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遊記】曲阜三孔

曲阜三孔

從泰山下來,按計划去曲阜拜訪孔子的老家,孔子這位大聖人,在我的學生時代是很灰溜溜,那時的稱呼是「孔老二」,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老頭,批判他的「克己復禮」和「中庸之道」的思想。

第一次遊覽是85年,在孔廟裡看到很多的石碑有用紅筆寫的「留」字,是「文革」時期,暫時保留,不許砸爛的標記。北京師大的譚厚蘭之流曾組織「搗孔兵團」,開赴曲阜,來造所謂「孔老二」的反,搗毀聖像、焚燒匾額,砸碎石碑,挖掘墳墓。將「批林批孔」運動推向高潮。

第二次是89年,在孔廟正趕上大型祭孔活動,大成殿廣場兩旁搭起觀禮台,月台上是大型祭祀表演。

孔廟

到曲阜主要就是看孔廟、孔府、孔林,先看孔廟,因為中國有「三大廟」,即北京故宮、曲阜孔廟、泰安岱廟。故宮已看過多次,岱廟已參觀了,到這裡當然首先去看看各地孔廟之宗:曲阜的孔廟。

看到孔廟,只覺其規模龐大、氣勢恢弘,古木參天的綠蔭叢中,座座殿堂的琉璃瓦閃射著金輝。穿過一段古柏夾道的馬路,進入鐫有「萬仞宮牆」四字的古城門,迎面就是金明昌二年(1191年)章宗皇帝所立的「金聲玉振」牌坊。穿過牌坊,即是孔廟大門「欞星門」,欞星為天上的文星,以此為門表示人才輩出、為國所用之意。這一進院落中前後立著「太和元氣」、「至聖廟」石坊,左右又對峙著「德侔天地」、「道貫古今」兩座木牌坊。僅此四坊就造成空靈、神聖的氛圍。

第二道門為「聖時門」,此門取孟子讚頌孔子為「聖之時者也」之意。門為明代建築,飛檐斗拱,綠琉璃瓦覆頂,下築三券拱門洞,型同古堡。院內玉帶河東西貫穿,夾岸有透雕蓮柱石欄,中通三橋,曰:「璧水橋」。院內東出為「快睹門」寓先睹為快之意,西出為「仰高門」取《論語》「仰之彌高」之義。璧水橋前立圓雕石人二尊,左佩劍,右執器,均為漢代遺物,原露立於曲阜東南張曲村外魯王墓前,後被清金石家阮元移入孔廟西側,後碎裂仆倒,風化剝落,直至1953年方修復完整,移置今址,建亭保存。這對身高2米有餘、端莊渾樸、狀貌威嚴的石雕矗立於此,增加了孔廟的聲威。

過了弘道門,便是第四道門「大中門」,此門門面五間,綠琉璃瓦覆頂,門兩側各有一座角樓,乃是元朝初建,明清又重建的建築物,此角樓與廟北牆兩端的角樓相對稱。第五道門為「同文門」,這是一座獨立建築,門面五間,進深兩間,中有穿廊。院內有明洪武、永樂、成化、弘治所立的龜趺龍首四通御碑,其中成化碑高6米、寬2米,為孔廟諸碑之冠,中敘重修孔廟記事。同文門的東北角各有一獨立院落,名齋宿,原為康熙、乾隆祭孔時齋戒沐浴之所。

同文門後的「奎文閣」初建於宋代,當時是藏書樓,金代重修,改名奎文閣,取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主文之意。明代擴建為高三樓,門面七間,進深五間,飛檐斗拱、綠瓦朱甍。清雍正年間改覆黃琉璃瓦。閣底磚砌平台,重立支柱,工藝奇巧,觀瞻堂皇。閣內原藏曆代帝王賜書、墨跡,閣廊下東西各立明代記事兩通碑,東為李東陽撰書《奎文閣賦》,西為《奎文閣重置書籍記》碑,如今碑猶在,而因歷代戰亂藏書大都散佚。

再往裡走,即是「十三御碑亭」,這些亭均為木結構,呈正方形,重檐八角、彩繪斗拱、黃瓦朱甍,這是金、元、清三代帝王為保護唐宋以來祭孔、修廟石碑而建,中有石碑五十三座,其中最大的一塊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碑身重35噸,加上碑下的狴犀,約重65噸。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的八思巴文碑,譯有漢文,是研究蒙漢文字的重要資料。這十三碑亭院內古柏蓊鬱蔥蘢,為金元時所植。

大成門是孔廟的第七道門,系明朝建築。門名取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門面五間,黃瓦飛檐,彩繪斗拱,下有石雕須彌台基座,門前後台階中央均為浮雕龍陛。檐下龍柱八根為平雕,四根為深浮雕。與大成門並排的,東為金聲門,西為玉振門,此三門均可入大成殿,而與三門並列的承聖門和啟聖門分別通往東路和西路。

進了大成門,在大成殿前甬道正中有傳說為孔子講經的「杏壇」。「杏壇」取義《莊子·漁父》中「孔子游乎緇幃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據說,宋代以前此處是正殿基址,天聖二年(1024年)殿北移重建,即於原址築壇植杏,以紀念孔子杏壇講學。金代於壇上建亭,大學士党懷英篆書「杏壇」二字的石碑立其上。明代重修,亭呈方形,周圍朱欄,四面歇山,十字結脊,黃瓦飛檐二層,斗拱雙重。亭內細雕藻井,彩繪金色盤龍,色彩絢爛,中有清乾隆《杏壇贊》御碑,亭前石香爐一米許,再前有檜樹一株,傳為孔子手植,樹側立明代楊光訓題寫「先師手植檜」石碑,現存的檜樹為清雍正十年(1732年)所萌新條。

過了杏壇,就是金碧輝煌、氣勢磅礴的宮殿式主體建築大成殿。大成殿唐代稱文宣王殿,宋徽宗尊崇孔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成」遂更名為大成殿,並御書匾額。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重修,弘治十三年(1500年)火後重建。清雍正二年(1724年)遭雷擊又重修。

初見大成殿,被其巍峨壯觀的氣勢所震懾,是因為此殿跟北京的金鑾殿同一形制,所以更顯得不凡。大殿之下築有巨型須彌座石台基,高2米多,佔地1836平方米。大殿共有九間,東西長54米、進深34米、高32米,重檐九脊,斗拱交錯,黃瓦朱甍,巍峨宏麗,氣象莊嚴。檐下有巨型石柱二十八根,均墊以覆盆蓮花寶座柱礎。兩山廊檐及後檐下水磨八棱石柱十八根,淺雕團龍祥雲,特別是南廊檐下的十根,深浮雕雙龍戲珠,下托山海波濤,上綴朵朵浮雲,工藝精妙絕倫。據說,清代皇帝十分艷羨這龍柱,每每想移之京城,孔子後裔懼家寶被掠,往往在皇帝祭孔時,以紅錦將柱石包住,因此經這樣精心維護,石柱遂存留至今。殿內碩大高聳的金絲楠木廊柱個個彩繪著填金團龍,也是國內宮殿建築中罕見的珍品。

殿前的露台十分寬敞,舊時祭孔「八佾舞於庭」即在此。台下鋪陳石雕螭首,周圍築有雙層漢白玉雕欄,並有復道四通,建築設計極為精緻嚴密,藝術價值很高。

大殿正中懸「至聖先師」橫匾,下面是原弘治年間的孔子塑像。身高近丈,腰大十圍,頭戴十二旒冕,身穿十二章服,手持鎮圭(它是全國孔子造像的標準模型)。左右四配:顏子、曾子、子思和孟子,兩邊是十二哲塑像:子貢、子路、子游、子張、子夏、宰我、有若、仲弓、冉有、冉伯牛、閔子騫和朱熹。傅先詩、范宜人在《孔廟遣懷》中有一段精彩的文字:「這使我們從他偉大的軀體上,看到的是千古不滅的文化。所有在他眼前走過的遊客好象都在說:我來了,不是頂禮膜拜,而是尋找一部人類的偉大歷史。」

在殿的兩側還陳列著古代樂器和明清祭器,供桌兩側的編磬、編鐘和配放的「八音」,這些古樂器雖能以古雅的旋律敘述過去,表現來自歷史深處的春秋之音,也能以優美的音樂語言讚美未來。在孔廟大殿內陳設樂器,並不是為了祭孔時樂舞而用,它表示孔子不僅是位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一位整理了《詩》、《書》、《禮》、《易》、《春秋》等著作,整理保存了三代典章文獻的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而且是深諳樂器的藝術家。

孔廟之博大精深,還在其所保存的大量碑碣石刻,及畫像刻石,可以說這裡是書法、繪畫、雕刻的藝術寶庫,是研究我國歷代書法藝術發展和歷代政治、軍事、文化發展情況的珍貴資料。

大成殿後為寢殿及聖跡殿。寢殿是供奉孔子妻亓官氏的殿堂,為孔廟大殿之一。始建於宋代,明代時擴建,清雍正年間重修。面闊七間,進深四間,飛檐斗拱,黃瓦朱甍。殿周22根八棱水磨石柱平雕鳳凰戲牡丹。殿內塑像已毀神龕尚存。殿東西各有掖門,通神庖、神廚。

在寢殿之後有聖跡殿,共五間。是存放「聖跡圖」的地方,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修建。聖跡圖共120幅,以孔子經歷故事為題材,刻成連環畫石刻。圖原為宋人畫本,增補後由畫工楊維揚作畫,刻工章草刊石,這是我國最早的有完整故事的連環畫石刻。殿內還保存著晉代畫家顧愷之的《孔子行教像》、唐代畫家吳道子的《孔子為魯司寇像》石刻及宋代書法家米芾篆書《孔子像贊》碑等均為藝術珍品。

至此,已到了孔廟最北端,轉入東路承聖門內的孔子故宅,又稱為闕里故宅。相傳孔子曾居住在此。現存遺迹有故宅井,井周繞以雕花石欄,旁立「孔宅故井」石碑,西側建四角黃瓦方亭,亭中立乾隆御書《故宅井贊》。孔宅井前有「詩禮堂」,因孔子曾教育兒子孔鯉:「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後人因建此堂,以為學習詩禮之所。門面五間,綠瓦朱甍,彩繪斗拱。清初文學家孔尚任曾於此為康熙皇帝講經。堂前有一唐槐,根柯蟠結,枝繁葉茂。另有一宋代銀杏,至今猶結實累累,兩株高大的古樹,歷盡滄桑,飽覽了世代風情。故宅井後為「魯壁」,據史書記載,秦始皇焚書時,孔子九代孫孔鮒將《論語》、《孝經》、《尚書》等儒家經典簡冊藏於壁中,得以倖免。漢景帝時魯恭王劉余擴建宮室苑囿,拆毀了孔子故宅,發現這批簡冊,稱為「故經書」,亦所謂「魯壁藏書」,為紀念此事,後人於院中另砌一壁,稱「魯壁」,並勒石以志。

大成殿西路有樂器庫、金絲堂、啟聖祠和啟聖夫人祠。金絲堂有正殿五間,傳說漢魯恭王劉余拆毀孔子故宅時,聞天上有金石絲竹之聲,因而命名。此堂始建於金代,明時傾圮,宣德九年(1434年)重建於東路魯壁旁,弘治年間移於現址,後世即以此作為演習《大成樂》的地方。院內西廂房九間,為存放樂器的庫房,恰與東路禮器庫相對。金絲堂後有啟聖殿,祀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寢殿祀孔母顏氏,宋代始建,金、元、明重修,清雍正間重建。

為紀念孔氏先祖,東路還建有崇聖祠,祠內祀孔子以上五世祖先,故又稱「五代祠」,祠前東西階下有孔氏世系碑兩塊。

至此,曲阜孔廟全部覽完,這一具有東方建築特色的龐大建築群,佔地約327畝,南北長達一公里多,仿皇宮之制,九進庭院,貫穿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由三殿、一閣、一壇、三祠、兩廡、兩堂、兩齋組成,共466間樓閣殿廡,周匝垣牆,配以角樓,蒼松古柏,森然羅列,殿宇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它氣魄之宏偉,時間之久遠,保持之完整,堪稱世界建築史上「唯一的孤例」。兩千多年來,遊人竟相遊蹤憑弔,流連忘返,孔子歿後一年,魯哀公將其故宅三間改建為廟,「歲時奉祀」。自西漢以來,東漢、兩晉、唐、宋、金、明、清各朝代的帝王,不斷對孔廟進行擴建、重修,先後大修十五次、中修三十一次、小修數百次。從它輝煌壯觀的景象里,我們看到了一個聯結成一體的大協作的群體,它是血汗鑄成的一件稀世瑰寶,是我國勞動人民智能和創造力的結晶。

看完這座偉大的建築,讓人不由得心潮起伏、浮想聯翩。這位當初凄凄惶惶、命運多舛的學者,生前無論如何不會想到他的身後竟會如此榮耀。他在生前於艱難竭蹶之中著述立說、四處遊說,成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為後世留下了有關道德、倫理、教育思想,對幾千年封建文化產生的深遠影響。

孔府

孔府,也稱衍聖公府,在曲阜縣城內,西與孔廟毗鄰,為歷代衍聖公的官署和私邸,佔地二百多畝,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大的地主莊園。

漢代封孔子嫡裔為奉祀君、關內侯;唐開元年間封文宣公;宋至和二年(1055年)封孔子46世孫孔宗願為衍聖公,徽宗時又封世襲衍聖公。孔子嫡長孫原住闕里故宅,稱「襲封宅」。宋寶元年間另建新第,封衍聖公後,始改稱衍聖公府。明洪武十年(1377年)敕命於故宅東重建府第,弘治十六年(1503年)再次拓廣,嘉靖時重修。經明、清歷次維修擴建,遂具現在規模。有樓、房、廳、軒、堂計463間,前後共九進院落。其布局又分為三路,其主體部分在中路,中路又分前後兩部分,前為官衙,後為內宅。東路為家廟所在地,有報本堂、祧廟、一貫堂、慕恩堂,還有接待朝廷欽差大臣的蘭堂、九如堂、御書樓及酒坊等作坊。西路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為舊時衍聖公讀書和學詩習禮、燕居吟詠之所。南北花廳為招待一般來賓的客室。

孔府大門前有紀昀(紀曉嵐)題的書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在大門與二門間的第一進院落兩廂,東為「四路常催」,是專管催征糧草和站堂抓人的地方。西為「賚奏廳」專司接待京差事宜。。第二院落的兩廂是仿封建帝王六部而設的六廳,即管勾廳(掌管孔府一百多萬畝土地租稅銀糧收交)、百戶廳(掌管為孔府服役的奴戶)、典籍廳(掌管禮儀典章制度和御賜書籍)、司樂廳(掌管音樂舞蹈)、知印廳(掌管印鑒)、掌書廳(掌管文書檔案)。

在二進院落中有一屏門(重光門),前後有八個倒懸的木雕花蕾,亦稱「垂花門」,因門上懸有明世宗(嘉靖)朱厚驄御書「恩賜重光」匾額而得名。門為木構,兩邊不與垣牆連屬,類似遮堂門。圓柱四根下有石鼓夾抱,上面承托彩繪大屋頂,加之倒懸之木雕花蕾,這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奇葩,在建築工藝上很有研究價值。此門平時不開,逢喜慶大典、皇帝臨幸、宣讀詔旨或舉行重大祭孔儀式時奏十三響禮炮後開門,又稱為儀門。

重光門後為五間正廳,即為大堂,飛檐鴟吻、斗拱樑柱皆彩繪旋花,大堂正中設硃色暖閣,內置虎皮太師椅。朱紅的公堂上擺著文房四寶、公府大印、令旗、令箭、紅簽、綠簽、戒尺、驚堂木,是衍聖公開讀詣旨,接見政府官員,舉行重要儀式的地方。堂內兩旁原樣陳列衍聖公的儀仗,有「肅靜」、「迴避」牌,和金瓜、鉞斧、朝天鐙、鬼頭刀、八棱錘、如意鉤、龍槍、蛇槍、龍旗豹旗、八卦旗、傘、扇、鑼鼓等,後面還有「襲封衍聖公」、「紫金城騎馬」、「光祿寺大夫」等各種紅底金字的官銜牌。這樣高級的雲牌鑾駕,恐怕在一般州府中很難見到。

大堂之後為二堂,是當年衍聖公會見四品以上官吏和為皇帝考試禮、樂童生的地方。堂內正中原懸「欽承聖緒」、「詩書禮樂」兩塊大匾。下立七座石碑,其中有清道光皇帝賜書衍聖公空繁灝的「福壽碑」,慈禧太后賜衍聖公孔令貽母彭氏及妻孫氏的「壽」字碑和松鶴碑。東間為啟事廳,負責收發公文,內稟外傳。舊時設四品啟事官一員、六品啟事官數員。西面為伴官廳,負責衍聖公隨朝事宜,設六品隨朝伴官六員。正堂中有穿廊與大堂相通,內置兩個紅漆長靠背椅,俗稱「閣老凳」,明代權奸嚴嵩稱閣老,其孫女為六十四代孫衍聖公孔尚賢之妻。傳嚴嵩被參獲罪,曾來孔府求情,在此坐侯接見。

二堂之後為三堂,舊稱退廳。門面亦五間,是處理家族內部糾紛和刑訊奴僕的地方。正中是清乾隆皇帝御書的「六代含飴」匾額。孔府檔案記載:孔氏族人和佃戶、僕役犯法,孔府可自行審訊、行刑、斷結。三堂東間是衍聖公接待一般客人的接待室,西間是書寫官撰奏章的地方。

三堂後為內宅,亦稱「內宅禁門」是官衙與內宅的界線。門上貼有衍聖公手諭,嚴禁外人擅入內宅。門兩旁豎立皇帝欽賜的雁翅鐺、虎尾棍等刑具。如違禁令,打死勿論。門兩側設內傳事、外傳事,專事內稟外傳。差役、守衛人員在此值班。門右側有「石流」露出牆外,內宅用水,由挑水夫將水倒入石流,再灌入牆內水池之中。

內宅的第一進院落的正廳為「前上房」,門面七間,門前明柱上原有孔子七十三代孫孔慶熔手書的紅底黑字對聯:「居家當思清內外別尊卑重勤儉擇明友有益於己;處世尤宜慎言語守禮法遠小人親君子無愧於心」,這就是衍聖公的治家格言和為人準則了。房正中原懸「宏開慈宇」匾額,原是接待至親和近支族人的客廳,也是舉行家宴和婚喪儀式的場所。房內陳設豪華,院內有四個帶鼻的石鼓,是府內戲班在此唱堂會時扎戲台用的石墜。東西兩側各有五間配房,是孔府收藏日用禮器的內庫房和管賬房,清末府內主管在此處理府務、起草和發布文告。

前上房之後是兩進院落,前後對稱,有前堂樓、前東樓、前後樓,和後堂樓、後東樓、後西樓、,均二層,飛檐起脊,畫梁雕棟,朱欄漆柱。後東樓為僕婦、丫鬟下房,余皆為孔府主人及內眷居室。孔令貽及孫、陶、王、豐四夫人曾住前堂樓。室內陳設豪華,多貴重傢具、珍寶妝奩、金銀器皿,帳幔均五彩繡花,衣衾皆綾羅綢緞,歷代書畫古玩不計其數。

孔府還存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1948年的檔案,原按「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千字文次序編目,解放後整理出九千多卷。孔府收藏大批歷史文物,最著名為商周十器,亦稱「十供」有木工鼎、冊卣犧尊、伯彝、亞尊、蟠夔敦、寶稃、饕餮獻、夔鳳豆、四足鬲,形制古雅,文飾精美,原為宮廷所藏青銅禮器,乾隆三十六年賞賜孔府。乾隆將此珍貴的國寶輕易送人,並不偶然,其女下嫁孔府,自然優撫有加。孔府還收藏了元、明、清以來的衣冠劍履、袍笏器皿等其中元代「七梁冠」為國內所僅有。因這一類衣冠傳世甚少,為研究我國服裝演變和當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資料。

內宅後為孔府後花園,又稱鐵山園,為清嘉慶年間七十三代衍聖公孔慶熔所擴建,並置大型鐵礦石裝點園景,故有此名。園內有花廳、涼亭、假山、魚池、荷花池、百花池等,設計奇巧,盆景山石穿插其間,錯落有致,古木虯藤、奇花異草,滿園清香。楷樹、水晶樹為北方罕見,二百多年的山棗樹蒼翠如蓋,此外還有株古老的柏樹,稱為「五君子松」因其一株五干,內抱一槐書,因而又稱「五松抱槐」,亦為園中奇景。

中國的封建社會,在建立功勛後,都要加官晉爵,封妻蔭子,享一番榮華富貴,而偶有過失,則受懲處,或被貶、或卸職、或流放、或殺戮,往往殃及子孫,甚至被滅五族、九族。達時天下貴,窮時階下囚,這也幾乎成了歷史的定律,但孔子家族及其後裔卻是一個例外,兩千多年來,非但沒有被貶斥,卻代代都顯赫異常,成為孔聖世家,這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都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孔林

去孔林是次日的早晨,由南向北走著,路上滿是絡繹不絕的遊人,孔子及其後裔都埋葬在這裡,可以想見,埋葬了兩千多年先後辭世的孔子及其傳人,這裡一定是墳墓冢冢、碑碣枕籍,雖不能稱亂葬崗,也是一個洋洋大觀的大墳地。

神道的兩旁,檜柏挺拔。古干虯枝均參天而立,顯得異常莊嚴肅穆。過了文津橋、雙碑樓,又看到一座六柱五門的大石坊,坊額上鐫刻著「萬古長青」四個楷書大字。飛檐起脊,中間的兩柱浮雕盤龍,刻工十分精美。坊兩側各有明萬曆時碑亭一座,東亭碑題「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道」,西亭碑題「闕里重修林廟記」(內載林廟一次修葺即花費黃金二萬兩)。這條神道果然非同尋常,其距離之長、林木之豐、建築之偉在全國也是少見,因此未進孔林,我的心已經肅穆起來。

到了孔林大門,門前有「至聖林坊」,坊後為孔林的大門。門東西兩間朱柵內,立有元、明、清石碑數通。過了「至聖林」坊有紅牆夾道直通二林門。這二林門是一座洞式拱門,拱門上有高大的「觀樓」。

進到孔林之中。滿眼皆是樹林,也可說是森林。順著林間一條土路慢慢前行。蔭天蔽日的古木參天而立,蒼鬱茂盛,樹下的青草茂密欣榮,四野幽靜得彷彿進入冥冥的天界。隨目望去,林內觸目皆是的累累墓冢和林立的碑碣,構成一種寂寞哀涼的意境。

資料說:孔林在曲阜城北門外,系孔子及其家族的專門墓地,佔地三千畝(一說為二百公頃),四周築牆環繞,牆高三四米,周長十二公里,面積約為7·8平方公里。由於歷代帝王不斷賜給墓田,面積由史載的「孔子葬魯城北泗上」的不過一頃的墓地發展成現今中國最大的人造園林。園中喬枝巨木,古木參參,中以楷樹為多,另有柏、檜、柞榆、雒榆、女貞、五味朴、楓、枋、槲、安貴、讒檀等數十種珍稀樹種。史稱孔子弟子各持其鄉異種來植,故樹種繁多,延續至今。

過了二林門,便看到「聖水」之稱的洙水河,河上有橋三座。中間的一座是磚砌的拱橋,橋前立有雕刻著雲龍、辟邪、的石坊,坊兩面各刻著「洙水橋」三個字。

洙水橋的東側,有一方正的四合院,稱為「思堂」,為舊時祭孔者更衣之所。室內牆上鑲嵌有多方後人禮孔的石碑。東鄰的小院,門額上書「神庖」二字,是當年祭孔宰牲之處。

過了洙水橋就進入通往孔子墓的甬道。甬道兩側有四對巨型石雕。華表、文豹、角端都是宋代遺物,翁仲是清代雍正年間重刻的。甬道盡頭正面有一座明代修建的享殿,殿廣五間,黃脊綠瓦、飛檐斗拱、朱欄紅柱,殿前有一專設香壇祭祀的石刻大香爐。殿內存有干乾隆皇帝手書的石碑一通,上有「教澤垂千古,泰山終未頹」的詩句。

孔子墓高6·2米,墓圍88米。四周砌有磚欄。墓前巨碑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為明正統八年(1443年)書法家黃養正書寫。孔子墓上有一顆巨大的楷樹,傳說是子貢栽的。孔子墓偏東處是他兒子孔鯉墓,稍南是其三世孫孔汲(子思)的墓。這種安排是古代墳塋「攜子抱孫」的布局。孔子墓東南有宋真宗、清康熙、乾隆帝駐蹕亭三座,再南面為楷亭。西邊的高台上有三間茅式小屋,《史記》載孔子歿後,弟子皆結廬守墓,服喪三年,惟子貢思慕情深,三年之後復獨居三年,始歸。明嘉靖二年(1523年)御史陳鳳梧於孔子墓西南建屋三間,以資紀念,並立了「子貢廬墓處」石碑。現在看見的就是明代所建的廬墓屋,對子貢廬墓,後人對此多所讚頌,如《子貢廬墓處》詩曰:「性天不可得聞聞,廬墓心喪六載勤。楷樹至今枯不朽,應同植者意堅雲」。詩意表達了後人對子貢大仁大義高尚品德的讚賞。

繼續沿路瀏覽著密林深處的座座孔墓和歷代興建的樓亭、坊殿及森然而立的大小碑碣石雕,

路彎彎曲曲向前延伸,觸目皆是盤根錯節、四時蒼翠的峻樹高木。突然路邊出現了一座莊嚴的牌坊,朱漆上書「鸞音褒德」幾個字,我好奇地往林中走了走,發現墓道邊還有幾座石儀,盡頭有個圓冢寫著「於氏墓」。林中那些衍聖公的墓冢也不如它有氣派,這於氏乃是清朝乾隆皇帝之女,因屬於滿族,當時的規矩是滿漢不能通婚,而皇帝想與孔家結通家秦晉之好,於是變通了一下,讓其女認漢族大臣于敏中為義父,這樣其女作為於氏就可以下嫁給七十二世衍聖公孔憲培為妻。自乾隆之女下嫁後朝廷對孔府賞賜有加,榮寵無比。

走著走著,路邊出現了一個路標,上寫「孔尚任之墓由此往裡」,踏著被遊人踩平的小草鋪成的路,我們走到一座較高大的圓墓前,整個墓冢不見雕飾,也沒有牌坊和翁仲、石儀等物,只有一幢石碑,上刻「奉直大夫戶部廣東清吏員外郎東塘先生之墓」,我知道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號東塘,官至員外郎。他的《桃花扇》反映了南朝弘光王朝的動亂及統治階級間的傾軋、腐敗,奸臣誤國而導致滅亡的歷史事實。想當年,此戲初演轟動倆北京城,「王公縉紳,莫不借抄」,連康熙皇帝也星夜傳索劇本。可是,就在《桃花扇》蜚聲藝苑之時,卻因此劇觸怒了皇帝,引起權貴們的不滿,而將孔尚任罷官,他只好帶著一腔怨恨於1702年,回故鄉曲阜,隱居石門山。而其故後,孔族將其安葬在孔林的東北隅,離孔子墓很遠,歷代的衍聖公都沒什麼作為,而孔尚任卻是個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佼佼者,是一個真正有思想有才學的人。

在孔林東偏北環林公路的東側有孔令貽(1872—1919年)的墓。孔令貽字燕庭,為孔子七十六代孫,他的墓碑上鐫著「孔子七十六代孫襲封衍聖公燕庭先生墓」,為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兼外交總長孫寶琦手題,下款為「七十七代衍聖公孔德成立石」,目前置石雕雲龍花邊供案、香爐、拜壇等。

看著這些歷盡千年的古迹文物,我覺得歷史真的是短暫的一瞬。過去在史書上所見到的文字今都活生生地呈現在眼前,看來蒼茫人世,不僅天地小,而且時空短,現代的後生可以直面古時的先賢,雖然語言不能交流,但心靈、思想是相通的。被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熏陶、濡染的我們,與先哲們的思想、情緒脈脈相通。感覺回到了春秋戰國時代,聆聽孔子的教誨。

顏廟

在去孔林的路的右側有一座顏廟,是祭祀顏回的祠廟。顏回,字子淵。孔子的弟子。據說顏回是一位賢者,他獨自住在陋巷中,過著極其簡樸的生活,孔子曾經稱讚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二過」,「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後被人推崇為家貧好學的典型。在《論語》中有不少關於顏回的記載,因而他也成為後世人最為熟悉的孔門弟子之一。

顏廟已有680年的歷史。佔地36畝,東西三路布局,前後五進庭院。現存元、明、清建築25座,金至清碑刻53塊。顏廟現佔地23000平方米。廟基南寬北窄。有元、明、清建築24座159間,碑刻53通,古樹500餘株。 顏廟三路布局,五進院落。正殿復聖殿供奉顏子塑像,兩廡從禮顏樂名人顏之推、顏師古、顏真卿、顏杲卿等。西路奉祀顏回之父顏路,主殿禮國公殿為元代建築。中路從南到北依次為陋巷坊、優入聖域坊、卓冠賢科坊、復聖廟坊、復聖門、陋巷井亭、歸仁門、明碑亭、仰聖門、樂亭、復聖殿、兩廡、寢殿;東路為克己門、祭器庫、見進門、退思堂、家廟基址;西路有復禮門、杞國公殿、杞國公寢殿。

顏廟內共有碑碣60餘塊。其中有兩塊是元朝所立的「大元敕賜先師充國復聖公新廟碑」和「大元加封顏子父母制詞碑」。兩碑均用古蒙古文與漢文對照刻成,上面記述了當時加封顏回及其父母的情形,這對於研究古文字學有一定的價值。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尊顏回為「先師」。唐玄宗時追封為「充國公」。元代時又加封為「充國復聖公」。至此顏回便被尊稱為「復聖」,顏廟亦被稱為「復聖廟」了。金代時,曲阜顏子廟在魯國故城東北角。元泰定三年因舊廟殘毀,遷於陋巷故址重建,明正德二年大修,奠定了現存規模。廟佔地36畝,東西三路布局,前後五進庭院。現存元、明、清建築25座,金至清碑刻53塊。顏子廟原為顏子故居舊址,有陋巷井、宋代始建的樂亭等。 顏廟分五進院落,佔地85畝。殿、堂、亭、庫、門坊等有159間。廟內主要有復聖門、歸仁門、仰聖門、陋巷井、樂亭、復聖殿以及碑亭等建築、均始建於元代。

兩度拜訪曲阜「三孔」,對孔廟的金碧輝煌、宏偉壯觀;對孔府侯門深似海;對孔林的萬千森木;對孔子學說的博大精深,至今難忘。由於本人遊覽時間距現在有很多年,所以參閱了曲阜三孔的有關資料。

推薦閱讀:

血污池遊記
脫翁遊記(21):游江南─蘇州美女多,園林更多│脫苦海
《尋夢環遊記》獲第90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和最佳原創音樂
最耗手機流量的一期!請準備好! | 奈良篇
《地獄遊記》第三十三回 再游誅心小地獄

TAG:遊記 | 曲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