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華文明的文化符號,拯救漢字並非杞人憂天

[摘要]漢字承載著無數先賢的文化積累。當我們靜下心來,可以從歷史深處和周圍世界觸摸到豐富的文化世界,消失的、被湮滅的、停滯的、重生的、勃興的文化。

央視文化類欄目《漢字聽寫大會》

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文化符號,承載著中華的精神價值、凝固著中華民族的情結。越是先進的國家,越重視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保護得越好,對自己的民族越有信心。面對強勢的文化入侵,在許多最需要使用本民族語言的國際講壇上,我們聽到的是中國代表的滿口洋話。很多高等學府畢業生,專業課、外語、計算機水平都很高,有的甚至還會多門外語,但個別人甚至連中國歷史上究竟經歷過多少個朝代都說不清。

我們的孩子從胎教開始聽的便是歐美音樂,出生後吃洋奶粉,啟蒙教育時英語是必修課,中國少年在唐老鴨、米老鼠、變形金剛的陪伴下成長,快餐、搖滾樂成了青少年離不開的文化符號,赴歐美留學成了優等生的首選,小長假到國外的旅遊、購物大軍從抽水馬桶買到感冒藥片……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正遭受著外來文化的全面滲透。

英語已經成為全球通用語言,成為世界溝通的主平台。有了標準,便有了市場。商家叫喊著「英語改變命運」,雅思、托福報名輔導費賺取了國人不少銀兩。包括一些中文系學生在內的當代大學生,對漢語表現出的冷漠令人震驚。在這個工具理性極度膨脹的時代,「學這些有什麼用」的問題,被越來越多地拿出來討論。全球化已成為不可遏制的趨勢,我從不懷疑外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對英語的畸形崇拜,讓漢語成了弱勢語言,這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文化生命。

漢字承載著無數先賢的文化積累。當我們靜下心來,可以從歷史深處和周圍世界觸摸到豐富的文化世界,消失的、被湮滅的、停滯的、重生的、勃興的文化。文化是一個既簡單又複雜、既空泛又實在、既柔軟又有力的概念。人類歷史長河中的是與非、崇高與卑鄙、偉大與渺小、善良與罪惡、真理與謬誤,其評判的依據取決於文字沿襲的生命記憶。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司馬遷在遭受宮刑之後,忍辱負重,發憤修志,繼《春秋》而作《史記》,成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一切先聖的畢生求索,均是無數次對文字生命的淬火。

千百年來一批批文化名士的文學精品,為中華文明標註了時代的痕迹,為世界文明烙上了中華記憶。這些優美的漢字,因為我們的漠視和疏遠,正在逝去。如果漢語一去不返,哪怕堆滿金子,只因缺少了一分純凈的詩意,神州會成為一片豪華的廢墟。拯救漢字,並非杞人憂天。(文/汪小樁)


推薦閱讀:

遊客泰國遊玩惹怒大象!導遊救人被大象踩死...
主張廢除死刑的人在想什麼
【歷史發明】西亞北非的對應關係
文明衝突與東方文化自覺
一部全景式解析中國文明形成的力作

TAG:文化 | 漢字 | 拯救 | 文明 | 中華 | 中華文明 | 符號 | 文化符號 | 杞人憂天 | 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