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童年被虐待,成年後會一直呆在虐待關係中
每一個文藝而理性的人
都置頂了「周沖的影像聲色」
4:50 Send Me An Angel 來自周沖的影像聲色
那天,一個好友在微信上問我:童年時遭遇暴力,會一直在暴力中糾纏嗎?
他正被女友的暴力傾向所困——那麼美好溫柔的女生,當她發作起來,忽然變得猙獰與扭曲,彷彿視他為宿敵,彷彿要殺盡天下人而後快,彷彿要同歸於盡,那種歇斯底里,令他恐懼又詫異。
他說,我承認我很害怕,不知道該如何面對。
我問了一下她的童年,果然,又是一個充滿創傷的人。
整個成長過程,女生的父親一直是隱形的,母親對她忽略、挑剔又虐待,導致她成年以後,一直在看心理醫生,甚至無法持續工作達半年以上。
日常時,她看起來彬彬有禮,對人對事,都顯得很有分寸。
但當她與人相愛,許多癥狀都呈現出來。
心理學證明,所有的非常態,都是一種創傷的外化。
因為,親密關係與母嬰關係是極其相似的關係,它們的本質,都是愛、安全感、絕對關注。
成年以後,我們會在不安全的環境里,比如職場,比如公共場合,會動用理智,剋制情緒,控制衝動,來讓自己符合規範。
但是,當你置身於安全的親密關係中,你的一言一行,就會按照童年時的關係模式來運行。
比如,飽受挑剔的女生,內心裡藏著一個錙銖必較的小馬達,成年以後,在親密關係,會嫌棄這個,挑剔那個,評論他人,則充滿了刻薄。
再比如,曾遭受虐待的女生,她的內心裡,會有一種認定:愛=暴力。於是,她會不自覺地,將這種當成愛的表達方式,施加在戀人身上。
而日常生活中,如果發生爭吵,一旦到愛人的不友善,她會立馬回歸童年時的受虐待環境,秒變那個無助的小女孩,而將你視為那個惡魔,覺得危險壓頂,大難臨頭,引發應激反應,於是動用自己的全部力量,來自我防禦。
而這種防禦,必然是過度的,於是,你會感覺到她的瘋狂暴力。
心理諮詢師告訴我們,童年時飽受虐待的人,會在長大以後,出現一系列的問題。
自我評判和自我責備;
自我漠視;
自毀行為(如使用食物、酒精、毒品或香煙虐待自己的身體;自殘;易出事故等);
自我破壞行為(如與自己愛的人挑起爭吵或打架等);
完美主義(怕別人發現自己的失誤);
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美好的事物;
相信別人真正了解自己後會不喜歡自己或討厭自己;
討好他人;
對他人非常挑剔(羞辱、貶低自己的伴侶或孩子,以試圖擺脫羞恥感);
暴怒(經常情緒失控,時常與他人發生肢體衝突或路怒症);
反社會行為(違法亂紀);
通過受虐或施虐行為重複虐待循環。
它會決定受害者的性格,阻礙他們發揮生命的潛能,於是,許多受害者的成長,都顯得問題重重。
無論是自信心、自尊心、身體意象,到理解並共情他人的能力、經營親密關係的能力、做好父母的能力,再到工作能力、學習新事物的能力,以及關心自己的能力,都會出現障礙。
它會讓受害者以為,自己是羞恥的。
因為,受害時,自己沒反抗(沒辦法反抗),在跟從,甚至在默許,於是,內心充滿了對自己的不認可。
孩子在童年時,如果成長很快樂,他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刀槍不入。
你會看到孩子大喊「我是孫悟空」、「我會七十二變」、「我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或者扮成皇上遊戲,模仿天王唱歌,和電影中的大俠一樣舞刀弄棒,以為自己能拯救世界。
但是,一旦遭遇虐待,這種所向披靡的感覺立刻消失。
從此,低價值+羞恥感,會牢牢佔據他的心。
「我低人一等,我殘缺不全,我毫無價值,我不值得被愛,我不配別人的善待和尊重,我就是一個渣渣,我活該被蔑視和輕賤……」
這種心態下,使得受害者長大之後,會一直停留在虐待關係中。
貝弗莉恩格爾在《這不是你的錯 》中,提到過一個案例。
一個名叫約翰的小男孩,5歲時被祖父性侵。
「我每天從醒來就開始討厭自己,討厭我的身體,討厭我的老二,討厭和我有關的一切。對於我愛的人,我只會給他們帶來痛苦和困擾。尤其是我的祖母,當她把祖父掃地出門後,她從不正眼瞧我。打心眼裡看不起我。家人都很喜歡我祖父,可是此後即便逢年過節,祖父也不能回家,所以他們全都怪我。他們如果想見祖父的話,必須出去,當然也會避開我。」
後來,約翰長大了,他引誘自己的表親,和幾個鄰居家的孩子,將自己所受的虐待,轉嫁到他人身上。
受虐的經歷,已經讓約翰極其羞恥。
當他說出自己的經歷,不但得不到情感支持,反而遭到了質疑和羞辱,甚至是攻擊,這樣一來,他會覺得自己辜負了大人,就進一步加重了他的羞恥感。
為了擺脫這些羞恥感,他採用了破壞性手段,來攻擊別人,轉移自己的創傷。
這樣一來,約翰就成了施虐輪迴中的一環。
這也就是許多充滿暴力行為的人,自己童年時也受過暴力的原因。
當然,並不是每一個受害者,都會向外攻擊,變成施虐者的複製品。
還有一種,她的防禦手段,只是隱藏憤怒,封閉自我。
我曾經接到過一封求助來信,是一位被施暴的女孩寫的。
她在童年時,被至親性虐。
理所當然,極其痛苦,極其自輕自賤。
她早早輟學,做過一些短暫的工作,包括夜場和酒吧,但都不持久。
生活很自閉,有時長達半年,就呆在一個租來的小房子里,門都不出。
因為這件事情,當時我求助了一幫心理專家,想給她送去一些諮詢幫助。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只停留在信件的往返中,沒有深入下去。
但這種救助,給我一個很深的印象是:受虐的影響程度,取決於五大因素——
施虐者對受害者的重要性;
是在公共場合還是私密場合受虐;
被虐待和被羞辱的次數;
受害者是否獲得情感支持;
受害者自身處理被羞辱經歷和羞恥感的能力。
前面四條,我們都無法強求。
如果災難發生,剩下來的,就只有用自己的能力,在走向分裂、自閉、成癮、自毀的歧途中,慢慢地取出針,取出葯,取出放大鏡和聽診器,來為自己療愈。
能夠抵消羞恥的,是慈悲心。
慈悲,意味著關注和認同自己的痛苦。
1,如果你知道,此時此刻,有人正在關心你,並且理解你的痛苦,你會忽然間感覺找到了歸宿。人們本能地,想要尋求關注,兒時遭受過虐待的人,更是如此。當你感到自己被看見,需求和痛苦被聽見,你就會感覺到安全感。
2,如果他一直在傾聽,你會更覺得溫暖。人們渴望傾聽者,而多數受害者,這種需求都得不到滿足。
3,如果他還對你說:你有權利表達自己的痛苦、悲傷、恐懼、憤怒。請放下羞恥心,不用再拒絕、弱化、忽略或否定自己,你沒有過錯。如此一來,你就可以放下自我懷疑,重新認識自己的創傷。
4,如果他還讓你感到,他在乎你,在乎你舊日的痛苦,和今天的掙扎。那麼,這種尊重與關心,會對治療也意義深遠。
5,他還給你鼓勵,給你支持,給你安慰,讓你真正安全,削弱負面情緒的影響。
但這個人,往往可遇不可求。
除了心理醫生,幾乎沒人會這麼耐心而準確地,去關心和治療一個人。
但是,沒有心理醫生,你還有你自己。
悲憫是觸碰他人的痛苦。
自我悲憫,是感受自己的痛苦。
換句話說,你要像對待遭受痛苦的人一樣,認識、接納和支持自己。
你可以通過這5個方式,進行練習:
1,自我理解
童年的經歷並未逝散,而如四季循環不止
——依列娜 法吉恩
理解自己,不僅理解童年時的傷害,還要理解自己現在的問題行為。
有了理解,你才會真正地悲憫自己。
任何一個經受重大創傷的人,都會產生創傷後應激障礙。
他們會做噩夢、飽受閃回的折磨,入睡困難,感覺自己與社會隔離、疏遠。嚴重的,還會抑鬱、成癮、藥物濫用、認知和記憶問題等。
但如果你一步步回溯,就會發現問題的根源。
——你為什麼總是打孩子?不打孩子對你來說困難嗎?
——我控制不住,我打孩子是因為我愚蠢、惡毒、沒有情緒控制力。
——好的,你說到了重點,但我不相信你愚蠢、惡毒、沒有情緒控制力。重點是打孩子的感覺,你能描述一下嗎?
——打下去的時候覺得又痛苦又泄氣。
——如果不打孩子,你會想什麼呢?
——我會覺得我的生活糟糕透了。
——是的,在你的生活糟透了之前,有什麼是你不願意想起的呢?
在一層一層的回望中,那些癥結就躺在那裡。
如果不理解自己的行為,會一直重複這種行為而不自知。
因此,無論你現在是繼續受害,還是變成了施虐的一方,都要通過練習,自我理解,你能認識到,你現在的行為,和兒時的成長環境有關。
你可以用書寫的方式,把自己的童年寫下來,就像寫別人的故事一樣。
「從前,有一個小姑娘,她有一個可怕的父親……」
寫的時候,要具體描述發生了什麼事情;
孩子做了什麼,想了什麼,感受了什麼。
雖然講故事的人知道孩子的遭遇和感受,但是,她卻從故事中分離出來了。
2,自我寬恕
真正的坦白是坦誠地所作所為,從而獲得靈魂的洗滌
——莫特皮特
自我寬恕,是指舒緩身體、意識和心靈,消融心中的毒素,擺脫羞恥感。
受虐待最可怕的一點,是孩子會覺得,是自己的的默許,導致了災難發生,於是,他會充滿羞恥感,導致一系列毀滅性的行為。
你要學會原諒自己。
原諒自己當初的無力。
請學著深呼吸,反覆念自己的名字,對自己說:那不是你的錯,那不是你的錯,那不是你的錯,那時你只是一個孩子……
也原諒自己回到施虐者身邊。
你當時是不是因為孤獨,或者施虐者給了你很多關注,是不是他允許你吃糖,或者允許你打遊戲,你才回到他身邊?如果是,請不要自責。你只是一個孩子。對於孩子來說,受到關注比身處受虐危險更重要。並且,你不知道受虐會給自己帶來多大傷害。
還有,原諒自己做過的事情。
你可能開始撒謊、偷盜、罵人、打架、虐待弟弟妹妹或弱小的同學……請一定要記得,任何一個孩子,受過這樣的創傷,都會有這些反應,你可以原諒自己。
最後,原諒自己的身體。
倘若你被施暴,被性虐,你可能會厭惡自己的身體,厭惡它被觸碰時的反應,你會自殘,會用煙頭燙傷自己。你把所有的憤怒發泄到自己的身體上,但是,請記得,身體一直很好,它是無辜的,罪惡的只是施虐者。
請與自己這樣對話:
——你原諒自己嗎?
——我不值得。
——為什麼不值得呢?
——我被虐待過,我也虐待過別人。
——原諒自己被捲入虐待事件中,因為你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本不該被虐待!也請原諒自己曾再次重演虐待經歷,因為你已經知道,那時的自己內心充滿羞恥感,是羞恥感讓你對自己和他人做出可怕的行徑。
——我該怎麼辦呢?
——去向被傷害的人真心實意的道歉,向他表達悲憫,知道自己深深地傷害了他,還要清楚地知道,你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最後,去做一些事情,彌補自己的過錯。
3,自我接納
療愈自我就是全心全意地做真實的自己,無論脆弱或堅強,冷漠或熱情,緊張或平和,殘缺或完整,吝嗇或慷慨,坦誠或委婉,躁動或沉靜,牽絆或自由。
——保拉艾倫
自我接納,就是放下內心的評判之聲。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挑剔的聲音,兒童虐待的受害者,更是如此。
他們內心的這個聲音,更加響亮,更加震耳欲聾,更狠毒無情。
他們把父母的挑剔,內向投射,成了另一個自我。
在這個挑剔馬達下,自己的方方面面,都充滿了毛病,充滿了殘缺,充滿了不足。
於是,你會覺得非常痛苦和失敗。
如果你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些評判,都不是你自己的,而是父母或他人強加在你身上的。
比如,他們認為,體重不超過100斤,才是好女人,但你內心並不是這樣想。
比如,他們認為,考上國家重點大學,嫁一個有錢人,才是人生贏家,但你也不以為然。
你可以這樣和自己對話:
——吃吃吃,再吃下去就會變成豬。
——別誤導我,快停下!
——別出門,外面很危險。
——我媽也這樣騙過我。
——你這裡不好,那裡也不好。
——我沒必要成為完人。
你還可以做這個練習。
站立,把雙腳放在地上,閉上眼睛做幾次深呼吸。
想像你能夠看穿自己的身體,然後檢查自己的身體,看看能否發現被他人塞進身體的評價藏在何處。
找到隱藏在內心的它們。
然後,想像自己把手伸進體內,把這些不屬於你的東西全部掏出來。
想像自己把拽出來的骯髒東西,全部扔回給施虐者。睜開眼睛,用胳膊做出一個甩出去的動作。
在甩胳膊的時候,大聲說:嗨,把你的評價拿回去,那是你的,不是我的。
4,自我關愛
所有崇高的精神傳統,都以善意為核心。善意衍生有序,恐懼滋生混亂。
——帕梅拉威爾遜
當你走過了理解、寬恕和接納,你就可以開始愛自己了。
克里斯汀聶夫說:自我關愛,就是主動安慰自己,就像對待身處困境的好友那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允許自己被自身的遭遇和痛苦觸動,然後反問自己,「此時此刻,我該如何關心和安慰自己?」
你可以記得以下準則:
當你身處困境時,安撫自己,悲憫自己(自我安慰);
用安撫鼓勵的方式與自己交談(積極自我暗示);
愛護和關愛自己的身體(自我照顧);
了解並滿足自己的需求(自我覺察);
成為你渴望的父母,鼓勵並回就自己。
你可以這樣和自己對話:
——你受傷了,我很傷心。你不應該被這樣傷害。
——我知道你很累,壓力很大,你一直都很辛苦……你很快就能完成任務,這樣你就可以休息了。
5,自我鼓勵
如果人人都能在鼓勵中茁壯成長,每一朵綻放的智慧之花,都將為世界注入意想不到的繁榮和富足。
——西德尼麥德維德
人生於世,你會遇見一些,令你難忘的摯友、恩師,他們給過你一直無法忘卻的鼓勵。
但是,如果沒有這些人,你還可以自我鼓勵。
當頭腦中評價的聲音響起:你很差勁,你一事無成,你不被愛,你讓人討厭,你配不上更好的生活……你可以試著,拋開頭腦的枷鎖。
想像一下,卸去這些重擔,你會感到多麼輕鬆。
自我鼓勵的一個根本,就是告訴自己:我做到了什麼,而不是我沒做到什麼。
你可以這樣和自己對話:
——你什麼都不行!
——不,我會寫作,我會做飯,我會養花,我會將路邊的垃圾撿起,我會尊重他人,我會唱歌,我會熱愛小朋友……
——可是,你還是有那麼多不行。
——是的,我承認我的能力有限,但我不為這個灰心,我做過許多很棒的事情,這些很棒的事情讓我覺得我很成功。
——然而並沒什麼卵用,你還是一個不優秀的人。
——我會慢慢放下自我評判,因為,那是挑剔、苛責、羞恥感。我需要的是自我修正,這是包容、善意、慈悲心。我會堅定地抱持著自我修正之心,一步步平衡自己,不言放棄,勇往直前。
每個經受過虐待的人,這一生,都會走在這個過程中。
這個過程,並不會立竿見影,也不會點石成金,它會非常緩慢,很可能,你這一生,都走在這條路上,不會抵達目的地。
但是,抱持著這種慈悲心,你會阻止虐待的輪迴,也會感受到內心日甚一日的豐盈和完滿,正在這些改善,你會愛上活著這件事。
推薦閱讀:
※津液+血的功能+血與五髒的關係+氣與血的關係@
※性關係與婚姻危機
※ 拉近關係15招
※人際關係,人情世故,諺語俗話,至理名言,五十一句,最好背下來
※郎遙遠:習朱會開啟兩岸關係4.0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