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帶你初步了解西方鋼琴音樂演奏風格探究
Dmitry Shishkin 演奏 肖邦練習曲 Op.10 No.1
西方鋼琴音樂演奏風格探究
對風格的研究包含很多方面,從史學的觀點來看,西方鋼琴藝術發展經歷了四個主要風格時期:巴洛克時期,維也納古典時期,浪漫主義風格時期,印象派時期。由於各個時期的作曲家的美學觀點、追求的目標、作曲技法等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也就使各個流派形成各自的風格特點。另外,樂器的演進和發展也直接影響到作曲家的創作風格和演奏家的演奏風格,因此西方鋼琴音樂在演奏風格的理解與把握上離不開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風尚,作曲家和演奏家遵循的音樂藝術規則以及他們的個人趣味。
一、關於巴洛克風格:「對比」的概念和對位藝術
巴洛克時期大約始於1600年至1750年間。即從蒙特威爾第開始,到巴赫和亨德爾為止。當時的思想是博大的,在音樂領域出現了一些意義深遠的進展。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創造就是「對比」的概念,複雜性與復調性成為這一時期的音樂特性。每位作曲家的復調程度不同,其中巴赫的音樂充滿音樂內部的平衡美感,其復調性程度最高。
席夫演奏《法國組曲》
1、巴赫的秩序之美
巴洛克時代的音樂突破了教會音樂禁慾的色彩,顯得更加自由。尤其是通奏低音的技巧形式呈多樣性,也由此導致了樂曲結構上的一些變化,在旋律與底音之間留有一些空隙,以插進即興的和聲。在德國,這一結構體現為復調。而在巴赫的音樂中,復調達到了後人無法企及的顛峰。巴赫的鍵盤樂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BWV.846-869)第二卷(BWV.870-893),這部堪稱鴻篇巨製的劃時代作品充分展現了巴赫令人讚歎和折服的才華。《平均律》共包括48首,分前奏曲與賦格曲。所謂「平均律」,就是將八度音程等分為12個半音的調律法。在此之前的調律法除了C大凋可以被如此應用之外,鍵盤樂器大多按「純律」調音,只能演奏不會轉調的音階,且只有降B,F,C,G,D,A等大凋和g,d,a等小調,因此作曲家在選調和轉調上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採用十二平均律後,就可以自由選用大小24個凋,並且自由轉凋。
在演奏技法上,巴赫模擬了管風琴的音響特點;繼承並發展了古鋼琴的演奏技術音色;承襲與借鑒了德國古典音樂的歌唱性。(張宏島.歐洲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例如《十二平均律》第一卷之1(C小調)、之4(#C小調)等在曲中就用管風琴般的延長音。《十二平均律》第二卷之1,之3等許多作品來自撥弦古鋼琴。因此,在演奏這一時期的作品時,如果不借鑒一些管風琴音響去處理就會遜色很多。在彈奏如歌似的奏法時,力量要自肩部到指尖完全貫通。強調放鬆,重量點在指尖,觸鍵要緩而圓滑平移,力量在指與指之間運行,這樣發音就古樸典雅了。
阿格里奇演奏斯卡拉蒂《d小調奏鳴曲》k141
2、斯卡拉蒂「近代鋼琴演奏之父」
斯卡拉帝是那個時期的鋼琴演奏的技巧家。他的作品充分發揮了古典演奏風格擊健性,有些作品明確表明是《托卡塔》,所以在彈奏他的作品基本的要求是「脆、爽、亮」發音集中,富有彈性和顆粒性。從他開始起樹立了鋼琴在舞台上的地位。
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第一次在樂譜上標記了速度,使用了「柔板」「快板」的字樣。當時由於使用的樂器是「古鋼琴」或「羽管鍵琴」,用在教堂的音樂是為神所寫的,體現了莊嚴肅穆,曲子的速度不快也不慢。由於巴羅克時古鋼琴的力度變化很小,通常我們靠一些裝飾音來豐富作品表現力,那個時候主要採用斷奏與連奏。還要說明的是巴洛克時期沒有踏板,所以我們盡量用手指去連。在現代鋼琴上演奏巴洛克時期的作品要注意:一是不要將踏板踩的太深以免產生太強的泛音;二是不要把踏板踩的太長即使在屬於同一和弦的樂句進行時也應該根據線條而不是根據和聲運用踏板。多換踏板可保持各部的清晰;三是可在重音高潮點及需要強調的其他重音符號使用踏板,不要猶豫為某個音使用踏板。(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對於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我們充滿了好奇,歷史本來就給人一種神秘的色彩,要揭開這神秘的面紗就要不斷的豐富自己的知識,通過史學資料的研究和自身技術的訓練相信我們能把這神秘的音樂還原,讓這神秘展現出來。(錢仁康.鋼琴音樂史話[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
二、關於維也納古典主義風格:講究紀律,平等和自由的新思潮
「古典」一詞包含著平衡、節制、簡潔和精緻的概念。在這個時期是以「交響樂之父」的海頓,「音樂天才」莫扎特,「樂聖」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主義。在音樂史上豎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他們追求美的觀念,強調風格的高雅,給予人們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在這一時期音樂風格上嚴肅而優雅,簡樸、莊嚴、準確。「真正的古典精神是富有朝氣的,快樂的,純潔的,天真的和活生生的,象行雲流水一般自由自在,象清冽的空氣一樣清新」。
1、「永恆的少年」——莫扎特
莫扎特的鋼琴作品具有一種純樸的美,故演奏他的作品是一種探求高雅,典雅藝術的享受過程。他的作品都非常的細膩,因而對他的連音、跳音、半連音、裝飾音等觸鍵方法的要求都要在頭腦中清楚。正如莫扎特給他姐姐的信中提及得那樣:要將「表達,格調和熱情三者結合在一起——但一定要完全準確」。演奏他的作品,要用晶亮透明的音色,均勻清晰的音粒、生動活潑的節奏、流暢悠雅的氣息,以圓潤優美的歌唱性,表現出古典主義特有的典雅與高貴。莫扎特的一生很悲慘但他的作品卻是溫暖、開朗、樂觀的,常常被稱為陽光般的音樂。例如莫扎特奏鳴曲KV330,從中流露出簡單、純樸,高雅的美。彈奏時應把力量集中在指尖,需要均勻透亮的聲音,彈出古鋼琴那種清脆的「顆粒」效果。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要彈得有光澤,觸鍵均勻,要有穿透力。聲音要象一顆顆透明的珠子穿在一條線上。聲音不可發粘,不可過重,要彈的爽朗、輕快。
莫扎特還是鋼琴協奏曲的奠基人,他對歐洲器樂協奏曲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2、貝多芬——古典音樂之大成者
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稱為鋼琴音樂的「新約全書」,它跨越了貝多芬所有的創作階段,忠實地記錄了他30多年的思路歷程和創作生涯。在西方音樂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包含了豐富而複雜的鋼琴演奏技術,也蘊涵著豐富的哲理和深刻的思想,對於演奏鋼琴的人來說是一塊很好的試金石。
1、「夢幻畫家」德彪西
以法國作曲家C·德彪西為代表的印象派音樂是向現代音樂過度的最重要的流派。它最終完成了古典調性與和聲功能的解體,對20世紀的西方音樂發展有著無法估量的影響。在印象派音樂中,不協和音的運用非常自由,幾乎取得了與協和音程平等的地位。為了追求新穎的聽覺效果,表現朦朧光色中的情調和氣氛,印象派音樂在節奏上打破均衡性,在曲式上反對對稱性,在音色上要求透明性,這一切都離開了以往傳統音樂的慣例和法則,為20世紀的音樂打開了大門。(傑里米·西普曼.樂器之王鋼琴[M].上海:希望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2005.)
德彪西是繼肖邦之後又一位挖掘鋼琴內在音響潛能的鋼琴家、作曲家。他主張使人忘卻鋼琴是以槌擊弦而發音的樂器,力求在弱音範圍內作出無窮的層次變化。在觸鍵上要求撫摸般的,一掠而過的漂浮音響。「他以微妙的按壓而獲得一種特別富有表情的音色。」德彪西的踏板功夫非常精巧,常常利用踏板產生的餘音營造朦朧飄渺的色彩效果。他使音符流動,以此來刻畫自然界的聲音(水,風,雨),並獲得具有異國情調的東方樂器(鍾,鑼,加美蘭)和管弦樂器(長笛,銅管樂,鼓,鋼片琴)的音色。
2、精雕細琢的「音樂工匠」拉威爾
拉威爾14歲入巴黎音樂學院,創作了第一首鋼琴佳作《水的嬉戲》。20歲時,他發表了《古風小步舞曲》,顯示出他早期的風格:對舞蹈的熱愛,對遠古的尊崇。在拉威爾的作品中西班牙特徵也十分突出,他的鋼琴組曲《鏡子》中的《優美的晨歌》,就是以西班牙音樂元素為基礎創作的。拉威爾既是樂曲形式的大師又賦予音樂豐富的色彩,還嚴守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戒律,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音樂語言和作品形式。他的作品結構明確清晰,總的風格傾向於古典音樂的純凈優美和富於幽默感。(傑里米·西普曼.樂器之王鋼琴[M].上海:希望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2005.)拉威爾對技術的盡善盡美的追求,使得他在創作每一部作品時,都反覆推敲,精心雕琢,不到極端完美決不罷休。
拉威爾與德彪西雖然都是法國近代音樂的革新家,在打破傳統的和聲桎梏和應用希臘古調式與五聲音階有其共同之處,但兩人的革新傾向迥然不同,德彪西的和弦連續沖淡了調性,給後來的無調性音樂起到了橋樑作用,而拉威爾在和弦連接上雖然也用了很多和聲外音,但還保持了古典的以調性為中心的傳統法則;對於浪漫派作曲家的態度,德彪西推崇肖邦,拉威爾則更喜歡李斯特;對於俄羅斯五人團給他們的影響,德彪西欣賞穆索爾斯基,而拉威爾在配器方面則受益於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洪士圭.拉威爾鋼琴曲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結語
通過對西方鋼琴音樂發展過程中四個主要歷史時期在風格流派和演奏技法的比較分析,對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總結和歸納。儘管在浩如煙海的鋼琴作品中,這僅僅是典型中的典型罷了。但是作曲家由於時代背景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差異,他們的作品都留下了他們所在時期和民族的烙印:巴羅克時期由於古鋼琴的發聲原理,鋼琴作品以莊嚴、肅穆、博大著稱;維也納古典主義是以高雅、明快、簡樸著稱;浪漫主義以抒發個人情感為基礎,表現人的熱情、激動、悲哀;印象派音樂則注重於色彩的描繪和抽象感覺的體驗……只有熟知並了解各個時期的音樂風格和特定規則才能正確理解鋼琴作品。因為「好的品味,理性的規則,以及我們在不斷的演奏中所獲得的經驗積累,使我們能夠逐漸觸摸到音樂的真諦……」(彼得-盧卡斯·格拉夫.音樂風格演釋指南[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推薦閱讀:
※科學為何興起於西方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容易的
※《西方確指》持經咒念佛之法、老病宜念佛
※西方的考核「殺人」,中國的考核「救人」|老闆必看
※西方兜售「普世價值」的真實緣由