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德經》:天下萬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 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

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語出自老子《道德經》句。

老子智慧:「無」和「有」根本上是一回事,都是「道」。只不過「道」是有著宇宙中最豐富的內涵和形態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不同的名稱。有生於無,其實是說物質之所以成為物質是因為它的客觀實在性。

老子在《道德經》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對立轉化是永恆不變的規律」,概括了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現象與本質,這是十分光輝和精闢的見解。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的論者認為這一句可以概括出「無―有―萬物」的公式,並說萬物畢竟是從「無」而來的。其實,老子講「有」和「無」,並不曾把「無』當作第一性的東西,而把「有」當作第二性的東西,他是把有與無當成相互對立的兩個哲學範疇,有與無都是道的屬性,是道產生天地萬物時由無形質落向有形質的活動過程「無」就是「道」的本質和核心,「有」就是「道」的外在作用。

「有之以為利」的「有」,是心身勞動的產物,體現製造器物的使用價值。心者,好比中之虛空,「無之以為用」也。

「有」形的那部分是比較容易掌握的,「無」形的那部分很容易被忽視掉。但如今也許人們對老子的這個比喻太熟悉了,所以往往又走到以「無」形來否定「有」形的思路上。要知道,一個碗若沒有那陶瓷的部分,便沒有碗的概念;一輛車沒有輪,便失去了車的意義。

所以,有無是相根、相生、相資、相用的關係,兩者並行並重,而不能有所偏倚。無「有」,不成其「無」;無 「無」,不成其「有」。它正是「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辯證法的體現。


推薦閱讀:

道德經第五章解讀
矯正版《道德經》及譯文
道德經解(醫醫金針)
王者養生——老子道德經與潛意識
道德經的奧秘筆記--14、無知無欲

TAG:道德 |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