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八旬老人從8萬張底片中,選出445張照片,帶你跨越30年的歷史,觸動人心!

________

1960年代到1980年代,究竟是怎樣的年代?

有一位名叫翁乃強的攝影師,他從8萬多張彩色反轉片中整理出了445張作品,跨越時間和空間,還原了那個年代。

20世紀60年代末,長安街上市民早晨上班的車流。

20世紀70年代,北京街頭賣蟈蟈的小販。

20世紀80年代初,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跳集體舞的年輕人。

這些照片拍攝於1964年到1995年,橫跨幾個不同時代,聚焦於巨變年代中普通人的生活狀態與生產場景。

透過這些鮮活的照片,一張張活生生的面孔從歷史深處浮現出來,我們得以近距離觀看那個年代人們的喜怒哀樂。

青年時代的翁乃強和他的攝影告訴我們:歷史並不只是冷冰冰的數字和年表,而是充滿色彩和情感的個體故事。

其中,一幅代表作《大海航行靠舵手》(攝於1966年,拍賣時更名)曾在2006年華辰拍賣會上,拍出了20.5萬元人民幣。

一眨眼,《大海航行靠舵手》已經是50多年前的事情了,如今,翁乃強的第一本攝影集《彩色的中國:跨越30年的影像歷史》也已出版。

80歲高齡的翁乃強從8萬多張彩色反轉片中整理了445張作品,其中,70張作品原底,作為「無法複製的歷史文物」,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六 十 年 代

________

20世紀60年代初,海南通什(今五指山市)的黎族村民在山上放牛。

20世紀60年代初,海南黎族的農民在水田中撓秧。

20世紀60年代初,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的「五一」勞動節「大頭娃娃」表演。

20世紀60年代初,「五一」勞動節,在公園等待表演節目的孩子們。

1966年,北京東長安街的大字報和人們購買油印小報的場景。

1967年,北京東長安街舉行「紀念秋收起義四十周年」的宣傳活動。

1968 年,廣東珠江工廠送青年工人蔘軍。

1968 年,知青修建橋樑

七 十 年 代

________

1970年,雲南峨山彝族自治縣,知青與農民一起下地勞動。

1971年,河北固安,小學生在麥收時節參加勞動——挑麥種。

1971年,秋收時節的勞作間隙,宣傳隊員表演數來寶。

1971年,「三八」號在黃海捕獲大量對蝦,為國家創造外匯。

1971年,故宮重新對外開放,圍觀的市民。

1972年,廣州電業局女子帶電作業班在維護高壓線。

1970年初,王府井工藝美術商店的瓷器展,吸引了市民的圍觀。

20世紀70年代初,北京故宮城牆下的剃頭師傅和他的老主顧。

20世紀70年代初,故宮東華門城牆下早讀和鍛煉身體的人們。

20世紀70年代初,北京街頭賣蟈蟈的小販,自行車上掛滿了蟈蟈籠子。

20世紀70年代初,上海外灘,清晨練習太極拳的人們。

20世紀70年代末,湖南衡陽南嶽鎮,一位年輕的爸爸背著娃娃在看小人書。

20世紀70年代末,大批知識青年開始積極備戰高考,各地的圖書館、教師都坐滿了學習的人們。圖為廣東圖書館,讀者在認真學習。

20世紀70年代,廣州製作南獅獅頭的老藝人。舞獅是一項中國傳統節慶表演活動,南獅造型威武,色彩艷麗,一般用竹子做骨架,輔以紙和配飾。

20世紀70年代末,廣州河沿邊的早市,人們在挑選新鮮蔬菜。

20世紀70年代末,廣州,一位市民把剛剛購買的彩色電視機放到自行車后座上拉回家。

20世紀70年代初末,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附近,長椅上談戀愛的年輕人。

八 十 年 代

________

改革開放後,市民們的業餘生活豐富起來。20世紀80年代初,西單的一家理髮店向行人展示新髮型的照片,招攬生意。

20世紀80年代初,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跳集體舞的年輕人。

20世紀80年代初,在廣場上遊玩的父子。

20世紀80年代初,春節期間的地壇廟會異常熱鬧,人們興緻勃勃地逛公園,買小吃,看大戲。

20世紀80年代初,北京東城區南池子冬天的早晨,人們冒著風雪去上班。

20世紀80年代初,湖南衡陽南嶽鎮,在街口玩耍的孩子們。

20世紀80年代初,北京春秋季沙塵時期,系著紗巾防塵的女士。

20世紀80年代初,上班時間,廣州海珠橋上的車流。

________

翁乃強

翁乃強,中國著名攝影家、畫家,中央美術學院攝影專業奠基人。祖籍福建龍岩,1936年7月,翁乃強出生於印度尼西亞雅加達一個愛國華僑的家庭。父親翁福林曾開過照相館、廣告公司和電影公司。翁乃強12歲開始就向僑報《生活報》的攝影記者周昌平學習攝影。1951年7月回到中國,大學時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學習,畢業後曾擔任多年攝影記者,後成為中央美院教授,並在版畫系籌建了攝影工作室。

推薦閱讀:

《娛樂底片》55期:當貴族王子遇到平民公主
一個保姆,終生未婚,卻留下15000張神秘底片,去世後爆紅被捧為大師....
手沖彩色負片 享受DIY的樂趣

TAG:歷史 | 人心 | 照片 | 觸動人心 | 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