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因信稱義」與「因行為稱義」 之間的關係

淺談

「因信稱義」與「因行為稱義」

之間的關係

文 | 權璽

前言

聖經完全無誤,但是因為人理性的有限,常常會把聖經講的漏洞百出,同樣,聖經完全沒有矛盾,但常常我們會講的支離破碎互相矛盾。尤其在「因信稱義」與「因行為稱義」這一真理上,常常會出現一些問題,今天筆者就嘗試著來簡單的思想一下這兩方面的平衡。我們先看兩處聖經:

【羅4:2-3】倘若亞伯拉罕是因行為稱義,就有可誇的。只是在神面前並無可誇。經上說什麼呢?說,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

【雅2:21】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把他兒子以撒獻在壇上,豈不是因行為稱義嗎?

這兩段經文看似有些衝突,一段出自雅各之手,一段出自保羅之手,兩個人引用的舊約聖經是一樣的,但得出的結論卻不一樣,保羅得出的結論是亞伯拉罕「因信稱義」,雅各得出的結論是亞伯拉罕「因行為稱義」。

馬丁路德和加爾文

曾有馬丁路德一度認為雅各寫錯了,也認為舊約聖經《以斯帖》也不能算是聖經。雖然馬丁路德的信仰和我們是一樣的,但是後人對他做的和說的不能理解。聖經定位正典有兩種說法,1、天主教認為,正典是教會賦予的。這樣的話,教會的權威比聖經正典的權威還要高。2、正典的權威不是教會給予的,是本來就有的,教會沒有資格確定哪些是正典,教會只能確定哪些不是正典,因此教會是在保護正典的權威,而不是賦予正典的權威。天主教是本末倒置。顛倒黑白。任何大會都沒有賦予正典權威,只是在做保護。

其實馬丁路德在啟示論上不太嚴謹。和加爾文有些不一樣,加爾文的文化本來就比馬丁路德的要高一些。加爾文說雅各為什麼這麼講?目的是什麼?和保羅的講法如何平衡?這個就是加爾文的解釋經文原則。奧古斯丁也是如此。奧古斯丁說:假如聖經有字面的衝突,意思就是讓我們更加明白背後的精義。保羅說:因信稱義,雅各說:因行為稱義,加爾文說,這兩個得放在一起講。保羅說,因稱義的都是基督徒。外面割禮的不是猶太人,裡面割禮的才是猶太人。這裡沒有真假,乃是是與不是。

正面敘述法

亞伯拉罕的信,是真的。亞伯拉罕是真基督徒。割禮我們能看見,但信我們看不見,那怎麼辦呢?要透過信心的蹤跡來顯明,那些受割禮的人都說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但是怎麼知道呢?保羅說要效法亞伯拉罕的行為。在羅4:12,「信」後面跟著一個詞——蹤跡,信心後面就是他的順服,順服一般看不見但確實存在,順服背後還有一個比它更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就是行動,亞伯拉罕信心的蹤跡其實是指他的內心改變。內心的改變就是信心的蹤跡。信靠和順服上帝的才是真基督徒。不是嘴上說的,乃是靠行為來表達的。保羅的重點在講信的內容和信的意義,他在講基督教信仰的理論和教義。保羅沒有特彆強調信靠和順服,乃是在講信的問題。但是保羅說信靠和順服是信之後的必然結果。

保羅: 信(真)——必然信靠——必然順服——必然行動(正面敘述法)

倒敘證明法

雅各看到當時教會的環境,很多人說自己是基督徒,但是行為上沒有憐憫,沒有基督的心腸,你問他們信不信基督,他們說信,但是他們沒有順服的生活,他們不願意透過行為榮耀神,因此雅各根據他們的行為說他們的信心是死的。雅各如此說,其實是要找到一個信心的外在標記。因為鬼魔也信,但魔鬼沒有行為。所以不能說有了信心再加上行為,信心和行為乃是一個整體,是並行的,先有這個,再有那個是錯的,先有這個再加上那個,也是錯的,乃是並行是同時發出的。信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愛心、憐憫。並行是不能等的,是已經有了。有信心的那一刻也就有了憐憫的心腸。有了就不能這麼做了。 這麼看來,保羅和雅各所講的並沒有衝突。

雅各:因為你們有順服——證明你們有信靠——證明你們有信心(倒序證明發)

雅各要表達的並不是說行為是稱義的條件。乃是稱義的效果。我們傳福音的時候說:信就得救了。但是在教會裡的時候我們說:悔改你就得救了。真正信的人是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假信的人以為是你在忽悠他們。有些人有信心不願悔改而有了另外一個教義:有信心就夠了,行為沒有用。保羅說效法亞伯拉罕的蹤跡去行的人。雅各說信心與行為是並行的。

雅各說的那些行為都是看不見的。是關乎內心的,但是壞行為都是看得見的。意思就是當我們判斷一個人得救的時候,不要以好行為為標準。為什麼呢?因為魔鬼能模仿任何一個好行為。好行為的人不一定都是基督徒,但是基督徒一定都有好行為。所以雅各就給我們看到一個人的壞行為。因為壞行為是學不來的,是本質的,壞行為沒有假的。每個人都只知道自己的屬靈狀況。好像為我們沒法判定。但是壞行為沒有模仿都是實打實的。表彰好人的時候需要注意,很容易上當。因為魔鬼會模仿。但是壞行為我們知道是不能模仿的。

結語

耶穌說: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憑著果子能認出假先知來。憑著果子不能認出真先知來。要聽他講的道。

推薦閱讀:

天主教與因信稱義 / 康來昌
因信稱義
因信稱義(第二部)上帝的應許
唯獨因信稱義 約拿但?愛德華茲

TAG:行為 | 關係 | 因信稱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