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的相機會說話 鏡頭焦段的選擇技巧

一般來說,初買單反相機的攝影愛好者,大都熱衷於配齊18-200的全焦段,以求在未來的拍攝中不放過任何一個好角度。事實上,這種觀點是一個嚴重的誤會,且不說拍攝中沉重的專業鏡頭所帶來的體力消耗,換鏡頭時的手忙腳亂,更重要的是變焦鏡頭所帶來思維上的懶惰,使得攝影者忽視對鏡頭感的培養和攝影語言的提煉,嚴重影響攝影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根據市場的需求,很多所謂「一鏡走天涯」的鏡頭應運而生,比如18-135mm,甚至18-200mm,似乎輕便又省去換鏡頭的麻煩,但很多大變焦鏡頭使用者往往會發覺,使用此類鏡頭,會感覺自己的拍攝水平一直停滯不前,視覺乏味而難以突破,後果往往是對攝影熱情喪失,問題出在了哪裡?

  本文無意對不同鏡頭間成像的優劣進行比較,僅試圖探討鏡頭焦段選擇與鏡頭感培養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談談鏡頭語言的練習提高的技巧。

變焦與定焦

  如果我們見過一個拿定焦,一個拿變焦的人同時在拍照,會發現他們的拍攝行為截然不同,而且最後觀看照片,往往發現持定焦者能獲得更多的觀看角度和可能。

  此中的奧妙或許就在於,持變焦的人,選定一個角度之後,就會站定不動,然後不停旋轉手中變焦環,或者在不停更換自己的鏡頭,往往懶得再走動一下。這種情況裡面,事實上不管換到哪個焦段,拍攝的角度都是單一的,固定的。長期保持這樣的拍攝習慣,會使照片風格和語言越來越固化,拍攝時的思維也變得越來越懶惰,攝影水平也難以得到真正的提高。

  而定焦者的拍攝往往由於焦段的限制,需要不停的上躥下跳,左右思量,位置的移動往往帶來了更多的觀看變數,同時,眼睛離開了取景器,去觀察拍攝對象與周圍的環境,也刺激了對不同呈現可能的思考,事實上,這一點觀察和思考的時間,在拍攝中,往往決定了一張照片的成敗。

  如果要用十秒鐘的時間拍攝一張照片,利用九秒的時間去觀察和尋找角度,用一秒的時間調整相機參數和按下快門,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取景器里,往往成功率會高得多。

  從這一點而言,我往往會給初學者推薦一隻價值700元人民幣的50mm 1.8鏡頭,而不是一隻價值12000元的28-75mm 2.8L專業鏡頭,前者不但能在光圈與景深上有更多的作為,更重要的是對攝影的鏡頭語言能有更多的訓練,也更容易得到攝影的進步。

  對於變焦和定焦,事情往往還沒有那麼簡單,攝影史上許多大師,往往只執著於一個焦段,被選擇的最多的是50mm或35mm,這個焦段的選擇,往往和一個人的閱歷和人生觀有關,有些人會看得更專註一些,有些人會看得更廣闊一些,不同的人生觀必定導致選擇不同的觀看世界的方式,也就會有不同焦段的選擇,這個問題在下文還會詳細分析。

  要學會使用所有的焦段並不困難,但是要用好一個焦段,卻沒那麼簡單,甚至要花一生的時間,一個固定焦段長期的觀看訓練,因而產生的鏡頭感,往往凝聚了攝影師的學識、閱歷與氣質,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這種風格的產生需要攝影師和鏡頭長期的磨合,以至於相機已經成為感悟世界的另一隻眼睛,無需思索,毫不猶豫。

  按照我的理解,可以做到在觀察之後站定,舉起相機,無需看取景器,按下快門,得到的照片與構思的一樣,可以算是對一個焦段熟悉的入門。至於人機合一的高級境界,只能靠緣分,還有很漫長很漫長的時間在一起吧。

浙江富陽龍門古鎮的黃昏,村口的老人們聚在村口高談闊論。

  50mm鏡頭,光圈2.8,使用了偷拍的手法,讓現場的氣氛得以保存,2.8光圈可以適度虛化背景,但不太虛的環境氣氛保留,50mm焦段能保證拍攝時樓房的垂直水平線不至於變形,更有真實可信感。

50MM標準鏡頭:平靜的敘述

  50MM,又稱標頭,非常不招初學者喜歡的焦段,往往因為最接近人眼觀看世界的視覺,往往使得拍攝的照片既沒視覺衝擊力,也沒奶油般虛化的背景,江湖上有「標頭無用論」相傳,要用好標頭,確實需要下一番苦工不可。

  該從何入手呢,只用50mm鏡頭的大師布勒松說:「攝影家的眼睛,永遠都在評估出現在他眼前的事物。他只須移動1毫米的幾分之一,便可以把線條吻合起來。他只須稍微屈膝,便可以將透視改變。把照相機放置在離主體近一些或遠一些,他便可以刻畫出某一細節——這細節,既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賓奪主。然而,對照片進行構圖所需的時間,幾乎是跟按動快門的時間一樣的短,因為兩者同是條件反射而已。」

  現實世界如此豐富複雜,在鏡頭範圍里,哪些元素應該出現,哪些應該捨棄,相機輕微的位移會帶來怎樣的透視變化,按下快門那一瞬間,元素之間的相互關係應該是怎樣,這些攝影里需要解決的相當重要的問題,都需要在舉起相機取景之前解決。

  50mm接近人眼視覺的優勢,可以方便地讓人在現實世界與取景器之間無縫地切換,以此完成從現實3d世界到照片2d世界的轉化,可以更快的培養起這種條件反射下的鏡頭感。

  我一直以為鏡頭感是攝影師風格最本質的東西,50mm的鏡頭感,建立在與被拍者者不遠也不近的現實距離與心理距離上,形成一種既不張揚也不含蓄的敘述風格,從鏡頭語言而言,可以比喻為一種寧靜的敘述。

  最驚心動魄的故事,往往可以用最寧靜的敘述完成,而且這種寧靜,會讓故事更為真實可信,不誇張,不渲染,讓觀看者回歸拍攝內容的本身,也是初學者首要掌握的表現技巧。

  個人十分偏愛50mm,經常只帶一個50mm晃悠,在這個焦段里,不會有難以忍受的廣角變形,也有合理透視空間感。

  拍陌生人的時候,50mm還常常被我用來偷拍,很多場景只有偷拍才能保存原有的氣氛和意境,50mm雖然不太近,可是也不太遠,要偷拍得手,往往要事先做好環境的觀察,一旦舉起相機,很可能你沒有構圖和對焦的時間,所以構圖要在心裡預設好,相機的焦點、曝光、景深也要預先調好,舉起相機的同時按下快門,才能稱得上眼急手快,此外,拍照前,逃跑路線也要先觀察好。

  如果你喜歡用相機平靜地講故事,那麼我會推薦你用一隻50mm鏡頭。

35mm廣角鏡頭:放聲的高歌

  如果50mm偷拍還算不錯的話,35mm偷拍幾乎是一種不可能,35mm如果要描述主體,需要更進一步的逼近,這種逼近往往不僅僅是一米的物理距離,也意味著與被攝主體更近的心理距離。

  常有人說50mm往前一步是35,退後一步是85,事實上不同焦距形成的透視感完全不一樣的,35mm的透視往往會更有現場感,所以新聞記者一般會比較喜歡35。

  使用35mm拍陌生人的時候,往往需要事先的溝通,否則你很可能拍回來的是一大堆驚愕的表情,還帶回來被鄙視無數次的心理傷痕。關於溝通的技巧,我常常覺得是口才比器材重要,一個微笑,幾句問候,保持對對方有禮貌的感興趣,常常是獲得拍攝批准的利器,同時,也要充分尊重對方,不要把對方當做你鏡頭下的獵物,如果對方拒絕拍攝,那麼就別拍,不過很多時候聊幾句之後就會峰迴路轉。

吳川縣城的春節,正好遇到情人節,年輕人在街頭兜售玫瑰花。

  35mm鏡頭,光圈4.0,和他們聊了幾句再從容拍攝,抓拍的主體年輕人面向遠方而不是望著鏡頭的瞬間,以求延伸畫面語言。35mm帶來略微的可以接受的變形,使觀眾在場更為強烈。

  用35mm常常會因為聊天忘記了拍照,那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呢。

  35mm會產生適當的變形,比50mm更有視覺衝擊力,較近的心理距離也使得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種適當的強調,在鏡頭語言里我理解為放聲的朗誦和歌唱,它說出來的,往往更容易引起人們的留意。

  在使用35mm的時候,需要留意的問題是廣角會收入更多的元素,如何避免構圖中元素的雜亂形成的喧賓奪主,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有一個經驗值得借鑒,就是構圖時不能光留意主體和中心的位置,構圖的四個角也要注意,哪些元素該出現哪些該捨棄要密切留意,有幫助的留下,沒幫助的捨棄,有時,輕微的機位的變化,可以決定片子的成敗。

  如果你是一個外向熱情的人,希望與這個世界有密切直接的接觸,說話宏亮愛聊天,皮糙肉厚耐挨打心理素質良好,那麼我向你推薦一隻35mm的鏡頭。

10-28mm超廣角鏡頭:聲嘶力竭的吶喊

  不知道為什麼,中國的攝影師特別喜歡超廣角,特別是街頭攝影,看見裡面扭曲的房屋,誇張變形的手腳,還洋洋得意的自誇很有視覺衝擊力,我總覺得內心久久難以平息,或許因為這個時代就是喧囂吶喊的時代吧。

  超廣角是一個相當難以駕馭的焦段,也是一個容易造就懶人的焦段,隨便舉手一拍,面前的世界都在照片里,連構圖都省了。然而這會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等待著你去解決:除非你是女宇航員,否則你看到的世界會和別人有什麼不同?

  這其實是困擾很多初學者的魔咒,器材已經很好了,但拍下的照片怎樣才能有個人風格而又耐看呢?我拍的怎樣和別人拍的不一樣?

新疆慕士塔格峰下,偶遇的游牧人家,熱情地邀請我們共進早餐,試圖付錢被拒絕。

  17mm超廣角拍攝,光圈8.0,帳篷的狹窄環境里,使用超廣角把天窗也收入畫面中,同時也利用了帳篷放射狀支架變形後所產生的畫面張力。

  事實上,攝影的主觀性和客觀性一直是攝影屆爭論不休的問題,這裡不展開討論,比較形成共識的是,拍攝的照片,不能就事論事,要讓人能看到你描述的景物之外的東西。通俗來講,就是利用構圖、瞬間、成像寬容度等技巧,使得照片產生一種陌生感和意外感。

  超廣角強烈變形造成的視覺衝擊力也是手法之一,然而這種手法如果被泛濫使用,就會使人生厭。因此要用好超廣角,就像中國人拍攝荷花,一定要帶有強烈的創新慾望,才能脫穎而出。

  近年使用超廣角甚少,所以經驗也不太多。在狹窄的環境里拍攝納入更多的元素,拍妹妹用趴著的角度拍出誇張的長腿,超廣角是很有用的。蹲得低一點仰拍,或者爬的高一點俯拍,超廣角都會有很好的表現力,可以多做嘗試。

  對於初學者,過分的強調使用超廣角不值得鼓勵,放聲的吶喊要有強有力的功底支撐,否則會淪為聲嘶力竭。

70-400mm長焦鏡頭:溫柔的細語

  長焦曾經是我一度偏愛的焦段,強烈的虛化,對細節的特寫,容易形成畫意的景深壓縮平面化,如果要去拍攝糖水風光片,長焦是必須的裝備。

  有一個初學者常困惑的問題,就是看到的風景驚人漂亮,拍攝出來的照片卻平淡無奇,這裡面的原因,最通常的是使用廣角或中焦鏡頭,試圖把所有的美的元素統統塞進照片里,導致照片里喧賓奪主反而難以給人留下印象,這種情況可以試試換用長焦,只拍攝讓你最感興趣的部分,或許會有驚喜。

寧波普陀山,不肯去觀音廟前,一片野花在梵音細雨里,漫山遍野地盛開。135mm拍攝,光圈2.0,在長焦淺景深的拍攝中,前景的虛化往往比背景虛化更為強烈,妥善使用長焦的前景虛化,既可增加畫面縱深感,也更利於製造夢幻感,此方法拍人像同樣適用。

  長焦狹窄的視角,容易虛化的背景,使得簡化畫面成為易事,符合攝影的減法規則,因此為廣大初學者所喜聞樂見。但簡化的畫面往往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構圖的簡單處理和鏡頭語言的貧乏單一,尤其在長焦里,由於前中後景之間的景深空間被壓縮,使得照片難以產生縱深感,這時,利用好構圖時的幾何圖形法則,成為長焦攝影的重要訓練技巧。在這一點上,我的心得是,使用長焦時,心一定要足夠靜,不能匆匆忙忙,往往鏡頭輕微抖動帶來一兩毫米的位移可能會導致構圖的失敗。

  如果你對中國式風光拍攝有濃厚興趣,並以立志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為人生目標的話,利用好長焦的這種壓縮空間的技巧,拍攝畫意風光,會相當有效。如果在合適的季節,去到很多排隊搶三腳架位的出大片之地,比如壩上、霞浦、元陽、禾木等地,你會看到清一色的專業長焦之海。如果有個哥們不幸使用了中焦或廣角,那肯定是他前一晚跟攝影團帶團老師沒喝好。

  在拍攝人物特寫的時候,長焦也可以忠實還原人物相貌,不會產生變形,適當遠的距離拍攝,也可以讓被拍攝者減輕心理負擔,表情顯得更為自然。

  然而,在人文紀實攝影中,一般不太建議使用長焦的偷拍,長焦對現場感的疏離,可以製造夢幻感,卻無益於真實感,當然,根據現實情況偶一為之,也是挺好玩的。

  從鏡頭語言的角度來說,長焦鏡頭要說的話,就像耳邊溫柔的細語,無須太響亮,但可以說到心裡去。

兩圖拍攝於同一地點,上圖使用28mm鏡頭,光影構圖都合理但給人印象不深,經觀察瞭望,發現遠處沙灘上有父子在玩耍,借用身邊朋友的400mm長焦,拍攝下圖,強烈的空間感壓縮,呈現了畫一樣的平面效果,遠處海岸的位置及取捨幾經思量才確定下來。

兩圖拍攝於同一地點,帕米爾高原上的貧困塔吉克人一家,送給了他們一些冬衣。上圖用35mm拍攝了一家人和他們的狗,連綿不絕的雪山和戈壁,畫面沒有問題,只是覺得比較表面化難以深入。下圖換用135mm鏡頭,適當收小光圈到4.5,以表現小女孩臉上的質感,天真的眼神和滄桑的面容,已足以反映這一地域的地理、生活和人文,也容易引起觀者的共鳴。

好鏡頭基本靠借

  行文至此,肯定很多人認為我是死硬的定焦黨,或者反器材反社會,相機廠商人人得以誅之的大反派。真是冤枉,我其實對好器材的狂熱不下於各位,只不過,我的好器材基本靠借。

  首先說說定焦變焦的問題,實在不必看完本文就立馬去買一個,變焦鏡頭只要你不變焦,就是定焦鏡頭。

  對於鏡頭感覺的訓練,可以固定從某一焦段開始,不同的焦段多加嘗試。同時對拍出來的照片需要多加歸納整理,善於反思每張照片成敗的原因和道理,這一點看起來簡單,卻甚少人能夠做到,特別是數碼時代,海量的照片會讓人崩潰瘋狂,在拍攝前期,眼睛多離開取景器進行觀察,少點按下快門,能比較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拍攝時間漸長之後,你會發現某個焦段你使用起來更為得心應手,這時再去考慮更換升級你的鏡頭,會是理智的行為。

  無論你是使用定焦,變焦,全畫幅,aps畫幅,4/3系統,還是手機拍攝,對焦距概念都應該是清晰的,在某一焦段培養鏡頭感,是被很多人忽略的問題,也是妨礙攝影進步的一座大山,怎樣用屬於你自己的焦段來講故事,會是一個漫長而有趣的歷程。

  中國是專業攝影器材銷售大國,你身邊總會有些朋友,買了無數好鏡頭,卻來不及用或沒空用,他們,將會是你的攝影之路上的大幫手,使出你的交際能力,把鏡頭借來,而不是急著去買一個,會減少你被罵敗家的幾率。

  書非借不能讀,鏡頭其實也如此,先體驗不同焦段的感受,再從容選擇適合你自己的焦段,會更有效。

  對於我自己,由於樂於結交攝影朋友,好鏡頭也用過一些,特別是拍風光的時候身邊正好有一個背著400mm大炮的朋友,可以感人得的快要掉下淚來。

  現在出門,一般只帶35mm和50mm兩個定焦,心情開朗想和人聊天的時候,我會用35mm,有時只想安靜的看看,順便思考一下人生問題,我會用50mm。也許有很多場景拍不到,拍不好,但是你總不能一個人拍完所有的好照片吧。在拍攝中,因為你的觀察力不足而失去的好照片,遠遠多於焦段不足所失去的。

  順便說一句,我的35mm和50mm,都是借的。。。

  熟悉了你自己觀看世界的焦段之後,用心去記錄,而不是靠好相機好鏡頭,或許,這才是攝影的真諦。

推薦閱讀:

28天練好字!《足》字旁的書寫技巧!(附:基本筆畫分解)
數碼相機 單反相機 手動拍攝技巧
【百科知識】釣魚技巧彙集
【生活技巧】洗衣服有訣竅,敢叫舊衣換新顏
海竿串鉤釣法實戰技巧八招分享

TAG:相機 | 鏡頭 | 選擇 | 說話 | 技巧 | 焦段 | 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