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千年古都,戰火焚毀十多次,半部中國史

提起古都,許多人第一反應是長安和洛陽。因為這兩座城市開始作為都城時,奴隸制社會已經發展成熟。和他們相比,另外幾個「古都」始終少了些歷史和文化的底蘊。

長安是「雄關屏蔽」、「沃野環繞」、「關隴腹心」,洛陽則「依山傍河」、「商旅不絕」、「天下居中」。中國封建社會早期和中期,兩者不論誰為都城,對方必是陪都。不過,整體上洛陽遜於長安。

洛陽位於黃河南岸的伊洛平原,處於地理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交界處。因此,既有山川險阻,又是四通八達。不過,伊洛平原雖然土地肥沃,面積卻不如秦川廣闊。周邊山河雖然可以依託利用,險峻封閉卻不如關隴。除此之外,北連幽薊、南接江淮、西阻關中、東連大海,使得洛陽成為標準的「四戰之地」。

這種特殊形勢使得洛陽命途多舛,多次被戰火焚毀,沒能像長安那樣多保留些漢唐風韻。

東漢時期,洛陽所在的司隸地區只轄七郡,人口卻有三百多萬,在十三州裡面排名前列。其中,洛陽城及附近就有上百萬。

189年,董卓憑藉武力入主中央、禍亂司隸。一年後天怒人怨,董卓便強制遷都長安。關中人口不足,他便強行驅使司隸人口西徙,還縱火焚燒百姓房屋。等董卓敗亡、朝廷回遷,整個司隸只剩幾十萬人口,比不上洛陽鼎盛時期。洛陽城裡更是斷壁殘垣,只剩幾百戶、千餘人口。東漢朝廷二百多年積攢的財賦和人口就此毀於一旦。

自從新莽末年被農民軍洗劫一空,長安就一直沒有恢復過來。東漢末年,洛陽雖然同樣殘破,但因交通便利而恢復較快。因而曹魏、西晉依然選擇它為都城。等到晉武帝滅吳統一天下,洛陽已經基本恢復昔日繁華。

304年,匈奴人起兵作亂,短短十年就席捲河北與山西。失去這兩地的屏蔽,洛陽直面異族兵鋒。太尉王衍畏敵如虎,率領晉軍主力逃跑,結果在豫西的苦縣被全殲。失去這十幾萬的生力軍後,洛陽危如累卵,偏偏各地勤王將領擁兵不前。於是,洛陽陷落,匈奴人將之洗劫一空後北返。

十六國時期,洛陽淪為各方覬覦的對象。不過,利攻不利守的特性使之反覆易手。劉宋建立後,洛陽更是淪為河防的前哨據點。

長達百年的拉鋸和交戰,使洛陽淪為普通軍鎮。南北雙方都無心也無力去經營它。

為在中原站穩腳跟,北魏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遷都洛陽是重要標誌。北魏崇佛,洛陽在復興的同時也摻雜了不少佛教色彩。

和西晉一樣,洛陽的復興依然沒維持多久。鮮卑內部復辟,北魏分裂成東西兩部分。洛陽封堵關中的軍事特性壓倒政治地位,再次在交戰中被摧毀。

為擺脫關隴貴族的牽制,隋煬帝大力修建洛陽。不僅將之營建成天下少有的堅城,還在城外修建洛口、回洛兩座藏糧數百萬石的巨倉。

洛陽不適合作為爭奪天下的根基,但堅城和糧食始終誘惑著天下豪傑。先有世族楊玄感,後有瓦崗軍李密,再有梟雄王世充。

李唐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先是迫降洛陽周邊郡縣,解除其屏障。而後擊破竇建德,斷絕王世充的外援。最後斷絕糧食供應,不戰而迫降王世充的十幾萬精銳。

關中雖然富庶,但是糧食不足、運輸艱辛的問題很早就暴露出來。唐朝建立後,立刻著手恢復洛陽,

方便朝廷前去「就食」。

安史之亂爆發後,洛陽又被焚毀。雖然郭子儀重新收復,但因面臨河北藩鎮威脅而放棄營建,只能重新開闢運糧路線。

唐朝滅亡後,只有後唐短暫定都洛陽。後世朝代雖然出於慣性而將洛陽定為陪都,卻也不怎麼重視,更沒有大力營建。

以大運河為主的漕運興起後,洛陽僅有的軍事價值也被削弱,徹底沒落。

洛陽的興衰象徵著中國經濟的東移和南移,也代表著半部中國歷史。

推薦閱讀:

古觀象台:守望古都五百年
中國十大古都巡禮
洛陽是九朝古都,到底是哪九朝
從神廟遺迹一窺九朝古都底比斯
八大古都

TAG:中國 | 古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