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拳論「中正」一詞,典出《易經》繫辭

拳論「中正」一詞,典出《易經》繫辭武禹襄《打手要言》云:「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立身須中正不偏,能支撐八面」, 「中正」一詞,是太極拳論的經典概念,卻成為後世楊式、吳式傳習者,就太極拳身法問題爭論最大的焦點。箇中原因,二水以為是曲解「中正」辭意而引起的。武術諺語云:「低頭哈腰,傳授不高」,立身不能中正,自然就無法支撐八面。而市井太極拳愛好者,將立身中正,誤解為身形要保持筆筆直,貌似殭屍,以致部分吳式太極拳愛好者,撟抂過正,否定立身中正的概念,從而刻意的追求曲中求直,進而演變為牮柱之式。兩派之間,正邪之爭,勢不兩立,水火不容。二水以為,太極拳經典拳論中的「中正」一詞,典出《易經》繫辭。倘若要準確理解「中正」辭意,我們還得從《周易》中去尋找答案。《周易》革卦:離下兌上。六二為下卦離之中位。六居二位,適得其所的,也恰如其時。此爻繫辭云:「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無咎。象曰。已日革之。行有嘉也。陰柔中正。為離之主。得革物之全能者也。革必已日乃孚。而上應九五。是其嘉配。故征吉而無咎。」第五爻,九五,是上卦兌之中位,該是有所為的時候,九居五位,也正得其位,恰如其時。此爻的繫辭云:「九五。大人虎變。未佔有孚。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以陽剛中正之大人。又得六二陰柔中正之應,以輔助之。故如虎之神變。炳乎有文。不待占而足以取信於天下也。」信守陰陽兩極,適得其位,適得其時,方能適得陽剛陰柔之美。太極拳的「中正」,也應在陰陽兩極間,適得其位,適得其時。陽不能過,陰不能丟。丟,不及也,為病,過猶不及焉。所以,太極拳對身形的要求是:中軸在平整移動過程中,前為陽極,後為陰極。兩極即為重心的際緣。那麼為了維繫重心的穩定,中軸向前到了湧泉,就是九五之位,倘若再一味向前,第六爻就應該峰迴路轉,所謂有前必有後。如意欲向前,須寓後意。倘若再一意孤行,依然是九,那就是「上九」。乾卦上九爻云:「亢龍有悔。象曰:盈不可久也。」 此謂過猶不及。倘若一味的丟逃,謂之不及。坤卦初六云:「初六,履霜,堅冰至。」就得小心翼翼,所謂有後必有前。意欲退後,須寓前意。倘若一味後縮,就丟就扁了。《孔子家語》載:孔夫子在周廟見到了一種叫「攲」的器皿,叫子路拿水往器皿里注,果然,水灌滿後,器皿就翻了,灌到正好,就中正,沒灌水時,卻是歪斜的。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攲。 「攲」為「宥坐之器」(能做座右銘的器皿),以戒滿戒虛,允執厥中。太極拳不特遵循樸素的陰陽理論而形成其特有的身法要領與戰略戰術。歷代的太極拳傳習者還將此進階成一種歷史使命感了。在他們心中,太極拳這「攲」器,還被賦予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神聖使命。《楊家太極拳譜.張三丰承留》云:「天地即乾坤,伏羲為人祖,畫卦道有名,堯舜十六母,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 . . . . .」此段文字,雖然借張三丰之口來遮掩其心跡,二水卻隱隱感受到了傳統文化人在西學東漸風潮之下的百般無奈。
推薦閱讀:

地球人都該讀讀《易經》
《易經》基礎(十)
易經第五十三卦風山漸
易經八卦起名的方法有哪些
【易經繫辭】第73講: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