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對農藥殘留的危害漫不經心?
看到中國農業部發布的蔬菜農藥殘留合格率為95%,有個美國人這樣解讀中國的蔬菜安全:天哪,每100人中就有5個人吃菜有中毒的危險嗎?好像他的思維和我們是反向的,但是不得不承認這個觀點更加人性化。
農藥殘留對於大多數的國人來說,好像即不可避免,也沒什麼大不了,都吃了幾十年嘛。為什麼我們對農藥殘留這麼漫不經心呢?是因為農藥殘留真的沒什麼危險嗎?還是現在的農藥殘留標準已經足夠安全了呢?
本文從消費者的角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1、看不見摸不著。
從國內最早大量使用的有機氯農藥DDT、六六六開始,到現在四大類近3000種化學農藥,以每年超過180萬噸的數量「撲向」18億畝農作物上,或以內吸方式進入農產品細胞組織、或覆蓋在果蔬表面,更多的則是以原葯或分解物的形式擴散到大氣和土壤水源中(約80%左右)。果蔬表面或內部的農藥以每公斤毫克級(無公害標準)殘留在那裡,作為消費者根本無從知道殘留多少,既看不見也摸不著,這些人體完全不需要的物質就隨著果蔬糧潛伏進來,作為普通消費者毫無抗拒之力。
2、無知。
用無知者無畏來形容消費者確實冤枉,消費者不是不想知道,也並非無所畏懼,在科技產品幾乎是爆炸式發展應用的時代,除了專業人員以外,其他人若想全面了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農業生產許可使用的化學農藥多達數千種,對於消費者來說,光是看這些化學品的名字都看不懂,更別提那些毒性機理、殘葯期長短這些更專業的術語了。
大多數的消費者不過是無奈而已,面對已經進入到農產品中林林總總的化學物質,只能被動接受,除了無奈還是無奈,難不成為了吃口安全的果蔬糧,消費者都要成為農藥和醫學專家不成?
3、僥倖心理。
經常聽到一句話,不吃餓死,吃了毒死,雖然是句玩笑話,也道出了多少消費者無奈的心聲,誰都知道農藥殘留有害,但是什麼情況下有害,有害到什麼程度恐怕就沒幾個人知道了,只好以阿Q的心態面對可能有危害的農產品。一邊罵著農殘一邊購買帶有農殘的果蔬糧,順帶祈禱危害不要落到自己身上。
一些人則有著強烈的僥倖心理,認為吃了多少年沒覺得有什麼大不了的事。從大數據上看,癌症呈現多發性(每年發病超過300多萬,死亡260萬人)、低齡化,已然成為常見病,從化學農藥的毒殺機理看,攝入的農殘與此一定有很強的關聯,但是化學農藥大面積使用幾十年了,沒有做過農藥-癌症的流行病學關聯調查,對於化學農藥的神經發育以及遺傳毒性的研究已經很多了,也沒做過流行病學調查,對於化學農藥的生殖毒性和近年來急劇升高的不孕不育率之間的關聯也沒有做流行病學調查。
慢性毒性也好、生殖毒性也罷,一方面這些毒性造成的後果需要很多年,而且在不同的個體身上表現不一,另一方面,造成後果的原因除了農藥殘留還有其他因素,到時候誰也無法舉證說是農藥殘留惹的禍。
所以說,僥倖心理不過是一碰就破的窗戶紙。
4、該信誰?
從各種信息渠道發出的聲音,其一是官方發布農殘合格率總是在95%以上;其二是民間版的各種果蔬農藥殘留排行榜,包括綠色和平組織自行檢測發布的農殘通告,其殘留比例遠遠超過官方發布數字;其三是有關科研機構在專業刊物上發表的調研和檢測結果。從科學的角度,第三種雖然只表現了局部地區或地點的數據,但是真實可信,從已經發表的情況看,真實的超標情況也遠高於官方發布數據,而且像甲拌磷、氧樂果等國家禁用的高毒農藥仍有不同程度的使用。
到底該怎麼認識農藥殘留?
專家們給出的使用農藥理由是農作物的病蟲草害引起的損失最多可達70%,正確使用化學農藥可以挽回40%的損失。且不說能否正確使用,由於化學農藥的有效率很低,所以大部分都進入了土壤空氣中,對於土壤和環境的損失我們有沒有計算呢?修復土壤和環境的代價是否與挽回的農作物損失相當呢?這個問題從來沒有人正面回答。
人定勝天的「科學」觀造就了現代農業,也造就了化學農藥行業的繁榮。從大面積的農業生產來說,完全禁止化學農藥的使用從目前看難以實現,化學農藥屬於現代化學農業體系的重要環節,大面積單一品種種植、依靠機械化和化學農藥應用技術,輕視或藐視自然生物多樣性,是「科學戰勝自然」的表現之作,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科學的悲哀。
即便是只有四分之一農藥直接發生作用了,殘留的量也符合現行標準(無公害),就沒有危害了嗎?據制定標準的專家介紹,農藥的安全標準是以MRL(最大殘留限量),參考其他一些因素並乘以安全係數(通常為100倍)制定。但是這個MRL並非完全符合毒理學數據,而且目前的安全係數對於兒童和孕婦這些免疫力較弱的群體就顯得不那麼安全了。另外,MRL只體現了劑量關係,與劑量無關的神經發育毒性、生殖毒性和遺傳毒性在標準里都沒有提及。
這裡不得不提及科學的局限性,DDT的使用帶給人類、動物和地球生態沉重的災難,以至於DDT停用幾十年後仍在威脅著我們,說明眼下的科學認知和依據這些認知所制訂的標準並非是真正安全的,從消費者的角度看,還是應當懷有謹慎之心,這些人類根本不需要的「附加物質」即使不超標也不意味著對人體沒有危害。
為什麼非要用化學農藥?
農業管理部門和專家們都異口同聲:離了農藥種不出果蔬糧。他們對生態有機農業的無農殘產品要麼視而不見,要麼說造假,要麼就說老百姓吃不起,總之就是農業生產離不開農藥。其實事實早就擺在那裡,這個問題在生態有機農業里已經解決了,很多例證都說明無農殘和規模化低成本生產並非不可調和的矛盾,不用化學農藥一樣可以生產足量的果蔬糧,但是就得不到主管部門的大力推動。
有一種論調,說是如果不用農藥可能我們很多地方的吃不到菜。以目前每年7億噸的蔬菜產量,如果按照WHO標準(每人每天500克),足夠38億人吃!至於菜價忽高忽低、數量忽多忽少,除了自然氣候的影響,更多的是結構性失衡,但是總量過剩已經是鐵板釘釘的事實,每年大量低品質有農殘的蔬菜季節性集中上市,造成產地積壓,出現菜爛在地里無人收的現象比比皆是,每年用了180萬噸的化學農藥,污染了土壤水源空氣不說,還有一半的產出根本沒有消費就浪費了,為什麼要讓這樣的怪圈一直存在?
儘管現在中國也開始進行農藥化肥的減量化行動,並且逐步淘汰危害性極大的高毒農藥,但是在慣性和利益的作用下,其實施的效果只能拭目以待,但是從不時有新聞報道中出現的一些地方仍然發現高毒農藥的販賣和使用來看,減量化任重道遠。
選擇性科普的危害。
選擇性科普更加隱蔽也更容易使人迷惑,其危害不亞於農藥毒性本身。選擇性科普的原因,一是利益使然為行業或企業站台,二是信口開河,不了解很深入的情況,隨意解釋,以致謬種流傳,三是輕信某些專業人士的一家之言,道聽耳食,四是很多專家在科普時都傾向於選擇性,是因為暴露更多可能的危險造成大眾恐慌的責任太大。
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目前普遍存在的選擇性科普問題。
1、 草甘膦VS食鹽。草甘膦屬於有機磷農藥,其毒性機理主要是膽鹼酯酶抑制,長期低劑量攝入會在人體內產生累積效應,引發神經發育問題和生殖毒性,即慢性毒性累積效應。而食鹽作為人體必需的無機鹽,過量食用的確也有危險,但是既無累積風險也無慢性毒性,稍微吃多些很快也能排泄掉。儘管草甘膦的急性毒性不比食鹽高,但是成人每天吃幾克鹽,吃一輩子也無慢性中毒之虞,但是誰敢一輩子每天喝0.5毫克草甘膦?把這兩者放到一起比較的科普文章,完全迴避了有機磷農藥的神經發育毒性和生殖毒性,後者只與攝入有關,與劑量無關,說穿了無非就是為農藥站台而已,並非真實全面的科普。
2、標準之惑。農殘標準是以急性和亞急性毒性為基礎並參考MRLs(食品中最大殘留限量)設定安全係數制定,對於慢性累積性中毒則沒有表述。藥品要標註可能的不良反應,農產品中的農殘為什麼不標註可能的危害後果呢?科普時為什麼不能說明慢性毒性或者神經發育毒性呢?藥品是為了治病,權衡利弊我們能接受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但是果蔬糧是每天都要吃的食品,裡面帶有可能影響健康的非必需物質,我們難道不應該有全面的知情權嗎?
以中等毒性農藥樂果為例,我國現行標準在蔬菜上殘留最大限量為1mg/Kg,WHO(國際衛生組織)提出的樂果ADI(每人每日允許最大攝入量)為0.002mg/Kg體重,即體重60公斤的人每日可以安全代謝量為0.12mg,超過部分將在人體內累積,以成人每天吃500克符合無公害標準的蔬菜計算(假定殘留值為50%,即0.25mg/500g),仍然有0.13mg不能被代謝而積累在人體內,這樣能算安全嗎?
3、 混淆概念的激素。從常識的意義上,動物激素和植物激素不是一回事,天然的植物激素不可能對動物產生激素樣的影響。但是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則不然。在植物激素中,像赤霉素、吲哚乙酸等天然的植物激素對動物無害,像2,4d,氯吡脲這類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屬於類雌激素性質的環境激素,對人體的生殖和遺傳都有累積性毒害,把有害的和無害的混為一談,言必稱植物激素對於動物和人無害,不是無知就是有意而為,若是無知可以學習了解,若是有意為之,就很恐怖了。科技產品的使用無論益處害處都要公之於眾,即使對於科學的產品也要承認科學的盲區,不要讓DDT的悲劇再度上演。
片面的、選擇行的科普讓廣大的消費者吃進去有害的東西而渾然不覺,好像覺得沒事一樣,要知道,這些潛在危害的幾率和長期性確實不一定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但是對一個個體而言,發生了就是100%,吃了幾年十幾年不代表今後沒問題,最可惡的事也是最難辦的事就是,如果若干年後出現生殖或表現神經毒性時,還找不到肇事元兇!因為環境激素除了農藥、激素以外,像汽車尾氣、重金屬等都有類似的危害。
4、該誰來做農殘科普?城市人群現在常見的癥狀,如失眠、煩躁、過敏,幾乎是上班族的通病,大家都將其歸於緊張和壓力造成,但除了這些心因性問題以外,飲食攝入的有害物質是否也有助長作用呢?比如農殘積累會導致過敏、頭痛、頭暈,因為膽鹼酯酶抑制都是影響神經系統的,即便是少量攝入但是長期的累積之後不就是很大的問題嗎?這個問題諮詢醫生都會得到肯定答案,但是對於農殘危害我們只是見到農業或農藥專家科普,如果讓醫生或醫學專業的專家來科普才更容易讓消費者信服,因為他們和農產品生產沒有利害關係。
全面的科普不但是對科學的尊重,也是對廣大消費者的尊重!
我們不能裝作不知道。
對於消費者而言,農藥的殘留也只能依靠國家標準和監管給於保障,但是實際的情況則完全和消費者的想像不同,官方發布的農場合格率指標是全國676個市場的抽樣檢測數據,還有一些渠道沒有納入檢測範圍。經常走訪農村的人都知道,農藥銷售商才是農藥使用最大的話語權者。
農藥的生產商、經銷商、標準的制定者、政府的監管部門、農場和菜農、菜販子和蔬菜批發市場、超市和菜店、飯店採購、家庭主婦,在生產銷售購買這個鏈條上,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知道農藥有害,但是知道的大都選擇沉默,發聲的都在選擇性表達。
慾望消費者也扮演了助紂為孽的角色,他們想要吃品相更好價格更低的蔬菜,這樣的需求傳導到菜販子那裡,再通過收購蔬菜的菜販子傳導到菜農,菜農再求助於農藥化肥的經銷商,化肥農藥的生產商根據這樣的需求不斷推出新產品,滿足慾望消費者的意願,至於環境污染、農藥殘留等問題都被拋之腦後了,一條生產-消費的鏈條就形成了。
用消費升級推動生產升級。
高速發展的中國,吃得到已經不是問題,吃得好吃的安全健康才是問題。除了嚴格的監管和加重違法處罰之外,消費者對農殘用腳投票是促進生產升級的有力武器。如果有更多的消費者抵制帶有農殘的農產品,會倒逼生產商自然改變生產方式,生產無農殘的產品,進而促進農業的品質升級。
休閑農業、旅遊農業等等延伸性產業儼然成為農業轉型的熱點,但是不解決生產端的安全,仍然是依靠化肥農藥生產,去休閑也好,旅遊也罷,都是要吃的,吃的還是有農殘的產品,而且很多休閑旅遊農莊由於不是農產品生產單位,農藥使用的監管還覆蓋不了,是否超標都不知道。例如,前段時間曝光的草莓打葯新聞,有些農莊晚上給草莓打葯,第二天便開門迎接大批前來採摘的市民,結果被新聞曝光,農莊關門受罰,消費者後悔不迭。
慾望消費帶給了國人面子,卻是以犧牲健康為代價。消費升級就是要回歸吃的本質,在本質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吃面子吃文化都可以,無論什麼概念,先保證吃的安全健康再說不遲。
現在空氣都霧霾了,河流都黑色了,土地都污染了,我們能怎麼辦?須知每個消費者的抗爭和努力,彙集起來也是不可忽視的洪流,如果每個個體都不做為,就很難有改變。
版主:韓農 規模化生態循環有機農業模式– 特石模式 創始人
歷時八年,帶領團隊獨自投資完成了有機農業產業化技術體系的研發,擁有八項專利和二十項科研成果,通過北方南方兩個自建有機農場的實踐,實現了有機農業「兩高兩低」(高品質、高產出、低投入、低成本)的目標。
微信號:teshifarm微博:@特石農場
推薦閱讀:
※蔣方舟:別著急,總有一天我們都會是過來人
※特朗普大選獲勝對我們有哪些影響?盤點特朗普對華政策
※咖啡 | 我們為什麼喝咖啡:咖啡館的文化簡史
※我們真的讀懂了福山?
※啤酒酒標告訴我們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