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問真答:人為什麼要換牙|大象公會
人類並不是唯一換牙的物種,所有長牙的脊椎動物都會換牙。但絕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是「一換性齒」,即只有一套乳牙和一套恆牙;而其它脊椎動物都是「多換性齒」,能終生換牙。這就提醒我們,換牙的次數關係著進化因素,與生物適應性密切相關。
牙齒脫落並更換的能力是一組同源器官的共同特徵。
從起源上看,脊椎動物的牙齒演化自魚類祖先的鱗片,這種鱗片並不是我們今日習以為常的魚鱗,而是一種帶髓腔的骨質結構。它的表面還常常覆蓋著羥磷灰石構成的琺琅質,其解剖結構與牙齒無異,鯊魚的鱗片至今仍保持這種結構。
約 4.2 億年前的隆線花鱗魚(Theloduscarinatus)鱗片化石橫切面,表面有羥磷灰石覆蓋,佔大多數的棕色部分是骨質,中央的空腔是髓腔
最晚從 4.1 億年前開始,一些格外粗糙而堅硬的鱗片就移向了頜骨的咬合面上,並一步步演化為今天的牙齒。而在更晚的進化中,鱗片在陸生脊椎動物身上又演化成了毛髮、羽毛、指甲甚至汗腺和乳腺。換言之,牙齒先天應當具有的脫落和再生能力,跟毛髮、指甲是一致的。
約 4.1 億年前,一種盾皮魚 Romundina stellina 的顱骨化石,球形空腔為口腔,左端凸起為下頜,上面覆蓋著已知最古老的牙齒,非常類似右側體表的鱗片
軟骨魚都保留了許多祖先特徵,圖中是犁頭鰩的牙齒,仍然以鱗片的方式排列,用來研碎堅硬的貝類和蝦蟹
從人類胚胎髮育上看,牙齒和所有的皮膚附屬器官都源於皮膚的局部摺疊,而這些摺疊全由 EDA 基因總控。EDA 基因一旦異常就會出現「無汗症」等怪異疾病,患者往往先天缺失所有的毛髮、指甲、牙齒、汗腺和乳腺。曾出演《星際迷航》等作品的美國演員邁克爾·貝利曼(Michael Berryman),就是一個典型的無汗症患者,他沒有任何體毛、汗腺乃至牙齒——照片中的是假牙
不過,動物的換牙次數,與其在演化史上出現的晚近程度卻是相反的,在我們看來越進化的動物種類,它的換牙次數基本就越少。
例如,鯊魚和一些爬行動物會很頻繁的換牙。鱷類未成年時每個月都會換牙,成年以後仍保持兩年一換的速度持續更新,一輩子能長出 3000 多顆牙齒。從化石上看,肉食恐龍甚至在新牙尚未萌出時,就在新牙底下又形成了新牙的後備。
侏羅紀晚期異特龍(Allosaur sp.)上頜骨的 X 光照片示意圖,可見兩批形成中的牙齒
哺乳動物只換一次牙,這與環境適應歷史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演化自二疊紀的獸孔類,最初是一些小體型的食肉動物。巨大的生存壓力使它們壽命短暫,換牙的能力無關緊要,逐漸丟失了;另一方面,它們的牙齒形態卻變得越來越豐富,得以進食多種多樣的食物。
「四角獸」(Tetraceratops)可能是最古老的獸孔類動物,生活在 2.75 億年前的二疊紀早期,目前只發現了一個頭骨,長約 9 厘米,體型不大;但已經有了明顯的牙齒分化,延長的犬齒向後彎曲,顯示它們吃肉
這種適應性演化到現代哺乳動物,已發揮到極其精細的分工程度:薄的門齒負責切割,尖的犬齒負責撕咬,鈍的臼齒負責研磨,食肉動物的部分前臼齒還會特化成鋒利的切齒,用來切斷組織。
豐富的牙齒形態讓哺乳動物進食格外精細,減輕了消化負擔,節省了體能,但多次換牙的能力卻沒有找回。
只有象類、海牛和袋鼠三類動物的臼齒例外。它們不斷換牙的能力都與食物會嚴重磨損其臼齒相關:
為適應格外粗糙的熱帶植物,再加上象群高度依賴長者的經驗,象類祖先的演化重新俘獲了多換性齒的寶貴性狀;海牛在海床上進食容易誤食泥沙,牙齒磨損格外迅速,需要經常換牙;袋鼠吃的草大都富集二氧化硅晶體,也需要經常換牙。
雜食動物低冠臼齒(人類)和食草動物高冠臼齒(馬)的結構比較(上)——現代陸生食草動物幾乎都有高冠齒,這種牙齒可以經受漫長的磨損,極大加強了食草動物的適應性;下面的巨物是猛獁象的臼齒化石——象類不但有高冠齒,而且像鯊魚一樣前赴後繼地長新牙,一生中平均可以更換 6 批
不過,一般的哺乳動物會從乳牙換到恆牙,卻與磨損關係不大。以人類為例,實際上除了齲齒,我們從沒見過孩子的乳牙有過顯著的磨損。
真正迫切的換牙原因是人類的顱骨在成年以前會迅速增大,但牙齒不能增粗,如果繼續保留乳牙,牙縫就會變寬,不但容易齲齒和感染,孤立無援的單個牙齒也變得更易折斷——把乳牙換成更大更多的恆牙就可以良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了。
換牙期的兒童牙齒和成年人的恆牙——人類換牙時乳牙牙根主動溶解,恆牙從下方頂替,另外增加的側門齒和臼齒從頜骨中另外萌發
另外,哺乳動物也有不換的牙,比如兔子和嚙齒動物的門牙:它們使用得太頻繁,牙齒一旦脫落,生存就十分困難,所以它們的門牙進化成了不斷延長的牙齒,以適應一輩子的磨損。
推薦閱讀:
※孩子一般幾歲換牙,多久換完?
※換牙風俗,這是誰扔的牙齒!
※各國換牙習俗小知識
※小孩換牙的順序
※狗狗煩躁不安,可能是到換牙期,這段時間有什麼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