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孩子打電腦遊戲困擾的家長,這裡有份最理性的應對策略大全

看點孩子愛玩電腦遊戲怎麼辦?這是困擾很多家長的一個難題。本文作者是寫過《焦慮的家長填滿孩子日程表,理性的家長卻自有一套》的孫穎康,這位理性且自有一套的媽媽像做研究一樣分析了3類孩子、3種遊戲,並有針對性地提出了3個引導方法。文章很長,乾貨很多,值得孩子愛玩遊戲的父母一讀。而即便你有幸沒有這樣的困擾,這篇文章所體現出來的對孩子的同理心、對親子關係的呵護,而非簡單粗暴呵斥了事的態度,也非常值得我們借鑒。

文 | 孫穎康 編輯 | 聞琛

從60後、70後到80後,很多家長都面臨一個無經驗可循的、特別頭疼的挑戰:孩子特別愛玩電腦(包括iPad/手機)遊戲怎麼辦?

在60後、70後的童年遊戲中,男孩打玻璃彈珠、刮香煙片兒;女孩跳猴皮筋、跳房子。電腦遊戲這種吸引力極強的妖獸還未曾在世界上誕生,也沒有深深困惑過這一代人的父母們。

而80後的童年回憶,則多了電視機這個有聲有色的小夥伴,父母會限制其看電視的時間。但論吸引力,單向傳輸的電視機根本不能和雙向互動的電腦遊戲相抗衡。

科技的迅速發展帶給很多新父母的新困惑:「我的孩子不玩電腦遊戲的時候像個天使,玩電腦遊戲的時候就像個惡魔,怎麼說都不肯放手,經常以爆發家庭大戰為結束。我該怎麼辦?」

我曾為美國暴雪的《魔獸世界》做過諮詢,深入分析過不同人熱衷遊戲的心理動機;自己也沉迷過大型多人在線遊戲《征途》,之後寫的網遊商業模式分析成為《創業家》的創刊號文章;後來兒子長大了,特別喜歡電腦遊戲,在長期和他「貓捉老鼠」的鬥爭中積累了不少經驗。最近主持 「父母家庭教育」的工作坊,更是在與不同的父母交流中發現了不少共性。

對孩子愛玩電腦遊戲,我的總結是:3類孩子,3種遊戲,3個辦法。

3類孩子:普通孩子、電腦遊戲成癮者、極客(對電腦科技很有天分者)。

大部分家庭的是普通孩子,愛玩遊戲但並沒有到荒廢學業的地步。

遊戲成癮者則整天沉迷於遊戲,為此經常逃課逃學。

極客比如扎克伯格看上去也整天玩電腦,但和普通成癮者最大的區別是,極客有著相當高的智商和創造力,並試圖改變世界。

3種遊戲:單機遊戲、競技類網遊、升級型網遊。

好的單機遊戲和競技類網遊可以鍛煉孩子的大腦和社交能力。父母需要讓孩子避免的是升級型網遊,成癮性最大、殺傷力也最大。

3個方法:1)融洽的親子關係是一切的基礎,是家長最重要的法寶;2)逐步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能玩能停;3)轉移注意力,引導孩子的興趣、強項。

3類孩子:大部分的孩子只是喜歡電游,但並沒「成癮」

要有效引導孩子,首先得了解我們的孩子屬於哪一類,才能對症下藥。對電子遊戲「有濃烈興趣」和「病態成癮」是兩種不同的狀態。絕大多數的孩子只是前者,家長可以引導管教,但不必過於擔憂。

第1類:普通孩子——熱衷遊戲,但沒有明顯影響學習和生活

Dr. Leonard Sax 在普林斯頓的講座里提到:「根據調查結果,如果玩電腦遊戲一個星期不超過 6 個小時,小孩在學習、成癮、社交、運動等方面都沒有明顯影響。」當然 6 個小時不是一個絕對數,可多可少,根據每個孩子的年齡,各家可以自己調整。總的原則是只要孩子能夠拿得起放得下,該學習就能學習,說停就基本能停下來的話,適當玩電游是完全可以的。

很多家庭的煩惱是孩子一有機會就惦記著遊戲,然後一玩遊戲就停不下來,雖然沒到逃課逃學的病態成癮,但也擔心對學習和作息產生不良影響。這個我會在之後的方法2「逐步培養自制力」分兒童期和青春期來詳細敘述。

第2類:電游成癮者—— 沉迷遊戲,與現實隔絕

那怎樣才算是病態的「成癮」呢?電子遊戲成癮的中國標準是每周40小時,而維基百科上的標準則寬鬆些,是每周60小時(一天10小時,一周6天)。

網路遊戲成癮英文為Internet Gaming Disorder(IGD),在北美最新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指出IGD常見於12-20歲的男性人群,有9條診斷標準:

●強烈渴求:網遊佔據生活中的主導地位,如頭腦中常常浮現和網遊有關的事。

●耐受性:為達到滿足感而不斷增加花在網遊上的時間和投入程度。

●戒斷癥狀:幾天不上網就會出現煩躁、焦慮、易激怒,上網後上述癥狀可迅速減輕或消失。

●儘管知道上網會給自己帶來或已經帶來危害,仍然忍不住繼續上網。

●曾經努力過多次,想控制、減少或停止上網,但沒有成功。

● 除電游之外,對其他事物的興趣明顯減少,以致失去以前的愛好和娛樂。

●向他人撒謊,隱瞞玩電游的真實時間和費用。

● 用遊戲來迴避現實或緩解不良的情緒。

●玩遊戲危害到失去了友誼、工作、教育或就業機會。

一個親眼所見的案例是,網遊成癮者穿著成人尿不濕,因為這樣他就可以節省上廁所的時間而不停打遊戲了。

玩電游成癮的孩子往往來自缺乏溫暖的家庭,有的家長是喜歡暴力、羞辱、呵斥的強制管教型,有的家長則是放任冷漠的疏於管教型。孩子在現實中得不到溫情,就在虛擬的遊戲中尋找安慰和成就感。

——「我出生在一個悲劇家庭,來到這個悲劇城市。我在4年前開始用網路逃避現實生活,不交朋友,對一切冷淡,沒興趣,網路成為了我在監獄裡能找到的唯一世外桃源。4年了,越來越離不開網路了。」

——「我覺得我現實中沒有朋友,家裡的父母除了打就是罵,學校里的老師看不起我,如果不上網我會非常孤獨,心情低落,這不是自制力的問題。」

—— 「我媽媽只知道叫我學習、學習、再學習,根本不理解我在想什麼。我的生活只有學習這一種狀態,精神生活太無聊了,所以玩網遊特別讓我覺得刺激帶勁兒!結果初中玩《夢幻西遊》,一陷就是三年。多虧了我的班主任,幫助我太多,給我很多關心和溫暖。花了很長時間,我最後總算是走出來了。」

如果孩子真的玩電游成癮,則需要專家的介入和幫助,甚至包括一定的藥物治療。但最關鍵的,還是需要修復親子關係,讓孩子體驗到現實世界的溫情,才能從根本上把孩子從虛擬世界拉回來。

第3類:極客(電腦科技很有天分者)

此外,如果孩子特別熱衷電腦,家長還需小心鑒別自己的孩子究竟是遊戲成癮,還是熱愛科技的小極客(Geek)。別不小心,用大棒把未來的比爾·蓋茨、喬布斯、扎克伯格給毀了。

教育心理學家鮑立銑經研究發現,從表面上看,極客和遊戲成癮者一樣,都沉迷於電腦、網路和遊戲,但本質是有區別的:

高智商:能成為極客的人,必須是高智商,思維活躍,喜歡反傳統。極客對一點很看重,就是聰明。他們會對那些能體現智力的東西特別看重。比如艾爾法狗的創始人傑米斯·哈薩比斯少年時曾沉浸於英國遊戲界,但同時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對圍棋的熱愛。

熱愛科技:對科技的愛好遠遠大於社交或者戶外運動,愛好一切計算機數碼相關的課題以及技術,往往十分迷科幻小說。極客絕對喜歡玩遊戲,但是往往不會玩兒需要大量精力和時間的遊戲。

驚人的創造力:極客喜歡做有創造力的事情,重視創造性和產出。青少年時期,傑米斯·哈薩比斯曾在一場為遊戲《太空侵略者》設計續集的比賽中獲得第二名,並被遊戲公司「牛蛙」相中。

不斷挑戰和突破,試圖改變世界:比如喬布斯所奉行的人生哲學是:1、人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2、領袖與跟風者的區別就在於創新;3、人這一輩子沒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絕倫。

在現實生活中,像扎克伯格或者《BigBang生活大爆炸》里的謝爾頓那樣的「天才級」極客很少,但在電腦科技方面有興趣、有天分的孩子卻很多。他們也需要我們做家長的小心呵護他們在電腦科技方面的強項和發展,甚至給他們多一點的電腦遊戲時間。這在之後的方法3 「轉移注意力,引導孩子的興趣和強項」會詳細敘述。

3種遊戲:好遊戲讓孩子開竅學習,壞遊戲讓孩子閉關沉迷

在具體闡述三個方法的對策之前,還需要釐清「好遊戲」 和「壞遊戲」的概念。

多次打破全國電子競技記錄、11歲就上大學的張砷稼把遊戲分為三種:單機遊戲、網路競技遊戲和網路升級遊戲。可以說,讓家長恨得牙齒痒痒、孩子重度沉迷的,基本都是網路升級遊戲。

第1種:單機遊戲—— 一個人玩的遊戲

單機遊戲,就是一個人玩的遊戲。其種類繁多:RPG角色扮演、ACT動作、AVG冒險、SLG策略、RTS即時戰略、FGT格鬥、STG射擊、FPS第一人稱射擊、PZL益智、RCG競速、SPT體育、SG養成、CAG卡片、LVG戀愛、MSC音樂,乃至各種各類的休閑小遊戲。

iPad和iPhone上的App,多是單機遊戲。

單機遊戲一般所耗時間有限,孩子不易深度沉迷。一些經典的單機遊戲,都有簡單而清晰的目標,孩子在遊戲過程中會經歷遊戲設計者準備好的各種體驗,驗證自己的各種奇思妙想,並按照遊戲的指引一步步接近並最終達成目標,獲得成功的喜悅。

第2類:競技型網遊—— 無論投入時間和金錢多少,起點都是公平的

競技型網遊,比如網上棋牌室,也不容易讓孩子重度沉迷。因為競技性網遊往往以一局為周期,遊戲時間是有限可控的,短則幾秒,長則幾個小時。遊戲結束之後,一切都歸零,下局遊戲又從頭開始。只要能完成一局遊戲,就能收穫完整的遊戲體驗。

此外,在競技型網遊中,個人技術決定實力,玩家更多體驗的是遊戲本身。為了變強,玩家需要不斷學習和努力練習去提升技術。技術是屬於你自己的、可以帶走的東西。即使這個遊戲運營公司倒閉了,換個同類型的遊戲,水平和思想猶在。遊戲中掌握的經驗理論,往往都可以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

第3類:升級型網遊—— 誰投入的時間和金錢越多,誰就越強大

真正需要引起家長們的警惕,並一定要讓孩子遠離的,是大型多人在線的升級型網遊。

升級型網遊不存在遊戲周期,遊戲時間是不可控的。出於對等級和裝備無限制的追求,你即使一整天都在遊戲,也永遠無法得到滿足。等級需要時間去練,裝備需要時間去打,然而只要你肯出錢,一切都不是問題。在這樣的環境里,經濟實力決定一切,天賦和個人能力沒有任何用武之地,人的價值被無情踐踏。

為什麼我寧可曠課去打遊戲?因為我多練一天可能就比別人等級高一點。

為什麼我肯拿買書包的錢去買裝備?因為我可以對之炫耀裝備的人比看我書包的人多得多……

一旦開始玩升級型網遊,為了獲取成就感、滿足虛榮心,玩家不得不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來換取等級和裝備。已工作的成年人一旦權衡不當尚且有影響,時間和金錢極其寶貴的青少年們,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就會直接造成嚴重的影響。

所以,家長要精心挑選優秀的遊戲、引導孩子體驗到經典遊戲的精彩,避免升級型遊戲的沉迷。可以多找些不同類型的經典遊戲給孩子,讓他自己選擇喜歡的遊戲。經典遊戲之所以能成為經典,都是有其原因的。願意給孩子找好遊戲玩的家長,遠比願意給孩子買昂貴玩具的家長受歡迎。下面是一些推薦:

— Minecraft:Minecraft 就是電子積木。從木頭積木到塑料樂高, 到電子樂高, 遊戲跟著時代發展。Minecraft 率獲殊榮,從 2013 開始到 2015 年一直得到 Kids』 choice awards,註冊人數早超過1億人。

— League of Legends (13 歲以上才能玩) :這個遊戲是一款沒有血肉槍殺的智力遊戲,被評為一系列最佳(Best technology, best visual art, best game design, most played game),高峰期每日有 兩千七百萬人在線。

— App年度遊戲:蘋果商店每年都會精選出一批出類拔萃的遊戲,其中的益智類(比如紀念碑谷Monument、密室遊戲Room1、2、3)都是特別能激發孩子想像力、創造力、耐心的好遊戲。我和兒子還經常比賽,看誰先解出迷題、互相請教,極大地激發了孩子玩此類遊戲的興趣。

「那是不是好遊戲就不需要嚴格限制時間了?」「我孩子已經迷上了升級型網遊怎麼辦?」「兒子的朋友人人都玩升級型網遊,他說不玩就落伍了,怎麼辦?」 經常會有家長這麼問我。

3個方法幫助家長們引導孩子合理節制地玩遊戲

引導孩子合理節制地玩電游是一個家庭教育的系統工程,有3個方法可以幫助到家長們。

3個方法之一:融洽的親子關係是一切的基礎

為什麼說融洽的親子關係是一切的基礎呢?因為親子關係好,孩子才願意打開心門、聆聽你的建議、和你坦誠溝通,做父母的就有無數機會來引導孩子,孩子也願意配合。即使孩子因為父母的正當管教有一時的抵觸情緒,事後也容易和解。

而在冷淡隔閡的親子關係下,孩子心門緊閉,軟硬不吃,甚至破罐子破摔,請問家長,你還有什麼招啊?掐網線、關電腦,無數事實證明這隻能把孩子越推越遠,甚至離家出走。

更雪上加霜的是,很多研究都發現:缺少愛、親子關係有衝突,不和睦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沉迷於電子遊戲。正因為現實充滿了不快和煩惱,充滿了父母的不理解、嘮叨、批評、控制和處罰,反而造成孩子更大的叛逆,他們更容易轉向虛擬的遊戲世界裡找到認同和快感。

中國的網癮戒斷學校儘管治療手段值得商榷,但負責人也親口承認:「來我們這裡的,無一例外,全部是親子關係破裂的家庭。孩子在家裡得不到溫暖,就沉迷於網遊。」

不少家長對我說:「融洽的親子關係是說易行難,看到孩子整天玩遊戲就火冒三丈,還要我去理解他,溫暖他,這怎麼可能做得到?」

要幫助孩子不要沉迷於玩電子遊戲、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調整我們對孩子玩電子遊戲的態度。

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對立面,採取強硬的對抗態度,那父母就基本已經輸了一半了。但如果父母對孩子持有同理心,先肯定孩子適當玩些電游的要求是合理的,並把這件事看成是一個培養自制力、發掘相關領域興趣的一個家庭項目,孩子也就更願意與我們配合了。

1.科技在迅猛發展,孩子適當玩電游是合理的。

科技在最近20年的極速發展超過了過去100多年的成就。現在,連智能機器人阿爾法狗都打敗了人類圍棋界的頂尖高手,做家長的觀念也要與時俱進。

孩子成長的時代與我們成長的時代太不相同了,我不知道現有的職業在10年、20年後是否還存在,但我知道現在完全不接觸電子遊戲的孩子,將來會在科技社會處於劣勢。因為好的電子遊戲能幫助孩子培養很多在未來世界的技能,包括思維方式、團隊合作、敏捷性、多重任務調度、豐富的模擬體驗等等。

(有興趣的家長可以百度或者Google《一個故意不通過圖靈測試的人工智慧》,裡面提到加速回報定律,就是一個科技越發達的社會,繼續發展的能力也更強更快。主流科學家認為我們已經進入了科技超速發展的軌道,十幾年後的世界可能會變化極大。)

2.玩電游幫助孩子社交。

電游,如今已經成了孩子們(尤其是男孩子們)的社交語言貨幣。

一方面是線下社交,哪怕是陌生的孩子,只有聊起共同喜歡的電游,很快就能熱絡地打成一片。

一方面是線上社交,各種組團任務讓孩子學會迅速熟悉陌生人,以便在遊戲中合理安 排人力和資源分配。在好的網路遊戲中,孩子能體會到這是一個合作的世界,只有合作,大家才能一起受益。

3.絕大部分孩子只是對遊戲有濃厚的興趣,而不是病態的「成癮」。

前文提到「有濃烈興趣」和「病態成癮」是兩種不同的狀態。絕大多數的孩子只是前者,父母不必過於擔心。

也有家長抱怨說:「普通孩子每周玩6小時,成癮孩子每周玩60個小時。這從6到60中間的孩子算哪類呢?我孩子現在每周玩十幾小時,而且有越玩時間越長的傾向,是不是有成癮的可能?」

我的回答是:這要看家長是「往外推」,還是「往裡拉」。

「往外推」就是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嚴厲制止,撥電源線、砸遙控器、大聲吼叫、各種懲罰。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不讓他乾的事(特別當家長態度強硬時),他偏要與你作對。簡單粗暴的處理方法只會增加孩子對你的抵觸情緒,把孩子往更沉迷電游的路上推。

「往裡拉」就是盡量用平靜、和緩的語氣和孩子討論,盡量去理解孩子,讓他感受到你的善意和家庭的溫暖,引導孩子往遊戲以外的強項或興趣去發展。

親歷故事1:

一位媽媽為青春期的兒子熱衷遊戲而苦惱不已,經常忍不住責備,導致兒子萌發了想逃離家庭、去住宿學校讀書的念頭。在「角色互換」的扮演遊戲中,媽媽體會到兒子內心的苦悶與無助,回家與孩子坦誠交流。兒子回報她一個親密的擁抱。從想要離家出走,到如今願意時不時擁抱一下媽媽,這對一個青春期的男孩來說,是多麼的不易!雖然問題還未解決,但孩子的心門已經對媽媽重新打開,願意對話,好轉就在前方。

親歷故事2:

另一位家長發現兒子特別喜歡聯網打競技遊戲,一開始非常不解,百般阻止。後來她讀了《P.E.T 父母效能訓練手冊》,領會到家長要對孩子有同理心,就坐下來在兒子身邊觀戰。慢慢地,她也開始為孩子的勝利而加油,為孩子的失敗而感到沮喪。一方面她對孩子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接納;另一方面,孩子體會到媽媽的關愛,反而變得更自律了。

4. 化孩子玩電游為加強親子關係的契機。

什麼是與孩子關係拉近最有效的方法?其實,你孩子對什麼有興趣,他最想跟你談什麼話題,你就從那著手。如果你對孩子說的都是你對他的要求,而對他有喜歡的事沒有表現出絲毫的興趣,孩子怎麼會感到你是真心關心他呢?

如果孩子愛玩電游,和孩子聊聊他最喜歡的電子遊戲,甚至向他請教。

說到這裡,估計有家長會跳起來:「這不是變相鼓勵孩子玩遊戲嗎?!」別急,我以前也是這麼認為的。後來才發現,沒有比孩子願意邀請你進入他最喜歡的世界更美妙的事情了。

我兒子的故事:

他特別喜歡玩Minecraft,以前一玩就不太肯放手。當時各種招兒都使了,感覺就是在和iPad爭奪孩子。後來親子關係改善了,兒子主動給我看他在Minecraft里搭建的各種小世界,講解各個建築和房間的設計,真的讓我耳目一新。印象最深的是兒子利用不同材質不同地基的房子在爆破時發出的不同音階,編了首曲子。隨著一座座房子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下去,一首《植物大戰殭屍》的主題曲飄了出來,真讓我驚嘆不已。

從那以後,我在按規定叫他停玩Minecraft時,就多了份發自內心的理解,兒子也變得更加配合,甚至不時諮詢我對他在Minecraft里所設計建築的美學建議。

Cindy Zhang的故事:

當兒子第一次和我談到玩電腦遊戲有多麼的激動人心時,我心裡是很矛盾的,因為我根本就不想讓他玩電游, 如果我還聽他講電游,那不等於是在鼓勵他玩嗎? 但是,經過高情商家庭教育 EQ parenting 訓練的我,還是決定聽聽兒子描述他所感興趣的電游是個什麼樣的遊戲。

仔細聽完後, 才知道他玩的電腦遊戲智力性極強,而且需要有很好的團隊合作精神才能取勝。於是還和兒子多交流了幾句,對這個遊戲所能帶來的好處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就沒有阻止他玩。幸好耐著性子聽兒子講完了,否則,就會盲目地把兒子罵一頓,在感情的投資銀行里又多欠了一筆。

因為經常聽兒子講電游。有問有答,他便願意經常和我們講他遊戲的進程,講的內容也越來越細。 但有時我確實很忙,只能一邊做飯一邊聽兒子講他的「有趣」的事情,同時還免不了想想工作上的事,兒子一眼就看出來沒有認真聽他講。這時我會馬上道歉,讓他再重新給我再講一遍。正是因為一直和兒子有著和諧的交流,使得我了解到他所玩的電游有哪些好處, 才使我們能夠在後面的日子裡有效地與兒子討論控制玩遊戲的時間。

當然家長和孩子畢竟是不同年代和環境長大的,生活的重心和興趣不一樣,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要求自己完全跟上他們的腳步,但孩子只要看到家長的用心,他們會感受到父母的關愛的。

3個方法之二:逐步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能玩能停

需要強調的是:融洽的親子關係是指對孩子的尊重,對孩子身心需要持有同理心,而不是對孩子做無原則的退讓。所以,大部分家庭都對孩子玩電游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然而,家長最普遍頭疼的是「立法容易執法難」,尤其是「孩子偷著玩」和「孩子答應某一時間結束遊戲但卻不遵守承諾」。

先說說「立法」。通過實踐和觀察,我比較推薦的是平時不玩,周末可以有適當時間玩。

家長們比較普遍的做法有:

1)平時不能玩,周末能玩上上幾小時;

2)每天都能玩上少量時間(比如20分鐘),一周的遊戲時間總量和第一種做法差不多;

3)只要分數不低於一個期望值(比如全A),孩子做完作業就可以玩電游。

第一種和第二種看上去差不多,其實不然。我曾對9歲的兒子採取第二種策略,每天都有20分鐘玩遊戲或看遊戲視頻,結果他每天都會有個期待、貓爪撓心似的魂不守舍。採用第一種策略後,明顯改善,只剩周末貓爪撓心了,平時里他知道沒有了指望、死了心,只能努力去找其他樂子。

所以真心建議,在孩子小的時候,每周一定要有幾天是不能玩電游的,不要讓孩子養成一種有空就非得用電游來填補無聊的壞習慣,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有機會鍛煉他們自己尋找其它娛樂的能力。

至於第三種做法,對初中以下的孩子特別不建議,對高中的孩子也要非常謹慎對待。因為孩子為了玩電游,很可能匆匆忙忙把功課做完。而且在北美,很多聰明的孩子,中學前拿全A並不需要太多的努力,所以大把的時間花在了玩電游上,家長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可又拿孩子無可奈何,因為孩子的成績達到家長的要求啦。

最重要的是,如果孩子每天玩電游,空閑時間都被電游填補了,這樣的快感不斷地刺激著孩子的大腦,造成他們對玩電游的渴望越來越高,依賴性越來越強。就像很多家長說,他們的孩子每天不打遊戲就像丟了魂似的難受,一打遊戲就好像打了大麻似的輕鬆、愉悅、興奮。

接下來說說「執法」,培養孩子自控力的關鍵是形成良好的習慣。

無論是《Willpower意志力》(心理學教授羅伊著)、還是Tal(哈佛積極心理學教授)都發現:自控力的本質其實是「習慣」。因為自控力需要消耗大腦的大量能量去對抗誘惑,然而一旦當人對一件事情形成習慣後,大腦所消耗的能量急劇減少,自控力就容易形成了。

而習慣的養成,有4個關鍵:信念、目標、監督、獎勵。

第一:信念 ——要讓孩子知道電游成癮的危害,這是培養自控力的價值觀基礎

在孩子小時候,家長就可以旁敲側擊地告訴他們玩電游成癮的癥狀和危害。建議少一些枯燥的說教,多一些些生動化的手段,比如分享一些孩子因網遊癮而不能自拔的視頻或報道,或者讓孩子多自己動手去查相關的資料。

一開始,孩子未必都聽得進去,或都能理解。但如果家長能利用一切機會,長期地、潛移默化地把電游上癮的危害性植入孩子的腦海,並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孩子長大後通常不會長期沉迷於網遊,因為人的行為是由其價值觀決定的。

兒子酷愛電腦遊戲。但有一天,他突然很嚴肅地對我做了個演講,關於網遊是如何讓人的大腦上癮,網遊公司是如何賺錢的,原來他搜遊戲理論視頻時,發現了電腦遊戲成癮的危害,發現自己原來不是玩電腦,而是被電腦玩,特別忿忿。

再後來,雖然兒子玩遊戲時仍做不到每次都及時停止,但他至少意識到了沉迷遊戲是不妥當的,主觀意識是想及時停止遊戲,而不是媽媽怎麼說,他必須怎麼做。

第二:目標——家長要了解大腦的發育規律,循序漸進設定目標,增加孩子的成就感

很多家長都認為「遵守家庭規則,遊戲時間結束就不玩」是個挺簡單的目標,如果孩子屢屢做不到,家長就深感挫敗。

且不說成人也時有意志力薄弱的時刻,如果我們能了解一下大腦的發展,我們就會理解「說停就停」對孩子們其實非常挑戰,因為他們負責理性控制的大腦額葉還沒有發育成熟。

我們的5感: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信號是先通過人腦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到額葉(front allobe) 。邊緣系統主要處理跟情感有關的行為,即What I Feel (我感覺); 額葉負責理性思考、計劃、衝動控制等,即 I Think Rationally (我認為)。玩電游帶來快感,是What I Feel 我感覺(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起了作用,控制玩的時間需要調動「I Think Rationally」(額葉frontal lobe) 的功能。因為青少年的大腦發育還沒成熟,這就是為什麼即使孩子知道過度玩電游並不好,但他們很難做到自我控制的原因。

第三:監督和獎勵 ——多鼓勵,少苛責,積極管教比懲罰管教更有效

監督和反饋是培養自控力的難點,而且孩子在兒童期和青春期的心理不同,家長也要區別對待。

兒童期 – 及時糾正,積極鼓勵

在兒童期(孩子10歲之前),孩子還比較依賴父母,對家庭制度也還能遵守得八九不離十,雖然有時有點偷偷摸摸玩電腦,或者超時玩,但總體而言,還是比較尊重父母的權威,比較容易管教的。

因此,兒童期的孩子違規時,家長應馬上指出。當然我們一定要保持情緒平和,就事論事,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把重點放在總結錯誤上。相反,過激的情緒化處理往往會導致孩子情緒激化,反而失去理智反思的機會。

這裡特別推薦一本書《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 (Jane Nelsen所著),講述的是不以孩子過去犯的錯誤作為關注點,不以羞辱、責難、痛苦作為管教手段,而是以未來的解決方式為關注點,以積極溝通作為管教手段—— 「我們一起來制定對雙方有利的規則,我們還要共同決定在遇到問題是對大家都有益的解決方案」。

兒童期 – 正面管教的親歷案例

兒子玩遊戲曾有個 「永遠的5分鐘」。在遊戲規定時間結束後要求再玩5分鐘,這個我能理解,成人看個喜歡的電視劇,正在興頭上,我們也不容易做到說停就停。然而兒子5分鐘之後還要延期5分鐘,接著再要延期5分鐘,我就真的不能忍了。

在幾次強行拿走iPad、兒子大吵大鬧之後,我找了個他情緒平穩的時間,共商對策。「我也知道這樣不好,但是我才不會和你一起討論如何對付我自己的辦法呢。」兒子別過身去,捂住耳朵。

於是我提議了兩個解決辦法,一個是他如果不能遵守時間約定,就扣除下一周的iPad遊戲時間(懲罰管教);還有一個是如果他能遵守約定,我就獎勵他一定的積分,累積到一定程度可以換取他自己喜歡的東西(積極管教)。

不出意料地,儘管不情願,兒子還是有著正常人的智商,選擇了第二種。經過討論,最後我倆約定:兒子第一個5分鐘結束遊戲,獎勵20積分;第二個5分鐘結束遊戲,獎勵10積分;第三個5分鐘結束遊戲,獎勵5積分;第四個5分鐘,媽媽過來拿走iPad,並且沒有任何獎勵。累計到200分以後,我可以花錢幫兒子買遊戲里的一袋金幣。

以前我實行懲罰管教時,見效雖快,但親子關係變得很緊張。兒子一邊扔回給我iPad,一邊為下周所扣除的iPad時間而憤恨傷心不已,有時還會把自己鎖在房間里埋頭大哭,搞得我心裡也非常內疚。

現在實行積極管教後,兒子不僅主動性大大提高,而且反感的情緒也降到了最低。雖然過程中有些小小的反覆,但總體而言,現在兒子基本都能在5 - 10分鐘內主動結束遊戲,而且情緒都還不錯。

並且我還發現,當遊戲時間快結束時,如果有空能溫柔地陪伴他一會兒,看看他在玩什麼,向他請教一下遊戲中的問題,兒子會很開心,也會更配合地及時結束遊戲。

青春期 – 給予空間,交流的藝術讓孩子願意聆聽

在青春期(孩子12歲以後),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父母也走下了權威的神壇,這時每次孩子違規你都「當場抓賊」的方法,不僅效果不好,也讓孩子感覺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監視」他們,這種不被信任的感覺阻礙孩子自控力的培養,對親子關係也有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而且,在孩子高中的時候,如果父母還是採用比較強硬的管制方式來對待孩子玩電游,有可能孩子到了大學,因為沒有自控力,玩電遊玩得一發不可收拾,甚至包括逃課。

比如就有家長煩惱:「我告訴兒子停機,他基本上能在5到10分鐘內停機,但如果不叫兒子停機,他會連續玩幾個小時。那他進入大學,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怎麼辦?」所以當孩子進入青春期、走出家門之前,家長就要逐漸放手,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和理解,培養他們主動停止遊戲的自控力。

青春期 - 家庭教育專家黃敏的案例:

兒子進入青春期後,「自由散漫、 無組織無紀律」的苗頭開始冒出。有些家庭作業需要上網,但做完作業後,他就」游到」了其他網站。我本著「innocent until proven guilty(無證則無罪)」的原則,採用「警察抓小偷」的戰略方式,兒子就給俺來個「聲東擊西的地道戰」。最讓我生氣的是,明明抓個正著,兒子還敢睜眼說謊,那說謊技能之笨拙,態度之坦然,我和老公都傻了眼了。俺改變了」戰術」,來個「高壓掌控」,給他個下馬威,兒子不僅「迎刃而上,蔑視權威」,而且再次犯規,逼迫我連著幾個周末剝奪他玩電游的權力,到後來要把所有電子產品藏好。兒子不僅沒有」屈服」,更糟糕的是以「冷戰相迎」,幾乎不願跟我說話,陷入了一場權力鬥爭。

後來我意識到,孩子慢慢大了, 簡單抱怨、批評和處罰的方式絕不是上策,不僅沒有達到效果,反而把親子關係搞得很不好。兒子成為青少年了,開始走向獨立,開始有自己的思想,需要給他更大的成長空間,可是老媽還停留在把兒子當做兒童對待的教育方法上,沒有做到及時的調整。

反省了自己,開始更注意多用溝通和引導的方式,制度也隨之做了些調整,比如我不再監督他,但他不能帶iPad進自己房間、必須在客廳使用電腦。兒子對很多方面的興趣也隨著年齡增長,向我提出了一些要求,我也做了一些調整,比如增加了他在電腦上社交和娛樂的時間。

現在,在兒子違規的時候,我有時也會表達不滿、指出問題:「不是有規定現在不能玩嗎?」,有時表達理解和期望、心平氣和地說:「自控確實不容易,是嗎?沒事,慢慢來,下次再努力!」因為我堅信:溫柔的鼓勵遠勝於嚴苛的指責。別指望幾次交談或管教,孩子就老老實實一勞永逸。

交流是一門藝術,與孩子的交流更是如此,需要用孩子能接受的語言與他們交流。有效的溝通不是想說就說,想做就做,而是要冷靜考慮時間、雙方情緒狀況、從什麼角度說、怎麼說、以什麼樣的切入點去說等等因素。也許需要等幾天找到合適的時機,這時大家情緒平和,你也比較有準備,孩子才比較能考慮我們的想法,這樣往往會事倍功半。

3個方法之三:轉移注意力,引導孩子的興趣、強項

在意志力的心理學研究中,孩子吃糖是個很著名的實驗,結論是在小時懂得自我剋制(不馬上吃糖),長大後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衝動和慾望,具有更堅強的意志力,從而更能成功。

有意思的是,研究還發現,最能抵禦甜糖誘惑的,不是那些緊緊盯著棉花糖,運用意志去抗衡的孩子,而是那些東張西望、研究天花板或者門窗的孩子。轉移注意力是培養自控力的另一個好方法。

在面對孩子玩遊戲的問題上,心理學有同樣的發現。遊戲和互聯網之所以有那麼大的魅力,其實在設計上是通過我們大腦的獎賞中心,提供即時的滿足和瞬間的刺激。所以,如果我們能夠讓現實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也像遊戲和虛擬世界這樣,就能重建正常的家庭生活。

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有:

●發現孩子的天賦,引導電腦遊戲相關領域的興趣:比如電腦遊戲編程、機器人、做視頻、畫動漫,寫故事、音樂創作,甚至創辦遊戲俱樂部、做生意,寫遊戲書等等。

●尋找孩子在電腦遊戲之外的興趣、強項,比如:游泳、球、象棋、吉他等等。

●為孩子打開視野,在現實世界建立朋友圈,走出去體驗更多的美好。

每個孩子的特點不一樣,家長幫助其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也不一樣。有的孩子特別熱愛運動,踢一場大汗淋漓的足球很有效;有的和小夥伴一起出去瘋玩很帶勁(但家長不給孩子攜帶電子遊戲產品);還有的,比如我兒子,頗有極客的潛質,我就得特別小心在他的電腦強項和遊戲防沉迷中間平衡。

首先,我對兒子說與其玩別人的遊戲,不如創造屬於你自己的遊戲!我給他下載了獲得兒童科技大獎的Hopscotch編程App,雖然是入門級的運用,但科學有趣,特別適合7-11歲的孩子。兒子一下子就迷上了。後來我又循序漸進引導一些特別優秀的編程網站,比如麻省理工MIT所研發的https://scratch.mit.edu/,兒子從此一頭扎入編程的世界,還發表一些自創的遊戲讓別的玩家玩。現在他已經開始上正規的python編程課,如魚得水般快樂。

其次,自從發現兒子特別喜歡機器人後,又盡量提供資源和平台讓他去玩機器人,不僅鍛煉編程、嚴謹的邏輯思維和精巧的動手能力,還讓他能緊跟當代智能科技的步伐。

接著,我還購買了給兒童閱讀的IT人物傳記,比如《誰是比爾·蓋茨?》(Who Is Bill Gates?) 、《誰是斯蒂夫·喬布斯》(Who Was Steve Jobs? ),希望兒子能像Bill Gates和Steve Jobs那樣遵循自己的興趣和激情,在將來的成長途中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

最後,針對兒子的特點,我給了他比同年齡孩子更多的自由上網時間,讓他可以在網上搜索他所喜歡的信息,包括自學可汗學院的科技類課程、極客的各種腦洞大開的視頻。當然,他借著上網偷玩網路遊戲的事情也干過好幾次。但我並不想因噎廢食,在綜合引導下,他現已基本不玩這種貓捉老鼠的把戲了,而是會教我Youtube是根據什麼演算法和原則將某一遊戲視頻排名靠前、或者量子物理有什麼新發現。

此外,正因為兒子天性比較「宅」,我更鼓勵他和同齡小夥伴能多走出去。這樣不僅滿足孩子玩的天性,培養孩子的陽光性格,以及與人交流和相處的能力,而且減少了對玩電游的依賴。

這裡再分享美國新澤西州Cindy Zhang引導她兒子的一個故事:

在我們家,童子軍 (Boy Scout)的活動佔用了兒子的不少時間,他很喜歡童子軍的戶外活動,特別是艱苦的爬山行軍野營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同時也通過童子軍所組織的本州和全國集體活動結交不同地區和不同年齡段的新朋友。

最終讓兒子徹底停止玩電游的也是因為童子軍。在他 9 年級的夏天,他的童子軍團隊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從馬里蘭騎自行車到賓州匹茲堡,每日平均要騎 50 里,爬坡近 3000 英尺,是一個相當艱苦的行程。在這個暑期,他參加了兩次童子軍夏令營。兩個星期的野外活動都沒有上網機會,沒有手機或電腦。

暑期活動回來後兒子感慨地說,沒有電游的日子是完全不一樣的。他意識到在他的人生中還有更有意義事情可以做,並開始了他的 Eagle project 計劃,為他曾經上過的小學做點貢獻,以報答學校對他的培養。那時他開悟了。他從電腦中刪除了遊戲。那個遊戲他當時在全校高中四個年級里是玩得級別最高的。他把心愛的遊戲帳戶轉送給了同學。帳戶里有他積累了三年的遊戲戰績。

需要特別要指出的是,要尊重孩子的節奏,即使他沉迷遊戲,也很可能是階段性的,慢慢引導,不著急。

奧數冠軍劉洋最近被麻省理工大學提前錄取,但劉洋從小就是遊戲迷,上中學時,劉洋玩遊戲更是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天天為了玩遊戲跟媽媽打游擊戰。他媽媽劉雙秋髮現兒子有數學的天賦和興趣,花了很多心思引導,最終劉洋發現沉迷遊戲會影響學數學,就把心愛的遊戲全刪除了,走出了沉迷遊戲的階段。

引導孩子玩電游是家庭教育的系統工程、長期工程

電子遊戲(電腦/iPad/手機遊戲)讓很多家庭都陷入了一場關於控制權的鬥爭,尤其是家裡有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是男孩子),父母往往覺得自己就是在和電腦、網路爭奪孩子。

我的體會是,任何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包括孩子玩電游一事,如果孤立起來處理,那一定只是治表不治本,或者不僅連治表的效果都達不到,反而造成了更長遠的危害。只有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的根本和長期目標、運用綜合整體的育子方法,雖然不一定能達到立桿見影的效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你一定會為孩子的進步而感到驚喜和欣慰的。我堅信這一點。

孫穎康

曾在世界500強公司擔任市場營銷的資深管理工作,輾轉中國、新加坡(亞太總部)、英國(全球總部);移民加拿大後開始創業,專註於教育心理學,包括親子教育、優質私校申請、留學生成長監護。


推薦閱讀:

關於股票『均線』的實用技巧這裡全都有!
異地的戀人們,這裡有 5 條維持關係的有效方法
吃貨看這裡 50港幣吃遍全香港 | 飲食
北京威信到底有多高:這裡一個99讓你恍然大悟
一吃就上癮的滷雞爪做法,秘方就在這裡!

TAG:孩子 | 遊戲 | 電腦遊戲 | 策略 | 理性 | 困擾 | 電腦 | 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