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語言康復師的聲樂教學研究
1 研究的必要性
根據對語言康復師的調查,職業性喉病已成為一種常見病、多發病。這種病的癥狀是聲音嘶啞、嗓音失去彈性、音色不純凈、明亮、用嗓費力、不能持久等。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語言康復師在教學工作中發聲方法不科學,用嗓過度,使嗓子超負荷工作,聲帶長期處於疲勞狀態等。
語言康復師沒有經過科學的發聲訓練,只憑自然、生理性的呼吸,以嗓音即自然音為基礎,發音狀態屬於自然的下意識活動狀態。由於長期過度使用嗓子和發聲方法不當,加上對職業性喉病不甚了解,延誤了病情,有的人甚至不得不終止了語言康復師的職業生涯。語言康復師要想有一副「金」嗓子,就必須接受嚴格、科學的發聲訓練,以獲取更好的職業服務資本。2 針對語言康復師的聲樂教學
筆者運用科學的聲樂訓練方法,對即將從事語言康復工作的學生進行聲樂教學,教學內容包括發聲器官的構成、氣息的控制、發聲的共鳴、咬字吐字等歌唱發聲基礎知識。重點教授「有呼吸支持的、有共鳴的高位置說話」方法,即用歌唱的發聲方法說話。
以上內容理論學習容易理解,但技能獲得需要由淺入深地進行長期嚴格的科學訓練。
2.1 歌唱的呼吸訓練
呼吸是歌唱的動力和支持力。歌唱的呼吸與生活的呼吸是有區別的。在生活中人人都會呼吸,呼吸有時急促、有時緩慢,有時深、有時淺,還有些時候需要憋氣,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呼吸方式,很容易掌握。但是歌唱的呼吸與生活的呼吸不同,歌唱呼吸變化多,吸得深、呼得長,是有意識、有目的、帶技巧的呼吸。
在教學中,運用胸腹聯合呼吸法,採用「聞花」的動作進行訓練,即吸氣時口腔放鬆,用口、鼻將氣息徐徐吸入,使橫膈膜下降,兩肋向外擴張,腰部似有氣圍繞的感覺。這種呼吸法可以靈活地由吸氣轉為氣息保持,形成膈肌與肋肌對抗的狀態。呼氣時練慣用舌尖頂住上牙床,發輕微的「絲」聲,儘力控制氣息,使之均勻、持續、平穩、柔和地呼出。胸腔始終挺起,保持橫膈膜和胸腔的擴張狀態,待氣息將盡時有意識地收縮小腹,以使氣息得到保持。這樣呼與吸相互配合形成對抗,在腰部周圍產生對抗力,這種對抗就是「呼吸支持」。具有呼吸支持的聲音,才是有活力、感染力、持久的聲音。呼氣吸氣練習每天進行5~10分鐘,直至養成習慣,成為下意識的動作。
2.2 歌唱的發聲練習
聲帶是語言的發音體和音源。健康的嗓子具備兩種機能:一種是發真聲的真嗓子機能,即「重機能」;一種是發假聲的假嗓子機能,即「輕機能」。重機能是整個聲帶的振動,輕機能是局部聲帶的振動。在生活中說話、唱歌,需要這兩種機能互相配合發揮作用,單用任何一種機能都會讓嗓子出問題,除非說話或唱歌時間非常少。兩種機能混合時比例必須恰當。
歌唱發音是由真音、口咽音、鼻咽音、喉咽音和胸音5部分組成,其中真音是核心。口咽音和喉咽音只是作為語言發音的自然規律在歌唱發音過程中的一種體現,鼻咽音和胸音是歌唱發音的兩大主要共鳴。鼻咽音作為歌唱發音的「頂」,發揮高位置作用;胸音作為歌唱發音的「底」,發揮支持作用。它們既相互支持又相互抵制,歌唱發音就是在這種矛盾中得到穩定。
在教學中,筆者強調真音訓練的科學方法,以便使學生獲得在氣息支持下的鼻咽音和胸音。具體要領是,首先進行「微笑」打開喉嚨動作訓練,可以把手指放在雙側耳前,張嘴時下頜離開上頜,兩頜分開大約半英寸,可以明顯感到有一個坑,無論在歌唱還是在說話的過程中,讓學生始終保持這個坑,不要閉合。在張嘴時,上頜上提,咽腔直立往後,下巴後縮下放,咽腔即容易打開了。打哈欠的動作就是打開喉嚨的動作,喉頭下降至穩定的位置。下巴後縮使聲帶保持在自然的說話狀態,這時會厭部不會蓋住喉頭而捲起來,以使喉頭的氣息順利流入鼻腔、頭腔及鼻咽腔。每次訓練重複「微笑」「打哈欠」的練習,使學生牢記打開喉嚨,把喉頭保持在穩定位置上的感覺。然後以發短音/a/和/i/練習獲取歌唱發音中的真音。在做這個練習時,要使氣流在腔體後側運行,衝擊點在小舌後側,不要將氣流打到口腔前部。胸腔蓄氣,胸腹向外挺,稍有憋氣之感。小舌提起,軟齶向兩側繃緊,舌平放,舌根微壓,暴露上齒,口形呈微笑狀態。在感到舒服的音區內發短音/a/和/i/,讓學生體會聲音集中在鼻咽腔,「支持」在胸腔,有垂直「音柱」感。同時在口腔和鼻腔的交接處、小舌後側上方有類似聲音爆發的感覺出現,這種感覺就是在真音的作用下,口咽音和鼻咽音相結合產生的。
2.3 歌唱的共鳴練習
呼吸是歌唱的動力,沒有動力就不可能發聲。共鳴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聲帶發出的聲音很小而且很單薄、不好聽,需要靠共鳴把聲音擴大和美化。例如拉小提琴,如果只在指板上上好弦,沒有琴身,拉起來聲音會很刺耳,安上琴身後,有了共鳴腔體,聲音就非常好聽。人發聲也是這樣的道理,打開腔體,讓聲音通過腔體振動共鳴發出聲音,音色就會優美動聽。在歌唱發聲過程中,所有的共鳴腔體都要起作用。頭腔共鳴是打開鼻咽腔時在頭部產生的一種振動的感覺。在聲樂教學中,教師們常常說「請打開後邊的通道」指的是喉咽腔、鼻咽腔,即張開口看到後咽壁,順著後咽壁往上、往下的腔體,是一條重要的共鳴腔體,如果這條聲道暢通了,聲音就是明亮的、集中的,最重要的一點是可以用最少的力量發揮出最美的效果,有效地節省精神和身體的能量消耗。
打開腔體的第一步是正確掌握喉頭的位置,如果有很舒服的深呼吸,喉結就會下降,下降的程度比日常生活中要低,但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保持吸氣時下降的程度,達到可以得到豐富的共鳴、運用聲音自如的位置即可。這個感覺可運用打哈欠練習獲得,使學生始終保持半打哈欠狀,鼻咽腔保持「聞花」的擴張姿勢,上頜和咽腔開放適度,從而使用鼻腔、頭腔和鼻咽腔共鳴,這就是美聲唱法的高位置。以上可通過「擤鼻涕」及用哼鳴帶動鼻腔振動的練習來體會。在哼唱時,上下唇輕輕合上,使硬齶之上鼻道中的氣息振動,軟齶的前部扯緊,獲得鼻腔和頭腔的共鳴。哼唱低音時,上胸部明顯感到氣息的振動,這是因為聲帶的反射點從硬齶向下移至喉頭和氣管附近引起的振動,這種胸腔共鳴效果寬厚、結實。當然一定要使上齶上提,上下齶橫向張開,在聲音降低的情況下,才能保持住聲音較高時的光彩度。總之3個共鳴腔體共同參加活動,等量地發揮各自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聲音的高位置。
2.4 歌唱的咬字吐字練習
歌唱的咬字和說話的咬字是不同的。有的人說話習慣好,是指在腔體里用腔多一些。有的人說話習慣不好,卡著嗓子說話,如果長時間用嗓,結果就可想而知了。對語訓師的聲樂訓練,就是要達到科學用嗓的目的。筆者發現,無論是歌唱還是說話,主要是要發好母音,因為人聲發出的能延長的音基本都是母音,人類為了傳情達意而發出的聲音都帶有母音,母音是語言中的重要部分。歌唱時唱好母音、說話時把母音說得圓潤、清晰,能使聲音流暢、優美而富於色彩。
教學中發母音/u/是獲取頭聲的有效方法。讓學生在正確呼吸的基礎上,微笑著提起上齶,擴張鼻腔,和聲音同步運動,舌面後部和軟齶靠近,嘴角向中收攏,唇成圓形。可用/u/發4個頓音的四分音符和一個延長音來練習,體會歌唱時起音和頭聲的感覺,然後在/u/發聲位置上輕柔地帶出/a/、/o/、/e/、/i/、/ü/幾個漢語基礎母音來。需要特別注意發基礎母音時的口腔共鳴狀態,即舌位和唇,母音的發音會產生不同的舌位和不同唇的形狀,而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發母音/i/時,上下齒近於閉合,舌面前部抬高和硬齶離得很近,唇不圓。發母音/u/時的舌位和唇就有區別。
在此基礎上,就可以進行有呼吸支持的、有共鳴的高位置說話的訓練了。除去基礎母音外,漢語中還有複合母音如/ai/、/iao/等。鼻化母音是由母音和輔音/n/、/ng/複合而成的,如/an/、/ian/、/ang/等。在練習發音時主要母音的音響要長而響亮,其它音響要輕而短。先練短句,然後練短文、詩詞,並與語言教學密切結合,訓練咬字吐字的準確、清晰,切忌音包字。奧波斯基說:「完好的讀字就意味著一項聲樂訓練,它對於幫助完善歌聲的共鳴作用,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一種方法。」美聲唱法方面的理論也認為,掌握了頭鼻腔和鼻咽腔共鳴的好處很多,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聲音就會明亮,喉部不易疲勞,同時輔助發音準確,咬字吐字也會親切生動。
即將從事語言康復師職業的學生,由於各自所接受的音樂教育背景不同,音樂素養參差不齊。要想發音既省力又明亮,聲音豐滿優美且具有穿透力,只有在科學的方法指導下,持之以恆地勤學苦練,方可實現。語訓師的聲樂訓練,無需像聲樂演員一樣進行擴大高低聲區的訓練,因此訓練周期大大縮減。當掌握了紮實的語言基本功,具備了高位置發聲說話的能力,職業性喉病將會迎刃而解,康復師的職業生涯也會更加持久而專業。
推薦閱讀:
※民族聲樂演唱雜談
※義大利「佩薩羅」音樂學院---奮進中的Silvia
※怎麼唱歌?聲樂學習技巧!
※【常見樂器及其表現力】《電聲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