的信號,說明錯誤的教育已在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從家長的來信及她的自我檢討中可以看到,家長一直以來對孩子很嚴厲,要求比較高,又沒注意早期閱讀,所以導致孩子似乎有很多問題。我給她的回復主要是三點:第一,對孩子不嚴厲,禁絕批評打罵,學會欣賞孩子,每天看到他的一些優點;第二,給孩子自由,盡量讓孩子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給「自由」必須有兩個要點:選擇權、犯錯誤權。所以盡量給孩子留下自由的時間和空間,做壞了一笑了之,不批評不生氣。第三,培養閱讀興趣。

這是家長寫來的第二封信。家長比較善於反思,也肯改變自己,所以孩子有了一些比較明顯的進步。目前,這位家長只是在孩子的考試成績上還很糾結。下面是她的來信和我的回復。

尹老師:

我的孩子小春在三年級第一次單元考試中,除了詞語卷考得前所未有的好(和他自己以前成績比),語文第一次單元試卷和數學第一次單元試卷都是「兵敗如山倒」(語文79,數學83)。於是我又開始不知所錯了。我知道我作為家長內心深處有些東西仍然沒有辦法真正強大起來。

今天早上我上去看了您的博客,看到您給一位網友的留言:孩子最需要的是自由和閱讀,有了這兩樣東西,她未來一定錯不了。她現在考試多少分,這和未來一點關係都沒有。

您的博客也真是幫了大忙,我孩子的詞語卷有這麼大的進步,就是以前看您博客上一個家長留言給您,您表揚了他,我照著他的方法來的。我記得那個家長說他原來天天認真檢查孩子作業,發現做錯的,不管多晚也要立即改正,弄得孩子很逆反。我「依葫蘆畫瓢」地接他的方法改正,晚上不給孩子指出錯誤,只是早上在車裡看看孩子的作業,對的就過,錯了的家長說出正確的詞語就可以了。這樣下來,孩子和我都感覺很輕鬆,效果明顯,成績也顯示出來了。但是語文單元卷是通篇的錯別字啊,看得我真是從腿肚子到腦門都嗖嗖的涼……

我問我自己:如果孩子考全班倒數第一,還是我的孩子嗎?回答是:當然,仍然是。又問:孩子考得不好,你還仍然不變地愛他嗎?回答是:肯定,一如既往愛他。再問: 如果孩子下次再考不好,乃至整個學期都不起色,你能夠平靜嗎?能夠做到真正不在乎嗎?答案是:我沒有辦法真正平靜,也根本沒有辦法不在乎。

所以我覺得我困惑的問題就是: 孩子現在的成績和未來有很大關係,包括升初中分重點班,然後是上重點高中。而能不能上重點高中,又影響到他後面的人生。我也許可以相對平靜的對待他一兩次的成績不好,但是一直這樣下去,不要說我,就是他自己也會不自信,老師對他的印象和評價也會不好,甚至會影響到同學對他的看法(孩子們都是跟著老師眼色來的)。我也清楚這樣的焦慮其實於事無補,但是就是會這麼想,就是放不下。成績現在對學校,對家長對孩子都是重中之重啊!如果我能夠認清您說的她現在考試多少分,這和未來一點關係都沒有這句話的內涵,或許我就不會這麼迷茫。

看了您的書,孩子的閱讀現在進步挺大,不拒絕看書,自己有時會看10來頁,但是仍然以和我一起看(我要邊看邊說)為主。孩子的其他方面,也確實有很大進步,比如早上不用催促,衣服晚上自己都能記得準備好,校服忘穿一次後,現在記得比我還牢。對於不亂買東西他也能做到了。周末下去玩老是要大人喊,不按時回家的問題交手了好幾次,現在也基本可以解決了(訂立規則,他不遵守,第二天不能下去玩的後果他自己要承擔),最緊要的是他拔自己頭髮的問題解決了,現在不拔了。

總之,現在孩子生活上的一些事情,我覺得我開始有信心去解決(現在真正發覺打罵嘮叨確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動腦筋才可以,但是腦細胞不知道要犧牲多少個!)可是一碰到學習上的問題,我好像就「沒招」,孩子自己的時間管理在我放開後非常混亂,對作業有抗拒心理,厭煩口算(我有幫他做口算,他速度比較慢),不預習也不複習。英語也不想讀了。一遇到學習問題,我就頭暈。

不知不覺中又啰嗦了這麼多。我希望從您那裡得到指點,但又覺得這太為難您了,您很忙,而且我自己的問題自己其實也知道根子在哪,但是我還是不知在成績的問題上如何真正做到不管啊。

再次謝謝您的書,也期待您的第二本書!

祝好!

小春媽媽

小春媽媽

你好,你做得不錯,孩子有了一些進步,這也讓我感到欣喜。

你在這封信中說我在博客上給一位家長留言說「孩子最需要的是自由和閱讀,有了這兩樣東西,她未來一定錯不了。她現在考試多少分,這和未來一點關係都沒有。」我首先說明一下,如果這句話你確實是一字不差地轉來的,那應該是我在回復時有筆誤,「一點關係都沒有」的說法太絕對了,我真正想說的是「她現在考試多少分,這和未來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有時,我回復來信或留言時因為太急於搶時間,來不及在文字上細推敲,會出現這樣有些瑕疵的說法,可能會引起誤解。抱歉!

肯定的,在現時代,成績和前途有關係,有很大關係,我也很在意我孩子的考試成績,這一點你看我的書也能看到,如果我不在意她的考試成績,我就不會在她的學習管理方面花那麼多的心思;如果我否定「贏在考試」這個事實,我這本書有一半的內容就不需要了,沒錯,我用半本書說明一件事:如何讓孩子變得聰明,如何讓孩子獲得好的考試成績。

但在意成績,想要孩子打個好的學習基礎,不等於從孩子一上小學甚至一上幼兒園就不斷要求孩子要用功學習、要有好的學習習慣、要取得好成績——跟孩子要好成績如果這麼簡單,每個家長都能做到——這種要成績的方式,往往只能走到好成績的反面。

我當然知道學習上的承接與因果,知道如果小學初中都學習不好,高中也不會有起色。但學習可以比喻為一根鏈條,這個鏈條上需要有「興趣」、「用功」、「閱讀基礎」、「智商」、「動機」、「情緒」等等,「成績」只是這個鏈條最後的質量情況。所以,我說「不考100分」,強調不要太關注成績,是想讓家長們把注意力放在構成鏈條的各個環節上。如果孩子缺少閱讀,他的智力發育情況就不會太出色;如果他的學習天性被作業拖垮,他也很難對學習有主動情感……直接向孩子要成績,永遠要不來,分數越要越少。

相反,如果孩子從小有大量的閱讀,自由的氣氛中又培養了自覺,雖然他暫時考試成績可能不好(其實,有閱讀和自由的孩子,他的成績不可能不好),但他的潛力是強大的,到後來收穫一個好的成績就是自然的事情了。當一根鏈條的每一環都是高質量的,最後出現的當然是一根品質優良的鏈條。亦即所謂的水到渠成。

我以前說過這樣的話:對孩子的考試成績,我最在意的一場就是高考。小學離高考很遠,初中離高考也比較遠,所以她小學或初中的成績我不在意,她考多少分都是正常的,孩子絕不會因為考好了就得到獎勵,考差了就受批評和白眼。我一直在意的是如何促進孩子智力發育,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如何培養她的自律性,如何向她灌溉正確的學習動機。這幾個方面做到了,好成績就是件水到渠成的事。你想要孩子有好成績,就要靜下心來,忘記分數,把功力用在這些方面——這就是我說的"不管",做到這一點,還是要求家長自己多學習,多反思。

你已經看到正確教育的力量,什麼事情上你「放下」了,做得「無痕」,孩子肯定會給你回報,比如在詞語考卷上的表現;比如你不再每天催促嘮叨,但孩子並不會因此經常遲到或丟三落四。

學習管理是教育中最核心的一部分,內容太多了,涉及繁多,請原諒我無法提供你可以拿來就用,並且立竿見影的辦法,在這裡只能簡單和你談這些,希望這些話對你有用。祝你愉快!

尹老師:

您好!今天早上看到您博客的更新; 非常感謝您的長回復!您的話對我非常有幫助。

新學期開始了;小春的語文老師要求基本是篇篇課文都要背誦,我現在發現我原來的做法很糟糕,就是孩子一背錯,就 馬上打斷他,告訴他錯了,哪怕是一個字;再一次對照您的書,我和您在前言裡面說的那個父親犯得是一樣的錯誤,老是不停地打斷孩子,弄得他背書都沒有自信 了。寒假裡和孩子一起背了一點簡單的古詩,我改變了原來的強勢的做法,我裝作背得不如他,他背書的自信提高了不少;小春現在背課文我感覺仍然是完成任務的 想法,但是比起以前來,起碼抵觸情緒少了很多,我也比以前「寬容」了,他一大段覺得太長,要分兩次背,我也同意,背錯的地方,等一整段都背完,錯得厲害的 我就讓他再讀讀,如果是不影響文章的意思的比如「彷彿」背成「好像」,我就「放過」,前面三課,第二課是兩首古詩,第一課和第三課他現在基本都能背下來, 比起上個學期,情況確實好了不少,而且第一課他背了將近一個小時,第三課還更長一點,他背了40分鐘。我在旁邊給他寫上,諸如,很努力的想背完全文(其實 是背不太熟),努力度五星,其中第二段背得很認真(其實第三.四段他老走神),認真度五星;好像孩子還蠻喜歡的。

另外在寒假的前半部分,因為小春有70多元的「私房錢」,以前他也沒有怎麼用過,我也沒有在意,但是寒假裡我發 現,孩子開始「亂花錢」,而且常常買「辣條」,飲料等小零食,並且有幾次超過了和他約定的「一天最多帶5元下去」,不到10天他就花了50多元,我想了好 幾天,真是快想破了腦殼,正好他一個同學家裡是開工廠的,我們關係不錯,選了一個周六,她家的兩個孩子和小春一起到工廠里串紙袋的繩子,一個紙袋要串兩根 繩子,打4個結,可以賺到3分錢,三個孩子對「自己賺錢」很新鮮,工作了快2個小時,仍然「熱情高漲」,每個孩子都串了兩大疊,很有成就感(事實上我和那 個孩子的家長後來還返工了,因為不少結的尾巴太長了,不合格),到了結算的時候,同學的媽媽「不好意思」,多給了每個孩子5毛錢,小春因此拿到了整2元 錢; 他很高興,但是也由此感慨:結了那麼多,才2元錢,錢可真不好賺;到了家,我就和他談了一次話;那天以後,他下去玩就不帶錢下去了,寒假的後面時間裡,他 基本就不怎麼花錢了;我想如果我反覆對他強調錢不能隨便亂花或者收繳了他的錢,他可能只會覺得煩,並且有可能更「逆反」;但是諸如此類的「小事」,對於我 這樣的「菜鳥媽媽」,我深深感到每一次都是對自己的好大的挑戰啊!

當我開始慢慢學著用欣賞的目光來看待我的孩子,我也發現孩子其實有很多優點,例如,我和孩子一起坐公交車,大人 給小春讓座,他一定會把這個座位讓給媽媽,說媽媽辛苦;從超市裡回家,他一定會幫忙提東西上樓,他也不會欺負別的孩子;是,他的作文常常辭不達意,很多時 候句子也不是很通暢,但是偶爾他也能寫出這樣的比喻句」煙花像五顏六色的仙水,慢慢地落下來,悄悄地就不見了「,就在今晚,講到一件事情,一出口我就知道 自己又啰嗦了,半自言自語地:」媽媽又啰嗦了,真是個啰嗦媽媽啊。「小春笑著回我,」老媽,啰嗦媽媽總比沒有媽媽好多啦,你說是不是?「那一刻我真是羞 愧,孩子的寬容遠勝於我。

可是我很多地方仍然做得很不到位,像昨天說到古詩,小春就說我「還不都是你逼我背的。」我就知道我又犯錯了,聰 聰的英語我都是讓他提前在寒假/暑假裡預習完,孩子也說我「逼他」,怎麼提高他的學習興趣或者說我要怎麼「放下」,這個我還是沒有想通,也沒有想到切實和 具體的辦法。語文老師最近寫在本子上最多的就是「要練字」,這個學期開始用水筆,小春經常是一頁紙張一片花黑。他還是在「應付差事」吧!我現在想先從「大 習本」的字開始想辦法,但是還沒有見到效果;您在「家長的轉變帶來孩子的3個快樂」中說到這麼一番話「 但家長不要在心裡給孩子預設一個變得「優秀」的目標和期限。比如,不要預設蔓蔓將來一定能達到「天天能快速完成作業、成績優秀、主動關電腦」等等。很有可能,她對寫作業一直是不夠熱愛、做事一直比較慢,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毛病,....."這 段話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反思自己太急功近利了,我的」討債「心理還是比較厲害,我希望自己一改變,孩子就能馬上改變;我問我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呢?回答 是:我太需要肯定了,我害怕我仍然是錯的。我希望用孩子立竿見影的」好「來顯示我」現在的正確「;古人云」寧靜以致遠「,要有一顆平和的心很不容易。

還有楊傑,我也寫了不少信給她傾吐心中的煩悶和困惑。剛才我翻看10年3月寫給楊傑的信,自己現在看著都心驚。當時是這麼寫的:

訂正完詞語和孩子定下規則如下,不知道定得行不行?

1.字寫得難看,重寫!

2.口算做錯1道,罰2道,罰的題目中做錯的,一道罰3道;

3.詞語今後訂正完再錯的,一個罰5個;

4.另外孩子要求如果媽媽布置作業有連筆,沒有寫正楷的,也要1個字罰5個; 我同意了;

5.晚上做作業前如果沒有自覺吧作業放到媽媽面前檢查,周六罰拖地一次;

真是大錯特錯了。除了罰還是罰啊。現在看來當時對楊傑的」有效約定「理解得太膚淺太急了。

在這條路上,我這個」笨鳥「走得一點兒也不容易,可以說是困難重重,整一個就是」屢敗屢戰「,孩子刷牙的小問 題,也是反反覆復,覆覆反反,可能有人都會笑我,我曾經自己編了一個星期的」小春的牙「的故事,仍然好幾天不好幾天,最近的這二十天來,情況才好像比較穩 定,小春似乎開始知道刷牙也是他每天必須要完成的事情之一,這二十天來很少要我提醒了。所幸的是,孩子的爸爸也開始」幫助「我了,我說服他暫時不用老人來 幫助我們,有困難我們自己解決,爸爸是一線民警,經常是顧不上家的,我到家基本是晚上7點。而爸爸從這周以來,也開始」改變「,不是像以前一樣一回到家就 打開電腦聽歌或播影片來放鬆,他開始在客廳」裝模作樣「地捧一本書來看。我知道這對於他來說很不容易。

再一次深深的感謝您並祝一切都好!

小春媽媽

我的最新回復:

小春媽媽:

你好,你這封信看得我都有些感動了,主要是你對自己的反思那麼真誠,那麼有勇氣,而且孩子的父親在你的影響下也開始改變。還有你總結的細節也很讓我欣賞,比如你不再打斷孩子的背誦,甚至可以忽略個別地方的背誦錯誤。你這做法和我當年做得是一樣的,我在寫書時忘了把這一點加上。看來寫下本書涉及類似問題時得加一筆。

語文老師的篇篇課文都要背太過分了,現代文一般並不需要背誦,道理我在書中已說過了。你看能不能和老師協商一下,或把我的書給他看一看,尤其是關於語文學習及閱讀、寫作的部分。如果老師明白了他在做一件浪費學生精務和智力的事,肯定會改變的。你如果送老師書,要送得巧妙,不要讓老師覺得你對他不滿意或想要他學習。

謝謝你的分享,我打算把這封信也發到博客上。

祝你全家快樂!

如何理解「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很多家長經常把自己的經驗和好惡灌輸給孩子,家長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聽我的准沒錯。」家長的出發點也是希望孩子少走彎路、摔跟頭。有人認為,在當前競爭激烈的社會,這樣的教育必不可少;也有人說,這會抑制孩子的創造力。最近《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59.4%的人認為家長過多灌輸經驗和好惡,會抑制孩子的創造力。近日,某報記者就這一問題採訪了我,下面是我的理解和回答。

家長是孩子第一個、並且是最重要的人生導師,家長當然有責任和義務用自己的經驗、思想、價值觀來影響孩子,使孩子少走彎路。這是個不需要爭議的話題。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都多,聽我的准沒錯」這樣一種強勢教導姿態是完全正確的。

第一,家長們一定要記住一點,「影響」不等於「說教」。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對父母的信息接納,最多為情緒,其次為行為,最後才是語言。也就是說,給孩子灌輸一些道理或經驗,最重要的不是對孩子講了多少、說了什麼,而是你和孩子以怎樣一情感相處,你為孩子做出了怎樣一種榜樣。

比如,你想讓孩子愛學習,將來有出息,就不能光是給孩子講學習的重要性,甚至以自己為反面例子,說你媽你爸小時候不好好學習,你看我們現在不如意,我們就指望你了等等這些話。你不如正面激勵孩子,想辦法讓孩子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這比給孩子講學習重要性的大道理有效得多;而且家長自己可以開始去學點什麼,或至少不經常去喝酒、打牌,不經常看電視,而是開始天天看些書。不管是兒童還是成人,對語言的記憶都不如對經歷的記憶更深刻,他聽過的東西可能很快就忘了,但他看到或經歷過的事情會留下較深的痕迹。

第二,家長要認識到自己的有限性。儘管我們「吃鹽」多年,我們也不能保證自己完美無缺,不能保證自己的觀點代表真理。所以在教導孩子時,要惦量一下自己的言行,評估一下自己的認識水平。不要以自己對人對事的理解來給孩子灌輸一些庸俗的人生經驗和思想。事實上我們從生活中可以經常看到,一些家長自己站位不高,他們給孩子傳達一些並不高明的見解,不但不能為孩子的成長助飛,反而束縛了孩子的發展,降低了孩子的認識。所以如何教導孩子,應該是個慎重的事情,不要太自以為是,面對一個有無限發展可能的孩子有敬畏感。

第三,人生經驗並非像金錢那樣可以一輩又一輩積蓄傳承;也不是老子砌牆三尺高,兒子就接著砌第四尺那樣簡單。老子吃的鹽,不可能直接轉化成兒子享用的米。如果人生可以是這樣一種簡單的疊加,人類發展到現在,地球人都成精了。事實是每個個體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都要經歷一個獨立生命應該經歷的種種環節和過程。一個人只要心理健康,品格端正,即便人生中偶爾走些彎路,也不會走得太遠,況且很多彎路本身就是對生命的錘鍊和豐富。

如果家長因為愛孩子,因為要對孩子負責,就完全取代孩子的經歷和思考,凡事都要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做,要求孩子按自己的道道來——這一方面可能是不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另一方面是家長自身太焦慮,或是太強權;長期這樣做,其實恰恰是降低了孩子的能力和幸福感。

所以吃鹽多年的家長,把「吃鹽」的機會還是要留給孩子自己。生活本來就是五味雜陳、酸甜苦辣的。要學會理解孩子,尤其要學會接受孩子的錯誤,犯錯誤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不要認為孩子一有點錯就是多大的事,就自責沒把孩子教育好。家長要相信,每個心理正常的孩子,他都有自我頓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天性。他人生中吃得鹽多了,也會積累出很多經驗的。

孩子愛扔東西是問題嗎?

(另:為什麼不同的人帶孩子到醫院,孩子會有不同的表現)

(和南京一位家長的通信)

尹老師:新的一年就要來了,祝您生活順心、工作開心!今天向您請教一個問題。我的孩子18個月了。他有一個問題,玩玩具的時候喜歡往地上扔。以前我在書上看過,孩子扔玩具的同時觀察物品在地上的滾動等變化,也是一種學習,所以我們基本上不制止他,即使他扔壞了玩具。但隨著他一天天長大,他扔玩具似乎成了一種習慣,現在他在蹣跚走路的階段,還是喜歡扔東西,扔了然後再撿,有時扔了也不撿。 我現在比較困惑,不知道針對這個現象,我該怎麼處理才合適? 謝謝您!再次祝您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南京兔兔

南京兔兔: 你好,孩子扔玩具,你把它當個問題來問我,顯然你並不是像你自己說的那樣,能理解這是個有意義的正面的事情。事實是,你骨子裡認為這不是件好事,這是個問題,所以你才會去制止孩子,在制止無效後,才會把這當個問題來問我。 你明白我的意思嗎?就是說,這根本不是問題,是你把它當問題了。 所以對這件事如何解決,我沒有答案,希望你自己得出答案。我想說的是,如果在孩子以後的成長中,你經常把不是問題的小事當問題來對待,可能會造成一個很大的問題,給孩子和你自己帶來無窮的煩惱。 祝你節日愉快!

尹老師:假期結束一上班,我就打開郵箱,閱讀了您的回信,讀完後我愣了幾秒,接著又讀了幾遍,我覺得羞愧不斷地從心底冒出來。 我自己就是當老師的,在普高任教,之前我非常清楚自己雖然在教育行業混日子,但不了解幼兒教育,所以我一直在看您的書、您的博客,也看李躍兒的書、楊傑的書、小巫的書,因為我付諸了這樣的行動,所以我覺得我在很多方面應該是知道的。但是回顧我對待孩子的情景,我發現自己在很多問題上很矛盾,經常反覆,比如在孩子扔玩具這個事情上,有時我覺得這是正常的這是好事,我就不管他,保持開心的笑容撿起來接著和他玩;有時孩子的外婆和爸爸會說:這是什麼壞習慣啊!再扔就不給你玩了!我就開始想,會不會真的養成砸東西的習慣呢?就像您說的,我特別容易把孩子的一個現象想像成一個可怕的問題——我覺得您真是非常厲害,總是能洞悉事情的本質。前兩天,我帶孩子,他又把玩具扔了一地,扔完了去撿。因為衣服穿得多動作不利索,有個象棋沒撿到,我就又讓他蹲下來撿,他不肯,我居然摁著他非讓他撿起來不可。他哭鬧了很長時間,發脾氣,明明手已經碰到象棋卻握著拳頭就是不撿。我不理他,一直摁著他,他最後哭著撿起來了。 現在想想,我覺得自己當時真是瘋了!事後我想了很多,覺得自己太殘忍了,覺得自己就像您書中說的,是個「穿西裝的野人」。我又開始回憶看的那些書中的內容,想著要換個方式。 昨天,孩子又扔玩具,他一扔完,我就蹲下來和他一起撿,和他一起收拾好一份玩具,再按他的要求玩另一份。我發現,我不說,我只是參與,他做的很好,有些玩具掉在不好撿的地方,他也努力探著身子去夠,整理好玩具後他也很高興,還把玩具放回原來的地方之後,再讓我幫他拿另一份。其實,孩子很好,是我們做家長的沒做好。以前我向您請教過孩子夜裡玩鬧的事,孩子外婆的意見是孩子就是大人慣得,隨他哭不理他,哭幾次就好了。他爸也總是狠聲狠氣地對孩子說:你一個人玩去吧,我們都睡覺,不理你。我捨不得,就陪他玩,他玩夠了,很順利的就接著睡了。想想,他也不會每一夜都這麼鬧。慚愧的是,這個過程中,我也反覆過。還有,以前帶孩子去醫院的時候,什麼都不跟他說,結果連醫生用聽診器聽一下,他也大哭不止。我學著您在書上說的那樣給他做心理工作,上次我帶他去醫院,他哭得就不那麼厲害了。可孩子外婆和爸爸帶他去,我讓他們提前跟孩子說說的,那天我上班沒法親自帶孩子去。也不知道他們怎麼說的,孩子又大哭;昨天我帶孩子去醫院看咳嗽,他基本上沒哭。我真的覺得,好方法和壞方法差別就是很大。今天您的信給了我啟發,讓我一下子想了很多,我越發覺得孩子真的很好,很多時候是我們家長沒有做好。 謝謝您!真的謝謝您!在以後的歲月里,我還要反覆的讀您的書,加深對正確理念的理解,當與孩子的外婆和爸爸在觀念上發生衝突時更要堅持,避免在孩子面前出現反覆。

再次謝謝您!祝您新年裡生活工作都開心!南京兔兔

南京兔兔: 你好,很高興看到你如此善於反省自己,看來我的信沒白回,我也有成就感,呵呵。 做家長都會犯錯誤,我也犯過很多錯,重要的是不斷學習,不斷改正自己。 你的回信及反思都很好,我想把我們的交流發到我博客上,這對別的家長很有意義,希望你能支持。 兔年吉祥!

美好的,總是相通的

下面是我為阿達麗的新書《培育陽光寶寶——3歲前決定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寫的序言。從書名即可看出,它主要是針對三歲前孩子的,所以適合有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媽媽,以及孕前孕中的媽媽們看。中國有句俗語「三歲看大」,人生的前三年,不只是時間意義上的三年,更是教育上的黃金時段,這幾年的教育幾乎決定了一個孩子一生的發展高度,也奠定了親子關係的基本模式。阿達麗這本書談的是嬰幼兒心理,希望本書能給各位新媽媽們帶去更豐富的育兒指導,希望您的寶寶快樂健康地成長。

阿達麗請我幫忙寫序時,我略有猶豫。我有自己的原則,如果推薦,書稿質量是首要條件。看完她發來的稿子後,我知道,於情於理都不能推辭了。

於情而言,我和她是同學加朋友。我倆當年都住在北師大那座叫「服務樓」的灰色磚樓里,她宿舍的門正對著我的宿舍門,我們真是低頭不見抬頭見。阿達麗是當時我們班裡的一個亮點,她隨時可以在一段音樂中翩翩起舞,跳得非常漂亮,讓我們很多次的同學聚會掀起一個熱烈的高潮。更重要的是,這個來自新疆的女孩子熱情、聰明、好學,「秀外慧中」這個詞用在她身上是再恰當不過。像很多同學一樣,我對她的喜愛不只是因為她的舞姿,也不只是因為她精靈般的氣質,同時也有對她在專業知識方面良好造詣的欣賞。

畢業後我們各自去忙自己的工作,都在北京,常有電話聯繫。她從事著心理諮詢工作,在行業里很快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成績,既是她的努力,也是她的悟性。一個優秀的心理諮詢師不僅需要有精湛的專業知識,他還必須對人對事具有深刻的洞悉力,具有良好的梳理思路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我一直認為,阿達麗具有從事這項工作的先天及後天優勢。

再後來,她結婚生子,當上了幸福的媽媽。我相信,就媽媽這個角色,她一定有許多感悟和心得,她也一定會是個好媽媽。就在我的第一本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上市不久,我們見面,當時她說她也準備寫本書。從她的話里我能感覺到,她寫書不是為了湊熱鬧,作為一名心理工作者和一位媽媽,她是有許多話要對別人、特別是對媽媽們說的。今天,這份書稿已經擺在了我的面前。

讀完阿達麗的書稿,我有一種「相通」的愜意感!她通過自己接觸到的一個個真實的故事,清晰地闡明她的觀點。從很多孩子最終發展出來的「果」,來推出最初的「因」,讓家長能清楚地明白最早的失誤在哪裡。娓娓道來,卻能直入人心。

我喜歡她書中很多觀點,比如最後說的那句話:「如何養育一個健康的孩子,爸爸媽媽要做的是,先回歸到最初的、最原始的、最樸素的母性、父性本能上,去滿足他們不同階段的需求,來「陪育」他。」她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她看到太多的新概念正在把年輕的父母們搞得暈頭轉向,各種五花八門的教育產品已讓許多父母應接不暇。她的觀點,正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巧若拙」,是當下社會環境中非常值得提倡的教育理念。

兒童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可以說人生成敗的許多基礎是在嬰幼兒期奠定的。這本書主要寫兒童的早期教育,把日常照料和培養兒童健康人格結合起來考慮,同時還有可操作性的方法,為年輕的父母們提供了一本實用的育兒指南。

所以,於理而言,我也非常樂意推薦她的書。希望她的書能被更多的家長認識和喜愛,那就意味著更多的家長和孩子從中受益。耶魯教授,不過是個只會使蠻力的「農夫」

──對近日一起新聞事件的點評

近日,一位報社記者採訪我,希望就一位在耶魯大學當教授的「中國媽媽」的教子觀進行點評。據說這位媽媽近日在美國引起轟動,我上網看了一眼,華爾街日報也對此進行了報道,兩則消息見下面鏈接: http://cn.wsj.com/gb/life.asp 事件的內容是說,這位名叫蔡美兒的華裔教授出了本書《虎媽戰歌》,提倡嚴厲育兒法,在美引轟動,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題為「為什麼中國媽媽更勝一籌?」的文章,引起全美反思育兒觀, 網站讀者投票顯示,60.7%的美國讀者認同嚴厲的東方家庭教育方式。以至於現在有美國的父母們看到孩子不肯好好吃飯時,就會威脅說:「如果你不把它吃了,我們就把你交給蔡美兒領養。「而這位嚴厲的媽媽也以「虎媽」自稱,她奉行的是「打是親、罵是愛,孩子的前途比自尊心更重要」,「我吃鹽比你吃米多,為孩子好就替他們做對的選擇」之類的觀點。她的做法就是這樣的:

制訂嚴苛家規。為兩個女兒列出嚴苛家規「十不準」,當女兒沒有按照要求去做時,蔡美兒甚至直接出口罵「垃圾」。蔡美兒指出中國父母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質:不理會孩子的自尊心;認定孩子必須孝順父母;堅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

蔡美兒十大「家規」

1 不準夜不歸宿 2 不準參加學校的小組娛樂活動

3 不準參加校園演出

4 不準抱怨沒有參加校園演出 5 不準看電視或玩電子遊戲 6 不準擅自選擇課外活動 7 不準有科目低於A 8 除了體育與話劇外,其他科目不準拿不到第一 9 不準練習鋼琴及小提琴以外的樂器 10 不準不練習鋼琴及小提琴 書中片段:露露(蔡美兒的一個女兒)7歲了,仍然在學習兩種樂器,經常彈奏法國作曲家雅克·伊貝爾的一支名為「可愛小白驢」的曲子。彈這首曲子時兩隻手需要有不同的節奏,露露總也掌握不好。她最後沮喪地撕碎了樂譜。 我把樂譜粘回了原來的樣子,告訴她:如果明天不能把「小白驢」彈好,我就把你的玩具一件一件都捐出去。我嚇唬她說,不準吃午飯,不準吃晚飯,沒有聖誕節禮物,不準辦生日聚會…… 丈夫傑德把我叫到另一邊。他說不要再羞辱露露了。我警告他說,「你這是對她沒有信心。」 我挽起袖子,走到露露身邊,我們一直練習到了吃晚飯的時間,我仍舊沒有讓她停下,不準喝水,不準去洗手間。整個房間變成了戰場。 終於,那種令人沮喪的氣氛消失了,露露做到了。她的手能夠協調地在一起彈奏了。過了一會,她開始變得笑盈盈的了。

我的點評:

一般來說,評價一件事情應該基於對這件事有足夠的了解。我不了解這位「中國媽媽」和孩子相處的細節,而教育全在細節中。就現有的零散信息來看,我認為這位「虎媽」的做法並不可取。 首先,這位家長的做法在教育學上完全找不到任何理論依據 。「自由」這兩個字是近代教育中被中西方最偉大的教育家們所共同倡導的核心理念,無數教育成果可以證明這個單詞的價值。這位家長,不過是憑一己之見,自以為是地嚴格管制兩個弱小的孩子,她的行為充滿了反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特徵 。

凡反自然的一定是有問題的。這個媽媽現在看不出有多成功,她的孩子固然還不錯,在正常範圍內,未來呢?中國有句話說得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人」是一項長遠工程,有些問題現在看不出來,它很可能等待在未來。無數的事實已經證明,童年時代物質生活的匱乏不會損害一個孩子的心理健康,精神生活的嚴重壓抑卻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嚴重損傷孩子的精神甚至生理。所以,教育學上有條法則:沒有幸福的童年,很難有幸福的人生。 坦率地說,這位母親太過強勢,也比較自私。她要把自己的成功複製到孩子身上,她要用自己有限的能力設計孩子無限可能的未來。 她教育的目的是「成功」的孩子, 而不是一個「幸福」的孩子。 她的家庭的整個教育價值取向是家長的,不是兒童的。在她的家庭關係中,不是孩子們的「快樂」讓這位媽媽快樂,而是孩子們的「順從」讓這位媽媽滿意。

看報道,這位「虎媽」是上世紀60年代初出生,她的孩子現在至少應該在讀初中或高中吧,因為沒有提及兩個女兒如何了得,現在看到的成績就是彈鋼琴參加一些重要的演出,功課成績也很好。如果她的家庭教育真是在那樣一種戒律下進行,不知她的孩子未來會怎樣。中國人還有句話說得好:笑到最後笑得最好。我想在這句話後面再補充的一句是:即便能笑到最後,也要看誰在笑,是家長,還是孩子。

撇開了「耶魯教授」的頭銜,這位母親的教育行為並沒什麼值得讓人關注。說實在的,就她這些教育手段,太簡單了,哪個媽媽都可以做到,街頭賣烤紅薯的媽媽也可以做到。不用在乎孩子的感覺,不需要對孩子進行心理微調,不需要教育藝術,只需要家長自己定個目標,以一副冷酷心腸和手搖鞭子的監工的態度嚴格管制著孩子就可以了。孩子那麼弱小,多好管啊。

在我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前言「當我們手上有塊玉」中寫到一則寓言,說一位農夫得到一塊玉,很想把它雕成一件藝術品,可他手中的工具只是鋤頭,於是這塊玉變成了更小的玉,而它們的形狀始終是石頭,並且越來越沒有價值。

很多家長,尤其是一些在個人事業上取得成就的家長,他們內心太強勢,面對孩子時,太過強權,不尊重教育規律,自以為是,一意孤行。就象那個手中只有鋤頭,卻想雕出藝術品的農夫一樣,他們的蠻幹只會損壞那塊美玉。

所以,這位自稱為「中國媽媽」的「虎媽」,無論她自己是什麼學歷,什麼職務,她在教育孩子方面,用的不過是「蠻力」,無藝術性可言,水平等同於鋤頭雕玉的農夫。

我最後想說的是,這位「虎媽」她沒有資格代表「中國媽媽」,中國媽媽的群體形象不是這樣的。而且,以我的預感,估計這可能是一場成功的炒作,是出版商運作出的一個「轟動效應」。商人言利,管它觀點對不對,哄得人們都來買本書看看,真金白銀的賺到手就行。只是希望家長們不要被這種炒作忽悠吧。

家長失之毫釐,孩子相差千里

這是一位讀者發給我的一個小文章,記錄了他(或她)在超市看到的一個場景。這個小場景很典型,也很有意思,可以讓人產生聯想。人們總說「性格就是命運」,性格又是誰給的、如何形成的呢?有人說,家長是孩子的上帝,這個說法不過分。這個小案例讓我想到的一句話就是本文標題:家長失之毫釐,孩子相差千里。

教育無小事,每個細節都有教育,每個教育結果都是無數這樣的小事和細節構成。

謝謝這位讀者,你是個有心人。

雙休日,超市收銀處排起長隊。

帶小孩子的不少,幸好超市想得周到,辟有一方兒童樂園。滑梯,泡泡球,還有一排投幣的電動遊樂機,造型可愛。奔馬、火箭、飛機……

孩子坐上去,小小的身子隨著叮叮咚咚音樂聲起伏躍動,小臉兒歡喜雀躍。

有個孩子坐上一架小飛機,媽媽陪在一邊,像母雞一般張開雙手,很小心地護佑著,生怕他太興奮了摔出來。

孩子問媽媽,自己乘坐的是什麼航班,媽媽說「好了好了」。孩子問飛機飛往哪裡,媽媽說「吵死了吵死了」。時間到了,孩子不肯下來,說這是國際航班,目的地還沒到呢,要媽媽繼續投幣。媽媽厲聲說:「這孩子是不是有病啊。下來!」

媽媽最後一句說得很大聲,排隊的顧客大概都聽到了,孩子「哇」一聲哭起來。

邊上一個孩子是爸爸帶的。騎的是大馬。那爸爸胖胖的,戴副眼鏡。爺倆的對話很有意思。

「兒子,你的馬是在草原上嗎?」「不是。」「是在高山上?」「不是啦。」「我知道了,是不是奧運會的賽馬?」「比奧運賽馬帥多啦。」「那麼是天馬了,天馬行空對不對?」「爸爸你太有想像力了,天馬是神話里的。你沒看見嗎,我的馬很高大,是紅色的,我每天喂它吃草。我是一個騎兵啊。爸爸你忘了?我長大是要當騎兵的。」

坐這些小遊樂機的孩子,最多四五歲吧。

四五歲的孩子,已經見多識廣。這不稀奇,如今城市的家庭,流行早教,識字、算術、英語、器樂、跆拳道……門類繁多。

可是我們在超市裡看到的一幕,才是真正的早教吧。早教滲透在孩子成長路上的點點滴滴,不是嗎?

要不要上蒙氏幼兒園?

尹老師,您好! 我是您的忠實讀者,不管是您的書,還是博客上的文章,我都必讀。我覺得我們這代為人父母的很幸運,有您這樣的教育專家幫我們支招解難,不管我們的過去教育是怎樣的,放眼未來,我們的孩子將會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下成長。 現在遇到一個問題,想請您給我些建議。 我的孩子明年要入幼兒園了,附近剛好有個新開的蒙氏家庭幼兒園,是兩位有些早教經驗的媽媽準備為自己的孩子開的,年後開始招生,硬體條件還不理想,但她們的理念和想法都讓我心動,她們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性格,順應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堅持生活就是教育。閱讀和英語是她們的特色課,也會帶孩子定期的戶外遠足,大自然,博物館,兒童福利院,消防站,賣報紙等等社會實踐。這些內容都讓我心動,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這樣的氛圍里成長,可我也有一些擔心,在這樣的環境下順應天性成長的孩子,在今後的小學中學階段能適應現實的教育條件嗎?也有不少媽媽認為公立幼兒園出來的孩子在後面的學習階段能更好地適應現在的教育環境。 另外,孩子爸爸不太贊成把孩子放在這樣的蒙氏家庭幼兒園裡,主要是覺得她們的硬體設施不如公立幼兒園。 孩子始終是要經歷幼兒園這個成長階段的,我們不可能把孩子一直放在身邊,可選擇幼兒園對孩子的成長也很重要,希望尹老師在百忙之外能給我些建議。 謝謝您,祝您身體健康,全家快樂! 讀者 小王小王,你好。

如果這家幼兒園真能做到說的那樣,那是很好的,孩子將來上小學沒問題。

幼兒園階段生活得自由就會不適應小學,這是個錯誤的假設。邏輯不能這樣推。一個人的抗擊打能力不是通過挨打獲得的。不管是誰,監獄裡呆的時間再久,也不會適應坐監獄。

你要關注的是這兩個老師的個人素質,他們繪的藍圖是他們胸中設計出來的,還抄來的;他們講的話是自己的,還是背會的,他們是否真理解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自由。

此外看他們自己的孩子教育得如何,能考察最好考察一下。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孩子都沒教育好,你就不要太指望他能把你的孩子教育好。 硬體不是最重要的的,一個沙坑一部滑梯一些圖書,就足夠孩子們快樂。

尹老師,

非常感謝您,能收到您的回復,我都有些激動。 好的,我會好好考察一下。 再次謝謝您。

關於孩子撿到十元錢如何處理的總結及新的討論話題 親愛的朋友們,前面一篇博文邀請大家來參與討論,內容是孩子撿到十元錢如何處理。這幾天有那麼多朋友留言,我都看了,感覺大家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

首先就是這個錢絕對不能自己留著花,不是自己的東西絕不能要。

其實這十元錢到底如何處理,大家也表達了不少觀點,總的來說都贊成用於捐助。我就不在這裡總結了,大家的留言都出現在那篇博文後面,幾乎每一條留言都是一條不錯的建議,都表達著家長們內心的真善美情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看。 至於具體如何做,十元到底如何花出去,這個沒有定論,只要我們有「不貪」和「利他」的基本思想,我相信怎樣捐出去都是好的。這樣一種行為和情懷對孩子們一定有良好的影響。 不過,在這裡,我想表達一點個人想法。我獨不贊成把錢送給馬路邊乞討的孩子,我平時看見乞丐都會給錢,但不給小孩子(小乞丐),或抱小孩子的乞丐。為什麼這樣,我有自己的想法,可能朋友們能理解。如果不理解或不贊成,也可以在這裡討論一下這個話題:

要不要給「小乞丐」錢,給或不給的利弊各是什麼?

孩子撿到的錢該如何處理

下面是我昨天看到的一封家長來信,家長和孩子遇到一點小事,不知該如何處理,來向我請教。說實在的,我也很猶豫,一時拿不定主意,不確定如何處理才最好。家長的信發在下面,請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參與討論。這其實是個很有趣的話題,相信大家的各抒己見會給我們以某種啟發,或給出一個很好的解決思路。請朋友們在下面的評論中發表高見!

尊敬的尹老師:您好!最近又遇到一個新問題,我兒子點點(8歲)在樓下玩的時候撿到了10元錢,比較臟舊,拿回家一洗還能用,我不知道該怎樣處理?如果交給老師,那這錢也不是在學校里撿到的,不知交給老師是否合適;如果說交給父母,那麼父母應該怎樣處理這10元錢呢?

孩子一直想要,想用來買玩具,我一直沒答應。我說:「如果是在學校撿到錢,應該交給老師,可是這是在咱家門口撿到的,老師也不知道失主是誰,那怎麼辦呢?」孩子說:「那就送給我吧。」我說:「我需要考慮一下。」今天孩子又提這個事,我敷衍了一句:「等等再說吧。」請尹老師指教,我該怎樣處理這件事呢?非常感謝! 祝您聖誕快樂!元旦快樂!天天快樂!

一本書所帶來的,一本書能改變的

這是一位家長寫給我的信,她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的受益者,雖然沒留姓名,但這封信給了我較深的印象。下面一小段話是我給這位家長的回復,也是我把此信發在這裡的目的。

你好,很高興今天看到這樣一封讓我愉快的信,我的愉快既來自你對本書的肯定,也來自一個善於學習的、智慧的媽媽為我帶來的美感。 我想把你的信發到我的博客中,因為不少家長他們在教育孩子中感覺很困或,可他們並不注意自己的學習,他們只是從我的書上挑幾篇「有用的」看一下,或只是查到郵箱或博客址,就爭忙寫信來向我我討要辦法。這常常讓我為難。

我確實沒有一根點金的手指頭,我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及經驗,絕大部分都寫到這本書中了,如果他們都能像你一樣認真地讀一下這本書,謙遜地反思一下自己,努力地改變一下自己,他們的問題可能自然就解決了,或者至少讓我能有所回答了。

我相信你的信會讓一些看到的家長不再急躁,靜心坐下來,去讀我的這本書,去思考一些事,也會像你一樣有收穫的愉悅的。我積多年的學習、研究、經驗、思考,用心寫了一本書,當然希望更多的家長是這本書的受益者,這願望肯定比任何一個人都更強烈,相信你會理解。 再次謝謝你,節日愉快!

尊敬的尹老師:

您好。我是一名二年級小學生的媽媽,也是較早關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的讀者。到現在,這本書已成為我們家庭的紅寶書,我每天晚上都要讀幾個篇章,在不自覺中一些重要的語句都能背下來了。每次讀您的書,都有一種新的感悟。我為什麼要反覆讀,甚至您的照片我都要反覆看多遍,是因為我想從中不斷地挖掘一些正確的教育理念(是一些深層次、而不是淺表的理念),了解圓圓優秀背後那些正確的教育因素,從而讓我內心真正覺醒,著力於陪我女兒成長的每一個過程中。至今為止,還沒有一本教子書象<<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給我深刻的力量、給我如此大的收益。

我想談談我的收益:

1、「古詩滋養的孩子」

這一章讓我知道了經典的力量,讓我知道了人最寶貴的孩童時光應該是讀經典的時光,這使我下決心和女兒共同走上了背經典的道路,形成了娘倆比拼的熱潮。女兒還在學校組織的「古詩文積累大闖關「中獲得了優秀獎。孩子讀經典的自信心大增。

2、「被魔杖點中的孩子學習能力強」等系列章節

這些章節,讓我不遺餘地地支持女兒的課外閱讀,並象您那樣適時的誘惑,最重要的是您改變了我以往以我的視角去選書的習慣,讓我知道不應以有用為首選,應尊重女兒的選擇,以她的興趣點為第一前提。現在,女兒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一直很好。

3、「學語文不是學語文課本」、「可不可以批評老師」

這些章節使我有力量用客觀的態度、平實的語調向老師的陳觀舊念去挑戰。以女兒的閱讀題為例。

第一個,是孔雀笑話鶴不如它漂亮,鶴反譏孔雀不會象它那樣飛,孔雀無語。問,你喜歡誰?為什麼?我女兒回答:喜歡孔雀,因為孔雀很漂亮。老師批錯。女兒回來問我,這有什麼錯嗎?人人都說灰太狼不好,可就是有人喜歡灰太狼啊?教育竟然可以滲透到個人喜好了。

第二個,是一首詩。詩的大意是:荷葉上的露珠,蜻蜓的汽水,喝一口,甜滋滋;花兒上的露珠,蜜蜂的汽水……問,為什麼將露珠比作汽水啊?我女兒回答:因為露珠很好喝,所以比作了汽水.老師批錯,並在上面寫了正確答案:因為露珠是水。孩子從口感來寫的,老師從材質角度來寫的,有何異同?

第三個,對<狼和小羊>的故事自己做個結尾,女兒寫道:狼向小羊撲過去,小羊喊「救命」,可是已經來不及了,小羊被吃掉了。女兒的語言組織的比較精練到位,可是老師批語是,寫得太少!結果得了0分。我想老師是不是認為狗尾續貂才是好的啊?對於上述情況,我都是按照您的理念進行了疏導,但是內心也是無可耐何。

4、「孩子天生不會說謊」

讓我知道不能對孩子實行高壓政策,春風化雨的效果是最好的,同時,孩子做錯事,我也盡量不批評她,就事論事的討論一下。現在女兒在學校里發生的好事壞事都跟我說說,偶爾有說謊的情況,也不無限上綱,認真想想孩子為什麼這樣做,來改進自己。

5、「遇到一個壞小子」

這是我非常喜歡讀的一個章節,因這它把您的智慧彰現的淋漓盡致。我知道了要為女兒營造一個和諧的局面,尊重她的同學、朋友,她的朋友到我家來,鬧鬧騰騰地,我也不去管她們,讓孩子們感到無拘無束。我想,如果我就是去解讀如何去解決一個壞小子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果遇不到一個壞小子,就不實用了嗎?這一條你給予我們的外延意義就是要讓孩子的生活局面和諧,非常值得我們縱深地去想一想。

6、「比黃金珍貴的四個字」

這四個字,使我明白人的幸福到底在哪裡?是物慾的滿足嗎?一定不是。想想是內心的平靜。而內心的平靜就是來自於事實求是。比方說,女兒想換個新書包,而她的舊書包還堅固耐用。我問她,書包的價值是什麼?女兒說是裝書,我接著問,舊書包無法裝書了嗎?女兒笑著說,能,還挺新的。我說,那你想想有換的必要嗎,學習的好壞是書包決定的還是書包里的書決定的?女兒再也沒有提換書包這件事。

7、「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等章節

這一條,讓我在女兒的學習面前及時的抽身。以前,我曾經看過一本書,裡面說要陪著孩子做作業。有可能產生了先入為主的印象,所以我對您的「不陪」不以為然,我天天陪著女兒寫作業了,女兒一有點風吹草動的小事我就很生氣,結果鬧了很多彆扭,我成了個監工。後來反覆讀您的書,才知道這是不信任孩子的表現,這樣做,我很累,女兒也養不成好的學習習慣。

有一次我故意找了一個借口抽身,從此,作業就信由女兒自己做,而且自己檢查,如果遇到不懂的問題,我就裝作也不懂,和女兒比比誰先「悟透玄機」,結果女兒都是通過自己思考把問題解決,最多也是我慢慢讀題,讓她一點一點醒悟。

出人意料的收穫卻是:女兒寫作業快了很多、學會了檢查,學會了思考。這是我曾經陪的過程中夢寐以求的,卻在不陪當中解決了。

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這一招我也用過,結果很受用。替孩子寫作業,我也向您那樣做過,好處多多,過程中孩子收穫了一種竊喜心理,我和孩子共同約好向老師保守這個秘密,大量的作業有了媽媽和自己一起去對抗,作業真得變得可愛起來。同時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拒絕無用功,要求做完作業就行了,不布置家庭作業。如果真想讓女兒鞏固一個薄弱點,就是我來做,女兒當老師來批,給我打分,我不懂的地方再給我講講。女兒很高興這樣做。

不考100分,告訴我如何去面對孩子的分數。有一次孩子考數學考了80幾分,拿回家給我看,看完了以後,我真誠地表場了她,我說,基礎知識很好,沒錯一道。錯的呢,正是幾個容易混淆的問題,正好借這個機會我們一起明晰一下。女兒弄懂了以後,就在錯題本上認真寫下了這類題的心得。

考好了不獎勵,讓我知道了學習是一個目標,而不是一個手段。有一次期末考試女兒考得很好,在外地工作的爸爸知道後對我說,想給女兒買個獎品獎勵一下。當時我頭腦里立即想起了你的話,鄭重地說,你給孩子買的任何東西,只和你的愛有關,切記。女兒學習一直很優秀,沒有被任何庸俗目標引領,希望她一直這樣。

8、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級賓館等章節

這一條讓不喜歡做家務的我,知道盡量讓家保持溫馨,有家的質感,讓孩子享受愉悅的家庭生活。「不管是最好的管」,這一條我反覆讀,也弄懂了其中的內涵。有一次,我和一個好朋友一起吃飯,她也看過您的書,說起這一條,她瞪大眼睛當著她自己的7歲的孩子說,孩子就得管,你看她眨巴著眼睛,鬼得很呢!我當時就想,先把孩子定性不好,不去反思自己,這樣對孩子很有害。我對我愛人說,一個假設的前提非常重要,那就是孩子都是好的,如果有不好的表現,那是父母的事,要從父母那兒找原因,父母要進行反醒,這樣孩子才能更好。而不管的重要前提一定是要假設孩子是好的。這一條心理認知非常重要。

9、「如何讓孩子自覺地少看電視」

這一點上我曾經走過極端,那就是在孩子幼兒園大班的時候,把電視掐去了。後來看了您的書,領會到了讓孩子少看電視,絕不意味著不讓孩子看電視,教育孩子不能減損基本生活質量。關鍵是如何去引導。我和愛人也達成了共識很少看電視,基本上在閑瑕的時間都是看書,女兒也很少看,至多看個動畫片,但是她一旦看上,什麼時候結束由她自便。有一個星期天,女兒看了很長時間的電視《喜羊羊與灰太狼》,看完了,對我說,看電視沒有意義,接著就關了電視去看書去了。書一直就是她的最愛,即使在生病期間,也要強打精神看幾眼。對於遊戲的態度,我也是因為讀您的書而有了180度的大轉變。從把遊戲當作洪水猛獸,到當作了家庭生活的正常存在,女兒也因為能時刻滿足她的遊戲需要,喜歡玩遊戲,卻不沉迷於遊戲。她面前放了一堆麵包,想吃就吃,她就不會挖空心思地去想麵包了。好象是這個道理吧。

總之,在您的每一個章節中,我都會有所收益。在您的語句中,我不止一次掉下眼淚,要知道我的手裡正有一個美玉啊!我也不知道我寫信的目的是什麼?是感謝?是曾經為做過穿西裝的野人而懺悔?還是為女兒的進步而感到自豪?我只想和您溝通一下,一種迫不及待的心情。因為您每天每天都是那麼深刻地影響著我的生活。

祝您聖誕快樂

一個熱愛您的讀者

2010年12月21日

改變,不要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

尊敬的尹老師:

請原諒我的冒昧,我知道您每天都會收到非常多的信,收到非常多的求助,這佔用了您大量的時間,所以在閱讀您的書的時候,我會盡量將自己當成您,把自己放進您舉的事例里,去親身感受,如果是自己,我會怎麼做?和您的做法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麼不同?這樣我就能更容易、更快地去領會您的精髓,儘可能少的向您少提問。

閱讀您的書就像是在清晨的林間漫步,您平實、真誠的文字,飽含智慧的母愛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我原本那顆浮躁、困惑的心慢慢地平靜下來,在您營造的「氧吧」里「深呼吸」,吐出那些污濁、世俗、愚蠢的壞媽媽習氣。我覺得自己真的變了,變得有點讓我意外,曾經那既愛又恨的矛盾,脾氣急躁,對兒子大呼小叫甚至偶爾體罰的自己,讓現在的我非常的厭惡,也非常後悔和慚愧。您無私分享的那些寶貴經驗、懇切的忠告,讓我覺得對兒子那些不可忍耐的怒火,孩子那些不可原諒的錯誤,都蕩然無存,有的只是理解和耐心。

我覺得其實自己以前並不是糟糕到了骨子裡,因為在看了您的書之後,我是恍然大悟的感覺,沒有一點抵觸和不理解,以前我只是沒有意識到,而且很糊塗。謝謝您尹老師!我兒子才三歲,幸好讓我在這時候看到了您的書,而不是更晚,我有信心改變自己,而且有勇氣去面對因為自己曾經的錯誤而導致孩子現在的種種「毛病」,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去挽回。

但是,在轉變過程中,我還是會遇到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困難,因為這個吸收和摸索的過程還很長。現在我就有一個困惑,希望得到您的指點。

我兒子在我改變態度後,有些方面變得比以前好了,但也出現了另外的情況。比如,以前我們要他做什麼,他如果不願意,我們一拉下臉來,他就害怕,就趕快去做了;可現在,只要我們對他說應該做什麼或不應該做什麼,並不是責備的口氣,只是提醒或者講道理,他就會抵觸,不斷說「不要說我嘛」,或者在他爸爸和奶奶說他的時候,就會跑過來給我告狀,說奶奶或爸爸不該說他。我感覺他這樣不好,似乎在逼我們回到以前的樣子。

還有,他現在非常的粘我,早上醒得較遲,基本上都是我換衣服準備出門的時候才醒來,他躺在床上非要他奶奶抱他來找我,我聽到他的哭聲跑過去看他,他拒絕我進房間,非要我到我回到自己的房間,還要回到床上睡好,然後讓他奶奶抱他來看我。好多次了,怎麼哄,怎麼講道理都不行,不答應就使勁哭。我上廁所也是,非要進來看,我讓他在外面等一會,馬上出來。他只能等很短的時間,然後就不耐煩了,就開始鬧,等我出去後,就非要我重新回到廁所,蹲好,再開門讓他進來看,也是鬧很久。當然,他這些要求我沒有都照做,但我真的也想不出具體的辦法來解決,很是頭痛,類似的情況經常發生,困擾我很久。尹老師,請給我一些建議和指點好嗎?哪怕只有一兩句,能點點我,讓我開個竅就行了。

再次的感謝和抱歉,心裡再多的感激和崇拜都不用言語來表達了,因為任何言語都比不上真誠的去改變自己,用心去做一個能站在孩子立場上想問題的好媽媽,那才是對您最大的回報!

最後祝您和您的家人快樂,您和您的女兒永遠美麗!全家幸福安康!

您忠實的讀者:小張

小張:

你好!你的信寫得很好,「氧吧」比喻很新鮮,讓我喜歡。謝謝!

乍一看,你的孩子確實是有些「不識好歹」,似乎在利用家長現在給他的寬容故意來「整」家長,不斷地用無理取鬧來挑戰家長的心理底線;而且我相信你不光是被他弄得當下心煩,還擔心未來他的品格成長問題,擔心家長的寬容會不會培養出一個不懂事、不關心別人、唯我獨尊的小霸王。

我知道有不少家長,他們和你有相同的困惑,意識到自己過去對孩子有不當的管理,後悔自己過去的嚴厲,於是下決心做「聽話」的家長,結果導致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反而變得畏首畏尾,更加不知所措。

可以肯定地說,只要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他肯定不會變壞的。我在書中及多個場合下都表達過一個觀點:兒童的天性是向上向善的,只要環境正常了,他們都可以成長得身心健康。

所以,首先,不要懷疑自己改變的價值,家長的轉變對兒童的成長几乎是革命性的,會深刻地影響到孩子的一生。只有科學的教育才可能收穫碩果,錯誤的教育絕不可能得出正確的成果來。

至於孩子現在的表現,他的撒嬌和不講理,可以這樣來理解。

由於家長以前對他比較嚴厲,從他開始認識世界,就遇到了一系列「被強迫」的行為。吃飯、睡覺、玩耍等都在家長的控制之下嚴格完成,如果沒有聽家長的話,家長就板起面孔,甚至發脾氣。這樣,他小小的頭腦中就被烙上了一種印象,即當別人不按你的意志辦事時,你必須想盡辦法要他去服從。而孩子太小,他不可能像家長一樣動用「講道理」、「板起面孔」等手段,居高臨下地來面對家長,他手中的「武器」只是哭鬧,所以只能動用哭鬧來讓家長就範。所以,遇到孩子這樣"蠻不講理"時,不要去責怪孩子,這並非孩子的稟性,他只是用自己有限的能力複製出了家長傳達給他的做人處事的方式。

你自己的改變至少來源於兩個條件:你自己作為成年人的理性和一本書的推動力。但你想一下,孩子現在還不具有理性,而且你給了孩子什麼推動了嗎?你意識中似乎在要求孩子的改變必須要與你同步,或者說你還沒意識到孩子是個活生生的人,他的任何心理轉變都是需要外部推動力的和時間的。任何錯誤都有代價,這個代價就是家長的耐心、細心,以及重新學習和自我改變的勇氣和堅持吧。

再把我的想法歸納一下,建議你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不要害怕孩子暫時會表現出一些「更壞」的樣子,這是恢復過程中的自然現象,也就是說你首先要把心態放平了。一個人,如果他的雙腿被捆綁了多年,突然放開了,他多半會摔倒。但不要責備他摔倒了,即使這樣的摔倒也好於被捆綁著站立。給他時間和耐心的幫助,他會重新站起來的;

第二,對孩子的要求,凡能答應的痛快地答應,不能答應的一笑了之。切不可簡單地拒絕,事後又因孩子的哭鬧而妥協。

第三,不要被孩子的行為綁架,父母也要有尊嚴,有自己的安排,對於孩子的無理要求,一笑了之,不理就行了。無論如何,絕不生氣。

第四,不要給孩子講太多的道理,道理講一兩次足夠。要讓孩子知道,無論他怎樣無理取鬧,都不會得到他不該得到的東西。這一原則,你可以借鑒一下我帶圓圓到超市買東西那一段的做法,並體會一下其中的原則。

祝你們快樂! 尹建莉

建議發起「把童車放進儲藏室」的活動

經常在小區或公園裡看到被固定在童車上的孩子們,他們離父母三尺遠,孤獨而呆板地坐在童車中,眼神或渴望或空洞。童車給父母帶來了方便,可是它被使用得實在太多了,在很大程度上已變成捆綁孩子的一根繩索,或變成隔離親情的一道欄杆。

為什麼不把孩子抱在懷中,讓他感覺你的肌膚之親呢;為什麼不把孩子放到地上,讓他亂跑亂去甚至摔跤呢。

就像帳篷不需要成為天天攜帶的生活必須品一樣,童車也不需要成為天天使用的育兒工具。不要讓沒有意義的習慣或產品統治你的生活,不要讓物質太多地介入親情。建議年輕的媽媽們發起一個「把童車放進儲藏室」的活動。你的孩子不僅需要你心中的愛,也需要依偎於你胸前或後背的實實在在的體溫,更需要手腳放開亂跑亂動的自由。你要付出的,僅僅是一點力氣(這還可以減肥呢,呵呵 )。就在我正寫上面的文字,並且自己從網上下載一個童車圖片,費力把氣地PS出一個禁止標誌時(photoshop自學成才,水平一直提不高,使用少,就不停地留級,弄出這麼個圖,大家不要笑啊,呵呵),隨手翻了一下新到的一期《讀者》,恰好看到一篇文章,宛如為我這個觀點提供佐證。與大家分享一下這場「急時雨」:

這個實驗出自一位童年缺乏母愛的心理學家之手,他叫哈洛。他的實驗對象是一群恆河猴。

恆河猴和人類的基因非常相似,它們的基本需求、對外界刺激所作出的一些反應,與嬰兒如出一轍。

哈洛為這個實驗做了兩隻假「母猴」,一隻由硬鐵絲網製成,胸部還有鋼製的乳頭,能有奶水流出;另一隻由絨毛布製成。

實驗是這樣做的,一群剛出生的小猴和這兩個「母猴」關到一個籠子里,小猴們發現絨毛媽媽身上吸不出奶水,而鋼鐵媽媽的胸部有奶水,這種情況讓它們非常不舒服,發火尖叫,情緒不穩。幾天後,小猴們經過反覆的試驗,知道它們只能和這兩個媽媽在一起,令人驚異的情況出現了。小猴子們並不因為「鐵媽媽」能給它們奶水而對這位媽媽更有感情,它們對這個媽媽簡直是白眼狼,只有當它們肚子餓時才會來到鐵媽媽跟前吃奶,吃完後,就會迅速回到絨毛母猴懷中。

哈洛實驗得出的結論是:肢體接觸是影響感情的重要因素,它甚至可以凌駕於生理需求之上,對兒童成長意義非凡。愛源於接觸,而非食物。

心理學的一些資料也證明,與父母肢體接觸的數量和質量對兒童的發育至關重要。一個出生健康的嬰兒,如果從沒有被抱過,即使有吃有喝,也多會夭折;即使活下來,也反應遲鈍,身材矮小,智力發育不良,比如從出生就生活在孤兒院的孩子。他們生命中缺失的,就是一個溫暖的懷抱。

把童車放進儲藏室,偶爾拿出來一次足夠。再昂貴的童車都不會給孩子帶來幸福和快樂,童車只是個微型託管所,媽媽的懷抱則是孩子的天堂。

下面是此文發出來後一位叫快樂小皮皮的讀者在我博客中的留言,謝謝這位讀者: 2010-12-14 16:34

一直在做您忠實的讀者,今天終於忍不住發言了,呵呵。強烈贊同取消童車行動!我的寶寶10個月了,我們很少用童車,周圍的同事給孩子買各種各樣的車子,推車、學步車、搖籃車....他們總會帶點優越感的對我說,怎麼不給孩子買個什麼什麼車呢?我家寶寶只有一個小推車,也只是偶爾出去比較遠的地方才拿出來備用。在很多父母眼裡,給孩子花的錢越多就等於給孩子的愛也越多!其實寶寶的真正需要的並不是物質堆積的愛。我有親身體驗,在寶寶三個多月的時候,我發現他偶爾會無故乾嘔,我確信他的喉嚨沒有卡到什麼東西。但每次還是很緊張的抱起他幫他拍背,他也似乎一下子就好了,對著我笑。這樣兩三次之後我終於發現了中間的奧秘。他每次乾嘔都是發生在我沒太注意他的時候,他很乖一個在玩,我有時會趁機收拾一下衣物什麼的,他發現我的注意力沒在他身上,於是他為了吸引我的注意力才玩了這麼個小把戲!這個發現讓我感觸很深,即便是嬰兒也能很敏感的感受到你的愛,所以多用點心愛你的寶貝吧,別忽略他的感情需求,多花點時間陪孩子,雖然辛苦,但也會收穫更多的快樂

2010-12-14 16:47 剛才那條留言忘了說很想說的一個現象,和您說的童車現象是同一個問題,在廣東這邊很多人習慣用背帶,不知道您見過沒有,在北方很少見,但在這邊很普遍。我覺得背帶比起童車對小孩的束縛更大,背帶幾乎是把孩子當作一件行李捆綁在背上或者胸前。孩子的手腳完全無法自由活動,面部緊貼著大人的身體,真的象受刑一樣。很多孩子就這樣一整天的爬在背上,連睡覺都是。孩子身體不自由是一方面,更嚴重的是孩子和大人完全沒有溝通,視野也全部被擋住了。這樣的孩子比做童車還要難過,希望您也能順帶關注一下

父母和孩子,愛為什麼變成了怨

尹老師:  您好!剛剛拜讀了您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感觸很多,所以禁不住給您寫這封信,希望沒有打擾您。  首先覺得您的這本書寫的太好了,而且特別的實際。我的寶寶剛剛一周歲,我很重視早教,之前也看過一個教授一系列早教書,只是對教寶寶認字這塊有個比較清晰的了解,至於其他的只是覺得挺模糊的,也知道一些道理,可是真要運用到實際中就有點摸不著頭腦了。可是看了您的書以後,就覺得有了方向,對如何培養孩子的性格,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孩子都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  其次,我想和您說說我自己,因為我自己就有很深的體會,我的父母對就是用的最原始的教育方式,您書上所提到的所有不好的教育方式在他們的身上都能找到。雖然我是獨生女,可我父母從小對我就非常的嚴格,不允許我讀課外書籍,不允許我參加同學的聚會,不允許我外出,有一點錯誤就是一頓打罵,平時幾乎不會和我聊天或者談心,他們只關心學習成績,考的好會表揚,會買這個買那個,考的不好自然是一頓打,在他們認為我是他們的女兒,也就是他們的私人財產,我的一切都必須聽從他們的安排,讓往東就不能朝西,否則就是打罵。而打罵是他們最常用的教育手段,所以小時候的我成天提心弔膽,不要說考試沒考好,連不小心弄壞了爸爸的花草都會招至一頓打。這些在我上初中以後更為明顯,因為上小學我的成績一直挺好,也不懂得反抗,所以和父母的關係還過得去。可是上初中以後,我的心理越來越覺得鬱悶,反抗意識也越來越強,就做了更多讓父母不能容忍的事情,也就招至了越來越多的打罵,而這些打罵就更激起了我的逆反心理。可是大概是被打的太多了,打得怕了,也不敢像有些孩子那樣離家出走什麼的,也就只有忍著。所以那時候的我成天就覺得活著沒有什麼意思,對學習更提不起任何興趣,高中自然沒有考好,這就更讓爸爸覺得丟人。現在還記得中考那年暑假是怎麼挨過來的,爸爸雖然沒有打我,可是天天都出言不遜,不是冷言冷語就是說話惡狠狠,讓我覺得已經嘗盡了人間的辛酸。高一下學期我早戀了,他就是我現在的老公,這件事被父母知道以後最初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我差一點就下定決心要和他分手,可是就在我要下決心的時候他們又開始了老一套,他們用了最骯髒的字眼形容我,讓我覺得自己連妓女都不如,憤怒和羞愧讓我差一點就和他私奔了,後來由於我們都考入了同一所大學,我就欺騙了父母說已經分手了,從而順利的上了大學。可是後來終究還是被他們知道我騙了他們,從那時候開始爸爸不再認我,至今已經有6年了,甚至他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媽媽身上,說是媽媽沒有管教好我,現在連媽媽偶爾來看我一次,回去都會遭遇到至少一個星期的冷暴力。所有的朋友和親戚都勸過,可是都沒有用,現在只要有人問起我爸爸都會說:「她死了。」現在連我爸爸那邊的親戚都說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於我的不好造成的,是我不聽話,家庭條件最好卻是最差最不聽話的一個。「不聽話」「勺」「不誠實」這幾個字我的耳朵都已經聽起老繭了,在他們的眼裡,我就是一個不聽話,愛說謊任性的壞孩子。雖然我早戀,雖然我有這些那些的問題,可是不管是父母的同事朋友還是我自己的同事老師都說我是個很懂事,很誠實的好孩子。我自己也覺得我並不是他們口中那樣的孩子,在我老公和我的同事朋友面前我從不說謊。在我有自己的社交圈以前我也一直認為說謊是我的強項,因為以前和父母說了太多的謊,因為父母對我的管制太多,不許這個不許那個,不許和同學有正常的交往,有時候太想參加同學的聚會只有和父母撒謊,而那個年紀的謊言是很容易被戳穿的,所以父母的印象中我是個滿嘴假話的孩子,連我自己都這麼認為。自己走上社會以後才知道原來自己是那麼的不擅於說謊。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我也一直考慮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我的家庭變成這樣,真的都是我的錯嗎。父母成天都說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我好,是我不聽他們的話,我爸爸甚至說他的心都在滴血,他說等到我以後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會明白他們了,他說到時候我的孩子要不聽我的話我就會了解他們的感受了。自從自己有了孩子,了解了一些關於教育方面的書籍之後,我想我大致了解了我家庭的情況,之所以出現這麼多問題還是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記得我上中學的時候聽到班裡一個女同學說班上誰喜歡她,甚至誰給她寫的情書她都會給告訴她媽媽,我當時是何等的羨慕啊,我多麼希望我的父母能理解我一點啊,哪怕只是一點點。我那時候經常覺得很孤獨,我覺得我缺少父愛,缺少家庭的溫暖,父母也經常吵架而且時時冷戰,這也直接影響了我的愛情觀,我理想中的白馬王子是個成熟的有滿臉絡腮鬍的男人,他能給我溫暖,包容我的一切,現在想想我其實是在找父愛。我老公對女兒非常好,天天想著法的陪她玩,我又是何等的羨慕,感嘆女兒有個好爸爸,我常常想我的爸爸如果有老公這樣的百分之一,我的童年又會增色許多啊。而且我覺得受到家庭的影響我現在的處事有時候也比較偏激,情緒容易起伏,可能心理有時候甚至有些不健康。在沒有看您的書之前我也很擔心以後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女兒,雖然我知道那樣不對,可是怕控制不了自己,所以心裡對教育女兒總覺得沒有底,雖然這一年來我對女兒沒有發過一次脾氣,哪怕是她鬧人大半夜都不睡,我也沒有發過火。可是隨著她越來越大,越來越懂事,我怕自己會變得沒有耐心,會和我的父母一樣,可是看了您的書以後心裡的烏雲煙消雲散了,您說的對「任性的父母怎麼能不教出任性的孩子」,自己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又怎麼要求孩子有好情緒呢。您的觀點是應該尊重孩子,什麼事情都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他的感受,在我老公面前我是個很自私很任性的人,我要求他什麼事情都要依著我,什麼事情都要想著,如果他有什麼事沒有想到我,我就覺得很失落很傷心,覺得他是不愛我了,而且對他我也一點不體諒,他是做工程監理的,上班很辛苦,在工地上到處跑著檢查,還要和建築單位協調關係,有時候難免還要受氣,回到家一時也不停地就買菜做飯帶寶寶玩,因為我一個人帶孩子,老公很心疼我,知道我辛苦,可是有時候我還因為一點點小事就和他發脾氣,雖然我知道是我不對是我很過分,事後也很後悔,可是當時就是控制不了,看了您的書也讓我深深的反省了一下,對待孩子尚且都要尊重要理解,何況是對待自己心愛的丈夫呢。有了孩子以後讓我成熟許多,讓我改變很多,但看了您的書之後讓我有重生的感覺,不但對自己家庭的關係找到了原因,也明了了以後應該如何對待孩子,如何對待老公。所以這封信我是一定要寫的。  老公知道我要寫信給您,說肯定會有很多人給您寫信,而您又那麼忙怎麼會有時間看我的信呢。我也知道您很忙,不求您回信,只是把心裡的話都寫出來就覺得如釋重負了。以上說的都是發自肺腑,再次感謝您不但為我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指明和方向,更為我的心靈點亮了一盞燈,讓我學會了理解與尊重。  我向同學和親戚朋友都推薦了您的這本書,她們看過之後都感謝我推薦了一本好書。感謝您寫了這麼好的一本書!!!  最後有個問題想請教一下,我前幾天聽了一個講座,是清華大學一個教授講的《0-3歲孩子的情緒管理》,她說到延遲滿足的時候舉了一個例子,就是有個媽媽帶著自己的孩子去參加一個同學聚會,大家都到了,菜也上了,但有一個同學會遲一點到,而這時候孩子餓了,其中一種情緒是媽媽告訴孩子,「你現在忍耐一下,星期六媽媽帶你到公園去玩」,結果孩子就乖乖的自己玩去了。那位教授說這種情緒是最好的,這是一種延遲滿足,用一種延遲的滿足來替代眼前的滿足,讓孩子學會忍耐學會等待。這裡我有一點想疑問,就是這種情況下會不會讓孩子養成遇到需要讓他暫時忍耐的事情他就會和大人提交換條件的習慣,如果是這樣的話不也不好嗎。雖然我知道孩子的本性是很善良的,但是這種情況是不是也會出現呢?如果您有時間,不打擾您的話,想請您解答一下!

小李

小李:

你好。謝謝你寫了這麼多,把你的成長煩惱講給我聽。你的信寫得很好,文筆流暢,我基本上不用改動。最重要的,我透過你的文字,感覺到了一種堅強和思維方式的健康。一棵稚嫩的小苗,要怎樣的不屈和天賦,才能在那樣漫長的暴風雨中讓自己成長起來!所以你儘管有創傷,卻沒有被損害,這一方面要感謝你的父母,他們做得有再多的不是,一定有其可圈可點的地方,至少沒有從根本上損害你;同時要感謝你自己,你有異乎尋常的堅強。這可能跟你自己思想的成熟有關,我想,你平時是愛讀書的吧,可能正是書籍很大程度地撫慰了你,支持了你。 對於你的父母,我的感覺是他們愛得很自私也很自我,他們的過失,並非緣於他們對你的愛比別的家長少,而是緣於他們自己從童年帶來的心理創傷。我猜測,你的爺爺奶奶和姥爺姥姥,當年也會狂打自己的孩子,並且在家中很霸道吧。或者,他們的童年有某種巨大的壓力和缺失。你父母的行為,不過是對他父母行為的複製,或是對童年扭曲的表達。他們不能像你這樣在經歷過創傷後自醒,有意識地不再延續這種粗暴的家教方式,主要地是他們所處的時代及他們的文化程度所致。

所以,我的建議是首先放下你心中的怨氣,不再抱怨父母,他們一切錯誤都是出於無知和無力.你內心沒有怨氣,他們的怨氣就不能構成對你的傷害了。當然,最理想的是尋求和解,這雖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個可實現的目標。

我第二個建議是送一本我的書給你父母,只要他們讀了,他們會知道自己曾經犯過怎樣的錯誤。我信箱中讀者來信,或噹噹卓越等網上讀者評論中,發出最多的聲音是"原來我錯了",一個人只有真正意識到自己錯了,才有可能改錯。如果你的父母發現真的是自己錯了,他們內心的堅冰會傾刻間融化。

你已長大成人,你要的當然並不是他們的懺悔,而是他們對你的尊重和與你相處時的平靜。你父母本質上也一定是善良的人,他們內心其實一直在呼喚著你。所以,如果父母有所妥協,你要儘快迎上去,讓他們知道你內心的健康,你的向上,你現在生活得不錯,你沒丟他們的臉。不要再理論誰是誰非,重新開始相處就可以了。

當然,如果你父母拒絕讀書,一意孤行,你也只能平靜地等待時間來解決一切了。你已有了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日子過好了,實質上就是對他們對你自己最大的回報和最好的對待。

你最後提到的清華大學教授講座的事,我跟你的感覺是一樣的,覺得那個例子中的處理的方式並不太妥當。所謂「延遲滿足」,其本意是想鍛煉孩子內心的意志力。可該案例中這樣一種引導,沒有在孩子內心培植出理性和力量,所以意志力也無從談起,它不過是一種賄賂,教會孩子討價還價。如果讓我處理,我首先會實事求是地告訴孩子,因為什麼原因需要再等一會兒才可以吃。一般情況下,孩子如果平時跟家長交流得好,他會聽的;如果孩子確實餓了,不想等,可以先另找只碗來,給他單獨拔出一些飯和菜來吃。不是多麼了不得的重要宴會,這樣變通一下讓孩子先吃,並沒有什麼不妥。孩子至少可以從家長的行為中學會「變通」。

對於「延遲滿足」這個說法,其實我並不太認可,我覺得它裡面藏的心機太重,且不好操作,會給很多家長誤導,也會被很多人操作得走樣。最美的教育就是最簡單的教育,我覺得教育必須是自然的、友善的、單純的。

你的信寫得不錯,且比較典型,我想放到我的博客中去,好吧.謝謝你!

祝好!

尹建莉親愛的朋友,我近期外出,11月18日到大約12月5日這段時間博客暫不更新,也不回復。我知道不少朋友經常來這裡瀏覽,也有一些家長朋友在留言欄中諮詢一些問題,非常抱歉,我外出期間不方便回復,所以如果您有問題的話,請在我發新的博文後再留言,有新博文說明我回來了。外出期間的留言將一律不回復了。

這個期間也最好不要往我的郵箱中發郵件,此期間發來的郵件我也沒有條件看到或回復。

另,本博「公告欄」中的內容可能有的家長沒注意,在此再強調一下。

所有的留言我都會看,有的留言回復有的不回復,沒回復的主要原因應該是:

一、我知識或信息不足,對您的問題無力回答,這往往是一些教育以外的問題;

二、您問題太大,無法以三言兩語說清,而答案往往就在書中。書後的「閱讀導航」羅列了各個方面的問題,並給出了閱讀引導,您按書中的提示去把相關篇目讀一下,一定好於我在這裡短短的三言兩語。

三、您的問題前面已有家長問過,並且我回復過,請您翻一下前面的留言,應該能找到答案;這是很主要的一個原因,因為很多問題大同小異,解決的原理也是差不多的。

四、感謝信。每封感謝信都給我帶來快樂和成就感,但由於時間的關係,我記在心裡,就不回復了,但我一定會在心裡微笑並對您說:謝謝。

因留言太多,為方便大家翻看,我看過並基於以上原因不回復的留言將刪除,敬請諒解.網癮少年」到底怎麼了?

——對一例相關消息的分析

今天,一家媒體的記者給我打電話,請我就一則即將見報的消息進行點評。這則消息的題目是《少年網癮棄學 父母求教導良方》。文章內容如下:

「我們完全不敢動兒子的網線,如果他上不了網,就像是犯了毒癮一樣,又打又砸。」上周六,因為周先生拔掉了兒子的網線,憤怒的兒子和他大吵一架,並動起手來。苦惱的周先生希望通過本報徵詢管教網癮兒子的良方。

當日17時許,記者見周先生夫婦和15歲的兒子小廷就租住在一間不足30平方米的房內,房裡傢具陳舊不堪,惟一昂貴的就是小廷的筆記本電腦,而小廷正在呼呼大睡。「快半年了,他每天都過著這樣日夜顛倒的日子,學也不上,門也不出。」周先生嘆了口氣說。

據周先生介紹,在小廷7歲左右,他們一家從武漢來到本市打工,夫妻二人忙於生計,無暇照顧小廷,「那時他很乖,成績也不錯」。

小廷小學升初中時,他突然提出回老家上學,「叔是鄉里的老師,他能照顧我!」聽到小廷這麼說,周先生便把兒子送回老家讀住宿初中,今年2月,因小廷多次打架,無法繼續學業,周先生又將他接回烏魯木齊。

「自從他回來後,脾氣變得很易暴躁,情緒也起伏不定,每天追著我們不是要電腦就是要錢,如果不給他就不上學,我們擔心他在外面上網不安全,所以給他買了一台電腦。」周先生說,從那以後,小廷幾乎每晚通宵玩電腦,白天動不動就在家睡覺。

半年多來,因為總曠課,小廷已經換了兩所學校。「前幾天他的班主任馬老師打來電話說,如果小廷再不去學校,學校就不讓他讀了。」周先生無奈地說,「一說他他就和我們吵,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記者跟馬老師取得聯繫,馬老師說:「小廷9月初插班進來,不到兩個月已曠課3次,而且每次的時間越來越長,這次已經半個多月沒來學校了。」

「一出現曠課,我就耐心地跟他談,可總是好上幾天就又不來了。」馬老師也覺得特別無奈,「他是一個比較靦腆的孩子,我也很想幫他,但又不知道該怎麼幫他。」

看著兒子變成這樣,周先生又恨又疼。「有天晚上我偷偷從小廷書包里發現了他最後一次周記,他說最近覺得對學習沒什麼興趣,可還是很想學習。我看著眼淚都流出來了。」周先生說,他希望能有人幫幫他的兒子。

記者曾試圖想要跟小廷進行溝通,但小廷一直用被子蒙在頭上,不肯見人也不肯說話。

我的分析點評:

從資料里我看到的全部是孤立的片段,這些片段基本上都來自孩子家長的陳述。家長說的都是孩子的過錯和不可理喻,以及他們自己的無奈,但我可以推斷,孩子從小長到現在,家長在管教孩子方面一定犯了一系列錯誤。

比如,從「如果他上不了網,就像是犯了毒癮一樣,又打又砸」這句話中,我可以推斷家長的脾氣一定不好,打罵一定是他們管教孩子中常用的手段,孩子從榜樣身上學到了處理矛盾的方式。

「周先生拔掉了兒子的網線,憤怒的兒子和他大吵一架,並動起手來。」這句話可以看到一個強權而方法簡單的父親形象。試想一個只會怒氣沖沖拔插頭的父親,孩子怎麼可能尊重你呢?

「夫妻二人忙於生計,無暇照顧小廷」這個歸因也許有些道理,但並不一定成立。事實是沒有哪個孩子因為家長忙就墮落。父母不管孩子最多導致孩子不夠出色,但不會導致墮落。只有那些亂管孩子,並且態度粗暴的家長才是最可怕的,這樣家庭中的孩子最容易出問題。

「小廷小學升初中時,他突然提出回老家上學,"叔是鄉里的老師,他能照顧我!』」一個孩子,如果在家中能獲得正常的愛,怎麼會突然想要離開父母?兒童依戀父母,這是天性。小廷想離開父母,這背後一定有一個積垢已久的問題。我不知家長和孩子間發生了多少齟齬,但至少可以推斷,孩子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親情,他在家庭生活中沒有自由,得不到尊重,他想逃離父母,是想逃離一座牢籠。這和一些孩子離家出走的心態是一樣的。

小廷說叔叔能照顧他,這只是一個七歲孩子所能想出的借口。可他的父母,那樣輕易地把孩子送回老家,這又反映了家長的不負責任和愚鈍。

孩子選擇遠離父母,其實是他在絕望中尋找出路的一種嘗試,因為一個人本能地是不想墮落的,孩子更不想讓自己墮落。回到老家後,「多次打架,無法繼續學業」,可以看到當老師的叔叔不可能是他的救世主。他在老家一定又遭遇了很多打擊,孩子的心理四面楚歌,無法突圍了。接下來的情況就不意外:「又將他接回烏魯木齊。自從他回來後,脾氣變得很易暴躁,情緒也起伏不定」這是孩子的心理到了崩潰的邊緣。

「小廷幾乎每晚通宵玩電腦,白天動不動就在家睡覺。」他現在只能用玩電腦的方式讓自己暫時忘記痛苦,電腦成了他的心理避難所。這並非說明他酷愛電腦,只是他酷怕自己每天要面對的真實的世界。可以設想,小廷即使不是生活在電腦時代,假設他生活在工業時代或農業時代,如果圍繞他的教育因素不變的話,他也同樣會「墮落」,區別只是沉溺的「池塘」不同。

「因為總曠課,小廷已經換了兩所學校」家長和學校沒有把工作做到孩子心上,沒有關注他的心理創傷,只關注他是不是到學校了,是不是寫作業了。孩子明明現在渴得要死,你卻一門心思地認為他餓了,硬塞給他一包餅乾,並且殘忍地逼他必須吃下去,這一包吃不下去就換一包要他吃下去——換學校,只能越換越糟。

「前幾天他的班主任馬老師打來電話說,如果小廷再不去學校,學校就不讓他讀了。」學校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卻使用這樣帶有威脅的語言來做工作。一個站在孩子面前手拿「勸退」鎩手鐧的人,他使用的方法能叫作「教育」嗎?而做父親的周先生無奈地說,「一說他他就和我們吵,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事實是家長和學校從未想過其它辦法,他們所用的一直以來只有一種,就是首先認定所有過錯都是孩子的,而他們自己的任務就是要「改造」他。

馬老師說:「小廷9月初插班進來,不到兩個月已曠課3次,……一出現曠課,我就耐心地跟他談,可總是好上幾天就又不來了。」既然老師已經發現跟孩子談了沒有效果,就應該反思一下自己前面為什麼沒把話說到孩子心上,就應該意識到自己要換個思路了。

給孩子講道理,做思想工作,這是許多人慣用的辦法,但這也是最沒用的辦法。孩子走不出「墮落」,並不是因為他不懂道理,也不是他主觀上不想走出來,而是他沒有力量走出來。家長和教師應該想辦法給予孩子這種力量。

如何給予,我很難在這短短的篇幅中給出一個立竿見影「金點子」,只能簡單地提一點建議。

從短期效果來說,家長和教師要想辦法找到孩子的一些優點,表達出對他的欣賞。注意要做得自然,不要讓孩子覺得假。同時,對他的網癮問題先不提說,不要再在這件事上糾纏不休。孩子願意上網就上,哪天自覺下線了,就及時表揚;他玩到夜,你就在後半夜去關切地給他送杯牛奶,或和他一起玩打一場遊戲。他實在不想去上學,也不用勉強,可以在家休幾天,也可以休學一學期或一年。最重要的是,不要用鄙視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上網和不去學校問題,把它當孩子的正常選擇去看待。總之,你的目光要杜絕批評和鄙視。一旦孩子哪天去學校了,就表達出高興,讓孩子知道你喜歡他這樣。孩子是活在家長的目光中的,你的目光決定了他的走向。

這尤其要學校老師配合。其實老師這時候可以更有作為。不要再給孩子講道理,也不要去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而是要在學校找一些事讓孩子來干。比如讓他擔任一個什麼小職務,或負責一項什麼工作。

我曾經在一所小學矯治過一個狂燥得整天喊著要殺人的孩子,我看到這個孩子時,情況已非常嚴重,學校已和片區派出所取得了聯繫,準備哪天出什麼事要報警。我接觸這個孩子後,發現他讀過很多書,文字功夫不錯,就專門找一篇稿子,把上面的字改錯幾個,並弄出一些病句,讓他幫忙回家校對一下,然後把他校過的文章發到小學的網站上,後面註明是誰誰校對的。這件小事使得這個孩子在和我相處時獲得一點信心,很愉快,後來總喜歡來找我。我從不給這個孩子講道理,一直通過類似的小事讓他知道他並非一無是處,讓他在做事中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是超越大多數人的。後來這個孩子出現很大變化,回歸正常。總之,這個需要教師根據具體情況想辦法。

讓孩子覺得自己在學校有朋友有尊嚴,不是個差學生,有自己的特長,無論如何,都有一部分教師和同學喜歡他——如果教師能把這些積極信息傳達給孩子,孩子會喜歡去學校,心理也會慢慢變得正常的。因為人本能地是喜歡群居,害怕被單獨拋棄出去。只要孩子從學校中獲得了一點支撐自信的力量或快樂,他一定不會把自己關到學校和集體之外。

而要想讓孩子的問題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必須首先是家長改變自己,改變原有的教育態度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改變自己是最難的,最好的途徑是學習。建議家長一定要讀幾本書,學習一下如何做家長。同時也要多和周圍優秀孩子的家長交流。

相信家長是愛孩子的,但要注意自己愛的質量。說實話,家長的愛是有很大的質量差異的,孩子的成長質量,反映的正是家長愛的質量。

我注意到小廷家長的一句話,「有天晚上我偷偷從小廷書包里發現了他最後一次周記,他說最近覺得對學習沒什麼興趣,可還是很想學習。我看著眼淚都流出來了。」從這句話既看到了一個做父親的愛和無奈,也看到孩子天性中的上進和善良還沒有泯滅。孩子還是想學習,還是想回到學校,他在日記中講出了真話——這是孩子留給我們的機會,抓住這個機會,孩子的狀態一定會有所改善。

不是表揚太多讓孩子驕傲

是評價太多導致孩子壓力太大

(我和一位讀者的信件往來)

尊敬的尹建莉老師:您好!

我是上海的讀者小吳,曾經給您去過一封郵件,寫的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後感,不知您還記得嗎?

現在寫信給您是有一事要請教。我的女兒今年五歲,聰明伶俐,也很乖巧,但是脾氣很倔強,且自尊心很強。也許我從小給她的表揚太多,所以,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發現,她很要強,不肯認輸,我擔心她將來接受不了挫折,對她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影響。

舉個例子:在小提琴班學習的時候,有一次,當老師請大家拉一段曲子的時候,她突然回過頭對我說(我是旁聽的):「媽媽,我忘了,不會!」於是,她就輕輕地哭了,無論我怎麼勸她、鼓勵她,她就是不聽,還對我說:「不想繼續拉了!」還有,她們幼兒園在學習圍棋,她很喜歡,在家也老是要我和她爸爸陪她下,可她不能輸,輸了就不高興!

我想請您給予指點:如何讓她能接受挫折與失敗?我該怎麼做?是該減少表揚,多批評她一些嗎?

謝謝尹老師!祝您愉快!

小吳

小吳你好,

孩子的表現,並不是因為得到的表揚太多內心驕傲了;恰恰相反,可能她承受的壓力太多,不自信了。這個壓力就是父母對她的完美期待。

如果你們凡事都對孩子要求比較完美,她的每一個錯誤都能注意到,都要給予指點,甚至是批評;或者是天天刻意表揚孩子,且有意無意地拿她和別的孩子比較。這樣的話,孩子就會一直生活在緊張中。因為孩子本能地是想要討父母歡心的,也本能地想要成為一個「好孩子」。

但是一個人怎麼能事事勝出、處處完美呢,所以孩子會下意識地迴避失敗。在小提琴班哭泣,是因為她擔心自己拉得不如別人好,和爸爸下棋輸了會不高興……活在評價中的孩子,會把一切活動都和評價聯繫起來。這種聯繫的具體表現就是,孩子特別不能接受失敗。

不能接受失敗的心理如果長久的延續下去,孩子會發展出兩種極端心理,一是極度爭強好勝,二是受不了一點打擊。

你是否注意到,現在很多孩子都會表現出這樣兩種極端傾向,有的孩子會因為受到一點挫折就不去幼兒園、不去上學。甚至一些小學生、中學生或大學生,有些人只是遇到了很小的一些困難,就去自殺。一出現這種情況,人們就會說現在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太低了,誤以為要多給孩子一些挫折,就能提高他們的抗挫折能力,於是有的人去打罵和批評孩子,或是嚴格要求孩子——這些,其實只會讓孩子心理更加脆弱,因為打罵和批評以及嚴格要求,還會導致孩子深刻的自卑。一個自卑的人,不可能是一個內心堅強的人,他的抗挫折能力怎麼會提高呢。

當然,小孩子都有勝過別人的心思,這是天性。我們應該注意多肯定孩子,儘力讓他們在各方面獲得成就感。但這個度一定要把握好,太多的表揚不僅廉價,而且給了孩子很多壓力。

我的觀點就是不要事事都去評價,生活中的批評要儘可能少,表揚也要有所克制,因為表揚和批評都是評價的一種。不要讓孩子活在評價中,讓他們無憂無慮地去做一些事,只是樂在做事本身,既不在乎別人做得如何,也不在乎自己做得如何,這是最好的。即使孩子自己無意中去跟別人比,家長也要一笑了之,不用給孩子講大道理,你無所謂的態度是最好的「鎮定劑」。

家長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自己不要活在虛榮中,實事求是四個字是值得時時拿來提醒我們自己的。

祝你快樂!

尹建莉

尊敬的尹建莉老師:您好!

您的回信已經收到,很高興。謝謝您的指點,當我看了你的回信後,我仔細想了一想,確實如此,我對她的期望很高,很希望她是一個優秀的孩子,而且,我的虛榮心也很強,因為從小女兒就很可愛,也很漂亮,很聰明,把她帶到任何地方都會得到一片讚揚聲,包括親戚家、朋友家、同事家等等,久而久之,我可能對她也造成了一定的壓力。我想我該反省一下了,雖然,我經常在口頭上說對她要求不高,其實,在我的內心一直是希望她是完美的,至少希望她是朝這個方向發展的。我甚至還希望她以後能完成我未能做到的事情、我的理想。我想,您的指點真如一盞明亮的燈塔指引著我教育女兒的思路與方向。我要先從自身改正,就如您說的,鼓勵她去做、去學,但是少點評價,少點「優」與「劣」的評價,讓她,也讓我投入到事情的本身裡面,而不要刻意去追求結果。讓她減少緊張與壓力,其實,我也是。

謝謝您!

小吳

小吳你好!

很高興看到你這樣誠懇的回信。自我反思,這是一種難得的素質,尤其是家長應該具備的素質。

不少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做到「知錯就改」,但做不到把此要求應用於自己。說實話,很多正確的道理,理解起來都很容易,對別人說也容易,自己去實踐卻極難。第一難在「知錯」,第二難在「就改」。

芸芸眾生,孰能無過,如果在各種人與人的關係中,當然包括母子關係,每個人在「知錯」的層面上對自己清醒些,對他人寬容理解些,那麼「就改」就是件完全不費力氣的事了。

祝福你全家!

尹建莉

尊敬的尹老師:您好!

收到您的回信很高興!

您一表揚我,我就有點得意了。我將我寫的一篇日記發給您:這裡所寫的我的孩子表現不知是否會成為一個典型,一個有壓力的孩子的典型,我想給您看看,希望不會打擾到您。

另外,您看後可以不必回信,因為我知道您很忙,我看您每次的回信幾乎都已是深夜了,打擾到您已經不好意思了!注意身體!

最後,還是謝謝尹老師的指點與鼓勵、祝福!

小吳

羽羽成長的點滴(五)

自從羽羽幼兒園開始圍棋班以後,每天都要家裡人和她殺幾盤,爸爸、媽媽、奶奶、昆昆的哥哥都成了她的對手。可是,這個小人兒棋品不咋的,要是吃了對方几個子,就眉飛色舞、神氣活現的,催著對家「快快快,快放棋子」。可一旦對家吃了她的,那可真是,吹鬍子瞪眼的,恨不能把人給吃了,不然,就會把棋盤給翻了。

小提琴班學習的時候,有一次課上,當老師要求大家拉一段曲子的時候,她忽然停住,轉過頭對著我說:「媽媽,我不會,忘了。」接著,就輕輕地哭起來了。不管我如何安慰、鼓勵、勸說她,都沒用,最後對我說:「媽媽,我不想拉了!」

傍晚的時候,她在小區里騎自行車玩,我呢,坐在小凳子上一邊看書一邊陪著她。可由於我只管看書,沒有多看她幾眼,她大大的生氣了。接著,就是一陣大哭,也不管小區里那麼多人,弄得我非常難堪。我先勸她,沒用,於是就不理她,她還是哭,一直哭,哭到最後,居然從嘴裡蹦出這樣一句話:「想死!我想死!」

等事情過後,我和她談了一談。告訴她我懷孕的過程與辛苦,告訴她她來到這個家庭里給爸爸媽媽帶來的快樂,告訴她「死」是怎麼回事,告訴她如果失去她爸爸媽媽會有多痛苦。終於,她知道,「死」是不能輕易說的,只是,我不知道,她是否真的明白!

隨著她越來越長大,我越來越發現,她是如此的要強,不肯認輸,我真的擔心,今後的人生道路一定不會是平坦的,而她這樣的性格,將如何去面對挫折、面對失敗?

我真的不知該如何去做了!

發了一封郵件給「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三天以後,她回信了。說的是由於父母對孩子的完美期待,給孩子造成了壓力與緊張,使她無形之中給自己很高的標準,容不得一點錯誤,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來迎合父母的心愿。尹老師說不要對孩子過多的評價,無論好還是不好,要重視事情的本身,投入或是參與,不要過多的重視結果,追求成功與完美!

尹老師的回信點醒了我。我真的是犯了這樣一個錯,雖然我常常對自己或他人說:「我對女兒要求不高,只要她快樂就好!」其實不然,在潛意識裡,我一直希望她是優秀的,希望她從小就養成良好的習慣,希望她成為一個知書達理的淑女,希望她琴棋書畫樣樣都行,甚至還有很強的虛榮心,希望她一直受到稱讚與表揚、比其他小朋友都優秀,這不就是我的虛榮心在作祟嗎?我只知道自己喜歡聽別人的表揚,而忽略了當她聽到時看見我得意的表情的時候她的心裡是怎樣想的?是否真的給了她壓力:一定要做好,不然媽媽會生氣、失望的。

我真的要改改了。先從自身做起,調整心態,要真正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做父母的就不該施加壓力給她,不應該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刻意的、有目的的去安排一些事情,而完全不顧她的想法,要和她經常溝通,了解她是否存在一些不願、不適的心理,更不要一直刻意的去表揚她,讓她產生「贏了,第一名,勝利,成功」等是很重要的,甚至不要讓她去和其他小朋友攀比,所有的事情,只是讓她去感受,而不去多加評價,讓她享受這個過程,結果如何,不必太在意!我說的是,父母不必太在意!

小吳,你好!

謝謝你的體貼,不要求我回信,但我還是要回一下。因為我覺得我們的通信很有意思,也比較典型,所以,想把幾封信整理一下,發到博客中。我感覺不少知書達理的家長其實也有和你一樣的短暫迷茫,他們只是需要去輕輕地點一下。希望你支持我在博客中發出來。

當然,我會隱去你的個人信息,並重新對一些文字進行修改和潤色。

祝你快樂!

尹建莉

別被歪招誤導了

今天在搜狐網站首頁「博客專欄」看到一篇《家長懲罰孩子的十大絕招》,點開大約看了一下,兩個感覺,第一,作者思路不清,寫作邏輯有問題;第二,給出的「招」大多是損招。比如第一招就是:犯了錯誤就要懲罰。其中寫到,「孩子犯了錯誤,無論有心還是無意,都要受到懲罰。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雖然他不是故意的,也應該告訴他,這是他的過錯。他雖沒有料想到自己行為的後果,但仍要為此道歉。」

該文不允許評論——從這一點,可以猜測該文寫作的目的。我們可以善意地理解這件事,它可能只是一次商業合作。只是擔憂不知有多少家長被誤導,背後又有多少孩子要遭殃。

我完全不認識該文作者,以前也從未聽說過,不知他是幹什麼的;本文也並非針對其個人。只是奇怪現在怎麼了,什麼人都可以來對教育兒童的事亂說一通。經常在各種媒體上看到類似的歪招,平時看到了只是生一下氣,今天就發一下「火」吧。一般的大放蹶詞只是損害聽眾一時的情緒,可針對孩子們的胡說八道,卻可能損害孩子的一生!

一個人如果指使別人光屁股上大街,即使他能講出很多如何行走得漂亮並且避免害羞的方法,他也不過是個蠱惑者,該為自己的言行感到害羞。

兒童沒有錯,他們只是不成熟。不成熟才有成長的空間和發展的可能,而每一次犯錯誤都是孩子學習的一個機會。借用小巫書中一句話「我的孩子沒有錯」——這不是自大,而是每個家長都應該這樣來看待孩子。孩子不是帶著原罪出生的,所以他們不會因為沒有懲罰就一路墮落下去,恰恰相反,懲罰才會讓孩子墮落。幾乎每個心理變態者,都是童年時期遭遇了太多的懲罰。

可以試一下,哪天孩子打了一個水杯,你一笑了之,甚至連「以後小心點」這樣的話都沒說,只是提醒孩子把地上的玻璃渣打掃乾淨,或和孩子一起打掃。接下來會出現什麼情況,孩子會打碎更多的杯子嗎?或者會利用家長的善意去做其它壞事嗎?答案當然是不會。孩子從家長的平和與寬容上體會的是愛,學會的正是平和與寬容。

喜歡懲罰孩子的成年人,他們自身就帶著童年時留下的心理創傷,其內心往往脆弱無力且粗糙不堪,他們既忘記了自己童年時代的快樂與痛苦,也難以真正進入一個成年人的角色而有所擔當和包容。這樣的人,不妨對自己使使招,讓自己成熟和強大起來,這才是正招。家長們要做的,就是不要被歪招誤導了。

孩子為什麼不想「長大」

尹老師您好:

雖然您的書現在成了我的紅寶書,我幾乎每天都要在睡前看一篇,現在已是看第三遍了,每次都會發現以前沒發現的新觀念。但我現在有一件著急的事,從您的書中沒找到答案。

我女兒四歲了,漂亮聰明可愛,我們全家人把她當寶貝地捧著。但她近來卻總是發脾氣,總是跟家長擰著來,還動不動說不想長大,這讓我聽了總是很難受。

她一直吃飯不太好,也不喜歡運動,我們就經常鼓勵她:「多吃飯,多運動,寶貝才能快快長大呀!」「寶貝今天好懂事,真是長大了!」以前說這些話她還聽,但現在卻一聽就不高興:「我不想長大!才不想長大呢!」我們問:「每個人都會長大的,難道你想一直做小朋友嗎?」她點點頭表示肯定。

哪個孩子不想快長大呀,這是每個孩子正常的願望啊,以前她是盼長大的,現在變了,是為什麼呢?我一直都不明白。

我分析,可能是因為去年她奶奶去世了,她之所以不願長大,是因為怕自己長大了,爸爸媽媽就老了,而人老了就會死的,死了就再也看不到爸爸媽媽了,所以她寧願不長大,讓爸爸媽媽永遠年輕,陪伴著自己。尹老師您說我分析得對嗎,我該如何給孩子講道理呢?請您在百忙中指點一二。

荷荷媽

荷荷媽:

你好,對死亡恐懼可能是孩子不想長大的一個原因。但我覺得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家長平時跟孩子交流多有不妥。

你是否意識到,在你們的話語中,孩子當下的許多活動都變成了「長大」的任務——吃飯是為了長大,運動是為了長大……在這樣的語境中,孩子的吃飯和運動都僅僅變成了手段,本身的樂趣和價值無足輕重。

而且,除了吃飯與玩耍要為「長大」服務,家長還把「長大」作為一種正麵價值判斷,對孩子進行評價。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就用「長大」來讚揚他。既然「懂事」這種家長眼中的美德是和「長大了」聯繫在一起,那麼「沒長大」就成為一種負麵價值判斷。它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現在多數情況下只是一個「沒長大」的人,那麼多數情況下就是不值得欣賞和肯定的。這種表揚,不但不能讓孩子從心底感覺自尊和愉快,反而感覺難堪和挫敗。

家長所有的潛台詞都在告訴孩子,你的當下是沒有價值的,「沒長大」是不好的,你要努力「長大」,你的一切都要為「長大」這樣一個美好的目標而奮鬥。

「長大」這件事雖然遙遠,可它讓孩子當下的生活變得壓力重重,有誰會喜歡一個不斷給自己製造壓力的東西呢?「長大」看不見摸不著,它卻消解了許多孩子的樂趣,有誰喜歡奪走自己樂趣的東西呢?

家長的用意本來是好的,想用「長大」來誘惑孩子接受一切你們希望他接受的東西。但 「長大」並沒有顯現它的魅力,它不友好,它是個剝奪者,它傲慢而自大,它只是讓孩子自慚形穢的——所以,孩子不要「長大」,他討厭「長大」!

如果說孩子曾經盼望長大,只是他朦朧地意識到,長大了會有一些特權,會有一些自由。他要的不是長大本身,他要的是父母擁有的那些管教兒童的特權,要的是自己的自由。

「哪個孩子不想快長大呀,這是每個孩子正常的願望啊」——你這句話很有代表性,它代表著一種在教育學上廣受批評的觀念:「成人準備說」,即認為童年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它只是為成年做準備。這種觀念在家長那裡太根深蒂固,所以當孩子不這樣認為時,你才會如此驚訝。本質上是你們忽視孩子當下的幸福感。這與其說是教育觀,不如說是你們自身價值觀的一部分。

「尊重兒童」這個說法誰都不反對,幾乎所有的人都說我是尊重兒童的。但如果我們對「童年」這個美好的生命過程本身都心懷蔑視,看不到它自身的價值,不去享受它;甚至當我們在吃飯這樣一件簡單的事上都不允許孩子自由選擇時,「尊重孩子」又從哪裡談起呢?

我的分析可能會讓你吃驚甚至不快,怎麼會這樣!是啊,我們在和孩子相處中,就是這樣不知不覺地犯錯誤。犯了多少,天知道!但分析一下各種錯誤,背後的根源都差不多,主要是成人常常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維和說話,一切行為視角只是成人的,不是孩子。

幾乎所有親子溝通問題最後其實都是一個視角問題,即理解問題——它既簡單,又複雜;它是一個母親的舉手之勞,也是一些父母永遠不能到達的高度;它可以被簡單的陳述為兩個字,又是古今中外所有的家庭教育理論探討不完的一個難題。

也許你很懊悔,想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沒有從孩子的視角來看問題,為什麼體會不到孩子的心理感受,為什麼會習慣性地這樣去說話,為什麼潛台詞和原本想表達的觀點恰恰相反;同時你一定也很想知道,到底如何提高自己作為家長的素質,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學素養。

我想說,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犯一些錯,當然包括我自己。但我們一定要讓自己成為好父母。成為好父母的途徑沒別的,就是兩個字:學習。所以,請加強自我學習,多讀書,多反思,不斷改進自己——很簡單的幾個字,背後要家長付出的還是比較多的。

學習和反思才能明辨是非,面對一切問題,當你心如明鏡時,就知道該如何做,並會做得正確。這看似最遠的路,實則是最近的路。認真地去走這條路,你最終塑造的,不僅僅是孩子,也是你自己!

祝全家人快樂!

一位基層中學教師的困惑

(這是一位基層中學教師的來信。我經常會收到不少教師來信,這封信給了我深刻的印象。首先是這位年輕教師的善良、責任心和思想,然後是學校的現狀,以及基層教師群體的困惑。阿夏遇到的情況非常有代表性,所反映的現象也有一定普遍性,其實,城市裡的教師所遇所想也頗多類似。)

尹老師你好!

我也知道你平時很忙的,寫這個信只是因為看了你的書和博客,有很多想法想跟你說說。

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一名80後,現在是一個鄉鎮公辦初中的數學老師,所以對你書中或博客當中很多關於教育的東西很有同感。我今年是第五年教書,說真的,我覺得這工作好難啊。

我們學校在當地算「名校」,主要是升學成績好,所以很多家長(主要是指周圍其它鄉鎮的)用盡一切關係把孩子往我們學校送。我們一個班一般都有65人,我帶兩個班的課。教書第一年,我就想,這麼多學生,怎麼才能即尊重他們的自由,又能上好課,還能出成績呢?但是現實很難用理想來指導的,雖然我一直覺得應該尊重孩子的天性,儘可能讓他們自由自在地成長。但也可能因為自己管理課堂的能力沒到位,所以總感覺他們很容易脫離我的掌控,課堂紀律一般,成績也一般。這樣,家長和學校都不高興。有一位教英語的老師跟我說,其實兩個班的學生最喜歡上你的課,他們把你當姐姐一樣喜歡,但是,很多時候,妹妹弟弟是怕家長,不怕姐姐的。一句話,說到要害。

其實,我們學校的成績是「抓」來出的,哪個老師抓得嚴厲,學生怕這個老師,就學這一科。成績好了,誰也沒辦法批評你;成績不好,就什麼都不是。所以區別老師們高低的不是教學水平,而是厲害,是看誰抓得緊。我沒辦法滿足學校和家長對成績的期待,我教的班成績都不算很好,雖然不是最差,但對剛當老師的我來說,確實是對信心很大的打擊。

第二年,學校讓我接其中一個班當班主任,因為我知道我自己在他們心目中沒有威嚴可言,做班主任根本當不好,所以就提出寧願再重新帶一屆新的。這時,一個學生跟我說了一句話,我一直記得,他說,老師,其實大家都很喜歡你的,他們之所以喜歡「欺負」你,在你的課堂上搗亂,除了因為你是新來的外,還有一個,就是你布置的作業太少了,大家覺得你好商量。我當時聽了後,覺得真的很可笑,原來我盡量少布置作業,反而成為他們覺得我好商量,好「欺負」的理由。所以我開始有點偏離了自己最初的本意。

對我帶的第二屆學生,我有意的增加了作業的量,當然,也不算很過分,因為我還是覺得他們不能沒有玩耍喘氣的時間,不忍心給學生布置太多作業。帶了他們兩年,當班主任那個班數學考得不錯,另外一個班考得一般。

有時我真的很討厭我們學校和教育局評價老師的方法。教育局給我們學校發「獎教金」,全部按中考的成績來。超過市平均多少分,就發多少錢;有多少個考上市重點的,就加多少錢。學校也是根據教育局的錢,制定了一套嚴密的獎懲方案。有些老師的成績不理想,除了沒辦法拿教育局給的「蛋糕」之外,還要扣錢!最可惡的是,每年學校都把每個老師所得的錢數大大方方的貼到辦公室的黑板上,學生們進來都能看到,所以學生都知道,老師教書不好是要扣錢的。甚至有的學生和家長認為,老師那麼努力的教書,就是為了拿到更多的錢!!!

每次聽到這樣的曲解,我都很心痛,難道我們那麼辛苦,就為了那麼少少的一點獎勵嗎?學校的做法一點都不尊重我們,每年都看著自己的名字跟錢連在一起,無形的壓力就來了。大家討論的更多的不是如何教學,更不是如何和學生們交流,而是想設計一個最好的「獎教方案」,確定如何去分這份教育局送來的「蛋糕」。我不是為了標榜自己多麼清廉,我也需要錢,我也珍惜錢,但是我不覺得為了那麼一點錢在這討論是件好事(做得好一些的每月能多掙一、二百元)。因為獎金一般是以科組為單位發的,所以如果自己班考不好,可能要連累整個科組都分不到「蛋糕」,所以即使自己不愛錢,壓力也是挺大的。幸好我們組的人還比較開明,對錢也沒看得那麼重。其實我覺得我們學校大部分老師還是素質比較高的,同事之間關係也可以,只是很多人,往往被那個「獎教方案」(因為評級評優都看它了)搞得輕重顛倒的。

說真的,很多評上了優秀老師優秀班主任的,我都覺得根本不配。有一個老師,每年都是優秀班主任,因為他有硬辦法讓學生恐懼他,但是每一屆學生都恨他入骨。我想,要是自己的孩子落在這樣的老師手上,真是太可怕了。

我現在已第五年教書了,有了一定的經驗積累,懂得怎樣跟學生保持疏遠而親近的距離,也確實覺得不應該過多的布置作業。加上看了您的書,更加奠定了我少給學生做布置作業的決心。不過我眼下看不到太多的效果。我們學校對時間「抓」得達到變態的程度,比我讀高中時還恐怖。學生從早到晚沒有任何自由安排的時間,學校規定晚上要晚修做作業到9點半,住宿生要晚修到10點10分。學生們已經習慣了在晚修時寫作業,如果作業沒佔滿這個時間,他們寫完了作業,就不知如何安排剩下的時間,坐在那裡無所事事,也不願意看課外書。有時我看到這些場景覺得很悲哀的,我甚至把自己的小說和雜誌拿到班上給他們空閑時間看,但他們不珍惜,很多人看著看著就不知道跑哪去了,所以閱讀這個習慣也沒推廣下去。

我們這裡是個小地方,人們羨慕我當教師工作穩定,而且我有童心,認為我適合當老師。我從第一年就經常懷疑自己適不適合這個職業。即使現在,我有了一定的調控課堂的能力,我還是在懷疑,到底自己適合這個職業不?因為教育中有很多變態的問題,除了學校,很多孩子的家庭教育實在成問題,看得我觸目驚心。

也許有點歧視的成分,但是我真的覺得那些家長不配當家長。孩子生了出來又不教,真的是對孩子一生的毀壞。我們這裡的重男輕女觀念還是太嚴重了,就算到我這一代的人當中,也經常有著想生男的觀念,生了女的就不報戶口,或者在外省買個戶口,以後再轉回來,反正現在只要證明父母有一方是本地人,有沒有戶口一樣可以讀書,所以我經常覺得那些父母何其殘忍,用自己最直接最自私最愚蠢的方法給自己的孩子以傷害!所以我覺得那些不負責任的父母,根本沒有資格去要孩子。農村的觀念還是要有兒子,很多人家前面生幾個女的,到生一個男的出來,全家人就把那男丁寵上天。這種家長大的男孩兒脾氣一般都比較怪和粗魯,都是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慣出來的。

家長們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基本上都推給老師,許多人恨不得學校全天幫他們看著孩子,自己省心,晚上就可以隨意的去打麻將了。甚至孩子們中秋節放假期間偷騎家裡的摩托車出事了,家長還找到學校來理論,說學校沒教育好。學校怕他們鬧事影響學校的聲譽,就會沒原則地賠償。另外也怕鎮領導不高興了,領導不高興就找校領導問話的,想想校長也是不好當啊。

學生們隨著年級往高升,分化越來越嚴重,一般厭學的都是男生,女生相對穩定。班上一般當班幹部的,我們都喜歡用女生。分重點班時,班裡大部分是女生;普通班大部分是男生,一個班男生要比女生多13,14個左右,所幸今年省教廳來檢查了一次,下令撤銷重點班,情況才稍微好了點。

上面有些規定還是不錯的,比如規定小學初中上課時間早上不得早於8點。但是我們學校用了另外一個名義,叫早讀,從7:25就開始了,然後8點正式上課。村裡的孩子們住得分散,如果坐校車來,他們一般早上6:45就要上車,所以很多孩子必須6點就起床。學生上午打瞌睡總免不了,看著就覺得可憐。但打瞌睡被領導看見了還要扣分,扣分了班主任就去批評學生……孩子正處於長身體的年齡,要是自己的孩子,我真的不想放到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太累人了!我們老師們也是人啊,學生上晚修,老師就得跟著,我們也是太累了。

關於家長會,你書中說一些孩子害怕開家長會。其實我們老師,尤其是班主任更害怕開家長會。每次開家長會,我們都膽戰心驚的。因為我們最害怕被一群家長圍著,然後要重複的回答一個很無奈很無聊的問題:「老師,為什麼我孩子的成績那麼差?」 「老師,為什麼我孩子小學都考八九十分的,一到初中就考70幾啊?」

只要是我主持的家長會,我第一個就是告訴他們不要回去因為孩子的成績而打罵孩子,而更應該看到他跟之前比的進步,成績上沒有的,就多看錶現上的。考差了更應該去鼓勵他們爭取以後學習更認真,這樣,孩子才不容易挨打了以後就恨起老師來,失去學習的興趣。但是據我的觀察,還是很多家長一看到成績單,腦袋就發脹了,根本沒聽你說什麼,恨不得沖回家去給孩子一頓好看的,唉!道理幾乎沒一個家長肯聽你的,他們只要成績單上分數,家長對分數的重視絕對超過了我們的預想。

家長會上,我會聽到家長們提出的各種奇怪的要求,比如有的讓我管住她的女兒回家別看言情小說;有的叫我管他兒子晚上回去別玩遊戲到12點才睡;還有的要我管他孩子周末別到處跑,要先做完作業。家長兩個人還搞不定一個孩子,我一個人怎麼能幫你們搞定60個人啊。家長信任老師本不是壞事,但不應該把老師看作萬能的,什麼事情都希望老師幫忙,應該自己多想辦法跟孩子溝通。一般來說,家長亂管孩子,會導致孩子不尊重家長;而不尊重家長的孩子,在學校里也不會聽老師的話的,你說再多也沒用,因為他們感覺不到愛。一個人麻木了,就什麼都不在乎了。我始終覺得,家庭所給予一個孩子的愛與自信,是任何外在的條件都不可以比擬的,老師確實沒有能力取代家長。

啰啰嗦嗦說了一通,不好意思,希望不影響到你的心情。我知道現狀是不可能一下子改變的。其實,我們也沒有整天抱怨,大家都很有自我安慰的能力的,我們的老師說,在這樣的農村學校教書,沒一定幽默感是會瘋掉的。當然,我們也會努力認真地工作,畢竟其中也有樂趣。

謝謝你耐心看完這封信,希望你工作愉快!

阿夏 2010-10

尹說:很多事情的改變需要時間和過程,況且現狀並不是最壞的,所以不要抱怨時代。問題永遠有,問題是生活和時代的一部分。學生們再有問題也只是些孩子,他們需要好的心靈導師,否則他們只能是黑暗中亂闖亂撞。教師努力去做了總比不作為要好很多。

家長的三個轉變帶來孩子的快樂

這是一封家長來信,寫信的媽媽一度為孩子的教育問題苦惱。她的孩子原本活潑可愛,上小學後變得「頂嘴、做作業慢、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特別貪玩,成績越來越差、不自信」;家長陷入困境,「很著急,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經常打孩子,打完後又很後悔」。

當家長通過學習和反思,意識到教育的第一步是改變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後,她的孩子也隨之出現了明顯的變化——這封信比較長,寫得比較具體,其中有操作細節可供家長們借鑒;最可貴的是家長的自我批評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當然這位媽媽還是有困惑,她的困惑正是許多媽媽們的困惑。培養一個好孩子,必是各方面要素進行良好的綜合協調的一個結果,而一位母親、一種思想是不可能控制所有的要素的。但無論如何,我們要深信兩點:相信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力量可以超越任何人,相信優質方法和優質價值觀必能強大到排擠劣質的東西。這兩點「相信」都要靠時間來證實。所以不要著急,要平靜而堅定地去做!

收到這封信是今年上半年,她的孩子現在應該讀四年級了。我們讀過封信後,也有理由相信她的孩子會越來越優秀。祝福他們,並謝謝位家長的分享。

尹老師:您好!

此時此刻我的心情很激動,看了您的書,給你寫信,一時不知從何開始說起了。如果語無倫次您別見笑。

我有一個女兒,今年9歲了,叫蔓蔓,現在讀三年級。小時候,蔓蔓是那種人見人愛的孩子,活潑、大方、不怕生,特別愛笑。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地,蔓蔓越來越讓人頭疼了。頂嘴、做作業慢、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特別貪玩,成績越來越差、連自信心都快沒了。我很著急,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我還經常打孩子,打完後又很後悔,真的讓人感到很苦惱。

慶幸的是09年孩子上二年級時,在一次家長會上,蔓蔓的班主任向我們推薦了您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家長會後,我在新華書店找到您的書,在那裡簡單的翻閱了一下就覺得愛不釋手。買了一本,回家後就開始讀,和很多家長一樣是一口氣讀完的。(在此檢討一下,我以前很少看書,只看過幾本小說。)

讀您的書的過程中,是一個自責的過程。越讀越後悔,後悔自己以前對孩子的種種錯誤的教育方法。讀完了才恍然大悟,為什麼蔓蔓以前那麼可愛,現在越來越不聽話了。特別是在讀到「不做穿西裝的野人」時,感覺您就站在我面前毫不客氣的批評我,感到皮鞭在抽打我的心身,一種罪惡感由然而生。要改變蔓蔓首先要改變我自己,我在心裡暗下決心。

但是,就象您說的,改變自己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可想一想,哪一次改革、革命沒有陣痛呢?為了我的小蔓蔓,就把自己的這個痛苦當成必須的經歷吧!我在心裡告誡自己。

我的第一個轉變是不要求她考試的分數了。

當時臨近二年級的期末考試了,我對蔓蔓說,你認真答題就行了。剛開始蔓蔓還沒意識到我的轉變。記得拿成績單那天,我陪蔓蔓一起去的。在去學校的路上,我又跟她講,其實你考多少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掌握了這些知識沒有,這次考差了沒關係,還可以找到自己學習的薄弱環節,下次改正就行啦。

當時蔓蔓聽後的表情我記得很清楚,好象一下子卸下了很重的思想包袱,連忙驚喜的說「真的嗎?」我肯定的回答「當然是真的。」兩個小時後,她放學出來了,一看她的表情就知道考得不理想。她不好意思正眼看我,低著頭,小聲說:「語文考了96」。她可能怕我罵她,馬上給自己找優點說:「有一道題,好多同學沒做對,我做對了」。接著就不說話了。

我說:「那不錯喲,看來你做題認真仔細,不錯。」(換了以前,我肯定會帶著不滿的語氣接著問:數學呢,數學沒考好吧?蔓蔓往往也是低著頭、皺著眉頭、嚼著嘴巴、不耐煩的回答我。但她這次卻看我沒有生氣,也沒問數學成績,情緒也變得很平和。)

蔓蔓略微有些不好意思,但比較平靜地告訴我:「可是數學考得不好。」(呵,我變了,她也變得平和了許多)

「是嗎」我很平和的應了一聲。

「嗯,只考了八十幾分」。(這個成績其實我已經知道,在等她的時候,我一個在這裡當老師的親戚已告訴了我她的數學分數。這個成績比較糟糕,全班四十多人只有5個八十幾分。親戚看了蔓蔓的卷子,有道比大小的題沒做,排序的題居然也錯了,以蔓蔓的能力這種題她是會做的,可能是她粗心大意,也可能是考試前思想包袱重了。換以前,我肯定會馬上發火說,這麼簡單的題材你居然做錯了,怎麼那麼粗心大意!但我真的發現,就象您在書中說的越要求分數就考得越差,所以覺得那些話真是沒用,對孩子的學習只有壞作用。)

「是嗎,沒關係的,只要知道錯在哪裡,今後注意就行了」。 我還是很平和的對她說。

蔓蔓這才真的放了心,敞開了心扉和我聊了起來。聊的什麼我記不清了,只記得蔓蔓的心情放鬆了許多。

進入三年級,蔓蔓平時測驗好幾次,分數也有高有低,可總體情況比上學期好了很多。想想過去,孩子考得理想的時候,我總要針對她做錯的題說上幾句指責的話:這麼簡單都做錯了。當孩子考得不理想時就說:下次再考這差對你不客氣——這樣跟孩子說話,真是糊塗啊!

我的第二個轉變是孩子寫作業不陪了。

蔓蔓剛上學時,老師要求家長陪著寫作業,而我自己也沒掌握好陪的尺度,就一直守在跟前。她要是玩一下,我立馬在旁邊批評她,總是指責她不好好寫作業,給她講道理,讓她快快寫。結果兩年下來,孩子寫作業是越來越慢,只要我不守在跟前,她就玩跟前一切可以玩的東西,比如橡皮擦、筆、紙、手指頭等等。即使我守在跟前,她也時常發獃,我就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催促。她經常作業寫到10點多鐘,為此也挨過很多打,可管不了兩天又回原形,一點根本性轉變也沒有。

讀了您的書後,我不陪了,規定每天7點半完成作業,中途她玩也不說她。開始幾天,她玩得忘了,到了時間作業沒寫完,向我求情,我答應了兩回。偶爾一次按時完成,我就及時表揚;再有反覆也不責罵她,而是鼓勵。過程反反覆復,真是考驗我啊!我反覆地看您的書,也看別人的書,讓自己平靜下來。

再加上孩子班主任也改變了方法,不再要求家長檢查作業的對錯了,但要在作業上籤多長時間完成作業的,作業量比過去也減少了些,說要留些時間讓他們看課外書。簽作業完成時間也促進了蔓蔓完成作業的速度,畢竟讓老師知道做作業時間太長會很沒面子。現在蔓蔓寫作業雖然還沒有完全做到自覺、快速的完成,但已進步很多了,起碼寫作業時玩得越來越少了,發獃也很少了,寫得越來越快了,錯得越來越少,這就是進步,我很開心。我相信蔓蔓會朝著好的方面不斷進步的。

我的第三個轉變就是管住自己的嘴,盡量少嘮叨。

做到這點最難了,所以只能說是盡量少嘮叨。最近,我突然發現蔓蔓頂嘴的時候少多啦,看來跟我的少嘮叨有關。記得暑假的時候,我要她自己安排假期作業,結果她玩到快開學了還有很多作業沒做,我急了,又開始說她。她嘴裡說知道,可就是不行動,最後在我的嘮叨聲和監督下,她加班加點、趕天趕地勉強寫完了作業。為此,我在您的博客中留言幾次求救過。終於得到了您的寶貴回復。您說,暑假作業沒寫完就不寫了,沒什麼大不了;況且孩子最後還寫完了。你既然和她談了讓她自己安排,就不要再去關照和督促。耐心些,孩子不會一下子變得十全十美。

看了您的留言我才意識到自己耐心不夠,自己的缺點可以容得自己慢慢改,蔓蔓的為什麼要她一下子就改好呢。平時不注意中對蔓蔓每個錯誤都要習慣性的指責,訓斥,何況有些錯誤連自己也會犯,可為什麼能原諒自己不能原諒蔓蔓呢。怪不得蔓蔓老愛頂嘴的。就象您在書中說的做家長的不能太強權、武斷、霸道。漸漸地,我開始注意自己跟蔓蔓說話時的方式方法了,對她常犯的一些無足輕重的小錯誤也不會去指責、訓斥,最多是友好的提醒,其實很多時候,你不說,她自己也明白道理的,反而改正的效果還好些。

現在,我空下來時常拿本書來看,有教育類的和一些經典小說等。我也要不斷的學習,充電,這樣才能做個合格的媽媽。教育類的看了您推薦的楊傑老師的《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等。

最近還有一件令我高興的事:蔓蔓的作文不再是她學習的攔路虎了。「攔路虎」是蔓蔓自己形容的。這事還要從剛上學時說起。上小學時,蔓蔓報的是這所學校的小班,老師自然是學校的骨幹力量,對學生的要求自然也比普通班要高。一年級時,老師就開始訓練學作文,當時老師稱為「寫話」。第一學期100字,第二學期150字。剛開始學生大部分都不能過關,每周休息,老師就要求家長根據給的提綱教孩子寫。而我教的方法也不得當,先讓蔓蔓打草稿,再一起修改,邊教邊寫在本子上,後來蔓蔓的草稿越寫越差,等著我教她。我們母女倆經常這樣辛苦地寫,我卻發現她的作文越寫越差,扣分越來越多。她自己跟我說,「寫話」是她學習的攔路虎,每次都怕寫不好,寫不了那麼多字。每周休息時的寫話作業她總得花4、5個小時才能完成,我們都感到好累呀!

這個問題總困繞著我和蔓蔓。這學期開學我對她說,今後作文你自己寫,不能老要媽媽教,媽媽教你寫的總不是你自己的東西,考試時媽媽不能幫你啊。她很不情願,可看我沒有商量的餘地只能硬著頭皮寫了。開始兩篇作文都沒過關,老師要求重寫,她怪我不教她。我說,寫得不好沒關係,起碼那是你自己的東西啊,不是媽媽的,哪有一開始就寫得那麼好的,沒關係,不著急。終於第三次她過關了,不用重寫了,她很高興。在高興之餘,我心裡想,為什麼她寫作文之前口述時說得挺好的,可一寫起來不是少了這就是少了那呢?問她,她說,說的時候會說,就是不知道怎樣寫。我說,怎樣說的就怎樣寫嘛,我感到不可理解。後來我想不打草稿寫作文效果怎樣呢,我們以前也沒打草稿啊。可又想,打草稿才寫成這樣,不打草稿不就更糟了?

就在這個時候,我習慣性地登陸您的博客,看您的留言回復,其中有一條關於寫作文的。那位家長說孩子平時作文打草稿再修改寫得很好,可考試時沒時間打草稿修改,作文總得不了高分。您當時的回復是平時作文不用打草稿。這個留言真是及時雨啊!

周五,我對蔓蔓說,從這次開始,寫作文不用打草稿了。她一聽,「耶」高興得做出勝利的手勢,還自言自語到,這下可以把想到的都寫下來了。我在一旁聽見了,開玩笑說:搞半天不是真不會寫,是偷懶啊!她跟我「嘻嘻」。結果這篇作文字數超過了規定的很多,不但過關,還得了「甲紅花」。周一放學回來忙跟我報喜。我也順勢好好地鼓勵了一番。但接下來有一篇寫得不太好,剛剛過關,我還是說沒關係的,而不是說怎麼不如上一篇寫得好了。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有天下班回來,蔓蔓很神秘、很高興地說「媽媽,你先閉上眼睛,我給你看樣東西」,我閉上眼,等她「叮噔---」我睜開眼一看,是她的作文本,醒目的畫著甲+(一朵大紅花)。蔓蔓作文得甲+紅花啦!老師還在全班念了一遍,這可是老師對作文的最高評語了,她高興的樣子真是可愛。

她寫的是「可愛的小貓」,為了鼓勵她,我把她的作文發表到了我的博客、和QQ空間中,她很關心有沒有人看,我說當然有了,還有評論呢。前天我很榮幸成了楊傑老師的QQ好友,還拜請她到我的博客中給蔓蔓的作文留下評語,鼓勵她,增強她的自信。楊傑老師真給評語了。我感激不已。第二天,蔓蔓放學回來,我打開博客告訴她又有人評價她的作文了,她看了後很高興,我說你再點擊這個名字,這時楊傑老師的《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博客網頁出現了,我說,就是這個作家給你留的評語。她一聽「哇」驚喜地叫到,連忙跑到爺爺奶奶面前自豪地說,連作家都說我的作文寫得好,說我的小貓寫得活靈活現,高興得又蹦又跳,手舞足蹈。哈哈,現在寫作文不再是蔓蔓的攔路虎了吧!我在一旁也高興地說到。自從不要蔓蔓作文打草稿後,她的作文水平進步很大,這周的作文「假如風有顏色」又得了甲+紅花,真是驚喜連連啊!我準備再把這篇作文發表到我的博客和空間里,真希望尹老師有空也能到那裡留下您寶貴的評語鼓勵一下我家的蔓蔓。

這半年來,因為我改變,蔓蔓朝著好的方向開始良性循環了,您的這本書給我們做家長的好好地上了一堂深刻的教育課,讓我們知道了該如何做家長,使我們不再那麼茫然。儘管我還有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可我有信心。

在喜悅的同時也有一絲煩惱,就是家人在教育孩子上的不配合。蔓蔓她爸仍不論大事小事還是老樣子對待孩子。我在背後說他,要他看看您的書,可他說那是媽媽看的書,他也不相信書。沒辦法,我只能抓住時機,把您書中一些關鍵性的地方(大多針對他做得不對的)在他跟前念。唉,一個小的夠頭疼的了,還要轉變一個大的,而且大的更固執。收效也沒蔓蔓那麼大,不過我想盡量影響他總比不影響要強。哪怕只轉變了一點點。

還有爺爺奶奶,電視從早到晚的看,有好幾次早上一起床就開電視,唉,蔓蔓是只要開著就有想看的慾望,哪有心思準備上學呀。我又不好說他們,要她爸爸說,才好轉一點。蔓蔓寫作業時,他們總忍不住問她吃不吃什麼,喝不喝什麼,說了好幾回,老人家也改不掉,即使我關上門他們偶爾也會開門進來。

他們現在只知道蔓蔓變聽話了,可能還以為是他們關心的結果,不知道我轉變了才起到的效果。我只能繼續耐心的對待我的蔓蔓,還要不斷感化我的家人。轉變他們比轉變蔓蔓難多了!不過看到我的蔓蔓越來越自信,各方面越來越好,我再難也要做下去!

再次感謝您,為我們寫作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也謝謝您給我的寶貴留言!也希望今後能多得到您的指點。

祝您身體健康!

您忠實的讀者和受益者

2010.1.17.

尹說:

家長和孩子的變化都是令人欣喜的,但家長不要在心裡給孩子預設一個變得「優秀」的目標和期限。比如,不要預設蔓蔓將來一定能達到「天天能快速完成作業、成績優秀、主動關電腦」等等。很有可能,她對寫作業一直是不夠熱愛、做事一直比較慢,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毛病,但她至少能心理健康地成長。心理健康是優秀的基礎,失去這個基礎,一切「成功」都是鏡花水月,竹籃打水。

不要羨慕別人有優秀的孩子,事實是每個孩子都很優秀,同時又都有各自的毛病和不足。孩子在成長中永遠有問題,永遠有讓家長不滿意的地方,教育的功能不就是不斷地去解決這些問題嗎。正像一個醫生不可以抱怨病人說,你這生的什麼病,怎麼你就不能像誰誰不生病,因為你的職責就是治病救人。

所以,家長要把「轉變」做成常態,在孩子長長的成長中,你要做的就是不斷地調整自己。我不時地聽到有的家長說,我都兩周沒管他了,可他也沒好好寫作業,我那孩子就得打……太具體的目標和太近的時間都很容易讓家長產生討債心理,急於讓孩子用好的表現回報自己。

誰都不能保證說用哪一種教育方法就一定能培養出「成功」的孩子,「成功」這個概念本身就很模糊很虛無。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正確的教育至少可以讓孩子心理健康。所以,淡然的常態必然好於情急之下的嘮叨、發脾氣、打罵孩子等種種「變態」。

尹建莉:沒有快樂童年,很難有幸福人生

尹建莉老師認為,和諧的、人員構成簡單的家庭更容易讓孩子獲得快樂;單親家庭與孩子快樂與否沒有絕對的聯繫。快樂的童年可以影響人的一生,那些校園暴力事件的行兇者很可能在童年經受了太多的家庭暴力。學業進步與快樂沒有任何衝突,喜歡學習是人的天性。

嘉賓介紹:尹建莉,家庭教育類暢銷圖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教育專家,教育學碩士,從教多年,現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及諮詢工作。尹建莉熟悉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培養了一個優秀的女兒。尹建莉的女兒品學兼優,曾跳級兩次,2007年16歲參加高考,取得了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被內地和香港兩所名校同時錄取;在個性品格方面,表現出超越年齡的成熟,自主自立,樂於助人,被評為北京市市級三好學生。

尹建莉老師近照

精彩語錄

·孩子跟你相處當中如果老是緊張、沒有被尊重,或者他覺得受到的拘束太多,他就會覺得不快樂。兒童經常性地不快樂,是會導致某些心理障礙的。

·要盡量簡化一下家庭的生活環境,家裡面的人能少點盡量少點。

·一個孩子快樂不快樂跟他是單親家庭還是雙親家庭沒有必然的、絕對的聯繫。

·社會並沒有特別地虧待這些殺人犯。最深層的原因就是這些人在童年時代經受了太多的精神折磨,即遭遇了太多的家庭暴力。

·現在,我們兄弟姐妹幾個都生活得不錯,我們都知道這是父母給我們的。父母在教育觀念上沒有那麼明確的意識,但是他們的做法恰巧契合了正確的教育理念,能做他們的孩子,我們是很幸運的。

·孩子一有什麼事你就跟她發脾氣,其實就把自己降到了跟孩子一樣的高度了。

·那些到了高中還不想用功的孩子,就是因為家長從小第一把他的學習興趣破壞了,第二你沒有培植出他的理性。

·家長給孩子擇校,不要盲目的看學校大門口的牌子,因為很多名校其實是政策傾斜的一個結果。

訪談全文

孩子快樂不快樂,一眼就能看出來

網易親子:您覺得快樂童年具體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尹建莉:其實一個人快樂不快樂,你一眼就能看出來。孩子很小的時候,他的情緒訴求語言是哭和笑。如果一個孩子經常動不動就哭,這肯定是表達了他的情緒不快樂;再大一點,你只要跟孩子有正常的交流,他高興不高興我們都能知道,這個判斷應該挺簡單的。

網易親子:但是很多時候,小時候不覺得快樂的事兒,成年以後回想起來會覺得很快樂。

尹建莉:也是,其實我們成年人觀看一個兒童的時候,會覺得他很多的行為很可愛,很可笑,覺得他應該是挺快樂的,但是實際上我們可能不理解孩子,沒在意他小小的內心的一些感受。比如有的人捉弄孩子,騙他說「你媽不要你了」,或者「把你最好的玩具送人了」,這個時候孩子急得一哭,作為成年人來看覺得是一個趣事,多可愛啊;可對於孩子來說就覺得沒有趣,甚至有有被尊重的感覺。大的教育是由生活中無數的小事構成的,幾乎每一件小事的處理方式,都反映了父母的教育價值觀和教育素養。父母親跟孩子相處中是不是理解孩子,是不是讓孩子感覺舒服和自然,這是特別重要的。孩子跟你相處當中如果老是緊張、沒有被尊重,或者他覺得受到的拘束太多,他就會覺得不快樂。兒童經常性地不快樂,是會導致某些心理障礙的。

構成簡單的家庭更容易讓孩子快樂

網易親子:什麼樣的家庭環境更容易讓孩子快樂?

尹建莉:首先必須是基於孩子跟父母親有足夠多的相處時間,即我們常說的要屎一把尿一把地把孩子親自拉扯大。有的人在孩子一出生以後,把孩子扔給爺爺奶奶看,父母親多長時間才見孩子一次,這樣的撫養模式,那你用再多的技巧,孩子都談不上快樂。雖然爺爺奶奶也很愛他,但是這決然取代不了父母對孩子的愛護。孩子是來自於父母的,上帝造人,孩子是天然的要跟父母相處的。所以一定要注意跟了孩子相處的時間和質量。

第二個就是夫妻兩個人本身感情要和諧,家裡不是經常吵吵鬧鬧,孩子就會感覺更快樂。除了夫妻關係和諧,如果有老人的話,婆媳之間不要有什麼衝突,孩子能夠感受到你這種氣氛。

第三是要盡量簡化一下家庭的生活環境,家裡面的人能少點盡量少點。家裡如果人口眾多,又是爺爺奶奶,又是父母親,還有保姆,甚至姑姑、姨之類的,人太多了,這個人指點他一下,那個人管理他一下,孩子會很煩燥的。孩子是喜歡兄弟姐妹有幾個,即喜歡平等的玩伴,但並不喜歡有太多的「家長」,因為家長一多,指點和包辦就多。有的人發現那些學業等各方面優秀的孩子,多半是家庭生活中沒有老人參與教育的。只是父母親帶著孩子,白天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這樣的孩子受到的打擾少,心理更平和一些。

再補充一點,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所有人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和教育價值觀一定要統一,不能這個人說應該這樣,那個人說應該那樣。否則會弄得孩子不知所措或兩面派,這對他的心理健康沒一點好處。當然,教育價值觀的統一,必須基於你們的教育價值觀是正確的;如果統一起來的是錯誤的觀點,比如都認為可以打罵孩子,兩個人合起來打罵孩子,不尊重孩子,那就更糟糕了。

單親家庭的孩子也可以很快樂

網易親子:單親家庭的孩子是不是就一定不快樂了呢?

尹建莉:不是,一個孩子快樂不快樂跟他是單親家庭還是雙親家庭沒有必然的、絕對的聯繫。很多生活在雙親家庭的孩子,如果父母親關係不好,或者父母親的管教方式不得當,孩子照樣不幸福。同時,有些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孩子,如果他的爸爸或者媽媽很會照顧孩子,跟兒童相處得非常愉快,孩子照樣成長得非常健康。

你看奧巴馬自傳就能看到,他的媽媽一個人撫養他,他的姥姥、姥爺照顧他,但是他們從來不在他面前誹謗他父親,他父親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他們總是在奧巴馬面前說你的父親如何優秀,出色,這就給了奧巴馬很多的自信,也給他樹立了一個榜樣。

離異家庭的孩子多心理問題,不是父母親分開這個事情本身造成的,而是父母的相處方式,比如不斷地吵鬧,粗暴相向等,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壞榜樣;同時,父母親性格或人格上的不完善,不僅損害到夫妻關係,也會體現在跟孩子相處中,父母不良的思維方式或不合適的言行會傷害了孩子的心理及個性。

所以,如果說父母親兩個人僅是因為性格不合分手,但整個過程理性而體面,表現出完善的人格,實事求是地把自己遇到的困難和孩子講出來,都表達出對孩子的愛,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愛不會因為父母的分手而減少,只是相處的方式不同以前了。那麼,孩子雖然會為父母分手而遺憾,但心理不會受到傷害。同時,還能從父母身上學到如何體面地做人,如何善待和寬容他人。

校園暴力事件行兇者的童年很有可能充滿了打罵、歧視

網易親子: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對他以後的發展都有什麼樣的影響?

尹建莉:可以說是決定一生,一個人如果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很難有一個幸福的人生。我們現在經常看到一些成年人身上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毛病,甚至是嚴重的心理變態、人格扭曲,犯罪。看到這些的時候,我們會指責這個人,或者是追究社會、政策方面的問題。很少有人能夠看到這些心理變態者他們的問題其實來源於童年生活,具體地說,往往就來源於他的家庭教育。

比如最近好幾起校園傷害案發生後,媒體凈是追究社會如何如何了,似乎是因為社會虧待了這些人,沒關心這些人,他們才去行兇的。這是一種錯誤的論斷,這樣一種習慣性的宏大話語模式會給人以誤導。

不要大而化之地說社會怎麼怎麼了,社會並沒有特別地虧待這些殺人犯。最深層的原因就是這些人在童年時代經受了太多的精神折磨,即遭遇了太多的家庭暴力。這導致他們自卑和粗暴、心理扭曲變態,成年後往往表現出內向、易怒、冷酷、思維不健康,嚴重的則是殘忍。請真誠地想一下,比這些殺人犯生存際遇更差的大有人在,但大家並不是都去殺人。如果一找原因就找到「社會」身上,這是板子打在空氣中,毫無意義;而且會有誤導,讓這些變態狂也誤認為他們人生的不幸是「社會」造成的。當他們想要報復時,因為找不到「社會」這個具體的實物,而基於他們多年以來形成的自卑、怯懦的心理,他們會習慣性地尋找那些比他們更弱小者進行報復。

有人指責媒體過份報道此類事件,認為這是在給潛在的犯罪分子提醒。這可能是個事實,但絕不是根源。正如媒體報道有人行騙,其中提到的騙術只有到那些胸藏騙人之心的人那裡才會成為「啟蒙教育」;對於心態正常而健康的人來說,只是增加一些防範的常識,絕不可能去模仿。所以要解決的還是如何少一些心理變態者,而這個工作必須是從童年做起,從家庭做起。

單親家庭的孩子也可以很快樂

網易親子:單親家庭的孩子是不是就一定不快樂了呢?

尹建莉:不是,一個孩子快樂不快樂跟他是單親家庭還是雙親家庭沒有必然的、絕對的聯繫。很多生活在雙親家庭的孩子,如果父母親關係不好,或者父母親的管教方式不得當,孩子照樣不幸福。同時,有些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孩子,如果他的爸爸或者媽媽很會照顧孩子,跟兒童相處得非常愉快,孩子照樣成長得非常健康。

你看奧巴馬自傳就能看到,他的媽媽一個人撫養他,他的姥姥、姥爺照顧他,但是他們從來不在他面前誹謗他父親,他父親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他們總是在奧巴馬面前說你的父親如何優秀,出色,這就給了奧巴馬很多的自信,也給他樹立了一個榜樣。

離異家庭的孩子多心理問題,不是父母親分開這個事情本身造成的,而是父母的相處方式,比如不斷地吵鬧,粗暴相向等,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壞榜樣;同時,父母親性格或人格上的不完善,不僅損害到夫妻關係,也會體現在跟孩子相處中,父母不良的思維方式或不合適的言行會傷害了孩子的心理及個性。

所以,如果說父母親兩個人僅是因為性格不合分手,但整個過程理性而體面,表現出完善的人格,實事求是地把自己遇到的困難和孩子講出來,都表達出對孩子的愛,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愛不會因為父母的分手而減少,只是相處的方式不同以前了。那麼,孩子雖然會為父母分手而遺憾,但心理不會受到傷害。同時,還能從父母身上學到如何體面地做人,如何善待和寬容他人。

校園暴力事件行兇者的童年很有可能充滿了打罵、歧視

網易親子: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對他以後的發展都有什麼樣的影響?

尹建莉:可以說是決定一生,一個人如果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很難有一個幸福的人生。我們現在經常看到一些成年人身上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毛病,甚至是嚴重的心理變態、人格扭曲,犯罪。看到這些的時候,我們會指責這個人,或者是追究社會、政策方面的問題。很少有人能夠看到這些心理變態者他們的問題其實來源於童年生活,具體地說,往往就來源於他的家庭教育。

比如最近好幾起校園傷害案發生後,媒體凈是追究社會如何如何了,似乎是因為社會虧待了這些人,沒關心這些人,他們才去行兇的。這是一種錯誤的論斷,這樣一種習慣性的宏大話語模式會給人以誤導。

不要大而化之地說社會怎麼怎麼了,社會並沒有特別地虧待這些殺人犯。最深層的原因就是這些人在童年時代經受了太多的精神折磨,即遭遇了太多的家庭暴力。這導致他們自卑和粗暴、心理扭曲變態,成年後往往表現出內向、易怒、冷酷、思維不健康,嚴重的則是殘忍。請真誠地想一下,比這些殺人犯生存際遇更差的大有人在,但大家並不是都去殺人。如果一找原因就找到「社會」身上,這是板子打在空氣中,毫無意義;而且會有誤導,讓這些變態狂也誤認為他們人生的不幸是「社會」造成的。當他們想要報復時,因為找不到「社會」這個具體的實物,而基於他們多年以來形成的自卑、怯懦的心理,他們會習慣性地尋找那些比他們更弱小者進行報復。

有人指責媒體過份報道此類事件,認為這是在給潛在的犯罪分子提醒。這可能是個事實,但絕不是根源。正如媒體報道有人行騙,其中提到的騙術只有到那些胸藏騙人之心的人那裡才會成為「啟蒙教育」;對於心態正常而健康的人來說,只是增加一些防範的常識,絕不可能去模仿。所以要解決的還是如何少一些心理變態者,而這個工作必須是從童年做起,從家庭做起。

單親家庭的孩子也可以很快樂

網易親子:單親家庭的孩子是不是就一定不快樂了呢?

尹建莉:不是,一個孩子快樂不快樂跟他是單親家庭還是雙親家庭沒有必然的、絕對的聯繫。很多生活在雙親家庭的孩子,如果父母親關係不好,或者父母親的管教方式不得當,孩子照樣不幸福。同時,有些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孩子,如果他的爸爸或者媽媽很會照顧孩子,跟兒童相處得非常愉快,孩子照樣成長得非常健康。

你看奧巴馬自傳就能看到,他的媽媽一個人撫養他,他的姥姥、姥爺照顧他,但是他們從來不在他面前誹謗他父親,他父親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他們總是在奧巴馬面前說你的父親如何優秀,出色,這就給了奧巴馬很多的自信,也給他樹立了一個榜樣。

離異家庭的孩子多心理問題,不是父母親分開這個事情本身造成的,而是父母的相處方式,比如不斷地吵鬧,粗暴相向等,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壞榜樣;同時,父母親性格或人格上的不完善,不僅損害到夫妻關係,也會體現在跟孩子相處中,父母不良的思維方式或不合適的言行會傷害了孩子的心理及個性。

所以,如果說父母親兩個人僅是因為性格不合分手,但整個過程理性而體面,表現出完善的人格,實事求是地把自己遇到的困難和孩子講出來,都表達出對孩子的愛,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愛不會因為父母的分手而減少,只是相處的方式不同以前了。那麼,孩子雖然會為父母分手而遺憾,但心理不會受到傷害。同時,還能從父母身上學到如何體面地做人,如何善待和寬容他人。

校園暴力事件行兇者的童年很有可能充滿了打罵、歧視

網易親子: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對他以後的發展都有什麼樣的影響?

尹建莉:可以說是決定一生,一個人如果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很難有一個幸福的人生。我們現在經常看到一些成年人身上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毛病,甚至是嚴重的心理變態、人格扭曲,犯罪。看到這些的時候,我們會指責這個人,或者是追究社會、政策方面的問題。很少有人能夠看到這些心理變態者他們的問題其實來源於童年生活,具體地說,往往就來源於他的家庭教育。

比如最近好幾起校園傷害案發生後,媒體凈是追究社會如何如何了,似乎是因為社會虧待了這些人,沒關心這些人,他們才去行兇的。這是一種錯誤的論斷,這樣一種習慣性的宏大話語模式會給人以誤導。

不要大而化之地說社會怎麼怎麼了,社會並沒有特別地虧待這些殺人犯。最深層的原因就是這些人在童年時代經受了太多的精神折磨,即遭遇了太多的家庭暴力。這導致他們自卑和粗暴、心理扭曲變態,成年後往往表現出內向、易怒、冷酷、思維不健康,嚴重的則是殘忍。請真誠地想一下,比這些殺人犯生存際遇更差的大有人在,但大家並不是都去殺人。如果一找原因就找到「社會」身上,這是板子打在空氣中,毫無意義;而且會有誤導,讓這些變態狂也誤認為他們人生的不幸是「社會」造成的。當他們想要報復時,因為找不到「社會」這個具體的實物,而基於他們多年以來形成的自卑、怯懦的心理,他們會習慣性地尋找那些比他們更弱小者進行報復。

有人指責媒體過份報道此類事件,認為這是在給潛在的犯罪分子提醒。這可能是個事實,但絕不是根源。正如媒體報道有人行騙,其中提到的騙術只有到那些胸藏騙人之心的人那裡才會成為「啟蒙教育」;對於心態正常而健康的人來說,只是增加一些防範的常識,絕不可能去模仿。所以要解決的還是如何少一些心理變態者,而這個工作必須是從童年做起,從家庭做起。

特別感謝父母給了我快樂的童年

網易親子:您有想過自己的童年快樂不快樂嗎?

尹建莉:我的童年總體來說還是很快樂的。父母幾乎沒打罵過我,同時,我的童年沒有任何學習的壓力,但比起同齡人來說,卻有較為豐富的閱讀。我父親經常給我們訂各種書報雜誌,同時家裡還有文革「禁書」。這些對我的成長都是很重要的。

網易親子:您小時候的生活環境蠻好的。

尹建莉:如果說這個「環境」是指物質方面的,我覺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如果是指精神層面,應該是肯定的。當時我們在一個縣城裡的單位大院里住著,院里有好多孩子。動不動就看到哪家的孩子被父母追著滿院打,哭得吱哇亂叫。只有我的父母從不打罵我們,所以我們家的幾個孩子成年後都特別感謝我們的父母。

我父母的表率也做得特別好。我父親當時在縣城裡面的職務和級別比較高,他到哪個單位都是一把手,可是我們幾個孩子從來沒有覺得我爸爸是當官兒的,他是特別廉潔、正直、低調的一個人。在當時大家月工資都掙三、四十塊錢的時候,我父親就掙一百多塊錢。但我們家生活水平也非常低,為什麼你知道嗎?因為我媽媽特別熱心,總拿錢去幫助別人。我媽特有公益心,為人慷慨。那時人們太窮了,甭管有血緣關係還是沒有血緣關係,人家一來求她,她就會出手相助,結果經常弄得自己在經濟上捉襟見肘。單位大院里的公共廁所永遠都是我媽媽在打掃,這完全是義務勞動,我母親這樣做,僅僅是她的熱心和善良所致。由於我母親經常這樣做,以至於我從小就認為單位大院的廁所應該由我媽媽來打掃,直到我上初中了才知道是怎麼回事。從這樣的細節中你就能看出來,我父母是怎樣的一對人,這個對我們的影響也是特別深刻的。

網易親子:您父母這樣教育出的孩子肯定都很優秀。

我們兄弟姐妹一共五個人,我上面有兩個姐姐、兩個哥哥。因為我們從小生活得比同齡的孩子更幸福些,所以後來發展得比都比較好。除了大姐二姐沒趕上高考,剩下兩個哥哥和我,我們三個人都趕上了高考,我們都考上大學了。因為我們都是在剛恢復高考的80年代初期上大學的,那時高考的升學率是非常低的,而我們當時又生活在內蒙古那麼落後的一個縣城,那是國家級的貧困縣,考大學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而我們家接二連三地出了三個大學生,尤其我二哥還是1980年我們縣的高考狀元,這讓很多人非常羨慕。現在,我們兄弟姐妹幾個都生活得不錯,我們都知道這是父母給我們的。父母在教育觀念上沒有那麼明確的意識,但是他們的做法恰巧契合了正確的教育理念,能做他們的孩子,我們是很幸運的。

孩子的幸福生活是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

網易親子:您的女兒現在已經上大學了,您有沒有跟她聊過相關的話題?她的童年,她自己的感覺是什麼樣的?

尹建莉:也沒有刻意聊過,我女兒今年19歲了,這麼多年一起走過來,互相太了解了。總的來說她應該認為我還是一個比較好的媽媽吧。從我們倆的感覺上來講,也是處得跟姐妹或者是朋友一樣,特別好。

網易親子:能不能給我們講一講你女兒童年時期一些快樂或者不快樂的經歷?

尹建莉:我書裡面寫了,我女兒一歲三個月的時候她爸爸就到外地工作去了。我一個人又要上班,又要帶孩子,非常困難,在那麼艱難的情況下,我也不會把孩子送給在外地的老人們看,我必須要保證自己天天見到女兒。當時我也沒有條件雇保姆,白天上班的時候,把孩子送給附近的一個老太太幫我看,下了班以後趕緊接回來。我女兒兩周歲就送幼兒園了,那時沒有日托班,每天中午都要接回家的,每天接送四趟。當時感覺非常非常艱難,真的累極了,但起碼我保證了孩子能天天跟我見面。孩子幸福不幸福,真的跟你是不是從小屎一把尿一把地把她帶大很有關係,決定了你和孩子間的感情,決定了孩子的幸福感。

網易親子:對。

尹建莉:跟父母感情不融洽,哪怕你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也很難對一個你不愛的孩子有多少用心是不是。

再一個就是,我凡事不跟孩子戧著來。比如孩子小時候都是要哭的。很多人一看孩子哭就哄騙孩子,或者不停的抖著哄著拍著,不讓孩子哭,他不去找原因,似乎是孩子撒嬌了,只要哄哄就能哄好。我覺得不是這樣,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的哭的,所以,我女兒她只要一哭,我就一定會努力的去尋找原因,找到了原因,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孩子肯定就不哭了。我那個小孩從小就愛笑,誰見了都說哎呀,你這個小孩怎麼整天就是樂?我覺得這個也能代表她心理挺愉快的是吧?再往後她長大了,肯定會有層出不窮的問題,遇到了什麼問題,就像對她的哭聲一樣,你看遇到的是啥問題,你用正確的方法幫她處理了,也就沒事兒了。

我絕不會因為孩子哭而亂鬨她或生氣。當然,我也會會嬌慣她的脾氣,如果我確信她的哭只是想讓我答應她的無理要求,那我就一笑了之,不理她,不接她的招兒,也不責罵孩子。

當然在這中間我有時候也會有一些錯誤,太主觀,批評她或者有時候跟她辯論,孩子偶爾也會不高興,遇到這種情況,事後我會趕快反思自己,我就覺得但凡跟孩子發生衝突,不是你誤解了孩子,就是你的方法不得當,因為成年人是一個強勢者,你是一個教育的主體,你別指望孩子能處處合你的心思,不要因為孩子好你才能對孩子好,才能愛他,你的責任就是要好好教育他,所以說遇到了跟孩子發生衝突的事情,我永遠不會責怪孩子,最多就是幫她指出一些問題,接下來我會趕快反思自己。哪怕真的是孩子錯了,我對了,只要我們發生衝突,那我就立刻反省,儘管我說的話,道理是對的,但是可能我的方式錯了,那麼我要用一種好的,讓孩子能愉快接受的方式去跟她講這件事情,而不是強迫她。一個孩子幸福不幸福,她的心理健康不健康,就是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造成的,並不是你的一個大的教育理念或者什麼大的行為造成的。

網易親子:我覺得您真是性格挺好的。

尹建莉:也不見得,我其實也有很多缺點,只是我在孩子面前更注意。

網易親子:但你能做到不跟孩子發脾氣。

尹建莉:你要知道自己是一個成年人,孩子一有什麼事你就跟她發脾氣,其實就把自己降到了跟孩子一樣的高度了。人家說「看一個人底蘊就看他的對手是誰」,家長如果不斷地跟孩子鬧彆扭,那你的心理水平其實就停留在幼年階段。當然,人的天性中有各種各樣的不足,沒有誰天生會做父母,如果說我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確實比一般人做得好一點,這也是得益於我多年學習的結果,如果我不注意自己的這種反思和學習,那即使當了家長也不可能做一個太好的家長。

學業的進步與快樂是絕對沒有衝突的

網易親子:她學業的進步和快樂有沒有衝突?

尹建莉:沒有。那些學業非常出色的孩子,他們的心理往往是非常健康的,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真的是很快樂的,偶爾也有個別的,比如清華、北大的哪個高材生跳樓自殺的,不快樂,但那絕對是個例。而一個不快樂的孩子學業上也很難太出色。

網易親子:有人認為學習和快樂是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

尹建莉:這是錯誤的說法,這是曲解了人的天性。有這種說法是因為我們由於不當的管理,製造了兒童對學習的逆反情緒,我們又要強迫他接受學習,所以似乎學習跟快樂就對立起來了,這是不了解人的天性,其實人的天性是喜歡學習的,求知是人的一種本能,就跟吃好吃的是人的一種本能一樣。如果你在孩子整個的求學過程當中,你的管理方法是得當的,每一種引導都是符合兒童心理,符合教育學規則的,孩子就不會有那種苦的感覺。就像我書裡面有一篇文章就說《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你不強化苦,孩子就不會覺得學習是苦的。

我們的錯誤就是老是跟孩子說要刻苦學習,這就是一個天大的矛盾,一方面你要讓孩子喜愛學習,另一方面又讓他刻苦,這說明學習就是一件苦事是不是?一個東西怎麼可能又那麼苦,又讓人喜歡呢?這絕不可能,有誰會喜歡一個藥片呢?沒有的。

網易親子:有的時候,比如家長其實和孩子一樣,也是面臨著學習的壓力,比如要考試了,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辦呢?

尹建莉:孩子從小學到中學整個的求學過程12年,這是最關鍵的12年,在這12年當中,你就重視好一場考試就行了,就是高考這一場。我女兒上小學乃至初中,她考多少分我都可以接受,我永遠不會因為她的考試成績好就沾沾自喜,不好我就生氣、焦慮,絕對沒有,我永遠讓她覺得分數只不過就是一個分數,沒什麼大不了的。我把重點放在培育她對學習的熱愛方面,培養起熱愛,她才會有堅韌不拔的毅力,最後才能獲得一個好成績。如果家長在孩子很小時就老是在成績上斤斤計較,弄得孩子既不愉快,也不可能獲得好成績。

想方設法地保證了我孩子的整個學習過程是快樂的,沒有壓力的,她在學習活動中體會到的是愉悅,最後在高考中獲得一個好成績是是非常簡單,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我女兒上了高中後學習很用功,每天睡眠不足肯定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但因為高中生已經有了很強的理性了,她的理性足夠促使她拿出刻苦的精神了。那些到了高中還不想用功的孩子,就是因為家長從小第一把他的學習興趣破壞了,第二你沒有培植出他的理性。

網易親子: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尹建莉:對,為什麼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你樹一個人,別老看眼前的這點,我覺得好多家長就是太短見,從上一年級甚至幼兒園開始,眼睛就盯著孩子那一點考試成績,成績絕對是越要越少的,你的眼光有多長,就決定了你的孩子能走多遠,能發展多高。

擇校不如擇師,小漁村的老師同樣懂得教育的藝術

網易親子:現在很多家長也是為了孩子上一個好的中學,好的高中。

尹建莉:認為上一個好的小學——甚至現在已經發展到上好幼兒園了——以後就能保證你上好高中,好大學,這種邏輯推斷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絕對不是全面的,家長沒有看到,在你這種瘋狂的擇校背後付出的代價是什麼。

我是沒有刻意為我女兒擇過校的,她上幼兒園和小學的時候,我們當時正在煙台,幼兒園和小學選的都是當地很普通的。煙台開發區的前身是煙台郊區的一個小漁村,開發區建區以後,村辦幼兒園和村辦小學都改成開發區實驗幼兒園和開發區一小,開發區實驗幼兒園和開發區一小正好離我家近,所以我就把孩子送到這兒。幼兒園和小學的老師,她們學歷普遍不高,有的人根本就沒任何學歷,都不太會寫字,但是他們對孩子特別的和藹,從不無端的責罵孩子,我覺得這一點就特別好。

講一件事。我女兒每天到幼兒園吃早飯,有一天好不想喝豆漿,就故意拿一個手指頭把那碗豆漿弄灑了,老師第一次沒看見,以為她是不小心灑了,就給她擦擦桌子,又給她盛了一碗,也不批評,他們的老師就這一點特別好,從不責罵孩子,只是說「小心點,不能再把第二碗灑了」。老師一扭頭,發現我女兒故意用手指頭把碗撥拉翻了,第二碗又灑了。老師才知道她是故意弄灑的。一般很多幼兒園的老師遇到這種情況就會罰站,大聲的責罵這個孩子,但那個幼兒園的老師看見了,卻沒有直接罵我女兒,老師只是對所有小朋友說「以後要培養小朋友不灑豆漿的好習慣,誰灑了豆漿,罰一天不喝豆漿」。然後對我女兒說「你今天灑了豆漿,罰你今天不能喝豆漿,明天早上也不能喝。」結果第二天別的小朋友都喝豆漿,我女兒眼紅死了,眼巴巴的瞅著別人喝豆漿,她喝不上,從第三天她再也不灑豆漿了。

網易親子:這個老師真的很好。

尹建莉:是,老師特別好,跟我聊這個事,然後我就特別佩服她,老師文化程度不高,可是你看她這個處理方式是多麼的藝術,像個教育家一樣。

還有就是我女兒上的小學,前身也是村辦小學,但是我覺得他們特別好的一點就是作業非常少,每天就留一點點作業,也沒有那麼多的競賽、活動,孩子們上完了學,就是自由地玩耍,下午四點多就放學。我女兒後來到北京讀初中和高中,兩所學校都還不錯,但她說,她感覺最好的學校就是煙台開發區一小。

家長給孩子擇校,不要盲目的看學校大門口的牌子,因為很多名校其實是政策傾斜的一個結果。我覺得擇校不如擇師,你要看這個學校老師的教育素養如何。很多家長就說,我也不知道這個學校教育素養怎麼樣,你可以不知道,但是你至少不要盲目的為了擇一個牌子花那麼多代價。

比如,一所很學校,被某一所名校收購,招牌換了,即使校舍還是以前的校舍,教師還是那幫教師,僅僅就因為大門口那個招牌一換,立刻身價倍增,人們立刻趨之若鶩,瘋狂的來擇校,這是毫無意義的。雖然有些觀念不便於馬上操作,但是你起碼在心裡有這樣一個觀念,你知道擇校不如擇師的話,那你至少在擇校上不會那麼瘋狂了吧。

我就堅信,父母親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我相信父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占絕大部分的,我想我只要把這個絕大部分做好了,我的孩子一定會很優秀的。

你的童年會決定你的一生嗎

精神分析的理論認為,人類的精神活動都在避開痛苦,而在記憶的倉庫里,有多少心靈感悟沉澱在那裡,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認為,壓力之中的我們常常會因為自身防禦功能而向早年退化,深層潛意識裡希望自己能回到童年,像孩子一樣生活。童年期間的幸福程度、被關愛程度常常影?

生活在框框中物質匱乏的童年——幸福度40%

在你的夢裡經常會有緊張和焦慮的感覺嗎?你的父母認為孩子能夠獨立是未來生活的重要基,所以你是在各種規章制度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對你的物質要求總是給予一半甚至是少於一半的滿足。他們更多的是希望鍛煉你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培養你的同情心。童年裡,陪伴你的玩具少而精,至今你還留著一些令你懷舊的童年物品吧。如果用「慈威」這個詞來形容你對父母的印,可能最恰當不過了。也許是因為工作過於繁忙,有多少交流是在和顏悅色下進行的呢?於是從童年開始你就學會了剋制自己,不隨便表達情感,過於嚴肅而認真地對待每一個問題,也許那背後隱藏的是你複雜的情感——包括尷尬、自我憎惡,曾經的自豪和被壓抑的野心。你夠優,也夠執著和完美,可是這種過於按部就班嚴謹的童年,帶給你的是成年之後的過度謹慎和小心翼翼,任何一種出軌的行為和思維絕對不會在你的生活中出現,即使是偶爾的放縱也會讓自己

自責不已!你實在太希望父母和周圍人對你滿意了。

建議:不要再帶著童年的框框「行走江湖」了,它已經讓你身心疲憊。少一些,將自己的情緒隱藏於心裡或不肯承認內心的情緒;多一些,無傷大雅的「出格」行為,自然的你,不在意別人的你同樣魅力十足!

快樂天使的為所欲為——幸福度90% 你的童年是絕對快樂的!自由而率真的天性一直保留到現在,父母給予你的空間是極為寬鬆,你完全可以按照個人的想法生活。所以你喜歡令人愉快的事情,喜歡空想,興趣和愛好十分廣泛,好奇心強。尋求娛樂、飲食上的滿足,有強烈佔有慾,只要是你需要的,父母都會盡量滿足,你像一個快樂的天使「為所欲為」。善意的惡作劇、頑皮的扮相、出格的打扮,做我所做無怨無悔!兒童時候從不在意自我語言表達方式,是否至今仍習慣使用感嘆句,「哇!」「嗨!」……你對自己的滿意度是相當高的。相信肯定自我,認為自己的理智使你足以冷靜地在複雜的人際交往中穿梭,所以蹩腳地耍性子、裝模作樣吸引他人的注意力絕不是你的性格。但是,你的內心極度敏感,過高的自尊,難以容納他人對你提出的忠告和建議,尤其是來自那些與你一樣充滿自信的人或比你年幼的人,即使私下裡你認為是對的,也絕不承認可以接受對方的想法。接受旁邊人的指導、建議、觀點,對於你來說就是對自己的否定,對自尊的傷害。所以期待你改變某一種觀念真的很難呀!你不缺乏認同感、安全感,只是少了些留給自己和他人相融的心理空間,那麼你帶給合作過的人的印象往往是乖僻、彆扭又有點拽。

建議:漫長的歲月中還有很多機會需要你的合作,請儘快結束只為自己而執著的心理狀態,把時間放長,把空間放寬,讓周圍更多的理念和創意融進你的心靈。時間流逝後,你更有機會和資本充分展開、仔細打量從容的人生。

你的童年充分享受了父母的呵護,他們給你的愛也可以說是一種過度的保護。任何事情父母都不離手,怕你冒險出意外,從不讓你去嘗試、突破。至今他們還擔心你一個人是否能獨立生。在外人的眼裡你善解人意,從不故意找茬、裝模作樣地表現自己,對他人的建議和勸告耐心傾聽接納,很少表達反對意見,順從而體貼周圍的人。雖然看起來簡單而質樸的外在性格使你擁有不少朋友,但是你刻意製造的交往距離,往往使雙方很難走進彼此的心靈世界,自己卻經常嘆息一聲:知音難覓。其實,真實的自我只有在回到了安全的家庭氛圍中才會從面具後面走出來。面對親密的家人,鬧性子、毫無顧忌地發脾氣,故意做和父母期待相反的事情……低忍、高焦慮的你經常讓親人感到很彆扭,卻又無可奈何。這是因為你的潛意識在地過度保護你的父母逆反、抗議!童年成長被代替的你,一直渴望有所突破,所以在家裡你不願意做不受人信賴的、一直沒有信心的人,你要去證明自己,戰勝、超越所有的人。有停地轉換角色,徘徊於外面表現得溫柔質樸、回到家中蹩腳地發泄自己情緒之間,擁有如此厚重的雙重面具,有沒有感到身心疲憊呢?

建議:童年的成長經歷可能一直讓你尋求超越自我的途徑,成人之後會感到有一些缺點和內心情緒需要掩飾。但是只有保持一定程度的真實性會讓自己身心平衡地與外界接觸,才能解決內心的衝突需要尋找到真正的癥結所在。當你學會在家庭中享受溫暖時,才可以表達自己的一切坦誠和信任。

傲慢寡言面具背後的質樸——幸福度20% 你的童年是在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情況下度過的,曾經有多少次渴望傾訴、尋求愛撫都因不能與父母溝通而半途而廢,你的情感自始至終都不能有人讀得懂。如果不是你的家長對你過於嚴厲苛刻,就是你根本過早離開父母的懷抱獨立,或者是在其他長輩的呵護下成長起來的。童年中你就學會了看著長輩的眼色行事,時而渴望張揚個性,時而卻困難以擺脫自卑情緒而沉默寡言。矛盾和衝突是你內心最重要的辭彙,掩飾、修飾、裝飾是用來整合你的一切言行,這樣看來你才能讓你那嚴厲的父母感到滿意,引起他們的注意。來自內心深處對自己的不確定感、不自信,使你經常不願自己的言行影響到他人對你的看法。所以,與其故意裝模作樣地引起他人的注意、給人造成某些不必要的麻煩,你更願意習慣性地順從長輩、上司,希望自已所做的一切能讓周圍人滿意,並被他們所接納;然而在表面上,你有傲慢自負的言行來證明自己的與眾不同,私下裡卻為了博得他人的好感,處處替他人著想,並經常為一些後悔的念頭所束縛。也許你認為這樣,會讓所有的一切順利而和諧,可是當缺少用慎重的目光審視外來信息時,小心陷入被人利用的陷阱中啊!

建議:給自己一次機會,信任自己的決策和選擇;給自己一點信心,從矛盾心結中走出來;再給心靈一些力量,人際交往中不一定使每個人都滿意,只要你充滿誠意就可以了! 尹建莉:育兒觀念的革命者

2010年8月18日,《華爾街日報》發表對《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的評論:今天,我們將目光投向中國,去探尋那裡的一本育兒暢銷書,書中提出了「傾聽孩子的心聲」這則建議。這聽起來不像是什麼革命性的育兒建議,但它正革命般地在許多中國家長中引發共鳴。從父母、教師到爺爺奶奶,都是它的讀者。作者尹建莉在書中建議要發展孩子的潛能,而不要強迫他們接受大人的觀點,這與中國傳統的教育子女方式(家長們對孩子用心了,但用得不是地方,主要以管教為主,處處充滿痕迹深重的干涉,孩子所體會的多是強制,而不是教育)以及關注點(高成績,好學校)大大不同。它似乎填補了中國教育的一個空白。

2011年1月,《華爾街日報》再次以「中國父母教子觀念發生轉變,好父母勝過好老師」為題,報道中國父母教子觀念發生轉變,並首先提及《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對此的影響力。

讀尹建莉的書,一直在字裡行間尋找好媽媽的答案。反反覆復,手不釋卷,越發感受到,好媽媽除了要操心孩子的吃喝冷暖,還要具備培養和保護孩子認知興趣的修養;要具備摒棄評價、命令式的態度;要具備為孩子建構智力背景的能力,更要善於創造教育無痕的情境……如何才能完成如此修鍊呢?

手持「魔杖」的媽媽

捷徑就是誘惑孩子閱讀。

「尹老師,你怎麼說要"誘惑』孩子閱讀?」

「人最難抗拒的就是"誘惑』,最討厭的就是"強迫』,大人和孩子都一樣。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麼,就去誘惑他,想要他拒絕什麼,就去強迫他。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如果你想讓孩子喜歡課外閱讀,就千萬不要直接要求他"讀書去』,也不要總拿他愛不愛讀書這事當話題來聊,更不要用閱讀的事來教訓他。」

「那麼,你是怎麼誘惑自己女兒的?」

「女兒8歲的時候,我感覺她具備了一定的識字量,想讓她讀長篇小說,女兒聽到這個建議的第一反應是不可思議。我理解她的為難,就沒再說什麼。我去買了金庸的《倚天屠龍記》,幹完活就自己看。我每天讀完一段就順口讚歎一句這本書很好看,然後有意無意地給女兒講一些情節,講到引人入勝的時候,就說自己剛讀到這裡,後面還不知道呢,等讀完了再給你講。這樣幾次,搔得女兒心裡痒痒,看她著急,我就順水推舟說要麼你自己看去吧,媽媽沒時間一下子看那麼多。」

尹建莉得意地邊說邊笑。雙手,時而打環狀,時而攤開狀。氣氛輕鬆。

「嗯,是不著痕迹。女兒就這樣上套兒了?」

「她還是有顧慮,覺得自己讀不了小說。我就說,你試試,有不認識的字沒關係,把大概意思看懂就行,哪些字影響理解,就問媽媽。她聽我這樣說,就試著讀起來。」

「誘惑成功,可以放手嗎?」

「等她讀得超過我讀的部分,我就經常假裝沒時間看,又表現出急於知道某個人後來怎麼樣了,讓她把看到的情節講給我聽,並和她一起聊這裡面有趣的人和事。這讓女兒越讀越有興趣了。」

我們就著閱讀的話題聊到了蘇霍姆林斯基,談到了洛克,說到了陶行知,以及弗洛姆,盧梭……閱讀的意義不僅在於讓孩子具有良好的語言文字能力,還在於它能豐富孩子的心靈世界,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

「許多教師和家長都在批評孩子的作文不深刻,可文章中的深刻是一個人思想認識水平的刻度,如果孩子從未或很少從書籍中分享到前人的社會生活經驗、他人的思想成果,以他小小的年紀,有什麼辦法能深刻呢?想讓一個孩子更聰明,就讓他大量閱讀吧!書籍就是一根魔杖,會給孩子一種學習的魔力,能讓他的智慧晉級。」

愛讀書的孩子,就是被魔杖點中的孩子。尹建莉,手持魔杖的媽媽,點化了女兒,快樂了自己。

「坐井觀天」的「野蠻」老師

1996年,當了12年語文教師的尹建莉離開了學校,應聘到一家美國獨資企業當編輯,雖然新工作似乎離教育很遠,但她在這裡深受其益。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尹建莉離開學校,置身於一個文明的環境,她才發現學校是封閉、獨立於社會之外的,才發現老師們的生活幾乎是與世隔絕的,才發現自己曾經做的事不文明,甚至野蠻。

「為什麼這樣講?」

「學校里,老師們經常會體罰學生,口不擇言地批評學生。」

「你應該反對這樣做吧。」

「我也犯過錯誤。我剛工作時的那所學校,老師打學生是比較平常的事情。所以,我很自然地也模仿別的老師,雖然沒有野蠻地打罵學生,但是生氣時會用書打一下學生的肩膀;特別生氣時會罰學生站到教室外面去。我當時沒認識到自己這種行為也是野蠻的,還認為自己做得很好,以為自己挺文明,挺尊重學生呢。」

由此,我深刻認識到教師在職學習的重要性,認定好老師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修鍊的。

「又怎麼認識到自己其實不文明,甚至野蠻呢?」

「外企的文明氛圍,一下子會喚醒你對文明、對尊重的認識。用書拍打學生肩膀,與直接對學生拳腳相加,僅僅是程度深淺的不同而已,本質上都是不尊重的,都是野蠻的。在外企,每個人都會受到平等的尊重。總裁遇到清潔工也會微笑、點頭致意。」

善於反思的人與自以為是的人,差別在於,前者可以通過反思透視自己,並努力修正。後者則永遠認為「我」很正確。深入挖掘,前者,很容易更新自己的觀念,而後者,總是固守舊有的理念不放。尹建莉到了外企不久就認識到:教師個人成長的空間非常小,時間被佔用得滿滿的。大多數人每天都沉在繁多的具體事物中,像個陀螺,被動地、不停地轉轉轉。社會生活拓展不到學校、教室,更延伸不到師生的內心。

「老師們每天確實很忙,我認識的許多老師,回家還要做課件,準備第二天的課程。」

「教師們現在太忙碌了,勢必造成內心的慵懶。到頭來,不過是一部講課的機器,而不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教育工作者。管理學上有條規則,即一個人的成長必須需要適當的閑暇,沒有充足的自主時間,其實就沒有成長。」

「這樣說來,離開學校的這幾年,對教師這個職業的理解,尹老師有了更開闊的視野?」

「我從自身的經歷來感覺,其實適當地遠離學校,才能對教育看得更清楚。現在很多學校在招聘教師時,首先要看應聘者有幾年教齡,有些學校的招聘條件,居然是一直在學校工作的,如果中間離開學校幾年,似乎就成了污點。這種畫地為牢、坐井觀天的觀念,限制了很多優秀人才流向教育行業,束縛了學校的發展。整個社會都在強調複合型人才,教師這個行業更需要複合型人才。我相信一個人豐富的經歷絕不會有損於他當一個好老師的。」

遠離學校,走近教育

尹建莉和教育有著不解之緣,當初報考大學時,她全部的志願都填寫了師範教育。儘管她離開學校後在企業里幹得也得心應手,頗得各方好評,幾年之後,她獲得教育碩士學位後,還是懷抱教育理想,「重操舊業」,再度回到學校。

「再次回到學校,一切如初嗎?」

尹建莉沒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說:「學校領導和同事都對我蠻好的。」對她的所答非所問,我心頭疑惑不已。

聽她接著說:「我們的語文教學從不敢跳出語文書的框框,教師和學生都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對課文和句子進行"肢解』。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之類老掉牙的教學方法儘管一再遇到聲討,到現在仍然是中小學教學方法的主流。每本薄薄的語文書都要無端佔用孩子們整整一學期的時間,這實在是巨大的浪費。」

「這種狀態為什麼總也得不到有效改變呢?」按捺住內心的疑團,跟著她的思路走。

「最大的原因在於,我們不重視學生的閱讀,本該最有趣的一門課做成最枯燥無味的課。不止一次地聽到孩子們說,他討厭上語文課,更討厭寫作文。」

「語文課上經常有很多現代文背誦要求。現代文是口語化的東西,它在文字上是開放的,不像古典文學那樣詞句嚴謹。考查時要求一個字、一個標點都不能錯。背誦的目的只是為了正確,而不是為了體悟,不是為了把經典刻進記憶和思想中,只是為了考卷上不丟分。手段與目的在這裡完全被搞亂了。」

……

「很多的無奈,表面看來是具體的人和事造成的,其實是每個人身上更多的無奈構成了一個無奈的大背景。我可以影響一小部分人,改不了大背景,只能離開。」

尹建莉再次不舍而去。其目的恰恰是要離真正的教育近些,近些,再近些。至此,恍然大悟,為什麼她剛剛所答非問,原來她是怕我誤會,她是因為教育本身離開的,而非人際關係。

「再次離開學校,難道是因為力不從心?」

「對。我當時負責學校的一部分行政管理工作和教學改革工作,雖然校長很支持我的工作,我也很想大刀闊斧地做一番變革,但沒有多久,我就發現自己脆弱而無力。這當然有我自己能力的問題,也有環境的問題。我不能很好地影響到學校,而環境卻在異化著我。這種感覺越往後越強烈。我開始思考,自己到底能做些什麼。我是經過痛苦的思考離開學校的。很高興我現在通過寫書影響到更多的人,我這本書其實首先是得到了老師們的認可,主力推薦者正是全國各地學校的老師們。我現在和很多老師都交了朋友,我沒有因為離開學校而離開教育,反而感覺離教育更近了。」

正視自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善於選擇,勇於放棄,這就是尹建莉。

父母「醫生」

尹建莉現在的生活,除了讀書、寫作和演講,還有一部分就是進行教育諮詢。在這個過程中,她越來越發現,很多父母親不當的教子方法,其實不是由於他們缺少教育知識,而是由於虛榮和浮躁。

「其實,孩子的問題,往往是父母的問題。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遠離虛榮和浮躁,實事求是。虛榮、浮躁,以及在這之下的偏執和嫉妒等,看似小問題,在不經意間流露,卻有相當的破壞力。最糟糕的是,家長對自己犯下的錯,渾然不覺,不知道自己對孩子做了什麼。」

「不久前,有個家長給我打電話,說她女兒現在有些心理問題,希望我給做一下心理輔導。」

這個女孩子已經25歲了,父親是一位中學高級教師,在一所很有名的中學教書。並且總是帶高中畢業班,他教的畢業生大部分都上了清華北大等名校,他個人在行業里也小有名氣。媽媽也是中學教師。

按女孩子當時在學校的排名,有可能考上清華,但沒把握。填報志願時,父親說你要是不考上清華,我以後教書就沒說服力了,力主女兒報清華。媽媽也勸孩子說,你要是考上清華,我在學校管學生都有了底氣。

為了讓孩子沒有其他的想法,他們建議孩子只報了一個志願,沒報第二志願。結果女孩子差8分沒考上,只好去復讀,一年後再次填報志願時,女孩子有些膽怯,第一志願不敢報清華,想報另一所較有名氣的大學。但父母認為那所學校以去年的分數就可以上,既然都補了一年了,就應該爭口氣考上清華。於是又慫恿孩子報了清華。這次幸好在清華後填了第二志願,結果還是差幾分,沒被清華錄取,上了第二志願的大學。第二志願的大學其實也不錯,但這一家人卻總認為不上清華就委屈萬分,做父母的總是因為孩子補習了一年才考上個普通大學而覺得沒面子,唉聲嘆氣,言語間有很多不滿,弄得孩子讀了四年大學一直很鬱悶,中間甚至休了半年學。

女孩子的父親也快要崩潰了。他一直爭強好勝,在任何事上都不服輸,孩子這幾年來的不順對他的打擊非常大,他覺得作為家長他太失敗了,太沒面子了。

一口氣講完故事,尹建莉若有所失,沉在其中緩不過神來。

「給這個家長什麼幫助了?」

「我告訴對方,我做不了這個心理輔導,不是不想幫,是真的沒有那個能力。是父母的虛榮心坑了孩子!如果時光能倒轉,我願意幫忙。教育孩子,一切都應儘可能從實事求是的角度出發,越是實事求是,你女兒的人生就越順利,她的生活才可能更幸福,才會讓你們更驕傲。」

現在想來找尹建莉諮詢的人很多,大部分她都拒絕了。她一直強調的是家長要加強自我學習,而不是找諮詢師要辦法。

「我自己其實不喜歡諮詢者這個角色。來諮詢的,往往是孩子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可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幾乎每個問題都是長期積澱的後果。面對一些心理創傷極重的孩子,而他的家長又不想改變的話,你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孩子沉淪,束手無策。」

凡找尹建莉諮詢的人,她必定首先會給對方一封電子郵件,開宗明義地說明諮詢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只是個輔助手段。

「電子郵件里會告訴家長什麼?」

「我會開出一個書單,要求家長自己首先讀這些書,再決定是否來諮詢。事實上,如果家長真讀了這些書,多半就不需要來找我諮詢了,他自己會找到教育中的失誤,自我修正。」

每天,尹建莉用心經營自己的博客,這裡是她和家長溝通、交流的一扇窗。信箱中儘管每天的來信都數量龐大,但每封信全部是她自己處理,絕不找人代勞。

「家長們給我寫信不容易,我不能敷衍他們。雖然做不到每封回復,但需要回復的我一定親自回復,對於不回復的,我也會在"自動回復』中加以說明,並提出相應的指導意見。」

尹建莉同家長的交流,絕不停留在簡單的問答上,而是想盡各種辦法促進家長自身的學習和提高。

手記:

嫵媚女人尹建莉

好幾次,想起尹建莉,腦海里還原的,是隨意偎在她胸前的格子圍巾:米白色的底子,紅橙黑白……多種色彩的線條,少有規則的交錯組合,粗細相間。襯著一襲深色調衣裝,淺笑而富於表現力的眼神,淑雅又時尚,家居感、知性感相得益彰,生活氣息濃得化不開。親切,親切得就像辦公桌上的茶杯。然而,心間一股如煙似霧的感覺,說不穿,看不透。言談是魔法師,不急不緩,環環相扣,倏地,瞬間呈現清晰。

尹建莉是三毛的「粉絲」。「三毛對我具有文化啟蒙作用,從她之後,我知道,自己原來可以浪漫,可以大笑大哭,也可以勇敢地表達、瀟洒地面對。我不僅模仿她寫作,表達真實的自我,甚至也模仿她的穿著打扮——長長的頭髮分中縫,用手指頭粗的線繩扎兩把大刷子,擺盪在胸前;背一個破牛仔褲改的背包,故意不騎車;每周步行去市裡的圖書館看書,而在圖書館閱覽室里看書的永遠不會超過四個人。我以這樣的方式表達我和周圍生活的區別,我的特立獨行。」

……

那說不穿,看不透的感覺正是這種個性魅力的散發。文化啟蒙,何嘗不是性格、人格、氣質的始發點?年輕、堅強而又孤獨的三毛對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人的吸引力,任何想像都不過分,她靠她的文字而存在,而她的文字則是天性的自然流露。她沒有絕色的美貌,卻有著天生的神韻。遠去的她,已化為尹建莉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三毛樣的氣質、思想及表達方式。

尹建莉建議孩子不要盲目服從老師的權威,有時甚至公開質疑老師的決定;她鼓勵女兒不要被狹隘的思維方式所束縛。當幼兒園老師告訴女兒,不應該把河流塗成粉紅色時,她和孩子一起做實驗,用事實告訴孩子,河流可以是粉紅色的。

特立獨行、思維開闊的尹建莉,別有一番嫵媚,更何況書卷氣質是她無形的外衣尹建莉:不要捉弄孩子

作者:尹建莉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圓圓上幼兒園時,有一階段我工作特別忙,就由她爸爸接送。她爸爸單位離幼兒園很近,幼兒園放學早,爸爸接上她還不到下班時間,就把她帶回單位再待一個小時才回家。他辦公室幾個人當時都三十歲左右,大家處得很好,也很隨意,經常互相開玩笑。有兩個同事很喜歡和圓圓說話,但他們不是正常地和孩子說話,總是把她當個小動物一樣捉弄。比如裝出很兇惡的樣子,強行要來抱孩子,

孩子嚇得直躲,他們則樂得哈哈笑起來;或者煞有介事地要圓圓喊他們「爺爺」,孩子不懂事,就叫了爺爺,逗得辦公室的人都笑起來。我可以想像是,當時圓圓一定從大家的表情中感覺到了什麼地方錯了,但又不

知哪裡錯了,她一定很惶惑,很不安。再後來他們又讓圓圓叫爺爺,圓圓不叫,他們就假裝生氣,說你這個孩子不懂禮貌,弄得圓圓不知所措。她爸爸也不喜歡別人那樣逗圓圓玩,但也許是覺得這只是開玩笑,也許是因為對同事不好意思,就沒去強行制止他們。我開始並不知道這件事,孩子那麼小也沒有能力把她的不快告訴我。結果過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圓圓和外人打交道時流露出不自信,說話時不像以前那麼大方了,經常是想說又拿不準,眼神一片猶疑躲閃,尤其是和陌生

人打交道時。這讓我有點著急,但一下子也找不到癥結,就反省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在生活中更留心讓她多和別人打交道,培養她的自信。有一天,圓圓和她爸爸從單位回來,我看出圓圓有哭過的痕迹,問怎麼了,圓圓說:張叔叔說爸爸不要我了。說著又想哭。她爸爸解釋說,他下班前到院長那裡開個會,會議比原來時間稍長些,到下班了還沒結束。那個

張姓同事就對圓圓說:「你爸爸和媽媽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給我,我家有個兒子,正好沒有小女孩,走吧,跟我回家吧。」說著就做出要拉圓圓走的樣子。圓圓被嚇壞了,大哭起來。這時,我才知道他們經常捉弄孩子。我當時很生氣,責怪先生不懂得保護孩子,氣頭上說要剝奪他接送孩子的權利。先生雖然對同事的做法也有些不滿,但他不認為會給圓圓帶來什麼影響,覺得我把這件事看得太重了。我後來多次和他談到這事,和他分析孩

子的心理。他從事實中也看到了影響,圓圓有兩次從睡夢中哭醒來,問她做了什麼夢,都是說夢到爸爸從幼兒園接上她就不要她了,獨自走了。大人的一個無聊的玩笑,給孩子帶來多麼深刻的恐懼啊。她爸爸終於意識到這事對圓圓的影響,也非常懊悔。後來我盡量去接孩子,真的「剝奪」了先生接孩子的權利,主要是我不想讓圓圓再見到她爸爸單位那兩個人,不想喚起她的不快。她爸爸也真正注意這個問題了,

偶爾因為我實在忙顧不上接孩子,他把孩子接回單位,也絕不允許同事再捉弄孩子。我和先生達成一個共識,就是寧得罪同事,絕不「得罪」孩子。當然,單位同事捉弄孩子並沒有惡意,看家長不願意,以後就

不那樣做了,所以也不存在「得罪」的問題。「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經常是成長把自己降低到兒童的情趣中,以兒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兒童快樂的事件,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

甚至幽默和智慧。我看到一位媽媽洗完一塊床單晾起後,順便和她兩歲的小兒子玩一種叫「眊兒」的遊戲。她和孩子分別站在床單兩邊,互相看不見,然後喊一聲「眊兒」,兩人就同時從床單左邊或右邊探頭去看對方。孩子的目的

是每次探頭能和媽媽碰面,而媽媽的目的是每次探頭都不讓孩子看到。這樣,媽媽有可能這一次剛剛從左邊探了一次頭,接下來的「眊兒」還是從左邊探頭;以孩子的判斷,媽媽剛從左邊出來,這下該到右邊

了,就跑到右邊,結果撲個空。這樣可能來回撲幾次空,到終於和媽媽碰上面了,孩子就會樂得大笑起來。尤其是媽媽使了小計策,剛從左邊出來,又從左邊出來,而孩子已學會判斷,通過猜測,兩次從同一

邊出來,連著臉對臉地和媽媽「眊兒」上了,孩子為自己的成就感興奮不已。捉弄孩子,則是成長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例如大人手裡拿著一個準備給孩子的東西,卻不痛快地給他,而是提條件,讓孩子說一句甜言蜜語,如果孩子不說,就做出要把東西拿走不給的樣子,直到孩子說了,這才滿意地把東西遞給孩子。還有的大人以嚇

唬孩子取樂,看到小男孩,就做出要把刀子割男孩的小雞雞之類的動作。或者看到一個小女孩極喜歡的布娃娃,就把布娃娃藏起來,說丟了或者被別人拿走了,急得小女孩大哭,大人才拿出來。成人覺得這很好玩,以為不過是逗孩子著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沒事了;其實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傷害。它對孩子來說毫無趣味,只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

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到這類事情,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這不是小事,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裡是小事,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大事。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堅決反對捉弄孩子,他認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例如大人經常用欺騙孩子的方法,弄得孩子著急,博得成人哈哈一笑,孩子就會慢慢

養成不信任他人和說謊的毛病。現在的都市生活中,上面那些捉弄孩子的具體做法可能不大用了,但人們捉弄孩子的思維方式還很普遍,孩子在很多場合下仍然是被捉弄的對象。這些捉弄行為表面上看已不那麼粗俗,但它們與上面那些捉弄行為的

野蠻性是相似的,都包含了對孩子的不尊重,和對兒童心理的不體諒。2008年1月2日晚上我看到北京電視台有一個節目,邀請了來自河北的五胞胎,四女一男。這五名年齡只有四歲多的小傢伙健康可愛,齊齊站在演播室中間,一點也不怯場,都是滿臉興奮的樣子,他們一下就把我吸

引住了,饒有興味地坐下看節目。主持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中誰最愛告狀」。五個小孩子聽了這個問題一臉迷惑,開始都不確定地亂指,後來有的人看別人指誰他也指誰,最後就統一到一個孩子身上,那個被確定為最愛告狀的孩子一下顯得無

所適從,她肯定感覺到了自己不是個好角色,樣子有些委屈,甚至害怕。主持人第二個問題是「誰最愛打別人」。孩子們開始又是亂指,中間還有互相揭發,最後又統一到一個人身上,那個「最愛打人」的孩子一下子顯得很難為情。主持人第三個問題是「誰挨爸爸打最多」。孩子們仍是猶猶豫豫的亂指,到最後統一在一個孩子身上,被指到的孩子立即變得不知如何是好,臉上是說不出的尷尬。主持人和觀眾都被孩子們的樣子逗樂了,沒笑的只有這幾個孩子。他們的關係已被挑撥,大庭廣眾下被貼上某個標籤,他們都不像剛上場那樣輕鬆,變得緊張起來,有些不知所措了。接下來,主持人拿上來一個非常漂亮的書包,說只有這一個書包,問孩子們給誰。孩子們明明都被這個書包吸引,他們看這書包的眼神充滿了渴望,小小的心一定都很想得到這個書包。但是,他們剛才已有被貼上

壞標籤的經歷,他們都想表現得好,就開始互相推讓,都說給別人,沒有一個人敢說給自己。指來指去,最後決定給老大,老大拿到書包很高興,其他幾個孩子的失望是顯而易見的;老大也許在一瞬間感到不

妥,咬咬牙讓給了老五,這倒有些出人意料。正當主持人誇獎她時,小姑娘一下哭了,萬分失落和委屈。主持人故作驚訝地問她為什麼要哭,孩子哭得說不出話來。這時,那個愛說話的伶俐的老三打圓場說「她是覺得老五好,才哭了」。觀眾又一次被老三的「解釋」逗笑了。節目就這樣一直弄到孩子們哭也哭了,虛假的話也說了,個個心裡七上八下,主持人才拿上另外四個書包,孩子也終於破涕為笑。這個節目的目的是什麼,他們設計這些問題和環節的用意何在?實在搞不明白。我沒再往下看,離開電視干別的去了。否則我鬱悶得也想哭了。寫到這裡,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詩,這首詩寫得太好了,所有的成人在面對孩子時都應該牢記:人人都說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為小孩小,你比小孩還要小。特別提示:成人覺得捉弄孩子很好玩,以為不過是逗得孩子著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沒事了,其實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心裡上造成傷害。它對於孩子來說毫無趣味,只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操作孩子的自

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到這類事情,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這不是小事,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裡是小事,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大事。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

作家尹建莉:別讓孩子寫"讀後感"

從孩子幾個月或一兩歲起就可以拿本書給他讀,讓孩子從小對書本產生親近感。因為現代生活有太多東西會對孩子形成誘惑,如果不注意學齡前閱讀,把閱讀放到孩子上學識字後再進行,孩子多半由於前期是在電視機前長大而無法對閱讀產生興趣。有的家長認為閱讀對孩子來說是一項學習任務,會奪走童年的快樂,所以不需要從小培養閱讀習慣。其實,閱讀是人的天性,如果孩子的閱讀興趣從小被培養起來了,閱讀於孩子來說就是享受,他沉浸在閱讀中的樂趣絕不亞於他做遊戲的快樂,甚至更強。

很多人認為兒童是需要先識字再去閱讀,於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教孩子認字,或牆上掛識字挂圖讓孩子天天認。從邏輯上來說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從人的大腦認知規律來說並不科學。因為孤立的識字是很艱難的一件事,把文字放到閱讀中識記,讓字與字之間形成各種各樣的聯繫,則會讓識字這件事變得非常簡單。

課外閱讀不是做功課,不存在哪個年級該讀哪些書的問題。孩子在四五歲前的閱讀一般都是讀圖畫書,但6歲以後在閱讀水平和興趣上會表現出明顯差異。一本書適不適合孩子看,最主要的是看他願不願意看,只要孩子願意就可以。不要人為拔高,也不要人為阻礙。

兒童閱讀最重要的是興趣,家長提的要求越少越容易保持孩子的閱讀興趣。一些家長總希望孩子的閱讀是「有用」的,於是當孩子讀一本書時,要求孩子記住多少內容或背一些段落;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記得多,會要求孩子慢慢讀;甚至有的家長還要求孩子寫出讀後感等。這些行為都是在破壞孩子的閱讀興趣。

在保護孩子閱讀興趣方面還有幾個細節要注意一下:第一,不要讓孩子低低地讀出聲來。學校里經常要求孩子們低聲讀課文,那是讀課文,不屬於我們這裡說的課外閱讀範疇。課外閱讀不必讀出聲,出聲閱讀既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也不能增加速度,是一種不好的閱讀方式。第二,不要一遇到生字就要求孩子查字典。家長應鼓勵孩子有不認識的字沒關係,只要能看懂就行;如果有些生字影響了理解,或者在作品中是關鍵字,可以問家長,這樣讓孩子覺得很便捷,閱讀起來有輕鬆感。

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

尹建莉:留學生刺母事件凸顯轉型期人格教育缺失只因學費問題起爭執,24歲的旅日留學生汪某在上海浦東機場,眾目睽睽下將刀刺向了52歲的母親。這起「留學生刺母」案與前段時間「葯家鑫殺人案」一起,再次掀起對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反思:究竟為什麼會接連發生這樣的悲劇?究竟是誰,讓孩子們舉起了那把鋒利的刀?

  不可否認,無論「刺母案」還是「葯家鑫殺人案」,都是極端的個案。然而頻發的個案背後,亦有使人擔憂的中國青少年人格健康狀況。《中國新聞周刊》走訪的多位專家及機構均表示:社會轉型期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近十年來中國青少年的心理疾患呈加速發展的態勢,此案中汪某的留學生身份,更應引起社會對留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

  家庭教育是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基礎的一環。過去幾十年我們對它的輕視,正在結出惡果,這個惡果隱蔽在一個個具體而鮮活個體的人格中,漸漸聚合起來影響社會的整體。失敗的家庭教育沒有贏家。孩子與家長,都是受害者。具體到留學生刺母案,尤為如此。

  儘管在家屬的申請下,公安機關已啟動對汪某的精神病鑒定程序,但《中國新聞周刊》仍輾轉獲得汪某的生活片斷,復原他的成長經歷及家庭生活狀況,以探討造成這起人倫悲劇的深層原因。

  刺母事件背後的家庭拼圖

  慘烈的現場背後,隱藏著一個悲劇家庭:暴躁的父親,溫順的母親,外表光鮮而內心千瘡百孔的兒子

  文/楊迪 本刊記者/ 崔曉火 (發自上海)

  浦東國際機場2號航站樓的「會合點」閃著橘紅色的光,背景是兩個握手旅客的卡通圖畫。4月15日晚9點,一對香港來訪的情侶在「會客點」前擺出握手的姿勢歡愉地拍照。

  但在15天前,剛下飛機的汪軍軍,就在這塊牌子之下,把刀連續刺向他52歲的母親,原因很簡單:要錢不給。

  據目擊者稱,汪軍軍所持的,是一把從託運的輕背包中取出的水果刀。上海市公安局國際機場分局也證實了這一點。

  這塊百餘平方米的地方,距離國際出閘口約百米,是通往配樓的交通樞紐。灰白色塑膠地板,已經被清潔工打掃得沒有血跡。熙熙攘攘的旅客,走過四周玻璃透亮的過道,可以看到上海街道的車輛。

  目前,在家屬的提請下,公關機關已對汪軍軍啟動了精神病司法鑒定程序。

  然而公眾的疑惑卻沒有消失:一個剛剛二十齣頭的年輕人,究竟在什麼樣的心境下,能在這種明亮舒適的環境里,將尖刀刺向母親?

  幼年碎片

  這把兒子揮向母親的刀,也出現在南京路電視牆播放的新聞片里。汪軍軍的大伯汪建良,恰好在上班途中看到了。

  儘管新聞報道將人物面部模糊處理,但那熟悉的輪廓,仍讓汪建良覺得像他的侄兒。當發現行刺的兒子是「汪某」,而受傷的母親是「顧女士」時,他終於明白,家裡出事了。

  汪建良沒想到,家裡的事有一天會以這種形式為天下人所知。電視牆下,汪軍軍58歲的伯父站了很久。

  汪軍軍已過世的爺爺汪政祥,和年過古稀的奶奶楊春霞,育有子女四人。長女汪建蘭、長子汪建良、次女汪建琳和次子汪建新。

  他們一度住在距外灘不遠的北京東路一處老弄堂。樓高三層,樓梯近乎垂直,陰暗逼仄,踏在上面咯吱做響,門外經過的貨車都足以讓木質樓梯晃動。

  門廊的牆上排列著眾多鐵皮郵箱,其中一個用楷體字漆著:「汪家」。汪家爺輩到孫輩,三代人都或長或短地在三層一間十多平米的閣樓里居住過。

  奶奶楊春霞已經多日沒有出現。鄰居們雖然有些好奇,但想到老人最近常去子女家住,索性也不多問。這些天,鄰居們一直在談論著報紙上報道的「兒子刺母」案。然而直到有外人特意到來詢問時,他們才驚訝地發現,故事的主角就是他們的鄰居。

  幾十年前,爺爺汪政祥曾在巷口拖著鐵皮車賣螺絲、修拉鎖。如今,這條街依然是五金商販的集中區。數百家店面,賣的是更新潮的金屬零件。

  汪軍軍是汪家小兒子汪建新的獨生子,出生於1987年,不可避免地被全家當做掌上名珠。

  軍軍對這條街很熟。10多歲起,他就經常到爺爺奶奶家,把自己丟到他們懷中。那時還念小學的軍軍,睡覺前會自己把衣服疊得整整齊齊擺在床頭,是個規矩的小孩。

  2000年,爺爺在家門口註冊了一家五金商店,註冊資金5萬元,並自己擔任法人。

  本來希望這家店能為全家人的生活帶來轉機,然而事與願違,五金店並沒有成為全家的動力源泉,而變成了一個家庭成員不斷索取的「潘多拉的盒子」。

  為了店面的經營權問題,子女們與父親長年紛爭不斷,鄰居們經常看到汪家成員臉上的指印,甚至裂口,都暗暗為這家人擔心。

  樓下一家的媳婦,有次親眼看到汪爺爺與子女爭吵,被順著台階推倒在她家一層半的廚灶下面,幸無大礙。這位鄰居知道汪家人的脾氣都比較暴躁,但她當時還是後怕得很:萬一汪爺爺被她家灶上的開水壺砸到,不知道會傷成什麼樣。

  軍軍便在這種吵鬧的環境中長大。

  他最後一次出現在這裡,是今年春節從日本回上海探親時。那時,他已從一個規矩的小孩子,長成為24歲的成年人。

  「炸藥桶」父親

  顧媽媽仍然躺在病床上,9處刀傷雖然沒有致命,但十幾天的休養並不能讓她恢復元氣,至今只能靠半流食物品來補充體力,虛弱的她甚至說句「幫我倒杯水」都很費力。

  二十幾年前剛剛出嫁時,她小巧精緻,面貌嬌美,大家都親切地稱呼她 「阿華」。

  阿華是個不辭辛苦、勤儉持家的媳婦。在家,她溫順地服從丈夫;在外,她也一直努力地為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軍軍出生後,阿華和軍軍的父親汪建新,曾在三口之家位於福建路弄堂里經營了一個小賣部,生意不差;幾年後,阿華又做起服裝銷售,還當上一家國產高檔服裝品牌專營店的營銷經理,每月收入7000元,比不上高級白領,但在上海普通居民中,收入也不算太低。

  2007年,她娘家位於在地價飆升的虹口區蘇州河畔的老宅被拆遷,讓位於知名開發商的新項目,這給全家帶來了還算豐厚的經濟回報。他們並未用這筆款項購置新的房產,而是選擇租房生活,因此,相比於過去,軍軍家的手頭更寬裕了。

  但對於這個普通的三口之家來說,經濟也許並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軍軍的父親汪建新從小就渴望成功,爭強好勝。作為家中的老小,他始終迫切地渴望去經營父親的五金店,卻總和父親的想法矛盾,導致衝突連連。

  在鄰居們眼中,汪建新是遠近聞名的「炸藥桶」,是汪家最不穩定的因素。他個子不高,很瘦,看起來很精幹。眼睛很大,平時眉清目秀,可一發起脾氣,兩顆眼珠子直往外突。一旦發生矛盾,即使面對的是家裡人,從父親到哥哥姐姐,他都不手軟;在外面,他也經常用拳頭解決問題。

  他的脾氣在阿華面前也沒有收斂,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有時還會舉起巴掌。有一年,奶奶到他們租住在浦東的家來做客,僅僅因為誰來給氣墊床充氣這個小問題,汪建新發了脾氣,還差點動手。

  鄰居們形容說,阿華在汪建新面前,就像「小雞仔」一樣順從。阿華也想過要離婚,但不知何故,這個婚姻卻一直在不斷的衝突中繼續著。汪建新去美國前的一個月左右,阿華還曾逃到外地,直到汪建新走後,才又回到上海。

  這個脾氣暴躁的上海男人,對生活的要求有點偏執:無論屋裡屋外,他目光所及的一切都要整理得利落乾淨。每逢出門,他會講究地穿上名牌西服,光鮮時髦。

  汪建新喜歡大方地花錢,因此總感到錢不夠花,拮据時則四處借宿。他工作不穩定,收入不多,因此更渴望財富,他常常研究彩票,夢想自己有朝一日成為那個幸運兒。

  家裡經營的小賣部最初生意不錯,但隨著連鎖超市的普及,小賣鋪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終於不能維持經營關了門。

  之後,汪建新多次易工,為私人老闆打零工,在醫院做保安隊隊長,一度還找到了一份培訓學校教師的體面工作。但他似乎對這些都不滿足。

  父權陰影

  在軍軍面前,這位對生活要求苛刻而性格暴躁的人,更是永遠不能違抗的父親。

  汪建新時常告訴軍軍:「你一定要比別人強,這樣才不會被欺負。」

  為了讓軍軍身體強壯一些,他給軍軍制定了完整的健身計劃:跑步、抬啞鈴、練單杠……只要是學習空下來,就進行這樣的訓練,因為他認定:個子小就會被欺負。

  為了讓父親滿意,汪軍軍在各方面一直很努力。大概是繼承了父親的風格,軍軍對每一件事都要求甚高,要強而倔犟。據說,他遇到無法做好的事情時,還曾用頭去撞牆。

  雖然汪建新對軍軍各方面始終不滿意,但親朋回憶,直到初中,軍軍的成績在班級里還算名列前茅,家人也都認為軍軍可以考到重點高中,尤其是汪建新。

  或許是壓力太大,中考前,軍軍成績不斷下滑。這激怒了爭強好勝的父親,軍軍因為成績不理想也沒少挨父親的打罵。

  他最終沒能考上重點高中。結果出來後,汪建新指著軍軍額頭罵個不停,「沒出息、太笨,葬送了前途」。或許因為太生氣,他甚至對軍軍填報中考志願都不理睬。

  無助的軍軍只好到奶奶家尋求安慰與幫助。正在奶奶家的大伯看到可憐兮兮的軍軍,便拉起他說:「你爸不管,大伯帶你去。」

  2002年,軍軍入讀了上海一所名聲不錯的職業學校,並選擇了汪建新期望的商務英語專業。

  但中考失利一直是汪建新心裡的結。他對這家中學也心存不滿,堅持認為從這樣的學校畢業不能出人頭地。他以自己的人生經歷總結齣兒子的出路:學商,出國,掙錢。

  在汪建新的強烈要求下,2006年,軍軍從尚未畢業的大專退學,輾轉去了日本。汪建新本人也經朋友介紹,在2009年底,只身前往美國打工,要去賺人生的第一桶金。

  然而這次妻子和兒子一起出事,身在美國的他至今沒有現身。

  孤獨的留學

  軍軍的獨立,是在東京真正開始的。

  2006年,已嫁至東京的大姑汪建蘭為軍軍擔保留學,並安排他進入東京一家國際語言學校的日本大學預科班。兩年後,軍軍通過了入學考核。2008年,21歲的軍軍邁進了私立日本大學經濟學部的大門。

  儘管出國留學也是父親為他設計的,但是這似乎並不妨礙軍軍享受遠離父權的自由空氣。

  軍軍最初借住在大姑家。不久,他就決定獨自居住。他的房租是每月人民幣12000元左右,據了解日本情況的人士介紹,這比普通中國留學生租房花費高出很多,相當於東京普通白領階層的房租水平。

  在穿著打扮上,軍軍倒是越來越像升級版的汪建新。他很講究品牌,衣服也越來越多,時髦的穿著配上帥氣的外形,汪軍軍開始吸引女孩子的目光。

  和這個年紀的孩子一樣,軍軍也喜歡和同學或者兄弟姐妹們相約一起去K歌,堂哥說,軍軍唱歌很好聽。

  去日本留學後,軍軍每年都回上海探親一次,回來後經常會豪爽地宴請家裡的兄弟姐妹。在這很少的接觸中,家裡人明顯地感到,軍軍成熟得相當快,已經完全不是他們記憶中的那個乖巧規矩的小孩子。

  大伯汪建良還記得,今年春節,軍軍回家探望奶奶,他也趕去相聚,一進門,一臉成熟男人氣息的軍軍就爽氣地拍他的肩說,「走,咱們出去吃,我請客。」汪建良指了指奶奶剛燒好的一桌晚飯,說:這不是奶奶剛做好飯菜嗎,還是應該在家裡跟奶奶一起吃飯。

  大伯覺得二十多歲的侄子身上越來越多地出現了汪建新的影子:手上若是充裕了,便顯得很大方;拮据時,又不免有求於人。

  在這五年的留學生活中,家人有時會勸他:「一個人在外面不容易,要多讀書,沒事就不要總回來了,來回的路費比較貴。」但很明顯,軍軍對這些話沒有放在心上。

  軍軍在日本的學習及生活情況,家人都不太了解。家人知道的唯一情況是,軍軍曾對一位堂兄提過,有的同學對他不友善,經常因為一些小事陷害他。堂兄則勸他現實一點,在異國他鄉,應儘可能低調。

  最明顯的變化大概發生在今年春節。

  原本健談的汪軍軍,變得有些沉默,曾跟小姑姑說:「耳朵里好像裝了機器,總有聲響。」

  最近一次回家,大伯與他聊天,他忽然大笑起來,笑過後又戛然而止,而那個話題並不好笑。軍軍也曾跟奶奶說,「我不知道怎麼了,我控制不了。」

  大家覺得有些奇怪,但誰也沒在意。誰也沒想到,兩個月後,會發生浦東機場那瘋狂的一幕。

  曾經散落在上海、美國、日本的一家三口,今天終於有兩個聚在了同一個城市。只是,一個在看守所,一個在醫院。

  醫院裡瘦小的阿華,並不認為自己會失去兒子的愛。「他是個好孩子,我們母子感情很好的。」她曾堅持表示,「我不怪他。」

  4月19日的上海浦東機場,到大廳的人們繼續著他們奔波的腳步。而在一旁的等待區,一位年輕的母親正在一口一口地喂著她漂亮的混血小女兒……

  (本文內容均來自當事人家屬、鄰居、朋友所述。因涉及採訪對象的家庭隱私,文中人物姓名均為化名,實習生翟小瑤對本文亦有貢獻)刺向父母的那把「刀」如果一個人的生活像大海一樣有深度,有魚又有草,一顆小石子落在裡面激起的小小波瀾,會很容易消失掉;但如果只是淺淺的水坑,一滴水珠也能泛起很大的波瀾

  本刊記者/楊正蓮 文/周麗

  一把明晃晃的水果刀,接連刺向顧媽媽的身體,一刀、兩刀……一共九刀。大庭廣眾之下,母親倒在血泊中。事後,傷心欲絕的母親躺在醫院裡告訴媒體,她看見兒子從包里取東西,「不料,他拿出了把刀向我刺來。」

  這把刀不只刺傷了一個母親的身體,也刺痛了備受責難的中國式家庭教育。

  3000萬青少年困惑正在加速

  兒子快要上小學了,王占郡發現,他不願意跟其他小朋友玩。全家一起外出,兒子見陌生人也比較害怕,不願意和別人交流,學校發給家長的聯絡本上,很多簽字是由兒子代替家長簽的,等等。

  12年前,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的王占郡還在深圳創業,那時他關注的是通信、自動化控制和互聯網這些蘊藏著無限商機的領域。但當他突然回頭去關注兒子時,發現孩子正在沿著他並不認同也不能接受的軌道發展。王占郡為此震驚,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的失職:「我沒有關心他的情緒和性格的培養,沒有關心他的社會關係和情感情緒方面的東西,這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

  王占郡突然意識到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其實早已廣泛存在,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轉型期特殊的社會環境,這個問題似乎愈來愈嚴重。

  「我關注這個問題至少有十年時間了,現在有加速度的趨勢。」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長楊雄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相比十年前,現在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更加突出,如焦慮、睡不好覺、學習壓力、人際交往退縮等等。中國兒童中心2006年發布的《中國兒童的生存與發展:數據與分析》報告顯示:中國17歲以下的少年兒童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杜亞松也持同樣的觀點。他對媒體表示,青少年心理疾病患病率正不斷上升:「上世紀80年代,青少年前來就醫主要是解決多動症問題;90年代中期,一些青少年開始出現情緒障礙和行為困擾;21世紀初期,近1/4的就診青少年出現情緒障礙和行為困擾,近幾年,這一數字已經上升到近1/3,這個發展趨勢很令人擔心。」

  另一個使人擔憂的問題是,這些問題在中學階段沒有明顯的癥狀,反而是在大學階段才露出頭角,其中一些發展成嚴重的人格問題。

  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向《中國新聞周刊》提供的一份於2010年1月完成的《青少年健康人格調查結題報告》顯示:中小學生的人格心理問題並不嚴重;高中雖是問題高發階段,但因高考被掩蓋;而進入大學則表現明顯。

  這份報告隨機選取了北京市、遼寧省大連市、吉林省長春市、山西省太原市、貴州省貴陽市、湖南省長沙市五個地點,採用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取了當地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學生,共發放了3500份問卷。調查內容涵蓋了學習、情緒感受、人際關係、自我管理能力、性健康知識等五個方面。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一半對未來沒有明確規劃;三成與父母不溝通,有四分之一與父母出現矛盾才主動溝通;近一半在社會交往中缺乏安全感;有一半對生活不滿意;約兩成對現實生活感到空虛不安;六成大學生覺得孤獨;有八成認為社會不平等,他們中還有的已發展成憤怒情緒。

  轉型期的人格教育缺失

  同大多數家長一樣,王占郡當年忙於事業,因為覺得事業應該是第一位的,「爸爸媽媽就應該是忙忙碌碌地賺錢,工作起來很牛,孩子就請老人過來幫忙帶。」王占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我們和孩子住在一起,但我們不是孩子身邊最親近的依賴對象,如果孩子認為家裡哪個人離開他最難過,肯定不是爸爸和媽媽。」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在許許多多個王占郡們的奮鬥下,中國已然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高效的經濟發展,需要具有高度競爭力的人們投入其中,被這種趨勢裹挾的成人,又不可避免地將這種競爭壓力傳導給孩子。在這種競爭邏輯下,學習成績成了衡量教育成功與否最重要的標誌,而鋼琴等所謂的特長也成了提高競爭力的籌碼。

  北京師範大學人格課教師王芳認為,這樣的教育使得孩子從小學會的是「注重外部的標準和目標,比如成就,比如擁有什麼東西,也導致孩子把人生價值建立在這些東西上面」。她說,社會正處於複雜的轉型期,沒有人認為社會大環境和教育體制可以一夜之間被扭轉或打破,但父母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弱化大環境的影響,「更強調內心的關注和成長」。

  事實上,孩子們並非真的抗拒學習、競爭這些社會上認為使他們厭煩的事物。《青少年健康人格調查結題報告》顯示:大多數小學生喜歡上學,他們焦慮的主要原因不是害怕學習,而是擔心因考不好帶來的家長的責罵,大多數小學生對成績很在意,並且會在成績不好的情況下從自身做起,主動想辦法。而這種學習態度又直接影響到情緒。感到愉快和自豪的小學生主要是學習成績好,他們的積極情緒裡邊一半來自學習。學習對情緒的影響,從小學一直到初中、高中、大學,繼而影響到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而學習的熱情卻在歲月的打磨中起伏不定。

  這種對學習成績和考試分數的追求,主導了孩子從小學到大學的整個成長過程,並不可避免地牽引了整個社會的教育資源。本來應該對人格教育承擔主要責任的家庭教育,也不得不為學歷教育服務。「一方面要聽從學校教育,一方面學校教育又聽從家長的,情況越來越複雜。」北京師範大學教科所副所長陳建翔認為,在這種教育局面下,「人格教育是失敗的、缺位的。」

  「中國父母是不懂得愛的。」在陳建翔看來,中國式父母的愛缺乏慈悲心、平常心和公正心,而且很狹隘,「其實是愛自己,愛自己的想法,然後寄託到孩子身上,當孩子達到要求的時候就愛,達不到的時候就恨,是一半恨一半愛,帶有太多個人的目的和功利在裡面。」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史占彪則將這種教育稱為「沒有深度的教育」和「沒有哲學理念的教育」。「現在是有知識沒文化,沒有德性的功底,沒有思考,就是就事論事。比如吃飯是為了有營養,為了長身體,這樣才能奮鬥,但孩子不會享受吃飯的樂趣。事事都這樣,孩子就找不到生活最原始的樂趣,只能生活在一個很膚淺的境界里。」他解釋說,「拿水來比喻現在青少年的生活,如果像大海一樣有深度,有魚又有草,一顆小石子落在裡面激起小小的波瀾,會自己化解掉。但如果只是淺淺的水坑,一滴水珠也能泛起很大的波瀾,所以容易出現攻擊、衝動,容易出現興奮,容易把小事兒弄大。」

  帶著傷痛獨自上路

  中國國力的增強,以及國外高等院校對中國的開放態度,使得中國的留學生群體越來越龐大。

  根據中國教育部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截至2010年3月,中國海外留學生人數在2009年已達22.93萬人,同比增長27.5%,而這一趨勢仍在不斷增長。來自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IE)的最新《2010門戶開放報告》顯示,2009~2010學年,美國高等教育機構里註冊的中國學生人數已經從9.85萬人增至12.76萬人,比上一年度增加了29.9%,中國已取代印度成為美國國際學生最大的生源國。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史占彪認為,在少年時代責任教育、家庭教育不到位的情況下,將孩子送到國外留學,也許並不能使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可能還有副作用。「他去幹什麼呢?他去學一個東西,但學完了幹什麼他也不太清楚。以前說為中華崛起而學習,為謀生學習,現在都沒有了。現在就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拿個成績而學習。因為工作有人找,什麼都安排好了。他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去做。雖然每天很忙碌,但不知道為什麼忙碌的人最可悲也最可憐,他的心靈是空虛的。」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博士徐凱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接觸到很多家長,將孩子送出去讀書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家長自己無法解決家庭中的親子關係衝突和矛盾,因此選擇與孩子分離作為解決辦法,固執地以為,花錢送孩子出國去受好的教育,可以解決家庭內部的問題。「這實際上是對問題的逃避。親子關係的問題,早期教育的問題,不會因為孩子出國而解決,反而可能會使問題越來越糟。」

  其實,此次「刺母事件」發生前,中國留學生因一點小事發生惡性事件陸續有報道。

  2011年3月,25歲的上海女留學生陳豪,在瑞典小城厄勒布魯被同班同學、上海籍男生小軍(化名)連捅十幾刀不治身亡。

  2010年11月,加拿大密西沙加市一華裔留學青年因與女友發生口角,用椅子猛擊女友頭部,因失血過多,女友搶救無效死亡。

  2010年11月7日深夜,兩名中國留學生在加拿大多倫多市一家日本餐廳廚房爭執繼而發生打鬥,25歲的天津留學生將27歲的瀋陽留學生刺成重傷,警方事後對前者控以二級謀殺罪。

  2010年1月12日,法國佩皮尼昂大學發生中國留學生殺人案,一名26歲的中國留學生持刀刺死該大學一名女秘書,另有三名教師被刺傷。

  2009年1月21日晚,弗吉尼亞理工大學25歲寧波籍男生朱海洋斬殺了來自北京的22歲女生楊欣。警察於事發後一分鐘趕到時,兇手正捧著受害人被割下的頭顱,束手就擒。

  ……

  「這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在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長楊雄看來,儘管矛盾爆發在國外或留學期間,但根子卻是在國內的幼年教育中的缺失,家長過度保護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哪怕高中學業已經完成,人格的心理年齡和社會化年齡也可能是不匹配的。「因為心智的成熟、心靈的教育,如果沒有受到科學的引導,是不會隨著生理的成熟而成熟的。」

  在徐凱文看來,刺殺母親的汪某至少還在國外堅持了幾年,學了語言,考上了大學,他了解到的更多例子是,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送到國外,孩子無法面對所處的環境,不能堅持到學業結束就草草收兵,繼從國內的教育中逃離後,再次從國外的教育中「逃」回來。

  楊雄認為,現在不僅是反思中國式教育的時機,更需要對中國留學生輸出這種社會模式進行評估。如果繼一味地追求將孩子送進國內高校之後,再發展為一味地追求將孩子送到國外高校,而不考慮孩子自身的意願、感受和心理狀況,也許出現更多的悲劇。

  父母兒女皆禍害?

  專家們感到如此普遍而又混沌的狀態,卻並不能引起廣泛關注,人們甚至會認為這與自己無關。王占郡曾經也是如此,直到他發現「父母皆禍害」豆瓣小組。

  「父母皆禍害」豆瓣小組,創建於2008年1月18日,截至2011年4月18日有超過36000名註冊成員。那裡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關係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輕人,他們自稱「小白菜」,在小組裡傾訴自己的無奈、掙扎和絕望。

  然而當王占郡和一些父母談及「父母皆禍害」小組的案例以及「小白菜」們的反應時,很多父母都慶幸而輕蔑地笑了,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幸運的,這個小組和自己沒有具體關係。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一個女孩的媽媽發現了這個小組,並向女兒炫耀自己教育的成功和女兒的幸運,殊不知這個女孩一來到小組就像找到了組織,聲淚俱下地傾訴自己的遭遇。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贊同。繼「父母皆禍害」小組後,豆瓣又出現了「反父母皆禍害」小組以及「孩子皆禍害」小組,用以傾訴父母的挫折和遭遇。對此,心理學家們認為,無論對誰,都不應以批判的態度來對待,而要以理解和同情的態度進行探討,因為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不是主觀地要造成這種「皆禍害」的結果。

  史占彪指出,現在的孩子跟過去不一樣,以前的孩子要承擔起很多使命,比如照顧家,照顧弟妹,還要考慮很多現實的生活問題,比如同學關係、同事關係、家族興旺等等。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看起來麻煩,是負擔,但實際上也教會孩子承擔責任。「現在的孩子已經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一切都有人幫他安排,他就找不到意義和價值。」

  史占彪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70後的焦慮,是焦慮如何應對可能出現的結果,而80後和90後的焦慮,是沒有什麼需要應對,他們的口頭禪是:「沒勁!」於是焦慮便轉向抑鬱,他們不知道生活為了誰,也不知道自己是誰。

  並不是只有中國專家在關注中國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澳大利亞一位社會學家看到中國獨生子女生態環境後,與中國同行合作進行了一項研究:在中國和澳大利亞做同樣的兒童試驗:告訴孩子們,你眼前就是你喜歡的巧克力,但如果能堅持 15分鐘,你能得到更多巧克力;如果熬不到15分鐘,最後就只有眼前這一顆巧克力。

  這項研究的結果是:80%的澳大利亞孩子能堅持到15分鐘,而中國孩子中,熬不到15分鐘的高達66% ,堅持15分鐘的只有34% 。

  這個研究表明:中國當前一代青少年的自制力很低。而自制力低的人習慣於「眼前怎麼舒服就怎麼來」,不顧及遠期目標。這也許印證了當前許多中國青少年的生活現狀:眼前上網玩舒服就上網,連上班時也不例外;眼前吸毒舒服就吸毒,不是不知道網癮的壞處和吸毒的後果,只是忍不住。在社會心理學領域,自制力低下所帶來的行為後果有:缺乏寬容、沒有遠大目標、心胸狹窄、貪玩、自私、喪失自尊等等。

  如果家庭教育的結果是父母兒女都認為對方皆「禍害」,那將是一個可悲的「雙輸」局面。

  值得慶幸的是,不斷有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當年對兒子很不滿意的王占郡,為了盡到做父親的責任,走訪了不同國家的多名家長和學者,投入近十年的時間研究家庭教育。如今,身為某天使投資機構總裁的王占郡,同時也是小有名氣的兒童教育專家,他在深入接觸研究豆瓣網「父母皆禍害」小組之後著書《父母皆禍害?》。

  「這是一個絕對和你我有關的話題,這是一個大家都不能迴避的問題。」序言里,王占郡提醒讀者:作為已經為人父母或即將為人父母的你來說,無論你多麼委屈、多麼無奈,你都不能迴避「我是不是也在"禍害』孩子」這個問題。尹建莉:「家長強權」是最隱蔽也是最鋒利的刀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教育體制能完美地解決每個孩子的個體問題,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他的父母和學生生涯中的幾位老師,這些構成的是一個「教育小環境」,這個小環境的生態,是影響孩子成長的決定性因素

  文/楊迪

  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教育碩士,從教多年,現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寫作及諮詢工作。

  不是愛得太多,而是自由太少

  中國新聞周刊:留學生上海機場刺母這件事,你是如何看的?

  尹建莉:這個案子我也是局限於目前媒體報道的隻言片語。我注意到一點,這個孩子是在高考失利之後選擇的留學,雖然留學是否來自家長的壓力還有待了解,但至少這個時候,讓孩子帶著高考創傷就去一個全新的陌生環境讀書生活,會給孩子心理造成更多的傷害。

  媒體報道中也提到,孩子曾經表示過想退學,但家長依然堅持讓孩子留在日本讀書。現在很多家長認為哪怕傾家蕩產也要把孩子送到國外去接受教育,殊不知如果孩子在之前的教育中沒有形成良好的品格,出國讀書對孩子只有壓力。家長的一片苦心,以及為此付出的辛苦,都變成了一種沉重的壓力,直到崩潰。

  小汪和葯家鑫這兩個孩子面對問題時,都選擇了用暴力來解決問題。葯家鑫為什麼會殺人?撞人是個偶然因素,他即便不撞人,如果是遇到別的類似的事,他的處理方式不會比這好到哪裡去,這背後有其必然因素。

  報道中提到葯家鑫的法庭供述:「從小到大,我生活幾乎除了學習以外就是練琴,媽媽陪我練琴,小的時候每周練琴,為了練琴,媽媽都會打我。」

  父母與孩子這樣的互動往往對孩子的行為起到這樣的示範效應:當事情無法解決時,可以選擇暴力。一個依靠暴力教育孩子的父母,造就的是心理和性情相似的孩子。

  葯家鑫還說跟父親關係緊張。他對父親的評價是:非常嚴厲,不允許出錯,凡事都要求他超出他人,盡善盡美。這些要求帶給孩子的只有壓力和被管制的不自由感,孩子自然就會產生抗拒。這樣的父母教育是暴力教育的典型,暴力教育能讓孩子變得順從,不會讓孩子變得聰明和懂事;能讓他們變得聽話,不會讓他們變得自覺和上進——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暫時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兒童整體的墮落和消沉為代價的。

  暴力教育的根源就是「家長強權」。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強權」是最隱蔽也是最鋒利的刀子。家長強勢的典型表現就是對兒童自由意志的剝奪,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孩子懦弱、逆反、沒有上進心等等。

  這些年來,人們一談到現在孩子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時,都說孩子是被「溺愛」壞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歸納。結果,有人為了不溺愛,就更嚴厲地要求孩子。當然,這樣做的後果可以想像出來,就是孩子更不如意。其實,只要是正常的愛,給孩子再多也不會把孩子愛壞了,因為沒有愛就沒有健康成長。如果有些「愛」讓孩子變壞,那肯定不是「愛」,只不過是披著愛的外衣的「過度管制」,比如小到吃飯、大到上什麼課外班或選擇什麼專業,家長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

  不間斷地監視和發號指令是教育嗎?

  中國新聞周刊:你提到家長強權會造成人格問題子女的問題,有比較具體的例子嗎?

  尹建莉:我印象比較深的一個案例是這樣的。

  有一位母親,畢業於名牌大學,工作出色,人也漂亮,為人處世都不錯,是個近乎完美的女人,也是個理想主義者,在愛情上奉行寧缺毋濫,一直蹉跎到36歲才結婚。這些年她同學們的孩子已一個個上了小學,甚至上了中學,大家聚在一起經常感嘆孩子如何難教育,她當時在旁邊聽著覺得不相信,小孩子會那麼難教育嗎。她婚後有了個兒子,中年得子,愛得要命。

  她讀了很多家教方面的書,知道早期啟蒙特別重要。孩子還在襁褓中,她就給他讀唐詩;孩子剛學說話,她就天天用中英兩種語言和他說話。她兒子也表現得聰明伶俐,上幼兒園後,有一家心理研究所來幼兒園採集數據,對孩子們進行了智商測驗,結果當然是保密的。但後來園長悄悄告訴她,她兒子是全園第一名。她覺得自己是個成功的家長,相信自己傾盡全力,一定會教育出一個出色的孩子,甚至是個神童。

  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大到說話如何發音標準,小到如何抓筷子如何玩耍,都進行著認真的指導,只要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她就立即指出來,並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如何做。如果孩子的一個缺點重複犯了三次,就要受到批評,三次以上,每犯一次就打一下孩子手背。

  她說,我打他手背一下又不痛,只是希望孩子在這樣的要求越來越完善。手背挨打的事總會有,打翻飯碗,牛奶沒喝完就玩去了,見了阿姨沒問好,昨天學的單詞今天有一半沒記住等等。

  但令人奇怪的是,她的孩子卻越來越差。剛上小學時,是班裡前三名的學生,到小學六年級畢業時,反倒成了倒數第三名。現在這個孩子已上初中,各方面仍然毫無起色,即使是從小就學習的英語,成績也總是很低,而且性格特別內向,既不聽話,又顯得很窩囊。

  其實,這位母親在孩子面前一直扮演權威。她自己或許不是這麼認為,但只有權威才有資格對別人不間斷地監視和發號指令。指令和監視是教育嗎?不是!教育如果這麼簡單,每個家長都可稱心如意,世界上就不會再有恨鐵不成鋼的悲嘆了。

  就人的天性來說,沒有人喜歡自己眼前整天矗立一個權威。所有對權威的服從都伴隨著壓抑和不快,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內心的衝突——孩子當然不會有這麼清楚的認識,他只是經常感到不舒服,覺得做什麼事都不自由,又不能令大人滿意,這讓他感覺很煩,於是他慢慢變得不聽話,沒有自控力,不自信,笨拙而苦悶。

  中國新聞周刊:現在汪某已經啟動精神病鑒定程序。我們知道精神病是有家族遺傳病史的,倘若汪某經過鑒定真患有精神疾患,那麼討論家庭教育是不是就失去實際意義了?

  尹建莉:我不認為精神病是有遺傳性的。通常精神病患者向上追溯會發現有精神病史,所以普遍認為精神病有基因遺傳性。

  但在我看來,精神病是心理損害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一種激烈反應。一個心理有過創傷的人,在與人溝通中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這樣的人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更會在很多環節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損害。

  有研究表明,當母親是精神病患者時,將她的孩子從幼年時期就與母親隔離,換到一個健康正常的家庭中撫養,這個孩子是不會出現精神病癥狀的。

  可以說每一個精神病患者和罪犯的背後都有一個扭曲的家庭教育。

  家長應學會與孩子一同成長

  中國新聞周刊:當前有很多關於教育的批評,有觀點認為現在的大環境造成了當前的問題,家長不得已而為之,你怎麼看?

  尹建莉:世界上沒有任何教育體制能完美地解決每個孩子的問題。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接觸到的最重要的是他的父母和學生生涯中的幾位老師,這些構成的是一個「教育小環境」,這個小環境的生態狀態,才是影響孩子成長的決定性因素。

  很多家長會說,現在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孩子如果教育不好,將很難立足。這忽略了一個問題,一個人是由「自然人」和「社會人」兩方面構成的,在幼年時是以「自然人」狀態存在的,而我們卻在用「社會人」的標準來要求他。

  人性又分為「善」「惡」兩面,家長在孩子成長階段,一定要尊重人性,同時引導孩子人性中「善」的一面的滋生。但如果方法不當,刺激了他人性中「惡」的生長,像小汪和葯家鑫這樣的罪惡行為就會出現。

  我認為刺母事件和葯家鑫事件都是偶然事件,他們的惡行無關「社會」,也無關「教育」和「時代」。我們應該從這些惡性事件中看到,重要的是他成長的「小環境」出了問題,而這個「小環境」的主要營造者,就是家長,這樣才能真正找到問題的根源。

  這樣說,似乎在給葯和汪的家長傷口上撒鹽。但不能因為家長是無心之錯就繞開他們的錯誤。這一次繞開了,會讓更多家長糊塗地也把孩子送上絕路,不如狠心做一個解剖。

  中國新聞周刊:對於教育問題的批判與反思,這幾年不曾停止過,而這些批判與反思卻使得家長們越來越困惑,越來越不知所措。當面對孩子問題時,家長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使家庭教育得當呢?尹建莉寫給小朋友的話:閱讀是陽光是水分尹建莉,教育碩士、作家、一個有著多年教育經驗的好老師、一個成功培養出優秀女兒的好媽媽。正是有著這樣的四種身份,使得她寫了一本好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於2009年元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僅僅兩年多的時間,印量達230萬冊,印數達38次,發行已達220多萬冊。

  在出版當年位居噹噹網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近八個月之久,並多次位居各大書店和網站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得大小獎項20多個(含地方獎項);版權輸往香港、台灣、韓國和越南等地。著名學者、北大教授錢理群先生說:「本書可供家長讀、教師讀,像我這樣關心教育的人也會從中得到教益。」

  親愛的小朋友,你可能3歲,可能13歲,也可能23歲,無論你年齡多大,在我的眼裡都是「小朋友」。所以在「六一」這樣一個屬於小朋友的節日來臨的時候,請允許我以一個教師和母親的角色,借報紙這一小塊與讀書有關的園地,和各年齡段的小朋友談一談閱讀的重要性,以此作為送給你們的節日禮物!

  閱讀到底有多重要,閱讀的功能也很多,我想開宗明義地亮出觀點。

  閱讀可以讓你更聰明。

  人和人在智力方面可能有一些先天的差異,就像人在身高長相方面先天會有些差異一樣。智力發展的空間比身體相貌塑造的空間大得多。那麼,發展智力最重要的技術手段是什麼,就是閱讀!這一點已被現代心理學研究證實。其原理主要是兩條,第一,人是用語言來思維的。而獲得良好語言的最佳途徑是什麼,就是閱讀。第二,學習新知識依賴已有的知識背景。任何閱讀都可拓寬一個人的知識,背景知識越豐富的人,越容易吸納新知識。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多年研究和觀察後得出一個重要結論:「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一個學習上潛在的差生。」

  閱讀讓你有更健康的思維方式。

  健康的思維方式是保障一個人幸福和成功的根本,它是心胸、眼界、價值觀等各方面的綜合。這些東西從哪裡來?是人們後天學來的。我們無法返回二千五百年前去聽蘇格拉底或孔子講學,但我們卻可以成為他們的弟子;不能指望身邊就有一個海倫·凱勒,但我們卻可以分享她的精神和信念;不可能親耳聆聽曹雪芹給我們講寫作講人生,但我們卻可以從他那裡學習到高超的寫作技巧及對人生的洞察力……閱讀,可以超越時空,把最優秀的人和思想帶到我們面前。它讓我們突破身體的局限,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可以暢享古往今來的賢哲們的智慧,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讓我們看得更長遠,想得更深入。

  閱讀還有很好的心理修復功能。

  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帶著某種童年時代的心理創傷長大的,區別只是輕重程度不一樣。父母和老師可能無意中會傷害我們,生活和命運有可能對我們不公。一個從小建立了閱讀興趣的人,憑藉自己良好的思考能力,會有更好的自我救贖和自我成全能力。閱讀,就像射進生命旅程中的一束陽光,劃破重重迷霧,讓我們找到人生的方向,讓我們有力量戰勝這些傷害,而不讓它困擾我們一生。正如法國作家雨果說的:「各種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影響下,彷彿烤在火上一樣,漸漸熔化。」好書有消滅蠢行的力量。

  任何一本好書,往往充滿著真善美的情懷,其核心價值觀也一定是正面的。一個從閱讀中經歷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傾聽了眾多智慧語言,分享了無數思考成果的孩子,他的思想會更成熟,價值觀會更完善,他的境界會更美好;同時他會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很少會陷入盲從和愚蠢。他從閱讀中獲得的,不僅是心靈的滋養,也是心理上的力量。

  閱讀就是儲智,閱讀就是借力,閱讀就是閱世,閱讀就是閱人。閱讀超越年齡、種族、性別,超越平常生活。閱讀面前,人人平等,無論你出身是貧是富,無論你身居鄉野還是都市,都可以藉此獲得豐富的精神財富。

  在我小的時候,人們經常喜歡把兒童、青少年比喻成「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現在,我更願意比喻你們為尚未成熟的小苗,剛剛破土發芽——體內潛藏著碩偉的枝幹、美麗的花朵、飽滿的果實,蓬勃的活力——你們將會健康地成長,而閱讀就是智慧的水分和陽光!

  祝節日快樂!

建莉的家教第一原則:有心而無痕《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接受新商報記者專訪

  文/軍輝

  日前,一本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書在家長間悄然流傳。書中的一些觀點如「不管是最好的管」「不讀有用的書」「學習不要刻苦努力」

  「不考100分」「考好了不獎勵」……聽來很具顛覆性,但看完作者尹建莉的細細講述,你就會發現她的說法其實很有說服力。日前,記者就書中的觀點以及當下的家長在孩子教育過程中的困惑跟尹建莉做了連線採訪。尹建莉告訴記者,之所以要寫這本書,是因為在女兒圓圓的成長過程中,她閱讀了很多家庭教育類的書籍,但是大多數都不能讓她滿意,有的只會提問題,只是在批判,不能給家長一個明確的指點;而有的甚至有硬傷,給家長以誤導。由此她產生了寫一本真正能為家長服務的書的願望。因為她自己既是一位媽媽,又是一名教師,且具有教育碩士學位,對教育有很專業的認識,對家長們的困惑有深切的體驗。

  家長最該給孩子的是自由

  記者:現在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都存在哪些問題?

  尹建莉:盯著孩子的錯誤多,對自己的反思少。我的書出來以後,大部分家長評價都很好,但也有家長跟我說,那是因為你的女兒好,你的那些方法用在我們家就不好使,對這種說法我也無可奈何,我只能說這些家長沒有好好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究竟對不對。

  記者:您認為家長需要反思什麼?

  尹建莉: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嗎?現在的家長有三種。一種是不懂教育也不管孩子,一種是不懂教育但非常用心地去管孩子,還有一種是既懂教育又用心地管孩子,最有破壞力的就是第二種了。

  大家都說對孩子太溺愛,其實是愛得太少,管得太多,錯把「管制」當成愛了。當下的家長最應該做的是怎麼去給孩子自由,而不是「管」孩子。譬如,我的一個同事,她的小孩總願意去陽台拿挑衣竿,她就覺得很危險,每次都搶在孩子前面不讓他去拿,越是這樣,小孩就越偷偷摸摸地去拿。其實,家長沒有必要總去阻攔,小孩是有自我保護意識的,你讓他去拿,你在旁邊關照好了就可以了,盡量滿足他的好奇心。當然,摸電源插座那是不可以的。其它的事情,吃點小苦頭付出點小代價都沒什麼。以前,我家裡有個很好的花瓶,我女兒老想動,我總強調不能動,把她弄得反而更想動,有一天真就動了還砸碎了,我也很心疼。但是反過來想,碎了就碎了,孩子因此而知道,為什麼媽媽不讓動,接下來媽媽再說什麼東西不能動的時候,她就聽了。

  尊重孩子的意見做聽話的家長

  記者:書中的很多觀點,譬如,不管是最好的管、不考100分……和很多父母在現實中的做法是擰著的。

  尹建莉:這些觀點好似另類,其實我只不過是修正一些人們對教育的錯誤認識。不少人看我的書,說我的觀點很新。我說,其實我沒有創造新觀點,我只是把前人總結出來的經典的教育原則用自己的話重新說了一遍而已。我就是用這種矯枉過正的方式來修正當下教育中的一些集體無意識。譬如,當下很多家長都很急功近利,希望孩子得100分,考好了就獎勵;考不好就懲罰。這樣做其實擾亂了孩子的學習動機,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績提高。那我就從不要求孩子考100分,她考多少都行,當她考不好時,我會說「沒考好,正好可以從中發現哪些地方沒學好」。我這樣做,目的是保護孩子對學習本身的興趣,這才是真正能讓孩子獲得好成績的根本辦法。

  我作為家長,絕不人云亦云,面對孩子的每個問題,我都會真誠地去思考。我們中國人最喜歡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是「聽話!」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總是被要求聽話、乖。現在最典型的場面是爸爸媽媽工作一天回到家裡後,就問孩子,今天乖不乖啊?請家捫心自問一下,這到底在問孩子什麼呀?很多家長都是這樣無意識地跟孩子瞎對話,這樣沒有邊際的話只能讓孩子變得迷茫。

  別要求孩子聽話,要做聽話的家長。女兒很小的時候,我就把她當成小大人,不用兒語跟他說話。我從來沒覺得她小,瞧不上她,很多事情我都跟他商量。女兒5、6歲的時候,我就帶她去買衣服,她自己拿主意,儘管她選的衣服很多都很難看,但那就是小孩子的眼光啊,難看點就難看點唄。有時,我和她爸爸吵架生氣,我們不會不管孩子,而會說,寶貝,你來給我們評評理,讓她覺得她很重要。到她稍大一些,家裡的重大決策我們也讓她參與進來,真誠地傾聽她的意見,感受她的想法,真正地做「聽話」的家長。

  要懂得呵護

  孩子的學習興趣

  記者:您在書中談到孩子的教育,用到「有心無痕」四個字,這怎麼解釋?

  尹建莉:就是別讓孩子感覺到你是在教育他。譬如,在孩子寫作業這個問題上,很多家長都陪著孩子,還要幫他檢查,如同一個影子似地時時跟著孩子,這就是「有痕」。我很早就告訴女兒,作業是自己的事情,媽媽既不陪你也不檢查,你自己要對作業的對錯負責。我知道,我不能陪孩子一輩子。表面上看,我是不作為,實際上我恰恰是用這種方式促成孩子的自覺意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再比如,孩子考試考好了,我從來不說媽媽領你去吃什麼、給你買什麼東西,我只是淡淡地說聲知道了,不錯,好似不在意,其實我是在維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如果孩子考試的時候盡想著如果考好了,我媽就帶我出國旅遊等等,那麼她的學習動機就改變了,作為家長,你不要用你成人的一些比較世俗的想法去擾亂孩子。

  記者:怎麼呵護好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尹建莉:譬如,當我看到作業的不合理性時,我就會替孩子寫作業,作為一個老師,我知道作業寫到什麼程度是最好的;我不把孩子當成能克服一切困難的英雄來對待,所以我從不跟她說學習一定要刻苦;我也不跟孩子要成績,60分我不生氣,100分我也不過份喜形於色,學習的本質不是為了分數;考好了我也不獎勵,因為做一件快樂的事是不需要獎勵的,就像出去旅遊需要獎勵嗎?抗擊非典才需要獎勵。你獎勵她,反而讓她覺得學習是個不好的事情。很多家長都沒想到這一層。(下轉42版)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親愛的安德烈》兩本書是2009上半年很為家長們所推崇並引起了閱讀熱潮的好書。在這些好書里,我們不僅看到了成功的教育方法,更看到了關於「母愛」的全新解讀方式。

  記者:在孩子的閱讀方面,您有什麼建議?

  尹建莉:孩子的閱讀興趣是天然的,最好在他還不怎麼懂事的時候,就讓閱讀佔據他的空間。

  給孩子選書要以有趣為主,我的原則就是不讀「有用」的書,也就是說不要為了考試和成績而去閱讀。有些家長認為閱讀是為了寫好作文,就給孩子買什麼作文選,孩子的閱讀胃口就被倒掉了。最好給孩子選擇有懸念、情節緊湊的書。當時,我給女兒最初選的長篇小說是金庸的武俠系列。我建議孩子的閱讀應該主要放在經典文學作品上,因為經典的在全世界風行,流傳千百年,這樣的書肯定沒錯,像《大衛·科波菲爾》《紅與黑》《簡愛》,孩子都很喜歡讀。咱們國內的四大名著,以及近些年的一些優秀的作品,如《穆斯林的葬禮》等,孩子們是願意看的。

  我現在選書,通常會在噹噹網上多看看讀者的評論。因為當下的書實在太多了,多看看其他讀者的評論,會是重要參考。

  記者:在孩子的成長中,您最看重什麼?

  尹建莉:最看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自信、幹什麼事都能實事求是、不討好他人、不過於表現自己、踏實———這些比什麼都重要。

  我對女兒的希望就兩個,一個是她能有安身立命之本,一個就是她能有幸福感。我的一個朋友的女兒,喜歡做蛋糕,將來的夢想就是不參加高考,開個蛋糕店。有一天,這個剛上初二的小姑娘還真的在家裡和同學烤了一個非常精美的蛋糕。她媽媽沒有誇獎她,卻說,你能把這個精神頭用在學習上就好了。換作我是家長,我一定會全力支持。雖然我的女兒高考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如果她不想參加高考,她非常明確地想去做個蛋糕師,我會同意的,會鼓勵她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記者:如果要讓您對家長、對孩子、對老師分別說點什麼的話,您會說什麼?

  尹建莉:對家長,我想說的是,兒童教育已經從「自然放牧時代」過渡到「圈養時代」,家長不學習不行了。家長不要考慮怎麼去管孩子,要考慮給孩子儘可能多的自由,包括給孩子充分玩耍的權利,孩子書桌前的成長遠比不上在玩耍中的成長。給孩子自由和玩耍,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在當下,不學習還真是做不到這些;對孩子,我想說的是,多讀點書,課外的閱讀表面上是繞遠路,實際上是走近路,然後要多玩;對老師,我想要說的也是要多學習。我自己就是一名教師,在我的專業成長中,我知道,不學習就沒有成長可言,更沒有創造可言。好老師與壞老師的區別,主要地不在專業知識方面,主要在於他是否懂教育,是否懂學生。   

  教子四問

  文/軍輝

  在採訪尹建莉之前,記者就孩子的教育問題隨機與新商報的幾位做了父母的讀者做了一些交流,他們也有各種各樣的疑問,記者就這些細緻的問題向尹建莉老師做了諮詢。

   1 和老人教育觀念衝突怎麼辦? 年輕父母最好「強勢」一些

  記者:現在的家庭,大多是若干個家長圍著一個孩子轉,年輕父母和老人之間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往往會有衝突。面對各種意見,孩子也會感到無所適從。這個問題,您怎麼看?

  尹建莉:我個人認為,在生活方面老人可以幫很多忙,但是在教育方面,盡量是父母們自己來。我見過許多家庭,老人們由於教育觀念相對滯後,在幫子女帶孩子時,經常扮演教育的「破壞者」角色。這樣說對老人們似乎不公不敬,但這是個事實,請原諒我的直率。

  我自己的觀點是,如果老人確實做法不對,就盡量不讓老人帶孩子,能自己帶就自己帶。如果不能自己帶,那年輕父母在老人面前最好「強勢」一些,阻攔住他們對孩子的嘮叨、驕縱等。我的公公、婆婆曾經在我家生活過半年,我們之間相處得特別好,唯獨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他們的一些方式我不能接受。譬如,孩子正玩得高興,他們會嘮叨,一遍遍地催孩子去寫作業,或是孩子看小說時,他們就認為是在看閑書,也讓孩子去寫作業。在他們眼裡,作業是至高無上的。說多了,孩子就有點膩煩。我是一直很注意保護小孩寫作業的熱情的。後來,我就跟公公、婆婆談,我是搞教育的,文化程度又比你們高,比你們更懂得怎麼去教育孩子,你們的一些教育方式讓我特別不痛快,以後孩子的一切方面最好都由我來管。老人最開始不太接受,但慢慢地就適應了。只要你在其他方面尊重他們,這方面有些得罪也是暫時的,老人們一般不會因為這一個原因就和你關係緊張。他們看你態度堅決,以後就不那樣嘮叨了。

   2 孩子主動攻擊大人怎麼辦? 沉住氣,不生氣,告訴他你不喜歡這樣

  記者:孩子耍潑,您提倡冷處理,但有的孩子,你不理會他,他理會你,比如對家長直接動手。這個問題,你怎麼處理?

  尹建莉:孩子主動攻擊人,那這個家長一定是以前打過孩子。如果一個孩子從沒遭遇過暴力,他根本想不起打人。這個家長要做的是,以後在孩子面前堅決不能使用任何暴力,不能打孩子也不能罵他。如果孩子再出這樣的問題,那你就抓住他的手,告訴他你不喜歡這樣。在孩子面前,你越沉得住氣,你的說服力就越強。有的孩子還會罵髒話,這也不是什麼大事,如果父母親修養比較好,小孩子偶爾跟小朋友學點髒話也沒事。等到孩子文化知識多起來,修養自然會好起來。

   3 如何應對叛逆的青春期? 你的思想要跟上孩子的成長

  記者:怎麼對待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尹建莉:我一直反對「逆反」這個詞,聽起來好像是孩子單方面出了錯。孩子叛逆的本質是因為他自己有想法了。家長覺得孩子叛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的思想跟不上孩子的成長。所以,我更願意把十幾歲的「叛逆期」叫做「青春成長期」。在孩子的成長期,他在行動上會犯錯誤,思想也會犯錯誤,家長不能總用自己的標杆去衡量他、批評他,要給孩子一些嘗試錯誤的機會,給他一些自由把控的空間。

   4如何面對上網成癮? 家長要知道他們為什麼空虛

  記者:對於那些上網成癮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的做法,您怎麼看?

  尹建莉:我堅決反對「網癮」這個說法,網路不是海洛因,把上網成癮看得像吸毒成癮一樣,這是天大的一個誤會。其實,大多數沉迷網路的孩子在心理上都有創傷,或者是家長不理解他,或者是家長太強勢,讓孩子在內心產生自卑感、孤獨感,或者是孩子跟他人交往的機會長期被剝奪了,孩子因為無聊才沉迷於網路。

  所以,「網癮」的病因不是網路,也不是孩子自己,而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在孩子成長的十幾年中,如果家長總是用一些錯誤方法對待孩子,比如打罵孩子,和孩子關係淡泊,起到壞的表率作用等等,那麼最後都會體現在孩子身上。分析一下那些所謂的網癮少年,他們的家庭生活中一定有積累多年的問題。上網只是他們心理問題爆發的一種表現。

  對於那些把孩子送去戒網癮的家長,我覺得他們既愚昧又沒愛心,他們愛自己的孩子只比愛別人的孩子多一點。我一直覺得,家長對孩子愛的質量是不一樣的,有的家長能得90分,有的只能得50分。 尹建莉:最美的教育就是最簡單的教育主講嘉賓:  尹建莉:教育專家,從教多年,熟悉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並且自己培養了一個優秀的女兒。尹建莉的女兒品學兼優,曾跳級兩次,2007年16歲參加高考,取得了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被內地和香港兩所名校同時錄取。  其代表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優秀的家庭教育原創作品,在家教書泛濫的今天,這本書從專業性、實用性、深刻性及可讀性方面,都顯示出卓越的品質。作者的一位老同學看完本書後說:我原來只看到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之間的差別。自從看到你的這些文章,才發現這差別原來是我和你之間的——作為母親,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我其實只是把孩子養活大了。  附件:  新民教育講壇簡介  在當前中國教育發展中,長期為教育貧困所掩蓋的教育領域深層次問題正逐漸暴露,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成為社會共識。  教育並不是孤立的社會話題,並不能僅僅依靠教育界內部人士就能解決這一與經濟、文化等社會各領域息息相關,社會公眾廣泛關注的民生問題。教育領域的話題探討需要更開闊地視野,需要廣泛的社會參與。來自教育界外部關心中國教育發展的社會各界精英人士提出對中國教育不同角度的理解、觀點及建議,對推動中國教育理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社會價值。  在這一背景下,作為民間非營利性學術機構,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與國家圖書館聯合,在新浪教育頻道的支持下,每月聯合組織公益性學術講壇——「新民教育講壇」,邀請關心教育的經濟、文化及社會各界精英人士以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大教育」視角,審視、探討、建言當前和未來的中國教育。旨在通過這一公益性、開放性活動,致力營造活躍的學術氛圍和社會各界參與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平台。為中國教育的環境改善提供新的發展、觀察及研究的思路和途徑。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重視閱讀、表率作用。我們做家長的,做到了這幾個方面,其實教育真的就做得又簡單,又美好了。最後我加了一個運動的辭彙,我今天雖然沒有談運動,但是我通過研究,越來越覺得運動對一個兒童非常重要,我們在培養孩子智力和情感方面,不要忘記了他的運動方面的培養。運動的培養,他不僅是在於身體體能方面,也在於情感和智力方面,也是非常重要。。。。。非常同意尹老師的觀點,正在努力。尹建莉 現場傳授教子秘訣

主持人:各位親愛的朋友,非常感謝大家,能夠在周末這樣愜意的下午,來到我們這個書女文化沙龍的一個活動現場。書女文化沙龍,是一些熱愛讀書的女士發起的一個,希望能過通過讀書凝聚一批熱愛文化熱愛生活的人。今天我們請到一位非常非常特別的嘉賓,就是我們的尹建莉,尹老師。我想在座的各位,可能都是尹老師的粉絲,然後在開始之前,我先介紹這個咱們這次書女文化沙龍,我們今天是由兩個機構來協辦,一個就是今天看到很溫馨的雨楓書館,另一個就是番薯網。 下面我們隆重介紹下,今天的書女文化沙龍首席女主人,就是我們的尹老師。尹老師是教育學家,多年來一直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及諮詢工作。她非常熟悉學校的教育,同時自己也是親力親為的培養了一位非常非常優秀的女兒,她的女兒高考的時候,曾經超過清華錄取線22分,同時被內地和香港兩所名校錄取。今天我們這個書女文化沙龍的主題就是「兒童教育的真諦,不管是最好的管」,在這裡,我啰嗦兩句,在今天來的路上,我和尹老師我們也溝通,說我們定了這樣一個主題,「兒童教育的真諦」是不是這個可能有些媽媽會覺得我的孩子已經不是兒童了,我的孩子是少年,或是少女了,那我是不是就不適合這個主題,但尹老師今天很鄭重的跟我強調說,這個兒童的概念是個泛兒童的概念。說她不太主張把孩子按年齡段劃分,他們的很多觀念是從小,比如說,到成年之前是系統的不可分割的,所以今天我強調下,我們今天這個主題並不是只給小孩子去聽的,所以說我覺得只要你是有孩子的父母,你就可以來聽聽我們這個主題。下面我們請尹老師開始給大家講,大概為其30分鐘簡短的講座。來,尹老師。

嘉賓(尹老師):謝謝大家!今天天氣不是很好,來了這麼多的朋友,我真的很意外啊,非常感謝番薯網和雨楓書館能給我們提供一個這樣見面的機會。非常高興能夠在這裡見到這麼多的家長,希望我們今天下午共同度過這樣一個美好的時間。 我今天的演講主題就是「兒童教育不管就是最好的管」,這句話其實是我書中一篇文章裡頭,但是這樣一個理念是貫徹在我的整個一本書裡面,就是「教育的美妙境界」有心而無痕。 其實這個「無痕」, 我理解的就是,跟我強調的「不管」是一個概念,當我把這個「不管」概念,曾注給很多家長的時候,有的家長能夠理解,也有很多家長很不以為然,甚至覺得有些反感,他覺得一個孩子你怎麼可能不管呢?這就是一個對觀念的理解問題,我覺得現在在兒童教育中,有時候我們對觀念的理解影響著我們的一些行為。比如說,現在很流行一個概念,認為在兒童教育中,孩子被溺愛壞了,「溺愛」這個詞是當下很流行的辭彙。很多人認為孩子都被溺愛壞了,由於溺愛辭彙裡面有「溺」和「愛」兩個字合成,所以很多人誤以為現在的孩子被給與的愛太多了。那麼反過來,那就我們就給你愛少一點,所以我要對你嚴格一些,嚴厲一些,結果呢?嚴格和嚴厲不但沒有換來一個好的結果,反而使孩子情況更為糟糕,很多家長還是認為是我對你愛還是太多,那我就更要減少愛,這樣子使得很多教育事件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中。事實上,我認為現在特別是溺愛,是典型的錯誤辭彙,現在的孩子不是被愛的太多,而是管的太多。很多家長所說的,我對孩子那麼愛,我對他溺愛的過度了,所以他變壞了。 事實上,不是你給孩子愛太多了,是你對孩子管的太多了。比如說,一個孩子從小,他想爬的時候,家長就怕他弄髒衣服,就不讓他去爬,然後就抱著他,我多愛孩子啊,讓我的孩子穿的乾乾淨淨。其實,你管的孩子一種天性,該爬的時候,沒有讓他好好的去爬,讓孩子是摔了一跤了,摔跤是多麼正常的一件事,那麼家長就趕快大驚失策的,怎麼摔跤,怎麼怎麼去呵護孩子,其實這對孩子自信心又是一個打擊。還有比如說,孩子跟小朋友發生了一些小小的衝突了,那麼有些家長就趕快替孩子出頭,你也去打他啊,你趕快教訓別的孩子,不能欺負我家孩子啊。在這樣一種呵護,其實也是一種管,把孩子自主交往意識機會又給剝奪掉了,就很多的管制,以至於進入學習階段,那樣這樣管制就更多了,就是說,真的是層出不窮。所以我認為現在的孩子不是被溺愛壞的,是被管壞了,因為家長有太多的精力去管孩子,像現在家長都工作很忙。可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都很上心,尤其是我們家家都只有一個孩子。

所以說,家裡面兩個老人,或者甚至四個老人,一對父母,更多的人面對著一個孩子。一個人說一句,對孩子每天層次的管理就有多少啊?所以現在的教育現狀,有點跟我們飲食現狀有點像類似。一個國家,他的人民由飢餓和貧困年代走到富足年代,一定會經歷一個富貴病爆發的一個時期。比如說高血壓啊,什麼冠心病啊,就是因為由貧窮走到富足,突然放開了吃,就沒有節制,教育也是這個樣子的,我認為。原來家家都有很多的孩子,那個時候父母親們沒有時間去管孩子,並且家庭教育意識也很淡薄,那真是不管,那樣一種不管,倒是在某種程度上給了兒童一個自由成長的機會,使得兒童很多的天性能夠自由自在的生長,但是現在由於家長正確的教育價值觀沒有樹立起來,同時又有很多精力去管孩子,結果就用一系列錯誤方法去管制孩子,很多人認為是我對孩子溺愛是錯的,孩子再多的愛,愛不壞孩子,只有錯誤的管理,才能把孩子能壞了。 所以我就說,在這裡我想跟家長交流幾句話,第一句就是說,教育的語言經常受習俗的影響,我們如果經常從字面意識上去理解教育上的術語話,這樣會使我們自己的思考陷入一種惰性,所以我覺得以後當我們家長思考這個家庭教育問題的時候,可以對一些辭彙進行一番新的反思,那麼「溺愛」就是我首先反對的第一次辭彙,我們再也不要用這個辭彙了。當我們以為我們溺愛孩子的時候,我們反過來想想,是我們管制孩子太多。 就是我經常跟大家談到不要管孩子,一聽不管孩子,本能就產生一種反感,其實我所說的「不管」,從我剛才的陳述中已經聽出來了,跟人們以前「不管」不是一個概念,所以說你一定要理解,用一些新的概念去理解新的思路,就說如果一些基本概念不能夠統一化,那麼最後可能交流也會陷入一種僵局。所以我在今天這個小小的交流中,我就希望我用這樣一個交往過程的題目,那麼就是說,我希望能夠通過我們的交流,盡量把「不管」倆個字層次清楚一些,後來我想了很長時間,到底我該如何來定義我們這個「不管」呢?我想可能是,應該是這個意思,就是說我跟你強調的「不管」,它就是以「無痕」的方式幫助兒童建立內在的秩序感。大家一定要注意,內在秩序感這個詞,家長對兒童的管理,很多家長追求非常沒有效果,就是因為很多家長滿足外部的一種秩序感, 比如說,孩子從一放學,他就給孩子安排。你回家以後,必須幾點到幾點寫作業,幾點到幾點幹什麼,練琴,幾點到幾點你看電視,規定的非常嚴格,那麼這樣啊,孩子在家長嚴厲的控制下,他可能確實是按時按點做,但是最後呢,孩子一年級寫作業不自覺,天天的教,家長提醒,二年級還不自覺,家長都把計劃做的那麼細了,總是我們希望細細的計劃能形成為孩子自己的習慣,可是到頭來,卻發現孩子怎麼永遠不自覺,永遠需要家長去提醒,真的是天大的一個困難,那麼我在這方面是怎麼做的呢? 我在書裡面寫了一個案例,可能讀過書的家長,對這個案例都有印象,我就說不陪就是最好的陪。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我的女兒上學之後,面臨著寫作業,也面臨著新的生活上調整,那麼在開學之後,校長和老師都要求家長,就是說,你們孩子上學啦,以後回家要多陪陪孩子,給她做一個計劃,後來我回家以後,也是跟我女兒談過,就是說,你當小學生了,以後就有作業這樣的東西了,每天要記著,要把作業學完,自己安排好生活,做好計劃,開始呢,我也會給她一些指點,她畢竟那麼小嘛!後來過了一個星期以後,我就想,我就趕快退出了。我要建立孩子內在的自信感,不要用我的一個系列的規定,讓她只能在我的框框里去行為。所以呢,後來我一個星期後,我就跟我女兒談,「寶貝,你做了小學生以後,那就知道你每天生活中到底有哪些事是必須完成的,那以後呢,媽媽已經指點了幾天了,你已經熟悉這些東西了,以後一切東西都自己去安排。」後來我女兒當時一聽也挺高興的,因為人都是喜歡自己安排事情的,後來她聽完以後說「行啊!」我就交給她自己安排。開始呢,前幾天她還能很好,能記得寫作業,但是時間一長呢,有一天她就忘記寫作業,她的安排不是很刻板,不是幾點到幾點必須做什麼,我也沒這樣規定,她那天回家也是先玩啊,又看小說,看電視啊,總之一直到9點多該洗臉睡覺了,她還沒寫作業,其實可能從剛一吃完晚飯,我就跟我愛人著急,我們就想什麼時候去寫作業啊。但這個時候我們想,既然我已經和孩子談過了,以後你自己安排,那麼我這個時候決不去提醒她,你想最壞的結果,就是她今天始終想不起來,是不是?明天老師會去批評她的,我為什麼不給她一個教訓呢?所以我就忍著不去說,忍著是件很痛苦的事,家長一定要很受這個痛苦。

當我女兒躺到床上了,她就突然想起來今天作業沒寫,她一下子又著急了,「哎呀,忘記寫今天的作業了。」這個時候大家想想,你千萬不要去批評孩子,這個時候我一聽,看我女兒急的要哭了,我馬上安慰她,「是嗎?寶貝,沒事的,誰都會有忘記什麼事情的時候,媽媽也會有忘記事情的時候。所以沒事,不要哭。」後來我說那我們來想想辦法吧。她爸爸一著急就趕快給我孩子出主意,他說「那你趕緊下來寫作業吧!」大人一著急就會給孩子出主意,這個其實不好,你一定要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後來我女兒一聽爸爸這樣說,本能就有點不想下來,她已經很困了,已經躺在床上了,有點不情願,後來我就趕快跟我女兒說,「寶貝,你看你要是今天想寫,你就今天下床寫,你要是今天不想寫,明天早上媽媽早點叫你,你明天早上起來,如果明天早上你也不想寫,那這次作業咱們就別寫了。」小孩一聽呢,她肯定不敢選擇第三種,是不是?她只能選擇第一種和第二種。她一想明天早上早點起她不願意,她就說「那我就今天寫。」因為做選擇是促進她自覺自愿的選擇,所以她就比較情願的下床了,她下床了去寫作業,我跟我愛人再什麼都不說,都各干各的,我們也不會陪在她旁邊,看她寫作業。我女兒後來寫完以後也挺晚的了,她自己寫完後以後再去睡覺。 第二天回來,她肯定不會忘記寫作業了,這種情況呢,畢竟是孩子,你一定要想著她有可能再犯錯誤,所以說我女兒也一樣,她過了一段時間。又有一次,又忘記寫作業,那有的家長就會說,「第一次我可以原諒你,第二我怎麼能,上次你就沒有寫作業,你今天又忘記寫作業」,這樣一教訓,這就壞了,孩子就失去了自我反思的機會,所以說,我女兒第二次寫作業,我們仍然採取上一次作戰,「沒事,你才剛當小學生,有忘記也很正常,沒關係,你看看怎麼辦?」她還是願意今天寫,那她就今天寫,那一天,她本身就睡的挺晚的了,然後好像是寫到11點多,她還沒寫完,這個時候我跟我愛人也該休息了,我們不會陪著她,等你寫完,我們再睡。平時都是我們送她進房間睡覺,那個時候我就想,跟我愛人想,我們就不管她,後來我就說「媽媽跟爸爸該休息了,你自己寫完自己去睡吧。」她說「好」。她很無可奈何,很嫉妒,她看著我們說「為什麼你們大人就沒有作業,為什麼小孩子就有作業。」她不服氣,我們也沒說什麼,就跟她開玩笑,我們也有作業,也得工作,幹什麼的。這個時候,我們什麼也沒批評,沒跟她講太多的道理,然後我們就去休息了,肯定是睡不著,我們就豎起耳朵聽我女兒寫作業,她寫的挺晚,大概都快12點才寫完,寫完她自己去關燈睡覺。

你想,經過這樣2次事件,我女兒再也沒有忘記寫作業,而且她永遠不需要我們陪著寫作業,非常懂事,非常聽話,這就是我所謂的「不管」。表面上看,我和我愛人多麼的不作為,從來不陪著去寫作業,也不去給她規定寫作業的時間,但事實上,我們這個就是在刻意的建立她內在的一種自信感,讓她自己形成自己一種自信,真正的好習慣不是每天按時按點必須做什麼,那麼刻板,真正的好習慣是你能根據一天的事情,能夠進行合理的調整,我認為這才叫好習慣。所以說,一直我女兒學習後來學習比較輕鬆,真的是養外於很注意從小培育她,建立她真正自己的習慣,而不是把我們的習慣轉移到她身上。

主持人:我插一句啊,尹老師,我看咱們這本書,裡面提到一個人說,孩子如果不吃飯,你給的建議也是不管,不管她吃喝飯,餓了怎麼辦?這個可能也是很多家長朋友關注的,這個你也可以和大家分享下。

嘉賓(尹老師):在孩子吃飯的問題上,我覺得真的干涉太多了,唯恐孩子有一頓飯吃不好,最好別餓著,家長認為這是愛,其實你不知道你給孩子帶來了多大的困擾,大家想想,人啊胃口,你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或者哪天想吃多少,不想吃多少。這個是人自己最清楚的,是不是?任何一個外人,他再愛你,也不能有你自己更清楚。所以說你為什麼要強行干涉孩子飲食上的選擇呢?就是說,我覺得這方面也是,少作為其實就是最好的作為,不管就是最好的管。孩子他曾經清楚,我哪些該吃多少東西,該吃多少東西,只要我們平時注意把餐桌上各種什麼菜肴,什麼飲食營養搭配均衡,我覺得就可以了。至於孩子每頓飯吃多少,你不要管。 有的家長可能說,我一不管,我的孩子就吃的特別少,就幾乎不吃了,但是你可能開始有過一段跟孩子在吃飯上糾纏不清這樣的經歷,所以說,你剛放開的時候,孩子可能胃口會真的很差,真的可能一點也不吃了。但大家放心,餓不死。這裡面的家長可能都比較年輕,像我是60年代出生的人,我還好,沒有經過非常困難時期,我聽我哥哥他們跟我說,61,62年出生的時候,他們從1,2歲就開始有飢餓的記憶,他們說,「我們那個年代,哪有不想吃飯的,包括我們,像50,60年代,就說從來沒聽說過,哪個孩子不願意吃飯。」那個時候生活還是比較困難的,為什麼生活富裕了,那麼多孩子不願意吃飯,其實就是家長好心好意把孩子的食慾破壞掉了,所以說,我們應該想到孩子是餓不著的。你就放開了,就讓他天天餓著,或者你用些負面刺激,就說「今天的飯就不給你吃」,「餓你三天」,孩子肯定食慾就起來了。所以說,有時候教育這個東西吧,把眼光放的稍微長一點,如果孩子現在已經因為吃飯問題跟你糾纏很長時間,那麼你放開,一個星期不吃飯也沒事,肯定餓不著他,絕對是餓不著的。兩個星期不吃,吃的不好,也沒關係,你把眼光放到3年,放到他的一生,是不是,這個問題就全部解決掉了。

我繼續簡單說下,我在書中提出很多不可理喻的觀點,比如說,這是目錄標題,「不陪才能陪出好習慣」,我們都認為學習應該刻苦努力,但為什麼學習不要刻苦努力呢?這就是談了一個,如何呵護孩子學習興趣的問題。就是說,如果單單看這個目錄,大家會覺得很反感。怎麼能學習不努力呢?怎麼能出來好成績呢?事實上,每一個學習好的孩子,一定是很用功的,包括我女兒,她高考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她的高中,從高二到高三真的是每天睡覺不會超過7個小時, 非常辛苦。很多外地的人說,北京的孩子不用功,北京的孩子考大學很容易,北京的孩子他用功才能上好的大學,他不用功他只能上很差的大學。是不是?她上不是好的大學,完全是她的用功程度,所以有些高考狀元說,「我不用功我就取得很好的成績」,要麼是特例,要麼是瞎說呢。我不相信,結果女兒她是在她學校的第一實驗班,她班同學學習都非常好,沒有不用功的,真的說實在的,從前幾名到後幾名,因為大家學習都不錯,沒有一個不用功的,都很用功。所以說那如何家長以無恆的教育,以不管的一種方式,以不要求孩子用功的一種方式,最後達到孩子用功的,這才是好的教育。這就是無痕的教育。

還有就說,不考一百分並不是我不在意我孩子成績,我非常在意她的成績,我也希望她能過考一個好成績,但我永遠不能跟她要一百分,她考多少分,在我這裡都是正常的。比如說她考80分,小學的時候,我就跟她說,「那你現在知道你那20分丟在哪了?」她說有一道題,可能是因為粗心大意。那你就說說正確答案是什麼,她就說出來了,這道題可能是10分吧。我說「好,你現在已經是90分了,媽媽給你寫個90分」,然後在卷子上寫了個90分,孩子一高興,我再看看那10分怎麼不會啊,她可能有些概念不清,就給她講一講,讓她自己琢磨琢磨,可能那10分就找回來了,我就把那個分數改成一百分,我就說「你看你昨天考試是80分,今天你就變成90分了」,她永遠不會為她任何處境而難過,或者是高興,當然考好了試,孩子是比較高興的,但是考多少,孩子沒有擔憂。她考60分,她回家跟我說,也是正常的。永遠不會因為分數挨批評。 所以很多人你看多省心啊,你從來不管孩子學習,後來我說「你們其實沒看到我背後所做的一些工作」。我背後所做的工作,我把這個管字,全縮在我孩子看不見,感受不到的地方了。這樣,還有就是,考好了我也不去獎勵她,這很正常,考試成績本身就是很好的獎勵,比如我想這個假期帶我女兒出去旅遊,我絕不是因為你考好了就帶你出去旅遊,僅僅是旅遊本身,考多少都可以去旅遊。我覺得不要用這種庸俗的目標和動機,干擾孩子學習。 如果一個孩子,是為了旅遊而學習,為了一百分而學習,為了名次而學習,那麼他的心思還能放在學習本身嗎,他的心思就放在其他的東西上了,像我列的說,不是電腦的錯,我甚至去慫恿我女兒去玩電腦遊戲,電腦遊戲本身不是毒品,我現在非常反感「網癮」這個詞,這就是我開始和大家交流到的,我們對教育的基本概念要有自己的認識,「網癮」這個詞錯誤就錯誤在,把網路定義為一種毒品,因為只有毒品才能使人成癮,酒精成癮啊什麼的,海洛因成癮啊這些東西,網路本身不是毒品,就更閱讀不是毒品一樣。我覺得網路就是遊戲,凡是整天鑽在遊戲里,出不來的,所謂的患了網癮的孩子,他們如果不生活在我們現在這個電腦時代,他們生活在以前的時代,也一定有另外的東西讓他墮落,真正讓他墮落的不是那個網路本身,是另外的一些東西。那一定是,最後我們能追溯到家庭教育中來,這些孩子往往是因為心靈空虛,沒有追求,而沒有追求,心靈空虛,這個原因,你再往前推,肯定是很父母長期教育中有一些失誤有關。 什麼叫不管,不管真的其中也包含著一種無恆的啟發,另外一種就是我們一種耐心的等待,有時候孩子經常出現錯誤和問題,家長不要太著急,有時候我們太想要孩子完美,所以說就很難容忍孩子身上出現一些問題,一出現問題,就馬上就告訴他,馬上去改變,其實人都有一種自我反思的能力,都有一種自己的力量,你如果說給孩子適度的留下一段空間的話,孩子通過自己種種嘗試錯誤,成為自己去反思這件事情,自己生成一種力量。比如說,像是孩子,小朋友兩個人之間打架,只要不是大人故意去慫恿孩子去打架,其實孩子會從兩個人的糾紛當中,會逐漸學會建立一種正常的人際關係。所以家長很多事情可以慢慢等待,孩子剛上學暫時還不會安排時間,沒關係,給他儘可能多的空間,讓他自己去嘗試安排,慢慢孩子就知道我原來這樣安排更合理,那樣安排就不好。他會自己去調整,這比被家長告知,或直接命令效果要好的多。我們有時候之所以不敢給孩子太多的空間,因為我們認為我們是成人,我們比孩子懂的更多,我們有更多學養和知識去指點孩子,其實一個兒童,他內部所潛藏的那些東西真的不是一個成人能夠理解的,一個人真的很難完全理解另一個人的,哪怕是你自己的孩子。 所以我就覺得,你在孩子面前要有敬畏感,其實以後少管,少管也是一種尊重,你一定要給孩子足夠多的自由,自由和尊重是兒童管理利弊的兩面,沒有自由,根本談不上尊重。要照字面說的話,特別好,每個人自己所處的環境判斷會優於其他政治家或立法者都為他做出判斷,兒童是一樣的,兒童經常為自己做出判斷,正式優於父母親對他作出的判斷,道理是完全一樣的。所以說,這句話也是我書中的一句話,為什麼有的家長感嘆道我的孩子就沒有好習慣,我就是說那你就自己反思一下,你經常有命令,嘮叨和指責,這三樣東西啊,是破壞好習慣最有效的武器。所以說,你的孩子沒有好習慣嗎?你想想,你是怎麼做的。

主持人:身為媽媽們也是需要有好習慣的。

嘉賓(尹老師):對對。其實有時候,不說比說還困難些的事情,不管比管還難過些的事情,不管真的不是很容易做到的,那麼我們首先要考慮如何給孩子自由,自由這個東西是人骨子裡最珍愛的東西。家長對孩子這種管制越多,給孩子留下的自由空間就越少,對他的成長就更為不利,就一個人的成長他一定是需要足夠的自由空間的,從時間上的,從心裡上的,從習慣上的等等各個方面,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學會選擇。

我前幾天剛接待了一個外地的家長,她從外地跑過來找我諮詢。他的孩子現在已經該上大三了,但是成績非常糟糕,讀的是二本大學,這還不是問題核心,他的問題核心是什麼,是孩子從上大學以後,就根本不學習了,每天不是上網就是睡覺,然後門門課不及格,接下來呢,就是現在課也不去上,考試都不參加了,以前不及格的話,好歹他還上考場,現在連考場都不上了,家長開始只是忽略孩子問題,後來我就說,你先想想,反過頭去,孩子從小到大,你是怎麼管理的,你給我講一下。孤立的看孩子這一段,確實是孩子問題,確實是他太不成才了,上大學就這樣啊,後來家長就跟我講,很有能力的,她是從農村出來的,考出了的媽媽,她們那個農村是方圓幾十里,只考出她這麼唯一一位大學生,60年代中期出生的,現在在一所大學裡面當老師,能力非凡。我一跟她聊天,我就知道這是個很不錯的人,她對很多問題的認識也不錯,但是她的問題,唯一在教育孩子上,因為她太有能力了,她就把孩子一切全都包辦了,小時候到孩子選哪個班,選哪個老師,跟哪個老師怎麼說話,一切的一切,無孔不入。後來我就說,你對孩子管理,簡直像武功上金鐘罩,鐵布衫,密不透風。你把孩子照顧到完完全全一點自己的空間都沒有了,他怎麼可能能成長呢?到後來,他考大學,選哪所大學,是媽媽決定,報考什麼專業是媽媽決定。孩子本來是喜歡學數學的,就是數學還是不錯的,他媽媽化學系有個老同學,是化學系的主任,就是以後化學系你怎麼能安排工作。媽媽就非得讓孩子學化學。就是類似的情況太多了,最後導致這個孩子一蹶不振,其實這個孩子不是上大學他變了,而是,你前期從小到大,一系列的管理一系列的錯誤,最後一個總爆發,其實是這樣一個問題。

他的孩子現在是20多歲了,很勤奮很發愁,我也很發愁,一個蒸熟的饅頭,有時候是真的不好修改的。所以說,沒有給孩子自由選擇,也就沒有真正的成長。那麼家長如何知道該怎麼做呢?其實我覺得很簡單,今天中午雨楓書館女主人,她說的一句話特別好,她說,其實很多深奧的道理,你仔細琢磨非常簡單,就那麼一點點,人生在很多的大道理,使勁往後想,也很傻也很簡單。我就說,教育也很簡單,如何做到好媽媽。很簡單,我認為就這麼兩條,請教這兩位老師,一個是書本,一個是自己的孩子。 書本,當然是要多去學習。當下一個不讀書的母親,不去學習正確的教育理念的母親,我覺得真的多半是不合格的。因為時代已經從自然放牧時代過渡到圈養時代,就是兒童教育啊。用以前的自然放牧思想,去教育你的孩子,從你父母親傳承下來的一些比較粗放的思想,再管理現狀的孩子,你有的時候真的是跟不上的。所以說,一定要向書本去學習。反正我是從我的孩子出生起,我就開始有意識的去讀寫教育類書籍,因為我本身就是學教育的,但是那些東西我覺得遠遠不夠。我後來尤其讀了很多家庭教育的書籍,我覺得教育的主戰地,還是在家庭中。甭管好的壞的,反正當時所能買到的家庭教育書,我全都要買來看。看的多了,你自己的見解力也就增強了。再有就是好的書籍裡面,核心的觀念大體是相同的,所以說一定要多讀書。 還有就是多向你的孩子請教,遇到有很多問題,家長跟孩子發成衝突,不可開交的時候,來請教我,他說你說該怎麼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99%的情況下,你問你的孩子行嗎?因為孩子真的就知道該怎麼辦了。像有的家長領著孩子出去玩了一段時間,玩了一個星期到外地旅遊,這樣耽誤了一個星期的課程,回來以後,家長的願望是說趕緊讓孩子去學校,把這一個星期課程,家庭作業,跟老師找來,趕緊把作業補上。而孩子呢,很想把這一個星期的遊記寫出來,照片和遊記都發到自己的博客上。那家長就跟我打電話了,你說該怎麼辦?後來我說,你為什麼不聽孩子的啊。你就該聽孩子的,孩子這個時候他去寫遊記,是不是也是一種收穫,如果你這個時候強行的把作業拿來,逼著孩子去做。第一,他這個作業,他也做不了,吸收不了,做不好。第二,也可能原本他還不討厭學習,你這樣一弄,他就厭倦學習了,你破壞了他的學習興趣。你的損失有多大啊。他拿3個學期都補不回來,是不是啊?在很多的衝突情況下,我建議是要聽孩子的,你如果說,真心實意的拜著兩者為師的話,我覺得你多半是能做一個好家長的。做一個好家長其實真的沒有那麼難。 還有有的家長說,孩子跟孩子不一樣。你所談到的這些方法,可能用在你的孩子身上是合適的,對待我的孩子就不合適,後來我說,反問他一句,我就是說,那你認為,你的孩子需要有人專為你的孩子寫一本書嗎?如果是這樣一個原理的話,那麼世界上所謂的教育語言就不存在了,是不是?所有的原理都是一些共性的東西。我說教育經常可以和醫學進行類比,醫人如果不通宵普遍的醫學常識,他也很難去做一個兒科醫生或做一個內科醫生,他也很難針對一個具體具體的病人去做了,所以我說,你還必須首先學習共有的東西,然後你才有能力面對你自己獨特的孩子。共有的原理都不清楚,怎麼能對個體呢?所以說,就像我這個圖片上展示的,你說你看的清孩子,你說他們是一樣的還是不一樣的,這些孩子,我們說他既是一樣的,又是不一樣的,是不是啊?我們只有首先看到所有孩子的統一性,然後我們才能引出他們差異性。我後來去總結,我所謂做家長的核心詞,我覺得這幾個核心詞值得家長們時刻提醒自己,你要想做好家長,你首先要懂得尊重孩子,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要給孩子足夠多的閱讀,再一個,你要做好表率作用。像有的家長給我寫信,很有意思啊!我的孩子經常喜歡打人,為這個事,我不知道打過他多少次了,他也改不了,你看這是強調邏輯,其實家長是很多的。後來我平時跟家長說,你真的要關注下你自己。因為你真的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我就先跟大家交流到這吧。謝謝大家!於擇校及培優班的問題

這是一封家長來信和我的回復。

家長的問題比較有代表性,所以把這封信在博客中發出來,希望有類似問題的朋友們能從中看到我的觀點。這也是我對類似問題的統一答覆。謝謝這位家長,謝謝所有的家長朋友們!

以後我會就家長們共同關心的一些問題以此方法寫出來,發於博客中。

家長來信:

尹老師,我有一個11歲的女兒,剛上五年級。她上小學以來我們都沒有怎麼操心,也沒有上什麼培優班,放學回家後自己做作業,喜歡看課外書,在班上的成績一直是前幾名,但沒有獲得過什麼競賽獎。還有兩年就要小升初了,所以開始打聽武漢的一些中學的情況。我發現武漢的許多重點中學都歡迎獲得過各種學科競賽獎的小學生,尤其是我們比較心儀的武漢外國語學校,其入學考試難度較大。聽有經驗的同事說,數學必須上奧數培優班,英語最好上新東方培優,否則難以邁進外國語學校的大門(3-4%的錄取率)。之所以想讓孩子上外國語學校,一方面是因為該校教學有特色,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特別有利於孩子的後續發展;另一方面是由於該校學習比較自由寬鬆一些,作業都會在下晚自習之前(9:30)做完,而其他學校基本上靠的是「題海戰術」,作業做到晚上11點、12點是常事,這樣既不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又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我現在困惑的是,到底要不要上培優班?這些強化訓練的培優班會不會對孩子造成不利影響?孩子現在時間比較自由,做完作業就可以看看課外書、看看電視、玩一玩,學學玩玩挺好的,怎樣讓孩子心甘情願的去培優呢?而且時間只有兩年了,必須早做決斷啊!懇切的盼著您的回復!

我的回復:

你好。我覺得家長在當下的擇校狂熱中應該有一份清醒與冷靜。

事實上絕大多數擇校行為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很多學校之所以成為「名校」,那只是一個行政手段故意製造的結果。即「重點」首先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命名的,然後,是這些學校擁有的優先選擇權讓他們可以率先去挑「好學生」。一批批挑選出來的學生以自己的出色成全了學校的名聲,使學校名聲大振,從而更可以設出種種門檻,隨心所欲地挑選學生。事實上,進入名校的絕大多數孩子,如果他們在普通學校,也會是好學生;而「名校」由於強者如雲,再加上我們的學校教育總習慣的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這些好學生事實上後來大多變成了墊腳石——就目前情況來看,再名的學校,成全的永遠只是少數人。

我基本上不相信那些靠挑選學生而揚名的學校和老師。真正的好學校好老師,是那些從不挑選學生,卻能把參差不齊的學生最後都教得不錯的,就像《窗邊的小豆豆》中的巴學園,就像《第56號教室》的雷夫老師一樣。

我女兒小學就讀的是一所漁村小學改制的公立普通小學,初中和高中也是比較普通的中學,我也從沒給她報過一個和學校課程有關的課外班。我想,在中小學階段,沒有什麼比孩子的快樂、健康(運動)、閱讀更重要。

當下的「補習」熱或「培優」熱則是市場利益推動下的激流洪水,它經常和行政權力結合起來拋售誘餌。如果家長們能看清楚這不過是一場「漁人得利」的無聊之爭,則可岸上觀火,不去做那個以為鬥爭到底就能贏的蚌或鶴。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爭奪去吧!

另外,請在內心誠實地想一下,有時,我們拉著孩子去追求中小學的「名校」,到底是為了什麼?是為孩子,還是為家長的虛榮心?我經常覺得,當下中小學生上「名校」猶如穿「錦衣」,這事有多重要,全在於我們自己潛意識中最在乎的是什麼。

希望以上想法對你有用!祝好!

尹建莉

真正的好學校好老師,是那些從不挑選學生,卻能把參差不齊的學生最後都教得不錯的----可是這樣的學校和老師太少了,很難找到是不多。但很多老師都是很敬業的。不管怎樣,我我準備放棄追逐了。還是追求全家人高品質的生活吧!深圳很多家庭都是花一兩百萬買個小小的、舊舊的學位房。犧牲一家人的生活品質,只為了孩子能上名校。講的不錯,可是最初是這樣,後面會不會成了良性循環了,因為這樣的學校老師待遇一定很不錯,這樣更能吸引好老師,好老師又吸引好學生.反之,一般的學校,如果沒有好的老師(相對比例),學生的生源成問題,接著老師的待遇下降,接著生源更成問題.如果規避這樣的問題呢?其實不一定的。那樣的好學校,老師很難進入的。有一些沒有關係和門路的優秀老師就進了一般的學校。她們又特別想做出點成績來,所以她們也會非常敬業。還是那句話,有條件就去選擇,有目標就去行動!

我昨天看到對口小學對20以內的加減法要反覆練習,加強熟悉程度,3分鐘50道題就抓狂,我決定不對曈進行這種強化訓練。而事實上,上面提到的外國語學校,我指一部分,上海也不都如此,的確在素質教育和教師素質方面要強,更利於孩子身心發展

好老師只能偶遇不可強求。

可是,如果不進名校,少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孩子還能靜心學習嗎?不可否認,名校和普通中學的氛圍都不是一樣的。

另一方面,我家有個進名校的學生,小學拔尖,中學變成了中等偏後,壓力很大啊。這壓力不僅來自學生也來自家長。家長現在很著急,這個暑假請家教上補習班。可是好像沒什麼作用~~

取捨之間難以兩全~

單看升入重點中學的升學率就能看出名校和普通校的區別的,我說的是小學階段,不是老師說的可以隨心所欲挑選學生的中學階段。如果擇校對於現在的生活品質影響不大的話,我還是傾向於擇校。如果擇校比較容易的話,還是擇好,因為擇校,擇的不僅是老師,還是學生素質。尹建莉:希望家長做孩子的好朋友孩子為什麼提起學習就苦惱不堪?孩子逆反怎麼辦?孩子早戀怎麼辦?這些都是令很多家長困惑的教育難題。前不久,《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的作者尹建莉作客洛陽網《22樓會客廳》。訪談結束後,記者又針對讀者提出的一些教育難題,對尹建莉進行了專訪。  作為一位教育專家、教育學碩士,同時又是一位成功的母親,尹建莉認為,家長如果能夠充分理解孩子,選擇適當的教育手段,一些教育難題便能迎刃而解。  學習與快樂並不衝突  不少家長都為孩子的學習成績而苦惱,而孩子們也為考試憂心忡忡。如此看來,學習似乎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尹建莉認為:用功學習與快樂童年並不衝突。「很多成年人不愛學習,本能地認為學習是件痛苦的事情。於是,他心裡裝的是對學習的厭煩,又用這種心理去影響孩子,讓孩子覺得學習不快樂。」尹建莉舉例說,在孩子上學之前,不少家長就告訴孩子「等上了學,你就不能這麼玩了」。其實這句話就向孩子灌輸了「學習是痛苦的」這一觀念。  「孩子天性愛閱讀、愛學習,因為發現新知識、探索新東西是人的本能。家長們要注意發現、呵護孩子的學習興趣。」尹建莉認為,家長應該理解孩子,並且相信孩子是熱愛學習的,千萬不要敗壞了孩子的學習「胃口」。  此外,家長對孩子的管理方式也會敗壞孩子的學習「胃口」。比如,不少家長習慣用簡單而表面化的方式來管理孩子。他們總是問孩子「你作業寫完了嗎?」卻並不關心孩子學到了什麼、是否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是否從學習中得到快樂等。  因此,家長首先要在自己心中樹立「學習與快樂並不衝突」的觀點,在對孩子的教育、管理上,注意引導、發現孩子的學習興趣。  「逆反期」沒那麼可怕  除了學習,最令家長感到焦慮的就是孩子的逆反問題,即所謂的兩歲逆反期、七歲逆反期、青春叛逆期等。尹建莉認為「沒有逆反的小孩,只有"不聽話』的家長」。  「所謂的逆反期、叛逆期,這些對孩子妖魔化的評價都是成人思維模式的產物,其實是反映了成人對孩子的不理解。」尹建莉說。比如,孩子到兩歲左右時自主意識萌發,希望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就有可能與家長的想法產生衝突。由於對孩子不理解,成年人就認為他們處於「兩歲逆反期」。  青春叛逆期也是如此。如果孩子處在青春期,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尤其是當家長與孩子的意見出現衝突時,家長更應該理解、體會孩子的感覺和需求,充分認識到孩子自主意識的重要價值,盡量給孩子自主選擇權。  那些總認為孩子不聽話的家長,往往是不能理解孩子、不願意尊重孩子自主權利的家長,這樣的家長則需要對自己的教育方式進行反省和改進。  對於目前社會上對90後的一些不良評價,尹建莉認為,這些評價可能是由於老一輩與年輕人的想法不同造成的。「年輕人所處的時代和我們不一樣,他們的想法也和我們不一樣。我們應該允許每個時代的年輕人有他們自己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尹建莉對90後也給出了自己的評價:「總的來說,我認為年輕人越來越好了。如果說他們身上真的有一些問題,要反思的是我們過去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而不是一味地責怪他們。」  理性面對孩子早戀  中學生早戀是困擾許多家長的難題。尹建莉認為,早戀的孩子是有理性的,家長要理解孩子,同時尋找孩子早戀背後的原因。  「在我女兒上中學的時候,我也看到了一些她和女同學寫的小紙條,上面會有一些對男生的評價。在與女兒的聊天中,我也能感覺到她可能覺得班裡某個男同學很好。」  面對這種情況,尹建莉選擇了理性對待。「家長要理解孩子。遇到孩子早戀,不要大驚小怪,也不要急於點破。很多早戀都是無果而終的,家長可以暗暗觀察,如果問題不嚴重,不妨交給時間來解決。」  需要注意的是,早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孩子的一些內心障礙。如果孩子早戀,家長需要了解其背後的原因,比如是不是孩子心理壓力過大而找不到合理的釋放途徑?是不是家庭環境不和諧導致孩子缺乏家庭溫暖?  一些孩子早戀可能是由於對異性的好奇心。對此,合理、恰當的性教育必不可少。尹建莉認為:「性教育並不等於性知識教育,性教育的重點應該是世界觀和愛情觀教育。家長不僅要在意識上給孩子以健康的愛情觀引導,也要儘力以自己和配偶的相處,為孩子作出榜樣。孩子從父母身上領略到美滿的男女關係,才能以健康的心態為自己找到愛情,找到一生的幸福。」  學會理解孩子是掌握正確教育方法的關鍵。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手中的一塊璞玉,重要的是家長如何將之雕琢成精美的玉器。就像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寫的那樣:正確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錯誤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鋤頭——當我們手上有一塊玉石時,我們必須做得正確。  鏈接:  2009年,《洛陽晚報》推薦、連載過尹建莉的作品《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該書曾被央視《子午書簡》欄目評為年度最值得一讀的30本好書之一,也被新浪網評為「年度10大好書」。  尹建莉:家庭教育是一門藝術。誰都不是天生的教育高手,也都不是天生就會做家長。家長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 家庭教育對孩子道德和心理產生影響的主要有三個途徑:第一,家長如何跟孩子相處;第二,家長的榜樣作用如何;第三,孩子是否從小有足夠的閱讀,他的精神生活是否豐富。 從第一點來說,我國直到現在對打孩子仍持曖昧態度,甚至有些「教育專家」宣稱孩子是可以打的。打孩子根本沒有任何教育要素,會從根本上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它唯一的作用就是讓家長出口惡氣。我可以確定地說:每個行為粗暴的孩子或成年人背後,一定有個粗暴的家長,他的成長中一定經歷了許多粗暴的對待,他的暴力行為只是家長壞行為的翻版和放大。 從第二點來看,古人已有精闢的總結:言傳不如身教。很多家長所能想到的教育手段就是「講道理」。其實,心理學研究顯示,講道理無法起到實質作用,遠不如家長加強對自身的約束和管理,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不希望孩子發脾氣,就先消滅自己的脾氣;不希望孩子懶惰,自己就不要懶惰;希望孩子聽話,自己就不要強權,要學會「聽話」。 一個孩子品行出現嚴重的問題,多半是家長的言與行分裂的後果。比如,我們告訴孩子要團結友愛,可一遇到桌子磕碰了孩子,人們就打桌子;遇到自己的孩子和小朋友或同學發生衝突,就急於以一種對立心態來處理問題。有的家長從我書中看到「給小板凳揉揉疼」,覺得很好,立即學來了,可有一天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花瓶,就會嚴厲地責怪……家長言行分裂,會擾亂孩子的價值觀,孩子的心理問題也會就此產生。 說到底,無論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核心只有兩點:自由與尊重。這兩個詞非常簡單,但理解不容易,真的做到更不容易.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體",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 margin-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
推薦閱讀:

編程教育,餡餅還是陷阱?
如何知道古箏老師是不是在拖進度?
媽媽,別再輕易讓別人看到我的隱私啦
AI List錢琨博士:人工智慧與教育
孩子在混齡班,真的有他們說的那麼好嗎?(一)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