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規範和篩選網路語言

如何規範和篩選網路語言

  "史上最毒後媽"、"史上最牛釘子戶"等事件在媒體曝光後,"史上最……"的用法似乎成了一種時尚,頻頻見諸報端。

  自超級女聲熱播以來,"PK"一詞從網路走入尋常百姓家,甚至被廣泛運用到傳統媒體,在新聞標題中也時有出現。

  陝西華南虎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讓"PS"這一頗具專業色彩的網路詞語經媒體傳播,迅速"平民化"……

  有別於傳統語言的網路語言應運而生並迅速傳播,那麼,網路語言到底該不該出現在新聞報道中?新聞報道如何規範和篩選網路語言呢?

  網路語言可分為兩大類

  筆者認為,中文網站中出現的網路語言大體可分為漢字網路語言和非漢字網路語言兩大類。

  一、漢字網路語言

  舊詞新義:如青蛙(醜男人)、恐龍(醜女人)、馬甲(註冊新ID隱去真身)、蛋白質(笨蛋+白痴+神經質)、沙發(第一回帖人)、潛水(只看帖不回復)、稀飯(喜歡)等。

  生造新詞:如東東(東西)、雷倒(嚇倒)、分特(暈倒)、圍爐(打群架)、跌股(沒面子)、拍磚(批評或點評)、爆頭(把人打得腦袋開花)、抓狂(行為失常)等。

  流行網語:如餓滴神啊(源自電視劇《武林外傳》)、頂你個肺(源自電影《瘋狂的石頭》)、你太有才了(源自趙本山小品《策劃》)等。

  網路術語:如版主、主頁、點擊、黑客、鏈接、博客、抓圖、閃客等。

  二、非漢字網路語言

  語音諧音:如521(我愛你)、7456(氣死我了)、88(Bye-bye)、CU(seeyou)3X(Thanks)等。

  象形符號:如:-)(笑臉)、:-D(張嘴大笑)、Zzzz……(睡覺)、@-@(一個戴眼鏡的人)等。

  縮略詞語:如MM(妹妹)、GF(女朋友)、LG(老公)、BT(變態)、LM(流氓)、LZ(樓主)、BS(鄙視)、FB(腐敗)等。

  網路語言的一些特點

  網路語言是為適應網民在網上交流而產生的,網上交流的特殊語境,決定了網路語言具備有別於傳統語言的一些特點。

  便捷性

  基於需要快速輸入的原因,網路語言的特點就是要快速、便於理解、溝通方便。網路語言用位元組儉,盡量突破傳統書寫符號的局限,改變詞語形、音、義方面的約定俗成,創製了新的形音義的結合體,產生了字母詞、數字詞、圖形符號等,並依靠這些簡單的符號傳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和內涵。便捷性的集中表現是大量諧音詞和縮略詞的應用。

  形象性

  網民充分利用鍵盤上的符號、象形創製了許多極為生動形象且風趣幽默的表情和動作的圖形,以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模擬現實交際。這些網路符號形象傳神,給虛擬的網路生活增添了許多生氣和實在感、即時感。

  網路語言的形象性還表現在一些形象的網路詞語上,如把網民稱為"網蟲"、把批評叫做"拍磚"。這些詞語往往給抽象、平淡的概念賦予了具體可感的生動的形象,形成了網路語言形象性的風格特點。

  詼諧性

  網路的匿名性使網上世界十分自由、輕鬆,網民的相對年輕化更使網路語言充滿活力,他們往往營造出輕鬆幽默的網上氛圍。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醜陋的男女。這兩個詞一方面與"俊男、美女"諧音,反其義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過期、變質的食物,都具有很強的反諷效果。再如網民把白領、骨幹、精英合稱為"白骨精",讓人忍俊不禁。

  隨意性

  網路語言的另一特點是隨意性。網民在交流的過程中,往往將漢字中的詞語信手拈來,隨意改造,或是與一些英文字母和網路符號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新詞表新意或新詞表舊意的新辭彙,難以堅持使用固定完整的語言本義,很多是與現代漢語辭彙和語法規範相悖的。

  與隨意性相關的是網路語言頻繁地更新換代,十分不穩定。如早年網上一度非常流行的大蝦(大俠)、菜鳥(新手)等詞,現在已經很少出現了。

  低俗化

  一些低俗不健康的內容在網上蔓延,不可避免使得部分網路語言出現低俗化。同時,網路也與現實中一樣,一些網民由於話不投機,就會罵人,這也使語言出現了低俗化。網路的匿名性、虛擬性,使得這種低俗化更為突出,像"TMD(他媽的)、WBD(王八蛋)"等隨處可見。如今,網路語言的低俗化有愈演愈烈之勢。

  新聞報道採用網路語言必須掌握的原則

  網路語言拓寬了傳統媒體在語言表達上的自由度,使傳統媒體在話語的選擇上有了更大的空間。但傳統媒體對網路語言有一個甄選、規範、保留的過程。在這個問題上,過於前衛和過於保守都是不適宜的。因此,新聞媒體使用網路語言,應當堅持以下原則:

  形式相融原則

  漢語媒體上出現的網路語言,在形式上必須能夠融入漢語體系,原則上應採用漢字,必須符合現代漢語辭彙和語法規範。

  網路語言以迅猛之勢發展,對傳統漢語體系的完整性、規範性是一種有力的衝擊。漢語文化及漢語有其自身的特點,傳統的外來語需經歷語言、語法的漢語化改造之後,還要在語義上接受漢文化的嚴格考驗,才能被漢語接納。網路語言除了傳統的漢字和標點符號外,還包括數字、符號、拼音和英文字母等。這些辭彙徹底拋棄了漢語的漢字基石,不顧漢字的表意功能,增加了漢語的閱讀難度,也無形中對漢語的根基形成衝擊,並造成一部分受眾對電視、報刊上時不時冒出的外文字母不知所云。對於上面提到的非漢字網路語言,媒體新聞報道採用時要慎之又慎。

  約定俗成原則

  新聞報道是面向公眾的,而不僅僅是面向某一特定人群(比如網民)的。因此,必須選用為廣大受眾所接受、在社會上較為通行的那些網路語言。要把符合辭彙規範化和群眾語言習慣的網路語言,跟由於臨時表達的需要而使用的隨機詞、隨意拼湊而形成的網路語言區別開來。

  有些網路語言已經廣泛普及,如"版主"、"黑客"、"博客"等,恐怕無人不曉。但如果有些網路語言完全喪失其本來面目,將傳統規範的語彙徹底變亂,其概念的意指和符指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比如那些數字加符號加字母的網語表達方式,會讓大多數人不知所云。如"201314"(愛你一生一世)、"KMP"(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這種表述恐怕就只能限於特定網民之間的交流,很難登上傳統媒體的大雅之堂。再如近來在青少年網民中火爆傳播的"火星文",往常的一句簡單的話語被無數的繁體字、符號、冷僻字和亂碼取而代之。這樣的網路語言,媒體更要敬而遠之。

  不可替代原則

  一個詞語在辭彙家族中有其存在的地位與使用的價值,是由於它的特定的含義或特有的色彩,沒有另外一個詞語能代替它。傳統的、固定的現有語彙系統,有時缺少能準確表達網路概念的新辭彙,於是吸納一部分網路語言成為新詞,這對豐富傳統媒體的語言表達有一定益處。如媒體上頻頻出現"驢友"一詞。"驢友"特指自助旅行、野營和探險愛好者,傳統語彙中沒有一個詞能夠替代它,因此"驢友"已為廣大受眾認可。再如"貓"(modem)指數據機,"灌水"指沒有實際內容的網上聊天或發帖跟帖,這些詞語活潑幽默,方便時尚,生動有趣,讀來讓人耳目一新。如果換成正規詞語表達,可讀性就會很差。

  反之,如果傳統語彙中一個詞表意已經很明確,就沒有必要用一個新詞來替代它,除非新詞特別形象生動詼諧幽默。

  講究品位原則

  新聞媒體作為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窗口,對規範使用語言文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然要把粗話髒話等低俗化的語言拒之門外。

  網路流行語的濫用,也是低俗化的一種表現。無須考證或者根本無從考證的事情,動不動冠以"史上最……"之名。"都是××惹的禍"、"××並快樂著"等程式化的語句,也在新聞標題中頻頻出現。並不是說這類語句不能出現,但用得過多過濫會讓人覺得語言貧乏,讀之生厭。須知,新聞報道需要個性化的新鮮語言。

  (作者單位:寧波晚報)

  2009年03月20日14:07 新聞實踐雜誌供稿 作者:袁明淙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責任編輯:[實習]張穎麗)

推薦閱讀:

網路搜索引擎大全(精華)
最新網路經典語句 別跟我談什麼不離不棄,姐已經戒了
網路言論自由與刑事犯罪(張明楷)
網路厚黑名言備忘錄
轉載:成熟人士的網路情感

TAG:語言 | 網路語言 | 規範 | 篩選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