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詩依 : 傾聽李嘉誠為香港人的辯護
最近,財新傳媒推出了長篇專訪《李嘉誠談香港》,引發香港輿論的關注。採訪中,這位商界巨子系統表達了對當下香港經濟、社會及政治領域熱點問題的看法,對香港政治狀況、經濟發展飽含憂患,對港人心態多有批評與提醒,特別是他說香港是「被寵壞的孩子」,更格外受到港媒的聚焦。
當然,港媒並不仰視這位首富,對李嘉誠的話,重視固然重視,但也不是隨聲附和,照單全收。比如,對於他批評香港「民粹主義升溫」,認為社會的重點應該放在如何解決問題,而「不要停留在憤怒情緒的階段」,《明報》在報道中採訪的港大一位講師就不客氣地評論說,社會上所以出現民粹現象,源於地產霸權,地產商利用壟斷地位賺錢,令經營成本增加,蠶食了香港的競爭力,但李嘉誠反而用民粹來作為影響香港競爭力的原因,是混淆視聽。而李嘉誠,一直被指為地產霸權的盟主級人物。
綜觀整個訪談,李嘉誠對香港、港人說的話,可謂很不順耳,而港媒做到了客觀、平衡地去反應,顯示了新聞自由環境下輿論生態的多元與包容。
李嘉誠也談到了內地與香港、內地人與香港人之間的衝突。這話顯然是給內地人聽的,很值得轉錄:
「香港是我的家,一直是個和融社會;我希望大家知道香港人包容、熱心,有正義感,對國家富有感情。你在香港問路,儘管香港人和我一樣,說著不咸不淡的普通話,也會用這不標準的腔調耐心回答。內地遇到天災,香港常常是感同身受。」
「因此,我們不要因社會上一些表面現象,扭曲港人對民族認同的心;或許,香港正經歷一種身份認同的痛苦和掙扎,這是可以理解的……對於國家民族,自己的家,香港人是很真心的。」
觀察李嘉誠對媒體的講話,向來審慎、周密,少有廢詞。財新傳媒此次對其採訪,更歷時數月,進行了多次,想必會經過更細緻的推敲與斟酌。因此,李嘉誠的上述講話,可看做一篇用心為香港人作的辯護詞。這篇辯護詞,懇切動情,指向明確,其目標聽眾,無疑應是內地朝野人士,而其良苦用心,則在於消除朝野對香港、香港人的不信任。
觀近期內地輿論可知,李嘉誠的這番話並非無的放矢。數月以來,香港負面新聞纏身。闖軍營、揮舞港英獅子旗、驅蝗、台獨分子訓練「佔中」人士、反對維多利亞港建軍用碼頭等,不一而足。一時間,彷彿港人已經與中國離心離德,香港已成「顛覆前哨」,一個麻煩製造者,香港到處都是反中盼獨分子。
一連串的負面新聞,顯然對內地民眾心理產生很大影響。這一點,從百度在APEC移師北京、不在香港舉辦這一新聞下所設計的調查中可見一斑,在投票中,對這一決定選擇「喜悅」者,佔了壓倒性的多數。而在上述有關香港的新聞的網友評論中,更充斥著激烈的謾罵與詛咒
李嘉誠的話,顯然有感而發。它包含三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對港人德性的一般性肯定(包容、熱心,有正義感),二是強調港人是愛國愛港的,激進勢力不代表香港的主流與本質,三是對香港正經歷的身份認同的痛苦與掙扎,內地要給予理解和耐心。
這一番話,很帶感情,但筆者看來,卻並不失客觀與公允。以筆者的切身體會和了解,激進、激烈的言行在香港這個自由、多元的社會裡,確實不佔主流,比如闖軍營的「香港人優先」組織,其在facebook上的一些帖子,跟帖響應的,一般最多也就一、二十條,香港媒體對這種沒有廣泛代表性的言行,一般不予注意。至於遊行、示威,在香港是家常便飯,主題與訴求更是五花八門,連妓女都可以堂皇地走上街頭要求「淫權」。
遺憾的是,內地一些商業民族主義的媒體玩家,比如《環球時報》,卻置香港豐富、多元的輿論生態及社會現實於不顧,只挑這種在香港根本不佔主流的事件做渲染,而在香港社會政治意識覺醒、民主訴求上升的現實下,這種有欠平衡的不專業報道卻耐人尋味地得到了縱容,以至於短短的時間裡,就完成了對香港的污名化過程。如今,香港作為「刺頭」、「麻煩」、「白眼狼」的形象,已經越來越有市場。
香港遠不是完美社會,相反,它面臨許多問題與挑戰,不是不可以批評。然而,如果對他人的批評既不伴隨對自身的反省,也不願意全面反映他人的聲音,則這種批評的價值就很可懷疑。坦率地說,在意見的多元、包容上,泱泱內地實在需要向彈丸之地的香港媒體學習。不久前,《明報》還刊登北大法學院饒戈平教授題為《堅守香港普選的法治之路》的長文,尖銳批駁香港民主派,而《明報》本身,是一份有鮮明民主訴求的報紙。反觀內地,批評香港問題的報道與言論享有極大空間,反省自身問題的聲音卻鮮能被聽到,這對培養理性、成熟的社會心態是十分不利的。
在這個意義上,香港傳媒處理李嘉誠意見的做法,值得內地學習。李嘉誠為香港人所做的辯護,值得內地認真傾聽。
(圖註:財新傳媒《李嘉誠談香港》專題圖片。杜江攝影。圖片來自財新網)
………………
責編:賈嘉
推薦閱讀:
※港媒:少數人「搞事」令香港人蒙受損失
※如何看待香港老闆說「首先我是個香港人」?
※香港人真的覺得大陸人是蝗蟲么還是開玩笑的?
※中國大陸人歧視香港人嗎?
※為什麼香港人可以在大陸隨便待,大陸人只能在香港待 7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